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1歲的小男嬰,在睡覺前突然躁動不安,即使安撫也無法入睡,因此媽媽趕緊帶男嬰來掛急診求助。在小兒科急診醫師詳細問診及理學檢查後,評估小孩並無發燒、呼吸道及腸胃道症狀,精神狀態也正常,但會因間歇性腹痛而哭鬧,且上週曾有感染腺病毒的病史;進一步施行腹部超音波後發現,主因位於右上腹腸道,出現帶有甜甜圈形狀的「腸套疊」作祟。
一名1歲的小男嬰,在睡覺前突然躁動不安,即使安撫也無法入睡,因此媽媽趕緊帶男嬰來掛急診求助。在小兒科急診醫師詳細問診及理學檢查後,評估小孩並無發燒、呼吸道及腸胃道症狀,精神狀態也正常,但會因間歇性腹痛而哭鬧,且上週曾有感染腺病毒的病史;進一步施行腹部超音波後發現,主因位於右上腹腸道,出現帶有甜甜圈形狀的「腸套疊」作祟。
66歲余姓婦人2年前開始腹部經常絞痛,有時甚至痛到無法站、坐、躺,原以為只是腸胃道消化不良,但近來更逐漸加劇難耐,至大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經電腦斷層檢查後,診斷為罕見的小腸扭轉,所幸及時開刀後就恢復健康,也無後遺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疝氣造成腸子卡住、推不回去,使腹腔有明顯疼痛情況,別再拖延就醫!一位男性罹疝氣近一年,因新冠疫情加上畏懼手術,遲遲未至醫院求診,直到日前因劇痛不適,才趕緊至急診求助,確診為「鉗頓型疝氣」。疝氣是什麼?腹腔有裂孔恐致腸壞死!衛福部台南醫院一般外科莊育權醫師表示,腹腔內構成腹壁的肌肉或筋膜若因為受傷、老化或先天性缺陷,而變得比較薄弱,同時因為提拿重物、咳嗽、便秘、肥胖甚至懷孕等因素造成腹內壓上升,造成肌肉或筋膜裂開,使一部分的腸子或內臟經過這個裂孔凸出到外面,就會形成所謂的「疝氣」。最常見的就是出現在鼠蹊部位的腹股溝疝氣,其症狀是鼠蹊部位或是睪丸的位置有隆起變大的腫塊,且此腫塊在躺下休息時便會逐漸消失不見;部分病人會有疼痛不適及垂墜感。「鉗頓型疝氣」僅數小時就恐腸壞死致命而「鉗頓型疝氣」是疝氣常見的併發症,意即腸子掉入疝氣囊後卡住而回不去腹腔內。卡住後會造成腸子的血流受阻,病患會出現腸缺血並有明顯痛感,此時若繼續置之不理,只要短短數小時,腸子便可能缺血壞死。若到這個程度,病人則必須接受緊急剖腹手術將壞死的腸子切除重建,但不能同步修補疝氣,須待狀況穩定後再另行安排疝氣修補手術。部分狀況較差或是大腸壞死的病人甚至可能需要接受腸造口手術(即人工肛門手術)才能保命。2天就可下床!新型手術傷口僅1.5公分加速復原莊育權說明,在進一步評估該病患狀況後,確認其腸子雖有鉗頓,但應該尚未壞死,因此選擇先將卡在外面的腸子推回腹腔,再觀察一段時間未有出現腸壞死及腹膜炎狀況,隨後則立即為病患辦理住院以及隔日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順利完成治療並出院。在治療方面,以往傳統疝氣手術則皆需開一道4到6公分傷口,因常造成沾黏而有處理上的困難。莊育權指出,目前已有新型的腹腔鏡疝氣手術——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EP),僅需3個1到1.5公分的小傷口,1小時內就能完成手術,且術後疼痛感明顯較傳統手術輕微許多。通常病人在術後2天,便可順利下床而無明顯不適,1周內可完全恢復日常生活;但仍會建議術後4周內避免激烈運動,及搬重等腹部會用力的動作。莊育權也呼籲,中年以後疝氣風險增加,家中長輩若有疝氣的情況,還是要盡早到醫院就醫評估及手術治療,以免後續造成嚴重併發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產後第5天,喜逢第一胎的玟玟和先生在月子中心準備休養,但才過幾個小時,護理師就發現寶寶喝奶不但會吐,甚至伴隨膽汁,交代夫妻倆必須立刻帶孩子到醫院。經檢查寶寶出現中腸扭轉的現象,已嚴重影響小腸的血液供應,須立即手術以避免腸子壞死。亞東醫院小兒外科主任許琪琪表示,在術中發現寶寶有大量的乳糜腹水,為典型的急性腸扭轉。經即時的手術治療與加護病房照護後,順利恢復腸道功能,術後5天就能正常喝奶,平安與父母團聚。嚴重者終生依賴靜脈輸液為生 甚至死亡許琪琪指出,急性中腸扭轉對一般人來說是個陌生的疾病名詞,但對小兒科或小兒外科醫師來說卻是可怕的地雷。