#懷孕

新避孕王道不可不知

新避孕王道不可不知#懷孕

「吞精液會不會懷孕?性器官接觸會不會懷孕?」根據一份年度觀察報告發現,諸如此類的問題常常在諮詢時被年青人所提出,且諮詢者有超過五成都是未成年少女,顯見時下年輕人對性知識嚴重不足。高雄榮總崔冠濠醫師表示,性行為的發生常是突發的、非計畫性的,加上青少女自主避孕觀念不夠,常依賴男性準備避孕措施;但事實上保險套的避孕效果僅有七成至八成左右,要避免意外懷孕憾事一再發生,首先應強化女性自主避孕行為,而避孕藥就很適合年輕健康女性的自主避孕選擇。據估計全球每年有8000萬婦女意外懷孕,4500萬婦女最終選擇人工流產(註1),不安全的性行為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十大致病致死原因之一,包括愛滋病及墮胎比例的增加。為了加強全世界對避孕觀念的宣導,全球數十個國家共同宣導9月26日的「世界避孕日」。崔冠濠醫師強調「安全的性行為」,須由男方正確配戴「保險套」,來降低性病傳染率,而要達到99%以上避孕效果則是由女方服用「口服避孕藥」!這種「避孕藥+保險套雙重防護措施」在歐美國家早已行之有年,以全球墮胎率最低的荷蘭及德國為例,在政府長期的宣導與教育之下,口服避孕藥的使用率約在5成以上,但台灣卻不到1成。國人口服避孕藥的使用率低,主要是由於女性對於口服避孕藥仍有許多錯誤的認知。崔醫師表示,目前口服避孕藥的趨勢是以”低劑量成分”為主流,除了避孕效果趨近百分之百外,能大幅改善傳統高劑量避孕藥易引發的噁心、嘔吐、頭暈、水腫等副作用,安全且副作用低外,更具備許多調理內分泌機能的功效。避孕藥不但不會引發不孕,反而有助降低骨盆腔炎,保護生育力,有些具有抗雄性化配方還能改善年輕女性常有的長粉刺痘痘、皮膚易出油及四肢體毛生長旺盛等症狀,並使月經前後更舒適。對於擔心體重的女性朋友來說,有些新型配方還具有消水腫、減少經前食慾增加及飢餓感的附加好處,能使大多數女性保持體重穩定,甚至輕微降低體重。其實,墮胎對女性身心的傷害遠高於任何一種避孕方法,未來應加強避孕教育,並宣導女性應該提高身體自主權之意識及對於不預期懷孕之決定權,經由自主避孕的觀念及行動,才能夠有效降低年輕女性因為意外懷孕及墮胎所帶來的傷害。崔冠濠醫師也提醒,想利用口服避孕藥來避孕的女性,初次服用前,應先諮詢婦產科醫師及專業醫藥人員。同時,崔醫師也鼓勵青少年平時應充實正確的性知識,若一旦開始有性生活後,必須具備適當的避孕知識及了解自己的身體,,如此女性可以在安全的防護之下,享受性愛之歡愉。只有安全的性行為才能使雙方盡情的享受親密關係,並避免因意外懷孕尋求墮胎或染上性病的風險。(註1)  The Alan Guttmacher Institute (AGI), Sharing responsibility: women, society and abortion worldwide, New York:AGI, 1999.延伸閱讀:http://www.wewomen.com.tw/blog/doctor_article.asp?dataId=485 

