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

老人肺炎急診快速診斷 助少用抗生素

老人肺炎急診快速診斷 助少用抗生素#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呼吸道病毒感染是老年急診就診的主要原因,受限於缺乏病毒快速診斷的工具,醫師通常只能當成細菌性肺炎治療,也導致抗生素的過度使用。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台大醫院和北榮團隊發現,導入新檢驗科技,一小時快速診斷,開啟老人感控新方向。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與台北榮總急診醫學科主任侯重光(現為金門醫院院長)進行雙中心研究,引進床旁快速呼吸道病毒分子診斷的新科技(biofire FilmArray),只需採集鼻咽黏液檢體,一小時就能快速診斷17種呼吸道病毒和3種非典型病原。對急診老年呼吸窘迫患者進行全面篩查。李建璋醫師表示,以往急診遇到年長者有肺炎病徵的呼吸窘迫狀況,沒辦法即時診斷是不是病毒感染、是否給抗病毒藥物治療就好,得送實驗室1、2週才可能確診。但因年長者肺炎常是生死交關,不能因等檢驗結果延誤治療,臨床上會一律當細菌性肺炎治療,給予5到7天的抗生素,且可能住院7到10天,對病人負擔重,也可能有抗生素濫用。研究結果顯示急診老年呼吸窘迫患者,有百分之二十是病毒感染,過去卻無法診斷。致病病毒前三名包含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以及鼻病毒。老年流感病毒感染可能不會有發燒、肌肉痠痛等典型症狀,而是直接以呼吸窘迫表現,所以給予抗病毒治療率低。研究證實,快速呼吸道病毒精準診斷可以有效減少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療,和前一年歷史對照組相比,抗生素降階或停藥增加10%,靜脈抗生素天數使用平均減少4.5天,住院天數也縮短2.3天,但治療結果不受影響。李建璋醫師說,香港目前也在臨床使用此快速檢驗工具篩檢疑似武漢肺炎的患者,如果可快速篩出病毒感染,就可排除武漢肺炎。但此工具無法「確診」武漢肺炎,且因需自費至少新台幣數千元到萬元不等,如果要用在台灣臨床,經濟效益和成效有待考量。

活的越老要越健康 8招讓老人多運動

活的越老要越健康 8招讓老人多運動#老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科技醫療發達、健康意識抬頭,人類的平均壽命一直在延長,但很難改變的是,人從60歲開始,每年退化速度大約是36%。而退化的現象包含:身體行動變緩慢、容易跌倒受傷、心臟血管疾病上身、惡性腫瘤、糖尿病…等等往身上來。若自身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延緩老化或病痛上身,對自己、對家人好處多。該怎麼開始?World Gym提到,最重要的是「建立觀念」,自然會朝正確的方式進行。哈佛大學研究說:「運動一小時,延長生命一小時,維持適合自己的運動量,減緩老化速度可以達到50%。」,就算已經是高齡,現在開始運動都不晚,給自己、給家人一起體驗健康又自由的人生旅程。8個建立老人運動觀念的秘訣1.先進行健康檢查,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隨著年齡的增長,進行定期健康檢查是一個好主意。檢查血壓、膽固醇和心臟健康,還可以測量腰圍。了解自己的身體組成狀況,更容易找出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有效率又快速看到運動成效。2.戒除酒精有些人因為壯年時經常交際應酬,免不了喝酒助興,但隨著年紀增長,酒精會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身體健康,飲酒過量容易讓身體怠惰懶散;而減少飲酒量意味著減少罹患癌症、心臟病或肝硬化…等風險,甚至可以因此而減輕體重,精神變好也更有自信。3.從最簡單的運動開始不知從何開始運動,就從最輕度的運動、活動,啟動身體。例如:在家裡附近散步、修剪家裡的花草、走路去購物、在家多爬2趟樓梯。4.不要給自己時間壓力建議老人運動的時間可以每天至少有30分鐘,而且從最輕度的運動開始,如果30分鐘太長,不妨嘗試短時間、但多次的運動,如一次10分鐘,每日三回的活動也等同於一日30分鐘。5.減少「臥躺」的時間走到人生盡頭,其實最怕的就是躺在病床上、眼睛闔不上,身上可能還插著一堆管子;為了避免臥床帶來的長期照護壓力,「延後自己失能」的發生時間,絕對是首要任務,要不斷提醒自己,有空就多活動、多走動,能站就不要坐、能坐就不要躺。6.保持社交朋友會影響你的生活型態,不管在哪個年紀都一樣。子女們已經有自己的生活圈,你更需要和自己的朋友建立生活圈。和朋友一起出遊、散步、上健身房,會讓你不知不覺增加活動量,還能心情愉快。7.有疑問就找專家老人常見的阻礙像「我的腿沒力,沒辦法做腿的運動。」、「我的手曾受過傷,不知道該進行哪些運動,才不會舊疾復發。」,現在資訊發達,許多知識和別人的經驗都能在網路上查詢,但與其花時間尋找答案,不如直接將問題和需求交給專家,醫生、復健師、健身教練都是不錯的對象,讓他們了解你而訂定出合適的運動菜單。8.不要忘記營養良好營養對於健康地衰老和生活質量,扮演關鍵角色。舉例來說:病人做化療的時候,藥物副作用會讓人食慾不振,身體沒有攝取足夠的養分,會導致衰老極快,也使身體無力,進而影響活動意願;而當化療結束、副作用減緩,病人開始正常進食,臉上的氣色大幅好轉,情緒變好後,也有意願多活動。 培養老人運動習慣,已經不再是單純鼓勵就會進行,必須從生活習慣切入,同時也要搭配飲食控制才有效,而且不僅有銀髮族,全齡層都要記得這個概念,唯有養成健康習慣,才能有效增肌、延緩老化,達到健康好體態。

