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

癢會傳染?食物過敏?異位性皮膚炎「5迷思」別再誤信

癢會傳染?食物過敏?異位性皮膚炎「5迷思」別再誤信#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異位性皮膚炎是傳染病嗎?當「麵粉人」常搔癢難耐、皮膚脫屑,長大就會好?異位性皮膚炎不僅是生理上的疾病,患者易面臨「癢了又抓,抓了更癢」的惡性循環,也因外觀具明顯皮膚症狀,導致患者在成長過程中十分艱辛,甚至面對歧視與難堪遭遇,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與社會環境負擔。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秘書長丁淑敏表示,許多民眾因對異位性皮膚炎的不了解,見到患者脫屑、搔癢等症狀,誤以為此病是「傳染性疾病」,無形中表現出排斥言行。另有許多家屬存有「孩童才會得」、「食物過敏導致」等不正確觀念,甚至以為異位性皮膚炎是因免疫力低下導致,不僅濫用食補越補越糟,更忽視異位性皮膚炎青少年與成人患者的處境,及尋求正規治療的重要性。長大就會自己好?異位性皮膚炎「常見5大迷思」丁淑敏說,過去30年她看著兒子深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親眼目睹孩子反覆發作、體無完膚,不但承受皮肉痛,且夜不能寐;身為中重度病患的家人,在照顧上也相當辛苦,作為母親時常感到束手無策與內疚。若民眾能多加同理患者處境、鼓勵接受正規治療,並正確認識以下「異位性皮膚炎5大迷思」,就能大大幫助病患及家屬減緩長期的心理壓力:迷思1、異位性皮膚炎只發生在孩童時期,長大就會好?正解:異位性皮膚炎以孩童為多,但仍有2~3%患者病程會持續至青少年與成人,亦有病患於成年後才發生。10歲以上病患約10萬人,其中重度病患佔38%。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其盛行率為:2歲以下嬰幼兒,約占17%6歲以下孩童,約占9%青少年,約4~7%成人,約1~3%迷思2、異位性皮膚炎會傳染?正解:異位性皮膚炎是受遺傳、先天免疫或後天環境相互作用,導致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疾病。縱使病患破皮、流血流膿,也不會因接觸而感染他人。迷思3、異位性皮膚炎只是食物過敏引起,控制飲食即可,不需積極治療?正解:異位性皮膚炎是與免疫異常活化因子、遺傳、環境影響關聯較大。環境因素包含居住都市、低紫外線照射、PM2.5空汙、塵蹣等,並非靠飲食控制可緩解中重度病況。迷思4、異位性皮膚炎是因為免疫力太低,所以需要食補才可以改善?正解: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屏障異常,合併免疫系統過度活化導致。食補會讓免疫系統如同「提油救火」越補越糟。迷思5、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終生不會好,不需積極治療?正解:異位性皮膚炎是如同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疾病,需要透過穩定用藥、日常保養才能良好控制。隨醫學研究進步,近年陸續上市新藥可幫助中重度患者良好控制病況,鼓勵中重度患者再次回歸正規醫療體系與皮膚科醫師討論更適合自己的治療計畫。全台30萬人罹異位性皮膚炎 伴隨焦慮、憂鬱風險高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朱家瑜補充,全台有近30萬人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約占全人口的1.28%,是常見的皮膚疾病。部份患者病情延續到青少年與成人。中重度患者一年會面臨3~4次的嚴重發作,一次就持續好幾個月,嚴重影響睡眠與生活品質;且因為無法治癒,需終生用藥控制,長期與疾病抗戰。國外研究亦指出,中重度異位性皮膚病患在參與研究的過去1年內,發生憂鬱症與焦慮症的風險,較一般人高40%及18%。經長期觀察,中重度孩童患者在成長為青少年後,出現憂鬱、易怒與社會退縮行為的風險增加,除影響病患人格、社交與職涯發展外,更增加家庭與社會負擔。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也呼籲,民眾對異位性皮膚炎有正確知識瞭解,接受並鼓勵患者回歸正規醫療體系治療、穩定控制疾病,才能讓患者安心選擇更多藥物治療方式,有機會找回潔淨肌膚,擁有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的希望。民眾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5大迷思。圖片提供:異位性皮膚炎病友協會

