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 80%會有其他過敏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 80%會有其他過敏症狀#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性的皮膚炎,患者通常在新生兒或幼兒期便會發生皮膚變化,根據統計50%的患者在一歲前便會有皮膚的症狀,而這種皮膚病的患者約有 80%會逐漸合併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結膜炎,等其他過敏症狀及血液中IgE較高的體質,而家族的其他成員也常有類似過敏的疾病。最大的症狀就是「癢」和「皮膚敏感」,這種癢尤其在傍晚到晚上會更加嚴重。由於遽癢忍難,患童開始搔抓而破皮、出血甚至導致細菌感染。皮膚的症狀則可依發作的時間、年齡而有所差別;在新生兒時期發作時通常屬於急性期的皮膚症狀也就是會有紅色丘疹、抓搔、破皮、水泡甚至有許多分泌物的現象。疹子主要分布在頭、頸部或四肢伸側處。等到年紀較大後,會呈現較多慢性的皮膚症狀如很明顯一條一條粗糙的皮膚紋路或黑色素的沉澱,而這時則主要分布在四肢彎曲及身體皺折處。50%患者到了二歲以前可逐漸減輕,而絕大部分到了青春期會幾乎痊癒只留下容易發癢及過敏的症狀。【日常生活需要注意的六大事項】異位性皮膚炎的患童極易發癢及產生皮膚癢疹,因此日常生活最重要的便是預防癢感及產生過度皮膚敏感:1. 溫度、季節:熱、溫度變化大或出汗都會加重癢感,因此在夏天儘量避免日曬或劇烈運動,且應待在有冷氣空調的室內。到了秋冬之際溫度下降會造成皮膚乾燥,加重皮膚乾癢的感覺,必須多塗以保濕乳液或凡士林。一般而言溫暖、乾燥且溫度變異不要太大的地方對他們而言是比較有幫助的。2. 沐浴、清潔:用太熱的水或鹼性肥皂清潔身體都極易使身體變得太乾燥而更加容易發癢,洗澡時可在澡盆內加入一些沐浴油或特別適合異位性皮膚炎專用的肥皂以減少清潔時皮膚的水分散失。3. 環境:在較髒的環境下容易刺激發癢,尤其對於灰塵或塵?過多的物品,如羽毛、棉花枕頭,尼絨、羊毛或寵物的毛、或地毯製品都應儘量避免接觸。4. 衣物:儘量穿著柔軟、舒適、不緊密的衣服,布料上則應避免毛料而多選擇棉質布料。5. 感染: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由於經常搔抓出傷口所以易受到細菌或病毒(如,單純疱疹等)感染,相對的這些感染亦會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因此一旦產生傷口必須特別小心處理以避免嚴重性的感染。6. 飲食:目前並無醫學證實哪一種食物會使病情惡化,但如果病童吃了某種食物會使病情加重時則應儘量避免。若病情難控制,嘗試避免以下食物,包括:牛奶、蛋、海鮮、花生,看看是否有改善。【如何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如果日常生活的細心照顧預防都無法真正控制病情,便應該接受皮膚科醫師的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童在青春期緩和時之前一定會起伏不定,應該選擇一位固定的皮膚科醫師讓醫生熟悉患者的病情並做長期的追蹤治療。1. 口服藥的治療:「止癢」是第一要素,對於異位性皮膚炎而言口服抗組織胺即可達到相當好的止癢效果。病童在病情惡化時如果可以按時吃藥大都可達到良好的控制,若同時有細菌感染時就必須加上口服抗生素。2. 外用藥膏的治療:當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必須以副腎腺皮質素的藥膏來擦拭皮膚才能達到較好的控制,但須注意的是病童可能需要長時間的藥膏擦拭而身體各部位的吸收力不同,自然所需藥的強度也就不同,切莫自行買藥而長時間亂擦藥以免產生副作用。最近有一種非類固醇的抗發炎用藥,因為不含類固醇所以效果較緩和,不適合急性期或嚴重時使用,但對於反覆發作並持續使用類固醇的病人可配合交替使用。3. 情緒的控制: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童,因為長期的發癢及全身性皮膚疹子所造成美觀上衝擊。常會讓病童在心理上呈現急燥不安、或較為自卑的人格發展而焦慮不安的心情更易讓癢感增加、病情加重。所以家人應該付出較多的耐心與關心以陪伴病童度過這段發病期,並僅量發展其他興趣以分散注意力。4. 頑固的異位性皮膚炎:對於少數非常嚴重而無法控制的病童則需接受更進一部的治療,如:紫外線光療法、化學製劑療法:如Cyclosporine / FK-506, Interferon 等。

