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

痔瘡癌變率高?腸癌迷思解密

痔瘡癌變率高?腸癌迷思解密#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4歲的男性無慢性病亦無大腸直腸癌家族史,經診斷發現在升結腸處有約3公分的扁平狀瘜肉,採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治療,恢復情況良好,無復發現象。以往大腸直腸癌患者為切除扁平狀腺瘤性瘜肉,多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 EMR )處理,但2公分以上的瘜肉切除往往受到限制,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可針對2公分以上的瘜肉切除,且出血量少、沒有體外傷口,患者復原速度相對較快。良性腫瘤癌變比例高馬偕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大腸的良性腫瘤就是瘜肉,年齡超過50歲以上相當常見,而但根據研究顯示,這種瘜肉日後演變為癌細胞的比例頗高,因此針對大腸內的瘜肉應重視並積極處理。ESD(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適用於罹患早期大腸癌,扁平狀腺瘤性瘜肉大於2公分以上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約3-5天,術後第一個月需特別注意飲食狀況,建議以低渣飲食為主,避免吃易脹氣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並自行觀察是否有延遲性出血問題,若術後有產生腹痛或解便大量出血、解黑便等症狀,則需立即回診安排檢查。有糞便出血、家族史 應定期接受檢查根據2016年統計顯示,罹患大腸直腸癌人數已連續8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且人數逐年攀升,隨著癌症篩檢的普及率提高,大腸直腸癌的早期發現率也相對增加。由於早期消化性癌症並無明顯症狀,若輕易忽略而延誤就醫,會致使病情加劇,為減低罹癌機率,呼籲民眾若有糞便出血、家族史或符合癌症篩檢資格者,應定期接受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妥善治療。另外,楊靖國醫師表示,許多民眾也常認為痔瘡久了會變成大腸直腸癌,醫師表示,痔瘡與大腸直腸癌的致病成因不同,但因兩者都易有出血現象,所以常會被誤會兩者之關係,也有很多人以為是痔瘡出血,就醫後才發現是大腸直腸癌。此外,肛門癌也會有類似痔瘡的肛門腫脹、突起、出血等問題,建議民眾肛門口有異狀時也應就醫檢查。

驚!胃潰瘍竟致血便

驚!胃潰瘍竟致血便#血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學大考結束後,青青學子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頭,只是,在這幾家歡樂幾家愁之下,卻也有人因此而引發許多疾病,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就是胃潰瘍,就有一名17歲的青少年因為考試壓力大,飲食起居不正常,致使出現胃潰瘍而有血便的現象,他還以為罹癌了,讓他心驚驚。 出現暗紅血便 照胃鏡確診為胃潰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小兒科醫師雷鎮豪表示,這名青少年是因為有血便來就醫,血便顏色是暗紅色,經由照胃鏡檢查,發現有胃潰瘍,暗紅色血便是由於胃潰瘍造成出血,以致排便會有血便,還好症狀不嚴重,只需要服用制酸劑及抑制胃酸分泌藥物治療即可。 暗紅色血便 常是上消化道疾病當發生暗紅色血便時,往往會令人感到很害怕,生怕是罹患了癌症,其實,也有可能是胃潰瘍,雷鎮豪醫師指出,會有暗紅色血便,通常是上消化道疾病,經由胃鏡檢查可以確診,而若是出現鮮紅色血便,則多是下消化道疾病,例如因為便秘造成的肛門口撕裂傷,或是痔瘡,有不少小朋友因為挑食造成便秘,進而引起肛裂。 飲食不正常+熬夜是危險因子胃潰瘍的治療除了藥物之外,很重要的就是飲食與生活型態的改善。雷鎮豪醫師進一步指出,由於青少年為了考試要有好成績,往往壓力很大,除了會飲食不正常,再加上經常熬夜,都是造成胃潰瘍的重要危險因子,所以,想要避免胃潰瘍上身,最好是能改善飲食與生活作息。(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紅色便便 8種腸道危機警訊

