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鏡

童誤吞6公分多鉛筆!用胃鏡取出

童誤吞6公分多鉛筆!用胃鏡取出#胃鏡

小孩由於好奇心使然,常造成意外事件的發生!一名7歲兒童竟然將一枝6.7公分的鉛筆吞入肚,由家長趕緊送至童綜合醫院請求醫師的幫助,經由小兒科潘品合醫師使用「胃鏡」取出了鉛筆,才解決這場危機。該院小兒科潘品合醫師表示,這名兒童因為好奇心,將鉛筆放入嘴巴,原本放橫的後來轉成直的,一不小心就吞下去了,被老師發現並通知家長,趕快帶小孩到醫院急診室就醫,安排X光檢查發現胃中有顯示影像,於是使用「胃鏡」取出6.7公分的鉛筆,並觀察無出血狀況後,患者即出院返家休息。一般木頭製品在X光下並不會顯影,為何鉛筆的影像可被發現?那是因為鉛筆筆心是由石墨製作而成,石墨是一種礦物質,因此才會有影像顯示。潘品合醫師說,個案的患者已有表達能力,不像臨床上有些兒童的年紀還小,無表達能力,因身體不適才就醫。誤吞異物產生的症狀包括咽喉痛、胸腹部疼痛、吞嚥困難疼痛、噁心嘔吐等,甚至有吐血、解黑便或消化道出血等,嚴重的話可能引起消化道破裂而導致腹膜炎,不可不慎。

為何會罹胃癌?注意遺傳與環境因子

為何會罹胃癌?注意遺傳與環境因子#胃鏡

胃癌一度是世界上第二常見的癌症,就算在如今,依舊是世界上癌症相關死因的第二位。在先進的國家中,因為食物多半新鮮,且減少了鹽類以及醃漬品的攝取,使得胃癌的發生率有顯著的下降。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現以及治療,相信更可減少胃癌的發生。康聯預防醫學內視鏡室主任林姿伶醫師表示,胃癌初期的症狀模糊且不具特異性,這也是大部份的人被診斷出胃癌時為時已晚的原因。許多人在上腹不舒服時,常自認為是胃炎或胃潰瘍,但其實已有可能是罹患了胃癌。林姿伶醫師指出,胃癌的產生常起因於胃黏膜的發炎性反應以及細胞的複製跟遺傳因子的修復錯誤。因此所謂的致癌因子,可以是多方面的,像是遺傳以及環境因子。環境因子的部分,可以包含飲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之前的胃部手術、惡性貧血、腺瘤型息肉、慢性萎縮性胃炎,以及輻射的暴露,都有可能會導致罹患胃癌。林姿伶醫師指出,篩檢胃部疾病的最佳方式還是胃鏡。可以檢查食道、胃及十二指腸是否有息肉、發炎、糜爛及腫瘤等病變。在檢查同時,也可對於異常病灶直接施予切片病理檢查,以確切診斷是否為惡性腫瘤,是目前胃癌篩檢的最佳利器。尤其是對於有萎縮性胃炎、腸黏膜化生等病史者,更應該每半年追蹤檢查一次。