長期鼻病易引起異位性皮膚炎

長期鼻病易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

台灣地處海島,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氣候,不過也讓過敏性疾病患者逐年增加,尤其是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容易出現反覆發作,影響工作及學習情緒,建議可以從藥物治療及體質調整二方面同時進行,讓患者擺脫過敏性疾病的問題。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的主因就是鼻腔裡面分泌組織胺,這些組織胺往內倒流,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鼻涕倒流,透過呼吸道及食道而內流到胃部跟腸部,中醫稱之為脾濕,所謂濕,就好像一口井,井邊水很多,我們就要打水,時間久了之後就會長出青苔,而濕就會引起我們皮膚出現騷癢,造成異位性皮膚炎。根治的方法則是要從鼻子過敏的方向去治療,讓鼻子分泌物不會倒流到腸胃,同時暢通鼻道,達到根本治療效果。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與長期鼻病有關,例如鼻中隔彎曲易導致鼻涕倒流,就從鼻中隔彎曲去矯正,使其鼻涕不倒流;有的是肥厚性鼻炎腫脹,遇到冷空氣就會分泌組織胺,往食道逆流引起胃腸問題,雖然不會出現脹氣、腹瀉或腹痛等症狀,但是卻容易產生濕疹及蕁麻疹等病症。因此治療時,就需要從鼻部的黏膜腫脹處敷藥,降低腫脹、發炎程度,同時阻止組織胺分泌,就能改善異位性皮膚炎問題。從臨床經驗顯示,以外敷藥搭配內服中藥,經過一兩個月耐心調養之後,通常症狀就可解除,門診中不少患者也因此擺脫多年疾病困擾。如果有異位性皮膚炎問題的患者,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延誤就依除了自己受罪之外,更糟糕的是鼻病的問題也無法解除,因為鼻病是不會自然痊癒的,它只會一直惡化,變成其他更多更嚴重的鼻病,如果放任它惡化下去的話,到時候只會加深治療的困難,以及自己的痛苦。(資料來源:仲景中醫診所院長   趙山本醫師)

只愛陌生人,當心傳染性軟疣纏身

只愛陌生人,當心傳染性軟疣纏身#異位性皮膚炎

傳染性軟疣是一種病毒藉由皮膚與皮膚密切接觸而傳染的,所以除了性關係以外,親子間密切的接觸,小朋友之間的玩耍,使用別人的毛巾,以及運動選手間都容易傳播。在成人生殖器部位、大腿內側的傳染性軟疣,則可視為性病的一種。傳染性軟疣的傳染力很高,而潛伏期則在二至七周。外觀上,傳染性軟疣像是小的「肉芽」,或是痘子,小兒主要發在身上、四肢,較少在臉上出現;在成人因性接觸而傳染的,則病灶主要發在下腹及生殖器。病灶表面則呈現蠟樣或珍珠般光澤,一般呈現肉色或微黃,但偶會發炎而像是毛囊炎或痘子,摳破後在皮膚上則會擴散,此種現象在異位性體質小孩特別明顯,因此在處理上,避免摳抓是最重要的方式。蔡呈芳 醫師建議在治療上,一般不痛不癢,也不像生殖器疣會有惡性化的可能,雖有少數拖到三至四年,但一般持續六至九個月內,一年內多會因自體免疫力而自行復原,不一定要治療。但因影響社交生活,在成年男女,甚至要過著一般和尚、尼姑的禁慾生活,因此雖然會自行痊癒,還是常有人選擇治療。各式破壞性治療方式,包括冷凍、腐蝕性藥水、或每天以膠布貼換都可嘗試,但除非診斷之需要,應避免切除方式。在愛滋病患嚴重感染,也有人給予電子束放射線治療。蔡呈芳 醫師表示,目前已發展出外用增強皮膚免疫力的藥膏Aldara或抗病毒藥膏Cidovir,但門診最常做的治療方式還是一個一個用鑷子摘除雖然疼痛,但除非幼兒,否則應可接受。至於在預防上,由於傳染性軟疣不一定只發生在保險套所覆蓋到的生殖器部位,因此避免共用他人浴巾及「別愛陌生人」,大概是唯一能做的。

