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最適當的大腸癌篩檢方式

最適當的大腸癌篩檢方式#大腸癌

許多民眾常問大腸癌篩檢的方式應如何進行?奇美醫院肝膽胃腸科 陳志州主任表示,大腸癌篩檢方法包括非侵襲性的直腸指檢、糞便潛血檢測及下消化道攝影,侵襲性的乙狀結腸鏡或大腸鏡等,這些篩檢方法各有不同的檢測率及優缺點。另有一些方法可以替代大腸鏡檢查。■ 直腸指診醫師用帶上手套的手指經肛門口進入直腸,用手指去偵測直腸黏膜上是否有腫瘤。這個方法最為簡單而且在診察室就可執行,缺點是只能檢查距肛門十公分以內的腫塊,所以這樣檢查的範圍是不夠的。■ 糞便潛血檢查多數的結腸直腸癌是良性腺瘤瘜肉轉變而成,如果將這類具有癌變潛力的瘜肉摘除的話,就能預防繼發的大腸癌,而瘜肉或是大腸癌大多會有微量的出血,這些少量的出血肉眼是看不出來的,因此可以用糞便潛血檢查做初步的篩檢,如果糞便潛血出現陽性反應,再進一步進行大腸鏡檢查或是其他替代的的檢查方式,但有「家族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高風險病人,建議直接接受大腸癌檢查。糞便潛血檢查一般的檢測率約20-30%,缺點是檢查結果常受到受檢者飲食習慣影響,陳志州醫師說,若受檢者在檢查前三天攝取較多含鐵之飲食,則偽陽性大為提高。近年來使用免疫方法檢測潛血,偽陽性已大為降低。但這個方法只能檢查出正在出血的大腸癌或大腸瘜肉,有接近一半的大腸癌病人和百分之九十的大腸瘜肉病人,如果檢查的時間正好沒有出血則用糞便潛血檢驗檢查不出來。■ 大腸鏡大腸鏡是一種細長、可彎曲、具有光源、並能攝影的管子可安全且有效的檢視直腸和結腸。檢查方法先在大腸鏡檢查前要做正確的清腸準備,以避免阻礙病灶的尋找、觀察和處理。在檢查前一天要先空腹禁食,吃瀉藥以排出大腸內含的糞便。檢查時將大腸鏡從肛門放入,進入直腸、沿著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到達盲腸,甚至迴腸末端,經這樣的步驟可以做全大腸的檢查。大腸鏡檢時如果發現瘜肉或是腫瘤,能立刻執行瘜肉切除術或是摘取一小塊組織,送病理檢驗室作化驗,病理檢驗的結果可依細胞癌化的程度再來決定如何做進一步的處理。大腸鏡檢查可能會不舒服,大多數情況為輕微疼痛或是腹脹的感覺,一般人都可以忍受。但腸子較彎曲或是腸道神經較為敏感的人可能會很不舒服,這些人可以在安排檢查時選擇「麻醉無痛性大腸鏡檢查」。陳志州醫師指出,目前奇美醫院的「麻醉無痛性大腸鏡檢查」是由專科麻醉醫師於大腸鏡檢查前先評估心肺等機能,並做相關的檢查以評估麻醉的風險。有些人會認為「麻醉無痛性大腸鏡檢查」較容易造成腸道穿孔,奇美醫院經上萬病例的分析發現「麻醉無痛性大腸鏡檢查」造成穿孔的風險並未高於一般大腸鏡檢查。腹腔或是骨盆腔經多次手術的人風險較高,在安排「麻醉無痛性大腸鏡檢查」之前須告知相關病史,由醫師評估其風險性以決定是否進行該項檢查。但此項檢查需自費麻醉費用與相關藥物費用。其他替代方法,陳志州醫師說,有些情況會造成大腸鏡無法全部完成,例如腸道過度彎曲,或因手術或腸道粘黏,大腸鏡強行穿過可能有穿孔的風險,這時需要借助大腸雙相鋇劑攝影檢查(下消化道攝影)。(1)大腸雙相鋇劑攝影檢查:鋇劑攝影在檢查前也要做清腸準備,以免糞便混淆檢查結果。檢查方法:將液體狀的顯影劑(鋇劑)和空氣,經由肛門灌入大腸中,讓鋇劑充分粘附於大腸黏膜上,再用X光攝影以間接觀察大腸內壁是否有異常的地方。對於偵測比較大的腫瘤,效果和大腸鏡一樣好。但是,對於比較小的腫瘤和瘜肉,則大腸鏡比較好。此外,如經由這項檢查發現病變時,仍需大腸鏡檢查進行切片以確定病變性質。 (2)虛擬大腸鏡虛擬大腸鏡是使用「多方位電腦斷層掃描」,快速收集大量的人體影像數據,藉由高階電腦的軟硬體程式,將2D的影像轉成3D的影像,可以顯示出類似內視鏡的影像,稱為「虛擬大腸鏡」。虛擬大腸鏡的優點是,沒有大腸鏡檢查的不舒服或是疼痛感,也沒有腸穿孔的危險,且大腸發生阻塞病變時,用此方式,可以檢查阻塞部位以上的大腸及腸腔外的病變。不過虛擬大腸鏡也有缺點,主要在於較微細的病變無法檢查出來;發現病變無法做切片檢查,仍然需要安排大腸鏡;有時也有偽陽性的結果,如糞便、大腸痙攣及大腸皺摺處,可能會被誤以為有病變。此外檢查需要自費,費用較高。陳志州醫師強調,大腸癌如能早期發現治療的成效相當的好,因此,針對各人的情形可依上述介紹的原則,於適當的時機接受篩檢;至於篩檢的方式,則依個人的特質來考慮,在與醫師討論後,選擇最適當的方式檢查。

