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老年憂鬱症9徵狀 符合5個要當心

老年憂鬱症9徵狀 符合5個要當心#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94歲的老奶奶因意識不清送至急診,緊急處置後意識逐漸恢復清醒,住院治療。老奶奶向楊醫師坦承在家吞了40多顆安眠藥,經過問診與檢查後,確診為老年憂鬱症,再給予抗憂鬱藥物後心情逐漸好轉,最後順利出院並門診追蹤。老年人較少與人接觸 較難發覺變化憂鬱症從小孩到老人都可能發生,發生在65歲以上老年人的憂鬱症狀即為老年憂鬱症,包含重鬱症、輕鬱症、低落性疾病、適應性疾病等。在一般老年人口中,憂鬱症發生率達約20%,女性憂鬱症比例較男性高一倍,喪偶等生活壓力事件、慢性疾病、長期失眠、社交孤立等,也都與憂鬱疾病有相關,一般人因此常誤認老年憂鬱症症狀是老化而被忽略,也沒有得到適當治療。青壯年罹患憂鬱症可用言語表達心情低落,影響到生活及工作時較易察覺。但是老年人常用身體不適來表現,較有慮病傾向。老年人常有多重慢性病,且多半退休在家,比一般人更難查覺到日常生活及工作變化。老年憂鬱症有較多認知障礙,如記憶力變差、自殺率較高。老年憂鬱症9症狀 符合5個、持續2週須就醫老年憂鬱症症狀很多以身體不適表現,也有可能造成記憶衰退、認知功能變差及反應遲鈍,可能被誤認為失智症。但失智症不同,老年憂鬱症有可能隨著治療,讓記憶力及症狀明顯改善。老年憂鬱症也可能出現焦躁、躁動、或妄想現象,如有人要害他或是堅信自己患不治之症等等。若下列9個症狀中符合5個,持續2周以上,且已經影響到社會、職業功能,就可能是老年憂鬱症:1)大部分時間情緒低落2)明顯對事物失去興趣3)體重或食慾減輕或增加4)嗜睡或失眠5)思考動作變得緩慢6)容易疲倦或沒有活力7)無價值感或強力罪惡感8)注意力不集中或無法判斷事物9)經常出現負面想法或自殺念頭奇美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暨全人醫療科主治醫師楊秉勳表示,正常生活作息、多參加社交活動、多曬太陽都可預防老年憂鬱症無效的安慰反而容易惡化病情。照顧者除可敦促長輩服藥,站在長輩立場傾聽長輩的心聲及關懷、陪伴長輩也是很好的方式。

女性「冬季憂鬱」機率高 留意5徵兆

女性「冬季憂鬱」機率高 留意5徵兆#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年節結束,許多婦女忙進忙出,加上近日天氣變化大,不僅感冒人數暴增,情緒上可能也連帶受到影響。根據2018年研究發現,女性受到季節變化的影響大,比男性更容易受「冬季憂鬱」所苦。疲憊、嗜睡、愛吃 都是冬季憂鬱症狀該研究以15萬名中年人為對象,調查整體憂鬱症狀、情緒低落、緊張和疲乏的分數,同時評估憂鬱症狀、日照時間和室外平均溫度間的相關性。結果顯示,相較於男性,女性一整年都會經驗情緒隨季節改變而產生的變化,且冬季出現更多憂鬱症狀。當日照時間較短、氣溫較低、夏季氣溫驟降時,較易引發嚴重憂鬱症狀;夏季更長的日照,也更容易感到疲累。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一般精神科詹佳真主治醫師指出,若連續2年於特定季節發生憂鬱,可視為季節性憂鬱症,為憂鬱症的型態之一。好發於秋冬之際的冬季憂鬱症,症狀包括(1)疲憊、(2)嗜睡、(3)貪食碳水化合物、(4)體重上升、(5)退縮在家,不參與社交活動等。可能與日曬不足、血清素分泌不足,或褪黑激素分泌異常有關。美國衛生研究院指出,女性罹患冬季憂鬱症的機率是男性的4倍。離赤道越遠的地區發生率越高,美國北部地區的精神科門診在秋冬季節,常見病患增加。季節性憂鬱症也有少部份患者發生在夏天,出現失眠、坐立不安、焦慮、衝動等症狀。可和過去2週情緒狀況比較 揪出憂鬱症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相較於職場,女性更容易在家中顯現情緒,家人容易察覺情緒變化。當情緒低落、疲憊、失眠、負向思考、暴怒、失去活力、不斷責怪自己甚至否定自我存在的頻率增加,應給予更多關注,甚至陪同尋求協助。家中突有變故,都會讓家中女性承受過大壓力。家人或女性自己發現情緒有上述變化時,應先釐清壓力源,找到因應方式。平常應維持固定運動習慣或找到紓壓方法。女性出現較輕微的憂鬱症狀時,容易和幸福感混淆而被忽略,未能及時尋求協助與治療。建議可跟過去2周的情緒狀況相比,若排除生理週期引發的負面情緒,仍持續出現憂鬱症狀,需特別留意,尋求專業人員協助,藥物治療、心理、光照治療,都有助改善症狀。