紅色便便 8種腸道危機警訊#血便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猛然一看,便便出現像血一樣的紅色,也就是「血便」症狀時,首先要確認是否消化道有出血的症狀?便便不容易因為吃紅色食物而變紅「大概是因為昨天吃了很多番茄的緣故啦!」應該很常聽到這一類的說法吧?但這可不是能如此悠哉、輕鬆面對的情況,一般而言,便便沒有那麼容易因為吃了紅色的食物而變紅,實際上,有時吃了較多含有天然紅色素的食物,也會讓排泄物變得紅紅的,例如紅色火龍果,不過,只要停止食用就會恢復正常,此處所指應是持續有血便的症狀。出血量多達一個杯子 就是裂痔成人罹患頻率最高的,是裂痔(肛裂)造成的出血,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的案例:因為用力排出較硬的便便,結果鮮血染紅了馬桶,有人血便的出血量甚至多達一個杯子之多,這就是裂痔的典型模式,許多人因此以為「我的人生就此結束了嗎?」、「難道是大腸長了惡性腫瘤?」而慌忙飛奔到醫院。癌症瘜肉、缺血性大腸炎 都可能會血便但是,往往用大腸鏡檢查之後,並沒有在他們身上發現不好的東西,只是單純的屁股肛裂而已,這種不幸中的大幸,有時挺讓人捏一把冷汗的,不過,要小心的是,會出現血便的疾病不少,諸如癌症或瘜肉、缺血性大腸炎、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等等,難以一一細數,而血便也的確潛藏著罹患癌症的可能,若以為是痔瘡而輕忽的話,有可能延誤病情與治療,所以還是要做一下檢查比較好喲!出現紅色便便 注意是否有這些疾病1) 癌症。2) 瘜肉。3) 缺血性大腸炎。4) 潰瘍性大腸炎。5) 克隆氏症。6) 感染型腸炎。7) 藥劑型腸炎。8) 痔瘡。(本文摘自/我的便便怎麼了?/瑞麗美人出版)

他莫名血便3天 腸鏡檢查發現瘜肉+腫瘤

他莫名血便3天 腸鏡檢查發現瘜肉+腫瘤#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70歲謝先生,血便3天,到埔心鄉彰化醫院腸胃科門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有一處扁平瘜肉以及一處惡性腫瘤,即時安排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扁平瘜肉,跟外科腹腔鏡手術,將惡性腫瘤全切除,目前只需門診追蹤。 衛福部彰化醫院腸胃科楊智超醫師說,個案血便3天,安排大腸鏡檢查,竟然發現在大腸30公分處有3.7公分大的惡性腫瘤,另外,在大腸70公分處有3公分癌前病變的瘜肉。但這兩處病灶若直接用手術切除,病患就只會剩下少許的大腸,經討論後,癌前病變的瘜肉,先安排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保留原病灶處的大腸;另1處3.7公分大的惡性腫瘤,則立即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 糞便潛血篩檢 助及早發現腸癌而國健署針對預防大腸癌,建議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養成每天運動習慣,定期篩檢。楊智超指出,彰化醫院統計,104年2,676位民眾作糞便潛血篩檢,就有一成的民眾糞便潛血反應呈陽性反應,其中135位安排大腸鏡、切片檢查,癌前病變92位,證實為大腸癌7位。他也呼籲,50~69歲民眾每二年一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生活飲食不正常、有抽菸、喝酒習慣、體重過重、還有家族疾病史的民眾,應定期安排篩檢或體檢。

血便、解不乾淨誤認痔瘡 檢查竟是大腸癌

血便、解不乾淨誤認痔瘡 檢查竟是大腸癌#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年約50歲的王姓男子,日前因為便秘、大便出血、解完還想再解的感覺,認為自己罹患痔瘡,至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就診,醫師安排檢查後,診斷為大腸癌,立即安排相關治療。有鑑於此,外科廖師賢醫師提醒,直腸癌早期症狀經常被誤認為痔瘡,因而延誤病情,呼籲民眾不容小覷、加強警惕。早期症狀似痔瘡  易延誤腸癌病情廖師賢醫師表示,每個人在肛門口周圍都有很多小靜脈,當這些靜脈不正常擴張或變大時,我們稱之為痔瘡。靜脈會擴張主要是因為長期靜脈壓力增加的緣故,例如便祕、懷孕及長期蹲坐等都會令靜脈壓增加,引起痔瘡。但是,痔瘡與大腸直腸癌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疾病,因症狀相似,除了有大便出血、排便習慣改變,與裡急後重的狀況,許多直腸癌在早期都會被誤認為是痔瘡,因而忽視或延誤了病情。大腸癌的發病與飲食、營養有關。因此廖醫師提醒,要預防大腸癌必須要先改正個人飲食及生活習慣,才能遠離大腸癌。首先不偏食、多吃蔬果,多吃高纖維食物,因為膳食纖維會刺激大腸、增加腸蠕動,藉由增加糞便量,稀釋致癌物及減少致癌物與腸道黏膜接觸的時間來達到保護的效果。   

