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健康密碼3蔬2果 癌症遠離我

健康密碼3蔬2果 癌症遠離我#大腸癌

根據國內外醫學研究顯示:若飲食不均衡,短期易造成疲勞、注意力不集中、便秘、過胖、過瘦…等等,長期則會引發一些慢性疾病,甚至是癌症。所以培養正確均衡的飲食觀念與習慣,是健康的不二法門。根據衛生署從民國69年至85年歷經三次全國性國民營養調查,國人油脂攝取量明顯增加,蔬菜、水果方面的攝取卻嫌不足,文明病的發生率直逼先進國家。綜觀台灣近幾十年來十大死因的演變,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劉麗華指出,名列前茅的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均與飲食習慣有關,因此為了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首要之途就是在飲食上建立少油脂、高纖維的正確觀念,平日多食用蔬菜、水果這些不含油脂又富含纖維質的食物。蔬菜、水果、榖類中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一些非常重要之植物性化學成份,具有促進健康與抗氧化功效,不僅可提供維護健康所需的營養素,更可以讓身體保持最佳狀態,天天攝取,才能常保健康。劉麗華營養師表示,這些成份對細胞從正常狀態轉變成癌細胞具有明顯抑制能力,所以近年來在預防癌症方面,普遍被提及。植物性化學成份雖不屬營養素,但已被譽為「21世紀的明星食物」,主要就是因植物性化學成份如「茄紅素、花青素、類胡蘿蔔素、多酚類、吲哚、植物皂素、菇類、松稀油」等具有抗氧化作用,是防止老化、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因子;另外還有屬植物性荷爾蒙的異黃酮,可和人體荷爾蒙競爭受體,具有調節荷爾蒙,預防乳癌的功用。為了讓民眾方便分辨,將蔬果分為紅色、橙黃色、綠色、藍紫色、黑色、白色系列,建議每天攝取不同群組的各種蔬果。包括了每天2碗半(3份)的蔬菜及2份水果(每份約棒球大小),可獲得蔬果食物中之植物性化學成份。      劉麗華營養師強調,根據專家研究,六成至七成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即透過飲食調整、運動及減輕體重的方式預防。「預防勝於治療」,現在就從平日飲食習慣著手,並攝取足量、多樣的蔬果,以降低及減少癌症的發生。

用愛抗癌,永不放棄!

用愛抗癌,永不放棄!#大腸癌

「這場病,我看見每個生命的獨一無二。」參加台灣癌症基金會「第二屆抗癌鬥士選拔」的湯家安,在三十六歲的人生精華時期,卻被診斷罹患大腸癌第三期,經歷過兩次開膛破腹、十二次化療,讓她對生命有的態度完全改觀,與另一半的感情也更為堅定。湯家安在發現罹患大腸癌後,還來不及猶豫、悲傷,就讓醫生截去25公分的結腸與直腸。接踵而來的「化療」考驗,強烈的副作用讓她幾乎嘔出膽汁、掉光頭髮,血球的數值只有正常人的一半,不得已接受輸血,卻不幸感染C型肝炎,肝功能指數一度飆高到1250,讓她欲哭無淚。當湯家安插著呼吸器進入加護病房時,當下只有一個念頭:「我要活下去」,僅僅是認真而且用力的呼吸,為了存在而掙扎。癌症,讓她放棄做夢的能力,失去規劃未來的勇氣,因為不確定還有幾個明天?原本薪資優渥的工作停擺了,計劃中的婚禮也泡湯了,擁有的一切都消失不再。回想起這一年的抗癌,彷彿一個世紀這麼長,現在到台灣癌症基金會的「癌友關懷教育中心」練氣功與拖地板,是湯安家每天的兩大重要事情。經過生死的磨難,湯家安臉上洋溢著笑臉,說現在打算和另一半重新規劃婚禮,「勇敢抗癌讓我比從前快樂!我們更堅定要相互扶持下半生,雖然我們都不知道未來還有什麼考驗,但是我們有信心孤注一擲,欣然面對我們的人生。」如果你也是抗癌鬥士,請與我們一同迎向陽光,感動社會上其他癌友,用愛抗癌,永不放棄!這次由台灣癌症基金會、遠雄人壽、台灣諾華公司,共同推動的「第二屆抗癌鬥士選拔」活動,報名截止日期只到8月31日,參加者有機會獲得五萬元獎勵金。相關資訊請上台灣癌症基金會網站 http://www.canceraway.org.tw/fighter/

容易疲勞常腹痛?當心腸癌找上你!