全台九成年輕女性 避孕只會靠男人

全台九成年輕女性 避孕只會靠男人#懷孕

根據今年八月台北婦女保健協會委託A.C.Nielsen市調公司,針對全台15至25歲年輕女性所做的首份大規模女性自主避孕調查出爐。調查發現,超過4成年輕女性已有性經驗(42%),其中18歲以下女性有性經驗者佔二成五,相較於國民健康局2000年統計,18歲以下青少女性經驗比率約為10%,已有近一成五成差距。然而,在避孕行為上,15至25歲年輕女性中卻只有7%懂得自主避孕,另外93%的女性則依賴男性主導避孕。避孕態度與行為 心口不一調查指出,台灣年輕女性普遍對避孕方法的「有效度」認知不清,近6成女性認為保險套的避孕成功率高於其他避孕措施(除結紮、子宮內避孕器外),並有近二成年輕女性常規性地使用避孕效果低的體外射精、算安全期等方式避孕。對於避孕態度上,雖然有近九成的女性表示會主動準備避孕措施,但在實際行為上,竟有超過六成的女性慣性依賴性伴侶準備,態度和行為上有近四成的差距!避孕只求依賴、方便  台灣女性避錯孕?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副祕書長仇思源醫師表示,每年全球約有5千1百萬例的意外懷孕起源於女性未使用任何避孕方式,而其他的2千5百萬例意外懷孕則肇因於未正確的使用避孕方式,或是沒有持續的避孕或是避孕方法使用不當。在台灣,年輕人初次性經驗的年齡層逐年降低,加上長期錯誤的避孕觀念與衛教宣導的不足,導致台灣年輕女性意外懷孕比率居高不下。根據2007年內政部戶政司資料統計,15至24歲女性生育率為千分之43,推估當年度共有32671名寶寶是由這些年輕未婚懷孕的媽媽所生,佔當年度全部生產數16.2%!然而,不論是墮胎或是生下,意外懷孕對於這些女性的身體及心理都充滿了風險及傷害。台北婦女保健協會常務理事陳思銘醫師指出,台灣女性對於自主避孕認知雖感贊同,但在實際行為上卻欠缺對身體的自主控制力,對於實踐自主避孕的觀念也顯為薄弱,其可能原因之ㄧ是政府對於性、避孕教育的推廣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墮胎藥物的氾濫,使得避不避孕或避孕方式效果好不好,已不是那麼的重要。由調查可發現,方便性已成為這些女性選擇避孕措施時的主要考量因素。仇思源醫師也說明,如何教導兩性正確的避孕措施已是當今重要課題,更重要的是喚起女性重視自已身體的自主權,尤其對於年輕女性,應該灌輸其重視避孕效果及自主避孕的好處。目前,歐美先進國家大多提倡年輕人使用「雙重防護措施」,即女生服用避孕藥及男生配戴保險套,這是因為口服避孕藥可提供99%以上的高效避孕效果,而且是女性可以自我掌控的避孕方式,由女性自己控制何時生育,而保險套則可用來降低性傳染病機率。「雙重避孕防護」不僅是男女共同參與的避孕新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預防“臨時起意”或遇上不願意戴保險套的男生,在沒有採取任何防護措施下,“鬧出人命”。世界避孕日 要妳負責疼惜自己網路知名兩性作家女王表示,在自己身邊週遭看到許多奉子成婚的朋友,然而,在這些奉子成婚的喜訊下,在社會上卻有更多女性是因為意外懷孕而不得不選擇墮胎的悲劇。因此,身為現代年輕女性,就更應該自己為自己的未來及身體負責,由自己來決定自己的人生,決定自己什麼時候想生,因為對自己負責,絕對比找到願意對你負責的男人,還要重要。陳思銘及仇思源兩位醫師強調,臨床上由於常接觸年輕女性意外懷孕或墮胎的案例,深感落實避孕教育的重要性,並且應加強宣導女性提高自我保護及自主避孕的觀念。 在9月26號「世界避孕日」的前夕,台灣婦產科醫學會及台北婦女保健協會提醒,年輕人在做愛做的事之前,一定要先確認是否做好「避孕」準備,千萬不要受到一時的氣氛催化,而創造出意外的「小生命」來訪,讓自己的青春歲月變了調。

