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

正確篩檢大腸癌   預防結直腸癌病變

正確篩檢大腸癌 預防結直腸癌病變#大腸癌

你常常有下列感覺嗎?1.感覺有便意,肛門裡老是有東西,上廁所又解不出來(裹急後重)嗎?2.突然發生慢性腹瀉、便秘,糞便形狀發生改變?3.大便中帶血,再加上腹痛、貧血、食慾不振、體重減輕?這些現象雖然不一定表示您健康發生問題,但是至少應懷疑是否有了下腸胃道的病灶。如何正確篩檢大腸癌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檢驗科副主任章門煌指出,目前所採用的方法是免疫學的iFOBT糞便潛血檢驗方法,此法不受飲食影響,也就是不會受到其他動物血及維生素C的影響,針對下消化道出血,其特異性更高,因此大大提高篩檢的正確性。章門煌表示,根據衛生署最新發表資料統計顯示,不論男女,結腸直腸癌的死亡率皆佔所有癌症死亡率第三位。由過去資料來看,結腸直腸癌的每十萬人死亡率,由民國71年的6.4,到85年的15.8,到了93年的17.2,及98年的19.6,足足成長三倍。因此可知結腸直腸癌對國人健康危害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隨著高齡化與飲食生活型態改變等因素,國人飲食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是結腸直腸癌發生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他說,根據研究指出,飲食中蔬菜水果的攝取,可以降低結直腸癌發生,而脂肪、紅肉等攝取過多,則可能增加結直腸癌發生。因此,要預防結直腸癌的發生,除了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外,50-69歲民眾每2年至少應有1次糞便潛血檢驗,以早期發現結直腸癌病變早期診治。

輕忽便秘與腹痛竟跟潮流罹腸癌 口服化療提高生活品質

輕忽便秘與腹痛竟跟潮流罹腸癌 口服化療提高生活品質#大腸癌

上班族黃小姐害怕大腸鏡檢查,忽視腹痛、便秘逾半年,三年前健檢發現異常,竟已是三期腸癌,才驚覺大便有異味的狀況原來是警訊!她更自嘲:「沒想到自己也跟上潮流,罹患腸癌。」而得知癌細胞轉移至淋巴需要化療時,黃小姐腦中浮現出戴著毛帽、口罩、坐輪椅,加上嘔吐又噁心的畫面,幾乎崩潰而拒絕化療!後來使用不需住院、副作用較低的口服化療,治療半年成效佳,每天照樣運動、還加入社會志工!現今找回生活品質,回到社區大學上課,信誓旦旦要在70歲之前一圓博士夢! 台灣癌症基金會主辦「癌後人生不打折」腸癌病友徵文比賽,期望透過積極的抗癌故事,鼓勵癌友走出心理層面陰霾。52歲黃小姐是「癌後人生不打折」徵文比賽的優勝者之一,她從初罹癌的恐懼轉而勇敢面對癌後人生,展現出積極無懼的抗癌精神,更是所有抗癌人樂觀抗癌的表率!從這次徵文比賽的參加者發現,大腸直腸癌的侵襲不分年齡,且根據最新的96年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直腸癌是連續三年發生人數最多的頭號癌症,可說是全民公敵!罹癌對於病患來說,生心理煎熬往往使生活變了調,根據一份國外研究也發現,癌友在治療後,容易遭逢許多心理層面,如壓力、憂鬱、社會互動等問題,而嚴重降低了生活品質! 而這次徵文比賽的優勝者不只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在生心理層面也都找回應有的品質。台灣癌症基金會賴基銘執行長指出:「現今腸癌治療選擇多,治療上也可兼顧生活品質,例如口服化療新選擇,不用住院,只要搭配門診針劑注射,治療效果大幅度降低30%以上白血球低下的狀況,相對能降低治療過程對生活的影響,而提高生活品質;不用像傳統住院化療,需裝人工血管,副作用較低,對病人來說,不會有感染、血栓風險。在心理層面的調適,也可透過與其他癌友交流分享心情,培養生活興趣,回歸正常生活步調,為自己的癌後生活加分!如透過徵文比賽得獎者積極生活的熱力,學習發揮更多正面的影響力!」 備註:行政院衛生署96年癌症登記報告Restrictions in quality of life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over three years after diagnosis: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2006.7根據2009年於美國腫瘤醫學會發表研究:NO16966 study,Cassidy et al. ASCO GI 2009

