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位性皮膚炎

活用飲食輪替法 遠離慢性食物過敏

活用飲食輪替法 遠離慢性食物過敏#異位性皮膚炎

才上國小一年級的徐小弟,又惹老師生氣了,因為他上課時老是沒辦法專心,不是在椅子上抓來抓去,就是偷偷打瞌睡。徐媽媽很擔心,但總找不出問題的徵結,因為他個性並不頑劣,只是老無精打采,注意力不易集中。在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做了完整的慢性食物過敏原檢測後,才知道原來是慢性食物過敏的緣故,導致他生活上出現這麼多的困擾與不適應。近年來因為環境污染的嚴重,加上飲食種類和習慣的改變,罹患過敏體質的小孩逐年增加,像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習慣性便秘,或是像早上一起床就噴嚏打不停、黑眼圈、皮膚搔癢等等,都是過敏體質的一種表現。 當然要改善過敏體質,要從環境和飲食這二方面來著手,不過說實話,大環境我們改變不易,因此,飲食的改變就顯得更重要,從許多醫學報導上印證,如果能從日常飲食上去調整,對過敏體質的改善會有很大的幫助。 根據聯安統計指出:國內主要十大過敏原食物為: 一、牛奶;二、蛋白;三、蛋黃;四、起司;五、花生;六、酵母;七、花豆;八、麥膠蛋白;九、牡蠣;十、海帶,皆屬於日常生活常見的食物,同時也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重要營養來源,因此常讓人不知不覺中吃進過敏原! 以徐小弟的例子來說,由於他檢測出是對奶蛋中度過敏,偏偏這兩項又通常是孩童攝取蛋白質的主要來源,因此在食物的選擇上,需要特別費心。為此,聯安特別和徐媽媽溝通了一套「食物輪替大作戰」首先,在攝取的食物中,先避免掉奶蛋類製品,而改以豆漿、杏仁、芝蔴來代替,一直到三個月後,再次更改菜單,四天一次加入一點點的起士或是牛奶,讓身體逐漸去適應,延遲過敏反應,透過這樣的循環,逐漸去改善徐小弟的體質。 在這個過程中,有幾過重點要確實把握:第一、水一定要多喝,每天至少1500cc以上,以促進身體新陳代謝。第二、應該避免食用一些容易致敏和刺激的食物,如冰冷、油煎、油炸以及加工製品。第三、選擇食物要多樣變化,黑、白、紅、黃、綠,分配至一週內,這週吃過的食物最好不要重複。 這套飲食方法,確實帶給徐媽媽不小的挑戰,不過隨著逐漸上手,她越來越享受嚐試新食材料理的樂趣,聯安還建議可以試著讓徐小弟補充些魚油、益生菌等營養品,另外,有空就出去運動、曬太陽,經過各種的努力,半年下來,如同充足雨水澆灌幼苗,我們很欣喜地看見徐小弟的健康,有了長足的成長與改善,黑眼圈消失、活力增加、學業也上了軌道,從過去猛擤衛生紙的小老頭,茁壯成陽光積極的少年郎。文章出處延伸閱讀: http://www.lianan.com.tw/09_knowledg_01_detail.asp?sn=296

春雨很『濕』意,居家安全別大意

春雨很『濕』意,居家安全別大意#異位性皮膚炎

綿綿春雨下個不停,為多雨的蘭陽增添了一股詩意。同時,也為宜蘭民眾帶來揮不去的『濕意』。乍雨還晴,陽光露臉,空氣中保含的水氣,讓居家環境好像泡在水裡一樣,牆面、地板、窗戶上凝結了一層水霧,更甚著,延著牆面流下一道小河流似的水珠。衣服與棉被摸起來也又冰又冷。羅東博愛醫院提醒民眾,在這樣高溫高溼氣候條件下,可能會引發各種疾病,同時,也要預防家中的老人家因地板濕滑而跌倒。 急診日前就接到好幾起因地板濕滑而跌倒骨折而前來求診的病患。羅東博愛醫院復健技術科副主任張文欽表示:老人家本來就是跌倒的高危險群。而因為反潮導致濕滑的地板,更容易讓肌力、反應力與平衡能力都衰退的老人家跌跤。 張文欽物理治療師說明,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年的調查資料顯示,65歲以上的老人有20%曾有跌倒過的經驗,其中更有44.4%發生在自宅內。因此,為了避免家中濕滑導致的跌倒事件,除了利用除濕機保持家中的乾燥及地板乾爽外,防滑的地材或塗料、地墊及扶手也都可以減少跌倒的事件發生;此外,保持室內的充足照明與擺設整齊更是防止跌倒的不二法門;另外,可依家中老人家的需求,在醫師及物理治療師的評估建議下,給予適當的步行輔具,增進步行的穩定與省力。 除了要小心跌倒的問題外,黴菌、細菌與塵蹣在高溫高溼的環境之下會快速增殖。羅東博愛醫院皮膚科張景皓主任表示,這種又濕又熱的天氣,很容易讓溼疹、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病情惡化;胯下、臉部也容易因為黴菌、細菌的滋生而長癬;香港腳的問題,也容易在這個季節惡化。張景皓醫生提醒民眾,在面對皮膚的症狀時,除了要尋求專業的醫師協助外,別忘了打開家中的除濕機與空氣清淨機,降低空氣中的濕度;枕頭套與被褥也要經常換洗,以免細菌的滋生,才是治本之道。