高壓環境藏隱「憂」 醫:別害怕求診

高壓環境藏隱「憂」 醫:別害怕求診#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52歲王先生,退休前是一名法務人員,專門負責死刑犯的相驗工作,因工作關係,必須參與死刑犯槍決的過程。近幾個月,每當夜晚入眠時,經常會浮現犯人接受槍決的畫面,導致惡夢連連,感到焦慮心慌,不時還會出現頭痛、呼吸不順、情緒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害怕人群等症狀;同時父親又罹患失智症,必須身兼照顧責任,壓力難以負荷,成為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工作、家庭兩頭燒 爆發憂鬱危機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詹仁輝表示,憂鬱症患者常會整天情緒低落、不想動、不願說話;病情加劇時,可能出現幻覺及妄想等精神病症狀,而當憂鬱症狀嚴重持續兩週以上,就可能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上述患者王先生在就醫求診後,被診斷出罹患憂鬱症合併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主要是因為外在壓力事件影響,或家族遺傳體質,導致嚴重憂鬱影響工作,或是社交功能退化。搭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 有助改善症狀詹仁輝主任依據王先生病況,起初先給予抗憂鬱劑藥物治療,但經過一個月的療程,症狀並沒有好轉;經評估及溝通後,建議搭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輔助治療,而其作用機轉為調節腦中的多巴胺神經物質,能夠促使憂鬱症狀緩解。王先生經由搭配「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輔助治療後不久,睡眠狀況改善,不再做惡夢、失眠,病情得以穩定控制,只需規律回診追蹤。詹仁輝主任補充,通常會視病人的嚴重度來選擇不同的藥物搭配,而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可視患者狀況盡早輔助使用。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讓心不憂鬱!詹仁輝主任表示,現今社會,因許多民眾對憂鬱症的不了解,抱持著「只有腦袋有問題的人才需要去看心理醫師」的歧視及誤解,因次延誤就醫,引發憾事。其實憂鬱症猶如感冒,身體感冒就去看醫生,心理感冒也是如此,應該趕緊就醫,遵照醫師指示用藥,病情就能獲得控制。除了醫師給予的治療外,平時對於壓力的轉移也很重要!長期處於高壓的環境就易引發憂鬱情緒,應藉由適度的休息與放鬆,將負面的情緒轉移;另外也能學習腹式呼吸法與肌肉放鬆技巧,減輕心理壓力,才能避免病情惡化。(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研究:新生兒易怒 母親憂鬱風險增

