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是觀察身體的一扇窗,能夠反應身體的狀況。」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鄭乃禎指出:「出現慢性傷口時,通常代表身體有些潛在的疾病。」
「傷口是觀察身體的一扇窗,能夠反應身體的狀況。」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鄭乃禎指出:「出現慢性傷口時,通常代表身體有些潛在的疾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兒子額頭的傷口一直流血。」林媽媽焦急地說。醫師問:「怎麼受傷的?」林媽媽回答:「剛剛在打球的時候和同學相撞,兩個人都受傷了。」醫師小心地掀開紗布,額頭上的撕裂傷便流出血來。 「這傷口要不要縫合?要不要打破傷風?會不會留疤?」林媽媽一口氣問了好幾個問題。日常生活中,大家多少都有受傷的經驗,也都會有類似的問題,讓我們請醫師來解答。 哪些傷口需要縫合? 決定撕裂傷口要不要縫合,第1個要考慮傷口的深度及長度,新英格蘭診所乳房外科院長黃柏榮指出,一般而言超過1公分以上的傷口可能需要縫合,若傷口太深,傷及到肌肉組織、肌腱、韌帶、骨頭時,可能需要一併修復。 第2個要考慮出血的流量,黃柏榮說,流血速度較快的傷口,若加壓10分鐘以上還止不了血,一定要盡快到醫院處理。 第3個要考慮傷口的位置,黃柏榮解釋,例如位在關節處的撕裂傷在日常活動時會打開,很難自行癒合,建議要縫起來,幫助傷口癒合。另外,撕裂傷口若靠近臉部或生殖器,可能對美觀或功能造成影響,最好能夠縫合處理。「別小看臉部的傷口!」黃柏榮提醒,「或許傷口不大,但是若傷到肌肉,可能會影響眼輪匝肌的功能,就要縫合修補,千萬不能輕忽。」 第4個要考慮受傷的原因,黃柏榮分析,如果是較乾淨的傷口,大多會立刻縫合;至於動物咬傷的傷口,因為細菌量較多,感染風險較高,除了清潔、止血之外,也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後續再評估適合縫合的時機。 受傷了,需要打破傷風嗎? 在台灣,破傷風疫苗是常規接種的疫苗,大家在嬰幼兒時期、6歲會接受預防接種。一般而言,破傷風疫苗可以維持10年左右的保護力,爾後需要定期追加。只要患者不確定自己的接種狀況,所有的傷口都需要打破傷風疫苗。黃柏榮解釋,如果患者確定接種過3次或以上的破傷風疫苗,就要評估是否需要追加注射破傷風疫苗。 針對小而乾淨之傷口,若最後一劑破傷風疫苗已超過10年,便需要追加注射;針對所有其他傷口,若最後一劑破傷風疫苗已超過5年,便需要追加注射。 傷口照護重點提醒 在傷口完全癒合前,大家都要好好照顧傷口,黃柏榮說,請準備好換藥材料,包括滅菌手套、棉棒、生理食鹽水、消毒水、抗生素藥膏、膠帶、紗布、或有助傷口癒合的敷料。在換藥前務必用乾淨的肥皂洗手,小心移除舊敷料,然後清潔、消毒傷口,塗上抗生素藥膏,然後以敷料妥善覆蓋傷口。 如何照顧傷口? 包紮好傷口後,盡量不要有外力衝擊或碰觸,並避免潮濕或污染。黃柏榮說,飲食中要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幫助傷口癒合。每天都要觀察傷口,如果出現發紅、發熱、腫脹、疼痛、化膿等,代表傷口可能有感染,要盡快就醫。 如何預防疤痕形成? 「想預防疤痕,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受傷!」黃柏榮說,「如果已經受傷了,就要好好處理,包括把傷口清乾淨、正確縫合、正確換藥、避免感染等,都有助於降低疤痕形成的機會。」