悶熱流汗,小心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悶熱流汗,小心異位性皮膚炎發作#異位性皮膚炎

炎熱的天氣,很容易讓人滿身大汗。因為汗水停留在皮膚上,導致皮膚搔癢,及皮膚炎發作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 《保養之道》1、汗水積在皮膚上容易刺激患者皮膚發癢,宜避免大量的流汗,流汗後趕快用水沖洗掉或以濕毛巾擦乾,悶熱的夏天最好常待在冷氣房中。2、具有保濕功效的皮膚潤滑劑是標準治療方式,有輔助藥物治療的功效。慢性的異位性皮膚炎會形成粗粗黑黑的變化,這並不是皮膚不乾淨,過度清洗,反而使皮膚更乾燥而惡化。3、粗糙及羊毛材質的衣物容易導致惡化,穿著宜選用柔軟吸汗的棉質衣物。4、因為患者可能會對含酵素的清潔用品過敏,所以最好避免使用。5、最好避免使用地毯,毛茸茸的玩具,及使用防螨的枕頭、床單。6、患者的皮膚,常有葡萄球菌增生,但是只有在出現感染時,使用抗生素治療才有效果。7、心理壓力常使得皮膚炎惡化,家長應多體諒,支持孩子對抗異位性皮膚炎。8、食物限制上,目前只證實了,有免疫球蛋白E對蛋過敏的嬰兒,限制吃蛋對其病情有幫助,其他的食物限制,並沒有證據顯示對病情有幫助。《治療方面》口服抗組織胺,對於因搔癢導致睡眠障礙,或是合併有蕁麻疹、皮膚劃紋症、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的患者最有幫助。外用的類固醇仍是標準治療方式,也是所有新藥治療效果評估的比較對照組。雖然萎縮紋、皮膚萎縮、及微血管擴張等的副作用,限制了外用類固醇的長期使用,而全身大範圍的長期使用,則需考慮經皮膚吸收後的全身性副作用。長期間歇性的使用外用的類固醇,對於異位性皮膚炎是有幫助且安全的。

皮膚缺水,不一定代表「缺油」!

