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

憂鬱症別輕易中斷治療 藥物輔助佳

憂鬱症別輕易中斷治療 藥物輔助佳#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憂鬱症是一種會影響情緒、思想、行為、活力甚至身體機能如睡眠及飲食的疾病,但卻很容易被忽略,而長期的憂鬱症狀更會影響至人際、家庭以及職業功能;因此,醫師呼籲憂鬱症患者應勇敢面對,及早治療,才能避免症狀惡化。近135萬人因憂鬱症所苦 僅2成鬱友尋求協助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暨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客座教授李明濱醫師表示,依據研究顯示,國內有近135萬人因憂鬱症所苦,雖然憂鬱症治療已有許多治療選擇,但在台灣地區,勇敢面對疾病、積極求診的鬱友卻不到2成;其中,有三分之一患者藥物治療不見起色,就診一次就自行中斷治療,導致病情不斷復發甚至惡化,反而對憂鬱症治療失去信心。強化使用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 助鬱友突破治療瓶頸 李明濱教授表示,治療憂鬱症的過程中,當症狀緩解不如預期時,可能會增加認知功能障礙、慢性化與自殺的風險,降低生活品質,影響到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因此降低了患者的治療意願。目前,抗憂鬱劑最少要服用兩週,才會出現明顯效果,若鬱友對抗憂鬱劑治療無成效時,很可能與大腦前額葉(包括DLPFC、ACC)功能失調,即是多巴胺含量缺乏有關。所幸,治療憂鬱症已有新策略,鬱友可與醫生充分討論,針對難治型憂鬱症,可適當合併新一代抗精神病藥物(如aripiprazole、olanzapine或quetiapine)進行強化治療,以增加大腦前額葉的多巴胺含量,進一步改善憂鬱症狀與相關的認知功能。主動關懷、適當陪伴及轉介 助揮別隱「憂」李明濱教授補充,憂鬱症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平時可以透過簡式健康量表(心情溫度計)檢測自己的身心變化,並迅速了解個人的心理照護需求並建立紓壓習慣;而憂鬱症已成現今社會文明病,除了藥物治療外,身旁親朋好友應當起鬱友們的健康守門人,主動給予關懷、傾聽,並適當回應跟陪伴,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是孤軍奮戰;也提醒,當鬱友出現負面自殺念頭,不該只是被動的阻止,更應積極的協助並轉介至專業相關人員,多一份關心、少一份憂心,一起幫助他們揮別隱「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假性失智」怎麼分?關鍵在切分時間

