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

誤以為無病=健康

誤以為無病=健康#睡眠

49歲的陳先生是知名企業負責人,生活忙碌,平常喜歡打高爾夫球,健診報告中核磁共振、胃鏡、X光、超音波,結果皆顯示器官功能正常,但鐵蛋白指數偏高,顯示身體發炎的指標異常,即使清淡飲食、運動、早睡,症狀也不見改善。不知道自己身體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也讓陳先生慌了手腳,擔心是大病來臨前的徵兆。在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專業醫療團隊接觸後,透過身體全面性功能分析,發現原來過敏、解毒基因弱及睡眠時會打呼引起的缺氧竟是造成鐵蛋白過高的主因。經由透過飲食控制減低過敏,並適時補充營養素加強解毒功能,搭配口腔肌肉訓練及鼻貼片輔助,調整2週後成功改善睡覺打呼造成缺氧的問題,精神狀況也變佳,半年來鐵蛋白更從500 ng/mL降到300ng/mL (正常是400ng/mL以下)。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從累積14年的健診資料庫中發現:高達8成的受檢者,處於亞健康狀態,雖然健診結果並無太大異常,但日常生活中卻還是會有疲倦、焦慮、壓力、失眠、免疫力下降等困擾產生。你我週遭都有類似陳先生這樣身處於亞健康狀態卻不知如何做好健康管理的例子存在。由於過去的醫學觀念裡多偏重疾病的治療,故健康檢查都只在乎提早幫受檢者找出疾病微兆,卻忘了症狀背後隱含著個人心理、生活習慣等問題。為了打破民眾對無病=健康的迷思,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引入國外風行已久的預防醫學新思維,成立聯欣診所,以「全人觀點」為中心,創新業界推出「Pr FIN個人化健康資產管理VIP專有照護」服務,由「預防、專業、身體功能、整合、營養」五大元素結合,落實平日的健康保養。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醫師表示:「健康與每個人基因、目前生理狀況、環境、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與工作壓力息息相關,故健康檢查應由各種面向去了解每位受檢者「個別化」的問題,而非只是疾病的篩檢。真正的預防醫學目的是不要發生疾病,最好方式就是從前端的健康管理及保養做起,整合個人的所有關係健康的資訊,才能達到健康管理的最佳效果。」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李文雄總經理表示,「夠過聯安及聯欣診所共同合作,可以將健康管理的服務從1日延伸到364天。」由聯安為民眾在1日健診中,發現健康問題,進而透過聯欣提供的364天健康管理服務,從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到生活健康層層把關,替客戶落實全年健康保養。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推出的「Pr FIN個人化健康資產管理VIP專有照護」服務,幫企業經理人及負責人做好健康資產管理,讓他們在事業上全心衝刺,提升自我競爭力。一推出已吸引近2百多名客人詢問,甫成立1個多月以來,已有近40名知名企業經理人及負責人加入。顯見企業經理人及負責人在個人健康管理照護上有極大需求,並有愈來愈多人願意在自己的健康上做投資,預計未來也將帶動醫療服務與個人健康管理新風潮。