六類高危險人群 建議提早接受大腸癌篩檢

六類高危險人群 建議提早接受大腸癌篩檢#大腸癌

大腸癌是國內癌症十大死因第三位,隨著台灣人的生活環境逐漸西化(過多高脂肪食物、蔬果及含高纖維食物減少,缺乏適當運動、生活緊張焦慮等),大腸癌罹病率近10年來呈倍數成長。根據多家醫院調查結果顯示,台灣人近五年來潛血反應陽性比率成長一倍,這其中有些人是罹患早期大腸癌。西元2004年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分析國內29家醫院新診斷的6400名結腸直腸癌病人,發現病人平均年齡約65歲,男性佔五成七,診斷時的期別多數已是晚期的第二、三期,早期癌比例只佔一成多,相較於美國早期癌的二成九,台灣的大腸癌發現得較晚。國健局2004年起對中年民眾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在超過46萬接受篩檢的人中,發現近七千八百名的瘜肉個案,有七百多名確認罹癌,其中接近三成是第一期,顯示篩檢可早期發現大腸癌。奇美醫院肝膽胃腸科 陳志州主任表示,大腸癌在發生的早期並沒有明顯症狀,若等到排便習慣改變、血便、體重下降等大腸癌症狀出現時才檢查,往往已是癌症後期了。要想早期發現與治療,則需定期篩檢,大腸癌如能早期發現,經適當治療五年以上存活率可以超過8成。陳志州主任指出,大腸癌篩檢是希望從一般沒有任何徵狀的群眾之中,找出比較可能發生大腸癌的人,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和追蹤,如果是已經有徵狀的人,則不論年齡,都必須接受進一步的檢查以早期發現大腸癌。■ 誰需要接受大腸癌篩檢?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50歲以上無症狀的人,都需要定期篩檢。此外,小於50歲並且較可能罹患有大腸癌的人(高風險群),也應接受大腸癌篩檢。■ 哪些小於50歲的人較有可能罹患大腸癌?1.曾有大腸瘜肉的人,而且瘜肉上皮細胞已具有癌變潛力者,視瘜肉數量與大小不同,於一至三年內,複檢大腸鏡。2.大腸癌病人的一等血親,如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則建議從四十歲開始,每五年檢查大腸鏡一次。如果一等血親在四十歲以前就罹患大腸癌,則建議比病人診斷的年齡提前五年開始,每五年檢查一次大腸鏡。3.家族中有多位親屬都罹患大腸癌,而且診斷的年齡比較年輕,建議從二十一歲開始,每二年檢查一次大腸鏡;從四十歲開始,每年檢查一次大腸鏡。4.有「家族性腺瘤瘜肉症」的家族史,則最好從青春期(十二歲至十四歲左右)開始,每年檢查乙狀結腸鏡。萬一發現罹患家族性腺瘤瘜肉症,因為將來發生大腸癌的比率非常高,可考慮及早切除所有的結腸和直腸。5.已經罹患大腸癌的個人,經手術切除大腸癌治療之後,每年應接受大腸鏡檢查一次。6.對於有「潰瘍性結腸炎」或「克隆氏症」病人,發炎範圍為全部大腸,罹病時間超過八年的病人,應每年或每兩年檢查大腸鏡一次。至於發炎範圍局限於左側大腸的病人,應在發現超過十五年後,每年或每兩年檢查大腸鏡一次。7.曾經罹患乳房、卵巢或是子宮方面癌症的女性,在一生之中,大約有六分之一的機會罹患大腸癌。所以應該從四十歲開始,每三至五年檢查大腸鏡一次。 

