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

要的命頸椎病變問題 不可輕忽!

要的命頸椎病變問題 不可輕忽!#頸椎

頸椎是連結頭部及軀幹的關鍵,若該部位病變,輕者頸部及肩膀酸痛,重者四肢癱瘓、呼吸困難,甚至有生命危險。門診中經常有患者痛到無法忍受才來就醫,這是非常危險且錯誤的觀念,通常神經外科門診常見的頸椎疾病及治療方式包括:1.    頸椎間盤突出:病因分外傷性及退化性兩種。外傷性頸椎間盤突出大半由車禍、高處跌落或跳水觸底造成;退化性頸椎間盤突出則是長期姿勢不良,過度勞累,頸部肌肉無法承受多餘的壓力,使頸椎間的椎間盤受力增加,加上椎間盤退化而喪失彈性,以致椎間盤突出,嚴重者會壓迫到神經需經由神經外科手術治療,如果延誤醫治時間,病人恐有終身殘廢之虞。目前已經有人工椎間盤可供選用,恢復效果比其它代用品還好,手術後三天就能出院。2.    頸椎外傷:多由車禍、高處跌落、運動傷害、槍傷或刀傷引起。若只有皮肉傷則癒後效果通常良好,若傷及神經但未傷到骨髓,就需手術治療。一旦傷到脊髓,則常因神經元缺血或壞死而癒後不良,其治療重點在防止神經元惡化及維持頸椎之完整性和穩定性。3.    退化性頸椎炎:俗稱骨刺,乃長期頸椎受力不均至局部頸椎或韌帶鈣化所造成。中老年人需特別小心骨刺,若頸背部酸痛及上肢酸麻無力等症狀加重,必須立刻門診檢查。輕微的神經壓迫可藉藥物及復健治療,但若壓迫厲害引起劇烈疼痛、四肢無力、肌肉萎縮、步態不穩,甚至大小便失禁或癱瘓,則必須賴手術治療。4.    頸椎腫瘤:罹患此病之人並不多見,但亦不能掉以輕心,患者以良性腫瘤居多,早期治療效果良好;至於惡性脊椎腫瘤常是移轉而來,癒後效果往往與腫瘤性質有關,目前手術治療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無法手術或者開刀拿不乾淨,則可考慮電腦刀治療(Cyberknife Radiosurgery) 。頸椎是腦部通往周邊神經的樞紐,其重要性不可言喻,保持頸部健康的方法不外乎規律運動、正確姿勢及正常生活。一旦頸椎病變需盡早治療,否則迷信偏方耽誤治療的黃金時期,想再度擁有健康的頸椎就為時已晚矣!(資料提供:萬芳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   洪國盛醫師)