這裡跌恐致死 5大防跌保命法

這裡跌恐致死 5大防跌保命法#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剛過完80歲生日的陳阿嬤,左右膝蓋偶爾會有痠痛的情況,嚴重時痛到沒辦法蹲,而腰背部的痠痛已經是5、6年老毛病了,某天,陳阿嬤不小心滑了一跤,跌坐在地,痛到站不起來,被送至急診,經過骨科醫師安排X光檢查,發現骨盆骨折,所幸無須開刀,但2天後,陳阿嬤在家不慎再度跌倒!檢查後發現是髖關節骨折,必須由骨科醫師開刀置換人工髖關節,靜養6週後疼痛改善、順利出院。高齡跌倒 致死排名第二台灣65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導致死亡的原因,跌倒高居第2名,僅次於交通事故,而根據國內統計,長者跌倒機率會隨著年齡增加而升高。主計總處發布國情統計通報指出,去年3月底台灣正式宣告邁入「高齡社會」,在105年開始,連續三年增幅超過5%,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也升至14.9%,根據國發會推估7年後,也就是115年就會邁入「超高齡社會」,每5個人中就有1個是老人,預防跌倒導致骨折成為重要醫療議題。5大防跌保命方法衛福部樂生療養院骨科駱耀璋醫師提醒,家中的長輩有膝蓋疼痛、腰背部疼痛的問題,務必留意長輩們關節退化、脊椎退化以及預防跌倒骨折的問題,尤其是第一次跌倒後,更要注意後續容易再發生跌倒,甚至可能進一步造成骨折!1、加強健康體能:運動可增進肌力、平衡感、協調能力與柔軟度。2、攝取足夠營養素:維生素D和鈣質。3、維持居家安全:選購舒適的防滑包鞋,避免高跟鞋或拖鞋,避免單穿襪子在室內走動;改善照明提升辨識能力;樓梯及浴室內加裝防滑貼片與扶手;夜間留盞小夜燈供照明;椅子須有椅背及扶手,高度以坐姿膝關節90度為原則。4、評估跌倒的原因:請醫師協助評估跌倒的原因,如視力減退、平衡失調、下肢無力、認知障礙、使用多種藥物及不安全環境等,先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5、定期帶長輩到醫院接受骨質密度檢查,提早預防骨質疏鬆,降低骨折發生的機會!留在自己熟悉的住所中得到妥善協助及照顧,並維持其原有之生活習慣及模式,是老人最歡喜又有尊嚴的生活方式,也符合人性化需求的自主照顧方式。為此,照護者若為長輩選擇合適的移行輔具,可以協助功能退化的老人進行日常生活活動,並減少跌倒的機會。教導家屬藥物的副作用,老人服用降血壓、鎮定安眠藥時,要注意避免姿勢改變引起低血壓而跌倒。讓我們一起為長輩提供安心、安全、安定的居家照護環境而努力吧!

