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

易喘、雙腳水腫⋯心臟衰竭沒好好治療,住院「死亡風險」比癌症高

易喘、雙腳水腫⋯心臟衰竭沒好好治療,住院「死亡風險」比癌症高#水腫

高齡92歲的許奶奶,自述整天都很喘、兩腳皆水腫,曾至大醫院診斷為心臟衰竭,之前更發作過心肌梗塞、心臟瓣膜閉鎖不全,心導管都做過3次了。這幾年因年紀越來越大,心臟功能持續變差,但已經不想再做手術和心導管了,目前有服用抗凝血藥、利尿劑、心律及血壓的西藥,希望能用中藥調理,減緩易喘症狀。

他搭飛機出國常水腫,竟連拖鞋都穿不下?醫警告:嚴重恐心臟衰竭

他搭飛機出國常水腫,竟連拖鞋都穿不下?醫警告:嚴重恐心臟衰竭#水腫

56歲陳先生因工作需求常常出國,下飛機後常發生腳部水腫的狀況,雖然活動後水腫會慢慢消失,但這半年來水腫情形越來越頻繁,也越來越嚴重,久久不會消退,甚至嚴重到連拖鞋都穿不下。後續,經朋友介紹至心臟科檢查,發現雙腳靜脈瓣膜功能異常,且伴有深層靜脈血栓,經抗凝血劑和彈性襪治療後,水腫才逐漸改善。

亂吃減肥藥、膠原蛋白「1部位超腫」驚見狼瘡性腎炎!醫:好發女性

亂吃減肥藥、膠原蛋白「1部位超腫」驚見狼瘡性腎炎!醫:好發女性#水腫

一位30多歲婦女跟風吃減肥藥、膠原蛋白,想要瘦身保年輕,卻前後2次引發雙腳水腫而就醫。台中慈濟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陳慧芬警覺有異,經腎臟切片後,確認婦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狼瘡性腎炎」。她提醒,狼瘡性腎炎好發15~45歲女性,除引發嚴重水腫,甚至有3成導致洗腎,若不治療將陷入致死風險。

兒童肥胖竟是慢性腎臟病風險因子! 腎臟超人教小學生愛腎3撇步

兒童肥胖竟是慢性腎臟病風險因子! 腎臟超人教小學生愛腎3撇步#水腫

研究顯示台灣20歲以上成人的慢性腎臟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盛行率已逾12%,相當於每8個人就有一位是腎臟功能異常者。近年來,國際研究也發現兒童與青少年肥胖,與日後慢性腎臟病風險有關聯。台灣有高達26.7%小學生(7-12歲)屬於體重過重及肥胖,其中含糖飲料、營養不均、運動量不足為兒童腎臟健康3大隱憂。為增進大眾對於腎臟健康的認識,「腎臟超人」計畫透過遊戲教材與校園活動,建立孩子「均衡吃、喝足水、勤運動」的愛腎護腎3觀念,陪伴孩子一齊迎向腎利人生。 慢性腎臟病人口逐年攀升,除了成人三高控制,兒童肥胖也是風險因子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腎臟病防治儼然已經成為重要的健康議題。依據國民健康署「96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5成以上慢性腎臟病患者卻輕忽三高控制,顯示疾病衛教還有許多進步的空間。 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吳麥斯醫師表示:「針對罹患高風險疾病的成人,慢性腎臟病的預防一直是醫療的重點,但隨著飲食愈來愈精緻,我們發現腎臟病預防與教育需要更及早紮根,從兒童就該開始推廣,以避免成人時三高以及慢性腎臟病的發生。」 國際研究發現,兒童與青少年肥胖,也會增加未來罹患慢性腎病的發生。 日常生活地雷多,兒童腎臟健康面臨3隱憂 除了兒童肥胖令人擔憂之外,腎臟病防治基金會吳苡璉營運長表示,觀察一般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型態,發現台灣兒童的腎臟健康面臨3大隱憂: 含糖飲料頻率高:過去已有研究發現,含糖飲料不僅導致糖尿病、肥胖的發生,更與慢性腎病的有著顯著的關聯。根據國民營養調查,超過9成的台灣國小學童,每週至少喝1次含糖飲料,含糖飲料已成兒童腎臟健康的一大威脅。 每日營養不達標: 飲食習慣也有腎臟健康息息相關,但根據最新國民營養調查,7-12歲的兒童,僅13.1%每日蔬菜達國民健康署建議的份數(3份)、僅6.4%水果達建議的份數(2份)、且高達83.6%的兒童牛奶攝取不足1份。 日常運動量不足:運動已被證實可以降低慢性腎臟病的發展,然而,僅一成六的台灣兒童每週運動3次以上,遠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建議5歲-17歲兒童與青少年,需至少平均一天一小時進行中度以上運動的標準。 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攜手腎臟超人,飛入校園倡導愛腎護腎3撇步 為了加強台灣兒童對於腎臟的認識與保健,財團法人腎臟病防治基金會,攜手台灣基層透析協會、台北醫學大學永續發展辦公室,與來自德國、在腎臟透析與照護具領導地位的台灣費森尤斯醫藥,一齊推動「腎臟超人」計畫,一齊建立3大愛腎護腎的好習慣: 均衡吃: 兒童每日的營養攝取,可以參照國民健康署建議的餐盤口訣,以維持均衡營養。口訣為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 喝足水: 盡量少喝或是戒除含糖飲料,4-8歲孩童每日至少喝足1.2公升水;9歲以上孩童每日則要喝足1.5公升水。 勤運動: 建議進行每日平均6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像是有氧運動、或是體育活動,並維持理想體重不超標。 「腎臟超人」計畫是由費森尤斯亞太區所發起的一項企業社會責任,讓腎臟化身為器官中的超級英雄,並透過故事與遊戲的方式紮根學齡兒童之衛生教育,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推廣舉辦,在校園中教導上千名小學生關於腎臟照護的知識。 吳麥斯提醒,家長除了陪同孩童一起培養愛腎護腎的好習慣之外,若有以下症狀: 小便有泡「泡」、「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有可能是慢性腎病已發生,需進一步就醫檢查,及早介入並適時治療,才可以常保腎臟健康。 而針對家中已在對抗慢性腎臟病的長輩,台灣基層透析協會楊孟儒理事長也補充: 「以台灣的醫療品質,即使是腎臟病末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也相對高於歐洲等其他國家。若是家中長輩真的需要面臨慢性腎臟病、或是末期腎臟病照護,也不需要太驚慌,配合醫師擬定適合的治療方針,仍可享有一定的生活品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