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

凡走過不留痕跡 守護海洋清潔與環境

凡走過不留痕跡 守護海洋清潔與環境#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海灘、啤酒、比基尼,夏天到了總是喜歡到海邊去放鬆休閒,但遊客隨手丟棄的廢棄物品已經嚴重影響海洋的生態,環保署呼籲民眾前往海灘遊樂、希望能留下足跡、但不要留下痕跡,讓美麗的海灘能長存。海島得天獨厚 勿讓垃圾毀了美麗的風景台灣四面環海,全台1600公里長的海岸線,扣除礁岸、岩岸,友長達1000公里是適合民眾踏浪、遊憩的天然沙灘,但國人隨手丟棄的垃圾,已經嚴重破壞海洋和海岸的生態;沙灘上人為留下的垃圾和其他國家飄洋過海而來的廢棄物,不僅影響海岸環境和旅遊品質外,若不慎遭海洋生物誤食,更會對海洋生態造成影響。環保署及全國各縣市環保局歷年淨灘的成果顯示,沙灘上的人為垃圾不外乎,漁業用保麗龍、漁網、塑膠袋、飲料瓶罐、鋁箔包、瓶蓋、鞭炮煙火、打火機、菸蒂及針筒、藥瓶等,希望民眾在前往海灘嬉戲玩樂後,能隨手將垃圾帶走,讓美麗的海灘能永續長存,也讓你的美好回憶因有美麗乾淨的海灘而更加閃耀。海洋永續 需靠大家努力環保署提醒國人,海岸環境品質需要靠大家共同維持,為了維護台灣的美麗海灘,環保單位每年將編列預算、加強臨海地區的海灘清理,更希望民眾到海灘遊樂時,不要製造垃圾、隨手清理或參與淨灘,也可向地方環保局進行海灘認養的活動,讓全民一起維護海岸清潔、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精神疾病去污名 高市辦復健成果園遊會

精神疾病去污名 高市辦復健成果園遊會#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十大生活失能原因,其中心理問題佔5成以上,如:憂鬱症、酒精濫用、自殺、躁鬱症、精神分裂症等,在以往,我們總以為精神疾病離我們很遠,但事實是:社會步調與節奏迅速化、個人價值抬頭、社會價值觀改變,帶給人們另一種無形的壓力。精神疾病的不當社會污名化、標籤化,往往帶來羞恥感讓精神病人極力隱瞞病情,阻礙個案求醫與治療的重要因素,降低他們擁有康復的希望。如果大家都有正確的觀念和態度,大多數的精神障礙都可透過早期發現、適當治療、積極復健及預防疾病復發。高雄市政府衛生局為呼籲市民重視精神健康之重要,走入社區,透過在地化社區活動,與財政部高雄國稅局三民分局合作,於102年4月13日舉辦「愛惜生命 向非法菸品說NO〜關懷精神健康園遊會」租稅宣導活動,活動當天結合三民區10個里辦公處、精神復健機構、身心障礙精障類協會、音樂養生學會等,當天由精神復健機構設立攤位,展現精神障礙者平日復健成果,並帶來熱舞及復健手工藝品等,期待給市民一場幸福、樂活的園遊會!