「假性失智」怎麼分?關鍵在切分時間#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雖然在序章曾略為提及,「假性失智」的症狀其實是憂鬱症引起的,但在現實狀況中,憂鬱症老人仍然經常被誤診為失智症。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憂鬱症患者通常都對周圍發生的事不甚關心,注意力也變得散漫,這會讓年輕患者身上少見的「記憶障礙」症狀,在憂鬱症老人身上變得更為明顯。要是再加上原本會做的事突然忘了該怎麼做,或是精神活力顯著衰退、提不起勁,身邊的人往往會先入為主地認定「啊,是老年痴呆了」。如果事先不知道「有些病看起來像失智,其實並不是」,就很容易讓本來可以用藥物治好的疾病未能及時得到治療。事實上,在我診治的病人中,也有「之前被診斷為失智症,其實並不是」的患者。詳情後續會再說明,但如果沒有人發現老人家得的是憂鬱症,還一直被當成是失智症,憂鬱的症狀可能會逐漸惡化、進而變得更難治療。這一點要特別注意。另外,相較於年輕的憂鬱症患者,憂鬱症老人更常見的狀況是慢慢惡化,因此也更容易被誤認為「該不會是老人痴呆了?」。老年憂鬱症還有一個出乎意料經常發生的症狀,就是「被害妄想」。憂鬱症會引起「假性失智」一般而言,憂鬱症患者經常會說出「大家都討厭我」之類的話,憂鬱症老人更是會反覆述說旁人聽來完全是「想太多」的抱怨或不滿。各種充滿被害妄想的言論,也是他們經常被誤認為失智的重要原因。有時候,可能是太害怕自己被拋棄,憂鬱症老人也會進而產生懷疑配偶出軌的「嫉妒妄想」或「迫害妄想」,由於失智症也會出現這種狀況,的確很難分辨。在這裡希望大家記得的是,失智症很少出現症狀急速惡化的情形,因為這是一種老化現象,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發病。如果狀況急速惡化——特別是突然劇變,比起罹患失智症,通常更有可能是老年憂鬱症所致。但就像先前所述,比起年輕患者,憂鬱症老人的症狀發展更為和緩,因此有時還是可能被誤診。話雖如此,「假性失智」通常能清楚劃定出「是從○月左右開始變得奇怪」的分界線,從發病到就醫的時間多半也比較短;失智症一般則很難確認是從「何時開始發生的」,從發病到就醫的期間也拉得長。此外,出現「假性失智」症狀的人,有不少在年輕或中壯年時曾罹患憂鬱症,他們通常也會擔心自己「是不是得了失智症」,而自發性地到醫院求診。相對於此,失智症患者絕大部分對自己的能力衰退是缺乏自覺的。看起來像失智,其實並不是的疾病就如本節一開始所說的,「假性失智」是由憂鬱症引起,因此使用SSRI類抗鬱劑就可以改善症狀(雖然並非所有憂鬱症都能以藥物改善,但也能以用藥有效與否,來確認是否為假性失智)。不過,即使被診斷為失智症患者,有些人在服用醫生所開立、用以延緩阿茲海默症的藥物「愛憶欣」時,也會因為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 ACh)這種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提高而改善心情低落、失去活力的狀況,這時就有些麻煩,因為它對假性失智的患者也有某種程度的效果。但大多數時候,只要使用少量抗憂鬱藥物,就能明顯改善假性失智意欲低下的症狀,得以迅速好轉,也因此才讓人發現「啊,原來是憂鬱症」。(本文摘自/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老年憂鬱症,難以察覺的心病/仲間出版)

老年自殺高危險!背後有2大因子

老年自殺高危險!背後有2大因子#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關於老年憂鬱症的問題,我覺得最需要重視的還是老年人的高自殺率。自殺率會隨著年齡升高,在世界各國是共通的現象。或許是受到大腦神經傳導物質減少的影響,憂鬱症老人也更容易想不開,而選擇輕生。實際上,我曾經有過一次慘痛的經歷。那應該是我剛到浴風會醫院任職一、兩個月的事,在當時的住院患者中, 有一位出現疑病症症狀的老媽媽,因為狀況改善而一度出院。之後她再次住院,我按照先前的治療方針為她診治,但是當天她就在住院大樓裡上吊自殺了。發現此事的護理師心想不能隨便移動遺體,就一直保持原狀。由於我是她的主治醫師,所以直接被叫到了現場,由我親手將她的遺體放下來。這對我來說是極為衝擊的體驗,我的情緒陷入谷底,甚至想著「乾脆辭掉精神科算了」。之後,院內開了一場類似反省會的討論會,資深的前輩給了我許多建議。「面對老年患者時,首要之務就是不能忽視憂鬱症的可能性。」——這是我從切身體會中學到的教訓。自此之後二十三年,我再也沒有讓任何一個患者自殺身亡,這是我身為醫師最大的驕傲。老年人是自殺的高風險族群一般來說,「精神科醫師會經歷多少患者自殺」,可以從統計數據中大致得出。全日本一年間三萬三千名自殺人口中,約有七千名是憂鬱症患者,其實根據研究,自殺人口中罹患憂鬱症的應該有二萬五千人,這七千名是已就醫卻仍然自殺的人。另一方面,日本國內的精神科醫師約有一萬二千名,這樣計算下來,等於一名醫師每兩年就要經歷一次患者的自殺。回首過往,其實我會選擇成為精神科醫師的原因,是我以為這是患者最不會死亡的醫療科別。讀者中應該有不少人知道,我在就讀醫學院的六年內,曾經做過補習業、學生寫手、拍過電影,還當過偶像的製作人。當時,我覺得這麼不務正業的自己要是成為直接左右患者生命的內科或外科醫師,那可就糟糕了,因此才選了感覺最無害的精神科。然而,就算是專業精神科醫師,還是每兩年就要經歷一次患者的自殺。當然,這其中有許多複雜的因素,不能全歸因於醫療上的缺失,但醫生是否認真地診治病患,仍然會使結果大有差異。在那次悔憾的經驗之後,這二十三年來我的患者再也沒有人自殺,而當我以此為傲時,總會有人揶揄:「那是因為你只看老年患者吧?」老年和憂鬱,是導致自殺的重要因子別說傻話了,只要看看統計就知道,在三萬三千名自殺人口中,有將近四成、約一萬二千人都是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編註:在台灣,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二○一六年的自殺人口中有超過四分之一是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而憂鬱傾向是造成自殺的首要原因。】由數據可知,老年人真的很容易自殺。然而,旁人卻以為「只看老年患者就不會碰上自殺」,實在與我的本意背道而馳。能有這樣的成果,是因為我非常認真、盡責地去理解和治療患者,才使他們免於自殺的危險。(本文摘自/他是憂鬱,不是失智了:老年憂鬱症,難以察覺的心病/仲間出版)

