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

6招聰明吃火鍋!不怕冬天胖10斤

6招聰明吃火鍋!不怕冬天胖10斤#火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熱騰騰的火鍋常是民眾在入冬時節的聚餐首選,而多數民眾至吃到飽的火鍋餐廳往往為了吃回本,總是將自己的胃塞到撐不下才肯離開,忽略這樣ㄧ頓吃到飽的火鍋有高達3170大卡熱量,相當約11.3碗白飯的熱量(如附件1),已遠遠超過體重60公斤的成年靜態工作者中餐或晚餐的建議熱量700大卡,甚至超過一整天所需的熱量(約1800大卡),吃一頓就增加0.32公斤,若每週吃1次,一個冬天下來體重會增加約4.3公斤(如附件2);一頓吃到飽火鍋鈉攝取量更高達5700毫克,約為衛生福利部建議每日鈉建議攝取量(2400毫克)的2.4倍!掌握6招聰明吃火鍋火鍋通常含有較高的鹽分(鈉)、油脂及熱量(卡路里),經常食用,會導致體重過重、肥胖、高血壓、動脈硬化,甚至導致腦中風、狹心症、心肌梗塞等嚴重併發症。即使偶然食用,也應注意選擇火鍋食材,才能享受親友圍爐之樂時,亦避免危害健康。此外坊間吃到飽火鍋店,經常提供高糖食品(如飲料、冰淇淋、甜食點心等),除容易引起蛀牙之外,還可能增加糖尿病、血脂異常等代謝症候群、甚至罹患癌症的風險。國民健康署提供民眾6招聰明吃火鍋,讓您可以享受暖呼呼的火鍋,還能避免失了健康。第1招 拒吃到飽:建議愛吃火鍋的民眾選擇份量固定的火鍋店,並養成餐餐吃七分飽的習慣。吃到飽的火鍋常會短時間內吃下大量東西,增加腸胃道負擔外,多餘的熱量還會轉成脂肪囤積在體內。第2招 採清湯底:選擇昆布或番茄蔬菜湯,少選麻辣鍋、酸菜白肉鍋等熱量較高的湯底,如喝2碗(400毫升)麻辣湯底熱量高達382大卡,是清湯湯底熱量(約10大卡)的38倍之多,且鈉含量即達一天建議攝取量(2400毫克)。第3招 巧搭醬料:沙茶醬、醬油、辣椒醬及豆瓣醬等醬料類,油脂及鈉含量高,應減少使用,並建議可使用天然食材如羅蔔泥、蒜、蔥及香菜搭配提味。第4招 多吃蔬食:建議多選當季天然未加工、可見食物原貌之食材,蔬菜類如茼蒿、菠菜、蘿蔔及各式菇類,熱量低又富含營養素及纖維質,更可以增加飽足感。第5招 少加工品:炸豆皮等油炸類加工火鍋料含有大量油脂,貢丸、火鍋餃則多會使用肥肉來增加口感,其脂肪及熱量皆很高。常見的加工類火鍋料中,熱量最高前5名分別為炸豆皮(358大卡/100克)、燕餃(311大卡/100克)、魚餃(275大卡/100克)、蝦餃(270大卡/100克)、貢丸(235大卡/100克) ;另外加工火鍋料為了避免在鍋中久煮失去味道,通常調味較重,鈉含量最高前5名分別為魚卵卷(825毫克/100克)、旗魚丸(710毫克/100克)、蟹味棒(692毫克/100克)、甜不辣(685毫克/100克)和魚餃(663毫克/100克)(附件3)。第6招 少吃甜點:1杯(240毫升)檸檬紅茶有86大卡,含糖量21.5克(約4.3顆方糖);1杯(240毫升)可樂有122大卡,含糖量30.5克(約6.1顆方糖);1球(60克)巧克力冰淇淋有164大卡,含糖量12.9克(2.6顆方糖);在店家無限供應下,容易攝取過多熱量及吃下大量的糖,建議以白開水或無糖茶取代,既能解渴,也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國民健康署提醒,在享用火鍋時,應該注意避免攝取膽固醇較高的內臟類及脂肪較高之食物(如牛肚、鴨血等);火鍋湯底因久煮,普林含量較高,應少喝湯,避免造成痛風;此外可搭配水果如芭樂,補充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並以無糖茶取代含糖飲料,就可開心健康聚餐。而本身已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或痛風等慢性病的民眾,在享受火鍋時,更應該謹慎攝取。

