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改善習慣性便祕 教你三餐吃足”纖維素”

改善習慣性便祕 教你三餐吃足”纖維素”#大腸癌

排便是身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之一,食物從消化、吸收到殘渣排泄的過程大約是廿四至四十八小時。若時間超過四十八小時沒有排便,或是排便有困難,就可算得上是便祕了。糞便沒有定時的排出,其中的水分在大腸中被再吸收,時間愈久糞便就愈乾硬,愈不易排出。糞便不只是食物的殘渣,還有許多食物的毒素,例如:食品添加物、農藥及亞硝胺等致癌物質,也會再度被吸收。經由「腸肝循環」將這些有害身體的毒素送到身體的解毒工廠肝臟,使肝臟的工作量增加。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張靜芬表示,便祕的人常併發腹痛、食慾不振、口臭、急躁、口乾舌燥、易疲勞、頭昏、頭痛、失眠等一連串疾病前的症兆。如果肝功能不好的人,就更會加重肝病變的發生,同時也提高了癌症的發生及復發率。相關的研究還指出:大腸癌、乳癌、老年痴呆症、高血壓、中風、心肌梗塞的可能性也會因著便祕而大增。張靜芬營養師提醒,千萬不要忽略便祕問題,以為只是小症狀,隱藏在其背後的卻可能是很大的麻煩。有少數人是因為疾病或服用藥物的副作用而發生便祕,所謂「器質性便祕」,經過檢查證實這類頑固的便祕是需要就醫的,藉由藥物的治療或甚至是手術才能解決困擾。但大部份人的便祕卻屬生活作息不恰當所造成的「習慣性便祕」,由於運動量不足、腹肌衰弱、腸蠕動慢、或是飲水不足,使糞便乾燥堅硬,特別是因為飲食中的膳食纖維吃的不夠,而糞便量少所導致。膳食纖維具有含水的特性,足夠的膳食纖維和水可以稀釋腸內的一些毒素與致癌物質,並軟化糞便、增加重量、促進腸道蠕動、縮短糞便通過腸道的時間,有效改善便祕問題。有習慣性便祕的人應該先檢視自己的飲食是否每天吃足了廿公克的膳食纖維,並且喝足了兩千亳升的水。兒童所需的量較少,計算方法是將年齡加上五,就是兒童適合的攝取量。例如:六歲孩童建議每天要吃十一公克膳食纖維。由於現代人的飲食過於精緻化,若不是特別留意多攝取高膳食纖維的食物,要達到廿公克的纖維素是不容易的。舉例來說,三餐內容:早餐燒餅油條加豆漿,午餐牛肉麵一碗,晚餐吃三菜一湯加白飯一碗及一些水果;一天中只有一些蔬菜水果可提供纖維素,算一算所吃到的纖維素只有五~六公克左右(詳表二),遠低於衛生署建議的每天廿公克以上的量,當然很容易發生便祕了。要吃足膳食纖維,張營養師指出,每天不但要蔬果5、7、9,最好還要有一~二餐的主食是由胚芽米、麥片、整粒豆類等未精製的穀類來代替;而吃水果時,盡量連皮吃才可獲取足夠的膳食纖維。★ 預防便祕飲食:含25公克膳食纖維的舉例說明早餐:燕麥片牛奶粥-5公克午餐  五榖飯1碗+肉、魚、蛋類+青菜2碟+1份水果-10公克晚餐 五榖飯1碗+肉、魚、蛋類+青菜2碟+1份水果-10公克注意:早餐前、早午、午晚餐間需喝300毫升開水 