迎接高「鐵」時代 小寶貝不能缺鐵

迎接高「鐵」時代 小寶貝不能缺鐵#懷孕

過去的一年多,台灣人民的生活因為高速鐵路的啟用,不僅僅在交通運輸上提供了舒適便捷的選擇,也改變了國人的休閒生活習慣。同樣的在人的身體內也需要靠著高鐵的串聯來維持良好的運作。人的身體內除了有六大營養素(醣類、脂肪、蛋白質、鈉、鉀、氯),鈣、磷、鎂之外,同時還需要多種的微量元素(指佔人體組成不到0.01%的物質),其中包括鐵、鋅、銅、錳、碘等離子,來做為體內代謝時所需的運作介質。鐵質在人體內扮演什麼角色?鐵質缺乏是已開發國家中最常見的營養素缺乏;而全世界最多引起貧血的原因也是缺鐵性貧血。可見這個問題不得不特別提出來探討。臺安醫院小兒科賴彥廷醫師表示,在健康足月兒的身體中含有約0.5克的鐵質,這是在懷孕過程中母親經由胎盤提供給胎兒生長所需;而正常成年男性的體內則含有約4.0克的鐵質;女性則有2.5克;這代表了從出生後平均每天必須經由飲食中攝取約0.8毫克的鐵質才能供給寶寶成長所需及正常生理上消耗,同時累積達成成年時體內的存量。身體內的鐵質主要以兩種型式存在:功能性及貯存性;在體內以功能性的鐵質佔大多數,其中約有75%存在於紅血球內的血紅素和肌肉內的肌紅素;15%組成身體各組織細胞內的酵素成份;其餘的則是以貯存的型態儲存在細胞組織內。簡單地來說,只要是細胞使用氧氣呼吸、肌肉收縮、以及中樞神經發展都需要有鐵質的參與。在懷孕時期如果鐵質缺乏會增加早產及低體重兒的發生機會;在嬰幼兒時期要是有鐵質缺乏會導致大腦認知功能發展的永久性遲緩;在青少年時期鐵質缺乏會影響記憶及心智功能;在成人時期若是鐵質缺乏則會容易疲勞進而影響日常工作表現。鐵質缺乏 ≠ 缺鐵性貧血賴彥廷醫師特別強調,貧血只會在鐵質嚴重缺乏時才會出現。當身體需要量增加或是流失量增多,同時再加上補充攝取量不足,那麼身體內所貯存的鐵質便會開始下降,此時會先消耗組織內所貯存的鐵,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隨著長時間鐵質補充不足,體內貯存的鐵質完全耗盡,接下來便會減少紅血球和肌肉內的鐵質含量,此時便會出現明顯的貧血症狀,而表現出容易疲勞、影響日常工作表現。更重要的是根據研究指出一旦組織內的鐵質開始出現組織貯存上的缺乏便會影響大腦認知功能的發展,而且即便發現後給予口服鐵劑補充,某些部份的認知功能並無法恢復,造成永久地損傷。什麼人較易有鐵質缺乏的風險?一旦身體內的供需不平衡時就容易出現鐵質缺乏的情形。一、懷孕婦女:在懷孕期間提供胎兒孕育時所需的鐵質。二、進入青春期及生育年齡的女性:每月會有固定月經週期流失,相對所需的量增加。三、嬰幼兒及兒童,在這段時期是身體各方面快速成長的時期,特別是:早產或是出生體重較輕的嬰兒,出生時的儲存量就不足;純哺餵母乳但在六個月後未添加富含鐵質副食品的嬰幼兒;使用一般非鐵質強化嬰兒配方哺餵的嬰幼兒;一歲以前使用牛奶代替嬰兒配方或是母乳的嬰幼兒;六個月到三歲大的嬰幼兒童常會因偏食而導致攝取不足夠的鐵質。如何避免鐵質缺乏?一般說來在嬰幼兒時期,大多藉由均衡的飲食來攝取足夠的鐵質便足以提供成長所需,以下針對各個年齡期的飲食加以介紹,希望提供各階段完整的飲食。首先必須先認識生物利用率(bioavailability),不同型態的鐵質在人體腸胃道會有不同的吸收率。簡單地說,動物性的鐵質會較植物性的鐵質好經由腸胃道吸收;母乳(human milk)和嬰兒配方奶粉(infant formula),國人母乳的含鐵量是0.5~1.0毫克/公升,在腸胃道的吸收可達50%;相較於嬰兒配方奶粉內的鐵質都經過特別強化,含量約12毫克/公升,但是在腸胃道的吸收卻只有10%,因此母乳中的鐵質最容易給寶寶吸收利用。賴彥廷醫師也提醒,許多的食物成份會相互影響吸收,例如同時食用維生素C可以增加鐵質的吸收;而若是和抑制物同時食用會與鐵質互相競爭吸收,例如鈣質和許多植物所含植酸(phytate)會與鐵質結合,大幅降低鐵質的吸收。一、早產兒和低體重兒自出生後便需要開始補充口服鐵劑製品,由兒科醫師追蹤並且決定何時可以停止;哺餵母乳可以持續至一到兩歲,若是無法哺餵母乳則可以鐵質強化的嬰兒配方奶粉替代。二、足月產的嬰幼兒母乳哺餵可以持續至二歲大,若是無法哺餵母乳則以鐵質強化的嬰兒配方替代;在前六個月只要哺餵純母乳或是鐵質強化嬰兒配方便足夠;只是到了六個月大以後便需要開始添加富含鐵質豐富的副食品,例如鐵質強化的穀物和肉類,同時添加含維生素C的水果可以幫助植物性鐵質吸收。含鐵量較高的食物,像是動物內臟、肉類、蚌、牡蠣、深綠色蔬菜、穀物和豆類含較多的鐵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逐漸接觸各種種類的食物,並且可以多補充富含鐵質食物的攝取量,便可提供足夠的鐵質量。賴醫師表示,往往有許多新手爸媽會因為不清楚而害怕讓寶寶接觸新的副食品,擔心寶寶接觸過敏原,錯失養成寶寶接受新食物的時機,而造成寶寶僅僅依賴嬰兒配方為唯一營養來源,導致偏差的飲食習慣。藉此機會要讓大家了解寶寶成長所需營養素,能提供寶寶成長各階段所需的均衡營養,把握成長黃金時期,要讓寶貝贏在起跑點。