糖友聰明選擇 營養師教火鍋健康吃

糖友聰明選擇 營養師教火鍋健康吃#火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約60歲從事營造業的劉先生,過年與家人聚餐,一連9天都吃火鍋,每天測量的血糖數值越來越高,趕緊回診檢查,發現糖化血色素標高至9.0%,三酸甘油脂超標2倍,令他十分驚訝!冷天與親朋好友聚會,吃熱呼呼的火鍋也是一大享受!台灣的火鍋一年四季到處皆可吃到,選擇種類很多,親愛的糖友,你做出你的決定了嗎?常常會有糖友疑問可以吃火鍋嗎?要怎麼吃火鍋?每次出去吃火鍋後血糖都很高,是不是不能出去吃?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糖尿病中心衛教營養師分享糖友冬天如何安心吃火鍋的秘訣:1) 選擇清淡湯底/昆布、柴魚或是番茄蔬菜當湯底,不僅可以減少過多油脂的攝取、還可以增加纖維的攝取與飽足感。若湯底煮過其他食材就儘量不喝湯。2) 斟酌用餐順序、慎選食材/建議糖友吃火鍋時先吃蔬菜,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可延緩血糖上升,增加飽足感;再來吃豆魚蛋肉類的食物,雖然豆魚蛋肉類的食物不會直接影響血糖,但攝取過多會使油脂量超過而延緩血糖下降的速度,所以建議選擇油脂含量較少的肉類,例如魚類、海鮮、雞肉等,也要避免加工品及內臟,選擇「原型」食物最後才吃全穀雜糧類且不可過量,除了常見的白飯、冬粉、烏龍麵外,地瓜、芋頭、南瓜、玉米、山藥與米血糕,也屬於全穀雜糧類(澱粉類)而非蔬菜。食用時應注意份量與代換,例如:若每餐的全穀雜糧類為4份,可以吃1碗飯(4份)或半碗飯(2份)加半碗南瓜(1份)加半碗山藥(1份)。3) 飲料、沾醬與飯後點心的小叮嚀/‧甜點、飲料要減糖/飲料最好選擇白開水或無糖的茶類,飯後點心以1 份水果代替冰淇淋、蛋糕等甜點,避免取過多的糖份造成血糖波動太大。‧減少使用沾料/選擇蔥、薑、蒜、生辣椒、白醋、蘿蔔泥等天然的食材,加上少許的清醬油,代替高油脂、高鈉的沙茶醬和辣椒醬,減少熱量降低腎臟、血壓負擔。綜合以上,相信糖友們應該懂得如何聰明選擇健康吃火鍋。以昆布火鍋為例,熱量約870大卡。全穀雜糧類5.4份,建議吃了白飯就不要再吃火鍋菜盤中玉米、南瓜、米血、粉絲,或是吃1/3碗白飯與菜盤中的玉米、南瓜、米血、粉絲做為全穀雜糧類來源,約控制在3至3.5份的全穀雜糧類。不吃過度加工食品,可以請店家不用給予蛋餃、貢丸。既可控制好血糖也可享受美食。