可怕的肥胖疾病鏈

可怕的肥胖疾病鏈#睡眠

各位胖哥胖妹要注意了,與肥胖有關的疾病除了大家所熟知的高血壓、糖尿病之外,如果平常睡覺時鼾聲如雷,白天又經常嗜睡,此時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因為這很可能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而且這一個疾病與代謝機能疾病如糖尿病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謂的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就是患者在睡夢中,會反覆出現短暫缺氧的現象,近年來,許多研究均發現,缺氧會引發胰島素抗力,增強交感神經興奮,改變下視丘、腦下垂體和腎上腺的功能,產生各種發炎物質,使得葡萄糖代謝缺損,因而被懷疑可能是糖尿病的前身。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患者在睡眠時,上呼吸道的肌肉張力變小,造成呼吸道的部份或完全阻塞,呼吸不暢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的睡眠中心主任杭良文醫師認為,間歇性的缺氧勢必會影響睡眠品質,晚上睡不好,到了白天,注意力無法集中,孩童的學習能力降低,成人開車易出車禍,血壓也比較不穩定,除了是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險群,所引起的白天過度嗜睡症狀更是容易造成交通或工安意外的主要原因。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導致葡萄糖代謝缺損的證據,近十年來有增加趨勢。美國一項大規模的睡眠心臟健康研究發現,在排除肥胖因子後,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糖尿病仍有獨立的相關性。另有動物實驗指出,被引發糖尿病的動物在睡眠中,對低血氧及高二氧化碳反應會產生抑制現象,使得呼吸終止。人類實驗也證實糖尿病人合併神經病變時,會增加中樞及減低週邊化學接受體對二氧化碳的刺激,造成呼吸反應下降。另外,根據瑞典一個大型研究針對2668人的調查,經過十年追蹤發現,習慣打呼者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比沒有打呼習慣者高多出許多。因此杭醫師歸納出:肥胖與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自律神經病變、代謝機能失調所形成的糖尿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不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勢必會形成危險的惡性循環,不容輕忽。病患應及早諮詢睡眠醫學的專業醫師,必要時應做徹底的睡眠檢查,找出真正的病因,至於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治療,病患可以選擇佩戴適合的陽壓睡眠呼吸器、口內矯正器或手術治療,降低呼吸障礙指數,改善患者心血管狀況,針對白天嗜睡的症狀治療,可使用中樞神經興奮劑改善,以提高大腦覺醒程度,維持患者日間的清醒並集中精神,以避免因過度嗜睡造成的意外傷害。隨著逐漸增加的流行病學調查及資料,睡眠呼吸中止症與糖尿病等代謝障礙的相關性日益清楚,我們雖然不能武斷地推論所有的糖尿病人皆源於阻塞型呼吸中止症,但睡眠呼吸中止絕對會影響新陳代謝。因此,及早有效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僅可改善睡眠品質,對預防人類兩大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也提供了一條清楚的道路。

「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舉辦第二屆會員聯誼會

「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舉辦第二屆會員聯誼會#睡眠

目前全世界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有睡眠障礙的困擾,其中還有一半的人會因此而影響到白天的正常工作。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居高不下,要擔心下一代的教育環境,還要擔心日益飆漲的物價,現代人的精神壓力大,睡眠有問題的人越來越多了。台灣精神科診所協會於一月二十日(星期日)上午十時,於台中舉辦第二屆第二次會員聯誼會,集合了各地的精神科診所專科醫師針對現代人的越來越複雜的睡眠障礙進行討論,並邀請到了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 徐崇堯 醫師分析各種睡眠障礙的相關疾病,分享治療經驗。過去一般人普遍認為睡眠品質不佳並不能稱為是一種疾病,但徐醫師認為睡眠品質的優劣的確對人們白天的工作或生活作息有直接的影響,長期有睡眠障礙困擾的人卻很有可能是憂鬱症、高血壓或糖尿病的高危險群,而其所引起的白天嗜睡症狀更有可能是發生交通意外或公安危險的主因。會中除了介紹專業的睡眠評估方法可以提供醫師做更精準的判斷睡眠障礙的種類,也有提供簡單的嗜睡評估量表,可以為一般的民眾找出睡眠障礙所產生的日間嗜睡對於日常生活的影響程度,進而針對病症給予最適當的治療。    睡眠醫學的領域涵蓋了生理、心理,還有家族病史、遺傳基因等各種層面,廣泛而複雜;睡眠障礙在現今的社會已經是一種不容輕忽的慢性疾病,因此民眾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長期有睡眠障礙的困擾或有白天過度嗜睡的症狀,除了培養正確的睡眠習慣與日常作息之外,更應儘早詢求專業醫師求診,這一次精神科診所協會所舉辦的醫師聯誼會,也希望藉此可以爲更多有睡眠方面困擾的民眾提供社區性的諮詢與服務,找出真正的病因並給予適當的治療方式。

