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降低腸癌機率 綠葉蔬菜效果更好

降低腸癌機率 綠葉蔬菜效果更好#大腸癌

根據統計,人的一生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約為5%,主要發生於50歲以上的人。最新的衛生署癌症申報發生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已經高居癌症發生率第二位,僅次於肝癌,民眾不可不慎!如何遠離大腸直腸癌,也是花蓮慈濟醫院守護健康的重點方向。   花蓮慈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說,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由息肉演變而成,若在初期息肉發現時將它切除可降低癌症發生,且文獻報告顯示透過大腸直腸癌篩檢,有將近60%的病患可以免死於癌症。他建議年過50歲的民眾至少實施一次大腸鏡檢查。 通常在癌症預防上,多運動及食用足量的新鮮蔬果,可以降低離癌機率,特別是綠葉蔬菜的抗癌效果更好,像胡蘿蔔、花椰菜、包心菜、捲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青蔥、蒜等都可預防大腸癌,但若要確切達到預防大腸直腸癌發生,或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死亡率, 花蓮慈院關懷大腸直腸病友自去年1月成立腸腸久久聯誼會,已陸續三次邀請病友及家屬相聚,透過醫護團隊正確的衛教知識、飲食療養觀念及病友分享,鼓舞病友活出快樂人生。花蓮慈濟醫院腸腸久久聯誼會將在3月14日上午邀請大腸直腸癌、造口病友及家人在合心樓五樓交誼廳座談交流。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及賴煌仁醫師將分享大腸直腸癌的預防與化學治療的新知,並協助解決病友在日常照護中所遇到的問題。 該活動於9點報到,9點半開始座談,誠邀病友及家人踴躍參加,汲取新知也分享生活照護經驗。

排便不正常,可能為大腸癌前兆

排便不正常,可能為大腸癌前兆#大腸癌

您有便秘、大便解不乾淨、大便變細或一天跑好幾次廁所的情形嗎?千萬別輕忽這些問題,這些都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根據衛生署統計,大腸癌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其發生率為第四名,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是若等到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及常有解便不完全感時,大腸癌往往已進行至二、三期以上,反之如果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則五年存活率最高可達九成。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鄭乃源醫師指出,大腸癌高危險群多為家族有癌症病史及曾患有大腸息肉者。根據聯安診所從96年至97年接受腸鏡篩檢的19,077位受檢者當中,有7934位篩檢出有腸息肉,其中10位確定罹患腸癌,最年輕者為48歲,其中僅有2位有癌症家族病史。在這10位罹大腸癌病患當中,糞便潛血檢查反應皆呈現陽性,但CEA﹝癌性胚胎抗原﹞指數偏高者卻只有2位。由此可知,並非沒有腸癌家族史者即沒有癌患腸癌的危險,且要有效篩檢出大腸癌,單看一項檢查結果是不足的,必須接受糞便潛血及腸鏡等完整且專業的各項腸癌相關檢查,才能有效早期發現大腸癌。目前國民健康局提供50至69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但篩檢率未達10%,同時0與1期的早期個案也未達2成,低於美國癌症委員會癌症資料庫(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公布的28%,由此數據可知,民眾對大腸癌篩檢的觀念仍需加強。鄭乃源醫師表示,大腸鏡檢查是最直接的大腸癌篩檢方式,但許多民眾對於大腸鏡檢查認識不足,多因怕痛、無安全感及擔心有危險性,而心生恐懼。根據聯安診所16年來的健康檢查經驗,的確有很多民眾因為對於腸鏡檢查有不當的誤解,而心生恐懼,甚至在健診時表示要自動放棄這項篩檢。其實只要對大腸鏡篩檢有正確的認識與瞭解,大腸鏡檢查安全性高且有其必要性。隨著科技的進步與醫療設備的發達,如果害怕因腸鏡檢查所產生的不適感,民眾在健康檢查時可選擇無痛腸胃鏡篩檢。鄭乃源醫師表示,無痛腸胃鏡在國外已行之多年,而聯安於民國89年領先國內健診業界率先引進,至今已有超過42,000位受檢者接受無痛腸胃鏡檢查服務,其方式主要是在檢查前給予受檢者一些短效安眠麻醉藥物,幫助受檢者在深度睡眠中完成無痛腸胃鏡檢查,全程約15分鐘,在聯安的服務滿意度超過九成。現代人生活壓力及飲食精緻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大腸癌患者人數逐年激增,鄭乃源醫師建議,民眾除了平日注意飲食、增加纖維攝取外,更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四十歲以上步入中年者,由於已進入癌症的好發年齡,建議至少做一次完整的全大腸鏡檢查,並養成每年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並注意本身排便習慣,如篩檢出大腸癌要積極面對治療,早期發現治癒率高。前往焦點企劃 》預防醫學院