10月大男嬰解血便 梅克爾憩室惹禍

10月大男嬰解血便 梅克爾憩室惹禍#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幼童突然血便,常讓家長無所適從。一名10個月大的男嬰,因不明原因解出果醬般的深色血便,讓父母憂心忡忡,經問診及安排掃描後,確診為梅克爾憩室,會診外科醫師評估後施行梅克爾憩室切除手術,狀況穩定良好已出院返家。收治此病患的聖馬爾定醫院兒科楊哲宇醫師解釋,梅克爾憩室是胚胎發育過程卵黃管退化不全所形成,在幼兒胚胎時期,腸道和卵黃囊之間有一卵黃管相接,如果這個通道在胚胎發育完成後沒有完全閉鎖的話,就有可能會形成梅克爾憩室。憩室發生的位置,通常分佈在近端小腸至迴盲瓣之間,半數以上患者會出現異位黏膜組織,當鄰近的黏膜長期受到異位黏膜分泌的胃酸侵襲下,就會造成潰瘍出血。無痛性血便是警訊主要表現有急性憩室炎、憩室破裂、消化道潰瘍、出血等,而憩室引起的潰瘍出血通常為突然出現無痛性的血便,起初為黑褐色血便,大量出血時則轉成磚紅色或鮮紅色,一天內排便3~5次,嬰幼兒雖無異常感,但會因血便狀況而伴隨面色蒼白、四肢發涼、尿少等現象。楊哲宇醫師表示,梅克爾憩室症狀不典型,事前往往難以確診,當併發症發作時又容易和其他急腹症混淆,除了血液、糞便的常規檢查外,也會利用核醫梅克爾憩室掃描來確診。提醒,嬰幼兒若有不正常生理狀況,建議還是要先找專科醫師就診,以利及早診斷病因。

新生兒腹瀉血便 牛奶蛋白過敏是元兇

新生兒腹瀉血便 牛奶蛋白過敏是元兇#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女嬰出生4天後,發現有食慾、活動力下降及腹瀉便血情形。抽血發現有嗜酸性白血球(過敏性血球)上升情形。經了解因媽媽母奶量不足,這幾天餵食一般嬰兒配方奶粉。因此懷疑她有牛奶蛋白過敏症,建議應持續哺餵母奶,在過渡時期暫時改換餵食「水解蛋白配方」後,狀況立即改善,體重開始增加並平安出院。當心!嚴重過敏者恐引起休克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腎臟科魏長菁醫師指出,現在許多媽媽是職業婦女,為求便利,採配方奶哺餵新生兒,使得牛奶蛋白過敏的罹病率有明顯上升的趨勢。但新生兒由於腸道發育仍不成熟,消化液分泌較不足,免疫球蛋白分泌極低,而「嬰兒配方」中的來自於乳牛的牛奶蛋白質就成為刺激腸道的過敏原。牛奶蛋白質經由不成熟的腸道吸收而進入身體,誘發人體免疫系統的過敏反應,尤其是父母雙方有過敏家族史的嬰兒。因此,在嬰兒時期發生過敏性胃腸炎的機會比成人更為普遍。牛奶蛋白過敏的影響主要在胃腸道、皮膚、呼吸道及行為症狀方面。嘔吐、腹瀉、和肚子痛常會發生在攝食過敏性的食物 2 個小時之內,常在餵奶後哭鬧不安,腹瀉雖然常見,但值得注意的是,約2成嬰兒的糞便帶有血絲粘液。牛奶蛋白過敏嬰兒常在臉頰部或皮膚皺摺處長有濕疹,或在軀幹上長尋痲疹;在行為方面,嬰兒可能拒絕吃奶、哭鬧、生長遲緩等;最嚴重的過敏者可引起休克,而這些症狀在避免過敏食物後會獲得改善。助腸道發育、增抵抗力 母乳餵食最佳對於非母乳哺育的嬰兒,若餵食一般嬰兒配方後出現有任何不適,就應考慮是否為牛奶蛋白過敏。其治療方式是儘量避免牛奶蛋白的攝取。替換的飲食包括母奶,在嬰兒初生早期餵母奶,人乳蛋白不會引起過敏,又其中所含的免疫球蛋白,各種酵素有助腸道發育及增強抵抗力,一般建議餵食達6個月以上。只有無法進行母乳哺育時,才將牛奶蛋白配方,改成「水解蛋白配方」。但醫師仍強調,嬰兒的最佳食物就是天然的母乳,無論是營養層面、免疫促進層面或是預防過敏症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貓咪出現血便 小心染貓瘟嚴重恐致命!