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 降低腸癌機率

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 降低腸癌機率#大腸癌

人的一生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約為5%,主要發生於50歲以上的人。衛生署去年的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統計排名,大腸直腸癌症仍是第三名,僅次於肺癌、肝癌,在花蓮縣的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男性是第四名(因有口腔癌排第三),女性是第三名。最新的衛生署癌症申報發生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已經高居發生率第二位,僅次於肝癌,民眾不可不慎!   花蓮慈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說,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由息肉演變而成,若在初期息肉發現時將它切除可降低癌症發生,且文獻報告顯示透過大腸直腸癌篩檢,有將近60%的病患可以免死於癌症。 糠榮誠說,通常在癌症預防上,多運動及食用足量的新鮮蔬果,可以降低離癌機率,特別是綠葉蔬菜的抗癌效果更好,像胡蘿蔔、花椰菜、包心菜、捲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青蔥、蒜等都可預防大腸癌,但若要確切達到預防大腸直腸癌發生,或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死亡率,他建議年過50歲的民眾至少實施一次大腸鏡檢查。 花蓮慈院關懷大腸直腸病友自今年1月成立腸腸久久聯誼會,已陸續兩次邀請病友及家屬相聚,透過醫護團隊正確的衛教知識、飲食療養觀念及病友分享,鼓舞病友活出快樂人生。花蓮慈院將在11月8日舉辦戶外聯誼,邀請大腸直腸癌病友及家人到君達香草健康世界踏青,並有大腸直腸癌防治座談交流,即日起病友只須在11月4日以前,填寫姓名、身分證字號、聯絡電話與地址,傳真03-8579485或郵寄花蓮市中央路三段707號社會服務室蘇倚萱收即可。因保險需要,每人須酌收150元活動費,在8日上午9點半報到時繳交。

健康跌停 一年損失240萬

健康跌停 一年損失240萬#大腸癌

面對全球金融風暴與經濟不景氣,上班族不僅薪水沒漲,資產更是縮水。根據調查指出,9成上班族在這波衝擊中資產減少,平均每人損失26萬。上班族每天辛苦超時工作,承受龐大的工作壓力,薪水成長卻有限,成為薪貧一族。面對繁忙的工作,常常忽略身體的照顧!由於工時長、工作壓力大,身體早已出狀況卻不自知。鬱悶上班族,財富與健康都亮紅燈!33歲的陳先生(化名),年紀輕輕已是公司主管,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外食,幾乎沒有機會吃到蔬果,取而代之的只有大量的肉類及加工品,長期下來經常感到肚子悶漲、腸胃不順,甚至有「垃圾塞滿肚」的感覺。如此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習慣,讓陳先生不僅成為大腸癌高危險群,伴隨而來可能的龐大醫療費用,也讓他深陷財務危機而不自知。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大腸癌已經躍升國內癌症發生率第二,近三年死亡成長率更居前三名之首。由於大腸癌早期不易發現,一旦發現多為晚期,光是醫藥費一年下來最高就要240萬,相當於陳先生不吃不喝5年的薪水。其實若能從日常的飲食習慣著手改善,就能大大降低大腸癌的罹患風險,贏得健康也能省下龐大的醫藥費。林口長庚醫院姜倩玲營養師表示:大量攝取纖維可預防大腸癌,建議民眾每天應攝取5份蔬菜、水果補充纖維質,多喝水預防便秘,並攝取含優良菌種之優酪乳,補充腸道益生菌,幫助腸道健康,遠離大腸癌風險。經國內教學級醫院動物實驗證實,每天補充180ml含雷特氏B菌之優酪乳,能預防大腸癌前期病變。優酪乳中所含的「菌種」必須能夠通過胃酸考驗,存活到大腸才會有效!雷特氏B菌可以抵抗胃酸及膽鹼的考驗直接到達腸道,能增進腸道健康,補充體內好菌。