少吃不一定更健康!最新「肌少症」數據顛覆2大迷思

少吃不一定更健康!最新「肌少症」數據顛覆2大迷思#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小心,50歲以上肌肉就會開始流失!最新調查顯示,國人患肌少症風險竟高達46%,等於每2人就有1人是高風險群,且隨著年齡越風險越高,除了影響行動力,還可能增加臥床機率。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表示,肌肉與免疫力有密切關係,若肌肉流失,無形中也會提高感染新冠肺炎風險。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與亞培台灣近日公布「台灣肌少症風險調查」,打破以往國人對於肌少症風險與增肌的二大迷思:「男性肌肉多、肌少症風險較女性低」「隨年紀增長,吃越少越好」,挑戰國人營養補充觀念。家庭醫學醫學會從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針對台灣1322位50歲以上民眾進行問卷,並以亞洲肌少症共識會指標,以抬舉5公斤物品、房間與客廳走動、爬10層樓梯、從床或椅上起身或在1年內有無跌倒紀錄等,作為風險評估基準。迷思1:男性肌肉多、肌少症風險低?調查真相:「男風險竟破5成、高於女!」員榮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黎雨青指出,國人普遍認為男性天生肌肉多於女性,肌少症風險一定更低,但實際調查結果卻顯示,男性風險達51%高於女性的43%。黎雨青解釋,男性因天生荷爾蒙關係,肌肉組成表現比較好,但隨著年紀增加,睪固酮分泌減少,維持肌肉量更需要仰賴後天努力,尤其睪固酮對肌肉維持相較女性雌激素影響更鉅,因此男性肌肉流失風險會更高。黎雨青表示,先天荷爾蒙助攻與後天積極運動,這兩者也僅能提升生成肌肉的動力,如果沒有吃夠蛋白質,身體就沒有足夠原料製造肌肉,就算再多刺激,肌肉增長程度也有所限制。想要增肌得先確保均衡飲食,並攝取充足的肌肉生成原料,否則隨年紀增長,肌肉流失會更明顯。迷思2:年紀大吃少才健康?調查真相:「食量輕微下降,肌少症風險就達6成!」許多民眾認為,上了年紀就不要吃太多、隨著代謝降低要少吃一點,但此次調查結果發現,食量變化會造成肌肉流失風險增加,過去「少吃才健康」反是危險迷思,即使食量只是輕微減少,也可能導致罹患肌少症風險從38%攀升至64%;若食量嚴重減少,風險更激增至83%。黎雨青表示,比起吃的量,吃的內容其實才是重點,雖然透過日常飲食攝取優質蛋白質最理想,但也容易掉入營養漏洞或陷阱,建議民眾在挑選均衡營養補充品時,可選擇有醫學實證的均衡營養補充品才更有保障,並養成每日補充均衡營養品,增肌效果更佳。

睡前運動洗熱水澡可助眠?4迷思破解

睡前運動洗熱水澡可助眠?4迷思破解#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家應該都有聽說過睡前運動、洗熱水澡可以助眠,但其實這些習慣反而會讓你睡不著!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特別整理了一些比較常見的錯誤迷思,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在新的一年擁有更好的睡眠品質。迷思一、如果睡不著,就是要一直躺在床上直到睡著其實一直躺在床上會讓身體更焦慮,如果睡不著反而應該起身走走。迷思二、睡前洗熱水澡可以幫助入眠洗熱水反而會讓大腦更亢奮,睡前1小時內要盡量避免洗熱水澡。迷思三、睡前可以做些運動讓身體累一些,自然就很好睡運動同樣會讓大腦亢奮,建議睡前3小時內都要避免運動。迷思四、一定要在11點前睡,並睡滿8小時才是最好的其實每個人入睡的時間點和所需睡滿的時數都不一樣,如果過於執著反而會導致失眠。如果你是只睡6~7個小時精神就很好,那也不一定要睡滿8小時。除了上述比較常見的幾點以外,另外像有些人睡不著就會一直看時間,其實這樣也是會加重失眠,還有如果晚上失眠,也不要利用白天補眠,這樣反而會打亂生理時鐘,應該讓自己維持正常作息。最後,林志豪醫師幫大家總結,想要睡得好,很重要就是避免給自己壓力,例如說一定要幾點睡覺、要睡滿幾小時。其實很多人的失眠都不是真正的失眠,而是因為無形中規定自己一定要幾點前入睡,但你的生理時鐘如果沒那麼早,當然就會失眠睡不著。另外也不要過於擔心失眠對身體造成的危害。記得保持平常心、放鬆心情,找出失眠的真正原因,適時尋求醫師診治,就可以重拾美夢。(文章授權提供/腦神經內科林志豪醫師)