用對藥物 晚期大腸癌存活率逾五年

用對藥物 晚期大腸癌存活率逾五年#大腸癌

55歲的S先生,肝臟轉移的大腸直腸癌第四期患者,估計最多活十八個月。五年前來到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接受大腸直腸癌團隊戴承正主任的治療,先施以標靶治療,三個月後發現腫瘤已縮小,遂以外科手術進行切除,之後再配合化學治療。六個月後再檢查,腫瘤已完全不見。後續定期追蹤狀況皆穩定且沒有轉移、復發,透過基因檢測對S先生進行回溯性分析,證實當初所使用的標靶及化療藥物組合,對其基因確實為有效反應。透過此一成功案例的基因檢測的回溯性分析,做為臨床治療上的實證,讓未來逐步走向個人化治療的大腸直腸癌,能夠提高其治癒率。戴承正主任指出,目前大腸直腸癌是針對共9種代謝及修補基因及KRAS突變基因組合去進行檢測,S先生是以標靶藥物及5-氟尿嘧啶加上伊立替康的化療藥物進行治療,從檢查報告發現,他的ERCC1及XPD的修補基因皆為野生型,TS代謝基因為低表現量(低活性),且KRAS基因沒有突變,當初在選擇上確實是對S先生的基因相對有效的用藥。另一位肺部轉移的大腸直腸癌患者C先生,約二年前來求診於戴承正主任,因腫瘤已瀰漫至二邊的肺葉而無法開刀,標靶加上化學治療,腫瘤縮小後再以放射治療,最後檢查已完全看不到腫瘤。比對其基因檢測結果,當初的用藥選擇,對其基因確實有較高的反應,也是相當成功的治療案例。透過基因檢測去找到適合每個人用藥的個人化治療,是未來癌症治療的趨勢,可以對症下藥,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也可減少患者不必要的開銷及醫療資源的浪費。北醫大腸直腸癌團隊召集人魏柏立主任表示,多數肝臟轉移的大腸直腸癌患者,最初是無法藉由開刀切除轉移的腫瘤,但對於KRAS基因未突變的大腸直腸癌病患,使用標靶藥物合併傳統化療藥物,多數患者的腫瘤會縮小,使得手術可以進行,甚至完全切除而治癒。魏柏立主任進一步指出,根據2009年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證實,KRAS基因檢測能夠預測標靶治療在大腸直腸癌的效果,65%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其腫瘤內的KRAS基因若未突變,使用標靶藥物阻斷其表皮生長因子接受器,對其療效有很大的幫助。戴承正主任表示,五年前大腸癌晚期且合併轉移的五年存活率低於一成,而先以標靶搭配化療使腫瘤變小後再以手術切除,在當時也是先進突破的治療觀念。如今標靶加化療待腫瘤縮小後再開刀的治療方式已普遍運用在大腸直腸癌的治療上,其五年存活率也已提昇至超過三成。北醫附設醫院邱仲峯副院長表示,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此同樣的治療方式在不同的癌症病人身上,卻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效果。癌症治療沒有絕對性,臨床上患者對藥物反應的差異大多與基因有關,現在透過基因診斷測試,可以預知個別患者對醫療的可能反應,找出對每個人相對有效的治療方式進而對症下藥。有鑑於個人化治療的觀念日趨受到重視,北醫癌症醫院即將成立的基因定序中心,就是要積極導入癌症的「SMART智療」,讓更多癌症患者在治療上能夠多一項選擇,對症下藥少受苦。大腸直腸癌已非不可治癒的疾病,國人五年存活率仍低歐美,一來是台灣篩檢率較低,再者是對治療不夠積極。未來導入基因定序的個人化治療,減少治療上的錯誤嘗試,一次找到合適的方式對症下藥,讓病患少受苦,能夠讓患者願意積極接受治療。

20歲少女愛吃甜食 危險腸息肉已2顆

20歲少女愛吃甜食 危險腸息肉已2顆#大腸癌

23歲陳同學,飲食偏好跟時下多數青少年一樣,偏愛吃紅肉,喜好辣、酸口味的食物,平均每週吃兩次鹽酥雞,幾乎每天都會喝珍珠奶茶、可樂等甜飲。今年暑假跟著父母一起做全身健康檢查竟發現已有2顆危險息肉需切除。國內做最多大腸鏡檢查的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醒這並不是個案,聯安調查去年1萬多人做腸鏡檢查的結果,發現罹患腸息肉的患者中,竟約21%的人未滿30歲。聯安院長鄭乃源醫師呼籲,從調查中顯示息肉已非中年人才會罹患的疾病,而腸息肉若不及早處理,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癌化成大腸癌機率高達85%,他認為息肉年輕化可能與現代人飲食習慣相關。鄭乃源說明,飲食西化的影響在年輕人身上特別明顯,高脂、高鹽的飲食內容正符合年輕一代的偏好,特別愛嗜肉、吃甜食、偏好油炸、燒烤等食品,加上運動量少、愛熬夜作息不正常,所以易容易息肉年輕化。根據衛生署95年癌症登記報告,結直腸癌的個案數已首度破萬,成為國人十大癌症榜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分析超過萬筆的腸鏡健檢資料發現,國人腸道健康亮紅燈,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鄭乃源提醒,保衛腸道健康之觀念應向下紮根,年輕人應從完整檢查、飲食、以及運動做起。他進一步歸納發現,有息肉的年輕人,五成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差,普遍嗜辣、重鹹、喜歡甜食及重口味飲食,並偏愛油炸、碳烤、醃漬、煙燻等精緻食物。約有三成受檢者每日飲水量少於1,000cc,超過三成受檢者有抽菸習慣,近三成五受檢者有飲酒的習慣。經年累月的不良作息,使他們成為腸道健康之危險一族。基於飲食、體型、生活或運動習慣也和腸息肉、腸癌相關,鄭院長因而建議過度肥胖、生活習慣不佳、喜歡吃醃漬、燒烤等不健康的食物、平時缺乏運動,或是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最好再提早開始腸鏡檢查。而且,完整的檢查之外,更應及早針對飲食、生活型態與運動,重做檢討與調整,讓自己變得更健康。