孕婦關節反覆腫痛 原來是”復發性風濕病”

孕婦關節反覆腫痛 原來是”復發性風濕病”#懷孕

黃小姐(化名)去年七月懷第二胎時,於某天發現左手背腫脹疼痛,休息幾天後腫脹又自行緩解,原以為是使用電腦過度,但過幾天又換成右手拇指腫痛,接著換成右膝腫痛,疼痛就這樣反覆於手指、手腕、膝蓋或腳踝發生,每次都是單一關節發作,並於一週內恢復。黃小姐原以為是痛風,但血中尿酸值很正常,經醫院詳細檢查後,診斷她是罹患復發性風濕病,但當時擔心治療影響胎兒,於是僅選擇於急性期以口服藥物治療。今年三月順利生產後,黃小姐發現關節腫痛發作越來越頻繁,每次發作時侵犯的關節數由單一個增加為二至三個,緩解的時間也由一週延長為二至三週,甚至持續腫痛超過兩個月,尤以早上起床時症狀特別明顯。光田綜合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洪國棟表示,像黃小姐這種狀況,已由復發性風濕病進展成為類風溼性關節炎,只要給予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藥物治療後,關節炎就會逐步改善。洪國棟醫師表示,復發性風濕病好發年齡為20至50歲之間,但其他年齡層也可能發生,男性與女性比率相同,常以手指、腳趾、手腕、腳踝與肩膀關節紅腫熱痛表現,但也可能以關節旁組織發炎或腱鞘滑膜炎表現。每次發作大多侵犯一或二個部位,很少同時侵犯三個部位以上;即使不治療,大多也會在數小時至數天內自行緩解,很少會持續發作一週以上。兩次發作間期可由數天至數年之久,不發作時病患不會感到任何不適。此病目前確切原因不明,大部分病患無特定誘發因素。發病多年後約有一半患者仍停留在復發性風濕病,但約有三分之一患者會進展成類風溼性關節炎,部分患者也可能進展成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包括紅斑性狼瘡等。由於該項疾病易被診斷成痛風,故需透過詳細問診、理學檢查與實驗室檢查加以鑑別診斷,尤其停經前女性罹患痛風的機會不高,若有關節反覆腫痛情形,應考慮復發性風濕病之可能。而痛風患者大多先由腳趾或踝關節開始侵犯,較少一開始就侵犯手指或手腕關節,也較少以關節旁組織炎或腱鞘滑膜炎表現,因此若病患發作方式非典型痛風表現,也應考慮復發性風濕病的可能。復發性風濕病的治療,在急性期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為主,急性期過後即可停藥。但有些病患關節炎發作十分頻繁,洪國棟醫師建議,則可給予免疫調節藥物,以降低發作頻率、減少發作時侵犯關節數,縮短發作天數。若病患由復發性風濕病進展成類風濕性關節炎,則需使用改變病程抗風濕藥物,同時配合物理治療等,使關節炎獲得改善。而近幾年來,隨著腫瘤壞死因子擷抗劑等新型生物製劑上市,即使過去對傳統抗風濕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之病患,其治療成果也可獲得大幅改善。