大腸癌症狀:便祕、便血、便不乾淨

大腸癌症狀:便祕、便血、便不乾淨#大腸癌

國內十大癌症排行榜中,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95年由第三升至第二,僅次於肝癌,而其死亡率也只在肝癌、肺癌之下,高居第三,對國人的威脅正逐漸竄升。而這類患者除少部分與家族遺傳有關,大多是飲食與生活習慣所導致,最常見原因是抽菸、喝酒與飲食油膩、攝取紅肉等。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一般外科-姚逸興醫師指出,大腸癌病人最常見的症狀是大便帶血,一般人往往誤以為是痔瘡出血,自行買藥治療,結果病情越來越糟,等到發現是癌症時已來不及。其次,罹患大腸癌容易便祕、大便習慣改變、或排便後覺得解不乾淨,到後來甚至大便變細,這是因為腫瘤變大,阻塞腸子,就如同家中水管阻塞、水流變小一樣,而這些都是初期到中期的症狀,一旦體重減輕、腹痛、腹脹、甚至腹水出現,癌症可能已進入中後期,姚醫師提醒,若有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要診斷大腸癌,肛門內診加糞便潛血反應檢查,是最常用的初步診斷,若糞便潛血呈陽性,則必須接受大腸鏡檢查或大腸攝影,再配合病理切片,幾乎可以診斷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患者。有些人以為抽血可以篩檢大腸癌,並不正確,因為抽血檢出大腸癌的機率僅百分之六十,一般用於手術後追蹤。一旦確診為惡性腫瘤,必須儘快接受手術治療,術後有時須合併放射或化學治療。姚逸興醫師表示,過去直腸癌病患常因腫瘤擴散嚴重,須做永久性人工肛門,改由腹部排便;現在醫學發達,藉由術前的輔助性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可以有效減少癌細胞擴散,免去永久性人工肛門之苦。近年來運用腹腔鏡進行大腸切除術,開刀傷口變小,更大幅減少術後疼痛。此外,已知有大腸息肉者,姚醫師建議應每年定期檢查,因為部分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預防勝於治療,凡年滿四十五歲民眾,最好安排每年定期健康檢查,飲食方面更須注意,避免抽菸、喝酒,而太油膩的食物也最好少碰為妙。

告別毒奶恐慌 包裝豆漿喝出營養健康

告別毒奶恐慌 包裝豆漿喝出營養健康#大腸癌

延燒全球的「毒奶事件」雖帶來恐慌與不安,但也未嘗不是國人重新檢視飲食習慣的契機。就拿我們生活周遭隨處可見,營養豐富、健康養生的豆漿來說,或許是消費者不能忽視的最佳選擇。明治維新時代,瘋狂吸收西洋文明的日本人才開始喝牛奶。而在物資缺乏的年代裡,台灣人甚至曾將奶粉視為珍貴的補品。美國對以長壽著稱的扶桑民族的飲食內容進行研究,認為日本人平均每日攝取70公克黃豆或黃豆製品,是心血管疾病,或大腸癌、攝護腺癌、乳癌等癌症罹患率遠低於美國人的主因。因此1986年美國飲食營養協會即建議以黃豆製品取代學校營養午餐中的肉類;1999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也證明黃豆中富含的植物性蛋白質有助於降低心血管疾病罹患機率。到了2002年,已有75%的美國人在調查時表示明瞭這「神奇豆」(miracle bean)對身體的益處。科學依據是什麼呢?自1960年代開始,醫藥與營養學家開始認真分析黃豆的營養價值與養生功效;結果發現:黃豆中含35%的植物性蛋白質,幾乎是牛肉的兩倍,同時涵蓋所有動物性蛋白質所能提供的人體必需胺基酸。如果與牛奶比較,以黃豆製成的豆漿中,維生素B1,以及鉀、鐵等礦物質含量明顯高於牛奶。此外,豆漿總脂肪含量中有三分之二為植物性不飽和脂肪酸,不但不含膽固醇,更具有降低血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對乳糖不耐症基因缺陷者來說,牛奶喝再多有可能都等於白喝,而豆漿含的是寡糖,可被人體吸收。尤其婦女、兒童或缺鐵性貧血患者,更可藉由豆漿中鐵質而受益。至於想對抗肥胖或體重過重問題的人,也可以善用豆漿的特質。實驗證明:使用黃豆搭配低熱量飲食八週後,確有減少2.2%體重的效果;富含膳食纖維成份,可促腸胃蠕動並增加飽足感的豆漿,更廣為專科醫師與營養學家所推薦。而對於黃豆中富含的植物性蛋白質、異黃酮素等成份,對更年期或懷孕婦女的益處,也得到證實。豆漿是國人最習見的黃豆製食品,不但可當飲品,甚至可當主食。很多人曾因隨處可見、唾手可得而忽視它;或許毒奶風暴可讓我們重新認識,並重視豆漿這老祖先恩賜的真正價值。但一般坊間豆漿,由於消費者無法掌控品質、添加物或製作流程,因此,建議消費者也可就近在便利商店選擇標示健康食品認證,或標榜低糖、無糖的包裝豆漿,對健康更有保障。此外,標榜「高纖」的豆漿產品,除含有植物性蛋白質外,還添加了膳食纖維成份,可促進腸胃蠕動並增加飽足感;更不必擔心攝取過量糖份的問題。想施行可兼顧減重與健康的豆漿減肥法的朋友,不妨一試。