心情煩悶,易讓皮膚鬧情緒

心情煩悶,易讓皮膚鬧情緒#異位性皮膚炎

所謂癢疹,一般是指呈突起狀的癢疹。理論上,和溼疹一樣,可以分為急性癢疹〈一般指蚊蟲叮咬〉、亞急性癢疹〈相當於丘疹性溼疹〉及慢性癢疹〈即結節性癢疹〉,在形態學上,又有所謂單純性癢疹、輕型癢疹、多形性癢疹、色素性癢疹、群聚性癢疹等名詞,但除了結節性癢疹、色素性癢疹外,其他癢疹的診斷已逐漸少用。在結節性癢疹的切片下,可見病灶內的神經呈現增生現象,因此有人推測局部的神經末梢或許會分泌一些引起皮膚發癢的物質。蔡呈芳 醫師指出多數結節性癢疹,只是單純的皮膚問題,但有時也可能是愛滋病、淋巴病等全身疾病的表現,而一些其他皮膚病如扁平苔癬、水泡症等,也可能有相似皮膚的表現,需格外留意。統計上,結節性癢疹較容易發生在異位性患者,與個人的情緒也有一定的關聯。因此保溼處理及安定情緒是會有些助益。外用的止癢藥,除強效的類固醇外,幫助不大。病灶內的類固醇注射或全身性的類固醇處理,則是一般較常用的方式,也有人以冷凍療法,將一個個病灶「凍傷」脫落,但容易留下色素性的斑痕乃至疤痕。但如果要談到療效,曾經名噪一時的「沙利竇邁」這種安眠藥,應該名列第一,這種藥曾經因導致畸胎,而消失好一陣子,但現在似乎有捲土重來之勢,但在目前仍取得不易。另一種治療方式,則是紫外線全身照光治療。

你皮癢嗎?放鬆心情絕對有幫助!

你皮癢嗎?放鬆心情絕對有幫助!#異位性皮膚炎

許多皮膚病都會癢,如疥瘡、溼疹、癬,但一般皮膚科所稱的「皮癢症」,是指除了乾燥及皮膚抓痕外,沒有其他皮膚病灶時的搔癢現象。皮癢症較明顯的成因包括慢性腎衰竭、黃疸、貧血、寄生蟲感染、異位性體質、皮膚乾燥等,而老人則有較高的發生機會。除了上述情形外,皮膚劃紋症〈這是一種在正常皮膚上,搔抓後形成暫時局部紅色線狀浮腫的現象〉、人造纖維及羊毛纖維刺激,也是常見皮癢症的元兇,較罕見的原因還包括淋巴瘤與其他病症。不過多數患者,是找不出任何原因的。除非找出根本原因,否則皮癢症的處理僅是症狀治療而已,常用的方式包括口服抗組織胺及一些外用清涼止癢成分,如薄荷腦、酚、樟腦、爐甘石〈痱子膏〉,此外,crotamiton〈Ulex cream、Eurax衛樂素〉及Ichderm〈普膚〉部分精油〈如萬金油、白花油、尤加利樹油〉也常被使用,新近加入的外用止癢物質則包括麻醉劑EMLA及pramoxine及辣椒素〈capsaicin及Resenfertoxin〉。特定肝、腎問題引起的皮癢症則另有特殊療法,照光就是其中一種方式。類固醇常被使用在發炎的控制上,但強效的類固醇膏雖然可以止癢,但反而會導致皮膚乾燥而傷害皮膚及養成依賴性。新的非免疫抑制劑如普特皮、醫立妥也有止癢效果。最近也有報告紅皮症患者以生物製劑「恩博」治療。癢的治療其實相當多樣性。蔡呈芳 醫師表示皮膚是一種情緒器官,放鬆心情對癢有絕對的幫助,此外避免穿著羊毛、合成纖維衣物,避免環境過熱及乾燥,不食用酒精或辛辣食物也有一定幫助。皮膚乾燥者則選用較溫和的肥皂、清潔劑,避免清洗過熱的水或洗得過久。當然避免搔抓而改用拍打,或以冷水暫時外敷,也是頗有幫助。