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陡增 腸胃檢診揪出致病主因

慢性消化道疾病患者陡增 腸胃檢診揪出致病主因#胃鏡

新年期間大吃大喝外加飲食時間不規律,除急性胃炎及腸炎患者大增外,年後強烈寒流來襲,亦讓罹患俗稱腸胃型感冒的病毒大發威。醫師表示一般急性消化道疾病經藥物治療與修養可立即恢復,但若疼痛、噁心、嘔吐甚至絞痛腹瀉等症狀經常性反覆發作,則應當心已罹患慢性消化道疾病。台大預防醫學博士暨康聯診所副院長陳皇光醫師表示,據統計,主動接受全身健診之民眾多數是因為出現消化道不適症狀而心生恐懼,進而尋求專業醫療機構進行檢查與診斷。且在歷年來累積的健診報告中統計發現,民眾患有慢性消化道疾病例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糜爛及胃食道逆流等疾病比例逐年增加,而又因大腸直腸癌發生率已高居所有癌症第二名,死亡率第三名;因此今年特別將腸胃保健列為首要重點健診項目。腸胃消化道健診是以胃鏡及大腸鏡進行十二指腸、胃部、大腸及直腸等空腔部位進行檢查,並透過超音波儀器探測肝膽胰脾腎等實心的內臟器官,並進一步結合糞便潛血、抽血等項目來確定民眾的健康狀況與癌症發生的可能性。陳醫師建議,如直系血親有消化道癌症之病史,就應於30歲起每年接受一次腸胃道健康檢查,其他人也應於50歲時,接受完整的腸胃道檢查,並於爾後每3~5年檢查一次。目前大型健診中心已可提供安全性高的淺層麻醉無痛內視鏡檢查,一經發現腫瘤或瘜肉,亦可請醫師立即切片進行進一步診斷,十分便利且符合效率。 陳皇光醫師強調,許多人誤將胃炎與腸炎混為一談,急性胃炎的表徵疼痛、噁心嘔吐、打嗝及食慾下降,治療期間應保持禁食且注意避免太甜、太酸、太辣及含有咖啡因或酒精的食物。急性腸炎則出現下腹部疼痛、陣痛甚至絞痛、腹瀉等症狀,雖不需禁食但仍要避開甜食、奶製品、冰品與油膩的食物。慢性消化道疾病則是時常反覆發生不適症狀,不外乎與經常性應酬及暴飲暴食、長期服用止痛藥、幽門桿菌感染及生活壓力過大有關。而健診的目的就是期望找出可能的慢性疾病,並透過相關生活習慣及家族病史等調查,揪出可能致病的原因,以專業諮詢給予民眾後續治療及生活作息調整之建議。提醒民眾注意腸胃健康,及早開始接受健康檢查,若有發現異常亦可及早接受治療,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胃癌,台灣四大死亡癌症之一

胃癌,台灣四大死亡癌症之一#胃鏡

文/奇美電子報第22期 肝膽胃腸科 郭樂明醫師胃癌是亞洲國家如日本、中國等地相當常見的消化道癌症,根據近年來的統計胃癌在台灣癌症的死亡原因中高居第四名位。因此在胃腸科來講胃癌是非常值得重視的一種癌症。事實上發生在胃部的惡性腫瘤不只一種,除了常見的胃腺癌還包括胃惡性肉瘤、惡性淋巴瘤以及類癌腫瘤等,其中以胃腺癌占了90%以上,因此一般民眾認知的胃癌指的就是胃腺癌。發生胃癌的原因胃癌的病因尚未完全釐清,但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結果認為內在因素,如遺傳因素以及外在因素,如食品添加致癌物質及硝化物質以及環境中的其他致癌物質都是發生胃癌的可能的原因。文獻顯示,家族中若有人罹患胃癌,其家屬得病比例有增加傾向。飲食方面則應避免醃製、煙燻、燒烤以及黴變的食物,此類食品被認為是促進胃癌發生的誘因。此外,近年來為醫界及一般民眾所熟知的幽門螺旋桿菌也被認為是發生胃癌的危險因素。原因是幽門桿菌感染所導致的胃上皮細胞增殖增加了細胞惡性變化的可能性。胃癌的臨床症狀胃癌早期並無特殊症狀,然而隨著腫瘤的增大會逐漸出現一些徵兆,較常表現的症狀為上腹痛、上腹脹感、食慾減退、體重減輕以及胃出血,另外臨床症狀也可能依腫瘤發生位置而有所差異,如靠近賁門的胃癌呈現吞嚥不暢或吞嚥疼痛、腫瘤靠近幽門位置則會顯現阻塞症狀,如飽脹、嘔吐等。若是求診者出現嚴重腹痛,且併有延伸性下背痛或有異常腹脹,腹水現象,可能癌症已侵犯到後腹壁周圍組織以及擴散到腹腔內,已屬晚期癌症,因此提高警覺早一點去找胃腸專科醫師作檢查,才有機會早日診斷、早期治療。診斷胃癌的方法胃癌的診斷方法有上消化道內視鏡(胃鏡)檢查以及上消化道X 光攝影。主要還是以胃鏡檢查容易確認病灶,並可同時作病理切片來證實癌細胞的存在。尤其是早期病變以胃鏡檢查較為不易漏診,然而對於一些胃黏膜破壞不明顯或是黏膜下發展的腫瘤,有時則要靠X 光、內視鏡超音波或CT 配合檢查。另外,對於已經確定為惡性病變的病灶,胃鏡可以幫助認定癌症的分期,有利於決定後續的治療。早期胃癌的定義為癌細胞只侵犯到胃壁的黏膜或黏膜下層,由於早期胃癌的預後良好,手術後的五年存活率可達95%,中晚期胃癌則降至10~40%因此診斷早期胃癌是胃腸科醫師一項重要的課題。診斷早期胃癌的要點如下:早期胃癌通常缺乏明顯的症狀,因此建議成年人尤其是40 歲以上者,以及高危險群患者應定期接受內視鏡檢查。如經常出現上腹不適症狀,尤其是上腹痛、腹脹、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及不明原因貧血,都應接受胃腸專科醫師診察及安排胃鏡檢查。若是屬於胃癌高危險群者,如有家族癌症病史,罹患慢性萎縮性胃炎或胃黏膜小腸化生、胃腺瘤性瘜肉、胃手術後十年以上者以及慢性胃潰瘍皆應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治療原則上以外科手術為主,視情況配合內科相關科系做綜合治療。早期胃癌的治療率為90%以上,大部份優先考慮外科根除性手術,或視情況而定安排內視鏡或腹腔鏡手術。晚期癌症因有周圍淋巴或器官的波及手術治療並非根治方法,此時常需合併化學抗癌藥物治療或加上放射線治療。