大腸不通肚子痛 原來是癌症作祟

大腸不通肚子痛 原來是癌症作祟#大腸癌

62歲的曾先生因肚子劇痛到臺北縣立醫院急診,外科會診發現竟是罹患大腸癌,因腫瘤過大將整個大腸阻塞致使腹痛難忍,經外科主任孫立文前後2次開刀,先造人工肛門待營養恢復後,再將10×6.5公分大的腫瘤切除,順利出院。外科主任孫立文醫師表示,這名身材削瘦的患者到三重院區急診時直喊肚子痛,細問才知道已經有3天無法排便,經X光初步檢查為腸阻塞,懷疑是腹骨溝疝氣卡住或大腸癌阻塞所造成,進一步電腦斷層掃描及大腸鏡檢查後,在橫結腸與降結腸交接處靠近脾臟彎的地方發現一處巨大的癌細胞腫瘤。雖然癌細胞需要開刀切除,但檢驗報告發現,曾先生因腸道阻塞營養無法吸收及癌細胞侵噬養分,以致白蛋白指數過低,也就是俗稱的營養不良,身體狀況無法承受大手術,於是孫醫師先為患者做了一個人工腸造廔,為患者「另闢捷徑」以利正常飲食、排泄、調養身體。兩個月後,恢復營養的曾先生再度住進縣立醫院接受孫醫師開刀,經4個小時的手術,順利將大腸癌細胞切除後,在老婆的陪同下順利出院,但還是需要接受後續的化學療法及放射治療。孫立文醫師指出,國人飲食習慣受到西化的影響,造成大腸癌罹患率有鉅幅增加的趨勢。民眾若有大便習慣改變或大便變細、莫名貧血(常感暈眩),就要趕快看醫師,而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釜底抽薪最好的辦法。

食道癌、大腸癌檢查之最新武器

食道癌、大腸癌檢查之最新武器#大腸癌

傳統之內視鏡檢查對於早期食道癌、早期大腸癌的偵測比不上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Narrow Band Imaging)。因為對於扁平、輕度表面隆起或表面凹陷之病灶,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可以更清楚針對這些病灶表面之腫瘤血管照相(圖1及圖2)。因而提高早期食道癌、早期大腸癌的診斷率。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的原理是將長波長的紅光利用旋轉濾鏡過濾,而讓短波長的藍光集中照射在黏膜淺層,因此使這些病灶表面之腫瘤血管無所遁形。此外擴大型內視鏡可將病灶影像放大80~100倍,使這些腫瘤病灶更易清楚觀察。由於早期食道癌或早期大腸癌初期不會有任何症狀。而若早期偵測且在沒有淋巴結轉移時,可以施行內視鏡黏膜切除術,無需進行傳統手術治療,可以保留原器官之完整性,良好生活品質及降低手術之併發症。本院消化內科在吳志雄院長大力支持下,已購買昂貴先進儀器包含擴大型內視鏡及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同時在檢查極短之時間內已偵測到早期大腸癌。針對食道癌之高危險群患者如抽煙、喝酒、嚼食檳榔或曾經罹患頭頸部癌症(口腔癌、舌癌、下咽癌、鼻咽癌)患者應儘早完成食道之完整精細之內視鏡檢查。此外對於大腸癌之高危險群患者如大便有潛血反應、曾經有大腸癌或大腸息肉或家族史有大腸癌之患者,也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 ◆ 圖1A:傳統內視鏡食道癌影像1B:窄頻影像系統食道癌影像 ◆ 圖2A:傳統內視鏡大腸腫瘤影像2B:窄頻影像系統及擴大內視鏡大腸腫瘤影像( 本文作者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消化內科主任 張君照)

