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

長者多外出社交 增進體能、情緒健康

長者多外出社交 增進體能、情緒健康#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家中的年長者活動量足夠嗎?擔心久坐影響他們的健康,就鼓勵身邊的年長者走出家門,多與他人互動吧!根據一篇2019年2月發表於《老年學期刊》的研究指出,花更多時間與不同人互動的老年人,體能會更活躍,情緒也比較健康。與周邊社會關係互動越多 越傾向更多身體活動該研究為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學者進行,研究者考量年齡、種族、性別、婚姻、教育和族群等因素,以300多位65歲以上,居住在奧斯汀市區的年長者為對象,進行為期一週的觀察,並邀請參與者配戴可測量身體活動的電子設備,於白天每3小時詢問一次他們從事的活動與社交互動。結果顯示,參與者在這3小時中,若遇見的人越多,從事活動的種類也越多,例如離開家、走路、與他人交談或購物。結果指出,與相識的人或周邊社會關係互動越多的參與者,越傾向從事更多身體活動、更少時間坐著或躺著、有更正向的情緒和較少的負面感受,有助提升年長者的認知能力及身體與情緒健康。多運動搭配社交活動刺激 對情緒健康及認知功能有幫助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嘉逸表示,過去研究已證實多運動有益身心健康,建立持續規律的運動習慣,對血糖、血脂肪、心肺功能、情緒、睡眠及認知功能皆有很大的幫助。從上述研究發現,多與他人互動、參加各種活動,不但可讓身體活動量自然增加,同時藉由社交互動中不同活動的刺激,對情緒健康及認知功能有更進一步的幫助。呼籲除了鼓勵長者運動,還可多鼓勵他們參加各式各樣的團體活動,不僅增加生活樂趣還能提升身體活動及社交互動,達到活躍老化的效果。後輩鼓勵高齡者外出 避免讓長輩感到增加照顧者負擔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證實日常生活的遭遇可增加高齡者活動水平並促進心理健康。通常高齡者和親密的朋友及家人相處,較容易有久坐看電視、閒聊情形,如果有機會到戶外,增加接觸人群,高齡者為了招呼、問候,會有較多身體活動產生。但隨著年紀漸長高齡者的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出現不願意、不方便、不喜歡外出走動是很自然的反應,建議家人從其動機著手,首先避免讓長輩覺得外出走動會造成家人的負擔,例如影響晚輩空閒時間、忙碌還要陪伴、擔心跌倒等。接著可試著在高齡者可活動的範圍賦予其任務,像是請長輩幫忙到市場買菜、到麵包店買三明治,藉此增加他們被需要的感覺及成就感。最後可鼓勵年長者分享,像是將買來的包子或是親友寄來的東西分送給鄰居、管理員。切忌生活中有過多口頭上的催促,易令其反感。葉雅馨主任呼籲,此研究結果可以應用於鄰里活動政策,透過社區力量及里長推動,有效增進年長者體能、促進好情緒。