狂吃海鮮、火鍋 痛風關節變形如針刺

狂吃海鮮、火鍋 痛風關節變形如針刺#火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69歲的林姓退休運將,以前常呼朋引伴到海產店聚餐,喜愛大啖海鮮、火鍋等美食,但沒有喝酒的習慣,痛風史長達20年。痛風發作猶如千根針在刺般難受,曾打止痛針與吃止痛藥,但都只能暫時緩解。近幾年更發現手腳開始長出痛風石,尤其是手指關節及手肘處竟關節腫脹和變形,導致無法工作及穿鞋,更合併胃潰瘍與腎功能退化!反覆發作疼痛難耐下,決定就診過敏免疫風濕科治療。高尿酸血症 結晶沉積在關節引起痛風、痛風石烏日林新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林剛民表示,成年人空腹血中尿酸值大於7mg/dl,就可判定為高尿酸血症。林先生治療前的血中尿酸值曾高達11mg/dl,由於體內過多尿酸形成結晶,沉積在關節處造成紅腫、發熱、疼痛等,引起痛風及痛風石。此時必須積極用藥來控制尿酸值小於6mg/dl,不能隨意自行停藥,否則尿酸值變化起伏大反而更易引起痛風發作。林先生按時服用藥物1個月後,關節不再反覆腫痛,痛風石也逐漸縮小,現在已經可以正常活動自如。長期吃藥傷腎?不控尿酸只止痛才傷腎許多痛風患者不願長期吃藥的主因,大多是擔心這些藥物會影響肝腎功能。林剛民主任呼籲,罹患痛風性關節炎若沒有好好控制尿酸,反而會產生腎臟結石,導致腎功能惡化;且反覆使用止痛藥物,只會加劇影響腎功能損傷,長期下來弊大於利。整體來說,降尿酸藥物並不會傷腎,反而是吃止痛藥才會傷腎。若痛風石侵犯到關節甚至脊椎,不只使關節變形,更會造成四肢麻痺、癱瘓。少喝火鍋湯、避免高普林食物、每日補充水分2公升烏日林新醫院營養科主任姜秋月建議,如果民眾有尿酸值偏高或痛風發作,必須盡量避免帶殼海鮮、動物內臟、五花肉及小魚乾等高普林食物。控制肉類攝取份量小心過量。高脂肪飲食會抑制尿酸代謝,故少吃油炸食物。少喝火鍋湯、肉湯。每天固定補充至少2000C.C.的水,幫助尿酸正常代謝。正常作息睡眠充足,改變生活型態,多管齊下才能控制痛風。

講座/火鍋暖暖吃

講座/火鍋暖暖吃#火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亞硝酸鹽是常見的肉類防腐劑,用來防止肉毒桿菌生長。高溫久煮時,湯中的亞硝酸鹽濃度不斷變高,當大口大口喝著火鍋湯時,就等於是把亞硝酸鹽一口一口吞下肚,攝取過多會導致急性中毒、呼吸困難等。進入人體後,經腸道細菌分解,會產生致癌物亞硝胺,過多的亞硝胺會導致心血管疾病及致癌等重大危害。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1/16(三)舉辦營養講座,由張偉胤營養師主講「火鍋暖暖吃」,為民眾們提供吃得開心又不傷害健康的火鍋吃法。講座內容豐富,歡迎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火鍋暖暖吃時間:108年1月16日(三)上午10:00-10:30地點: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門診前洽詢:02-2249-0088