研究:新生兒易怒 母親憂鬱風險增#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莫瑞的研究顯示產後憂鬱的長期影響,他以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測施測,即使母親的憂鬱在當時已經減輕,這些母親的幼兒在十八個月大時,其安全依附仍比非憂鬱母親的孩子差。嬰兒的某些認知發展層面也有顯著影響,包括在物體恆存任務中明顯表現較差。這些缺陷本身的特徵,是一種「失調的注意力」,莫瑞的研究也指出,憂鬱母親的語言較專注在自己身上,較少專注在嬰兒與其認知能力。嬰兒肢體表現差、易怒 提升母親憂鬱風險嬰兒本身也可能對母親的憂鬱起顯著的作用,莫瑞和庫柏描述「產後憂鬱中,嬰兒的角色與母親因素」,兩人主張,上述的劍橋研究顯示,新生兒較差的肢體表現與易怒會「顯著提升母親憂鬱的危險」。我在嬰兒觀察與臨床介入的經驗,也支持這項發現。並非所有的憂鬱母親都會出現上述的互動問題。一個容易滿足的嬰兒,可能使得輕微憂鬱的母親振奮起來,並除去潛在的焦慮情境。然而,在較極端的例子裡,這可能導致把嬰兒理想化為「完美的」,母親因而沒有看見嬰兒有正面和負面感覺的真實模樣。這將使母親過度依賴她的孩子,照顧者的角色倒錯;孩子在某程度上覺得自己有責任讓母親振作起來,並將活力帶進關係中。因無法忍受嬰兒 而拒絕溝通然而某些脆弱的母親,因著孩子的天生氣質特別磨人與容易受挫,所以非常努力地專注在孩子身上,因而陷入憂鬱的狀態。對這些母親來說,小嬰兒對生與死的溝通,令她們感到驚恐和無法忍受。母親可能「關掉」開關,所以她們就不需要注意嬰兒強烈的溝通,「有些母親無法看見嬰兒的訊號,因為嬰兒使她想起當自己還是嬰兒時未被滿足的需求,而且看見太痛苦了,無法忍受」。(本文摘自/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心靈工坊)

杜絕「收假症候群」 醫生教收心秘訣

杜絕「收假症候群」 醫生教收心秘訣#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辛苦工作或念書整年,年假期間難免會恣意放縱,大魚大肉犒賞辛勞,親朋聚會通宵聊天。但如果沒有適當假期安排,長時間狂歡後未給自己留一段收心時間緩衝,假期結束後容易無法抽離放假氛圍,產生收假症候群症狀。腸胃不適、無精打采 皆可能是收假症候群童綜合醫院心身科主任黃湘雄醫師表示,收假症候群又稱為連假症候群,生理常見腸胃不適、噁心、頭暈、倦怠及全身無力等症狀,心理則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沒有活力、提不起精神等不適,甚至可能感受憂鬱、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影響工作或學習成效。這種現象是因為心情或作息劇變,無法順利轉換造成不適應,通常會在開工或開學後數日自我調適逐漸回復正常。但也有少數人可能衍生出其他心理疾病,性格易過度焦慮或長期暴露在高壓力情境的人是收假症候群高危險群,更應好好規劃安排假期。假期尾端留2天 從事靜態活動放鬆黃湘雄主任表示,假期安排重點在於給自己足夠時間調適,建議在假期尾端留下至少2天左右時間沈澱心情,從事較靜態的活動,須注意能讓自己心情放鬆。但切忌以大吃大喝或晚上約唱歌調適,過於激烈的活動易適得其反。收假症候群現象若持續超過1星期,有可能衍生出其他精神疾病,建議就醫評估,進一步檢查身心狀況。常見的衍生疾病有適應障礙症、憂鬱症,多數屬於平常已累積龐大壓力,開工(學)帶來不適應,導致精神疾病發生或惡化。及早做好假期安排,別讓應該放鬆的假期成為往後的負擔。