擰不動毛巾 銀髮族當心肌少症

擰不動毛巾 銀髮族當心肌少症#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在繁忙的交通尖峰時段,斑馬線上的小綠人越跑越快,就要變成紅燈。車輛蠢蠢欲動準備往前衝刺,卻還有位銀髮長者困在斑馬線中間緩步前進。或是家中的長輩,逐漸出現毛巾擰不乾,罐頭打不開,樓梯爬不動等不至於造成日常生活失能,但卻仍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肌少症與衰老、內分泌疾病、長期臥病等因素有關根據戶籍資料,台灣在107年3月底,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總人口的14.1%,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不但活得久還要活得好,除了各個重要的內臟器官,有2大重要的系統維持著我們日常良好的身體移動功能,讓我們能執行小至轉罐頭,大到過馬路爬樓梯等活動,骨骼系統及肌肉系統。骨質疏鬆民眾已經多有了解,但「肌少症」對大部分人來說仍較陌生的名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鄧筑文表示,「肌少症」顧名思義是肌肉的質量減少並伴隨著肌肉功能喪失,除了和衰老有直接相關,一些內分泌疾病如胰島素阻抗較高、長期臥病在床缺乏活動等都有相關。患有「肌少症」的病人日後也較容易出現跌倒、失能,一旦罹患內科或外科疾病,也會有較多的併發症和較高的嚴重度及死亡率。步速緩慢、握力減少 肌少症2大指標自30歲開始肌肉質量就會緩緩減少,到了60、70歲左右,就可能發展成有感的症狀。這些有感的症狀被醫師歸納為診斷指標,其中最重要的2項,(1)步速緩慢,每秒無法行走超過0.8公尺;(2)握力減少,亞洲男性握力小於26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即為有問題。這2項症狀出現任1項,醫師可進一步安排測量肌肉質量的相關檢查來確認肌肉質量是否減少,若減少就符合「肌少症」。以上的診斷標準較為瑣碎,民眾想要快速篩檢自己是否有「肌少症」的可能,可先觀察在過一般四線道馬路時,若從行人綠燈亮起就開始過是否仍過不完?若是則符合步速過慢;或是毛巾是否擰不乾?若是則符合握力不足;以及兩手虎口張開圍成圈看是否能圍住小腿最粗處,若能圍住則可能代表肌肉質量不足。肌少症可由適當運動、營養補充來減緩若經醫師確診為「肌少症」,民眾也不需過於慌張,這其實是老化的自然現象,只要經由適當運動及營養補充,就可減緩肌肉流失、維持肌肉功能。運動部分,包含伸展運動、有氧運動及阻力訓練,高階班可再加上平衡訓練。訓練強度及頻率,可至門診諮詢復健科醫師開立最適合的運動處方。營養部分,最重要的是優質蛋白質的攝取和維生素D的補充。而其中目前研究最多的為白胺酸,白胺酸是一種必需胺基酸,和肌肉合成高度相關,蛋白質的補充建議還是從日常飲食著手,如增加蛋豆魚肉類的均衡攝取。總之,想要成為活得久又活得好的樂齡銀髮族,除了存骨本還要存「肌肉本」,而存法很簡單,首先要諮詢正確的運動方式,持之以恆的執行並搭配優質蛋白質的攝取,就能讓老年生活一樣精彩不受限!