吃鍋免怕胖!中醫教吃對好享「瘦」

吃鍋免怕胖!中醫教吃對好享「瘦」#火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冬日時光無論天氣冷或熱,都想用一頓火鍋饗宴來感受冬季氣氛。儘管美食魅力難敵,但又會理性地告訴自己火鍋熱量高、可能成為肥胖元凶!對此,中醫師陳峙嘉提出「吃鍋撇步」,提醒民眾,留意食材選擇及食用順序,讓吃火鍋成為享受,無須再膽戰心驚。想吃又怕胖 改變習慣打破吃鍋迷思將各式各樣的食材放入熱呼呼的美味湯底中滾滾沸騰,是許多人在冬季的享受。不過,許多民眾對於吃得健康、又兼具美味常有疑慮;因為擔心肥胖而忍耐不吃、或是拒絕火鍋餐敘的人更比比皆是。陳峙嘉說明,大眾可以打破「吃鍋」迷思,在湯底、內容物、食用順序作些變化、設計,也可以輕鬆享受。過多調味負擔大 天然食材維持身體健康陳峙嘉指出,現代飲食口味常被調味料影響,造成身體負擔。因此,從湯底選擇就要留意,如:清爽蔬菜、新鮮海鮮,都是很好的天然甜鮮味來源;調味、辣油較多的麻辣鍋則要注意,切勿油膩飲食。不過他也提醒,若是本身有痛風、三高狀況的民眾,還是要避開海鮮,以清燉蔬菜為湯底。而內容物部分則建議以「天然食材」為主,捨棄加工品,讓味蕾保持敏感,也使身體可以較輕鬆消化、吸收。最後再吃澱粉 避免過度飲食輕鬆享受美食除了「吃什麼」,「怎麼吃」也相當重要。放入多元食材前,可以先將部分火鍋湯撈起,準備稍後飲用,避開燉煮豐富食材後提高湯底熱量。另外,整體的飲食順序切記將「澱粉」置於最後,以蔬菜、肉類為先,若發現飽足感不足,再適量食用,避免自己陷入過度飲食狀態,最後落得飽到走不動的窘況。陳峙嘉呼籲民眾無須在美食與健康之間拉扯,其實只要留意食材選擇並注意食用順序,「吃火鍋」便不再是罪惡美食的代名詞,每次的聚餐都能輕鬆享受。(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冬天大啖火鍋無節制 小心痛風找上門

冬天大啖火鍋無節制 小心痛風找上門#火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歲末寒冬,民眾喜歡吃鍋進補或喝酒祛除寒氣。但要小心,攝食大量高湯中的高普林食物及飲酒過度,加上少喝水,血液中尿酸值瞬間飆高,尿酸沈積於關節處,清晨醒來大拇趾或腳踝劇烈疼痛,稍微移動就痛得不得了,完全沒辦法下床。痛風常突發在半夜、清晨 第一次多發生在大腳趾衛福部桃園醫院中醫主治醫師許為軫說明,痛風是攝取富含嘌呤的食物、體內嘌呤合成異常增加,或腎臟排泄尿酸功能不良,造成尿酸過多,結晶沉積在關節腔中,引發免疫功能過度反應,造成的發炎疾病。劇烈疼痛常突發於清晨或半夜,第一次大多發生在大腳趾,也可能發生在腳踝、足背、手腕等地方,關節表現為紅腫熱痛,活動受限,重者有關節積液痛如刀割,多於24至48小時達到高峰,症狀多在3到7天自行緩解。若反覆發作,會造成關節突出變形,形成「痛風石」,甚至造成間質性腎炎或尿酸腎結石。中藥清熱消腫止痛 緩解期補腎利濕許為軫醫師表示,中醫稱痛風為「歷節風」,是因為患者喜歡肥甘厚味或是喜歡喝酒,導致痰濕阻滯於血脈中,再經由風、寒、濕等外邪誘發,導致濁瘀凝滯化熱,造成骨節發炎疼痛甚至關節變形。痛風的治療急性發作期時可用如意金黃散外敷來清熱消腫止痛,內服上中下通用痛風丸、四妙散等來化濁利濕通絡。慢性緩解期,治療則以補腎,利濕瀉濁為主,例如用六味地黃丸,再加上降低尿酸的藥物,像是黃柏、土茯苓、金錢草、車前子可抑制尿酸形成,萆薢、威靈仙、秦艽、澤瀉可增加尿酸排泄,山慈菇可減少發炎反應等,避免痛風再發。日飲2至3公升水 降低尿酸濃度許為軫醫師提醒,須少食高普林的食物, 雖然控制飲食,尿酸值下降並不多,但不控制飲食,尿酸值上升卻很快。誘發痛風發作的飲食,啤酒最重要,其次為海鮮、內臟。每天喝水2千~3千毫升,可降低尿酸濃度,也有利於尿酸排出。中醫治療痛風具有內外同治的特點,只要運用得當,不僅可降低西藥引起胃腸不良反應,而且對於降尿酸及保護腎功能都有幫助。