只要稍有延遲診斷和治療,就可能造成大量的腸子壞死,導致患者必須終生依賴靜脈營養為生,甚至死亡。造成中腸扭轉的原因,大多是因為患者有先天性腸子旋轉不良,造成十二指腸腸系膜根部及升結腸處被腹膜沾黏包覆,使腸子從根部扭轉,導致十二指腸阻塞及小腸缺血壞死。急性中腸扭轉多發生在新生兒時期,最典型的症狀是出生後能正常喝奶排便,但3~5天後突然發生大量膽汁性嘔吐。90%患者1歲前出現症狀 即時手術是關鍵在治療方面,手術是唯一的選擇且必須即時。除了把腸子旋轉復位,也得把十二指腸及腸系膜根部處的沾黏鬆解,並將闌尾切除。手術的方式包括開腹術及腹腔鏡手術。不過也有報告指出接受腹腔鏡手術的病童,腸扭轉復發率較高,可能原因是腸系膜根部分離不足,術後沾黏較少等因素,反而增加扭轉的復發機率。許琪琪表示,手術後通常5~10天腸道功能就會逐漸恢復,但若延誤治療導致腸子缺血壞死,則就必須切除大量的小腸,患者會因「短腸症」需終身依賴靜脈營養,等待日後小腸移植的機會。有先天腸子旋轉不良的患者,約90%會在1歲前發生症狀,提醒父母,如果寶寶有持續嘔吐現象,甚至伴隨膽汁性的嘔吐,須盡快前往醫院就醫,以避免造成腸道壞死的遺憾。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8歲的王先生常覺得右下腹部有異物感,走路久了會疼痛,就診後醫師發現,王先生的不適是腹股溝疝氣所致,透過內視鏡手術進行網膜修補,目前王先生復元順利,已回到正常生活。下腹部有異物感不處理 恐致腸壞死臺北慈濟醫院泌尿科醫師游智欽指出,疝氣好發於兒童及中老年人,而男性多於女性。形成於腹壁薄弱或缺損時,腹腔內的臟器或脂肪組織掉到腹壁外。各種疝氣中又以腹股溝疝氣最常發生,約占所有疝氣的80%。發生在嬰幼兒或兒童的疝氣是天生生理結構不全所致,成年人則因長時間提重物、咳嗽、便祕導致腹壓上升、腹壁薄弱缺損,使病症發生。常見的疝氣的症狀為,下腹部有異物感、突起物或在長時間活動時感到明顯不舒服,雖不算非常嚴重的疾病,但若遲遲不處理,恐怕造成腸子壞死、腹膜炎等嚴重併發症。腹腔鏡微創手術 復元快、復發率低疝氣必須靠醫師觸診來診斷,且只能透過外科手術治療。傳統手術方式是將臟器放回正常位置後,直接將缺損組織縫合,這種方式容易造成周邊組織張力大、病人疼痛。游智欽醫師說,人工網膜會被人體吸收,利用它修補疝氣,腹壁會更厚實、復發率可低於5%,目前大約有八成的疝氣修補都是使用人工網膜。人工網膜修補的手術方式有兩種:1)一般手術/將疝氣囊復位後直接將網膜縫合於腹壁組織外側。然而傷口較大、疼痛感較明顯。2)腹腔鏡微創手術/透過腹腔鏡從腹壁內側做修補,可以同時對視野下所有腹壁缺損做一次性修補,不僅傷口小、復元快、復發率低。術後避免咳嗽、便秘、搬重物 以免復發疝氣復發的2個關鍵,一是手術方式,二是生活習慣的改善。游智欽醫師提醒,疝氣的生成與腹壓有密切關係,要防止復發要先避免會讓腹壓升高的生活習慣,如長期咳嗽、長期便秘、長期搬重物。此外,若發現腹股溝一帶有不明腫塊或疼痛,應儘早就醫以避免嚴重併發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81歲的張先生,某天晚上,因為肚子悶痛不舒服被送至急診,做身體檢查時,發現病人右側有如鴨蛋大小之腹股溝疝氣,初步評估尚無因卡死而腸子有缺血壞死的現象發生,在適當止痛下,由外科醫師行疝氣復位後,持續觀察肚子後續恢復狀況並教導後續應注意事項後,改由門診追蹤。臺大醫院成大斗六分院一般外科張純萍醫師表示,疝氣泛常見的症狀包括感覺到或摸到膨起,但通常會自行縮回,若有卡住的情況,膨出處會有疼痛、腫脹甚至發紅,且會伴隨有腹悶、絞痛、食慾不佳等。疝氣一旦形成,缺損或張力不足的問題目前無藥物可以使其自行癒合,且隨著時間拉長,缺損通常會越來越大。最令人擔心的是,無論缺損大小,移位的腹內器官(如腸子、網膜、膀胱…等)若如同手指被戒指卡住的情況下,進而會影響血液循環,甚至導致壞死,嚴重可能會引起腹膜炎及其它更嚴重的問題。張醫師表示,目前在診斷為疝氣之後,若無其它麻醉的風險或其它因身體因素不適合開刀,一般建議儘早以開刀方式進行疝氣修補術,術後因固定人工網膜的因素,仍會有疼痛感,但一般靠口服藥物即可控制,不影響一般日常生活,術後隔天即可考慮回家休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