容易疲勞常腹痛?當心腸癌找上你!#大腸癌

根據衛生署統計癌症居國人十大死因之榜首,其中大腸直腸癌高居第三位,每年新發現的腸癌病例數則約有六千多例,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癌症的轉移則是造成大部分的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光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壽星醫師表示,診斷時發現不少出現容易疲勞、經常腹痛的病患,都是罹患腸癌,其中三名腫瘤大小更超過了10公分,由於患者到院時已是癌症中晚期,癌細胞直接侵犯鄰近器官,手術的風險及困難度大大增加;三位病患後來分別在經過前後六至八小時不等的長時間手術治療後,目前均恢復良好,於門診追蹤中。陳壽星主任指出,通常視腫瘤出現的部位不同,腸癌症狀可能有經常莫名腹痛,血便以及容易疲勞、心跳加速等貧血症狀;由於腸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較易被疏忽,往往等到明顯症狀出現又為時已晚,而喪失治療先機。其實腫瘤只要侷限在腸道內,未擴散到鄰近淋巴腺及其他器官,治癒的機率高達八成,因此民眾應隨時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保持警戒。醫師呼籲民眾,除了注重平日飲食均衡及正常作息外,應定期到醫院由大腸直腸專科醫師依個人狀況來安排篩檢。例如糞便潛血反應檢查、乙狀結腸鏡檢、全大腸鏡檢等,讓具經驗的醫師來為病患作最適當的選擇。早期篩檢並發現,才能獲得最佳的治療及預後效果。

飲食精緻化 大腸癌莫輕忽

飲食精緻化 大腸癌莫輕忽#大腸癌

國人飲食日益精緻化,導致罹患大腸癌人數逐年增加,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目前國人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均高居癌症的第三位。大腸癌早期發生時不易有自覺症狀,但當有自覺症狀,如血便、排便異常、腹漲感、貧血,甚至觸摸到腹部硬塊時,都已不是早期癌的階段。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 陳壽星醫師表示,早期發現大腸癌的唯一途徑是定期作大腸癌篩檢,篩檢方式包括:1.大便潛血檢查。2.直腸指診檢查。3.乙狀結腸直腸鏡檢查。4.大腸鋇劑 X光檢查。5.大腸內視鏡檢查。大腸癌不分性別,年齡層分佈是以60歲至70歲為最高峰,70歲至80歲次之,此外40歲以內之年輕大腸直腸癌患者較少見。根據統計年輕人之大腸直腸癌較好發於右側大腸,因處於大腸深部,通常需利用大腸鋇劑 X光攝影或大腸內視鏡檢查才能診斷。有鑑於大腸直腸癌對國人健康的威脅,因此陳醫師呼籲民眾,不僅要重視與力行有助早期發現與預防的大腸直腸癌定期篩檢外,也要多吃高纖維的新鮮蔬果、少攝取高脂肪的食物、戒菸戒酒、適度運動與保持正常大便習慣等,如此才能遠離大腸直腸癌風暴。

