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

非痔瘡!血便恐是大腸癌警訊

非痔瘡!血便恐是大腸癌警訊#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國人大腸直腸癌盛行率高達42%,為國人癌症死因第3名,僅次於肝癌和肺癌,而大腸直腸癌的症狀與痔瘡頗為類似,一般人常因此延誤就醫,為此,醫師提醒若有血便、大便習慣改變等現象,千萬不要自行服藥或當成痔瘡置之不理,因為血便可能是大腸直腸癌的警訊。振興醫院家庭醫學科顏伯翰醫師表示,排便出血、大便習慣改變或排出像鉛筆般的細便、與腹部出現不明原因疼痛或絞痛時,民眾都應該提高警覺。愛吃肉者罹腸癌機率增顏伯翰醫師進一步說明,現代人外食多,攝取太多肉類和脂肪,會使腸道內膽酸分泌增加,而腸中的害菌會將膽酸代謝成致癌物質。此外,過量的脂肪、蛋白質會成為害菌的養料,使得罹癌機率增加。顏伯翰醫師說,超過60歲者,恐有5成的人大腸內長著息肉,且息肉有惡化成癌症的可能,因此呼籲40歲以上無症狀者每年應進行一次直腸肛門指診;50歲以上者,每年需進行一次直腸肛門指診及糞便潛血試驗、且每3-5年進行一次大腸鏡檢查。每1-2年的糞便潛血反應檢查,可降低15-43%大腸癌的死亡率,早期發現大腸癌,治療後存活率高達90%以上,故醫師提醒平時應養成定時排便習慣、減少動物蛋白及脂肪的攝取、多吃高纖維食物等,都可降低致癌風險。

寶寶便祕3元兇:奶粉泡太濃、亂通便、亂服藥

寶寶便祕3元兇:奶粉泡太濃、亂通便、亂服藥#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採訪報導)寶寶便秘造成出血真讓家長擔心不已!今年剛滿2歲的林小弟弟最近排便時總不停哭鬧,且都是硬大便,還曾高達四天都不排便,甚至一次林媽媽在幫寶寶換尿布時,竟發現一堆血,經小兒科醫師檢查發現原來是林小弟弟嚴重便秘,造成排硬便導致肛門破裂。小兒科曾俊睿醫師表示,小兒便秘的原因很多,常見的3大NG做法即奶粉泡濃、習慣性灌腸通便或是亂服各式中、西、成藥。這名林小弟弟經擦拭藥膏並搭配食用香蕉泥、木瓜泥後,才恢復正常排便。曾俊睿指出,估計在小兒腸胃科的門診中,有10~25%的小朋友有排便困難現象;硬的便便會讓寶寶不舒服,就更不想努力大出來,結果造成惡性循環,嚴重便秘可能造成直腸壁裂傷出血。而小兒便秘的原因很多,除了先天性巨結腸症等疾病因素外,大多受到遺傳及飲食習慣所影響。門診中經常看到父母因寶寶排便困難,緊張到不斷更換奶粉品牌或尋找各種錯誤或不當方法,結果可能害寶寶便秘更嚴重。他進一步指出,許多家長因寶寶便秘就推估是奶粉泡得不夠濃造成的,其實寶寶長期喝過濃奶粉反而會造成消化道負擔過重,或造成腎臟負擔過重。另外,有些家長習慣到藥房買灌腸劑給寶寶通便,長期會造成寶寶肛門括約肌缺乏自主性,日後會依賴通便才能夠解便,也是不當的處理方式。還有臨床上也常見到父母自行購買整腸藥物或成藥,容易造成寶寶中毒意外,讓便祕更加惡化,提醒家長不要讓寶寶亂服成藥或偏方。曾俊睿補充,根據1998年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AAP) 的研究報導,母乳中的棕櫚酸為β型棕櫚酸,在嬰兒體內容易吸收利用。而均衡飲食才是解決便秘的根本之道!台北中山醫院營養師黃子芩提醒,一歲以上寶寶的飲食要均衡,不能偏食,如果要避免便秘,各種水果、蔬菜、油脂都應該均衡攝取,除了使用配方奶粉外,也可以讓寶寶吃一些蔬菜泥、水果泥,如柳橙、番茄、木瓜、草莓、葡萄柚或奇異果等,或讓寶寶喝些果蔬汁等,增加腸道內的纖維素,幫助寶寶通暢排便。(照片/記者廖詠琦攝)

