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

貓咪出現血便 小心染貓瘟嚴重恐致命!

貓咪出現血便 小心染貓瘟嚴重恐致命!#血便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醫師,我家貓咪這幾天都精神不濟,上吐下瀉,但都沒有出門應該不會生病吧!不知道怎麼了?」三重德欣動物醫院許俊隆醫師指出,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罹患了貓瘟,導致貓咪出現精神沉鬱、厭食、發燒、嘔吐甚至血便現象等現象。建議飼主若發現寵物有類似情況,應盡早前往獸醫院進行詳盡檢查,避免延誤治療,恐威脅生命。貓咪多種疾病 感染後難治癒 許俊隆醫師說明,貓咪有許多致命的疾病,多屬病毒性傳染性疾病,飼主若平日沒有固定施打疫苗,一旦感染,死亡機率相當高,有些疾病甚至高達9成以上,例如貓瘟,診間曾救援到流浪幼貓,檢驗後確定感染到貓瘟,由於症狀已經很嚴重,雖積極治療後仍不幸死亡。許俊隆醫師表示,貓致命的病毒性疾病通常經由接觸傳染,即使貓咪不出門仍有感染的可能,有許多案例,都是未曾出門的家貓受到感染,例如:加入未施打疫苗的新貓咪且沒有與原有的貓咪隔離,或是人接觸到帶原的貓咪,回家後沒有先清洗消毒就摸家裡未按時施打疫苗的貓咪等,都是高風險途徑,飼主應多加注意。貓咪除了呼吸道疾病之外,許俊隆醫師強調,傳染性腹膜炎也應特別注意,若貓咪出現發燒、嗜睡、食慾降低、嘔吐、黃疸、腹部膨大出現腹水,甚至有神經症狀等就必須注意貓咪是否已發病,因為一但出現症狀,幾乎到最後都會致死。許俊隆醫師表示,貓咪的多種致命疾病,其實都可以透過施打疫苗提早預防,根據2015美國貓病醫學會最新發佈建議三合一疫苗可於8周齡以上開始接種,共需接種3次,每次間隔3到4週,腹膜炎疫苗則建議16周齡以上開始接種,共需接種2次,每次間隔3到4週,即可預防感染上呼吸道病毒性疾病、貓瘟與腹膜炎的風險。貓咪也有心絲蟲 目前無可治療的藥物許俊隆醫師表示,飼主也應注意心絲蟲的感染,近年來,台灣獸醫越來越重視預防貓咪心絲蟲的問題,目前市面上,在狗狗心絲蟲治療上已有相當安全的藥物可供運用,但不適用於貓咪,因為會產生嚴重的毒性,幸好大部分受感染的貓咪不會有明顯的臨床症狀,除非有呼吸系統症狀,例如喘或咳等,否則不需要特別的藥物治療,只要等待心絲蟲在貓咪心臟內2~3年後自行老化死亡即可。因為貓咪感染心絲蟲時,幾乎沒有什麼病徵,所以需透過抽血做心絲蟲檢驗套組或是心臟超音波檢驗才能確診,而貓心絲蟲並無直接殺蟲的治療方式,只能消極地對症治療,故足見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許俊隆醫師建議可使用每月一次寵物滴劑來預防心絲蟲的感染〪貓咪健康守護不二法門:預防勝於治療貓咪無論是何種疾病,治療上都非常困難,且貓咪還要承受疾病的痛苦,飼主應盡早幫家中貓咪施打疫苗與使用滴劑,定期健康檢驗,謹遵醫師的建議定期用藥。現在市面上貓咪專用的疫苗與預防心絲蟲滴劑,並不會對貓咪健康造成危害,飼主不需過度擔心用藥的問題,可以給貓咪最小負擔的安全防護。最後許俊隆醫師呼籲,飼主及早預防疾病,才是維護貓咪健康的不二法門。