胃內置水球 控食減重不動刀

胃內置水球 控食減重不動刀#胃鏡

目前合乎醫學倫理的減重治療中,非侵入性的治療有運動、飲食控制、低卡代餐、行為調整、以及合法葯物;而侵入性的治療就是減重手術。對於病態性肥胖的患者,手術治療仍是最有效且持久的方式。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體重管理中心主任 - 王偉醫師表示,對於僅是過重或輕微肥胖的族群,非侵入性的治療也就足夠;但是對於未達手術標準卻已嚴重肥胖的患者,在過去始終沒有一個令人滿意的治療的方式,但這些人卻早已曝露在代謝症侯群、糖尿病及高血脂等疾病的危險中。衛生署核可的「胃內水球」正是可以有效填補手術治療及保守治療之間空隙的工具。胃內水球治療不是手術,它是藉由胃鏡輔助,將水球-矽質的球狀物,放置入胃中後,充入400至700毫升的食鹽水即可。它主要作用的原理是佔據部份胃內的空間以減少進食量;此外,食物從胃進入十二指腸的排空因受到水球阻擋而變緩,使得食物在胃內停留較久,因此在裝置後會有持續的飽足感。王偉醫師指出,對於已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的患者而言,減去的重量便可顯著地改善高血壓及糖尿病的程度,減輕葯物劑量。裝置水球可當日返家無須住院,相較於手術而言是相當輕鬆。胃內水球放置最長可達6個月,取出時亦是藉由胃鏡方式。而對於減去體重的比率各國報導結果不一,最高的有達35%之多,不過平均約為15%左右。但,王偉醫師強調,並非所有的肥胖病患皆適合此一治療,有進行性胃潰瘍、裂孔疝氣、以及動過胃部手術者便不適用。因此必須經過合格醫師仔細評估之後方可行之。此外,在水球置入的期間最好養成良好及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並在水球移除後繼續保持,才不至於復胖。雖然水球在國內是一個正夯的話題,事實上,在歐洲、澳洲、香港甚至新加坡都已有數年的歷史,其效果及安全性也都有許多的文獻支持,不過王偉醫師仍再三提醒,它是一個治療肥胖症的工具。治療前仍須有包含營養師、代謝科醫師、身心科醫師的團隊評估後才可安全行之。對於未達肥胖標準的正常人,胃內水球絕對不是一個美容塑身的方式。