網路霸凌致憂鬱症 小心急性壓力反應

網路霸凌致憂鬱症 小心急性壓力反應#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網路發達與智慧型手機普及,網路霸凌逐漸成為重要的議題。甲小姐在網路上的照片顯示她擁有美好身材與高顏值,在社群媒體也開立粉絲頁,不時秀出美照,人氣急升,雖然還不到網路紅人程度,每次發文也吸引大批網友按讚。某次高中同學在留言板貼出以前她和班上同學出遊合照,引發網友議論,直說甲小姐很會修圖,本人和網路差很大等等。還有網友惡搞移花接木合成她的照片,在這些相片旁加上嘲笑或羞辱文字,還有其他人留言嘲諷附和。甚至有網友留言已經知道她真實的樣貌,在路上遇到會和她問好等類似恐嚇文字。甲小姐怕到不敢出門,打開電腦就會焦慮緊張,手指碰到鍵盤就會發抖,看到螢幕畫面就會心悸、心跳加快、感覺呼吸困難,胸口像被石頭壓住,而且怕到不敢出門,由朋友陪同才來精神科門診就醫。網路匿名性、快速流通 被霸凌者壓力更巨大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大申表示,近一年來因為遭受網路霸凌而來精神科或身心科求治的個案數量有逐漸上升趨勢,被霸凌者可能因此罹患憂鬱症,及早就醫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都可以有效減輕被霸凌者所受到的衝擊。希望社會大眾能夠更加重視網路霸凌的議題。現代人的生活和網路密不可分,網路霸凌已經成為生活上一種實質的壓力源。又因為網路具有匿名性,訊息圖片或影像可以在短期內複製流通,網友在第一時間常常對事實未經查證,即受到某些自以為是的「正義魔人」鼓吹而發文批評,使得被霸凌者承受到巨大的壓力。急性壓力反應 恐懼、無助、焦慮等要小心陳大申醫師提醒,被霸凌者與陪伴的親友除了即時在網路澄清,要求網站撤下不實言論,截圖蒐證、報警協助與尋求法律途徑提告外,更要注意被霸凌者的精神狀態與身心反應。網路霸凌通常是突然發生,被霸凌的強度因為網路容易複製與快速傳播的特性,往往大於實體霸凌,甚至高過數十數百倍,因此被霸凌者容易發生「急性壓力反應」。症狀包含遭受網路霸凌後,恐懼、無助、焦慮或警醒度增加、睡眠困難、易怒、專注力不良、過份警覺、過度的驚嚇反應等,如果數週沒有改善,建議被霸凌者該到精神科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網路發言前多想想、求證 以免變成霸凌幫兇被霸凌者承受長時間壓力,如果長期心情低落、對許多事沒樂趣、明顯憂鬱,失眠、早醒、食慾變差,體重降低,有時抱怨頭痛、胸悶、慢性疼痛、消化系統不適等生理症狀,無法集中精神或注意力、對許多事情常猶豫不決,行為動作或想法變得遲鈍,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或變得很沒有自信心或自尊心,對未來悲觀等等症狀,可能都是被霸凌者罹患憂鬱症的警訊。適時使用抗憂鬱藥物與抗焦慮劑,加上心理治療會談與認知行為治療,都可以有效減輕被霸凌者所受到的衝擊。陳大申醫師呼籲,如同在現實生活一樣,每個人都要為自己在網路上的言論負責,最終可能也需要承擔相關法律責任,每個人在發言前停一停、想一想,再多求證一下,不要變成「鍵盤殺人」幫兇。應該多多鼓勵被霸凌的朋友,您的一句關懷,他(她)將會感到無限溫暖。