宣導減碳愛地球 摸彩贈鐵馬、傳授避免運動傷害

宣導減碳愛地球 摸彩贈鐵馬、傳授避免運動傷害#頸椎

11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醫師節,為了向維護民眾健康,不辭辛勞的醫師們,表達敬意和謝意,衛生署苗栗醫院特別舉辦「苗醫奥斯卡金醫獎」頒獎典禮;於門診大廳佈置星光大道,讓獲獎醫師分別通過紅地氈上台領獎而備感尊榮;會中還同時為本月生日的醫師切蛋糕慶生;此外,配合宣導減碳愛地球政策,現場除摸彩贈送腳踏車外,並由復健科主任傳授如何避免運動傷害,希望大家都能正確騎腳踏車,不僅增進個人健康,也為守護地球健康,盡一份心力。「苗醫奥斯卡金醫獎」頒獎典禮,由院長李源芳親自主持,李院長首先表示,非常感謝苗醫醫師群,能本著醫療專業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一年365天都為守護鄉親的健康,兢兢業業、不眠不休地辛勞付出,也期勉醫師群,繼續為營造安心、信心的就醫環境共同努力;立法委員徐耀昌、苗栗縣副縣長林久翔,和李乙廷立委服務處、市公所代表等多位貴賓,均前往會場祝賀,場面隆重且溫馨。苗醫奧斯卡金醫獎共頒發「溫馨服務」、「病歷典範」、「最佳教學」、「最佳人緣」、「團隊貢獻」等五大獎項,其中「溫馨服務」是由就診民眾票選產生,其餘獎項則是由苗醫員工選出,獲獎者皆是實至名歸,非常難得;得獎人分別為1.「溫馨服務獎」:陳伯南醫師(神經內科)、葉宗銓主任(內科);2.「病歷典範獎」:張瓊玟醫師(復健科)、杜時曦主任(泌尿科);3.「最佳教學獎」:邱昭彥主任(放射科)、薛耿銘醫師(精神科);4.「最佳人緣獎」:王蘭福醫師(胸腔內科)、康耀文主任(復健科);5.「團隊貢獻獎」:鄭智元主任(直外科)、王蘭福醫師(胸腔內科)。為鼓勵民眾多運動增健康,及響應節能減碳政策,苗栗醫院也特別準備了4部腳踏車,做為參與投票者之摸彩獎品,並在慶祝大會中,公開抽出劉豐賓(永和市)、郭虹佑(苗栗市)、劉素娥(苗栗市)、鄧文妃(苗栗市)等四位幸運者,各獲得腳踏車乙部。苗栗醫院復健科主任康耀文指出,騎腳踏車運動已成為時下最夯的交通與休閒運動,既省錢、又健康;但在門診中,也發現不少因騎鐵馬不當,造成運動傷害而就醫民眾;康主任說明,騎腳踏車具有「低關節衝擊性」、「有氧」、「休閒」等運動優點,但仍需提醒大家注意,可能形成的運動傷害,例如姿勢不佳(不良騎乘姿勢),或是坐墊位置、手把高度不適當,均可能造成膝蓋、肩膀、上臂及頸部、腰部的僵硬不適,另外過度運動造成重複性傷害、意外傷害(比如摔傷、車禍)等。康主任進一步說明,座墊太低、太前或太後,會形成膝蓋或肌肉負擔偏,而出現不適的症狀,例如坐墊太低,膝蓋必須增加過度彎曲,就容易因韌帶或是髕骨關節受過度擠壓,疼痛發生在膝蓋前側;坐墊高度太低,騎車時脖子順勢後仰,壓迫到頸椎;坐墊太高,加上輪胎灌太飽,震動太大,騎車時腰椎、薦椎易受到震動造成壓迫;以上注意原則,建議民眾多加留意,才能輕鬆享有騎乘鐵馬的樂趣。