排便帶血非痔瘡 竟是飲用生水感染所致

排便帶血非痔瘡 竟是飲用生水感染所致#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來颱風皆夾帶豐沛雨量,提醒風災後應注意飲水、食物及環境衛生,預防腸道傳染病。因為豪雨可能導致飲用水受到汙染,飲用水需澈底煮沸或飲用包裝水,以免致病。就有一位29歲男性,從6月中開始每日排便次數增加甚至水便情形,直到7月初有血便發生,才到醫院求治,檢查發現不是痔瘡,而是感染阿米巴痢疾,原來是因患者,平時家中飲用水為山泉水,未經煮沸後飲用才造成感染。血便、腹痛發燒   恐是感染阿米巴痢疾基隆市衛生局指出,阿米巴痢疾致病原為痢疾阿米巴原蟲,能隨宿主之排泄物進入環境,主要藉由糞便污染的飲用水、食物或病媒傳染,亦可能由口對肛門的接觸行為造成,症狀可從輕微到慢性腹瀉程度不等,其他常見症狀包括:糞便中帶黏液及血絲、腹痛、噁心、嘔吐及發燒等。提醒民眾,平日應養成良好之飲食及個人衛生習慣,吃飯前及如便後務必洗手、食物需經充分加熱煮熟後才可食用、不吃生冷的食物;特別是路邊攤販賣的東西、儘量買自己剝皮的水果食用、飲用包裝水或煮沸的水。如發現身體有不適症狀時應盡速就醫,除了個案須接受藥物治療外,接觸者也應該一同檢驗是否有感染,以免疫情擴大。

治乾癬不依賴類固醇!青黛膏+中醫藥方也有解

治乾癬不依賴類固醇!青黛膏+中醫藥方也有解#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乾癬不僅是種會侵犯關節,造成永久性破壞的一種皮膚病外,更會反覆發作、嚴重脫屑,進而影響患者社交、工作及求學,根據統計指出,我國乾癬的盛行率約為千分之2.35,且男性好發於女性。雖然目前在治療上有許多方式,例如:類固醇、照光、生物製劑等,但仍有患者在接受這些治療後仍無改善,像是一名患有乾癬10多年的古先生,因長期塗抹類固醇,產生耐受性,所以,逐漸失去療效,所幸後來在接受中醫治療下,才將症狀控制住。乾癬也分四大型 辨別後才可對症下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許春宏醫師,乾癬在中醫上俗稱為銀屑病,其特點為膚生紅斑、上覆多層白色鱗屑,但因消退緩慢、易反覆發作、病因複雜,所以,難以根除,不過大部分的患者經過適當治療後,可獲得控制。在中醫治療上,需先經過辨證分型確定診斷後,才能擬訂治療計畫,除了內服方藥外,也需外塗藥膏,如青黛膏:1)血熱證/皮疹多、顏色鮮紅、鱗屑厚、癢甚搔抓流血水等,因此,在治療上多以青黛膏加清營湯藥方。2)血瘀證/皮膚顏色暗紅、經久不退,在治療上多以青黛膏加血府逐瘀湯藥方。3)血燥證/皮膚紅斑色淡乾燥、鱗屑較多或有龜裂,在治療上多以青黛膏加當歸飲子藥方。4)火毒證/全身皮膚紅腫灼熱、大量脫皮或有密集小膿皰、伴發熱,在治療上多以青黛膏加清瘟敗毒飲藥方。避免食用海鮮、牛肉 有助於治療乾癬乾癬的治療需要長時間的耐心治療,維持療效必須內外兼顧,在內,需保持心情愉悅、適當紓解壓力、良好的睡眠、規則的運動,飲食上以簡單清淡為原則,不一定要素食,但避免牛、羊肉、有殼的海鮮,不吃燒烤炸辣食物,可多食用蔬菜水果。在外,除了塗抹藥膏外,勤塗乳液維持良好的保濕可以減少脫皮及癢感,另外要減少皮膚的受傷,因為皮膚一旦有外傷,就容易引起乾癬。