大腸直腸癌

大腸直腸癌#大腸癌

大腸屬下消化道,長約150公分(5~6呎),直徑約21/2吋。大腸分為三部分:盲腸(Cecum):2~3吋。結腸(Colon):又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直腸(Rectum):7~8吋。大腸之主要功能為吸收水分、交換電解質、貯存和排泄糞便。在台灣,據近日行政院衛生署統計報告,91年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率佔各種癌症之第三位。大腸直腸癌之流行病學及病因,大致可歸納為:(一)基因之影響:少數之大腸癌有家族遺傳史,如家族性大腸瘜肉症:透克氏症(Turcot Syndrome)、嘉得氏症(Gardner Syndrome),這些病人不受環境及食物之影響,而隨年齡之增加逐漸發生大腸癌。大約10%的大腸直腸癌是和遺傳基因有關。(二)環境因素:不同地區的發生率不同,其差別可到數十倍之多。非洲之卡達地區發生率為0.6/100,000;美國有些州為32.4/100,000。這些不同並非種族基因不同之影響,不同種族之移民到一新地區,其大腸癌之發生率也會隨之改變。(三)性別:性荷爾蒙可能與大腸癌有關,因更年期前之女性比同年齡男性有較高發生率,其後兩性差不多。(四)大腸炎症: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兩者均易有惡性變化。前者發病後,每多治一年,癌之發生率便多1~2%;後者惡性變化為一般人的20倍以上。(五)膽囊切除後之影響:膽囊為儲存濃縮之膽汁,而膽汁之分泌最後大部分由小腸末端吸收。當膽囊被切除後,膽汁直接經總膽管流入腸道,而膽汁中之次級膽汁(secondary bile)因含致癌物質,進而影響大腸粘膜,增加大腸直腸癌之發生,特別是右側大腸癌。(六)水質之影響:加氯消毒處理後之自來水,因某些氯化物有致癌作用。同時氯會干擾食物中硒元素之吸收,而後者可以減少大腸直腸癌之發生。(七)食物之影響:食物中脂肪或膽固醇增多時,腸中脂肪酸、膽酸及中性膽固醇皆增加,腸道細菌會將其分解產生致癌物質。油炸食物,脂肪含量愈高、溫度愈高、時間愈長,則突變愈強。另外發現素食者有較低之發生率。約二十年前,讀者文摘即曾報導安息日會之教友較少發生乳房、胰臟及大腸等癌症,此與水煮及素食有關。(八)其他癌症之影響:據統計,乳癌、子宮內腫瘤及卵巢癌患者,亦較易得大腸直腸癌,可能與肥胖及雌激素(Estrogen)有關。大腸直腸癌的症狀:解便習慣之改變。大便出血或糞便潛血。貧血。黏性分泌物。直腸疼痛。腹部疼痛。腹部腫塊。體重減輕。腸阻塞或穿孔。急性闌尾炎病徵。其他較少發生的症狀如淋巴腺侵犯引起下肢水腫、血栓靜脈炎、皮下轉移引起肌皮炎、腸道與鄰近器官間的管及因絨毛腺瘤引起低血鉀症等。大腸直腸癌之診斷:病史。指診檢查。各式腸鏡檢查:肛門鏡、乙狀結腸鏡及大腸鏡。糞便潛血試驗。放射線攝影:大腸鋇劑攝影。超音波。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核磁共振(MRI)。腫瘤血清檢查(CEA)。病理切片、細胞學檢查。愈早期發現的癌症,治療的效果愈好,預後也愈佳。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即使將整段大腸直腸全部切除,通常亦不危及生命,但肛門括約肌的功能關係著正常的社交生活,當面臨要犧牲它時,人生觀也可能隨之改變。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

正確的飲食習慣,降低罹癌機率

正確的飲食習慣,降低罹癌機率#大腸癌

癌症一直是國人最大的夢魘,已連續廿五年位居國人十大死因的頭號殺手。根據衛生署公佈2006年十大死因統計,惡性腫瘤(癌症)仍為榜首,平均每十三分五十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依死亡率排序,前三名分別為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而且每年還以1%的比例持續增加中。大腸直腸癌的主要症狀,例如:血便、體重減輕、大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小、腹漲、腹痛等,特別是有家庭病史的,不限年齡,有這些現象都應該盡早來院確實檢查。雖然大腸直腸癌大多發生在五十歲以上的成年人,但近年來由於飲食習慣的不平衡,偏重於肉食,缺少了蔬菜水果,罹癌的族群漸漸有年輕化的傾向,三十至四十歲的病人也越來越多了,且不少是晚期的症狀。大腸直腸癌若能及早發現,早期如第一期五年的存活率達九成,第二期則減少至50~70%,第三期降至三成以下,第四期更少於1%。根據統計顯示,大腸癌的病患求診時只有三分之一是早期,顯示大多數的人把大腸直腸癌的症狀當成是痔瘡等看待,並未能夠及早發現和治療。台東基督教醫院外科醫師 曾茂雄指出大腸的長度約一點五公尺,位於人體腹腔的周邊及骨盆腔的後方,直腸為大腸的一部份。大腸的基本功能是吸收水分、大便貯藏及排便。食物在胃及小腸消化吸收後便移向大腸,大腸會把其中的水分及有用的電解質再吸收,而其留下的廢物則形成糞便。糞便經由大腸的蠕動移至直腸,而環繞於直腸末端的括約肌可以控制糞便的排出。依據醫療研究得知,肉食者、少攝取纖維食物(蔬菜水果)者、嗜酒者、老菸槍及缺乏運動者皆是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族群。

