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癌

病毒疣狀似雞眼 皮膚接觸易傳染

病毒疣狀似雞眼 皮膚接觸易傳染#皮膚癌

近來一位患者,腳底出現慢慢增多的皮膚硬塊,剛開始時不痛不癢。未料病灶數目持續增加,原本以為是腳底長雞眼,自行用刀片指甲剪削平處理,可是硬塊卻持續增多,而且越來越痛。初次就診時患者已經有十幾個病變,分佈位置不完全在足底承受壓力點上,仔細檢查可以見到粗糙硬皮中間有幾個像黑胡椒小黑點。經診斷是皮膚感染濾過性病毒所引起病毒疣,經過多次高濃度去角質藥物(水楊酸)塗抹硬塊治療與定期液態氮冷凍處理,病情才逐漸獲得控制。臺北市立聯合院陽明院區皮膚科主任許智恭表示,病毒疣是因人類乳突瘤病毒感染皮膚或是黏膜部位所造成皮膚病變,因為病原體是微小到要用電子顯微鏡才看得到的濾過性病毒,所以一般大眾很難想像是怎麼得到,多數人都認定是雞眼而有點忽略它的特性,傳統上有些長在手指頭上的疣被誤認為是清理魚鱗時刺傷皮膚所引起,因此有『魚鱗贅』稱呼,可是大部分患者根本沒有殺魚經驗。許智恭說,人類乳突瘤病毒類型很多,已知種類超過120種,它們可能感染不同部位皮膚。尋常疣經常是由第2、4、29型引起,足底疣常與第1、2、4、10型有關,好發於臉部扁平疣,由第3、10型所致,生殖器疣則常可找到第6、11、42-44型病毒。他指出,某些高危險性病毒類型例如第16、18、31、33、34、35、39、45型更有致癌性,長期感染會使皮膚或黏膜細胞產生惡性病變,因此一旦發現有病毒疣感染,應該積極治療,務必除惡務盡。它是經由接觸而感染到皮表或是黏膜部位,潛伏期平均為四到六個月,也可能長達壹年以上,很難回憶是何時被感染到,又經常不痛不癢而被忽略。許智恭提醒民眾,疣可能傳染給他人,有時候不是很直接接觸,而是經由物體傳遞,例如球拍、地板、毛巾、門把手、滑鼠等。生殖器疣傳染力相對較高,所以需要特別小心防範,盡量不要用手觸摸患部,而且毛巾要分開使用,以免傳染他人。因為疣本身具有傳染性,容易傳染給別人,也會傳到身體其他部位,有時新病灶把病毒傳播到鄰近皮膚。因此最好能把病灶儘速治療好,讓它沒有時間把病毒傳出去,特別是針對那些會痛或令人厭煩病灶,長期存在的生殖器疣可能會增加將來該部位得到皮膚癌機率,女性則很可能因此有子宮頸癌。許智恭說,治療方式包括冷凍治療、電燒、雷射等,破壞病變表皮。冷凍治療以攝氏零下一百九十六度液態氮,破壞病灶組織。治療時間依病情不同,有的需要好幾個月才能治癒。毅力與耐性是治療成功重要因素。

「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你瞭解多少?