大腸癌大作戰! 有家族史建議30~35歲開始篩檢

大腸癌大作戰! 有家族史建議30~35歲開始篩檢#大腸癌

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人數也逐年上升,大腸(結腸)通常被區分為五個節段,分別是: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就癌症發生的機率來說,直腸長度最短,但發生機率最高(約為30%)。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血液腫瘤科 - 歐偉仁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多樣化,也容易與痔瘡、習慣性便秘、減肥成功…等混淆,當出現下列症狀時,例、大便帶血、肛門出血、大便排不乾淨的感覺、排便習慣改變、糞便變得較細、體重減輕、貧血、頭暈、疲勞、腹痛…等,就要提高警覺了。千萬不要忽略早期症狀,而延誤救治機會。大腸直腸癌發生的原因很多,從家族性遺傳、飲食習慣、生活習慣…等等均有明顯證據。一般而言,癌症發生多在中年以後,且多為偶發性,少有家族遺傳。如果癌症的發生年齡較早、侵犯多位家族成員、體內多處器官…等,要及早提高警覺。歐醫師建議,一般民眾無家族史,可以從40歲開始,每年接受直腸指診;五十歲開始,每五年檢查糞便潛血檢驗和乙狀結腸鏡一次。如果具有家族史,應依照個別狀況不同與醫師討論,提前至30~35歲開始篩檢。大腸直腸癌治療,基本方法有三:手術、化學治療(含標靶治療)及放射治療。手術除了切除原發部位的癌症之外,還包含腸造口以及轉移部位的切除。放射治療一般用於直腸癌,因為直腸有腹膜固定住,照射時不會漂移造成無病部位放射線暴露。歐醫師表示,化學治療在早期癌症階段,以『治癒斷根』為目標;晚期癌症則以『症狀解除』、『拉長復發或惡化時間』、『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為主。化學治療傳統主要成分是 5-FU 與葉酸,近期開發的 Oxaliplatin 與 Irinotecan 與前兩者藥物合併使用,可以產生更好的療效。至於標靶治療(Avastin 與 Erbitux)則是以藥物接合癌細胞膜的接受器,對細胞質與細胞核內的化學訊號產生干擾,為病人帶來延長存活的機會。歐醫師強調不管是哪一種用藥,都必須與主治醫師討論後決定,量身打造,而不是如同在超級市場選購物品一般。但願每位民眾都能提高警覺,減少大腸直腸癌發生的機會。