人類於睡眠中進行種種迥異於白天的生理活動

人類於睡眠中進行種種迥異於白天的生理活動#睡眠

雖然對人類來說,睡眠是每天發生的事情,但是我們對睡眠的了解,卻少得可憐。古代的人類,不僅不了解睡眠,還懼怕睡眠,深怕自己一覺不醒。直到一百多年前,許多學者仍然認為睡眠是生與死之間的一個過度階段。隨著醫學的進展,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的身體以及生理現象,並不會隨著睡眠而靜止;反倒會利用睡眠,進行種種迥異於白天的生理活動。為了因應不同的生理需求,看似平靜的一夜睡眠,實際上卻是波濤洶湧。整夜的睡眠事實上是由好幾個週期所構成,而每個週期又可以分好幾個階段。當一天的勞碌辛苦結束後,人們帶著倦意上床,闔上眼,身體逐漸放鬆,腦部的活動也慢慢安靜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腦神經從淺眠的「入睡期」,進入對外界不聞不問的「深睡期」。透過儀器的偵測,我們可以看到睡到正香甜的人,他們的腦波由快而慢,一步一步進入睡眠的核心。沒一會兒的時間,腦波突然加速,眼睛開始左右快轉,腦海中出現一個接著一個精采絕倫的夢境,此時睡著的人進入了一個十分特別的「快速動眼期」。一段時間之後,美夢消散,腦部再次呈現休息的階段,睡眠也進入下一個週期。整夜的睡眠就在上上下下的變化循環中度過,這些生理的變化,有時甚至比白天還劇烈。睡眠是什麼?在了解睡眠過程中上下起伏的變化後,相信多數人都可以同意:「睡眠絕對不僅僅是把生理開關關掉,以便休息而已。」睡眠中發生的種種變化,到底對整體健康的維護、或生理狀況的恒定有什麼意義,醫界仍在逐步解密當中。但睡眠的存在絕非偶然,而身體為了維持這極端複雜的睡眠結構,需要什麼樣的神經生理功能與協調,醫界也不斷地探討開發。不論如何,只要大眾能對睡眠有基本的認識,在面臨「睡眠障礙」時,就可以認知到--這絕對不是簡簡單單「失眠」兩字的問題而已。

睡的多,活的久

睡的多,活的久#睡眠

良好的睡眠最起碼有「恢復精神、重獲體力」的作用。事實上,我們每天生活所需的種種「認知能力」,舉凡從對事情的判斷力、到對事物的記憶力,都需要睡眠來調節,以便維持一定功能。萬一睡眠品質出了狀況、或是睡眠時間遭到剝奪,很容易造成認知功能的損傷。研究已經發現,許多意外事件如車禍,往往與「睡眠障礙」脫不了關係。許多「生理現象」的調節,也在睡眠當中發生。譬如生長發育所必須的「生長激素」,只有在「深度睡眠」中才會穩定地從腦部釋放。台灣俗話所謂「一冥大一吋」,並非無的放矢!近來研究也得知,睡眠如果被剝奪一段時間,會讓身體的「血糖耐受性」降低。可見如果睡得不好,新陳代謝功能也會漸漸發生狀況。美國學者在2002年發表的一個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結果指出,睡眠時間過長或過短的人,長期追蹤下來,死亡率至少上升十五個百分點。死亡率上升的真正原因尚未清楚,但專家們相信這是透過不良睡眠多方面的負面效應所致。由於睡眠影響的層面實在太廣,「睡眠是為了避免缺少睡眠所帶來的後果! 」這句話乍聽好像什麼都沒說明,卻十分貼切地點出,睡眠的重要猶如空氣或水,平時不感覺它的存在,一旦出了狀況,身體、生理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受到衝擊。睡眠的重要,可是無法忽視的!