中風後憂鬱症危機 5年內死亡機率高

中風後憂鬱症危機 5年內死亡機率高#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六十二歲的陳太太在兩年前因左腦發生「缺血性腦中風」,導致右側肢體無力,並罹患失語症。但她積極地做復健,右側肢體的力量恢復情況良好,漸漸地,她能夠自行活動,語言能力也明顯進步了。只是她因為講話速度變慢了,有些字眼想不起來,需要人提醒,因此,常常不肯參加親友們的聚會。心理上,也會有中風的後遺症不過,親友們一開始對於她婉拒邀約的事不以為意,因為她原本是個活潑、外向的人,雖然曾經中風,可是大家認為既然她幾乎完全康復了,假以時日,她應該會慢慢走出來,回到像從前一樣積極、活躍地過日子。然而,陳太太變得愈來愈自我封閉:以前喜歡的電視節目,現在都不看了;食欲差,睡不好,而且變得沒有自信,不敢獨自走出家門,甚至出現「想死」的念頭!到了這個地步,家人們才警覺到她可能患了憂鬱症,趕緊帶她看精神科門診。不能小看的「中風後憂鬱症」中風的症狀視腦部受損的部位和面積大小而異,嚴重者會出現意識障礙,甚至有生命危險;輕者則有偏癱、失語和行動不便等神經障礙。雖然有少數人能完全康復,不過,大部分的病患或多或少都會留下後遺症。因此在中風的急性期,著重在搶救生命,減少腦部受損情況,並預防再度中風;之後的復健,則著力於肢體康復和語言治療。然而,中風患者的心理層面卻常被忽略,例如憂鬱症。雖然在臨床上不太被注意,但有關「中風後憂鬱症」(poststroke depression)的研究其實非常多:大約有三成的中風病人會出現憂鬱症狀,在中風後三個月左右最容易發生,甚至會罹患重鬱症,並且演變成反覆發作的慢性病。而這些在中風後約三個月出現憂鬱症的患者,產生神經障礙的情況較嚴重,常常無法回歸工作軌道,生活品質也較差,在往後五年內的死亡率更是比較高。研究並顯示,中風後,因神經障礙的症狀嚴重、生活無法自理、經濟條件差,以及社會支持網薄弱,比如缺少家人的支持等因素,較易誘發患者得中風後憂鬱症;若之前就得過憂鬱症、中風或其他慢性病,也是憂鬱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年紀大了,本來就有可能罹患老年憂鬱症,中風後更容易產生憂鬱症;原本活力充沛的年輕人突然偏癱或行動不便,打擊太大,也可能出現憂鬱症。所以年齡不是主要的因素,而男性和女性罹患中風後憂鬱症的比例,也沒有明顯的差別。關於抗憂鬱症藥物的研究既然有高達三成的中風病人會發生憂鬱症,又無法精準預測誰會得憂鬱症,那麼在病人中風後就開給他抗憂鬱症藥物,是不是就能預防憂鬱症的發生呢?有一篇發表於二○一三年的論文,透過對八個小規模臨床試驗作統合分析,共有七百七十六位無憂鬱症的中風患者,結果發現:中風之後,服用抗憂鬱症藥物三個月到一年後,憂鬱症的發生率比服用安慰劑者低,顯示抗憂鬱症藥物有可能預防中風後憂鬱症的發生。另外,也有許多小規模的臨床藥物試驗顯示,要治療中風後憂鬱症,除了由心理治療著手之外,抗憂鬱症藥物的療效也明顯比安慰劑佳,大約八成病人有進步。抗憂鬱症藥物最常見的是「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但因抗憂鬱症藥物仍有副作用,在臨床上要用來預防或治療中風後憂鬱症,必須先經過審慎評估,目前並非常規的治療方式。最佳的治療是「預防」其實,最好的治療當然是「預防」。要預防中風後憂鬱症發生,除了病人自己要積極地接受治療、配合做復健,家人支持與親朋好友的鼓勵也很重要,協助中風者做好自我調適、心理建設,以及嶄新的生活規劃,就有可能隨著復原情況進步,遠離憂鬱。陳女士中風之後的復原良好,過去沒有憂鬱症病史,社交支持網也完整,卻仍然發生憂鬱症,原因令人百思不解。但試想:一個原本行動自如的人突然中風了!衝擊之大,難免會引發焦慮和憂慮。如果患者中風後過了三個月,情緒仍然低落,且食欲差,變得對原有的嗜好沒興趣,老覺得疲累而提不起精神,睡眠品質差或白天嗜睡,自覺一無是處,甚至出現了想死的念頭,就要思考是否罹患了中風後憂鬱症,要盡快陪伴患者去看醫生。因此,家人與醫護人員的觀察和警覺性非常重要。(本文摘自/把時間留給自己:失智症權威醫師的自在熟齡指南/寶瓶文化)