吃避孕藥可豐胸?三大迷思須知

吃避孕藥可豐胸?三大迷思須知#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避孕藥可以治療痘痘、改善經期不順、減緩更年期症候群,好像還可以生髮、豐胸……?」對於這些無法確知的傳聞,大樹藥局郭建宏藥師強調,避孕藥主要是為了避孕,但有時對某些症狀也會產生效用,學理上稱為「藥品仿單標示外使用」(Off-label use),就是不按照正常的方式使用,發生額外帶來的效果,避孕藥就是最常見的一種。關於避孕藥的三大迷思迷思1:吃避孕藥可治療痘痘?避孕藥主要成分是雌激素跟黃體素,雌激素具有抗雄性素的作用,而雄性素是導致痘痘增加的元凶,因此吃雌激素就可以改善痘痘;理論上是對的,但會長痘痘有時是跟痤瘡桿菌有關,當皮脂阻塞毛囊時細菌就會快速繁殖,使毛囊及周圍發炎,所以要先找出致痘的原因。迷思2:吃避孕藥可以改善經前症候群(PMS)嗎?通常在經期來之前有些人會頭痛、頭悶、情緒低落或長痘痘,主要是此時體內的雌激素跟黃體素含量最低,因此吃避孕藥確實可以改善PMS。同樣的,更年期婦女體內的雌激素與黃體素逐漸下降,避孕藥也能有效緩解更年期症候群。迷思3:吃避孕藥可降低罹癌風險嗎?吃避孕藥確實有可能降低癌症(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也有研究指出,長期服用雌激素(避孕藥成分之一),會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但仍要視您是否需要使用藥物而定。最高原則:遵醫囑與藥師建議用藥藥物用得好就是良藥,過量或錯用則變成毒藥,若在醫師和藥師的建議下使用,可讓經期規律、改善經前症候群,並有額外的效果;如果有潛在性的心血管疾病、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或35歲以上則不建議使用,因為年齡是一個風險因子,使用避孕藥可能會加重或誘發靜脈栓塞(中風)。

遠離大腸癌 從破解3大迷思開始!

遠離大腸癌 從破解3大迷思開始!#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大腸癌患者有一半的人都會出現血便的現象,雖然血便不一定是由大腸癌引起,大多數是因為痔瘡、肛裂、大腸憩室炎等下消化道疾病,或是胃潰瘍、胃出血等良性上消化道出血所引起。65歲的王先生因為參加社區舉辦的大腸癌篩檢,報告呈現糞便潛血陽性而至的肝膽腸胃科門診就診,進一步安排大腸內視鏡檢查,內視鏡發現5顆大腸息肉,並予以切除,因為息肉數量較多,醫師提醒約2至3年後需要再追蹤。國健署自民國99年起正式於全國推行大腸癌篩檢,但至今仍有許多民眾有錯誤觀念與迷思。大腸癌迷思大破解迷思一:沒有任何症狀,就不會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也不需要篩檢?樂生醫院肝膽腸胃科趙珂漢醫師說,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但可以藉由定期篩檢,進而早期發現及治療。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息肉癌化造成,因此,如能早期發現腺瘤息肉並予以切除,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此外,根據國外研究,每1至2年進行糞便潛血篩檢,約可下降20%至32%的大腸癌死亡率。 迷思二:肉眼觀察大便顏色正常,就代表大便無潛血反應,也不需要篩檢?趙珂漢醫師指出,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所使用的是極敏銳之免疫法,能針對肉眼不可見的微量潛血進行檢測,所以即使大便顏色正常,也不代表大便沒有潛血反應的可能,因此建議民眾若介於50-75歲應每2年接受糞便潛血篩檢。 迷思三:聽說大腸內視鏡很痛,我不敢接受大腸鏡檢,是否有替代方案?由於大腸的走向不是一根直直的管子,因此大腸鏡碰到轉彎處時,病人偶爾會感覺到臟器被拉扯的疼痛,通常檢查前會先讓病人注射止痛藥物及腸胃放鬆劑,緩解上述疼痛。或是於檢查時請病人改變姿勢、請助手壓肚子固定腸道等方法,都可減輕疼痛,讓檢查更順利進行。若民眾仍十分擔心大腸鏡檢所造成的疼痛,建議與醫師討論選擇減痛或無痛之大腸內視鏡檢查。其他替代方案如空氣鋇劑雙重顯影大腸攝影、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等檢查,雖然也有偵測及診斷腸內病灶之功能,但若發現病灶仍需安排大腸鏡做進一步切片或化驗。 趙珂漢醫師呼籲,大腸癌的症狀與息肉的增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遠離大腸癌從糞便潛血篩檢開始,「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是預防大腸癌的不二法門,一旦糞便潛血報告呈現陽性,務必要至醫院腸胃科就診。