長者吞嚥困難恐致命 食物增稠吃不愁

長者吞嚥困難恐致命 食物增稠吃不愁#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白筱婕/綜合報導)由行政院主計處公布數據,台灣已在107年3月底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長照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議題。國健署亦公布了在65歲以上老年人口中,有12.8%、逾40萬的老年人口有吞嚥困難的狀況。而民眾對於吞嚥困難的認知度低,不僅容易造成長者營養不良,甚至恐因反覆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等併發症,影響患者與照護者的生活品質。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副理事長王亭貴醫師表示,長輩在進餐中若發生嗆咳、明顯的流涎、食物卡在喉嚨等現象,可能是吞嚥障礙的前兆。吞嚥困難者中有近萬人一餐需花費超過2小時,逾3成患者會因進食時間過長感到不耐煩,甚至發脾氣。尤其年節將至,吞嚥困難患者面對整桌豐盛年菜卻無法享用,成為圍爐中的一大缺憾。「嚼不爛」、「吞抹落」竟成長照惡夢在為吞嚥困難患者準備飲食上,6成民眾以軟性、流質食物為主,或將既有食物切碎、絞打成泥。不僅食材種類有限、烹調過程繁瑣,多數時候更因改變原有食物外觀而影響風味與食慾。而在食物不美味、進餐時間過長的情況下,逾3成吞嚥困難者更因此降低進食意願,更進一步導致患者有體重下降、營養不良等狀況發生。對一般人而言開心的進食過程,顯然成為吞嚥困難患者與第一線照顧者的惡夢!王亭貴醫師表示:「正常吞嚥共分為四個階段,許多的年長者吞嚥障礙發生在『口腔準備期』及『口腔期』。口腔準備期是透過咀嚼能力,將入口的食物變成食團。口腔期則是利用舌頭將食團往後推送,以利後續吞嚥。」主因老化時常伴隨牙齒脫落、唾液分泌減少、喉頭軟組織鬆弛等生理現象,長輩因此容易在進食時發現東西「嚼不爛」、「吞抹落」。針對上述狀況,王亭貴醫師表示,只要改變食物的稠度與質地,將食物變成食團,即可幫助長者順利吞嚥,並避免嗆咳風險。日推「介護飲食」 助長者增食慾呷百二日本近年來也推動「介護飲食」(Universal Design Foods),為了讓樂齡長者能維持營養均衡的健康體態,研發適合咀嚼吞嚥困難族群的食材處理方式,除了讓食物軟化易於食用,並兼顧高營養密度,也同時能維持食物外形,經由視覺與嗅覺刺激長者增進食慾,重拾進食的意願與樂趣。中華民國語言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副秘書長王雪珮指出,「吞嚥復健」與「改善進食狀況」最為關鍵。除了控制每餐進食時間小於1小時外,為了改善食物難以吞嚥的狀況,必須注意進食姿勢、食團大小與食物質地,同時保留食物原有風味,進而提升長輩食慾,確保每日能攝取足夠的營養。為了讓長輩吞得更好、更安全,食物的「均質」、「穩定」亦是關鍵。部分照護者運用廚房常見的太白粉、番薯粉當作增稠劑勾芡,但王雪珮提醒,太白粉需在食物加熱過程使用,冷卻後容易結塊,反而不利於吞嚥。目前市面上也推出了介護飲食相關產品,針對吞嚥困難需求開發的商業配方,不僅無色無味、不受冷熱溫度影響,也可在不改變食物外觀及風味的前提下,顧及食團的軟嫩度及黏稠度。

講座/肌少症的飲食防治

講座/肌少症的飲食防治#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裡長者吃的量日益減少?擔心老人家營養不夠?身體愈來愈胖或愈來愈瘦卻行走無力,常喊全身痠痛或虛弱,可能有肌少症的狀況。銀髮族常因為牙齒不好或食慾差、食物太硬,能吃的食物有限,常導致營養需求不均衡,加上體力行動不加少外出。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1月17日(四)舉辦營養講座,由林郁珊營養師主講「肌少症的飲食防治」,為照顧銀髮族的飲食營養,本課程營養師將與營養科實習生教導如何利用衛生福利部公告建議量,改變食材選擇,均衡飲食、運動讓家人照顧輕鬆,長者健康保有肌肉力。(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肌少症的飲食防治時間:108年1月17日(四)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魚刺竟穿過小腸!老年安全吃魚有撇步