如果是縫合性傷口,可以使用具有抗張纖維束之免縫膠帶,黃柏榮說,免縫膠帶是以垂直傷口的方向黏貼,幫助傷口黏合得較平整。 請務必以紗布、或人工敷料妥善覆蓋傷口,降低傷口感染的機會。像是不沾黏類型的人工敷料則可以減少換藥的不適。另外,選擇有助保持傷口濕度及溫度的人工敷料則能有助形成適合傷口癒合的環境,較不會造成過度生長的疤痕。 「已經有許多研究指出,纖維膠原過度增生與過度發炎有關,可能造成疤痕凹凸不平的問題,」黃柏榮說「若是具有蟹足腫體質,膠原蛋白容易過度增生,更需要使用正確的敷料。有些人工敷料可以吸收組織液,提供濕潤、良好的癒合環境,盡量避免纖維膠原過度生長。」 因為在換藥時需要反覆撕掉、貼上膠帶,黃柏榮說,若是皮膚較脆弱、敏感、或怕痛的病人,可以嘗試使用矽膠膠帶,以降低不適。 貼心小提醒 割傷、撕裂傷皆是很常見的狀況,受傷時請以乾淨的紗布加壓止血,然後盡快就醫處理,回家之後記得每天換藥好好照顧傷口。黃柏榮說,傷口遭到感染時,可能出現幾個徵象,如果發現有明顯的肉芽組織隆起、增生,摸起來硬硬的,就要提高警覺。接下來就是發紅、腫脹、發熱、疼痛,且出現異常分泌物,黃色、灰色、深咖啡色分泌物都有可能。隨著感染惡化,將造成全身性感染反應,便會開始發燒、畏寒。 如果有任何疑問,請盡快回診,才能避免小傷口,變成大麻煩!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報導) 人的一生中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傷口,在年輕時,因為免疫力、體力、營養攝取等都很好,除非真的是很嚴重的傷口,不然大多時候都可以自己慢慢痊癒。然而對於年長者,因為免疫力、體力的下滑,甚至是營養攝取不均衡,導致一點點的小傷口就可能導致很嚴重的後果,像是蜂窩性組織炎跟菌血症等等,更不用說當長輩自己如果還罹患糖尿病,會造成傷口難以癒合,因此如何照顧傷口以及幫傷口換藥,就變成很重要的議題。 傷口換藥5步驟清潔、消毒、塗藥、包紮、更換1.清創:把傷口清潔乾淨絕對是傷口換藥的首要任務,一個好的傷口應當是粉嫩,並且保持濕潤,假如今天傷口上面佈滿死掉的組織、血塊或焦疤,都會使得正常的細胞難以生長。清創記得要用無菌棉棒,以無菌生理食鹽水沾濕,由內往外,把舊的藥膏、黑黑的血塊、連同黃色的組織液都清除。有時候傷口太乾不好清,可以先用浸濕的紗布覆蓋傷口,也就是利用紗布濕敷傷口,大約10分鐘之後,等到乾涸的傷口表面都軟化了,再開始用棉棒清創。 2.消毒:這邊一定要強調,每一種消毒藥水都有他的優缺點,使用前一定要先了解其特性。在居家中主要的消毒藥水建議還是以優碘跟白藥水為主,其中優碘適合大部分的傷口;而白藥水只適用於表層的傷口,如果傷口已經傷害到真皮層,不建議使用。另外,根據新的研究顯示,所有的消毒藥水都會影響傷口的癒合,因此塗抹消毒藥水的時間不可過長,等候約30秒即可用生理食鹽水沖洗乾淨,尤其優碘因含有色素,如果不沖乾淨很容易有色素沉澱。 3.塗藥:一般的傷口可以使用凡士林保持濕潤,或使用含鋅的藥膏幫助傷口癒合,都是可以參考的塗藥,不過還是要特別提醒,傷口塗藥還是先徵詢過醫生的意見,因為每種傷口都有適合的塗藥,若是塗抹來路不明的藥膏,甚至有可能造成傷口進一步潰爛。大部分的外傷上藥,請用乾淨的乾棉棒沾藥膏,在傷口上薄擦一層藥膏即可,不需要厚敷;但在少數情況,醫師會囑咐藥膏須厚敷,填滿傷口;甚至有些傷口,使用特殊的敷料,不需要再擦藥膏。所以傷口用藥原則,也請在醫師指導下施行。 4.包紮:有些人喜歡讓傷口保持乾燥,這是不正確的想法,因為傷口在癒合的時候,需要白血球來吞掉外來的細菌及外來物、纖維母細胞進行修復、上皮細胞長出新的皮膚,這些步驟,都必須在濕潤的傷口才能順利進行。如果敷料能提供傷口床一個濕潤又抑菌的環境,確實會縮短傷口癒合需要的時間。