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

年紀大總是睡不好?!三招讓你睡眠不再有障礙

年紀大總是睡不好?!三招讓你睡眠不再有障礙#精神疾病

根據一項針對台灣社區老年人的身心調查研究顯示,約有百分之四十二的老年人有「睡眠障礙」的苦惱,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是多樣性的,臨床上必須針對可能的病因仔細進行鑑別診斷,才能對症治療,而不是僅僅給予鎮定安眠劑就可以一勞永逸。 如何來改善並治療銀髮族的「睡眠障礙」?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楊聰財醫師提出以下三點建議:1、必須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規律的生活作息是良好睡眠的必要條件,包括固定的日間活動、就寢時間、臥室適當的通風、溫度(25℃)及周遭噪音的消除等;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不只對睡眠有幫忙,亦是最好的養生之道,而且它是自助且無副作用的方法。 2、身體、精神疾病或藥物服用是睡眠障礙發生的主因,因此治療這些疾病或選擇較不影響睡眠的藥物則可以改善睡眠:如疼痛處理、憂鬱症或焦慮症的治療及避免酒精的使用等。 3、藥物治療建議可以選擇安眠藥、抗憂鬱劑等:安眠藥可以改善睡眠的質與量,傳統的安眠藥讓人有容易成癮、影響認知功能及白天精神不濟等副作用的印象,如果自行到藥房購買或未經醫師指示服用則更容易有此副作用;然而新一代的安眠藥則明顯減少以上的副作用。因此,如果在以上的處理方法效果不佳時,在醫師的指示下,短暫服用安眠藥仍為較佳的選擇。有些抗憂鬱劑也有安眠的效果。抗憂鬱劑的優點為同時可以有改善情緒的效果,甚至對一些疼痛的處理也有幫忙。坊間有些宣稱含有褪黑色素且有安眠效果的藥物,楊聰財醫師提醒,雖然有理論上根據,但因其未經嚴格的藥物試驗及品管,建議仍需經醫師指示謹慎使用。現代醫療的發展、進步已經可以對銀髮族的睡眠障礙疾病提供準確的診斷及完善的治療,因此如果您發現周遭的親朋好友、長輩有此問題,千萬不要視之為正常老化現象或是避諱求醫,應該儘速求診,讓熄燈號早日停止罷工。

兩岸深部腦刺激術高峰會

兩岸深部腦刺激術高峰會#精神疾病

花蓮慈濟醫院舉辦「兩岸深部腦刺激術高峰會」,來自中國大陸北京宣武等七家醫院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醫師與花蓮慈濟神經醫學科學團隊、門諾醫院神經外科醫師等二十多位醫師與會,透過討論會雙向溝通,了解兩岸深部腦刺激述的現況與發展,以及在動作障礙、疼痛、癲癇、中風等疾病的治療與相關研究成果與計畫。此次高峰會,由花蓮慈院神經醫學科學中心主任陳新源主持。有來自中國大陸北京宣武醫院、天壇醫院、北醫三院、齊魯醫院、上海華山醫院、廣東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醫師等一行八人,及花蓮門諾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陳逸文、花蓮神經醫學團隊及護士等近三十人參加。近十年來,北京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研究所在深部腦刺激術已累積個案經驗已達五百二十例,主任醫師李勇杰教授指出,目前多用在巴金森病以及戒毒、精神疾病的治療,已有相當的成效。天壇醫院副主任醫師張建國教授也分享腦深部刺激術在該院的發展;中山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陳玲副教授則提出深部腦刺激述個案研討,希望透過各院的經驗,改善個案術後遇到的問題。花蓮慈院是台灣單一醫學中心巴金森深腦部刺激手術量最多的醫院:2002年2月至2008年6月深腦部刺激術共手術99例,佔全國手術人次的46%。深腦部刺激術的成功有賴於精準的將晶片植入視丘下核,並以全身麻醉取代國外的半身麻醉模式進行手術,這項結果已獲得國際上的肯定。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聖皇在簡報這項全身麻醉的手術個案分析後,立即獲得熱烈討論,因為目前在國際神經醫學雜誌上僅有三篇論文,相關資訊有限。花蓮慈院神經外科哈鐵木爾醫師分享近年他與神經內科主任辛裕隆、慈濟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合作運用資訊科學的方法在癲癇醫學臨床實務上的突破與成果,以及運用在癲癇治療的多點軟腦膜下分隔術。發現多點軟腦膜下分隔術治療後腦皮質區,不僅放電減少,手術後的局部腦神經代謝也獲改善了,臨床上痙攣次數減少,連合併發生的局部癲癇也顯著改善。陳新源主任指出,這次的兩岸深部腦刺激術交流非常難得,因為中國大陸約有七成的個案是在這幾家醫院完成,當地不僅運用巴金森病、肌張力不全等疾病的治療,運用在戒毒及精神疾病的個案及經驗也很豐富,很值得慈濟神經醫學團隊學習;花蓮慈院也自今年起開始進行頑固型強迫症的深部腦刺激術人體實驗,目前已完成兩例,病人都有獲得不錯的改善。張建國教授表示,很感動慈濟人在全球的奉獻,也認為慈濟神經醫學團隊在深腦部刺激術的細緻與精進,以及未來將運用幹細胞治療、再生醫學新療法在腦中風、脊髓損傷、腎衰竭、心臟衰竭、肌肉疾病等疾病治療的相關研究計畫,都很值得兩岸持續交流與學習。

《醫點通》何謂「社區特別門診」?

