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青少年患憂鬱症 成年後易大麻成癮

青少年患憂鬱症 成年後易大麻成癮#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曾罹患青少年憂鬱症者,18歲時產生大麻食用疾患的比例達50%,根據華盛頓大學發表研究顯示,青少年早期慢性憂鬱症與後期大麻食用疾患有高顯著相關!大麻和酒精現在為美國青少年最常用的物質,約30%大麻食用者停用時易發生戒斷症狀。憂鬱青少年情緒問題易被忽略開業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透過其他成癮調查發現,憂鬱症患者因情緒低落、適應環境能力變低,成癮性活動比例較高。相對於成人,憂鬱青少年情緒問題易被忽略,心理問題也常轉向自我慰藉。吳佑佑院長強調,憂鬱情緒及憂鬱症會使青少年轉而尋求不好的紓解方式,多注意兒少困境、正視青少年的憂鬱症狀並適時給予協助才是預防的最佳策略。逃避壓力容易沉迷成癮根據2014年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資料顯示,全台約23萬人曾濫用藥物,且藥物濫用者其憂鬱情緒的比率為一般人的4.4倍。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青少年時期正好為叛逆期,容易因好奇心而嘗試菸品、大麻、酒精等成癮物品,建議憂鬱青少年不要輕易嘗試成癮物,既然知道它的危害,朋友邀請時要勇於說不,也要力勸對方不要沉迷。孩子情緒出現問題或成癮特定物品應適時介入葉雅馨主任表示,積極建立運動紓壓的習慣,將旺盛的體力拿去快跑,或跑到空曠的地方大吼、有效的宣洩壓力。提醒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平日需觀察與了解,多與孩子交流,當發現孩子情緒出現問題或成癮於特定物品(大麻類毒品、用藥、酒精…),包括長時間打電動、上網,則需即時介入給予正確的引導,甚至尋求專業的協助,不只是一昧的斥責或置之不理。

講座/淺談重鬱症疾病與治療

講座/淺談重鬱症疾病與治療#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憂鬱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症狀,但卻常被眾人忽略。憂鬱症不但成為隱性的殺手,還影響著我們的工作和社交功能。你是否曾經因心情低落,出現莫名的睡眠障礙或胃口改變,而不知如何是好? 本講座讓你更了解憂鬱症,有助於大家提早發現,早期治療,重拾快樂與活力。名稱:淺談重鬱症疾病與治療時間:2017/9/16(六)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4919

講座/家屬的相處及照顧

講座/家屬的相處及照顧#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家人得到重鬱症後,看著她/他低落的情緒,失去生活及工作動力,好像也失去了人生的目標,整個人都懶洋洋的...,身為家人的我們除了跟她/他說:要堅強、要振作、不要失志..之外,我們還能夠做些什麼?要怎麼相處及照顧方式才能讓生病的家人逐漸康復?名稱:家屬的相處及照顧時間:2017/9/16(六)10:00-11:0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4919

孩子胖就是養的好?憂鬱風險恐高3倍

孩子胖就是養的好?憂鬱風險恐高3倍#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家中長輩常有「孩子養胖,就是養的好」、「孩子不能瘦,要多吃」的觀念,暑假期間家中孩童是否吃多動少呢?根據一篇2017年5月刊載於「每日科學」(ScienceDaily)的研究指出,體重過重,特別是小時候就出現的肥胖,會大幅增加一生中罹患重度憂鬱症的風險,肥胖讓身心都受影響。兒童、成年皆過重的人 憂鬱機會高4倍研究者先讓889名平均年齡75歲參與者接受評估,瞭解參與者目前是否有憂鬱症狀或過去曾否罹患重度憂鬱症,並以學校記錄了解參與者8至13歲的身高和體重資料。結果顯示,在8歲或13歲有超重現象的孩子,一生中發生重度憂鬱症的風險超過3倍;兒童和成年時皆過重的人與只在成年時期過重者相比,前者罹患憂鬱症的機會高出4倍。3層面找出體態與憂鬱間的關係從小肥胖的孩子,可以發現其家人體態大多也較圓潤,受遺傳性基因影響較難改變,建議可透過運動,增進人際互動、促進腦內啡分泌,保持好心情。開業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體態與憂鬱症的關係尚未有明確的結論,其因素可以從3個層面來探討:1) 生理面/肥胖基因與情緒的相關性。2) 賀爾蒙層面/肥胖的孩子相對運動量可能較不足,受腦內啡、多巴胺等與情緒相關的內分泌影響。3) 社會面/肥胖的孩子較容易被取笑,人際互動相對較差,易造成自尊及自我價值感低弱。長輩觀念易造成孩子肥胖 影響人際互動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兒童時期過重現象除遺傳基因影響,也常因隔代教養的過程,傳統長輩既有觀念,易造成孩子體態肥胖。在人際互動上,更可能因肥胖受他人嘲諷與霸凌使孩子處於低自尊、沮喪,甚至自暴自棄以食物來當作安慰,建議家人給予正向支持力量,鼓勵孩子多運動及調整飲食習慣。葉雅馨主任強調,如果已是過重體態者,當有心情沮喪、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開始不斷大量找食物吃等現象時,就要用情緒篩檢量表檢視自己是否壓力過大,不要挑選有許多壓力時減重,從小養成良好的飲食及運動習慣,才是預防憂鬱的不二法門。 