腦中負面聲音 「芻思」過多恐憂鬱症

腦中負面聲音 「芻思」過多恐憂鬱症#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二月某個寒冷的星期天裡,為了呼應菲妮克絲.史密斯多跟大自然相處的奮鬥宣言,我們宣布那天為「休息日」,把孩子的曲棍球賽事拋諸腦後。我們把狗放在汽車後座,開車駛離城市,前往一處自然保護區。腦中的聲音「芻思」 增加憂鬱症風險這個星期天我想要的是:新鮮空氣、開放空間、減壓。那陣子我的工作壓力一直很大,我需要關掉我腦中不斷滾動「我受夠了」字眼的跑馬燈。史丹佛大學曾主持一項研究探討大自然對於心理健康的益處,研究人員將這種腦中的聲音稱為「芻思,一種適應不良的自我指涉思想類型,它們會增加憂鬱症和其他精神疾病的風險。」我當然還不至於得精神病,我只是因為手頭上製作的一檔節目截稿在即,令我火燒屁股,加上辦公室同事間的勾心鬥角讓我心煩。我睡不好,開始感覺失衡、心裡很悶。住在城市裡 出現情緒障礙風險則高40%在史丹佛大學的研究裡,受測者被分成兩組外出散步九十分鐘,一組在草地上走、另一組則沿著四線道的大馬路走,與吵雜的噪音為伍。在生理指標上,兩組都出現了同樣的結果。但置身於橡樹和灌木叢的那個小組,則表現出「大腦膝下前額皮質區」(在芻思過程中會變得活躍的大腦區域)的神經活動變化。換言之,他們的芻思變少了;但在城市裡散步的那組人就沒有得到這樣的好處。這只是探索城市生活與精神疾病之間關聯性的諸多研究之一,儘管至今仍未證實兩者有因果關係。不過,如果你住在城市裡,你罹患焦慮症的風險會比居住鄉村的人高出百分之二十,出現情緒障礙的風險則高出百分之四十。由於世界上大多數的人都居住在城市裡,情況只會愈來愈嚴重。為了讓自己免於現代生活的折騰,我們必須回歸自然。去野外放鬆 減緩情緒低落、焦躁較少不幸的是,其他人似乎也知道要這麼做。當我們抵達自然保護區時,停車場已經停滿車子,我一度擔心人這麼多我們會無法真正放鬆,不過我們還是走出去,呼吸新鮮空氣。我們繼續往山上走,後來進入一片開闊、積雪覆蓋的田野,這裡的人也少多了。米亞跳上一處結冰的池子,興奮地揮舞手腳。我記得幾年前某個秋天我們也曾來過這個保護區,看著葉子的顏色由金轉紅。誠如菲妮克絲.史密斯所說,我們的確跟這個地方產生了連結。我們家的狗則是玩瘋了,瘋到跑去追那些偶爾出現的越野滑雪者。不過,我們還是繼續往前走;走到後來,已經沒有人可以讓牠追逐了。我利用這個機會跟兒子談他的新學校,想多了解他在那裡過得怎麼樣(但實在很難)。在外頭才走了不過幾小時,我的雙手就已經凍得發麻。我只摔了兩次跤,在結冰的區域踩滑。我不認為自己體會到了敬畏,但我有那種打破常規、跳脫日常的感覺。在這個星期天裡,我們一家人開懷大笑,留下難忘的記憶,比之前被關在曲棍球場的那幾次星期天都還要難忘。這一天,我們充滿十足的活力。那天晚上,我檢查了自己的焦躁水平,測量自己在新工作週開始前週日夜的情緒低落程度。看來已經變弱,變成低聲呢喃,而不是轟然抱怨。(本文摘自/週末的快樂效應:不被超時工作與忙亂瑣事綁架,順利切換「假日模式」,找回久違的週休生活/時報出版)