魚刺竟穿過小腸!老年安全吃魚有撇步#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小腸長出一根避雷針?81歲的黃姓老翁有失智症,某日右下腹劇痛就醫。家人也不知怎麼造成,經回想才想到3天前曾吃過魚。因為老翁失智言詞反覆,但X光片看不出明顯異狀,電腦斷層才發現疑似有根異物穿刺小腸,緊急手術果然發現一根魚刺穿破小腸,如直立的避雷針。因為延宕3天才就醫,該處小腸化膿感染,切掉20公分小腸,若再拖延甚至可能引發敗血症送命。失智導致進食感知能力較差 吞進4公分魚刺衛福部彰化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明昌表示,異物應是魚刺,穿過小腸引起腸液外漏,還出現腹膜炎症狀,只得緊急手術。打開腹腔,赫然發現小腸被一根約4公分的魚刺穿透,出現如避雷針畫面。該處小腸已化濃,無法局部修補,只好將感染的20公分小腸切除,再進行截斷處重接的吻合手術。小腸全長約400公分,主要對食物進行消化及吸收,少了20公分影響不大。一般若外來異物刺穿小腸,會造成腸液流出,肚子很痛,變成腹膜炎,若不馬上處理,還可能演變成敗血症,有生命危險。上述個案或許2至3天前就開始痛,但病人失智感知能力不足,造成延宕。所幸還能及時手術,黃姓老翁住院12天後出院。老年人吃魚 烹調大塊無魚刺搗碎後再吃如果魚刺細小根本穿不透小腸。但該魚刺長達4公分,照理說進到嘴中不難發現,進入喉部也應該有感覺,但病人完全不知情,應該是年紀大又失智導致嚼食敏感度大幅退化。老年人吃魚,最好烹調大塊無魚刺的魚種,搗碎後再給老人家吃會比較安全。臨床上吞食異物的病人以精神疾病患者和受刑人最多,但老人家因為各項功能退化,誤食異物較嚴重,以魚刺和雞骨頭情況最多。余明昌主任強調,如果異物位置在內視鏡可取出的食道、胃、直腸等處就直接以內視鏡取出,如果已經到了小腸,通常可以從肛門排出。但如果產生腹痛或觀察3天還無法排出,就得要手術取出,不然一旦引發腹膜炎,就有敗血症的可能。