遺傳性大腸直腸癌 早期發現治癒率高

遺傳性大腸直腸癌 早期發現治癒率高#大腸癌

50歲彭先生(化名),健康狀況良好,未曾有任何身體不適,只是偶爾大便後有出血情形。至直腸肛門外科門診檢查後,確定罹患了痔瘡,但經詢問家族史後,發現姊姊、爸爸及叔叔都罹患大腸直腸癌,因為有這樣的癌症家族史,故安排大腸鏡檢查。大腸鏡發現一個1公分大的直腸瘜肉,切除後發現為惡性腫瘤,所幸進一步手術後並無發生癌細胞轉移,屬於第一期的早期直腸癌,手術治癒率可超過九成。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直腸肛門外科沈名吟醫師表示,像這樣有家族遺傳性大腸直腸癌的案例,在最近二個月的門診就見過三例。沈名吟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絕大多數的病患是偶發的,與老化、飲食習慣不良、高脂低纖飲食,缺乏運動有關。上述這些危險因子與宿主間交互作用的最終結果,會使細胞的基因發生變化,包括缺失、突變等,而失去正常功能,進而產生癌症。就年齡而言,90%以上的結腸直腸癌患者都在50歲以上。少部份的大腸直腸癌具有家族遺傳傾向,佔所有大腸直腸癌的10%左右。一般而言,這類病人出現癌症的年齡平均為45歲,雖然這些家屬中並非全部產生癌症,但如果遺傳到此類癌症基因的話,估計其終身發生大腸直腸癌的機會為80%,遠高於一般人。沈名吟醫師建議,家族如有罹患大腸直腸癌之病史,而且有成員於很年輕就罹患大腸直腸癌,應定期至醫院作檢查。二位(或以上)第一等親家屬或一位小於60歲的第一等親家屬罹患大腸直腸癌,個人在40歲以前應接受一次大腸鏡檢,以後則每五年檢查一次。其他等親之家屬罹患大腸直腸癌者,可考慮50歲以前接受篩檢。家族性大腸瘜肉症(FAP)的家屬,10~12歲開始,每1~2年應接受內視鏡篩檢。若屬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HNPCC),建議家族中之親屬21歲以後,應每年作大腸鏡檢查。必要時也可以安排基因測試,以發現早期癌,早期接受治療,以增加治癒率。