老年憂鬱知多少?寡言、睡不著要小心

老年憂鬱知多少?寡言、睡不著要小心#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長輩吃不下也不想去種菜,晚上幾乎沒什麼睡,還會說活這麼久沒意思。常有上述家屬憂心忡忡帶著家中長輩就醫,排除生理疾病導致因素後,發現常因長輩有老年憂鬱症問題。重型憂鬱症 出現睡眠易醒、難再入睡問題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科醫師高靜玲說明,典型老年憂鬱症狀可分為輕度及重度。輕度憂鬱症狀通常出現不太明顯的憂鬱情緒,像挫折、鬱悶、心中不滿、看什麼都不順眼、憤怒、易發脾氣、失望等,並會伴隨產生一些焦慮、不安、激躁等情緒。患者體會到情緒無法控制,心浮氣躁,而感到不安害怕。睡眠方面,會出現入睡困難型失眠、易驚醒及夢多現象。重型憂鬱症,症狀主要以嚴重憂鬱情緒、喪失對以往有興趣事物的喜好為主,這種憂鬱情緒表現明顯情緒低落、表情愁苦、易流淚、時常搖頭嘆息。這種嚴重憂鬱的情緒也影響患者的生活興趣及日常活動,例如每日必看的報紙新聞、電視節目以及參與一些社交活動、宗教團聚及休閒活動,此時也變得完全沒有興趣、退縮。患者變得不想說話、反應變慢、思想遲鈍,做事猶豫不決,動作也變呆滯。睡眠也變得不正常,通常極易入睡,但睡了1、2小時後,半夜就醒來。此時情緒壞到極點,再也不能入睡。重型症狀還會出現一些悲觀的想法,例如覺得自己沒有存在價值,沒有希望,也沒人能幫助他,嘴上常喊「怎麼辦」,認為自己是廢物,不應存在世上,嚴重個案會出現想死及自殺念頭。慢性疾病造成行動不便 進而產生憂鬱症高靜玲醫師表示,老年人較年輕人易發生慢性疾病,如腦中風、關節骨骼退化性疾病、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病、巴金森氏病等,這些慢性病都會影響患者的身體形象、自主性,而使其自尊心受到打擊。由於這些慢性病造成身體殘障及疼痛,行動不便,連自己最起碼的日常起居生活也需要家屬或他人協助代勞,自尊心強的老年人很容易產生憂鬱症。如果老年人在年輕時的個性較傾向要求完美,對事期望過高、易自責,或除了工作外沒有任何嗜好或休閒活動者,年紀大時也易發生憂鬱症。社會家庭方面,老年人較年輕人易產生失落感,因老年人較易遭受一些引起失落感的情形,例如退休、家人或好友離去或死亡、錢財房子損失等,失去珍惜或心愛的人、事、物,就容易產生憂鬱症。老年憂鬱症發生率2成 女性比例較男性高1倍老年人一旦有憂鬱症狀,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生活品質,如不及早治療,可能會造成無法彌補的憾事。輕型憂鬱症可在門診治療,除了服用抗鬱藥物,還必須接受認知及支持性心理治療,消除心中負面消極想法,並擴大自己社交及精神活動層面,改善生活品質。重型憂鬱症則以住院治療為主,治療方法包括抗憂鬱、抗焦慮、抗精神藥物治療,待急性症狀消除後,需接受心理、認知及行為治療。高靜玲醫師提醒,在一般老年人口中,憂鬱症發生率達約20%,女性憂鬱症比例較男性高1倍,老年憂鬱症的症狀很多是以身體不適來表現,也有可能造成記憶衰退、認知功能變差及反應遲鈍,一般人也可能誤認為失智症。當發現長輩有老年憂鬱的徵兆時,及早就醫治癒率可高過9成,提醒大家關心長輩,把握治療時機。