避談自慰迷思 一次破解自慰4大流言

避談自慰迷思 一次破解自慰4大流言#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為何大眾時常將自慰、性與負面畫上等號?醫師對此表示:「大眾對於自慰迷思的原因,可能來自社會不談、學校也不曾教導,首次自慰體驗基本以自我探索或是上網查詢資訊為主,過程中有許多口耳相傳的錯誤觀念,導致大家對於自慰有許多誤解。」根據全球自慰大調查,台灣社會談性風氣雖逐步健康,但數據中也顯示台灣人僅有28%於求學階段學習過自慰教材。泌尿科張孟霖醫師破解坊間及診間常見的自慰謠言,同步也將揭露在家庭、學校不敢大方談的「自慰冷知識」,盼教導大家正確的性觀念,讓性事更加完美!自慰謠言追追追!醫生揭密自慰流言民間有許多以訛傳訛的錯誤觀念流傳,特此整理出自慰常見的迷思,並邀請醫師實際解答,為消費者破解自慰謠言。流言一:自慰會對身體帶來負面影響嗎?目前並沒有相關研究顯示自慰會對於身體帶來負面影響,至於常聽到「自慰會讓人長痘痘」、「自慰會掉髮禿頭」等後果,張醫師表示:「兩者之間其實沒有直接關聯!生理變化與性衝動同樣是受荷爾蒙影響,長痘痘或禿頭都是雄性荷爾蒙旺盛的表現。所以當荷爾蒙旺盛時,性慾也會變大,自然自慰的次數就會變多。」換句話說,自慰並不會導致長痘痘或是禿頭.主要還是荷爾蒙作祟,而荷爾蒙異常決定因素來自於作息、壓力、季節變化等。流言二:自慰會影響性功能嗎?自慰是否會影響性功能?是否會導致不孕或是陽痿等迷思?醫師表示結果正好相反,自慰並不會影響性功能,反而是有訓練有差,還有機會汰舊換新!醫師解釋:「自慰對於性功能是有幫助的,當男性排出品質不佳的精子後,能降低不孕的機率,女性則能透過自慰找到神經密集處,也就是俗稱的『G點』,讓性事更加圓滿。」醫師也提醒民眾若遇到生理問題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而非聽信偏方,同時適度自慰能夠幫助性功能,但過猶不及仍須謹慎處理。流言三:男生自慰會導致性器官變小?女性自慰會導致性器官鬆弛?醫師表示性器官取決於先天遺傳,後天的飲食、運動習慣也有些微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男性自慰頻率增加,性器官是有可能變大的。醫師進一步解釋:「如同健身時常運動的肌肉會變壯,當勃起頻率增加,充血機能良好,勃起幅度也會變好。」另外,醫師也解釋,女性的陰道肌肉組織非常有彈性,並不會因為自慰或是性行為而導致鬆弛。流言四:睡醒來還是睡前來比較好?睡前一發有助一覺到天亮根據全球自慰大調查發現,8成男性習慣睡前自慰,醫師表示,睡醒來一發其實會比睡前來的更持久。主因是人在休息時,大腦的血清素會上升,升高後更能控制性行為的快感,進而達到延遲射精時間,如此一來自慰或性行為的時間便可持續較久。至於自慰後會助眠,是因為就像是運動後一般,身體會有疲累感,因此變得比較容易入睡也是自然的。學習自慰了解身體 提升性滿意度從此開始醫師強調當遇到問題應該勇於求救,透過醫師專家習得正確資訊,在性事上能夠少走冤枉路。同時,醫師也給予2點建議,盼大眾都能安全、健康地進行自慰:一、自慰前後注意清潔,避免細菌感染雙手的細菌其實是全身數一數二多的,務必注意衛生,同時自慰後的清潔也很重要,體液在排出體外後,豐富的蛋白質容易成為細菌的養分,為了避免感染也要確實清潔。二、自慰及性行為皆要注意潤滑避免受傷不論是自慰還是性行為,不論有無使用成人用品都需要注意潤滑,否則容易造成表面破皮等受傷狀況,如發生感染,應盡速尋求醫師協助。無論男女,擁有性慾十分正常,因此對於自慰不需要感到負擔,醫生也提醒自慰是接觸性愛的第一步,適度的自慰並擁有正確的觀念,除了能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外,在與另一半親密時也能幫助彼此更快進入狀況,進而增進性表現。