細針定位輔助胸腔內視鏡手術

細針定位輔助胸腔內視鏡手術#大腸癌

嘉義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醫療教學研究副院長兼胸腔外科主任陸希平教授引進美日先進技術,結合院內影像醫學及胸腔團隊,對於早期發現微小型(小於1cm)肺腫瘤,提供了極佳的治療新選擇。利用院內最新64切電腦斷層的精確立體定位,在腫瘤所在放入導勾針,之後推入手術房,在無痛麻醉的情況下,用胸腔內視鏡的技術使用2到3個1到3公分的傷口即可成功將腫瘤切除並完成精準的病理診斷。診斷治療在幾個小時之內全部完成。對於病人而言,省去傳統穿刺診斷的痛苦及可能的合併症,以及之後仍須接受等待化驗或萬一失敗的重穿刺,以及仍須接受後續開刀的痛苦。56歲的張姓男子三年前曾因大腸癌接受手術,術後控制良好。最近在肺部發現一0.5公的小點,由於位於肋膜下深達1.5公分以上,且接近重要血管又被胸骨擋住,在穿刺上精準度不易掌控,同時風險極高。在醫療團隊的建議下,病人接受電腦斷層細針定位合併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短短兩個多小時就完成整個定位、切除治療與確診的步驟。陸希平指出,早期肺腫瘤處理的另一個問題在於早期治療上的難題,對於腫瘤是否為惡性需要手術處理?如果為惡性是由肺臟原發抑或由他處轉移?以及如果是良性需不需要處理?這些難題主要起因於影像診斷判斷上的困難、使用細針穿刺在取樣上準確性,尤其是較深部的腫瘤,更無法精確判斷,以及在傳統治療上需要在胸腔打開25到30公分的大傷口,也因此使許多罹病民眾對於接受治療裹足不前。陸希平表示,胸腔鏡手術由於只有打小洞口,對於深部或極小單一的腫瘤,在定位上十分困難。即便是開大洞口觸摸也不易摸到深處病變,這就好像海底撈針,滄海一粟的困境。使用影像鉤針技術加以輔助,可以有效幫助胸腔鏡手術定位,精確的計畫切除範圍以及減少或縮小不必要的傷口。聖馬團隊目前有十分成熟的技術與經驗可以給予病患最優質及貼心的服務。 癌症是現今威脅民眾健康的最大敵人,它的出現常令人防不勝防,肺部的癌症又是其中較常見而最為兇惡難纏者。儘管在科學昌明,許多新的治癌藥物不斷出現的今天,早期發現並外科切除仍是治療肺部腫瘤的最有效對策;不幸的是,肺部腫瘤不易早期發現,在過去以胸部X光片作為篩檢工具的想法,常因無法看到早期的腫瘤而錯失治療的機會,其原因乃在於胸部X光片除需要專業精細的判讀外,還有在於發現可疑病灶後採取的一系列進一步評估。以日本為例,目前針對早期可疑肺癌即逐步使用快速電腦斷層作為篩檢的基本工具,對於小於1公分或被遮蓋的肺部病變會有更高的確診率。 陸教授累積2,500例胸腔鏡微創手術的經驗,成功執行多起胸腔鏡微創手術切除微小肺腫瘤的案例。在這些病人中,有些是屬於肺部原發性癌症在手術中即可病理化驗確診而做進一步治療,也有自其他器官轉移過來的單一腫瘤而因此完治。對於良性腫瘤而言,以結核瘤的比例最高,而也可因此達到有效診斷及治療,也可避免疾病的傳播。

50至69歲市民“免費”大腸直腸癌篩檢~開跑!