她哺餵母乳貪吃蝦 害寶寶過敏解血便

她哺餵母乳貪吃蝦 害寶寶過敏解血便#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哺餵母乳好處多,不僅能讓寶寶更健康外,在哺育母乳時,也是親子互動的最佳時機,但醫師提醒媽媽們,在哺餵母奶時,應避免海鮮料理,以免使寶寶出現蛋白過敏等問題產生。日前,一名出生才19天的男嬰,平時以母乳哺餵為主,並搭配市售水解配方奶,但卻發現他解出血絲便,並帶有黏液,救醫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媽媽數日前曾食用蝦子等海鮮料理所致,在糞便檢查排除致病菌後,確診為過敏性腸炎,所幸在餵食高度水解配方奶後,症狀迅速緩解且康復。蛋白過敏、腸炎 皆為導致血便因素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腸胃科戴季珊醫師表示,嬰兒血便並不常見,可能的原因包含肛裂、蛋白過敏、感染性腸炎、壞死性腸炎、腸扭轉,至是凝血功能相關疾病,其中以肛門周圍裂傷破皮和蛋白過敏最為常見。而蛋白過敏引起的腸道疾病表現,主要包括吸收不良、生長遲緩、嘔吐、血便、以及貧血,且此過敏反應,可以影響整個腸道系統,上自口腔黏膜,下至直腸肛門,都有可能產生局部的病灶。蛋白過敏結腸直腸炎 大多來自母乳哺餵嬰兒蛋白過敏結腸直腸炎超過一半的個案,來自於純母乳哺餵的嬰兒,其次才是使用牛乳或大豆蛋白為基底之配方奶的幼兒,且根據國外的研究指出,約有6成5的導因是母親攝取牛奶、食用雞蛋,其次才是玉米或大豆等食品。母乳哺餵媽媽 應避免食用海鮮、堅果戴季珊醫師表示,蛋白過敏結腸直腸炎最常見出現在2~8周大,甚至可能早至1周大的時候發生,所以,臨床上對於懷疑此病症的患童,會先去除可能造成免疫反應的食物來源,通常血便的狀況可以在3天內改善。當症狀獲得緩解後,純母乳哺餵的媽媽,仍可繼續哺餵,但須避免食用牛奶、雞蛋、海鮮類、堅果、小麥和大豆等,而以牛乳或大豆蛋白為基底之配方奶哺餵的病童,可以優先考慮改以母乳餵食。對於上述治療皆無效的嬰兒,則可選擇高度蛋白水解之配方奶,高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是指將9成蛋白質,切割至小於3000道爾頓的胜肽,可避免引發人體的免疫反應。

她以為血便是痔瘡所致 檢查後竟是直腸癌

她以為血便是痔瘡所致 檢查後竟是直腸癌#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生活作息正常、愛運動,但三餐老是在外的民眾請注意,當心你可能也是罹患直腸癌的危險族群之一!日前,有一名38歲的賈小姐,平日上班忙碌、工作壓力大,且三餐在外,愛吃油炸類食物、麻辣鍋等,雖然平常保有愛運動的好習慣,但因她有10多年的痔瘡病史,總是認為血便是痔瘡所造成,所以不以為意。直到今年公司健康檢查後才發現,她潛血反應為陽性,進一步安排檢大腸鏡檢查,確診為直腸癌第二期,但因她的腫瘤靠近肛門,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了機器手臂手術切除腫瘤,而目前恢復情況良好。骨盆腔狹窄者 透過機械手臂可保留完整肛門臺大醫院外科部梁金銅醫師表示,近十年來機器手臂微創手術系統已在全球許多國家中廣為使用,主要是因為機器手臂微創手術,可讓外科醫師進行更複雜、更高精準度的手術,進而突破傳統手術及傳統腹腔鏡手術時所遭遇到的困難。因此,對於骨盆腔狹窄、低位腫瘤、肥胖及需保留自律神經等患者而言,若使用傳統手術,恐有破壞肛門、影響生育能力等問題產生,但醫師若機器手臂進行處理,不僅可幫病患解決問題,更可保留肛門、自律神經等,使得男性患者在術後仍可維持性功能,女性則可保留生育能力,只不過目前此手術仍處於自費狀態,平均要價約20萬。定期接受篩檢 才可有效遠離大腸癌最後,根據國民健康署的統計資料,大腸直腸癌每年新增人數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但大腸瘜肉(腺瘤性瘜肉)發展為大腸癌時間需時5~10年,因此,醫師提醒若能遠離大腸癌危險因子,包括不當飲食、不運動、抽菸、喝酒以及腰圍過大等,並定期篩檢,大腸癌是有機會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癌症之一。