大腸癌侵犯子宮卵巢 術後重生

大腸癌侵犯子宮卵巢 術後重生#大腸癌

62歲的陳女士,近半年來斷斷續續有左下腹痛情形,因為忙於照顧家人,因此一直沒有就醫,最近因為疼痛加劇,才到外科門診就醫。系列檢查後發現,陳女士是乙狀結腸惡性腫瘤,同時已侵犯到子宮及卵巢,並懷疑有肝臟轉移情形,在醫師建議下,陳女士接受了手術治療,切除受到侵犯的乙狀結腸、子宮及卵巢,同時也確認肝臟並未轉移。陳女士術後恢復非常順利,目前已恢復正常生活,定期於門診追踨治療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外科主任謝忠和指出,根據衛生署統計,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都是十大癌症第三名,且有逐年上升趨勢。每年約有四千多人死於大腸癌。他表示,早期大腸癌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腹脹、腹痛等是常見症狀,手術切除仍是目前大腸直腸癌主要治療方式,必要時需搭配輔助性化療、標靶治療及放射線治療。早期大腸癌的五年存活率可以高達90%以上,晚期則不到5%。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改善大腸癌預後重要策略。謝忠和說,糞便潛血檢查是發現大腸癌的第一步。目前國民健康局補助50到69歲民眾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台北市各健康中心及聯合醫院各院區每個月均定期舉行免費篩檢活動。他呼籲,為了大家的健康,請務必定期參加健康篩檢活動。陳女士建議,只要符合「大腸、直腸癌免費篩檢」條件的人,都趕快去做檢查,不麻煩、很簡單,早日發現、趕快治療、效果愈好,我是有隱隱作痛才趕快去做檢查治療,是有點晚,但希望仍來得及。 

血便當痔瘡!?不要輕忽大腸癌的可能性

血便當痔瘡!?不要輕忽大腸癌的可能性#大腸癌

根據統計,大腸直腸癌患者大約有一半的人都有血便現象,另一半的人完全沒有症狀。雖然有血便的人不一定是大腸癌所引起,絕大多數是因痔瘡、肛裂、大腸憩室炎等下消化道疾病,或是胃潰瘍、胃出血等良性上消化道出血所引起。在台灣,大腸直腸癌有逐年增加及越來越年輕化趨勢,有血便問題最好還是找醫師診治,千萬不要自以為只是痔瘡問題,尤其是五十歲以上病患及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好發族群更要小心,才不會喪失治療良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李秉翰表示,除了血便問題要找醫師診治外,另外有一半大腸癌患者是完全沒有症狀,這些人要靠大腸癌篩檢方式來早期發現。目前除了五十歲以上成人在社區篩檢中有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外,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健康檢查也有包含這個項目。糞便潛血陽性患者,同時併有內外痔問題人也不少,這些病患直覺反應常是:血便是因內痔或外痔所引起。李秉翰指出,該院之前就曾遇到一位72歲女性病患,平常生活都很正常,沒有血便、體重減輕、食慾不振或排便習慣改變等問題。在老人健康檢查時發現有內庤問題,糞便潛血則呈現陽性反應。病患對於糞便潛血結果表示是因多年內痔關係,醫師詢問家族史發現她的女兒有大腸癌病史,建議其作大腸鏡檢查,結果在距肛門口18公分結腸處,發現一個1公分大的腫瘤,病理切片顯示為惡性大腸腺癌,雖然術前電腦斷層顯示未有擴散現象,但開刀後的淋巴病理切片顯示已有轉移,為大腸癌第三期。在後續幾次放射治療及12次化學治療後,目前恢復情況良好。李秉翰強調,由於醫療科技進步,即使是大腸癌第三、第四期患者,在手術配合放射治療及化學治療下也有很高存活率。他在此呼籲,有血便症狀病患固然要多加注意,即使完全沒有症狀,也不能忽視大腸癌找上門的可能性。根據1997年美國癌症協會建議,對於50歲以上無症狀的一般危險群,每五年應做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及每年作糞便潛血反應檢查。對大腸癌術後患者,一年內應再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以後至少每三年作一次大腸鏡檢查。兩位一等親或一位小於60歲以內一等親,患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個人,應於40歲前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以後每五年檢查一次。其他等親之家屬罹患大腸癌者,可考慮50歲以前接受篩檢。李秉翰提醒民眾,平常要預防大腸癌,除了飲食要注意多吃青菜水果等高纖食物外,應盡量避免多餐完全肉食、過多動物性脂肪或容易烤焦的炭烤類食物。此外也要戒菸戒酒,平日多運動,保持正常作息不熬夜,適時舒壓與每日排便習慣。他說,當有血便現象、排便習慣改變或大便有長期形狀變細現象時,要及早就醫。有大腸癌家族史的個人也要接受建議,定期接受大腸直腸癌篩檢,一但有問題時才不會錯失治療良機。早期大腸癌並非絕症,治癒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以上。愈早發現,治癒率愈高。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