擔心產後尿失禁!?輕鬆學會提肛運動

擔心產後尿失禁!?輕鬆學會提肛運動#懷孕

根據研究報告指出生育年齡婦女尿失禁發生率約20%,停經後5年尿失禁的發生率約比停經前增加10%以上。的確婦女進入更年期後隨著體內女性荷爾蒙的減少,除了典型的更年期症狀,如停經、盜汗 、熱潮紅之外,生殖泌尿系統方面也會因為尿道黏膜上皮變薄,而容易產生頻尿、夜尿、尿失禁等症狀。根據國際尿禁制協會(ICS)的定義,尿失禁是指尿液不自主流出的一種情況,是一種個人衛生及社會的問題。而臨床上常見尿失禁的種類可分為以下四種:一、應力性尿失禁:當咳嗽、打噴嚏或大笑時就會漏尿,因支撐膀胱頸和尿道的韌帶以及骨盆底的肌肉,由於懷孕、生產或體重過重等因素造成拉傷而失去彈性所造成的。二、急性尿失禁:一旦急尿就要立刻上廁所,否則就會漏尿。這是因為膀胱太敏感或膀胱逼尿肌不穩定,常見造成的原因就是膀胱炎。三、溢滿型尿失禁:主要為神經病變或長期憋尿而導致膀胱功能性障礙,因而膀胱變大且缺乏張力所造成。四、混合性尿失禁:患者通常合併應力性尿失禁與急性尿失禁兩種。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廖文劍指出,尿失禁經由專科醫師正確的診斷及治療,治癒的成功率是相當高的,診斷的方法包括了問診、內診、尿液常規檢查、尿路動力學檢查、棉墊漏尿測試,同時患者也可自行紀錄解尿日記以協助醫師診斷。輕微的尿失禁是可以經由自我訓練骨盆底肌肉(提肛)運動而得到改善的。廖文劍醫師表示,像「凱格爾提肛運動」是由在1948年所提倡的,這項運動適用來訓練骨盆底肌肉群,以達到強化肌肉群的功效。由於膀胱、陰道、子宮骨盆底器官就是由這群肌肉所支撐,所以做此運動可用來預防及治療輕微的因為此肌肉群鬆弛所引發的疾病,包括應力性尿失禁、子宮脫垂、膀胱脫垂、陰道鬆弛等問題。以下就簡單教導民眾在家如何自行學習操作凱格爾運動:1. 收縮骨盆底肌肉此動作就像平常解小便中途忽然憋住的動作。2. 初學者可將食指放在陰道內來感受肌肉收縮的力量,如果動作正確則手指會有被壓迫的感覺。3. 除了提肛肌群請注意腹部、大腿、臀部均不可用力。4. 過程中請持續收縮約5秒再放鬆10秒如此重複10次每天一次。5. 凱格爾運動不受人、時、地影響皆可輕鬆操作。廖醫師提醒,骨盆底肌肉運動需終身施行且持之以恆,成功率約70%左右。由於提肛肌肉群隱藏於骨盆腔內,外觀既看不到也摸不到,所以初學者常需透過專業醫師或技術員的指導才能做的正確。