夏天臉上的七月雪─白糠疹

夏天臉上的七月雪─白糠疹#異位性皮膚炎

“白糠疹”的由來,主要是就其外貌來命名,是指皮膚因脫色而呈現白色的斑塊,上面覆有細小的脫屑而命名之。一般人大概都只是觀察到白色的脫色斑,而無法和白斑、汗斑或炎症後色素脫失做區分。不過由於這幾種病的治療方法,南轅北轍,所以要找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確定診斷。如果遇到一些較難區分的狀況,可以刮些皮屑放在玻片上,加上一滴氫氧化鉀溶液在顯微鏡下檢查,一但找到汗斑的黴菌,便可確定為汗斑,所以看皮膚科醫生時不用刻意去洗臉或洗澡,把皮屑洗掉,造成診斷上的困難。由於夏季時曬太陽會使皮膚變黑,但長白色糠疹的地方卻不會,所以看起來會更明顯及更多,而冬天因皮膚乾燥,白色糠疹會有比較厲害的脫屑,要擦一些潤膚乳劑,來改善舒緩落屑,如果有發紅的現象,則可以給予適當的藥膏治療,一般不會留下疤痕,日常生活上只要減少日曬即可。新店耕莘醫院皮膚科 楊志雄醫師指出汗斑是一種黴菌感染,好發於容易流汗的學童及青少年,在頸子、身體與四肢的皮膚上長出淡紅色至棕色的斑點,這些斑點在曬太陽後會變成白色,使病人看起來五花斑駁,所以汗斑又名“變色糠疹”或“花斑癬”,常給病人帶來外觀上的困擾。汗斑可能傳染,個人及家庭成員都應注意個人衛生,流汗儘早清洗或擦乾,因其比較頑固,且每年夏天常復發,這種復發情形與體質有關。白斑,閩南語俗稱“白瘹”,則是皮膚出現大小不等,形狀不一,數目不定,界線分明的白色斑塊,如長於黃種人,對病人之外貌常造成心理上很大的影響,尤其白斑治療不易,且常會往外擴張,越來越大塊。至於病因仍不明,有研究顯示可能與自體免疫機轉,遺傳,黑色素細胞自我破壞有關;也因原因不明,所以治療上也很困難。治療以局部塗抹類固醇,照窄波紫外線B光,局部或口服PUVA法,小塊表皮移植法,先行培養自體表皮細胞再行移值法,脫色法為主。台灣因天氣溼熱,所以汗班長到臉上的病人並不罕見,大人與小孩都有,但以小孩居多,由於治療方式不同,所以長在臉上的汗斑需與白糠疹,白斑,炎症後色素脫失仔細辨別,但因為外觀上都呈現白色的班塊,有時在臨床上很難區分。

你家有過敏兒嗎?