男性有苦說不出?隱性憂鬱是主因

男性有苦說不出?隱性憂鬱是主因#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平日是否有多注意爸爸的情緒狀態呢?聽過身邊男性朋友訴苦嗎?為什麼男性較少開口求助?根據衛福部105年死因統計發現,男性(68%)自殺身亡比例高於女性(32%),而根據衛福部公布104年全民健康保險統計,發現男性於精神科就診率僅不到一成,若依年齡分析,20歲以上男性就診率較女性低。男性自認為對身心狀況掌控力高根據研究指出,男性憂鬱症患者在求助專業治療上,較傾向自行處理,症狀的嚴重程度是男性求助的關鍵,長期憂鬱者因低估症狀的嚴重性而影響其尋求協助的意願。「控制和自力更生的需求」與堅強的觀念也是求助障礙的因素。台北長庚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指出,男性較女性更傾向自我決定,認為自己對身心狀況掌控力較高,加上男性較重視面子,因而求診意願較女性低。若男性未及時尋求協助而拖延病情,可能會失去工作動力、注意力下降、人際關係變差、易與家人爭執,進而引發身心不平衡,造成身體功能衰弱。男性憂鬱者習慣縮小心理問題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從上述研究結果得知,多數男性憂鬱症患者慣性將問題縮小或忽略,直到症狀非常明顯才尋求協助。受東方傳統文化影響,認為男性應符合強勢、不服輸等特質,常將求助視為弱者或不得已的情況,且男性間對話多為談論自己的成就,較少機會表達受挫或不悅等負面情感,加上對身心不適較不敏感,容易忽略自身身心健康。因此,應該建立新的男子氣概觀念:正視問題,願意積極尋求解決方式。年長的男性退休後,尤其原是高社經地位者,若沒有良好的生活規劃,需要花更多時間面對失落感及適應生活的轉變,甚至因為無法忍受從群體中退出的孤寂感,引發憂鬱情緒。當家中男性長輩變得較以往沉默、什麼事都不想做、失去活力時,除了主動關懷飲食起居,家人可以給有憂鬱情緒的男性長輩期待感,告知未來一至兩周可能有的活動,讓他們期待走到戶外,與他人互動。

小鬱亂入 快用正能量拯救你!

小鬱亂入 快用正能量拯救你!#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也許你正因滿足而感到喜樂,覺得好奇而充滿勇氣,可以同理而寬容以對,因為得到幫助而心存感激;也許你也曾經因工作勞累而倦怠,因時機未到而焦慮,因不知從何選擇而困惑。親愛的朋友,你快樂嗎?慢性疾病有年輕化趨勢現今生活中慢性疾病已持續困擾著我們,而且有年輕化的趨勢,例如憂鬱症等心理性疾病、帕森金斯等退化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新陳代謝失調、癌症等疾病。當中研究報告也顯示台灣目前高中生有普遍睡眠不足的現象,正值青春年少、身強力壯的年紀,卻對生活有過於牽強的投入;長久的健康、當下的及時行樂,抑或是無可奈何的壓力,何者才是我們真正所需,其實很值得再思,好做出正確的抉擇。紀律,是一種疼愛自己的方式。 學會與自己好好相處 學習妥善處理情緒,是一種能力,當我們有能力將憂鬱變得有意義,轉化為力量,也會因欲望而引發動力,因難得糊塗而享受無所事事的快樂。可行的念頭和無懼的勇氣是這股力量的強大挹注,喜樂與感恩是我們行路中跨步無礙的能量。學會如何和自己相處很重要,敏感也好,粗心也罷,我們得學會慈悲,對他人寬容,也饒了自己,適時地放自己一馬。學會如何與自己好好相處,健康地照顧自己,第一步就是平心地了解自己、靜氣地面對自己,好好地認識小鬱,將領你踏出這第一步,做一件事就可以正向的影響許多人,何其快樂!  (本文摘自/小鬱亂入,抱緊處理/圓神出版) 

越老越鬱卒 老年憂鬱警鈴啟動!