皮膚缺水,不一定代表「缺油」!#異位性皮膚炎

在一般民眾的認知當中,往往將皮膚「保溼」與乳液的塗抹畫上等號;甚至也有人認為一些皮膚因水分失去平衡所導致的乾燥脫屑。其實不然,皮膚表面的皮脂或油份的附著,雖可減緩水份經表皮流失的速度,但並不表示其就是唯一的因素。凡士林塗在老人乾燥的小腿上或許很舒服;但用在臉上時,在考量舒適感的前提下就不太一樣!皮膚缺水時,不一定代表它就一定「缺油」!影響皮膚水份平衡的因素,大致上可區分為: 一.  水分的攝取:每人每天除了正常飲食外,額外一千兩百毫升的水分攝取,是維持整個人水分平衡的基本條件,當然這也是供應肌膚充足水份的來源。多喝水、果汁等富含維他命C的飲料/多吃蔬果/長期處於冷氣開放的空間須多補充水分/可使用能量化妝水,適時補充臉部所需水分/充足的水份攝取,可以促進身體的代謝循環,以增加皮膚的健康保溼度 二.  皮膚的微血管循環:充足的水分攝取,亦需要健康的微血管循環,才能將水輸送到目的地-皮膚,當肌膚的微循環不良,外觀上將呈現蒼白而沒有血色,皮膚也易呈現乾燥及偏敏感性,而過高的血脂造成循環的阻滯,或是自由基破壞,都將間接造成做循環不良而至肌膚缺水。․適當的運動促進新陳代謝/有氧運動:增加心肺功能/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三.  自然保濕因子:像是蛋白質、胺基酸、乳酸、礦物質等自然存於肌膚內的物質,可暫時與由皮膚為循環供應而來的水份結合,造成「延緩」這些水份的經皮流失,達到「鎖水」的目的,且這些物質多屬水溶性,針對不需額外油脂補充的肌膚,其是外油內乾型的膚質,恰巧可提供「純保溼」的作用。 四.  表皮的完整性:表皮一旦受到傷害破損或是有發炎的現象,都將額外增加經皮的水份流失,對於像是在接受高濃度果酸換膚或是剛雷射治療後,臉部尚有「結痂」的情況下,水分更容易流失,而且有時因加皮的過乾燥及收縮,常使患者有騷癢不適的感而按柰不住摳抓傷口的衝動,此時除了可用人工皮之類的敷料來保持水份、加速傷口的癒合外,對症狀較輕者則需加強保溼亦是必要的措施,以免造成傷口處不必要的傷害。 五.健康的角質:角質層中的組成中,水分及蛋白質各佔了40%,另外有20%為脂質,這些脂質扮演著像是「黏著劑」的角色,將各角質緊密的連接著,並且阻止水分從各角質間的「間隙」流失出去,亦曾有報告指出在塗抹含角質間脂質的面霜,發現可大幅降低經皮流失出去的水份量,也因此這類物質亦常被當作號稱具有回春效果的時空膠囊的主要成分之一。另一方面,角質的含水度,自內而外,在比例上將快速的減少;因此,過厚的角質將導致肌膚因缺乏水分而喪失彈性,適時的去除老化角質,將能對肌膚的保溼提供合理的幫助。 六.充分的皮脂分泌:皮脂的分泌,將在皮膚外層形成屏障,「油封」的效果,可減少水份經皮的蒸發流失,像是在冬季或是皮膚老所致的皮脂分泌量減少,都將使皮膚顯得沒有光澤而且特別乾燥!針對一些缺乏皮脂的乾燥性皮膚疾病,像是異位性皮膚炎或魚鱗癬,當使用模仿皮質成分的乳液塗抹30分鐘後,實驗發現將減少40%經皮水份的流失。不過,這類肌膚補充油脂類的面霜或乳液的時機,最好是選在剛泡完澡, 且皮膚角質水份尚未完全蒸發掉的時候最好,一旦角質的水分蒸發掉後。此時再擦乳液的效果將大打折扣。七.環境及氣候:整天待在冷氣房中,或是冬季乾燥的時候,都是造成皮膚水份流失增加及皮脂分泌量減少,直接、間接導致肌膚的缺水乾燥,這亦影響皮膚水份平衡水份平衡的外在因素。