出現血便要當心! 勿把腸癌當痔瘡

出現血便要當心! 勿把腸癌當痔瘡#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當你上完廁所後,發現大便有血、顏色暗紅,可得小心了!千萬別以為是痔瘡就不用檢查,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卻可以透過採便管在家做糞便潛血檢查,進行篩檢早期發現,若是等到排便習慣改變、血便,往往已經進入二到三期,因而錯失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時機。臺北市提供50至69歲民眾2年免費1次「大腸癌─糞便潛血檢查」,只需要使用1支小小的採便管,採集少許糞便,即可利用定量免疫法(iFOBT)檢驗糞便中是否有微量血液反應,不痛又方便,是目前我國執行大腸癌篩檢的最佳方式。市民朋友可持健保卡至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接受檢查,或洽詢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最新資料統計,大腸癌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且呈現每年快速增加趨勢,98年已有1萬多人得到大腸癌,100年有4千多人因大腸癌死亡,高居所有癌症死亡率的第三位,因此大腸癌對國人產生的威脅絕對不可忽視。松山區健康服務中心周真貞主任表示,大腸癌是目前少數可經由篩檢及早發現的癌症,且越早發現治癒率也越高。歐美國家研究顯示,實施每年糞便潛血檢查可以降低30%的大腸癌死亡率。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大腸癌是可以透過早期篩檢,獲得良好控制的疾病」,要預防大腸癌的發生,除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外,50-69歲民眾每2年至少應有1次糞便潛血檢查,以早期發現大腸癌病變早期診治。

糞便潛血因素多 衛生局供免費篩檢

糞便潛血因素多 衛生局供免費篩檢#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供40歲以上市民,兩年一次免費大腸癌篩檢(FOBT糞便潛血檢查),在基隆市中正區7月7日的社區闔家歡篩檢中符合免費檢查者有69人,但近兩年未篩檢者佔41人,顯示基隆市民對接受免費糞便潛血檢查之接受度並不高。基隆市衛生局呼籲民眾可參與免費篩檢,掌握腸道健康。「糞便潛血檢查」是一種大腸癌初步篩檢的方式,只要將採檢管領回自行採檢後,帶健保卡交到指定的窗口刷卡繳交檢體即可,不需要掛號也不需要等候。基隆市中正區提供糞便潛血檢查的院所計9處篩檢點,民眾其實可選擇離家近的篩檢點就近領管篩檢,不限定您的戶籍所在地,只要您的年齡符合資格即可領管。造成腸道出血的原因很多,例如:痔瘡、大腸憩室、大腸瘜肉和大腸癌等,唯有透過大腸鏡檢的方式才能夠確認真正造成出血的原因。一般來說,初期大腸癌的出血可能是間歇性的,故一旦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者,不應以再次糞便潛血檢查排除陽性診斷。而兩年內已篩檢結果為陰性者也不須再次做糞便潛血檢查,兩次篩檢時間太接近檢驗的結果將會失去參考價值,故無須每年都篩檢。基隆市衛生局呼籲,只要帶著健保卡至提供相關篩檢服務的院所,即可得到與闔家歡一樣的免費篩檢服務。另外,提醒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異常)的民眾,務必要向原檢查院所索取陽性個案轉診單,至可提供大腸鏡檢查醫院做進一步的確診。勿以再次的糞便潛血檢查排除診斷,因為大腸癌的出血是間歇性的,可能會造成癌症診斷上的延誤,影響後續的治療成效。民眾若有疑問可電洽基隆市中正區衛生所。

克隆氏症好發青年 長期腹瀉血便須注意

克隆氏症好發青年 長期腹瀉血便須注意#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嚴重的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好發青少年與青壯年。患者長期反覆出現慢性腹痛、腹瀉、發燒、血便、體重減輕等症狀。嚴重者一天跑十幾次廁所,有患者因此整天離不開馬桶而足不出戶或得包尿布出門。部分病患腸子嚴重阻塞,大便無法通過而腹部劇痛;有的大便時血流不止掛急診。隨病情演進,腸子嚴重狹窄、瘻管而須開刀切腸,部分患者因一再手術而造成「短腸症」。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說,此症儘管就診率高,卻因早期症狀不典型,難被確診,常被當成大腸急躁症、腸胃炎等其他疾病,患者吃藥卻好不了。還有患者因長期血便,被診斷為缺鐵性貧血。臨床觀察,克隆氏症患者從發病到確診,平均花費三到五年。王輝明強調,腸躁症不會造成腸道發炎、潰瘍,也不會有腸阻塞或瘻管等嚴重的腸道破壞。因此腸躁症患者做大腸鏡檢查,腸道並無異常。腸躁症患者也不會有血便、貧血、發燒、體重減輕等症狀。反觀克隆氏症,則是腸子從表層到深層的發炎,主要侵犯小腸,但也可能侵犯整個消化道。病灶多是整層腸壁的發炎,甚至擴及腸道外的腹膜及淋巴結,因此容易發生狹窄、膿瘍、甚至破裂、瘻管。王輝明提醒,民眾若長期腹瀉、腹痛、血便、發燒,合併貧血或體重減輕等症狀,時好時壞、反反覆覆,應尋求腸胃科醫師診治。若確診為克隆氏症,優先選擇內科治療。