銀髮族小心聽損警訊!及早搶救防聽障

銀髮族小心聽損警訊!及早搶救防聽障#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聽力出現問題要及早治療,以免變成不可回復的障力障礙。老人則要小心可能有全身性的疾病影響聽力;例如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容易引起周邊循環差,耳朵內以毛細胞為主,微循環差,毛細胞最容易受影響。在什麼狀況下,會顯示聽力出現問題呢?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聽力科主任陳錦國提醒,如果有以下情形,就表示有聽力有喪失的現象:1) 在人多的地方,別人說話要反覆幾次才聽得清楚。2) 聽電話時會覺得吃力。3) 常常覺得背景音太小聲。4) 聽力變差合併頭暈(梅尼爾氏症常合併頭暈)。5) 少數是聽神經瘤引起,常合併頭痛及頭暈。另外,很多人聽力變差時會合併有耳鳴、感覺聽力受到干擾,如果有這類狀況,不管是急性發生,或是慢慢出現,都需要就醫。造成聽力變差最大主因是噪音現代人喪失聽力最主要的問題是噪音,以前只有年輕族群,現在因為人手一隻智慧型手機,幾乎連中老年等成年人在等公車或搭捷運時都會用耳機聽音樂、用手機追劇、看影片,由於交通工具的背景音大,音樂要開更大聲,久而久之聽力就會受損。另外活動力大的人,也可能會因為運動或車禍撞擊造成耳膜破裂損傷聽力。老人小心有全身性疾病影響耳朵毛細胞老人則要小心可能有全身性的疾病影響聽力;例如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容易引起周邊循環差,耳朵內以毛細胞為主,微循環差,毛細胞最容易受影響。另外還有一些抗生素、降血壓藥等藥物可能有耳毒性,阿司匹靈和某些利尿劑、磺胺類藥物,或是抗癌藥物,甚至連某些中藥也有耳毒性,「聽力是『沉默性衰退』」,陳錦國說,常常發現時,聽力已經嚴重衰退了,可能治療也來不及。聽不清楚就需要助聽器多數人的聽力障礙,並不是完全聽不見,所以常不覺得自己需要助聽器,但其實只要「聽不好」,就可能會影響人際關係及和環境的協調性。陳錦國說,「話都聽不好」的人需要別人一再重覆說一句話,讓人覺得「反應差、癡呆」,不只說話的人失去耐心;聽不清楚的人,也要很耗心力才能聽懂別人的話,自己也會更暴躁。聽障易引起誤會有敵意 也造成安全問題尤其單側聽力不佳的人更容易被誤會。別人會覺得「有時候說話他聽得到,有時候又聽不到」,會認為他應該是故意不理人吧?而別人為了讓聽力差的人聽得清楚,常需要很大聲說話,也會被誤解為罵或吵架、沒耐心等等。曾有人因為聽障沒跟人打招呼,被誤以為不給面子而被傷害,因此建議只要聽不清楚,最好就求助聽力治療。 有輕微聽力喪失就使用 效果最好陳錦國說,助聽器在聽力輕微喪失時就開始適應的效果最好,助聽器不只是「擴音器」而已,現在的助聽器更像微型電腦,可以針對個人聽力喪失的不同音頻、音域進行調整,所以建議配戴助聽器要給自己一到或三個月的時間來適應,並且回醫院調整助聽器的協調性,調整最舒服的聽感。因為聽力也是有記憶的,剛戴助聽器要讓大腦學習新的聲音並加以反應,很多患者因為常很在聽力喪失很久以後才就醫,早就習慣無聲世界的人突然聽到聲音常覺得「太吵、耳朵很痛」而無法適應。這也是許多老人丟著子女贈送價格昂貴的助聽器不用的原因。所以當老人裝助聽器後,建議家人要有耐心和老人家一起學習使用;聽力喪失往往都從高音頻先發生,所以跟老人說話不要提高音量尖聲說話,反而應該一字一句慢慢壓低說話。尤其女性的音頻高,講得不耐煩提高音線說話反而會讓聽障的老人更聽不清楚,家人有耐心陪伴學習使用助聽器,老人聽力治療的成功率愈高哦!助聽器經驗分享目前有很多種型的助聽器可供選擇,有些人不喜歡讓人發現戴助聽器,可以選擇耳內隱藏式的,非常小巧塞進耳道外表看不出來。特別注意,耳道一定要清乾淨,有些人耳朵容易出油,可能會讓這種微形助聽器的小孔被塞住而影響功能。老人家視力差,手也不精巧,需要家人幫忙,如果家人無法幫忙,最好用其他機型,以免每次都得送修而影響使用效果。這是個人經驗談,我的父親最早就是使用耳內式隱形助聽器,但因為耳垢經常阻塞,每次都要送到原廠修理一兩星期,後來因為固障率太高,就換了透明矽膠機型。透明矽膠機型也算隱形助聽器,掛套在耳朵外露的部份是透明的,所以外觀看不出來,製作時要取患者的耳朵模型訂做,這種兼具隱形又不是塞在耳道內,不易發生阻塞,清潔比較方便,其實非常實用。初期如果發現戴著太緊或太鬆要趕快回去調整,但是必須要經常配戴,因為它是完全貼著耳朵,會隨人體活動而跟著動,患者要習慣這種感覺,有些患者覺得戴久了緊緊的有點痛,就會拔下來。我的父親就是因為常常拔下來放在口袋裡,走動時容易搞丟,先丟了一邊,重做一個以後,又再弄丟,後來就丟著不用,因為是訂製款,所以也不能送人,有點浪費。其實一般外露的助聽器的效果也很好,只要一開始經常配合調整適合的音頻音域,都可以聽得很好。配戴助聽器時初期每天至少戴著幾小時練習正常可以同時聽到環境各種聲音的正常聽覺,覺得累的時候休息。每天延長配戴時間,練習聽到各種聲音的感覺,慢慢的就可以適應正常應有的聽覺。良好的聽力是和他人溝通的橋樑,與入溝通也可以幫助隨時吸取新的資訊,更能察覺環境中各種警訊,保護自己的安全。(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年過五旬危「肌」!量小腿圍揪肌少症