1—3歲幼兒做惡夢怎麼辦

1—3歲幼兒做惡夢怎麼辦#睡眠

研究睡眠的專家告訴我們:小嬰兒在出生之後就會作夢。學步兒作夢的內容並不複雜,他們的夢境多半是經驗的重現,因為學步兒的記憶能力,是傾向去記憶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行活動。而無論是好夢或是惡夢,夢境都是學步兒用來表達情緒的舞台,是一種情緒的反映。一歲多的學步兒,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好,所以無法向您描述他的夢境,但是身為家長的您仍然可以由他表現「哭泣」、「難過」或是「受驚」的樣子來判斷,小寶貝做惡夢了。此外,還有一些原因的出現,會讓學步兒容易做惡夢,例如:1.) 壓力:家裡最近有新成員的加入(最常見的是新生兒的出生)。2.) 新的改變:例如搬家或是換托兒所等等。3.) 白天的活動太多,或是睡前的過度活動:學步兒在睡前的情緒太過亢奮或是吃太多。4.) 看了或是聽了恐怖的故事或是情節:學步兒也會和大人一樣,「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學步兒的語言發展差異極大,有的孩子語言發展極佳,很會說話,而1-2歲的幼兒極可能因為語言能力較弱,沒有足夠的字彙來描述,所以做惡夢時多半以「哭泣」的方式來表現,若父母不瞭解此點,又連續一直被夜半的哭泣聲所吵醒,以斥責或是打罵的方式來處理,會讓幼兒更是惡夢連連。因此,想要減少幼兒做惡夢,或是當您發現幼兒做惡夢時,不妨試試以下的處理方式:1.) 在睡前盡量保持平靜:睡前盡量不要讓幼兒玩得太興奮,或是讓幼兒在一種大哭大鬧的情形下入睡。保持睡前平靜的情緒,不但可以讓幼兒避免做惡夢,也可幫助幼兒的睡眠。2.) 提供足夠的安全感:當您發現幼兒做惡夢時,趕緊到幼兒身邊陪伴他,最好可以在幼兒將醒未醒時,耐心的抱住幼兒,輕輕地搖著他,以肢體與口語來安撫幼兒,讓他知道他是安全的。3.) 學會傾聽幼兒的惡夢:假使您的幼兒已經可以使用語言,或是以畫圖的方式告訴您,他做的惡夢是什麼了,請父母以耐心、不打斷的態度傾聽幼兒的惡夢。4.) 察看幼兒的生活是否有新的改變:幼兒最近是否換了新的保母或是老師?家中新成員的加入,是否令幼兒感到有些緊張?5.) 篩選幼兒的訊息管道:盡量不要讓幼兒接觸到恐怖的故事,或是過於血腥、駭人的電視情節。6.) 適當的教育方式:父母應該盡量避免以驚嚇恐嚇的方式來教育幼兒。若您已經試過了上述的方法,而幼兒還是惡夢連連超過一星期以上,請您考慮進一步尋求兒童心智科醫師,或是合格的諮商心理師的專業協助。﹝資料提供:觀新心理成長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陳意文﹞

白天嗜睡,潛藏「猝睡症」危機

白天嗜睡,潛藏「猝睡症」危機#睡眠

我們一整個晚上的睡眠很特別,入睡大約一個小時之後,進入深度睡眠,此時身體內的生長激素分泌旺盛,幫助細胞做重建和修復的工作,而且在前半夜最明顯。入睡大約一個半小時開始,睡眠進入一個很特別的階段,稱為快速動眼期,這是哺乳類以上的高等動物才有的睡眠期,在這個時期,會有比較完整的作夢經驗,但是,全身大部分的肌肉是癱瘓的,如此才不會把夢境表演出來。一個晚上的睡眠,大約會經歷四個到五個快速動眼期,越到後半夜越明顯。高醫睡眠中心 徐崇堯醫師就指出,有一種多眠症翻譯成猝睡症(narcolepsy),因為免疫系統的改變,使正常在大腦裡面調節睡眠的中心(下視丘)失調了,最明顯的變化就是白天開始想睡覺,其實,他們晚上也不會睡得太好。因為發病的年齡多半很年輕,白天嗜睡就變得非常辛苦。患者多半是學生,或者年輕的上班族,白天因為打瞌睡,成績退步,工作效率差;相反的,他們卻被誤解,不是故意偷懶,就是前一天晚上熬夜上網不好好睡覺。徐醫師表示嚴重的猝睡症,因為睡眠調節的紊亂,快速動眼期不在正常的時間出現,往往入睡不到幾分鐘便跑出來,有時候更離譜,連醒來的時候都跑了出來。這種情況的人在興奮大笑或情緒起伏的時候,身體就會沒有力氣,輕則手上拿的東西掉下來,或站不穩,重則跌倒癱軟在地上。晚上將睡未睡的時候,突然全身動彈不得,就是俗稱的「鬼壓床」,常常伴隨一些似夢似真的幻覺,例如聽到講話的聲音,看到光影人形等等,是非常驚悚的經驗。一般民眾對這種疾病缺乏了解,有人被當成了癲癇、精神病,或讓老師和老闆不諒解。由此可知睡眠的複雜及睡眠障礙的多樣化,遠遠超過一般人對睡眠的了解,可透過睡眠醫學中心的檢測,瞭解目前現況並加以治療,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