9成老人缺牙 可賴全口重建快速植牙

9成老人缺牙 可賴全口重建快速植牙#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缺牙不僅會降低進食功能、說話發音,更會影響信心與門面,長期下來,對身心健康影響很大!隨著醫療科技發展,透過植牙手術能夠再度擁有一口好牙。73歲陳姓阿嬤有一口傳統的活動假牙,除了需要經常脫戴,因為容易鬆脫而長期吃流質食物,使得體重直直落。害怕植牙手術疼痛腫脹而猶豫不決。大林慈濟醫院牙科主任鄭朝鴻以「全口重建快速植牙」取代傳統植牙,當天就完成手術擁有臨時假牙,大幅減少手術傷口,且費用遠低於傳統全口植牙手術,也節省患者往返奔波和等待時間。手術成功率為94.8%~98%,手術10年植牙存活率也高達95%。全口重建快速植牙 可透過電腦斷層與手術模板做精確的植體手術全口無牙患者,在傳統植牙時須植入大約8到10顆的人工牙根,等三到四個月後的第二階手術後才會製作假牙,植入的植牙較多,等待時間較長。針對缺牙很久,同時也有比較多數量的植牙需求時,鄭朝鴻採用「全口重建快速植牙」手術,以4至6顆人工植體做假牙支撐,在全身麻醉下,透過電腦斷層與手術模板做精確的植體手術定位,並避開重要的神經血管,求得最大的植體骨整合長度,患者可選擇當天裝上臨時假牙,或等傷口局部癒合,一至兩星期後裝上臨時假牙,使患者在手術後,可更快速的恢復進食,等六個月後患者再換上永久固定假牙。人工植牙有何好處1)不須像傳統假牙破壞相鄰的牙齒,只須在缺牙區置入人工牙根即可。2)不像活動假牙,每天須拿下來清洗,而且咬合上較為無力。3)咬合力量接近真牙,可說是因科技進步帶來的第三套牙齒。4)可幫助維持骨頭高度,骨頭較不會因缺牙而萎縮。植牙後二週內的照護:1)多休息不要太勞累。2)48小時內可冰敷,減少腫痛的機會。3)48小時後若有腫脹,可熱敷消腫。4)避免抽菸及含酒精性飲料。5)植牙區有輕微紅腫是正常。6)暫時不要激烈運動。7)按醫師指示時間回診。某些患者恐不適合全口重建快速植牙植牙是侵入性手術治療,這項「全口重建快速植牙」技術的應用範圍很廣,但仍有不適用的限制,像是先天性的疾病、手術禁忌症、過去曾經有癌症骨轉移的病史,或打過骨質疏鬆症的藥物、血液方面的疾病、心臟方面的疾病、原本就不太適合手術的病患等,或患者醫囑的服從性不高,開完刀後馬上啃咬堅硬的東西,都有機會導致植體的失敗。像這位陳姓阿嬤患者,有高血壓、心臟病、氣喘等病史,在術前就須仔細評估手術可行性。陳阿嬤開心地表示過程不腫不痛,已經很久沒有好好吃東西了。植牙前 需先與醫師確認方式與費用有些案例需要大量的修剪顎骨骨頭,甚至原本的牙齒須全數拿掉,如果患者能接受將原本不好的牙齒都放棄,就能進行這樣的治療,若有嚴重牙周病要先治療好才能進行,若是骨頭條件太差,例如骨頭太窄、太軟,或牙肉太薄,也要補骨粉、補牙肉以改善結果。鄭朝鴻提醒,此項技術費用較高,事前須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了解患者的先天條件與需求,才能對想要全口重建快術植牙的病患,帶來適切的幫助。

走失協尋三不六要 幫失智者找到家

走失協尋三不六要 幫失智者找到家#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台灣已成為老年人口超過14%的高齡社會,失智人口已逾28萬人。警政署防治組林大為科長表示,台灣每年有超過2萬以上的失蹤人口,其中失蹤老人逐年增加,而失蹤老人中每2位就有1位可能「失智」。隨著失智人口增加,預防失智者走失議題愈發重要。走失協尋三不六要 幫助失智朋友找到回家的路根據警政署統計數據,失蹤的失智者占全部失蹤人口8.7%,且有逐年成長趨勢。新北市海山分局尋人高手蔡淑女巡佐表示,失蹤報案時必須攜帶身份證件、提供失蹤當日失智者的照片、身高、衣著特徵、手機號碼、交通工具或車號等資訊,就可大幅增加尋獲的可能性。走失協尋「三不」:不用等:親人失蹤不用等超過24小時後才能報案。不用跑:就近派出所可報案。不用錢:協尋不用錢。預防走失的「六要」:失智並不代表失能,有許多失智患者喜歡出門走動,但也因此容易一出門就找不到回家的路,造成家屬極大的恐懼和困擾,可透過六要可降低失智者走失風險。1.更新照片:協助失智者更新身份證上照片,且每天要為失智者拍照。2.愛的手鍊:協助失智者配戴愛的手鍊。3.指紋捺印:先將失智者的指紋在警察系統中建檔,日後走失時,多會被發現者通報到警局,便可由警察調出指紋檔案比對通知家人。4.愛心布標:衣帽縫上愛心布標。5.GPS定位:養成長者配戴手機或定位手錶的習慣,並開啟手機分享即時位置之功能,家屬即可定位到失智親人6.鄰里守望相助:平時家屬要連結里長及社區商家形成守望相助之網絡,一旦走失可請里長幫忙,也可廣發含失蹤者當天照片、聯絡人等資訊的走失協尋圖卡,透過社群媒體力量發揮協尋功效。失智者無法自行求助,當民眾遇到疑似失智者走失時,建議採「看、問、留、撥」4步驟,且撥打110請求警方協助,一同加入國民健康署失智友善天使的行列。