年過五旬危「肌」!量小腿圍揪肌少症#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腿太細,老年生活恐陷危「肌」!研究顯示,50歲以上中老年男女小腿圍一旦小於34、32公分,即有肌肉量不足的風險,將成為老年健康一大隱憂。及早從事「阻抗型」運動,搭配攝取足量優質蛋白質,三管齊下以有效防治肌少症。50歲以上男女小腿圍分別低於34、32公分 肌肉量可能不足據臨床數據顯示,依照亞洲肌少症診斷共識標準,台灣65歲以上長者罹患肌少症的盛行率約達6.8%,相當於全台約超過20萬名老年人正面臨肌少症威脅。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暨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教授,同時也為亞洲肌少症診斷標準主持人的陳亮恭教授說明,肌少症指肌肉量少且肌力不足,若四肢無力則容易跌倒,嚴重導致失能、縮短壽命。現行的肌少症診斷需檢測肌力(握力儀)、活動能力(行走速度)及肌肉量(雙能X光測身體組成分析),其中肌肉量必須到醫院檢測,握力儀也不是人人可接觸得到,較難喚醒預警意識。國際研究都在建立社區化的替代方案,其中以小腿圍來評估肌肉量最簡易且準確。陳亮恭醫師今分享台灣研究成果,資料發現,50歲以上男女小腿圍一旦分別低於34及32公分,肌肉量可能不足,罹患肌少症風險約達6成。肌少症罹患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台灣今年已邁入高齡社會,肌少症可能是人人需面對的重要威脅。民眾50歲起應開始重視肌肉的質與量,可先從居家量小腿圍開始,並搭配飲食及運動等生活型態調整,及早防治肌少症。阻抗型運動越年輕開始做 效果越好儘管肌少症對於老年生活影響甚鉅,但依據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針對全台50歲以上中老年男女的「肌少症曁老年健康意識調查」發現,高達8成熟齡者不了解何謂肌少症。雖有4成中老年人有運動習慣,但多以健走、跑步等有氧運動為主,僅有不到1成從事可幫助肌肉增加的「阻抗型」(負重)運動。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顧問暨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教授郭家驊表示,熟齡更該訓練肌力。根據研究結果,50歲以上中老年人,做阻抗型運動能減少死亡率,越早開始做效果越好,年紀大了才開始做也一樣有幫助!肌力訓練應首先強化臀腿部位,降低跌倒風險,例如深蹲就是非常有效的運動,但建議長者最好到運動中心或健身房由專業運動教練指導項目及強度,避免受傷。年長者每日至少攝取每公斤體重1.2公克蛋白質基金會調查還顯示,熟齡者飲食習慣多以飯麵等澱粉類食物為主,8成受測者蛋白質食物攝取食物低於3份,遠低於國健署對於老年人每日5.5至7.5份蛋白質食物的攝取建議。根據國際高齡醫學與營養專家團隊發布文獻顯示,年長者每日至少攝取每公斤體重1.2公克蛋白質才足夠。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高繪雯補充說明,選擇並攝取足量的優質蛋白質,例如豆、魚、蛋、肉、奶類,才有助於肌肉合成。郭家驊教授更進一步提醒,優質蛋白質食物應在運動後立即補充,才能發揮增肌作用。有鑑於國人目前對肌少症觀念薄弱,而肌少症又跟年長者衰弱症息息相關,如不及早建立「肌」礎,晚年可能失能臥床生活品質全無。為協助建立更健康的高齡化社會,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也大力響應這項本土小腿圍研究的成果,提出「量小腿圍評估肌肉量」、「優質蛋白質飲食」和「阻抗型運動」3大「轉肌攻略」

講座/預防跌倒

講座/預防跌倒#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因為失去意識、癲癇等原因導致老人跌倒發生率越來越高,常跌倒的老人,應懷疑患者是否有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惡化徵兆。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1/8(四)舉行用藥安全講座,由莊佳逸藥師分享,針對「預防跌倒」給予詳盡的解釋及說明。講座內容豐富,歡迎關心長者與居家照顧知識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預防跌倒時間:107年11月8日(四)下午14:30-15: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一樓門診藥局候藥區前洽詢:02-2249-008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