關節僵硬、痠麻無力 當心長骨刺

關節僵硬、痠麻無力 當心長骨刺#頸椎

什麼是骨刺?這個名詞經常出現,但也常被誤解。所謂骨刺,就是在關節邊緣骨質增生所產生的贅生物,在X光片上看起來就像一個尖刺突出物一樣,因此稱之為骨刺,英文稱之為(bone spur)。關節邊緣的骨質為什麼會「增生」呢?所謂關節,是指骨骼與骨骼相接的地方,彼此之間有軟骨做為襯墊。天主教聖功醫院骨科-李彥興醫師表示,當關節之間的軟骨因為長期負重、承受壓力,導致軟骨磨損,於是關節變得不穩定,關節邊緣的骨質為了因應此一變化,於是增生出骨贅,以增加關節之間的穩定度。由於骨刺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增生出來的,所以負重的關節比不負重的關節容易長骨刺,例如膝關節就比肘關節容易長骨刺;活動度大的關節比活動度小的關節容易長骨刺,例如腰椎就比胸椎容易長骨刺。另外有些情況,則是誤用了骨刺這個名詞。李彥興醫師指出,例如椎間盤損壞造成背痛,會被稱呼為腰椎長骨刺;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會被稱呼為骨刺壓到神經;足底筋膜長期發炎出現鈣化,會被稱呼為足底長骨刺;肩膀棘上肌肌腱長期發炎出現鈣化,也會被稱呼為肩膀長骨刺。這些都是誤用骨刺一詞的情況,只是用久了積非成是,原本的定義就被混淆,也就得不到正確的診斷。骨刺會有什麼症狀?因為骨質的增生是為了增加關節的穩定度,相對的便減少了關節的活動度,所以骨刺增生以後,關節會變得較為僵硬;骨質的增生會佔據原有的空間,如果周圍正好有神經通過,就會被骨刺壓迫到,造成痠麻無力甚至肌肉萎縮等神經症狀。由於骨刺會增生是因為軟骨已經被磨損,所以也會出現疼痛的症狀。如何避免骨刺的增生?隨著年齡增長,關節在長期負重使用之下,都會增生骨刺。李彥興醫師提醒,但我們可以注意下列事項,以減少骨刺的增生:1. 維持適當的體重,不要過胖,以減少關節承受的重量。2. 適度的運動,不要過度激烈或時間太長,以避免軟骨的磨損。3. 保持正確的站姿及坐姿。彎腰駝背,坐姿不良,都會增加脊椎的受力,長期下來將引起脊椎骨刺增生。開車時可在腰部加墊,讓腰椎保持正確的曲度。4. 避免提重物。尤其是彎著腰提重物時,脊椎承受的負荷更大。必要時可穿著束腰輔助支撐。5. 枕頭不宜太高。勿長時間低著頭或歪著頭做事。以減少頸椎的受力。6. 上下樓梯及蹲下站起等動作,會增加膝關節的磨損,進一步引起骨刺的增生。必要時可穿著護膝增加穩定度,以避免骨刺增生。

改善頸椎退化-談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

改善頸椎退化-談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頸椎

肩頸痠痛、頸背疼痛、上肢麻痛或感覺異常,是現代人非常常見問題。若是情況嚴重,甚至會有上肢肌肉無力、萎縮或是導致下肢步態不穩情形出現。這種狀況若是在老年人身上出現,多半是因為頸椎椎間盤產生退化再加上骨刺形成,使得頸椎脊髓或神經根受到壓迫所造成。若是發生在年輕人,大多是因為長期姿勢不良、激烈頸部運動或車禍外傷,造成頸椎椎間盤突出、破裂,甚至是提早退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脊椎外科團隊從95年起採用「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來治療頸椎椎間盤病變病人,成效斐然。術後,病人頸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狀疼痛有立即性改善,而且術後頸部活動並不受限,所以很快就可以回到工作崗位上。骨科醫師江長蓉指出,這種頸椎人工椎間盤植入手術,近幾年來,在歐美及日、韓等國都是積極發展,因為這種手術提供頸椎病變病人另一種解除疼痛,又能保留頸椎活動度的方法。江醫師表示,經由該手術可以成功解除病人症狀,但是經過手術處理的那一節椎間盤從此就會失去分擔重力及扭力功能,使得壓力會重新分配至上下椎節,如此一來,鄰節椎間盤就必須負擔較大工作量,因而可能提高發生退化性病變的機會。她還說,當同時有多節頸椎必需進行手術時,骨融合後,頸椎活動將會明顯受限制。人工椎間盤發明就如同人工膝關節及人工髖關節一樣,要在減輕病人疼痛同時,又能夠維持原本頸椎活動度。行政院衛生署規定,只有接受過專門訓練的脊椎外科醫師可以執行這項手術,目前許可使用頸椎人工椎間盤有3種。雖然設計上略有差異,但是都有不同大小組件,可以依據病人本身椎體大小來選用最適當的人工椎間盤。藉由人工椎間盤植入,可以重建椎間盤高度,以維持神經洞大小,也可維持頸椎正常曲度及前後左右活動能力,使頸椎穩定性更高,讓病人回復到正常頸椎生理活動。江長蓉強調,雖然首例頸椎人工椎間盤於2000年1月才植人體內,但目前追蹤報告均指出,病人在術後可以保有正常頸椎功能。頸椎人工椎間盤手術最主要適應症為椎間盤突出或破裂造成頸椎神經壓迫,或是退化性頸椎病變合併神經壓迫或輕微頸椎不穩症。若是有嚴重頸椎滑脫症及不穩、頸椎變形、頸椎感染性病變、頸椎腫瘤或骨質疏鬆症者,則不適合接受頸椎人工椎間盤手術。

讓人一夜好眠的寢具怎麼選?