減重三大迷思!吃錯無法瘦還會復胖!

減重三大迷思!吃錯無法瘦還會復胖!#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想減重就拒絕吃澱粉類食物,或是瘋狂地節食的方式來求的好身材,但這樣的飲食方式,不僅把自己弄得體弱多病、昏昏沉沉外,還可能會引發貧血、復胖等情形。豐原醫院營養師表示:這些都是減重的迷思,其實不吃白飯或油脂類食物,反而對減重一點幫助都沒有。    減重三大迷思!迷思一:減重目標訂太高豐原醫院營養師楊舒閔表示,最常發生的減重迷思就是設定自己要在一個月內減10公斤或20公斤,其實正確的減重速度建議為每星期減0.5公斤到1公斤左右,快速減重復胖機率非常高,循序漸進減重才能減少復胖機會。迷思二:不吃白飯再來就是不吃白飯的減重迷思,認為三餐不吃白飯就能減少澱粉的攝取,但澱粉其實是燃燒脂肪的助燃器,建議白飯可以改成全穀飯,因全穀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也能預防慢性疾病。迷思三:不攝取油脂食物最後一個減重迷思就是不攝取油脂類及食物,所謂的不吃油脂類應該是減少吃油炸物、肥肉和內臟動物皮,不是所有油脂類的食物都不要吃,適量攝取油脂才不會造成排便不順。避開6大讓你瘦不了的地雷食物地雷 1:挑選奶類產品時 注意是否有特別標示無糖 奶類應選有標示低脂、脫脂奶製品為主。建議減重者在挑選這類產品時,必須注意是否有特別標示無糖才去做選擇。 地雷 2:餅乾相對於一般的澱粉 還多了熱量、油脂與鹽分 建議選擇少加工、多膳食纖維類的食物,例如全穀米、地瓜、南瓜、山藥等;避免精緻澱粉,如蛋糕、甜點、精緻麵包等。地雷 3:高脂肪的蛋白質食物 貢丸、臘肉、香腸 建議以低脂為主,如里肌肉、雞胸、一般魚類、蛋白等,或黃豆製品如豆漿、黃豆、毛豆、豆包等;需避開地雷有貢丸、臘肉、香腸、熱狗、百頁豆腐等經過加工,熱量與油脂也會提升許多,屬於高脂肪的蛋白質食物。 地雷 4:果汁、水果乾、蜜餞 易攝取過量而造成肥胖台灣水果經改良過,糖分甜度過高,吃多了不利減重。可選擇甜度相對較低的蘋果、奇異果(綠)、芭樂等。地雷 5:類似蔬菜實為澱粉 玉米、菱角、蠶豆 要避開類似蔬菜但實為澱粉的食物,例如玉米、菱角、蠶豆、花豆、豌豆仁、蓮藕、荸齊、蓮子等。另外有做為零嘴的乾燥蔬菜,會經過油炸再烘乾,並進行調味,熱量也會提高許多。 地雷 6:培根、酪梨 都屬於油脂類 營養師建議減重者每日油脂攝取至少 3 茶匙,而非完全無油飲食。如攝取這些食物時都必須取代部分油脂,才不會造成熱量攝取過多。 豐原醫院營養師楊舒閔表示:在減重的過程中,有些人會在宵夜期間突然肚子餓,民眾也能喝一杯240cc牛奶取代其他消夜,減少身體負擔,因為牛奶有安眠鎮靜效果、又有飽足感,不至於讓減重成為壓力的負擔,想要健康有效減重,都能洽詢醫院營養師協助,才能健康無負擔!