50至69歲市民“免費”大腸直腸癌篩檢~開跑!#大腸癌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市民健康把關,特別委託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辦理98年大腸直腸癌篩檢服務,提供50-69歲市民每2年1次 “免費”糞便潛血免疫檢查,活動於自即日起至98年11月30日止,名額有限,額滿為止。民國28年至48年出生且97年未接受篩檢的民眾,可以至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忠孝、和平、中興、陽明、婦幼院區報名參加領取篩檢試管。依據行政院衛生署統計,自民國71年起,惡性腫瘤已連續26年蟬連國人10大死因榜首。結腸直腸癌為96年國人主要癌症死因之第3位,臺北市96年結腸直腸癌死亡人數達557人,為臺北市市民主要癌症死亡原因第3位,每十萬人口死亡率高達21.17人,較臺灣地區每十萬人口死亡率19.5人高,對市民健康威脅甚鉅。一般而言,由良性瘜肉演變成大腸癌約需要5至15年的時間,因此,如果能早期發現腺瘤瘜肉予以切除,即可避免大腸癌發生。根據統計,早期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可高達90%以上,為提高治癒率,唯有從早期診斷著手。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在50歲以上、曾經罹患大腸癌、有家族性瘜肉症病史、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疾病(Crohn's disease)的患者、飲食型態屬高脂肪(尤其脂肪來源多屬動物性脂肪者)、缺乏運動、體重過重、飲酒過量與抽菸等。雖然有些遺傳因素目前還無法改變,但維持健康的飲食、運動習慣,接受有計畫、定期的篩檢,可以及早發現一些尚未有症狀的病灶,以提高完全治癒的機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所辦理的50-69歲民眾大腸直腸癌篩檢─糞便潛血檢查(所謂潛血反應,是指偵測肉眼看不出的大便出血現象),這是目前最安全又簡便的篩檢方法,在家中就可採檢。若篩檢出陽性反應,表示有某種原因造成腸胃道出血,可能原因如:痔瘡、憩室、胃腸道瘜肉或腫瘤出血;若民眾接獲初步篩檢結果為陽性反應報告,應該攜帶健保卡到醫療院所接受進一步接受大腸直腸鏡檢查以期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並獲得健康的保障。

長期便祕易引發腸癌

長期便祕易引發腸癌#大腸癌

大腸長度約一百二十公分到一百六十公分,是腸道中最容易生病、好發癌細胞的位置,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國內罹患結直腸癌人數,在九十五年首度破萬,超越肝癌,躍居十大癌症首位。高油脂、多肉食,過度西化的精緻飲食,很容易就造成便祕。當大便停留在體內,毒素日積月累,就容易引發體內腸道的癌症病變。花蓮慈濟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賴煌仁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已不只是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像在中部就有一個年僅十四歲的國二學生個案,因為從小學二年級開始、每天都會吃學校附近的烤香腸,結果年紀輕輕便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末期,錯失醫治的黃金期,喪失了寶貴的生命。 大愛電視台「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將在二十日晚間邀請賴煌仁醫師與主持人花蓮慈院主任秘書梁忠詔探討保健腸道的方法,並在生活中注意腸道的變化。賴煌仁醫師也將以小倩與秀枝阿嬤的這二例個案故事,說明大腸直腸癌的預防與治療,希望鄉親能在忙碌高壓的生活之餘,時時注意身體狀態與變化,與健康的腸道和平相處「腸腸久久」。