未成年懷孕防治宣導 應進入國小中高年級

未成年懷孕防治宣導 應進入國小中高年級#懷孕

「小姐,小姐,我女朋友剛剛在廁所生了一個孩子,怎麼辦?我以前都不知道他懷孕,她只說她內分泌失調,但怎麼突然就生了一個小孩!我…我…我現在要怎麼辦?」,這是勵馨基金會承接全國未成年懷孕諮詢專線一年來,接到的真實案例。據估計,全台每年至少有3萬名少女未成年懷孕,其中有2萬4300個孩子來不及長大,因為小爸爸、小媽媽還沒有準備好,其中有5000個孩子要跟著小爸爸小媽媽吃苦,甚至被迫離開自己的父母,未成年懷孕問題引起內政部重視。去年兒童局委託勵馨基金會承接『全國性未成年懷孕諮詢專線』與『未成年懷孕求助網站』,提供未成年懷孕個案諮詢與協助,此專線開通一年來,諮詢與瀏覽量已破萬人次。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指出,最令人擔憂的是,未成年懷孕年齡層有下降趨勢,年齡層以16~19歲少女居多達五成以上,16歲以下佔近一成;網路諮詢部分,同樣以16~19歲居多,但16歲以下求助者佔近三成,甚至12歲以下求助者,亦有十幾位來信,讓我們不得不正視未成年懷孕年齡層有降低趨勢,勵馨呼籲未成年懷孕防治宣導應進入國小中高年級。由於未成年懷孕求助者仍有隱私的考量,網路的匿名性與便利性,不失為提供青少年一個選擇使用網路來獲得相關資訊的諮詢管道。執行長紀惠容表示,在求助性別比例上,女方遠高於男性,男性在共同承擔責任的態度有待加強。以諮詢問題類型來看,以處遇諮詢最多,顯示出未成年懷孕者的徬徨無助,難以與家長啟齒的困境。紀惠容呼籲,社會應正視未成年懷孕議題,期待社政單位能提供各地資源與服務,並成立服務網絡,補強各縣市的後續銜接服務;加強未成年懷孕防治宣導進入國小中高年級。強化男性責任承擔之法令,最後,呼籲父母能提早關注孩子的性發展,面對未成年懷孕事件,父母應理性面對,協助孩子面對解決並成為其重要他人。兒童局局長簡慧娟表示,此報告顯示諮詢管道對青少年的重要性;未成年懷孕者需要社會更多的支持與包容,強調未成年懷孕服務資源應做適當分配,給求助者更完善的協助。最後,呼籲青少年不宜過早發生性行為,家長也應重視親職教育及關心青少年成長。勵馨基金會研發部專員王淑芬表示,『未成年懷孕諮詢專線』協助更多未成年懷孕家庭獲得更好的照顧和輔導,社會給予他們最友善的支持環境,讓他們懷孕之路不再孤單。未成年懷孕家庭需要社會大眾的支持與接納,勵馨也舉辦網路徵文活動,邀請所有關心或曾經走過未成年懷孕歷程的妳/你,透過文字或圖片陪ㄊㄚ們一起走下去,並將會收集得獎稿件成冊出版,詳細活動辦法請上未成年懷孕求助網站。最後勵馨與兒童局也再次呼籲,小爸爸、小媽媽『別害羞』勇於求助,如有任何問題,記得撥打0800-25-7085,也邀請關心ㄊㄚ們的社會大眾,一起陪ㄊㄚ們走下去,請上網址http://www.goh.org.tw/lovehug,給予這些危急的家庭更多協助。