讓人一夜好眠的寢具怎麼選?#頸椎

寢具對人的脊椎而言非常重要。因為每個人一天至少有七、八小時的睡眠時間,算起來一輩子幾乎有三分之一的時間要待在床上,此外,我們都知道睡眠品質會直接影響到人的健康,因此選擇適合的寢具來保護脊椎,是一件完全馬虎不得的事情。■ 床墊要軟硬適中以床墊來講,因為每個人對「舒適」的感受不同,加上對於床墊的軟柔度反應也不一,所以目前的學術研究結果,還很難去定義什麼是最適合人體工學的床墊。不過,我們在挑選床墊時,還是有幾個大方向可供參考。所謂軟硬適中的床墊,是指當身體躺下去時,它的彈性不會過於強烈而造成反彈,也不會因太過柔軟而整個塌陷。太硬的床墊,只能以點狀式的區塊支撐身體的重量,所以平躺下來後,會發現自己的骨盆、肩膀所受的壓力特別大,腰部會有點懸空的感覺。而太軟的床墊,通常一開始躺下會感到很舒服,好像身體整個都被包覆住,但是如果身體會不自主的弓起來,這就表示這個床墊對身體來說太軟了。從脊骨醫學的角度來看床墊,擁有美國、加拿大兩國脊骨神經醫師執照的黃如玉醫師表示,會比較推薦獨立筒系列的彈簧床。獨立筒的軟硬度可以根據個人的體重來選擇,它的支撐方式是屬於多點的平均支撐,人體需要較多支撐點的骨盆、背部、肩膀等,都可以獲得足夠的支撐。而且因為每個彈簧是分開獨立的,腰椎、膝蓋等比較凹陷的區塊,也可以和床墊完全貼合。獨立筒床墊還有一個優點,可以避免同床睡覺的兩個人彼此干擾,同時也不會因為兩個人的重量不同產生支撐不足的問題。黃醫師指出,在選擇床墊時,還需考慮到個人的體重。因為支撐的需求與重量成正比,簡單的說,體重較重的人需要較硬一點的床墊。但這只是一個大原則,在購買床墊的時候,一定要試躺、試睡,符合個人的需求,才是好的床墊。■ 枕頭著重高度和材質枕頭的作用,在於填補和支撐平躺時頸椎與床之間的空隙,來維持頸椎應有的弧度,不會因為平躺時的地心引力讓頸椎弧度改變,或讓周圍肌肉在睡眠時無法放鬆。選擇枕頭時,必須注意高度和材質兩大重點。購買時須以平時睡覺的姿勢來測試。不過,黃如玉醫師特別提醒一點,大部分的人躺在枕頭上的位置都太低了,當個人躺在枕頭上時,從肩膀以上的部位應該都要被枕頭覆蓋、支撐住,才是正確的使用法。最適合的枕頭高度,是在平躺時下巴能與地面平行,不會往上或往下傾斜;在側躺時,肩膀到耳朵和頭之間都要被支撐和覆蓋到,而下巴依舊維持在兩個鎖骨中間。至於要選擇哪種質料,黃醫師認為,乳膠的枕頭為佳,因為它的彈性很好。如果要選擇其他材質,過敏體質的人必須避免毛絨類的棉被或枕頭,有些年紀大的長輩習慣睡在硬式枕頭上,但是一定要注意是否整個頸部都能被支撐住。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檢查你的枕頭是否適合自己:在剛睡醒時,可以留意一下,自己的頭部是離枕頭很遠,還是和睡前的位置差不多。因為人在入睡時會自動尋找最舒服的姿勢,如果枕頭不適合你,你自然就會離開那個不舒服的位置。當你發現自己早上起床,頭都不在枕頭上時,就代表你可能需要更換一個新枕頭!(文案部份擷取自,新自然主義「體態,決定你的健康」一書)