還有,包紮的材料非常多元,從基礎的紗布,到人工皮貼布都有,可以依照傷口的情況自由選擇,若是傷口的滲出液很多時,可以使用人工皮貼布,吸收過多的滲出液,也可以避免因為使用紗布包紮造成的傷口沾黏。 5.換藥:如果是乾淨的傷口,初期1天換1~2次就可以,後期甚至可以2天換一次藥,而人工皮甚至可以到3~5天。如果在換藥時,發現紗布跟傷口黏住了,這時千萬別急著撕開,這樣會造成傷口再次被破壞,可以使用生理食鹽水先把紗布浸潤,等沾黏的地方軟化後,再移除紗布。糖尿病造成的困難傷口照顧糖尿病患者常因一個小小傷口,而忽略護理或處理不當,導致腿部細菌感染,引起潰爛,嚴重的要把局部或整隻下肢截除,甚至會有生命的危險。若糖尿病患者認識多些,日常足部護理的重要性,及傷口之正確處理方法,這些悲劇是可以避免的!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糖尿病人的足部潰瘍與截肢狀況,依據2011年台灣糖尿病健康促進機構品管調查研究結果,國內糖尿病人的足部潰瘍、截肢盛行率分別為1.3%及0.7%,目前對於這樣難以癒合的傷口,已經有推出幹細胞的療法,向三總醫院都有在推動,有需求的病人可以向醫院洽詢。(本文獲家天使授權轉載,原文為:傷口照護怎麼做? 5大步驟教你!│家天使居家照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花出生前檢查狀況都很好,出生後由媽媽純母乳哺餵。但很快媽媽的泌乳量漸漸不夠,還未滿月的小花就開始喝一般嬰兒配方奶。1週後媽媽幫小花換尿布時發現,大便裡竟然有鮮紅色的血絲!就醫時醫師了解小花進食狀況與症狀表現,發現小花臉頰上有一些濕疹,也詢問到媽媽自己有氣喘體質,診斷小花可能是對牛奶蛋白過敏。牛奶蛋白是嬰幼兒食物中最常見過敏原成大醫院小兒部醫師賴馥蘋說明,根據統計,牛奶蛋白是嬰幼兒食物中最常見的過敏原,小於1歲的嬰兒更有2至3%對牛奶蛋白過敏。對於牛奶蛋白過敏的小寶寶,以母乳哺育者仍可持續哺餵母乳,但母親自己的飲食要避開乳製品;若以一般嬰兒配方奶哺育的寶寶,就會建議更換成高度水解配方奶,並觀察2至4週,若症狀緩解更能確定診斷。其他動物性配方奶如羊奶粉等,造成過敏的機會也很高。另外,雖然多數嬰兒牛奶蛋白過敏患者對豆奶的反應良好,但仍有10至14%過敏機會,且只建議在6個月大以上的嬰兒嘗試。都不是建議的方案。建議純母乳哺育至孩子4至6個月大賴馥蘋醫師表示,嬰兒牛奶蛋白過敏常以皮膚、呼吸道或腸胃道症狀為主訴。皮膚症狀主要為蕁麻疹與異位性皮膚炎;呼吸道可能有像氣喘般的喘鳴聲;而腸胃道常見症狀,則包括頻繁的溢吐奶、嬰兒腸絞痛、食慾不振、腹瀉、便秘、糞便中帶血絲黏液等,甚至會導致缺鐵性貧血與生長遲滯。雖然這些症狀專一性不高,但若同時影響1個以上的器官,更要提高警覺。母乳含有最適合初生嬰兒成長所需的各種營養,是嬰幼兒哺育的首選。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足月產正常新生兒於出生後應盡速哺育母乳,並持續純哺育母乳至4至6個月大。不過,當無法持續哺育母乳時,就需慎選適合寶寶的嬰兒配方奶。配方奶、母奶媽媽飲食要慎選一般配方奶多以牛奶為基底,再調整或添加營養成分以符合正常嬰幼兒健康成長的需求。但賴馥蘋醫師表示,牛奶與母乳中的蛋白質組成成分有所差異,當這些牛奶蛋白質通過發育尚不健全的腸胃道時,容易誘發免疫反應,這便是造成牛奶蛋白過敏的主要元兇。即便是哺育母乳,母親飲食中若含有大量乳製品,這些過敏原還是有可能透過母乳傳遞給嬰兒,造成過敏。嬰兒牛奶蛋白過敏的預後相當良好,隨著年紀增長,腸胃道的發展更臻成熟,約75%以上寶寶3歲後就不再對牛奶蛋白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