『三要二少』飲食準則 協助腸胃健康從根本做起

『三要二少』飲食準則 協助腸胃健康從根本做起#大腸癌

失業率攀新高,竹科人腸胃亮紅燈!根據『竹科人腸胃警報大調查』發現,竹科人壓力大腸胃問題多,其中以「消化不良」、「便秘」、「胃脹氣」高居腸胃問題的前三名,根據估計,竹科人每年上吞千萬顆胃藥,下塞七十萬顆甘油球解決腸胃問題。根據調查中發現,近八成(79%)的竹科人表示有胃不舒服的問題,其中竟有一成五(推估約15,000多位)的竹科人,每月長達半個月飽受胃不舒服的困擾,已對日常生活與工作造成嚴重影響。除了胃部問題外,調查中也同時發現,有五成四的竹科人有便秘困擾,而大部份的竹科人認為便秘是小事不需就醫而置之不理,並有高達三成三的人使用甘油球來改善便秘問題。書田診所家醫科何一成主任表示:「竹科人的三大腸胃症狀背後可能都隱藏著腸胃的疾病,輕者如胃發炎、胃潰瘍等,嚴重也可能是胃癌、大腸癌等所導致的徵狀。一般人在胃不舒服時自行服用胃藥與排便困難時使用甘油球的方式,都只能暫時舒緩症狀,但這都是治標而不是治本的解決方式,若腸胃不適狀況持續發生,除了就醫找出真正病因外,同時也要從改善生活型態與飲食習慣,以及維持腸道菌相平衡做起,攝取可降低胃幽門螺旋桿菌數量的飲食,以降低發生胃潰瘍、胃癌等胃部疾病的機率,這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例如:國內一項研究顯示,每天補充含雷特氏B菌之優酪乳500CC,能增加人體腸道中的益生菌雙叉桿菌與乳酸桿菌,增加排便次數並有效改善便秘,此外另有研究顯示,雷特氏B菌可協助降低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數量。營養師王伯玲營也表示:「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而容易引起腸胃不適的症狀,建議可遵循『三要二少』的飲食準則,包括:要補充益生菌、要多攝取新鮮蔬果、要多攝取纖維質,以及少油炸、燒烤食物與少刺激性食物。因此建議民眾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透過相關的飲食攝取,以達到腸胃健康的維持。」

什麼人需要做大腸鏡檢查?

什麼人需要做大腸鏡檢查?#大腸癌

什麼人需要做大腸鏡?若有下列情形者,建議應該接受大腸鏡檢查:● 有懷疑大腸癌之上述症狀者。● 潰瘍性大腸炎之患者。● 年紀大於五十歲,大便潛血反應陽性者。● 曾經罹患大腸腺瘤、大腸癌、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之患者。● 家族史有大腸癌、遺傳性多發性腺瘤、遺傳性非多發性腺瘤及大腸直腸癌在接受大腸鏡檢查之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大腸排空準備,也就是將大腸內殘餘的糞便完全清除。若能做到完善的大腸排空,則可減少病患接受大腸鏡時的不適感,同時更重要的是,可降低大腸息肉及早期大腸癌的誤診率。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張君照醫師指出,目前大腸癌的檢查,各大醫院大多採用電子內視鏡,其長度約130至160公分,可由醫師單人操作,或者加上一位助手採雙人操作。此外,目前世界上的趨勢逐漸採單人操作,單人操作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大腸過度伸長及插入時過度用力所造成的疼痛感。目前有所謂的「無痛性大腸鏡檢」,其實是以麻醉的方式,使患者暫時失去意識,以減少疼痛不適感。不過,「無痛性大腸鏡檢」也有其缺點,包括1.因麻醉所造成之心肺功能抑制;2.因病患不會反應疼痛感而相對增加腸穿孔之風險;3.必須自付麻醉的費用。大腸癌可治癒嗎?張君照醫師表示,大腸癌依照癌細胞侵犯的程度可分為四期,第一期可侵犯到大腸壁的肌肉固有層,第二層侵犯整層的腸壁、腹膜及附近相鄰的器官。以上第一期及第二期的大腸癌,均沒有淋巴結的轉移。第三期為侵犯整層大腸壁並有淋巴結的轉移,第四期則為遠處器官的轉移,例如肝、肺等。大腸癌各期的五年存活率約為八十五%,六十%、四十%及五%。所以可以了解到,大腸癌愈晚期其治癒情形愈差。近年來在日本的研究發現,若是早期大腸癌只侷限於黏膜處,可以經由內視鏡黏膜切除術來治療,其治療率高達百分之百,而且病患不需要接受外科手術切除一部分的大腸,可維持正常生理狀態。但若有淋巴結的侵犯,則必須接受化學治療或合併放射治療。「預防勝於治療」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預防及治療大腸癌的不二法門。目前有許多研究發現,第二型環氧化與大腸癌的發生有關,所以有許多臨床試驗正在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或阿斯匹靈,來預防大腸癌的發生及大腸息肉變大。此外,多吃青菜蔬果以及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更是重要。張君照醫師提醒,屬於大腸癌的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有大腸息肉或是只侵犯黏膜層的早期大腸癌,則可經由內視鏡治療,達到良好的預後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