剖腹產對寶寶的後遺症

剖腹產對寶寶的後遺症#懷孕

眾所皆知,生產方式可分為剖腹(開刀)生產或是自然(經陰道)生產,到底哪種比較好呢?其實,自然生產與剖腹產各自有其優缺點。相對於自然生產,剖腹生產是一種手術,因此,出血比較大量、還有麻醉的風險及術後感染等併發症。此外,依照台北馬偕醫院的問卷調查發現,百分之三十七的產婦選擇剖腹生產後,出現傷口痛、子宮沾黏和肚子痛;相較之下,選擇自然產的產婦中,有百分之八十五的人都感覺產後很滿意。然而長久以來,台灣的剖腹產比率仍維持在三成三左右,高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智利及巴西,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百分之十五,高出一倍餘之多。剖腹生產其實原是在緊急、不得已的情況下,為了產婦及胎兒的生命安全而實施的外科手術。由於醫病觀念轉變,醫療糾紛時起,加上生產胎數減少,婦女為免去冗長生產過程的痛苦,並且希望生個完美的寶寶的想法興盛,於是相對地費時較短、風險較少(與其他剖腹手術相比)的剖腹生產也就大行其道。 「一旦剖腹終生剖腹」的錯誤觀念深植人心,以及一些非醫療因素,如挑選吉時良辰生產、剖腹生產比自然產的商業保險給付較高、自然生產會造成陰道鬆弛等因素,使得台灣婦女剖腹生產的比例異常偏高。光田醫院婦產科醫師們表示,最正確的觀念應該是,陰道分娩無法達成,或經陰道分娩可能對產婦或胎兒有危險時,就需要剖腹生產。在那些情況下,孕婦需要接受剖腹生產,母兒才會有滿意的結果?這些特別的情況,就是所謂的的剖腹生產適應症。剖腹生產適應症的分類方法很多,以下是常見不得不剖腹生產的情況:‧胎位不正:臀位、橫位‧ 胎兒窘迫:從胎兒電子監聽器中所繪出圖形顯示胎兒有窘迫情形‧ 極低體重兒(小於一千五百公克),剖腹產較安全‧ 子宮頸未全開而有臍帶脫出時‧ 產程延長 :表示產道過於狹窄,或是胎兒過大‧ 產前出血:如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子宮破裂、前置血管等出血‧ 孕婦骨盆狹窄:如小兒痲痺病患、有骨盆骨折病史、身材過於嬌小,甚至是侏儒症患者‧ 多胞胎 :三胞胎或更多胎的懷孕(雙胞胎,並非絕對之適應症) ‧ 孕婦正感染疹性病毒,怕陰道分娩會傳染給新生兒‧ 胎兒先天性畸型:如水腦症、裂腹畸型、部長畸胎瘤,連體嬰等‧ 產道或骨盆腔長腫瘤而有阻塞生產的現象‧ 孕婦外傷:如腹部外傷、槍傷,車禍意外傷害,皆可能傷及胎兒,需緊急剖腹產來搶救胎兒‧ 母體有重大疾病,不適合陰道生產者‧ 孕婦罹患婦癌如子宮頸侵襲性癌、陰道癌,怕經陰道分娩會使癌細胞擴散‧ 以前曾做過子宮的手術如剖腹產、子宮肌瘤切除手術、子宮切開術或子宮成形術,則自然分娩時,陣痛偶而會使子宮刀疤處裂開,造成母兒的生命危險在現代麻醉技術改良、外科手術進步的情況下,產婦因為剖腹產而死亡的機率幾乎近於零。但是,剖腹生產雖然具有陰道不易受到影響(避免陰道鬆弛、骨盆腔子宮膀胱脫垂的後遺症)、也可避免自然生產過程中的突發狀況、可以選擇嬰兒出生時間等優點,但是也有出血量較多、併發症較多,包括傷口感染、粘連、麻醉併發症與後遺症、產後恢復較慢、住院時間較長,且會在腹部留下一道疤痕等更多的風險及缺點。另一方面,根據健保統計顯示,產婦若是一開始就採取剖腹生產,則新生兒發生肺炎、感染、氣促等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比例,比足月自然生產的新生兒多十倍。如果產婦分娩半途改採剖腹產,則新生兒發生呼吸窘迫症候群的比例,也比自然生產的嬰兒多四到倍。除了有礙日後肺部發育,也比較容易發生腸胃炎或氣喘。光田醫院婦產科醫師解釋,這是因為剖腹生產的孩子未經過產道擠壓的生產過程,生出來的寶寶常會會有暫時性呼吸困難的機會。因此,相較之下,剖腹生產對母親及嬰兒而言都是弊多於利。媽媽們懷胎十月,身體相當勞累的辛苦。到了生產前,都會面臨剖腹生產或是自然生產的抉擇。自然生產與剖腹產有其各自的優缺點,必須視個人需求、身體狀況而定;產婦應該與主治醫師充分溝通及吸取相關資訊,在嬰兒與母親健康之間尋求最佳的平衡點。 然而,自然生產應該是所有媽媽們的優先選擇,因為自然生產是依循自然法則且只需局部麻醉,相較於產婦剖腹分娩後,容易出現大量出血、術後感染等併發症及麻醉等風險,並且自然生產住院時間短、成本也較低;順利生產後,僅須要經過1~2天的調養,便可開始為小寶寶忙碌,享受作媽媽的樂趣了。