《醫點通》何謂「社區特別門診」?#精神疾病

什麼是「社區特別門診」?高雄立市凱旋醫院社區復健中心-夏榮輝醫師表示,為了精神疾病患者重返社會時,所面臨到的就業問題,特別開設「社區特別門診」,服務內容就是針對高屏地區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涯規劃作探索,探索患者們的復健潛能、就業能力與未來工作安置前景。根據「精神衛生法」第六條定義社區復健治療:「係指為協助病人逐步適應社會生活,於社區中提供病人有關工作能力、工作態度、社交技巧、日常生活處理能力等之復健治療」協助對象為在醫院或社區中,需要長期且持續照顧與復健的慢性精障者。夏醫師指出,「社區特別門診」就是幫有工作意願卻不知如何找工作的患者提供協助。「社區特別門診」由精障者、家屬、醫師與職能治療師等人,針對精障者的職業性向、工作能力與其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共同討論。評估患者目前生活功能、職能角色型態與患者症狀影響復健的程度作為轉介的依據。轉介機構主要分為三大類型:1. 一般性職業訓練機構或就業市場:如「高雄市勞工局訓練就業中心」、「高雄市勞工局就業服務站(楠梓、左營、前金、三民、前鎮、旗津站)」或「民間建教合作訓練班」等,提供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2. 庇護性職業訓練機構或就業服務機構:如「高雄市勞工局博愛職業技能訓練中心」、「高雄市勞工局身心障礙者就業開發中心」等,輔導精障者外出就業、回歸就業市場成為社會中具生產力的ㄧ員。3. 庇護性工作訓練:如「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附設社區復健中心」、「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大寮百合園區附設社區復健中心」等,提供社交技巧訓練,工作態度、習性、技巧訓練與獨立生活訓練等。訓練職種包括餐點飲料類、實習商店、環保類、洗車類、加工類、農園藝類、工作助理等類別。夏榮輝醫師強調,「社區特別門診」會依據精障者的現況,為精神疾病患者的就業規劃做專業諮詢,及說明相關就業資源,協助精障者進入職場或重返職場,充分發揮所長,邁向獨立自主,重新增添生活中的色彩。

兒童期性別認同障礙症

兒童期性別認同障礙症#精神疾病

所謂「性別認同障礙症」,乃指患者強烈而持續認同異性的性別,而非僅為了得到此文化背景下身為異性可得到的任何利益。此外,病人對自己的性別持續感到煩惱,或對自己的性別角色感到不適當。根據國際疾病分類,性別認同障礙症可分為五種。其中的兒童性別認同障礙症,指發生於青春期前的兒童,對自己天生的性別感到持續且強烈的困擾,急欲改變自己的性別(或堅持自己是另一性別)。而且,腦海中經常盤繞著如何穿著異性的衣物,做異性的打扮,或參與異性的活動;有時會拒絕承認其解剖學上之性別特徵。高雄立市凱旋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 何志培表示,通常這類患童並不會因其對性別角色之混淆而感到困擾,卻常會遭遇其家庭或玩伴之拒絕或取笑而感到困擾。若僅是單純的「娘娘腔」或「男性化」,並不足以構成此診斷,因這類患者對性別角色之認同往往已達嚴重程度。在青春期以後,此診斷便不成立。此症的病因,可分為下列幾種:1.) 解剖生理異常:如克來恩菲特症候群(見註)的男童,常有女童氣質。2.) 遺傳素質因素:如男孩長得俊秀;女孩粗壯、好動等。3.) 環境、教養因素:如母親的情緒、家庭氣氛等,對兒童性心理發展影響很大。在童年時期,由於父母本身的人格問題、偏好,或當時社會文化背景的特殊要求,如讓男孩穿女裝,會使他培養出女性氣質。又或讓女兒從小穿男裝,常由粗獷的父親來帶,也會使她呈現男孩氣質。防治方面,積極對兒童從小培養他們對其性別的正確認同,父母更不應憑自己的愛好去塑造孩子的性別。對於已有障礙者,可使用行為治療、認知治療等。對於父母心理不夠健康或家庭矛盾者,可對父母施予心理治療或家庭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