你家有過敏兒嗎?#異位性皮膚炎

一般來說,氣喘或過敏病主要來自遺傳加上後天過敏原或刺激物的激發,導致慢性且持續的發炎反應產生。當這些反應累積在我們的皮膚上,就是異位性皮膚炎。累積在鼻子,就叫做過敏性鼻炎。累積在氣管,就會常常以咳嗽有痰來表現,往往會拖上一至二個月之久,我們稱為氣喘。若父母當中一人具有過敏體質,則生下的小孩有二分之一會有過敏病的可能。假如父母兩者皆有過敏,生下來的小孩得到過敏的機會也會提高。萬一父母都有過敏病,生下來的第一胎也是過敏兒,那下一胎再生出過敏兒的機會幾乎是百分之百了。有過敏體質的小朋友不一定會有症狀,但是如果一直接觸到後天過敏原或刺激物,則上述之過敏症狀就會出現。過敏的表現很多樣,包括蕁麻疹、濕疹、氣喘、過敏性鼻炎,甚至不明原因的夜啼、腹絞痛、腹瀉、嘔吐等。過敏病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表現,一歲以前的孩子容易對食物過敏,常表現出皮膚或腸胃道症狀,如:異位性皮膚炎或食物過敏。大約兩歲後,腸胃道症狀會逐漸消失,三、四歲後,開始上托兒所、幼稚園,易接觸病毒感染會經常感冒,鼻過敏或氣喘開始發作,許多孩子至此開始惡化成鼻竇炎、中耳炎等。青春期是氣喘能否控制良好的關鍵期。若拖至青春期後才治療,往往很難根治了。過敏兒的診斷和治療都不是很困難,找出過敏原並適當的避免,是戰勝過敏病的第一步。就如同上述第三個例子一般,許多過敏兒不一定會表現出喘息聲,而以咳嗽有痰來表現。所以被當作感冒、氣管炎、肺炎、慢性支氣管炎來治療,常常延誤了數個禮拜。如果診斷治療正確,應該在幾天之內就可以緩解。找出過敏原的方法,台東基督教醫院 高羽璇醫師建議以下兩種方法較常見:1. 皮膚穿刺測試:這是連剛出生的寶寶都可以做的檢查,且較不具侵入性(不會痛)。由過敏科醫師以過敏原投予器沾取適量特異性過敏原試劑,所做的測試,十五至廿分鐘後即可判讀結果。2. 抽血測特異性過敏原:兩歲以上的孩童可以藉一次抽血而得知較完整的過敏原報告。

過敏兒,該如何照顧?

過敏兒,該如何照顧?#異位性皮膚炎

根據專家調查研究發現,如果父母雙方都有過敏疾病,則其孩子發生過敏疾病的機率是70-80%;若其中一方有過敏疾病,則其孩子發生過敏疾病的機率是30%左右,而父母雙方都沒有過敏病史,其孩子也會有10-20%發生過敏疾病的機會,大致上來說,大約每3、4人中,就會有1人會患過敏疾病。因此,兒童過敏疾病是當今不可忽視的課題。環境改變對過敏疾病發生的機率有很大的影響,加上前面已贅述過遺傳與食物,因此,引起過敏的因素包括「遺傳」「環境」「食物」三大項。【過敏兒,該如何照顧】1.家中盡量不用地毯和厚重窗簾,改用磁磚或木板及百葉窗。2.少給幼兒完絨毛玩具。3.不養寵物。4.家中少用殺蟲劑,保持房間空氣流通,不讓幼兒吸到二手煙。5,清理房間使用吸塵器,不用掃帚。6.氣機可過濾空氣,但需常更換濾網。7.廁所常清洗;牆壁保持乾淨,不生璧癌,避免黴菌滋生。8.床單、被套、枕頭套一週清洗一次,可用攝氏60℃熱水清洗。9.少出入公共場所,如有必要需配帶口罩。10.少吃冰、涼飲料及食物。如何預防兒童過敏疾病?天主教聖功醫院 小兒科醫師群建議從懷孕開始,保持居家環境整潔,孕婦不吸二手煙。母親自懷孕七個月起及產後哺乳期間,少吃含高量過敏原的食物,如:蝦蟹類、牛奶、蛋、麥、及有殼堅果類;盡量母乳哺育6個月以上。如果母乳不足,則建議使用水解低過敏奶粉,嬰兒副食品延後添加,最好6-7個月大再給;蛋類、帶殼海鮮類、及堅果類食物,則在寶寶一歲時才給。找出環境或食物中的過敏原而避開它,其次是益生菌的使用,然而它是有吃有用,沒吃就沒用;最後才是使用藥物來預防過敏疾病發生,目前有白三烯拮抗劑、抗組織胺、及吸入性類固醇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