「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你瞭解多少?#皮膚癌

對正常膚質的人而言,每天15分鐘的日光浴,可以讓皮膚活化維生素D3來促進骨鈣的合成;對某些特定的皮膚病(如:乾癬……),更可以藉由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來達到減輕症狀;然而過量的戶外活動、或是常常把皮膚曬成古銅色,卻是會對皮膚造成莫大的傷害。《日光性傷害》每天在室外逗留的時間超過15分鐘的話,你就可以算是接受過量的紫外線照射了。一般的遮蔭、衣服、帽子、甚至抗紫外線的陽傘,都只能有效的防止曬傷,並無法預防光過敏的反應,更無法預防紫外線所造成以後永久的傷害。醫學研究已經證實,人的一生當中80%的紫外線傷害在18歲以前早已經造成,且紫外線的傷害是一直會累積下去,使皮膚細胞到中年以後出現皺紋、色素斑,甚至於出現皮膚癌。因此,為了維護皮膚健康,正確的防曬措施,使用防曬乳液的行為應該從小開始學習做起,尤其幼兒及孩童的皮膚更需要家長細心的防曬照料。然而,當皮膚已經出現歲月的痕跡之後,切忌聽信偏方或自行處理,應該尋找專業的皮膚科醫師協助診療才是最實在的途徑。《認識皮膚癌》除了光過敏反應、曬傷、色素斑、皺紋與老化,經年累月的紫外線破壞之下,會導致臉部、頸部、耳部及手部等暴露在外的皮膚細胞產生皮膚癌症。臺安醫院皮膚科醫師 沈兆煇指出常見的有「基底細胞癌」與「鱗狀細胞癌」,所幸的是只要早期接受治療就不至於造成太多的後遺症,比較危險的是黑色素細胞癌,經常會危及性命。所以皮膚上一些不痛不癢的腫塊或是痣細胞發生改變的時候,千萬記得請皮膚專科醫師診斷或接受切片檢查。另外,戶外旅遊活動時無論晴天或陰雨天,戶外活動時所接受的紫外線照射量都遠遠大於室內,尤其是在高空的飛機艙內、遊覽車上或坐船遊玩,甚至滑雪的時候都會照射過量的紫外線,像是海水、石頭或冰雪都能反射紫外線,應該多加注意,除了皮膚之外,尤其易造成眼部的傷害。如果是易長青春痘的膚質,只要能配合醫師的處方治療,青春痘都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至於防曬乳液,可以選用不含油脂的配方來減輕皮膚的負擔,且重複補充之前最好先把多餘的油脂及汗水拭去。

紫外線照射所引起「日光性角化症」

紫外線照射所引起「日光性角化症」#皮膚癌

日光性角化症是一種皮膚前期癌,顧名思義是日光(紫外線)照射所引起。雖然明為前期癌,但真正會轉成侵入性癌症,也就是鱗狀細胞癌的機會不高,在不同研究中1年轉成癌症機會由不到0.1-1%都有報告,10年則為10.2%,及16.86%。在Marks的一份研究中,追蹤616位患者4717個病灶12月,有11個最後診斷為鱗狀細胞癌,也就是惡性率0.24%,但因未作精密照像比對,因此不確定是否真是轉變,還是新形成。在隨後更精密比對中Marks發現追蹤五年,其中有4%是新形成的癌症而非轉變而來。也就是說轉變率不到1/1000,但因原本病灶就可能誤診,也許原本就是癌症,因此可能癌化率更低(Lancet 1988, i, 795-7))。相對的,在12月的追蹤後,有21% - 74%病灶會自行消失。日光性角化症的外形上多數呈面表面角化異常,底部微紅,病理上又分為委縮型、增厚型、色素擴散型、增生型、苔癬型及類波文氏型。蔡呈芳 醫師建議在治療上,一般採用冷凍、電燒或光動力治療,也有塗藥如5-fluorouracil、imiquimod及外用diclofenac (NSAID)的方式,但單純好好防曬也可能消退。

乾癬患者較不會皮膚癌

乾癬患者較不會皮膚癌#皮膚癌

照光治療在國內仍是乾癬全身性治療最理想方式,旦紫外線引起的皮膚癌一直是醫師及患者揮之不去的陰影。有趣的是在台灣皮膚門診真正看到乾癬照光引起皮膚癌患者少之又少。蔡呈芳 醫師指出除了人種差異外,乾癬本身似乎就較不會有皮膚癌。一個發表於arch Dermatol 2004;140: 805-810的研究顯示針對在以色列死海接受照光治療者,同樣接受光照治療,得到是光性角化症,也就是一種最早期皮膚癌的比例,乾癬較低,只有11%,而一般人為2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