長輩一跌不起,保骨4招要牢記

長輩一跌不起,保骨4招要牢記#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新北市一名68歲的王老先生,剛從沙發起身時,突然感到天旋地轉,手抓不到可以扶的東西,因此不慎跌倒,第一天感到雙膝黑青、腿有些無力,第二天再也站不起來,在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骨科醫師陳建龍門診檢查下,發現膝蓋髕骨粉碎性骨折位移,立即安排開刀,使用鋼釘內固定手術,以及術後穿著膝蓋護具,使王老先生能拿著助行器自行行走,想起跌倒當下的狀況還餘悸猶存。長輩在家中跌倒受傷是常見的新聞事件,根據統計,65歲以上老年人每3位就有1位平均每年跌倒一次,其中10%是嚴重傷害。有些長輩跌倒很幸運的只是受到驚嚇,或輕微瘀血,但常見結果是需手術的骨折,更嚴重者造成腦出血。為建立長者防跌觀念與推廣肌力與平衡訓練,衛福部臺北醫院護理科特別舉辦「腳步行厚載、健康跟著來」活動,骨科醫師陳建龍在活動中特別強調預防骨質疏鬆的方式有很多,最重要的保骨4招請長輩們一定要記的牢:1.飲食均衡,攝取適量鈣質,定期檢查視力與骨質密度。2.載重運動,多做散步及快走運動,且持之以恆。3.戶外活動,多曬太陽,促進維生素D吸收。4.預防跌倒,居家環境加裝防跌設施,穿著具止滑效果的鞋子。骨科醫師陳建龍表示,膝蓋是堅硬又靈活的關節,在骨質疏鬆的情況下,若經過瞬間強大力量撞擊,身體的體重重力加上跌落的速度,就可能立即造成骨碎、骨折…等情況,需要儘早開刀處理。若損傷太嚴重,可能造成關節僵硬和肌肉萎縮,千萬不能小看長者跌倒的嚴重性。復健科楊書響物理治療師表示,下肢肌力無力是長者跌倒最常見的原因,除了要多注意以上4大保骨密技之外,也可透過伸展運動、肌耐力運動及平衡訓練運動來降低跌倒風險。舉例來說,擴胸運動、腰部旋轉運動、高抬腿踏步、側向踢腿、微蹲等,都是居家可以簡易執行的活動,讓長者越動越有活力。醫師提醒,預防長輩跌倒傷及頭部或髖關節,除了保骨4招要牢記之外,兒孫則「可於家中浴室及客廳連接房間的走道上安裝防跌扶手」,避免家中長輩「再次發生」跌倒的風險!