重視「瘜肉」問題 降低罹患”腸癌”風險

重視「瘜肉」問題 降低罹患”腸癌”風險#大腸癌

大腸(結腸)癌是大腸癌症,直腸癌是結腸最後6英吋部位的癌症,它們統稱為大腸直腸癌。大腸直腸癌是亞洲地區裡面最常見癌症的一種,在許多亞洲國家裡面,像是中國、日本、韓國,因飲食生活西化,其發病率越來越高。雖然大腸直腸癌發生的確切原因不詳,但是已經找出數個危險因子。這些因子包括了:年齡、家族病史、個人病史、瘜肉、遺傳性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飲食、喝酒、抽煙、糖尿病與肥胖。而哪些族群比較容易罹患大腸直腸癌:如、50歲以上的人罹患大腸直腸癌機率較高,但年輕人也有可能會罹患大腸直腸癌,特別是擁有陽性反應家族病史的人;另外,大腸直腸癌病患的親屬也是擁有比較大的罹患風險,而先前有瘜肉或大腸癌病史的人,也會增加再次發病的風險。瘜肉是從結腸壁擴展生長出來的一團細胞。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內科 - 吳淑明醫師表示,瘜肉的種類有數種,有一些可能會轉變成惡性,雖然增生性瘜肉很少會變成癌症,但是腺瘤性瘜肉則有可能會變成癌症,因此,在做乙狀結腸鏡或大腸鏡檢查,發現腺瘤性瘜肉時,通常都會將其刮除。有一些遺傳性疾病會影響到結腸,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例如:家族遺傳的腺瘤性瘜肉群症以及遺傳性非瘜肉群症大腸直腸癌。有長期的發炎性結腸疾病的人,像是長期潰瘍結腸炎以及庫隆氏症,也比較可能得到大腸直腸癌。    吳淑明醫師說,有研究指出,飲食中的飽和脂肪與熱量含量高,而且鈣、葉酸、纖維、水果與蔬菜含量低,也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同時,也有證據證明,喝酒與抽煙都會增加罹患以及死於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肥胖的人與糖尿病病患,也都有較高的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大部份的癌症在早期可以治療的階段是不會出現什麼症狀,這也是為什麼早期與定期檢查很重要的原因所在,特別是高風險的族群更是如此。吳醫師提醒,要注意的一些常見前兆與症狀有:「排便習慣的改變、血便、持續的腹部不適感、腸道蠕動伴隨著腹痛、感覺排便沒有完全解乾淨、體重減輕。」從50歲開始就應該做檢查,高風險的族群則應該要從更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做檢查。建議,每年要做一次大便潛血檢查。如果是呈陰性反應,每五年做一次乙狀結腸鏡檢查以及每十年做一次大腸鏡檢查,高風險的族群則應該要做更頻繁的檢查。吳淑明醫師強烈建議,要進行生活方式與飲食上面的改變。限制脂肪的攝取,特別是要限制飽和脂肪的攝取,同時要攝取大量的水果、蔬菜與全穀類。減少喝酒、戒煙以及定期的運動,以保持健康的體重。大腸直腸癌是可以預防的,如果在早期就發現並且刮除會致癌的瘜肉,是有很大的治癒可能性。

改善習慣性便祕 教你三餐吃足”纖維素”