異位性皮膚炎 80%會有其他過敏症狀

異位性皮膚炎 80%會有其他過敏症狀#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性的皮膚炎,患者通常在新生兒或幼兒期便會發生皮膚變化,根據統計50%的患者在一歲前便會有皮膚的症狀,而這種皮膚病的患者約有 80%會逐漸合併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結膜炎,等其他過敏症狀及血液中IgE較高的體質,而家族的其他成員也常有類似過敏的疾病。最大的症狀就是「癢」和「皮膚敏感」,這種癢尤其在傍晚到晚上會更加嚴重。由於遽癢忍難,患童開始搔抓而破皮、出血甚至導致細菌感染。皮膚的症狀則可依發作的時間、年齡而有所差別;在新生兒時期發作時通常屬於急性期的皮膚症狀也就是會有紅色丘疹、抓搔、破皮、水泡甚至有許多分泌物的現象。疹子主要分布在頭、頸部或四肢伸側處。等到年紀較大後,會呈現較多慢性的皮膚症狀如很明顯一條一條粗糙的皮膚紋路或黑色素的沉澱,而這時則主要分布在四肢彎曲及身體皺折處。50%患者到了二歲以前可逐漸減輕,而絕大部分到了青春期會幾乎痊癒只留下容易發癢及過敏的症狀。【日常生活需要注意的六大事項】異位性皮膚炎的患童極易發癢及產生皮膚癢疹,因此日常生活最重要的便是預防癢感及產生過度皮膚敏感:1. 溫度、季節:熱、溫度變化大或出汗都會加重癢感,因此在夏天儘量避免日曬或劇烈運動,且應待在有冷氣空調的室內。到了秋冬之際溫度下降會造成皮膚乾燥,加重皮膚乾癢的感覺,必須多塗以保濕乳液或凡士林。一般而言溫暖、乾燥且溫度變異不要太大的地方對他們而言是比較有幫助的。2. 沐浴、清潔:用太熱的水或鹼性肥皂清潔身體都極易使身體變得太乾燥而更加容易發癢,洗澡時可在澡盆內加入一些沐浴油或特別適合異位性皮膚炎專用的肥皂以減少清潔時皮膚的水分散失。3. 環境:在較髒的環境下容易刺激發癢,尤其對於灰塵或塵?過多的物品,如羽毛、棉花枕頭,尼絨、羊毛或寵物的毛、或地毯製品都應儘量避免接觸。4. 衣物:儘量穿著柔軟、舒適、不緊密的衣服,布料上則應避免毛料而多選擇棉質布料。5. 感染:異位性皮膚炎的皮膚,由於經常搔抓出傷口所以易受到細菌或病毒(如,單純疱疹等)感染,相對的這些感染亦會加重異位性皮膚炎的病情,因此一旦產生傷口必須特別小心處理以避免嚴重性的感染。6. 飲食:目前並無醫學證實哪一種食物會使病情惡化,但如果病童吃了某種食物會使病情加重時則應儘量避免。若病情難控制,嘗試避免以下食物,包括:牛奶、蛋、海鮮、花生,看看是否有改善。【如何治療異位性皮膚炎】如果日常生活的細心照顧預防都無法真正控制病情,便應該接受皮膚科醫師的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童在青春期緩和時之前一定會起伏不定,應該選擇一位固定的皮膚科醫師讓醫生熟悉患者的病情並做長期的追蹤治療。1. 口服藥的治療:「止癢」是第一要素,對於異位性皮膚炎而言口服抗組織胺即可達到相當好的止癢效果。病童在病情惡化時如果可以按時吃藥大都可達到良好的控制,若同時有細菌感染時就必須加上口服抗生素。2. 外用藥膏的治療:當異位性皮膚炎發作時,必須以副腎腺皮質素的藥膏來擦拭皮膚才能達到較好的控制,但須注意的是病童可能需要長時間的藥膏擦拭而身體各部位的吸收力不同,自然所需藥的強度也就不同,切莫自行買藥而長時間亂擦藥以免產生副作用。最近有一種非類固醇的抗發炎用藥,因為不含類固醇所以效果較緩和,不適合急性期或嚴重時使用,但對於反覆發作並持續使用類固醇的病人可配合交替使用。3. 情緒的控制: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童,因為長期的發癢及全身性皮膚疹子所造成美觀上衝擊。常會讓病童在心理上呈現急燥不安、或較為自卑的人格發展而焦慮不安的心情更易讓癢感增加、病情加重。所以家人應該付出較多的耐心與關心以陪伴病童度過這段發病期,並僅量發展其他興趣以分散注意力。4. 頑固的異位性皮膚炎:對於少數非常嚴重而無法控制的病童則需接受更進一部的治療,如:紫外線光療法、化學製劑療法:如Cyclosporine / FK-506, Interferon 等。

長期鼻病易引起異位性皮膚炎

長期鼻病易引起異位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

台灣地處海島,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與氣候,不過也讓過敏性疾病患者逐年增加,尤其是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容易出現反覆發作,影響工作及學習情緒,建議可以從藥物治療及體質調整二方面同時進行,讓患者擺脫過敏性疾病的問題。異位性皮膚炎發生的主因就是鼻腔裡面分泌組織胺,這些組織胺往內倒流,也就是我們常見的鼻涕倒流,透過呼吸道及食道而內流到胃部跟腸部,中醫稱之為脾濕,所謂濕,就好像一口井,井邊水很多,我們就要打水,時間久了之後就會長出青苔,而濕就會引起我們皮膚出現騷癢,造成異位性皮膚炎。根治的方法則是要從鼻子過敏的方向去治療,讓鼻子分泌物不會倒流到腸胃,同時暢通鼻道,達到根本治療效果。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與長期鼻病有關,例如鼻中隔彎曲易導致鼻涕倒流,就從鼻中隔彎曲去矯正,使其鼻涕不倒流;有的是肥厚性鼻炎腫脹,遇到冷空氣就會分泌組織胺,往食道逆流引起胃腸問題,雖然不會出現脹氣、腹瀉或腹痛等症狀,但是卻容易產生濕疹及蕁麻疹等病症。因此治療時,就需要從鼻部的黏膜腫脹處敷藥,降低腫脹、發炎程度,同時阻止組織胺分泌,就能改善異位性皮膚炎問題。從臨床經驗顯示,以外敷藥搭配內服中藥,經過一兩個月耐心調養之後,通常症狀就可解除,門診中不少患者也因此擺脫多年疾病困擾。如果有異位性皮膚炎問題的患者,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延誤就依除了自己受罪之外,更糟糕的是鼻病的問題也無法解除,因為鼻病是不會自然痊癒的,它只會一直惡化,變成其他更多更嚴重的鼻病,如果放任它惡化下去的話,到時候只會加深治療的困難,以及自己的痛苦。(資料來源:仲景中醫診所院長   趙山本醫師)