太少吃魚 當心患憂鬱症、失智症

太少吃魚 當心患憂鬱症、失智症#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隨著飲食習慣歐美化,人們食用肉類與加工食品的機會增多,食用魚肉的習慣逐漸減少。然而,不吃魚肉容易導致ω- 3 脂肪酸出現慢性缺乏的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人體會將大量ω- 6脂肪酸運輸到腦部,使腦內的脂肪酸失衡,進而造成憂鬱症等情緒障礙,且較容易使人罹患失智症。DHA量不足細胞膜就會硬化 腦部易受損傷進而導致憂鬱症發作ω- 3 脂肪酸能夠促進腦部活化,尤其是DHA這是一種與腦部神經細胞膜有密切關連性的脂肪酸,如果能夠充分輸送到腦部,就能夠使神經細胞膜變柔軟,藉此維持腦部機能的正常運作。相反的,當攝取的DHA量不足,細胞膜就會硬化,使腦部機能降低,腦部也較容易遭受損傷,進而導致憂鬱症發作。此外,腦部的神經細胞會隨著年齡增長減少,進而導致健忘等腦部機能衰退的問題。目前已經知道DHA能夠有效抑制腦部機能降低。除了前述功能以外,EPA與DHA還具有提升記憶力與學習能力的效果。腦部約有65%的成分是脂肪。透過飲食攝取油脂,會在體內轉換成各式各樣的脂肪酸,並傳輸到細胞膜與腦部等處。腦部有個叫做海馬迴的部位,主掌記憶力與學習能力,並含有大量的DHA。記憶力衰退、專注力不持久 可能是突觸細胞膜變硬海馬迴具有許多神經細胞,在神經細胞前端,有一種叫做突觸(Synapse)的部位,就像天線一樣,負責收發資訊。如果DHA確實覆蓋著突觸的細胞膜,能夠促進腦部活化,藉此掌握更多資訊,並使資訊傳達更順暢。若你苦惱於記憶力衰退、會突然想不出來要怎麼表達、有專注力不持久的問題,可能就是因為突觸的細胞膜變硬的關係。而這也是ω- 3 脂肪酸攝取量不足的證據,所以每天用餐時請多食用魚肉吧。另外也可以搭配荏胡麻油、亞麻仁油、DHA等健康食品等。(本文摘自/吃錯油當然容易生病/世茂出版)

治療憂鬱症 不是非藥不可!

治療憂鬱症 不是非藥不可!#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根據一些研究結果顯示,有些憂鬱症病患,大腦兩邊的「前扣帶回大腦灰質」會出現缺損,經過藥物治療,檢查腦部可以發現有一些大腦的變化,同時也強調可以增加血清素。但是,這樣就可以證明,憂鬱症是因為大腦受傷?要證實並不難,只要醫師在開藥之前,先做大腦影像學檢查,證實大腦真的有缺損(放射科醫師可以提供客觀的檢測報告),再做血清素的檢查,比較用藥前後血清素的變化,即可證實這樣的論點。然而,這只是理想。實際的狀況是這樣的:醫師每天的病患很多,一個人可能只有三五分鐘的時間,他要在三五分鐘之內,立刻做出診斷。所以,你被護士招呼到問診室之後,醫師口頭上問幾個問題,你如實回答,他憑著現在表面的症狀,診斷、開藥,五分鐘剛剛好。所謂詳細的腦部功能影像學檢測,目前僅止於少數的研究人員在做,一般精神科門診較少安排這類檢查,健保醫療給付也不允許,不屬於標準醫療診斷流程。此外,血清素也缺乏實驗室檢查,可以供醫師和患者做前後比對。一般醫學診斷,不會檢測血清素。不過藉由功能性醫學,可以用尿液測得血清素代謝物到底夠不夠,甚至國外研究還用腦脊髓液、血液來測得血清素,但是很難測出大腦神經細胞血清素濃度的高低。無法自行痊癒的憂鬱症 通常是因為身體功能失衡沒有任何客觀的檢測可以直接證實,憂鬱症是因為腦部受損所引起的。若是換個角度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憂鬱的症狀?即便有大腦影像學的觀察變化,到底又是什麼原因引發?大腦真的如此脆弱,隨便就出狀況?中樞神經難道這麼虛弱,隨意就發生萎縮或病變?還是說,身體出了更大的狀況?無法自行痊癒的憂鬱症,通常是因為身體功能失衡,但卻沒被發現。心理壓力雖然也有影響,但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幾根稻草。若可以藉由相關檢測找出問題,著手進行營養飲食來調整改善,進而幫助大腦功能恢復,應該比單純把憂鬱症歸咎於就是大腦惹的禍,必須長期依賴藥物控制,如果停藥又復發,就得終生服藥控制,這樣營養飲食調整治療的風險相對是少得多了。但是,我們至少能提供血清素的原料讓憂鬱症患者服用,例如色胺酸,它可以提供血清素,配合維生素B6服用會比較放鬆不憂鬱,比較不會胡思亂想。憂鬱症患者在治療時 把它當成是選擇題 而不是是非題不了解身體功能失衡的真正原因,只想靠藥物來控制症狀,不僅沒有直接的實驗室數據來說服,而且容易淪為長期的精神病患,請大家不妨多思考這些作法及觀點的立論基礎及差異,也建議憂鬱症患者在考慮治療時,把它當成是選擇題,而不是是非題。每個人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法,治療憂鬱,並不是非藥不行。(摘自/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博思智庫出版) 