憂鬱症治療別中斷!黃金90天是關鍵

憂鬱症治療別中斷!黃金90天是關鍵#憂鬱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一宗接著一宗駭人聽聞的社會案件層出不窮,無論是民眾還是媒體,便馬上懷疑兇嫌可能有精神上的問題,甚至直接與精神病患劃上等號。醫師表示,故佈疑陣、清理現場、製造不在場證明,其都遠超過自始的暴力,ㄧ般精神病人是無法做出如此縝密的犯案計畫,因此不該隨意把凶殺嫌犯與精神病患混為一談!別把精神病與凶嫌化等號 汙名化恐使精神病成社會隱憂 中華忘憂草身心健康促進協會創辦人、林耕新醫師表示,廣義的精神病人是大家一眼即能看出,如喃喃自語、精神狀態不佳等精神狀況,其往往不是最大的問題;看不出的精神病患者,才是真正潛在我們生活周遭最大的隱憂。而當社會事件發生,常常將事件與精神疾病作連結,不僅將精神病人汙名化,同時也讓更多看不出有精神疾病者,找到可循的方法,進而產生模仿效應;因此媒體在報導時,應呈中性且客觀,避免使用過於激烈的語言,且民眾平時應多關心身旁親友的情緒,才能預防憾事發生。貿然停藥恐致戒斷症 5年內復發率高達9成社會新聞案件中,即常有家屬不願讓憂鬱症患者持續服藥,使疾病因未受控制而造成憾事發生。林耕新醫師說,憂鬱症患者多因無病識感、不曉得藥物作用,或者因藥物產生頭暈、噁心、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等作用,部分甚至因感受不到藥物效果,所以導致服藥順從性差;另外,病人自認狀況穩定而自行減藥,甚至是停藥的例子更時有所聞,林耕新醫師強調,憂鬱症的治療應把握黃金90天,若中斷治療是件非常嚴重的事,其5年內復發率高達9成,且容易產生血清素戒斷症,出現類似感冒的徵狀,直到病人跑遍各科別遲遲不癒,再度回到身心診,就得重頭開始治療。新型抗憂鬱劑通過健保給付 助減緩生理不適、降低認知功能障礙  林耕新醫師指出,過往使用抗憂鬱劑,病人不僅容易出現頭痛、失眠、噁心等副作用,也易引發認知功能障礙,導致病人在工作、學習以及生活品質大受影響;而目前通過健保給付的新型抗憂鬱劑即能減緩生理不適,並降低認知功能障礙發生。林耕新醫師分享,他曾收治過一名罹患憂鬱症的女性,一開始也是服用傳統的抗憂鬱劑,因長期飽受身心理的不適,使其病況加劇,經友人介紹而至診所就醫,在服用低劑量新型抗憂鬱劑後,再度回診時,該名女性自述其腦袋變得更清楚,且病況改善效果相當顯著,現在每周也規律的前來回診,病情控制相當得宜。不說鼓勵的話 陪伴就是最大的協助當遇到情緒低落,或是罹患憂鬱症者,我們總會以「你要加油」、「你不要胡思亂想」、「要正向積極」、「你就是太閒」等來激勵他們;然而,林耕新醫師說,很多憂鬱症病人都已經過於努力地勉強自己,因此當我們自以為是鼓勵、關愛為出發點,告訴對方這些話,聽在憂鬱症病人的耳裡,其實都是指責及要求,進而使其更深陷在否定自我的情緒裡;因此在門診中,他不會問病人情緒低落原因,因為心理健康促進比憂鬱症防制更重要,而會詢問「你的生活有沒有發生什麼好事?」,來協助他們換個角度面對問題。規律服藥+快樂指數量表 治癒憂鬱症關鍵                                                           林耕新醫師說,憂鬱症儼然是現今社會的文明病,除了藥物治療外,透過快樂指數量表,讓病人每天早中晚做一件自己認為快樂的事情,並且將其記錄下來,讓自己從日常生活中治癒自己;而身旁的親朋好友,最重要的就是陪伴,讓他們知道自己並不是孤軍奮戰,且不需要立刻擺脫憂鬱,對憂鬱症病人而言就是最大的協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