中老年新發頭痛 恐是巨細胞動脈炎

中老年新發頭痛 恐是巨細胞動脈炎#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0歲的王伯伯從未有頭痛病史,但1個月前開始出現太陽穴附近頭痛,有時像血管在搏動,用手觸碰太陽穴附近時也會有腫脹壓痛感。最近吃飯時咀嚼時,王伯伯覺得臉頰兩側疼痛,吃不下東西,甚至出現肩頸部位的肌肉僵硬和痠痛,整個人很倦怠。飽受疼痛之苦的王伯伯前往神經科就醫,住院進一步診療。經過完整檢查,王伯伯確診罹患巨細胞動脈炎,頭痛也是此症引起顳動脈炎造成。治療幾天後,王伯伯的症狀逐漸緩解,又可以恢復過往的生活。巨細胞動脈炎 初期最常見頭痛症狀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吳牧韓說明,巨細胞動脈炎(GCA)是一種血管發炎性疾病,特別容易侵犯年紀50歲以上中老年人,其中東方人發生率又較西方人低。在臺灣不常見,但仍不時有相關個案報導。頭痛是巨細胞動脈炎初期最常見症狀,主因是頭部的顳動脈為最常被侵犯的血管;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也可能出現發炎情形,可能會合併間歇性咀嚼不能、發燒、倦怠等症狀。若未妥善治療,可能引起突發性視力喪失、腦缺血等併發症。5項中符合3項 高度可能有巨細胞動脈炎吳牧韓醫師表示,巨細胞動脈炎的臨床表徵,經常可見顳動脈鼓起、腫脹,甚至可看出一節節的念珠狀,且觸摸時有壓痛感。實驗室檢查可以檢測病人的發炎指數,通常數值會偏高,影像檢查則可使用顳動脈超音波及磁振造影來幫助診斷。若有必要,仍然需要顳動脈病理切片以達到最正確的診斷。美國風濕免疫學會另有以下的診斷標準,倘若5項中符合3項,即有高度信心診斷為巨細胞動脈炎:1) 發作時年齡≧50歲。2) 新發作或新型態的局部性頭痛。3) 顳動脈異常,包括觸痛或脈搏減小。4) 發炎指數ESR≧50 mm/hr。5) 顳動脈切片檢查異常,顯示血管炎,有單核球浸潤或肉芽腫性發炎。老年人新發生頭痛 須特別提高警覺類固醇仍為巨細胞動脈炎目前最有效的第一線治療方式,通常會使用半年至一年左右,並確認是否有復發情形。吳牧韓醫師提醒,老年人新發生的頭痛必須特別提高警覺,除了巨細胞動脈炎,也可能有其他顱內病灶。因此若有較不尋常的頭痛徵兆,一定要提高警覺,儘速就醫,避免疾病進一步惡化。

長者多外出社交 增進體能、情緒健康

長者多外出社交 增進體能、情緒健康#老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家中的年長者活動量足夠嗎?擔心久坐影響他們的健康,就鼓勵身邊的年長者走出家門,多與他人互動吧!根據一篇2019年2月發表於《老年學期刊》的研究指出,花更多時間與不同人互動的老年人,體能會更活躍,情緒也比較健康。與周邊社會關係互動越多 越傾向更多身體活動該研究為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學者進行,研究者考量年齡、種族、性別、婚姻、教育和族群等因素,以300多位65歲以上,居住在奧斯汀市區的年長者為對象,進行為期一週的觀察,並邀請參與者配戴可測量身體活動的電子設備,於白天每3小時詢問一次他們從事的活動與社交互動。結果顯示,參與者在這3小時中,若遇見的人越多,從事活動的種類也越多,例如離開家、走路、與他人交談或購物。結果指出,與相識的人或周邊社會關係互動越多的參與者,越傾向從事更多身體活動、更少時間坐著或躺著、有更正向的情緒和較少的負面感受,有助提升年長者的認知能力及身體與情緒健康。多運動搭配社交活動刺激 對情緒健康及認知功能有幫助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醫師劉嘉逸表示,過去研究已證實多運動有益身心健康,建立持續規律的運動習慣,對血糖、血脂肪、心肺功能、情緒、睡眠及認知功能皆有很大的幫助。從上述研究發現,多與他人互動、參加各種活動,不但可讓身體活動量自然增加,同時藉由社交互動中不同活動的刺激,對情緒健康及認知功能有更進一步的幫助。呼籲除了鼓勵長者運動,還可多鼓勵他們參加各式各樣的團體活動,不僅增加生活樂趣還能提升身體活動及社交互動,達到活躍老化的效果。後輩鼓勵高齡者外出 避免讓長輩感到增加照顧者負擔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證實日常生活的遭遇可增加高齡者活動水平並促進心理健康。通常高齡者和親密的朋友及家人相處,較容易有久坐看電視、閒聊情形,如果有機會到戶外,增加接觸人群,高齡者為了招呼、問候,會有較多身體活動產生。但隨著年紀漸長高齡者的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出現不願意、不方便、不喜歡外出走動是很自然的反應,建議家人從其動機著手,首先避免讓長輩覺得外出走動會造成家人的負擔,例如影響晚輩空閒時間、忙碌還要陪伴、擔心跌倒等。接著可試著在高齡者可活動的範圍賦予其任務,像是請長輩幫忙到市場買菜、到麵包店買三明治,藉此增加他們被需要的感覺及成就感。最後可鼓勵年長者分享,像是將買來的包子或是親友寄來的東西分送給鄰居、管理員。切忌生活中有過多口頭上的催促,易令其反感。葉雅馨主任呼籲,此研究結果可以應用於鄰里活動政策,透過社區力量及里長推動,有效增進年長者體能、促進好情緒。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