血便、頻便,小心大腸直腸癌上身

血便、頻便,小心大腸直腸癌上身#大腸癌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每年死於大腸直腸癌的病例超過3000人,其發生率與死亡率僅次於肝癌與肺癌,高居癌症的第三位。雖然腸癌發生原因尚無定論,但遺傳基因、環境及飲食生活習慣均佔重要的因素。尤其國人飲食習慣日漸西化,平日攝取過多的肉類、脂肪、膽固醇,卻缺乏纖維質的食物,因此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病例,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雖然癌症高居國內十大死因的第一位,但在眾多的癌症當中,大腸直腸癌是治療效果最好的,存活率也最高。本院統計477例大腸直腸癌患者的存活率,顯示第一期可達100﹪,第二期81.4﹪,即使是淋巴腺擴散的第三期腸癌,五年存活率仍可達63.6﹪。但國人往往輕忽定期檢查的重要性,致使腸癌早期發現率低,有將近五成的患者,都是拖到癌症第三、四期才發現,也因此錯失了治療先機。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 陳壽星指出腸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但民眾若發現自己有血便、頻便、排便習慣改變、腹脹痛、貧血等症狀出現時,最好儘速就醫檢查。透過簡單的肛門指診及乙狀結腸鏡檢查,就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也提醒40歲以上的民眾,應每年接受肛門指診及糞便潛血檢查,每三年接受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而高危險族群如癌症家族、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病史者、慢性大腸炎症及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則應每兩年接受一次全程大腸鏡檢查或大腸鋇劑攝影,定期追蹤確保健康。

多油少纖維,當心大腸直腸癌來襲

多油少纖維,當心大腸直腸癌來襲#大腸癌

根據衛生署的統計,每年死於大腸直腸癌的病例已超過3,000人,其發生率與死亡率僅次於肝癌與肺癌,可說是高居癌症的第三位。雖然腸癌發生原因截至目前尚無定論,不過遺傳基因、環境、及飲食生活習慣等均為重要的導因。尤其國人飲食習慣日漸西化,每日攝取過多的肉類、脂肪、膽固醇,同時缺乏纖維質的食物補充,致使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機率,有明顯增加的趨勢。雖然癌症高居國內十大死因的第一位,但是在眾多的癌症當中,大腸直腸癌可說是治療效果最好的,而且存活率最高,也是少數能夠治癒的癌症之一。根據統計,477例大腸直腸癌患者的存活率,第一期發現時可達100%,第二期81.4%,即使是淋巴腺擴散的第三期腸癌,其五年內的存活率也可達到63.6%。由此可見,愈早期發現,其治癒率愈高。不過,由於國人對於定期檢查的輕忽,致使腸癌早期發現率較低,將近五成患者都是已經拖到癌症第三、四期後才發現,早已錯失治療的先機了。光田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 陳壽星表示通常說來,腸癌初期的症狀多不明顯,但若發現有血便、頻便、排便習慣改變、腹脹痛、貧血等症狀出現時,宜盡速檢查。極高比率的腸癌,其實是可以藉由簡單的肛門指診及乙狀結腸鏡來發現。因此,提醒40歲以上的民眾,應每年定期接受肛門指診、及糞便潛血檢查;每三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對於高危險族群,如癌症家族,曾有大腸息肉、大腸癌病史者、慢性大腸炎症、或婦科惡性腫瘤患者,應每兩年接受一次全程大腸鏡檢查或大腸鋇劑攝影,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確保身體的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