辦公族減壓保健法-肩膀斜方肌運動

辦公族減壓保健法-肩膀斜方肌運動#頸椎

電腦族、坐辦公室的人、總機小姐、計程車司機等必須長時間坐著的人,做事情時,常不自覺的會聳肩(注意一下,寫字時也會)。這在短時間內還可以,但如果長時間如此是不行的,只要超過半個小時不休息,就很可能已經超過了身體的負荷。如果常在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就覺得肩膀很「沈重」,但既非痠麻、也非疼痛的感覺,且自己去捏一捏,會覺得又舒服又痠痛時,就表示斜方肌(脖子到肩膀之間的肌肉)已經疲憊,開始抗議了。臺安醫院復健科鍾佩珍醫師建議,每隔卅到四十五分鐘,就可以做做此一動作,可以使斜方肌獲得舒緩,及降低頸椎神經根被壓迫的可能。■ 動作一:找張椅子坐下,但椅子必須有邊緣可以抓著。 左手抓椅子的邊緣,身體及頭部儘量向右邊倒,維持廿秒。 換邊,右手抓椅子的邊緣,身體及頭部儘量向左邊倒,同樣維持廿秒。 左右交替,各四次。如果動作已經很純熟,已經可以感受到做動作一是拉到那一部位的肌肉時,則在做動作一時,可以增加另一手的動作。■ 動作二:同動作一的步驟1。 同動作一的步驟2,但右手繞到後頸部,壓住耳後的骨頭(乳突骨)。此時動作會有二個著力點,一個是抓住椅子下緣的左手,另一個是按住乳突骨的地方。此時斜方肌可以更充分的達到拉筋、伸展的效果。維持廿秒。 換邊,同樣維持廿秒。 左右交替各做四次。◎ 注意:動作一在做的時候,要注意是往側面倒,身體不要往前或後傾,否則所用到的肌肉完全不一樣。剛開始做此動作的人,不建議做動作二,如果身體前後傾又壓錯地方,反而不好。動作二壓乳突骨的手,力量可以自我調節,但不要壓到感覺不舒服或疼痛的程度。很重要的是,抓椅子下緣的手,只做固定之用,不要過度用力。曾有人因動作錯誤,發生手指彎曲肌的肌腱炎,若因此而造成扳機指,就更划不來了。◎  禁忌:鍾佩珍醫師提醒,已有頸椎關節炎或頸椎椎間盤突出,又壓迫到神經根的患者,平時頸部會痠痛、手臂痠痛、下臂痠麻者,因做此動作容易加強不適感,所以不要做,先治好再說。

為何頸椎會長骨刺?