孕期內發現乳癌,腹中寶寶怎麼辦?

孕期內發現乳癌,腹中寶寶怎麼辦?#懷孕

台灣女性罹患乳癌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其中年齡小於四十歲,大約佔了百分之三十。曾有位三十五歲的女性,懷孕後突然發現乳房腫瘤,掙扎許久,終於鼓起勇氣到乳房外科的門診做進一步的超音波檢查,醫師建議需做切片,但她十分憂心之後如果要開刀、化學治療等,是不是會影響到肚子裡的寶寶。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乳症外科王馨鎂表示,像這樣”懷孕期到生產過後一年間”發現的乳癌,都可統稱為「妊娠乳癌」。雖然與同樣年紀同樣期別的患者相比較,其治療的預後是相同的,但因為孕期以及哺乳期的乳房腫脹,乳腺緻密,以及傳統上不希望在這時期有所動作的觀念,造成診斷確定的時候,腫瘤普遍比較大,癌症的分期也當然屬於比較後期了。一般認為,妊娠乳癌的手術選擇,和其他的乳癌病患並沒有不同。但王馨鎂醫師說明,由於實施部分乳房切除的患者,需要在術後接受放射線治療,而輻射線又被認為會增加胎兒器官發育遲滯和功能障礙,因此,除了懷孕末期以及強烈要求保留乳房外觀的病人之外,通常醫師會建議病人進行乳房全切除手術。至於為了診斷或治療所需要的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之下都是安全無虞的。王醫師表示,化學治療在懷孕的第二期和第三期進行,一般相信都是安全的。統計上顯示,除了寶寶的出生體重較輕之外,對於健康並沒有長遠的影響,生出畸型兒的比例,也和其他健康婦女是一樣的。因此,懷孕當中的化學治療,其適應症和劑量選擇,也和其他的病人沒有差異。終止懷孕本身,對於妊娠乳癌的治療預後並沒有幫助。除非是在懷孕的非常早期發現罹癌,或是診斷為晚期乳癌,考量到治療本身對胎兒發育的傷害,或是因為懷孕可能對療程的進行造成影響,才會建議病患終止懷孕。總括而言,妊娠乳癌的預後,和懷孕本身並不相關,但對於家庭以及心理的衝擊,卻比其他的時期來得重大。王醫師建議,應該以體貼的心,去了解患者百轉千折的情緒,但患者也要冷靜的與醫師溝通,找出雙方都認同的治療計畫,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成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