精神疾病患者若罹代謝症候群 恐減25年壽命

精神疾病患者若罹代謝症候群 恐減25年壽命#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精神疾病患者若得到代謝症候群時,會因為處置較一般民眾困難,會多減少25年的平均餘命。研究顯示,精神疾病的患友與一般大眾罹患糖尿病相比多出2.7倍,心臟血管疾病2.3倍,呼吸疾病3.2倍,感染病3.4倍,造成相關死亡率就提升了2.3倍,因此在此類病患的處理上需多些努力。依據哈佛大學一項研究,在美國引發15歲到44歲年齡層的男女失去日常工作能力的主因就是精神疾病。這段年齡層的人是社會最基層的骨幹及未來10年的主力,若喪失工作能力,對國家社會及家庭會造成莫大的影嚮。另外,因逐漸的生產工業化造成活動量的減低,及農業科技化使得產量的提升,形成人體熱量持續的蓄積,於是血中血糖、三酸甘油脂、血壓與腹圍增加,而高密度的膽固醇的濃度下降,讓代謝症候群在20世紀的中末期全球廣泛的流行,導致許多的相關慢性疾病的發生,危害到人類的健康與壽命。令人驚訝的是精神疾病與代謝症候群兩者之間,在流行病學上竟有顯著的相關。為何精神疾病容有代謝症候群?可能的病理機轉有遺傳因素,有些特定家族的調查發現,二者有一定程度的相關,但目前尚未認定那一段的基因主要的致病基因;不良生活習慣也會影響,因精神疾病者比一般大眾不易做到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等自我生活控制,因為持續穩定的做生活調整,需要很強的毅力與意志。另外,抗精神藥物所誘發也是一種原因。一般民眾易患的疾病在精神疾病的患者一樣會發生,而且有過之而無不足,不容小看。且在處理上、遵循醫嘱上及自我照顧上所面臨的情況更為險峻,因此我們需先建立關念,避開風險,才能將危害減到最低。(資料來源:彰化基督教醫院電子報提供)

社區關懷服務 陪「他」回歸正常生活

社區關懷服務 陪「他」回歸正常生活#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為了讓精神病友建立規則服藥習慣、順利回歸社區,有22位關懷精神病友的社區關懷員,每日默默不停穿梭大街小巷,在社區深耕、服務。新北市衛生局關懷員每個月訪視,持續長期的耐心關懷,今年來已服務近1萬人次。新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林雪蓉表示,為感謝關懷員辛勞,將公開表揚績優委辦單位。在汐止國泰醫院的賴姓關懷員說,從事精神病患社區關懷服務3年來,被病人甩門、大罵或威脅要傷害等,幾乎每隔一段時間接到新個案就會重演一次,但個案成功的回歸到社區就是他最大的成就。關懷員反而會成為個案的好朋友,成為個案支持系統的一部份。衛生局進一步說明,其實精神病友只要按時用藥,規律回診,生活仍可與一般民眾沒有兩樣。很多患者其實也擁有康復的希望,卻往往因為得不到支持和鼓勵,最後在人們的誤解和排斥下,失去工作、家庭和友誼。現代社會精神疾病越來越普遍,醫療也越來越進步。如果大家都有正確的觀念和態度,大多數的精神障礙都可以及早發現、適當治療,穩定在社區中生活。

精神疾病患者增 盼推動心理健康城市

精神疾病患者增 盼推動心理健康城市#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日上午,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在新市政大樓4樓集會堂舉辦「心理健康城市國際論壇」,由副市長蔡炳坤、衛生局副局長蔡淑鳳及WHO世界衛生組織等專家,共同分享國際視野與經驗交流,探索臺中市未來政策方向,營造「心理健康城市」。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張玨表示:目前紐西蘭平均12-26歲的年輕族群,精神疾病有增加趨勢,像15-24歲的民眾中就有4分之1人罹患精神疾病,主要是年輕族群使用醫療照護的次數較低,男性僅13%、女性僅31%求助醫療照護。臺中市民幸福感覺指數平均為81.88,為了提升市民健康幸福指數,市長胡志強將擔任召集人帶領各局處、網絡單位成立「心理健康委員會」,推動7大心理健康城市指標,包括尊重與包容、支持及支援系統可及性與可近性、經濟及社會安全、生活、社會連結、環境等心理健康標竿城市。 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美娜表示:在中央及地方主管單位、國際專家學者、臨床醫事人員及民間團體討論下,將積極推動心理健康城市跨系統合作,,落實各族群心理健康平等性,讓臺中成為台灣的心理健康幸福中心。 