老婦血便當痔瘡發作 檢查竟是腸癌

老婦血便當痔瘡發作 檢查竟是腸癌#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位73歲的阿嬤,半年多來大便偶爾都會出現血絲,但因為長年有痔瘡的問題,所以並不以為異。可是最近一個月開始出現大便不順,每天需要吃軟便劑、大便好像都有透明的黏液附著,以及腹漲、胃口愈來愈差,體重也掉了好幾公斤,至醫院檢查發現為腺癌。成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柏全醫師說,阿嬤的狀況就是典型的大腸直腸癌臨床表現,但是只要有血便,大部分的人還是都會緊張、害怕。近年來,隨著網路、醫療常識的普及,年輕民眾對於大便有血的警覺性及焦慮感又更高了;也因此愈來愈多的年輕民眾會在第一次大便有血的時候,前來門診要求檢查。老人易好發    勿拖延錯失治療良機其實,大多數大腸直腸癌還是都發生在年紀偏大的患者。但矛盾的是,對於年齡較大的長者而言,想到要進醫院做檢查,心就先涼了一半,以致於往往拖到沒辦法了才來就醫,也常常錯失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早期的大腸直腸癌是個本質上可以被治癒的疾病。但陳柏全醫師表示,由於早期並沒有症狀,所以需要靠定期篩檢來提早發現治療。近年來,國民健康署推動的50歲以上民眾每2年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就是為了僅早篩檢出早期的大腸直腸癌,及僅早除掉以後可能會演變成癌症的大腸直腸息肉。同時,臨床資料已證明,早期切除大腸息肉是減少大腸癌發生的重要措施。所以,如果能配合國家的糞便篩檢政策及正確的就醫觀念,大腸直腸癌是可以不那麼可怕的。 

婦人長期腹瀉、血便 潰瘍性結腸炎作祟

婦人長期腹瀉、血便 潰瘍性結腸炎作祟#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74歲的林姓老婦人,今年發現體重兩個月掉了約6公斤,平時有間斷性腹瀉及便秘的情形,近日持續腹瀉合併間接性鮮血黏液便,平均每天跑廁所6次,幾乎離不開廁所。 至醫院檢查發現有嚴重的營養不良以及貧血的情形,大腸鏡發現數十顆類似腫瘤狀的病兆合併嚴重潰瘍遍佈整段大腸,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當心潰瘍性結腸炎 恐增腸癌風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吳文傑說,潰瘍性結腸炎是自體免疫失調相關的慢性大腸疾病,好發於21歲到50歲左右的中壯年,與好發於50歲以上族群的大腸癌不太相同,但值得注意的是,潰瘍性結腸炎的這些年輕病患,若病程長達20年後,約有6%至12.3%的機率會得到大腸癌。潰瘍性結腸炎的症狀包括:長期的腹痛、腹瀉、血便甚至體重減輕等,都讓這群患者不堪其擾,長期影響社交圈、工作及學業表現,對社會帶來的衝擊絕不亞於大腸癌以及腸躁症。潰瘍性結腸炎如同僵直性脊椎炎一樣是自體免疫疾病,除了腸胃道症狀外,也可能併發眼睛、皮膚以及口腔黏膜潰瘍或結節,而相關的發炎性關節炎則與僵直性脊椎炎類似。目前唯一治癒性治療是全大腸切除,但病患大都為中壯年時期,而且藥物控制佳,所以建議在藥物治療失敗時才開刀。

血便可別忽視 恐是潰瘍性大腸炎

血便可別忽視 恐是潰瘍性大腸炎#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王同學從高中開始就陸陸續續有大便帶血的現象,加上課業社團蠟燭兩頭燒,三餐也隨便以炸雞配飲料或泡麵為正餐,最近也常常發現有血便和大便中有白白黏液的樣子。後來經大腸鏡檢查,才確診是罹患「潰瘍性大腸炎」 。所幸經過飲食調理與藥物治療控制之下,潰瘍的大腸已大幅改善。發炎性腸道疾病包括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好發年齡為20~40歲,是一種腸道慢性反覆性發炎的疾病。台大內科部消化內科李宗錞醫師表示,國人罹患人數有逐漸增加的趨勢,目前認為發病原因與基因、腸道免疫平衡失調、環境、精神壓力有關。李宗錞醫師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剛發病時,其症狀可能與急性腸道感染或大腸癌混淆,需要進一步做鑑別診斷。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之確診可配合影像醫學檢查、內視鏡檢查及切片做病理化驗等為依據。治療重控制病情  減少併發症發生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會反覆發作,或因長期慢性腸道發炎產生併發症如腸道狹窄、腸道阻塞、瘻管或甚至腸管破裂等。因此,治療同時需留意藥物副作用,必要時也需及時採取外科手術治療。對於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李宗錞醫師提醒,日常生活飲食上可採飲食調理,少碰刺激性的食物,特別在急性發炎期宜採低渣飲食,只要妥善的治療與追蹤,也可以享有健康生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