天涼吃鍋兼顧健康 6原則絕不出錯

天涼吃鍋兼顧健康 6原則絕不出錯#火鍋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天氣逐漸轉涼,與親朋好友一同圍爐享用火鍋暖胃又暖心,但相較於一般飯菜搭配的傳統飲食,吃火鍋容易在歡愉的聚餐氛圍下,不自覺攝取過多熱量。而火鍋常使用的食材、配料及飲料亦處處隱含陷阱,如五花肉片、加工火鍋料及沙茶醬,也常搭配含糖飲料及甜點。吃到飽熱量爆表 跑83圈操場才消耗掉以去吃到飽可能吃到的份量估算,一餐可能攝取近2800大卡,約相當於10碗白飯的熱量,遠超過成年人中餐或晚餐的建議熱量600至800大卡,甚至超過整天的熱量需求。吃一頓約需跑83圈操場,才能將1餐多餘的熱量消耗。為了不要經歷一個冬天就讓身材走樣,民眾可善用「我的餐盤」口訣,透過控制飲食份量及選擇食材,讓自己吃得更健康。為了讓民眾更容易了解均衡飲食,國民健康署今年公布我的餐盤的圖像及口訣,建議民眾運用「我的餐盤」圖像比例及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均衡攝取6大類食物。活用「我的餐盤」口訣 吃鍋6原則無負擔吃火鍋時,可以依據口訣中所提到的比例及份量換算概念,並運用「拳頭」及「掌心」來估計食物攝取量。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供6原則教民眾活用「我的餐盤」口訣,讓您安心吃鍋也可以少負擔:1) 蔬菜要多吃/每餐的蔬菜量建議比您的1個拳頭再多一點,由於蔬菜類相較於其他火鍋食材具有低熱量、高營養價值特性,建議吃火鍋時可以比平常吃更多蔬菜增加飽足感。多攝取當季新鮮蔬菜及各式菇類,富含的纖維素可幫助排便、維持腸道健康。2) 全穀雜糧吃適量/我的餐盤口訣中提到-「飯跟蔬菜一樣多」,每餐飯量建議比您的1個拳頭再多一點,但吃火鍋時不一定會搭配白飯,而是經常搭配各式各樣全穀雜糧類食物,像南瓜、芋頭等根莖類及雜糧類食物,及麵、冬粉及米粉等。相較於飯類,這些常用食材因具有體積較大或煮熟後吸水體積膨脹程度較高特性,建議每餐總計可吃到約為您的2個拳頭大。3) 肉類選低脂不過量/建議所吃的豆魚蛋肉類食物份量總和,大小及厚度約為一個掌心大,並且選擇的優先順序以豆類及其製品為先,其次為魚類、海鮮類及蛋類,最後才選擇肉類。若選擇肉類時,建議以白肉(雞肉、鴨肉)取代紅肉(牛肉、豬肉),並選擇脂肪含量較低的部位(如以里肌肉片取代五花肉片)。4) 以水果取代甜點/吃火鍋時經常選擇冰淇淋作為飯後的甜點,使已過量攝取的熱量雪上加霜,建議依照我的餐盤口訣-「每餐水果拳頭大」,以1個拳頭大小的水果取代甜點。5) 少油調味選天然/選擇火鍋湯頭時,建議以昆布湯取代高熱量、高脂肪及高鈉含量的麻辣湯;選擇配料時,減少使用高熱量、高脂肪含量及高鈉含量的調味料,如沙茶醬、豆瓣醬、胡麻醬等,可多選擇選擇蔥、薑、蒜及香菜等新鮮食材提味,並可依照我的餐盤口訣,搭配1茶匙的堅果種子,如花生粉或芝麻粉。6) 少糖飲選乳品/含糖飲料中含大量添加糖及熱量,過量攝取可能造成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等疾病發生。建議飲用白開水或無糖茶水取代含糖飲料,若欲進一步增添風味建議可以搭配乳品。不小心吃過量 其他餐減量、增加運動量若用餐時不小心吃過量,建議您其他餐次須減量攝取或是增加運動量。除了以上的原則外,用餐後多花點時間與親朋好友逛街散步,搭乘交通工具回家時可以提早幾站下車多走路,增加身體活動的機會,平時更是要保有多運動的好習慣,讓您享用大餐的同時仍保有好身材。