研究:常吃速食憂鬱症機率提高51%

研究:常吃速食憂鬱症機率提高51%#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很多人說吃了甜食以後,會心情變好,幸福的感覺油然而生。但是幸福過後,緊接而來的,是憂鬱。近期英國倫敦大學(UCL)的研究發現:愛吃甜食、精緻加工食物的人,容易產生憂鬱。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比不吃的人高出58%。甜點不再是幸福的保證,為什麼?雖然研究人員尚未弄清楚,為何某些食物會引發心理憂鬱,但我想以此為起點,探討飲食與心理疾病的關係。我不認為愛吃糖就會引發憂鬱,就營養醫學來說,有可能是當身體不好時,會一直想吃不健康的食物,但是吃了精緻加工的食物之後,反而加重身體的負擔。B群、Omega-3 脂肪酸或者橄欖油 可減少憂鬱風險2011年發表於公共健康營養期刊(Public Health Nutrition Journal) 的研究,直接了當的告訴我們:經常食用速食的人的憂鬱症罹患率提高51%。吃的量越多,憂鬱風險就越高。速食增加憂鬱症風險,相反地,B群、Omega-3 脂肪酸或者橄欖油等等,可以減少憂鬱相關風險,最常被推薦的地中海飲食,憂鬱症發生率也大幅降低30%(刊登於美國醫學期刊)。既然食物會引起憂鬱,是否也可以改善憂鬱?記得三年前,我曾經在一個學術研討會的場合,和一位營養品公司的高層管理幹部談到一位客戶,客戶的家人患有重度憂鬱症,除了心情低落、害怕與人交談、工作無法執行以外,精神狀態也非常糟。「他憂鬱症的症狀非常嚴重,整個人沒有一點生氣,臉色永遠是蠟黃的,面無表情,像活死人!」他形容。由於這家廠商主推的產品是綜合蔬菜、水果萃取的膠囊,後來也開發綜合的植物性蛋白補充粉,因此他們建議這位憂鬱症患者,儘量補充營養改善其憂鬱症狀。神奇的是,兩週過去,這位重度憂鬱症患者的症狀一掃而空!飲食品質較佳的青少年 心智較為健康蔬菜、水果及植物性蛋白,如何改善憂鬱症,而且是嚴重的憂鬱症?澳洲狄肯大學(Deakin University)、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研究團隊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PLoS ONE)發表研究指出,飲食品質較佳的青少年,在青春期這段過渡時期,心智往往較為健康。青少年若攝取充足營養,改善飲食品質,或許可預防憂鬱症上身。均衡的飲食,對憂鬱症患者當然有益!一旦飲食品質改變,身心健康也會出現惡化。若飲食變差,心理健康狀態也會受到衝擊,反之,飲食品質獲得改善,心理狀態也會趨於穩定。長時間下來,便可減少憂鬱症、焦慮症風險。(摘自/除了開藥單我還能做什麼?/博思智庫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