解出血便?!預防大腸癌 最好每年定期篩檢

解出血便?!預防大腸癌 最好每年定期篩檢#大腸癌

大腸癌,以往都被認定是歐美西方人的疾病,但這幾年來,台灣大腸癌罹患人數節節昇高,已經超越胃癌。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地區癌症死亡人數,大腸直腸癌分別各佔男、女癌症第三大原因,僅次於肝癌和肺癌。隨著國人飲食方式,越來越接近西方飲食,缺乏纖維素攝取,大腸癌也將越來越多,更不容我們輕忽。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表示,大腸癌患者依據腫瘤發生部位不同,各有不同的表現。比方說,左側大腸癌常會排便習慣改變、突然間便祕、解出的糞便變細,或便祕腹瀉交替、解出血便、腸阻塞。如果腫瘤接近肛門,可有解不乾淨、裡急後重感;對於右側大腸癌患者,並不會出現阻塞症狀,多以貧血、腹部腫塊、腹痛表現。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建議患者還是先拜訪腸胃科醫師,評估是否須要進一步檢查。對於完全沒有症狀的人,就必須靠篩檢。蔡青岩醫師指出,大腸癌篩檢方式依據發生的危險機率,分為一般危險群和高危險群,其定義如下:一般危險群:汎指五十歲以上民眾。高危險群包括:家族史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人於六十歲前發現有腺瘤,即腺體型息肉。過去曾罹患大腸息肉、大腸癌、乳癌、卵巢癌、子宮癌病人。炎性大腸炎患者。多發性腺體型息肉症候群。多發性幼年性息肉患者。非息肉型遺傳性大腸癌家族。針對一般危險群,篩檢建議:每年糞便潛血檢驗,若為陽性反應則必須接受大腸鏡檢或大腸鋇劑攝影+乙狀結腸鏡檢。每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如發現息肉且經切片證實為腺體型息肉,或發現超過一公分之息肉,均必須再接受大腸鏡將全部大腸檢查。或結合1與2,每年糞便潛血檢驗+乙狀結腸鏡檢。蔡醫師強調,對於高危險群中1.家族史,特別是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中,有人於五十五歲前即有大腸癌,或有人於六十歲前有腺瘤者,更須確實篩檢,建議於四十歲時開始檢查,方式如同一般危險群建議,其餘高危險群各有不同建議。大腸癌是一種生長較為緩慢的惡性腫瘤,對於各種治療,均有不錯效果。較早期大腸癌治療,預後五年存活率常可達八成以上,因此更值得早期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改善腸子鬧脾氣 高纖少油、放輕鬆