只愛陌生人,當心傳染性軟疣纏身

只愛陌生人,當心傳染性軟疣纏身#異位性皮膚炎

傳染性軟疣是一種病毒藉由皮膚與皮膚密切接觸而傳染的,所以除了性關係以外,親子間密切的接觸,小朋友之間的玩耍,使用別人的毛巾,以及運動選手間都容易傳播。在成人生殖器部位、大腿內側的傳染性軟疣,則可視為性病的一種。傳染性軟疣的傳染力很高,而潛伏期則在二至七周。外觀上,傳染性軟疣像是小的「肉芽」,或是痘子,小兒主要發在身上、四肢,較少在臉上出現;在成人因性接觸而傳染的,則病灶主要發在下腹及生殖器。病灶表面則呈現蠟樣或珍珠般光澤,一般呈現肉色或微黃,但偶會發炎而像是毛囊炎或痘子,摳破後在皮膚上則會擴散,此種現象在異位性體質小孩特別明顯,因此在處理上,避免摳抓是最重要的方式。蔡呈芳 醫師建議在治療上,一般不痛不癢,也不像生殖器疣會有惡性化的可能,雖有少數拖到三至四年,但一般持續六至九個月內,一年內多會因自體免疫力而自行復原,不一定要治療。但因影響社交生活,在成年男女,甚至要過著一般和尚、尼姑的禁慾生活,因此雖然會自行痊癒,還是常有人選擇治療。各式破壞性治療方式,包括冷凍、腐蝕性藥水、或每天以膠布貼換都可嘗試,但除非診斷之需要,應避免切除方式。在愛滋病患嚴重感染,也有人給予電子束放射線治療。蔡呈芳 醫師表示,目前已發展出外用增強皮膚免疫力的藥膏Aldara或抗病毒藥膏Cidovir,但門診最常做的治療方式還是一個一個用鑷子摘除雖然疼痛,但除非幼兒,否則應可接受。至於在預防上,由於傳染性軟疣不一定只發生在保險套所覆蓋到的生殖器部位,因此避免共用他人浴巾及「別愛陌生人」,大概是唯一能做的。

心情煩悶,易讓皮膚鬧情緒

心情煩悶,易讓皮膚鬧情緒#異位性皮膚炎

所謂癢疹,一般是指呈突起狀的癢疹。理論上,和溼疹一樣,可以分為急性癢疹〈一般指蚊蟲叮咬〉、亞急性癢疹〈相當於丘疹性溼疹〉及慢性癢疹〈即結節性癢疹〉,在形態學上,又有所謂單純性癢疹、輕型癢疹、多形性癢疹、色素性癢疹、群聚性癢疹等名詞,但除了結節性癢疹、色素性癢疹外,其他癢疹的診斷已逐漸少用。在結節性癢疹的切片下,可見病灶內的神經呈現增生現象,因此有人推測局部的神經末梢或許會分泌一些引起皮膚發癢的物質。蔡呈芳 醫師指出多數結節性癢疹,只是單純的皮膚問題,但有時也可能是愛滋病、淋巴病等全身疾病的表現,而一些其他皮膚病如扁平苔癬、水泡症等,也可能有相似皮膚的表現,需格外留意。統計上,結節性癢疹較容易發生在異位性患者,與個人的情緒也有一定的關聯。因此保溼處理及安定情緒是會有些助益。外用的止癢藥,除強效的類固醇外,幫助不大。病灶內的類固醇注射或全身性的類固醇處理,則是一般較常用的方式,也有人以冷凍療法,將一個個病灶「凍傷」脫落,但容易留下色素性的斑痕乃至疤痕。但如果要談到療效,曾經名噪一時的「沙利竇邁」這種安眠藥,應該名列第一,這種藥曾經因導致畸胎,而消失好一陣子,但現在似乎有捲土重來之勢,但在目前仍取得不易。另一種治療方式,則是紫外線全身照光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