愛吃又怕胖?享「瘦」火鍋7要訣

愛吃又怕胖?享「瘦」火鍋7要訣#火鍋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台灣可以說是個火鍋王國,只要有吃的地方就有火鍋店,從一人份的小火鍋,到大家一起聚會的薑母鴨、麻辣鍋等,火鍋幾乎成了三餐中無法避免的選項。楊智堯醫師表示,火鍋的湯頭、醬料、火鍋料的熱量,會把體脂肪往上提升。如何安心的吃火鍋又能維持好身材,以下有幾個要訣提供給大家:1)選對時間/ 吃火鍋的時間是影響體脂肪非常重要的因素。正常身體的新陳代謝從起床吃早餐後開始提升,到晚上晚餐後漸漸下降。依照這個原理,越晚攝取的熱量會因為代謝率低而吸收較多。所以吃火鍋的時間,能選中餐就別選晚餐,能選晚餐就別選消夜,越早吃越不易胖。 2)點對湯頭/ 火鍋湯頭的選擇就是熱量的選擇,例如:一碗薑母鴨的湯大約160大卡,一碗海鮮鍋的湯大約60大卡。當然,可以不喝湯最好,不過吃火鍋料的同時還是避免不了喝到湯汁,所以先選對湯頭吧!3)選對食材/ 楊智堯醫師表示,火鍋除了湯頭熱量之外,火鍋料的選擇也很重要。大原則是避免加工食品,例如:丸子、火鍋餃、甜不辣、黑輪等,盡量以天然食材為主,如:菇類、豆腐類、蔬菜類。肉類以魚肉、雞肉為首選,牛羊豬肉油脂高,少吃為妙。 4)先吃蔬菜/ 吃火鍋時,最好先吃蔬菜類,蔬菜的纖維在胃裡可以形成阻斷油脂吸收的纖維層,又可以有飽足感,所以整體熱量攝取會下降。吃完蔬菜後可以吃蛋白質,瘦肉、海鮮、豆腐類、蛋…等,最後才是吃澱粉類。 5)醬料少沾/ 所有的醬料幾乎都是高熱量的,例如:果醬、烤肉醬、沙茶醬……等。醬料在製作過程都必須濃縮、熬煮,再加上調味的香料,熱量密度自然很高。以火鍋常用的沙茶醬為例,2湯匙沙茶醬熱量就高達350大卡,若再加上辣油、香油、醬油,一起下肚熱量肯定飆高。還有過多的鈉離子攝取,也會讓隔天水腫的狀況更嚴重。所以,盡量習慣感受食材的原始味道,拒絕醬料也拒絕熱量。 6)不吃到飽/  楊智堯醫師表示,吃到飽是個很不健康的行為,但一般民眾會因為覺得划算,所以抱著要吃回本的心態大吃特吃,專挑貴的食材下手,像是牛肉、蝦子……等,還有飯後高級品牌冰淇淋,不但傷了腸胃,也瞬間攝取了超標的熱量,體重跟著直線上升。所以,下定決心,除非能自己控制飲食內容,不然絕不走進吃到飽火鍋店。 7)儘快燃燒/  安排吃火鍋的那天,可以先做好熱量規劃,將另外2餐的熱量額度挪一些到火鍋那餐,這樣至少整天的熱量不至於失控太多。當然如果能讓熱量進出平衡,也能減少脂肪合成。吃完火鍋後的幾天,多安排一些有氧運動,把多餘的熱量燃燒掉,這樣也較能維持住體重。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