越老越鬱卒 老年憂鬱警鈴啟動!#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到身體疾病跟憂鬱症之間的關聯,還有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老年憂鬱症。年老本身並不會引發憂鬱症,包括臺灣在內世界各國的流行病學研究甚至指出:老年世代被診斷出重度憂鬱症的機會,比年輕世代來得低。是身體不適還是心理不適?但隨著年紀增長,身體逐漸老化,各種毛病也陸續出現,視力模糊、齒牙動搖、行動不便、慢性疼痛、睡眠障礙、健忘等等,生活的自主性和控制感漸漸消失,心情難免容易沮喪和低潮。這時候,如果再加上心理和情緒的壓力,如喪偶、孤獨、經濟狀況不佳、家庭關係不良、人際支持網絡不足、失能等,就會大大增加高齡者罹患憂鬱症的機會。老人家感受到憂鬱情緒時,通常不會說:「我不開心、我心情不好。」而是以「抱怨身體不舒服」來表現,只會描述自己失眠多夢、沒胃口、頭痛、便秘、拉肚子、感冒、骨頭痠痛、手腳抽筋無力、頻尿等。帶他們到醫院檢查,也找不出毛病來,家人就更容易認為他們是無病呻吟,而輕忽病情。支持系統越不足的老人憂鬱程度越高老人憂鬱症有時不容易被診斷出來,病人或家人常常以為這些身體上的不舒服只是老化的正常現象,吃了一堆安眠藥或止痛藥,效果卻不佳,這才發現是憂鬱症在作祟。一般來說,年紀越長、身體疾病越多、支持系統越不足的老人,憂鬱的程度可能就越高。老年憂鬱症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健忘。這種情況很容易與失智症混淆。不過,跟失智症不同的是,憂鬱症經過治療之後,隨著情緒的好轉,健忘的情況也會改善。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許多老年人退化性的大腦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它們常常會合併憂鬱症狀,甚至它們的早期症狀是以憂鬱症來表現。臨床上常常要治療一段時間,才能區分憂鬱與大腦退化之間的關係。老年憂鬱症人口女性比男性多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黃宗正醫師曾指出,臺灣社會正在快速老化,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260萬人,若依照國外的調查數據,老年憂鬱症盛行率約12%來估計,國內至少有31萬名高齡者,深受憂鬱症困擾。而根據臺北榮總醫療團隊在石牌地區所作的調查得知,社區中的老年憂鬱症人口盛行率大約是9.8%,女性比男性多。老年憂鬱症的嚴重程度,通常與鰥寡孤獨、身體疾病(如中風、認知功能障礙)、低社經地位有密切關係;尤其身體的疾病,是引發憂鬱症最常見的危險因子。身體的毛病越多,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也會越高。老人憂鬱容易讓疾病形成惡性循環臨床發現,不僅住院老人罹患憂鬱症的情況相當普遍,一般家庭中也有許多老人出現憂鬱症狀,由於尚未達到診斷標準,而被家人忽略,以致沒有受到合理的協助。老年人一旦罹患憂鬱症,併發的行為症狀將很令人頭痛,也會讓原有的身體疾病雪上加霜。例如很多老人生病之後容易失去鬥志,不聽醫囑、不想起身活動、自暴自棄、食慾降低、營養不良甚至長出褥瘡等,讓原有的骨質疏鬆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更加惡化,然後又更加重憂鬱症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其實所有的疾病都一樣, 防重於治療,憂鬱症當然也是如此。由於憂鬱症是多重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最好的預防之道當然是多管齊下,從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等三方面共同著手,盡量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其中,最重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良好的壓力管理。(本文摘自/珍愛生命,希望無限/心靈工坊出版)

情緒大掃除 研究:抱石活動有效解憂

情緒大掃除 研究:抱石活動有效解憂#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篇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發現,常常進行抱石活動的人,不僅能夠增強肌力,更有助於緩解憂鬱症狀。該研究以100多位德國成人為對象,進行為期8週每週3小時的抱石活動,並使用貝克憂鬱量表評估受試者於各階段憂鬱症狀的嚴重程度。結果發現,立即進行抱石活動的受試者在貝克憂鬱量表的得分進步了6.7分,而較晚開始的受試者則進步了1.4分。運動可藉由3部分緩解憂鬱症「抱石運動」是一種不用吊帶或繩子的攀岩活動,最初為登山人遇到豪雨或氣候不佳,無法進行登山活動而衍伸的一種富含娛樂性質的訓練,至今發展為不同體能層次的活動。上述研究指出,立即進行抱石活動的受試者,其憂鬱症的嚴重程度從中度減低至輕度。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運動能夠緩解憂鬱症主要原因分為3個部分,包含:1)  生理改變/運動時呼吸大量的氧氣,產生腦內啡、多巴胺等物質,讓心情產生愉悅的感覺。2)  情境解離/運動的當下需要專注,能夠暫時拋開負向情緒,分散原先注意力讓心情比較平和。3)  時間重整/改變原先的生活型態,減少負向思考的時間。但台灣民眾對於抱石活動可能較陌生,他建議從事騎自行車、射飛鏢、游泳、羽球…等,需要非常專注的運動,亦能有像抱石活動緩解憂鬱症狀的效果。非常專注才可能完成任務 達到充分解離效果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抱石活動」屬於肌力類運動,參與者需要非常專注於每個動作才能完成任務,充分達到情境解離的效果。只要出現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常出現悲觀想法,就可能是憂鬱症徵兆。葉雅馨主任說明,憂鬱症患者面對困難的事物容易責怪自己,建議陪伴者可多邀請參與運動,並依照患者的身心狀況調整難易度,若稍有進步則給予直接的肯定與讚美,漸漸緩解憂鬱症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