改善腸子鬧脾氣 高纖少油、放輕鬆#大腸癌

23歲的鄧小姐(化名)有便秘困擾,長期服用瀉藥,因此常導致腹部絞痛,排便後才得以緩解;56歲的陳先生(化名)則是吃了東西就想拉肚子,每天要上十多次洗手間,他們就醫做了多種檢查,始終找不出原因,其實這都是「腸躁症」惹的禍。腸躁症也稱為大腸激躁症,是一種功能性的胃腸障礙,主要症狀為腹痛、且疼痛在解完大便後會緩解、腹漲、腹瀉、便秘或是便秘和腹瀉交替發生,排便有黏液狀物、排便困難、解不乾淨的感覺、解了又想解、排便急迫、肛門口有異物感等。如果做過各種檢查卻找不到原因,就可能是得了腸躁症。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胃腸肝膽科陳振寬醫師表示,這是一種身心官能症,多半是遺傳和環境因素交互作用所造成,像從小的飲食排便習慣、緊張壓力、心理人格特質等,都是腸躁症的可能成因。腸躁症是胃腸科門診最常看到的病症,在台灣約有20%的人罹患此病,程度輕微的偶爾腹痛、腹瀉、便秘,不治療也會自然痊癒;中等程度的病人常需要看醫師、服用藥物才能改善,而嚴重者即使一再就醫服藥仍無法得到緩解,往往影響日常生活、正常工作,甚至需求助精神科醫師。陳振寬醫師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腸躁症和大腸癌或其它腸病變的症狀往往不易區別。如果年齡超過50歲、有大腸癌家族史、出現血便、貧血、體重減輕、腹部腫塊、最近排便習慣改變等警訊,便可能不只是腸躁症,而須進一步接受大便潛血反應檢查、大腸X光攝影、大腸鏡檢查,以診斷是否為大腸癌或其它腸病變。其實,腸躁症的預後相當良好,病人除了不適症狀外,並不會影響身體健康,或有生命危險。但為了改善症狀,減少日常生活不便,仍需改變飲食、作息、服用藥物多管齊下。陳醫師建議,生活上應避免緊張壓力、三餐定食定量、勿進食太快、選擇高纖少油食物、養成定時排便習慣、多運動等,都可改善腸躁症的不適。嚴重時則應找胃腸科醫師,考慮使用止痛、止瀉、通便、整腸、抗痙攣、抗憂鬱、抗焦慮等藥物。

天天外食、週週大餐 型男竟有垃圾「腸」

天天外食、週週大餐 型男竟有垃圾「腸」#大腸癌

33歲的陳先生打扮帥氣,是人人眼中的亮眼型男,但在亮麗的外表下,其實有不為人知的隱憂。陳先生因為外食幾乎沒有機會吃到蔬果,取而代之的只有大量的肉類及加工品,長期下來陳先生經常感到肚子悶漲、腸胃不順,甚至有「垃圾塞滿肚」的感覺。營養師謝宜芳表示,現代人外食比例高,攝取過多油脂、低纖維都會提高罹患大腸癌機率。根據96年衛生署統計,大腸直腸癌已高居國內癌症死因第三名,每年更狂增八千名病例,而且大腸癌罹病年齡層逐年下降,更有23歲大學生罹病案例。大腸癌早期不容易發現,一旦發現幾乎都已經情況危急。謝宜芳營養師建議民眾可以調整飲食的型態,每天攝取3-6份的蔬果,像是十字花科蔬菜、蔥、 蒜、 胡蘿蔔等;水果部分則以蘋果、 蔓越莓、藍莓、葡萄等為主,大豆與穀類食物也都是高纖維的食物。另外,根據國內教學醫院研究證實,優酪乳可以預防大腸癌前期病變,尤其是含雷特氏B菌之優酪乳經動物實驗證實,每天補充180ml可以預防大腸癌前期病變。由於一般上班族以外食為主,要調整飲食習慣其實比較困難。謝宜芳營養師建議從最常接觸的便利商店中選擇高纖維、低油脂的食物,用最便利的方式改善飲食狀況。謝宜芳特別設計一份「便利商店腸道健康餐」食譜,透過選用富含雷特氏B菌的優酪乳以及補充高纖維的食物,增強腸胃健康,幫助遠離大腸直腸癌風險。◎便利商店腸道健康餐早餐:優酪乳(含雷特氏B菌)一瓶+三明治一份午餐:隨意(600卡以內)+生菜沙拉一份下午茶:優酪乳(含雷特氏B菌)一瓶+水果一份晚餐:輕食(300卡以內)+生菜沙拉一份+水果一份注意事項:避免攝取油炸類與燒烤類之食物營養師也提醒上班族,像這樣的健康食譜只適合在短期內調養腸胃道的功能,若想要長期保健,還是要養成均衡飲食及每周至少三次的運動習慣。此外,需飲食控制的糖尿病、高血脂患者等,則應注意糖份與熱量問題,以免造成身體不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