血便、不明腹痛 警覺大腸癌可能性

血便、不明腹痛 警覺大腸癌可能性#血便

依據衛生署公布資料顯示,直到民國97年時,惡性腫瘤(癌症)已經連續27年穩坐國人十大死因之榜首。統計到民國95年時,以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排名來看,分別佔男性的第二位(次於肝惡性腫瘤)和女性的第二位(次於女性乳房惡性腫瘤)。如果男女合計,大腸直腸癌則躍升為癌症發生率的第一名(10,248人)。死亡率則為所有癌症中的第三名(次於肝臟及肺臟惡性腫瘤)。可見大腸直腸癌的問題日益突顯。奇美醫學中心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周家麟的前瞻性研究發現,小於40歲且沒有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的年輕病人,有較惡性的腫瘤型態、較差的癌症期別及較不良好的存活預後。此一臨床研究發現的成果已投稿至美國外科醫學論文雜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且已被該雜誌接受即將發表。周家麟醫師說,這些年輕病人最常見求診的症狀為解血便及腹痛,有八成的年輕患者在手術後需要做化學藥物治療,其中甚至高達四成的年輕病人,一診斷出罹患大腸直腸癌時就已經是第四期,有腫瘤遠處轉移了。而這些年輕的病人,即使接受積極的手術和化學藥物治療,其五年的癌症存活率,甚至比年紀大於80歲的大腸直腸癌老年病人來的差。深入探討可能造成較差預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較差的癌症期別。由於40歲以下年輕的大腸直腸癌病人相對因為體力好,所以對於身體的不適也往往可以忍耐較久的時間,因此容易忽略解血便及腹痛這些警訊,再加上這些年輕病人沒有家族病史,病人本身及臨床醫師都可能認為罹癌機率低,造成延遲診斷,使得年輕患者有較晚期的癌症期別。因此,對於有長期血便或不明慢性腹痛的年輕病人,縱使沒有大腸直腸癌的家族病史,臨床醫師仍需高度警覺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

拉血便、黏液便!別輕忽桿菌性痢疾

拉血便、黏液便!別輕忽桿菌性痢疾#血便

桿菌性痢疾疫情隨著寒假旅遊逐漸升溫,臺北市衛生局表示,北市去年共確診23例桿菌性痢疾,皆為境外移入,與99年(22例)相近。23例中有11例是民眾出國旅遊時遭受感染,其中,印尼5人、印度1人、菲律賓1人、中國大陸4人。衛生局提醒民眾要前往東南亞地區及中國大陸,務必做好預防措施,行前要作好國際旅遊疫情資訊收集與防護準備。(圖:取自疾管局)桿菌性痢疾主要是經由攝食被病人或帶菌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感染,症狀包括程度不等的腹瀉、發燒、噁心、嘔吐、痙攣及裏急後重、血便、黏液便等,但部分民眾呈無症狀帶菌者。出國旅遊應注重飲食及個人衛生、切勿生食生飲、不要購買路邊衛生不良的食品、用餐前務必洗手,避免遭受桿菌性痢疾等腸道傳染病的感染。衛生局提醒民眾於旅遊行程中或返國入境時,若出現腸道不適症狀,應主動告知導遊協助,並聯絡機場檢疫人員進行採檢及通報,返家後儘速就醫,告知醫師旅遊史及接觸史,以利診斷治療,做好自主健康管理,才能快樂出門、平安健康回家。

出現血便要注意 直腸癌、痔瘡易混淆

出現血便要注意 直腸癌、痔瘡易混淆#血便

日前一名63歲王姓婦人,大便帶血已一段日子,經診斷為痔瘡,經過治療後血便問題依舊,近期腹瀉、便秘、糞便形狀開始變細小,再度就醫時,經轉診至高醫就診,診察後確定肛門口6公分處有腫瘤,病理切片檢查證實為直腸腺癌第3期,由於腫瘤距離肛門的位置近,王姓婦人擔心術後無法保留肛門,一度拒絕治療,直到醫師告知可先合併化學與放射治療,待腫瘤縮小後再施予外科腫瘤切除手術,後王姓婦人採納醫師建議,如願保留了肛門。根據高醫放射腫瘤科醫師黃旼儀表示說,一般人出現血便狀況,第一直覺就是痔瘡,甚至直腸癌初期也很容易被誤診為痔瘡,主要是因為直腸癌與痔瘡臨床表現有諸多相似之處,如便血、大便次數增多等,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是大腸直腸癌篩檢之最簡單、最經濟而且有效的方法,民眾可透過即時檢查來保障自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根據南投縣政府衛生局衛教文章表示,一般發生直腸癌的原因大多是飲食習慣、家族遺傳所致,飲食習慣與大腸直腸癌有密切的關係,常大魚大肉、常吃高蛋白、高脂肪及精緻食物的人,根據統計調查有大腸息肉、憩室、結腸炎及大腸癌的發生率較高,而若家屬(第一近親)罹患大腸直腸癌,罹患大腸癌的機會也會高於一般人。根據台中聯安醫院衛教文章表示,避免直腸癌的方式可改變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油膩食品,至少能減少25%~50%得到大腸癌機會,另外養成運動習慣,也可以減少40﹪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最後是定期到醫院做篩檢,早期大腸直腸癌存活率可以達90%以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