改善習慣性便祕 教你三餐吃足”纖維素”#大腸癌

排便是身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之一,食物從消化、吸收到殘渣排泄的過程大約是廿四至四十八小時。若時間超過四十八小時沒有排便,或是排便有困難,就可算得上是便祕了。糞便沒有定時的排出,其中的水分在大腸中被再吸收,時間愈久糞便就愈乾硬,愈不易排出。糞便不只是食物的殘渣,還有許多食物的毒素,例如:食品添加物、農藥及亞硝胺等致癌物質,也會再度被吸收。經由「腸肝循環」將這些有害身體的毒素送到身體的解毒工廠肝臟,使肝臟的工作量增加。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張靜芬表示,便祕的人常併發腹痛、食慾不振、口臭、急躁、口乾舌燥、易疲勞、頭昏、頭痛、失眠等一連串疾病前的症兆。如果肝功能不好的人,就更會加重肝病變的發生,同時也提高了癌症的發生及復發率。相關的研究還指出:大腸癌、乳癌、老年痴呆症、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的可能性也會因著便祕而大增。張靜芬營養師提醒,千萬不要忽略便祕問題,以為只是小症狀,隱藏在其背後的卻可能是很大的麻煩。有少數人是因為疾病或服用藥物的副作用而發生便祕,所謂「器質性便祕」,經過檢查證實這類頑固的便祕是需要就醫的,藉由藥物的治療或甚至是手術才能解決困擾。但大部份人的便祕卻屬生活作息不恰當所造成的「習慣性便祕」,由於運動量不足、腹肌衰弱、腸蠕動慢、或是飲水不足,使糞便乾燥堅硬,特別是因為飲食中的膳食纖維吃的不夠,而糞便量少所導致。膳食纖維具有含水的特性,足夠的膳食纖維和水可以稀釋腸內的一些毒素與致癌物質,並軟化糞便、增加重量、促進腸道蠕動、縮短糞便通過腸道的時間,有效改善便祕問題。有習慣性便祕的人應該先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每天吃足了廿公克的膳食纖維,並且喝足了兩千亳升的水。兒童所需的量較少,計算方法是將年齡加上五,就是兒童適合的攝取量。例如:六歲孩童建議每天要吃十一公克膳食纖維。由於現代人的飲食過於精緻化,若不是特別留意多攝取高膳食纖維的食物,要達到廿公克的纖維素是不容易的。舉例來說,三餐內容:早餐燒餅油條加豆漿,午餐牛肉麵一碗,晚餐吃三菜一湯加白飯一碗及一些水果;一天中只有一些蔬菜水果可提供纖維素,算一算所吃到的纖維素只有五~六公克左右(詳表二),遠低於衛生署建議的每天廿公克以上的量,當然很容易發生便祕了。要吃足膳食纖維,張營養師指出,每天不但要蔬果5、7、9,最好還要有一~二餐的主食是由胚芽米、麥片、整粒豆類等未精製的穀類來代替;而吃水果時,盡量連皮吃才可獲取足夠的膳食纖維。★ 預防便祕飲食:含25公克膳食纖維的舉例說明早餐:燕麥片牛奶粥-5公克午餐  五榖飯1碗+肉、魚、蛋類+青菜2碟+1份水果-10公克晚餐 五榖飯1碗+肉、魚、蛋類+青菜2碟+1份水果-10公克注意:早餐前、早午、午晚餐間需喝300毫升開水 

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 降低腸癌機率

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 降低腸癌機率#大腸癌

人的一生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約為5%,主要發生於50歲以上的人。衛生署去年的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統計排名,大腸直腸癌症仍是第三名,僅次於肺癌、肝癌,在花蓮縣的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男性是第四名(因有口腔癌排第三),女性是第三名。最新的衛生署癌症申報發生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已經高居發生率第二位,僅次於肝癌,民眾不可不慎!   花蓮慈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說,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由息肉演變而成,若在初期息肉發現時將它切除可降低癌症發生,且文獻報告顯示透過大腸直腸癌篩檢,有將近60%的病患可以免死於癌症。 糠榮誠說,通常在癌症預防上,多運動及食用足量的新鮮蔬果,可以降低離癌機率,特別是綠葉蔬菜的抗癌效果更好,像胡蘿蔔、花椰菜、包心菜、捲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青蔥、蒜等都可預防大腸癌,但若要確切達到預防大腸直腸癌發生,或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死亡率,他建議年過50歲的民眾至少實施一次大腸鏡檢查。 花蓮慈院關懷大腸直腸病友自今年1月成立腸腸久久聯誼會,已陸續兩次邀請病友及家屬相聚,透過醫護團隊正確的衛教知識、飲食療養觀念及病友分享,鼓舞病友活出快樂人生。花蓮慈院將在11月8日舉辦戶外聯誼,邀請大腸直腸癌病友及家人到君達香草健康世界踏青,並有大腸直腸癌防治座談交流,即日起病友只須在11月4日以前,填寫姓名、身分證字號、聯絡電話與地址,傳真03-8579485或郵寄花蓮市中央路三段707號社會服務室蘇倚萱收即可。因保險需要,每人須酌收150元活動費,在8日上午9點半報到時繳交。