社區巡迴醫療 助偏遠地區精障者就醫

社區巡迴醫療 助偏遠地區精障者就醫#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綜合報導)小陳為一精障患者,居住於台南較偏遠地區,多次由醫院出院後,未規律回診就醫服藥導致病發,需由警消人員及公衛護士協助強制送醫,陳爸爸無奈表示,為了養家,每天要上班,精神科醫院離家又遠,無暇帶小陳回醫院門診,因此才未規律服藥而又病發住院。其實精神病患只要經過規律就醫及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服藥,多半能控制病情,有的病患經由復建訓練甚至可以穩定就業;但台南市幅員遼闊,精神醫療資源分佈不均,精神醫療資源較集中在都會區,如永康區、仁德區、東區、中西區等,偏遠地區因醫療資源之不足及交通不便,常造成病人及病人家屬回診及就醫意願降低。為解決偏遠地區精神醫療資源不足,臺南市政府衛生局今年仍持續由行政院衛生署嘉南療養院於下營區、大內區、關廟區、佳里區衛生所設立精神疾病社區巡迴醫療門診服務,便利偏遠地區精神病患者就醫;衛生局統計結果,98年巡迴醫療門診人次為6,028人次、99年6,087人次、100年6,313人次,其中回診病人以精神分裂病佔51.02%、其次為老年期及初老年期器質性精神病佔20.08%、妄想狀態佔8.01%、情感性精神病佔2.96%。資料顯示就近回診精神病患者逐年增加,對精神醫療缺乏地區病患幫助不少。

提升精神疾病照護 走入社區支援家屬

提升精神疾病照護 走入社區支援家屬#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精神病患多數需按時服藥,不過行政院衛生署草屯療養院發現,許多病患因病識感差及不規則服藥讓症狀惡化,因此,草屯療養院的「精神病社區關懷照顧計畫」會前往社區訪視患者,藉由定期的關照,提供良好的建議並協助個案復健,也可提升家屬的支持度,穩定病情讓病患獲得更完善的照顧條件。草屯療養院今年承接南投縣衛生局委託之精神病社區關懷照顧計畫,個案來源由衛生局轉介,服務內容包括:定期提供案主及家屬居家關懷;提供藥物及精神醫療諮詢,並協助案家疾病處理之技巧,家人的支持度也格外重要,通常支持度較好的家屬,個案病情會相對穩定,而支持系統薄弱的個案,可能需要靠一些醫療資源及社會資源的介入,來彌補支持系統的不足,以避免個案病情惡化。草屯療養院表示,「精神病社區關懷照顧計畫」中心精神重視每位精神病人之獨特性,依個案需求開發多元性服務方案,社區關懷訪視員提供主動關心,協助個案訓練獨立與適應社區生活,提供社區復健機構資訊,以協助個案接受復健服務;並利用社會福利資源,協助案家申請相關補助評估,並轉介民間團體救助資源。陪伴病友跨過障礙,看見生命的光彩。

油電雙漲生活苦哈哈 國內精神病患人數增

油電雙漲生活苦哈哈 國內精神病患人數增#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在政府實施油電雙漲政策下,民生物資也紛紛調漲,讓許多民眾坦承快生活不下去,所承受的壓力更是不容小覷,臺中市衛生局也根據研究指出,一個罹患精神疾病的人,除了跟基因遺傳、腦內化學物質有關,也跟在生活環境中所遭受的壓力大小及壓力調適能力有關,而且發病年齡大多在15~35歲,另外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全臺罹患慢性精神疾病的總人口數從民國90年的60,453人增至民國100年底的113,992人,可見國人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數不斷地增加中。要想預防罹患精神疾病,衛生局指出,最好養成積極樂觀的思考方式及良好的飲食、運動、作息習慣,並學習能讓自己放鬆的技巧或培養興趣及活動,可有效調適及抒解壓力,並提昇自己因應壓力能力,另外覺得困頓的時候,可以找親友或心理諮詢人員談談,必要時還可以尋求專業醫療的幫助,千萬不要把自己禁閉起來。 臺中市衛生局局長黃美娜表示:精神疾病患者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樣,只要遵照醫師指示,按時服藥,準時復診;控制良好的話,大多數人都可以與正常人一樣生活,因此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罹患精神疾病,不要害怕、勇敢面對,趕緊找一家有精神科門診的醫院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