痘痘貼迷思?針對這種痘才有效

痘痘貼迷思?針對這種痘才有效#迷思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青春痘不是年輕人的專利,許多成人痘也造成大人們的困擾。青春痘是許多人共同的煩惱,萬一處理不當,會造成發炎、色素沉澱等問題,有些民眾會買痘痘貼來「抗痘」,沒想到卻越貼越糟,反而讓發炎更加惡化。但痘痘貼要怎麼用才有效?痘痘貼貼覆在青春痘傷口上,能快速吸收膿包,同時使痘痘表面傷口與外界隔絕,形成保護隔離層,能預防外部細菌汙染及不潔手指的不當擠壓,提供完整保護,幫助傷口癒合,痘痘好得快!青春痘4主因 首重每日清潔愛吃甜食、油炸物會增加皮脂腺分泌,晚睡、熬夜與壓力則易讓荷爾蒙失調,而卸粧、清潔沒做好,或是用到不好的清潔劑、不適合的保養品,都可能阻塞毛孔和造成皮膚發炎,做好每日清潔,是防堵青春痘的第一步。趙昭明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醫師強調,治療青春痘要先認識4個主要成因。1)毛囊角化不全,導致毛孔被阻塞。2)受荷爾蒙影響,皮脂腺分泌旺盛。3)喜愛生長於油脂分泌旺盛處的痤瘡桿菌(Propionebacterium acnes)過度繁殖。4)上述3項成因所造成的發炎反應。痘痘貼布只適用傷口、膿頭型痘一般常見的黑、白頭粉刺,是尚未發炎的輕度青春痘,須注重清潔、疏通毛孔,適合以A酸、水楊酸擦拭,可協助加速角質代謝,降低發炎機率;而摸起來有紅腫現象的青春痘,屬於中度以上,如:沒有化膿,卻有微突發紅的中度丘疹型青春痘,以及看不見膿包,但能看見一顆紅腫的重度囊腫型青春痘等,均是發炎反應,應就醫診治。正確的擠痘痘方式,需要工具和技巧,假如是用手指亂擠的話,施力不均勻很容易越擠越糟糕。痘痘貼主要是用於隔離外在髒汙、吸附傷口分泌物、物理性防曬與遮瑕的人工敷料,僅適用於有傷口,或可看見膿頭、只須用青春棒輕輕壓擠,就流出膿液的青春痘類型。含藥痘痘貼大多使用水楊酸、茶樹精油,或預防細菌感染的六次甲基雙醋酸氯啶(Chlorhexidine)等成分,只有促進角質代謝和抗菌的功能,無法治療青春痘並緩解發炎。」如果是閉鎖性粉刺痘痘貼不但無法吸附毛孔裡的髒汙,還會蓋住粉刺,讓毛孔阻塞更嚴重;對於沒有膿頭的囊腫型青春痘,代表皮膚深處已在發炎,若繼續用痘痘貼悶住,反而會讓症狀惡化,此時應儘速就醫做消炎處理。青春痘療程2~3個月 持之以恆青春期受到荷爾蒙影響,油脂分泌旺盛,是長青春痘的高峰期;成人則可能因生活習慣、工作壓力,以及女性期經影響荷爾蒙而冒痘。如果是油脂分泌過剩,早、晚可用清潔劑和涼水輕撫洗臉,若已長青春痘者仍須正常清潔,但因皮膚正在發炎,不要太用力搓揉,擠壓,並注意防曬,以免色素沉積。治療青春痘一個療程需2~3個月,一定要有恆心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