貓咪出現血便 小心染貓瘟嚴重恐致命!#血便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醫師,我家貓咪這幾天都精神不濟,上吐下瀉,但都沒有出門應該不會生病吧!不知道怎麼了?」三重德欣動物醫院許俊隆醫師指出,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罹患了貓瘟,導致貓咪出現精神沉鬱、厭食、發燒、嘔吐甚至血便現象等現象。建議飼主若發現寵物有類似情況,應盡早前往獸醫院進行詳盡檢查,避免延誤治療,恐威脅生命。貓咪多種疾病 感染後難治癒 許俊隆醫師說明,貓咪有許多致命的疾病,多屬病毒性傳染性疾病,飼主若平日沒有固定施打疫苗,一旦感染,死亡機率相當高,有些疾病甚至高達9成以上,例如貓瘟,診間曾救援到流浪幼貓,檢驗後確定感染到貓瘟,由於症狀已經很嚴重,雖積極治療後仍不幸死亡。許俊隆醫師表示,貓致命的病毒性疾病通常經由接觸傳染,即使貓咪不出門仍有感染的可能,有許多案例,都是未曾出門的家貓受到感染,例如:加入未施打疫苗的新貓咪且沒有與原有的貓咪隔離,或是人接觸到帶原的貓咪,回家後沒有先清洗消毒就摸家裡未按時施打疫苗的貓咪等,都是高風險途徑,飼主應多加注意。貓咪除了呼吸道疾病之外,許俊隆醫師強調,傳染性腹膜炎也應特別注意,若貓咪出現發燒、嗜睡、食慾降低、嘔吐、黃疸、腹部膨大出現腹水,甚至有神經症狀等就必須注意貓咪是否已發病,因為一但出現症狀,幾乎到最後都會致死。許俊隆醫師表示,貓咪的多種致命疾病,其實都可以透過施打疫苗提早預防,根據2015美國貓病醫學會最新發佈建議三合一疫苗可於8周齡以上開始接種,共需接種3次,每次間隔3到4週,腹膜炎疫苗則建議16周齡以上開始接種,共需接種2次,每次間隔3到4週,即可預防感染上呼吸道病毒性疾病、貓瘟與腹膜炎的風險。貓咪也有心絲蟲 目前無可治療的藥物許俊隆醫師表示,飼主也應注意心絲蟲的感染,近年來,台灣獸醫越來越重視預防貓咪心絲蟲的問題,目前市面上,在狗狗心絲蟲治療上已有相當安全的藥物可供運用,但不適用於貓咪,因為會產生嚴重的毒性,幸好大部分受感染的貓咪不會有明顯的臨床症狀,除非有呼吸系統症狀,例如喘或咳等,否則不需要特別的藥物治療,只要等待心絲蟲在貓咪心臟內2~3年後自行老化死亡即可。因為貓咪感染心絲蟲時,幾乎沒有什麼病徵,所以需透過抽血做心絲蟲檢驗套組或是心臟超音波檢驗才能確診,而貓心絲蟲並無直接殺蟲的治療方式,只能消極地對症治療,故足見預防勝於治療的重要性〪許俊隆醫師建議可使用每月一次寵物滴劑來預防心絲蟲的感染〪貓咪健康守護不二法門:預防勝於治療貓咪無論是何種疾病,治療上都非常困難,且貓咪還要承受疾病的痛苦,飼主應盡早幫家中貓咪施打疫苗與使用滴劑,定期健康檢驗,謹遵醫師的建議定期用藥。現在市面上貓咪專用的疫苗與預防心絲蟲滴劑,並不會對貓咪健康造成危害,飼主不需過度擔心用藥的問題,可以給貓咪最小負擔的安全防護。最後許俊隆醫師呼籲,飼主及早預防疾病,才是維護貓咪健康的不二法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