健康跌停 一年損失240萬

健康跌停 一年損失240萬#大腸癌

面對全球金融風暴與經濟不景氣,上班族不僅薪水沒漲,資產更是縮水。根據調查指出,9成上班族在這波衝擊中資產減少,平均每人損失26萬。上班族每天辛苦超時工作,承受龐大的工作壓力,薪水成長卻有限,成為薪貧一族。面對繁忙的工作,常常忽略身體的照顧!由於工時長、工作壓力大,身體早已出狀況卻不自知。鬱悶上班族,財富與健康都亮紅燈!33歲的陳先生(化名),年紀輕輕已是公司主管,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外食,幾乎沒有機會吃到蔬果,取而代之的只有大量的肉類及加工品,長期下來經常感到肚子悶漲、腸胃不順,甚至有「垃圾塞滿肚」的感覺。如此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習慣,讓陳先生不僅成為大腸癌高危險群,伴隨而來可能的龐大醫療費用,也讓他深陷財務危機而不自知。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大腸癌已經躍升國內癌症發生率第二,近三年死亡成長率更居前三名之首。由於大腸癌早期不易發現,一旦發現多為晚期,光是醫藥費一年下來最高就要240萬,相當於陳先生不吃不喝5年的薪水。其實若能從日常的飲食習慣著手改善,就能大大降低大腸癌的罹患風險,贏得健康也能省下龐大的醫藥費。林口長庚醫院姜倩玲營養師表示:大量攝取纖維可預防大腸癌,建議民眾每天應攝取5份蔬菜、水果補充纖維質,多喝水預防便秘,並攝取含優良菌種之優酪乳,補充腸道益生菌,幫助腸道健康,遠離大腸癌風險。經國內教學級醫院動物實驗證實,每天補充180ml含雷特氏B菌之優酪乳,能預防大腸癌前期病變。優酪乳中所含的「菌種」必須能夠通過胃酸考驗,存活到大腸才會有效!雷特氏B菌可以抵抗胃酸及膽鹼的考驗直接到達腸道,能增進腸道健康,補充體內好菌。

大腸癌症狀:便祕、便血、便不乾淨

大腸癌症狀:便祕、便血、便不乾淨#大腸癌

國內十大癌症排行榜中,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95年由第三升至第二,僅次於肝癌,而其死亡率也只在肝癌、肺癌之下,高居第三,對國人的威脅正逐漸竄升。而這類患者除少部分與家族遺傳有關,大多是飲食與生活習慣所導致,最常見原因是抽菸、喝酒與飲食油膩、攝取紅肉等。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一般外科-姚逸興醫師指出,大腸癌病人最常見的症狀是大便帶血,一般人往往誤以為是痔瘡出血,自行買藥治療,結果病情越來越糟,等到發現是癌症時已來不及。其次,罹患大腸癌容易便祕、大便習慣改變、或排便後覺得解不乾淨,到後來甚至大便變細,這是因為腫瘤變大,阻塞腸子,就如同家中水管阻塞、水流變小一樣,而這些都是初期到中期的症狀,一旦體重減輕、腹痛、腹脹、甚至腹水出現,癌症可能已進入中後期,姚醫師提醒,若有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要診斷大腸癌,肛門內診加糞便潛血反應檢查,是最常用的初步診斷,若糞便潛血呈陽性,則必須接受大腸鏡檢查或大腸攝影,再配合病理切片,幾乎可以診斷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有些人以為抽血可以篩檢大腸癌,並不正確,因為抽血檢出大腸癌的機率僅百分之六十,一般用於手術後追蹤。一旦確診為惡性腫瘤,必須儘快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有時須合併放射或化學治療。姚逸興醫師表示,過去直腸癌病患常因腫瘤擴散嚴重,須做永久性人工肛門,改由腹部排便;現在醫學發達,藉由術前的輔助性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癌細胞擴散,免去永久性人工肛門之苦。近年來運用腹腔鏡進行大腸切除術,開刀傷口變小,更大幅減少術後疼痛。此外,已知有大腸息肉者,姚醫師建議應每年定期檢查,因為部分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預防勝於治療,凡年滿四十五歲民眾,最好安排每年定期健康檢查,飲食方面更須注意,避免抽菸、喝酒,而太油膩的食物也最好少碰為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