為何頸椎會長骨刺?#頸椎

首先解釋一下頸椎之構造,頸椎共有7節,除了第一、二節形成環軸構造以外,其他2-3、3-4以至6-7,7以及胸椎第一節之間均有軟性組織所謂的〝椎間板〞由中央的髓核以及周圍的纖維輪所構成之存在,此作用在於構成各椎體之間的緩衝性以增加可動性,介由附著於各部位的肌肉之協調使吾人既可仰天長笑,或低頭含羞默默,又可左右搖擺,拒人於千里或大跳泰舞諂媚獻勤。另一方面,如果7塊磚塊連死在一起,就如所謂的硬骨頭,除了夭折以外,又如何能使它屈服呢? 再者,除了以上之基本構造以外,也必須了解此7塊骨頭並非一直線的排列,而是具有生理性的彎曲的,在生後一個月內,脊椎是全後彎的,但是在3-4個月頭部可以舉起以後頸椎以第3第4為頂點,形成前彎現象(開始走路後腰椎也形成前彎現象)。  了解以上初步之構造後再來看看頸椎的活動範圍。與各頸椎的關係除了回旋之動作以外,前後屈以及側屈之動作,參與最大的就是在C4/C5、C5/C6為中心的上下一節,最大前後屈時承受最大壓力的部位也是在於C4/C5,C5/C6的地方,而第7節與胸髓第一節之C7/TH1幾乎是不動的。  接下來,讓我們進入主題,為什麼會長骨刺?何謂骨刺,一般上大家所說的骨刺其實可以分成兩者,一種是退化性頸椎症,另一種是椎間板突出症,前者是退化性變化起因的,慢性變性變化所引起的通常是隨年齡增長而增加,40歲以上的人比較多,但並不一定會有症狀,後者突出症是因為椎間板的髓核脫出而壓迫神經所引起的,在年青層也可以看見,而這兩種均大多發生在C4/C5,C5/C6的地方,也就是頸部運動最有關連的地方,其次是C3/C4以及C6/C7而C2/C3,C7/TH1幾乎不常見,由此可見骨刺的發生和動力所承受的壓力有非常大的關係,在胸椎以及上部腰椎也幾乎看不到骨刺,因為這些地方的活動範圍非常小。  以上理由可見骨刺的發生原因,除了年齡的退化以外,諸如運動傷害,姿勢不正,長期的低仰頭等等均會引起骨刺的發生,而如何避免也就是心理有譜了,正確的姿勢,避免激烈的頸部搖晃運動傷害等等都是最重要的。至於治療總括來說藥物、復健、手術三步驟,是不變的定律。上肢、手指的知覺障礙、動肌肉萎縮,以及下肢的僵硬、行動困難等等之症狀出現時,建議你趕快就診,聽取專科醫師的建議,儘快搏取適當的處置才是上策。

常忘記更換姿勢,「頸椎症」好發群!

常忘記更換姿勢,「頸椎症」好發群!#頸椎

大部分是因肌肉、肌膜或韌帶的急性拉傷,屬頸椎症候群最常見之一,病人可以在沒有任何警訊或受傷的情形下突然發生,也可以因突發意外創傷或拉傷引起。疼痛從後腦杓的頭骨下緣開始,一直往下延至兩側肩甲骨內側和中央部位的椎骨旁肌肉和提肩肌,不動時症狀還可忍受,動的時候很痛,有些人還會合併有頭痛的症狀。這些症狀若一直持續會讓人有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倦、睡不好的連鎖反應,嚴重者根本無法工作。臺安醫院復健科醫師 鍾佩珍表示,如果疼痛的來源經醫師檢查後的確是因肌肉、肌膜或韌帶的拉傷,治療的方法有休息、藥物、輔具和物理治療。若病人過去並沒有胃炎、胃潰瘍的胃腸毛病,也沒有對藥物過敏的病史,可考慮使用非類固醇抗炎藥物、肌肉鬆弛劑把症狀減緩,頸椎症候群是一種可以完全治療好的疾病,唯平常要養成每30分鐘替換一下姿勢的習慣,讓疲乏的肌肉不要被重複的拉傷。<居家復健DIY>‧站著或坐著時可暫時使用柔軟的頸托來支撐頸部,使用頸托的目的是限制頸部的大活動和支援頭部的重量。‧當然如果實在太痛了,躺下休息絕對是可幫忙減低症狀的。‧每天頸部局部熱敷20分鐘,也有很大的治療效果,唯要小心避免局部燙傷。通常如有配合著治療,這種症狀大約一至兩週就會慢慢的改善,痊癒後平常要養成在任何情況下工作都要養成每半小時變換一下姿勢,因肌腱、肌膜、韌帶在任何一種靜態,姿勢,維持一段時間之後將會疲勞,而疲勞容易引起發炎,所以短時間動一動是有必要的,當然最好能同時養成運動的習慣,運動的目的是要增加肌肉的耐力和柔軟度,這樣就可以減少再發的機會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