無痛腸胃鏡 深度睡眠中完成檢查

無痛腸胃鏡 深度睡眠中完成檢查#胃鏡

根據衛生署96年癌症統計,結腸直腸癌及胃癌分居第三及第五名,又因現代人生活步調緊張、飲食精緻化,罹患腸胃癌的族群年齡越來越低。臨床病例曾經有一位22歲的年輕男性,才感到身體不適就醫,就已經是晚期胃癌,癌細胞並且出現轉移。而要預防這一類疾病奪去生命的最佳方法,除了飲食注意之外,就只有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正值事業巔峰的韓國女星張真英,才剛拿下「青龍獎」以及「大韓民國電影獎」的最佳女主角,34歲的她,去年底也悄悄退出演藝圈,開始接受胃癌的治療。這個情況讓有關癌症的預防醫學,再度引起注意。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院長曾碧娟表示,腸胃道健康的篩檢方式包括糞便淺血、上消化道攝影、腸胃內視鏡、正子攝影等,其中以腸胃內視鏡檢查的準確性最高,即使影像醫學也無法完全取代,但許多受檢者仍因害怕侵入性的腸胃鏡檢查,拒絕接受篩檢。曾碧娟指出,大多數的受檢者排斥腸胃鏡檢查,主要是害怕疼痛。為提高腸胃鏡的篩檢率,聯安於民國89年領先國內健診業界,首創無痛腸胃鏡服務,至今超過42,000位受檢者在無痛、舒適的過程中完成腸胃鏡檢查,有效降低受檢者的不安,並為953位受檢者早期發現腸道病變,協助轉診治療。為了讓無痛腸胃鏡成為聯安最大的賣點之一,曾碧娟表示,聯安去年特地延攬一個麻醉團隊,同時引進新式的短效安眠藥物,其特色在於會讓受檢者在深度睡眠的情況下,安全地完成檢查,服務滿意度達98%,且幾乎沒有暈吐等不適現象發生。為了力求低風險、高舒適的麻醉經驗,麻醉護理長王翠蘭表示,在進行無痛麻醉前,必須透過心電圖等檢查,先評估受檢者的健康狀況,再依據體型、生活習慣、個別需求等因素,專業評估、給予適量的麻醉藥劑,讓受檢者在深層睡眠中進行檢查,自然甦醒後繼續進行其他檢查。王翠蘭說:完整、清楚的溝通是創造美好麻醉經驗的不二法門,對於聯安而言,麻醉工作,從前端溝通及現場接觸時就開始了!初期的電話諮詢,告知受檢者接受腸胃鏡檢查的必要性;進到聯安後,由護理人員說明無痛麻醉的安全及舒適性,幫助受檢者安心;進入內視鏡室後,由麻醉護理長以「聊天、關心」的方式,鬆解受檢者緊張情緒,進而拉進距離、獲取受檢者的信任,在最放鬆、愉快的情境下、安全舒適的環境中,進入睡眠狀態並完成檢查。王翠蘭說,每個環節的醫護人員善盡職責,才能幫助受檢者克服障礙,在最放鬆的情緒下,了解腸胃道的健康狀況。如此的服務,在去年12月為700位受檢者進行無痛腸胃鏡檢查,滿意度更達100%。受檢者趙先生表示,原本對腸胃鏡檢查是恐懼、排斥的,但在諮詢及護理人員說明下決定接受檢者,又透過麻醉團隊的說明了解檢查流程,最後在麻醉護理長的引導下,卸下防備想著自己近期美好的旅遊經驗,沒想到真的夢到在日本旅遊,醒來後心情很愉快,原本最不願面對的,反而成為當天最滿意的一項檢查。而長期服用安眠藥物幫助睡眠的受檢者王小姐則說:「我從來沒有這種深度睡眠的經驗,沒想到無痛腸胃鏡檢查可以這麼舒服,當時一度懷疑沒做檢查」。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副院長曾碧娟呼籲,定期的健康檢查是預防醫學最重要的基礎,新型麻醉已讓可受檢者克服種種生理、心理上的不適應,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腸胃鏡而逃避檢查,如此才能及早發現問題、提早治療。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focus/dr/index.asp?id=471&page=1

麻醉無痛內視鏡檢查

麻醉無痛內視鏡檢查#胃鏡

「如果胃鏡、大腸鏡都能在無痛的狀況下完成,您還有甚麼理由,拒絕健康檢查呢!」這是一個最近在廣播節目上一再重複的廣告,「痛苦」畢竟仍是人類心底的最怕,由於恐懼對痛苦的恐懼,很多人雖然擔心自己的腸胃出了問題,卻因為害怕檢查的痛苦,始終不敢嘗試,這個廣告很顯然地,打動了不少人心,由於無痛,對檢查也不再恐懼,也因此吸引了不少人參與檢查。果然沒多久,報章媒體就刊出各個大醫院莫不躍躍欲試,紛紛推出了麻醉無痛內視鏡檢查,讓大家多了一個選擇。那麼麻醉無痛內視鏡檢查,究竟是一個甚麼樣的檢查方式呢?是不是大家都適合呢?無痛方式的鏡檢其實早就有了首先,靜脈注射無痛內視鏡檢查在國內並不是一個嶄新的檢查,許多醫療院所都早已行之有年,其次,內視鏡檢查並不是腸胃科的專利,許多科均使用內視鏡作為檢查工具,只是一般民眾較熟悉胃鏡或大腸鏡罷了!在清楚靜脈注射無痛內視鏡檢查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內視鏡檢查究竟是怎麼做的。以腸胃科內視鏡檢查而言,大體上可區分為兩種:就是管子從嘴巴進入,或是從肛門進入。從嘴巴進入的,必須克服咽喉反射,這是一種異物在咽喉時產生的自然反應,雖然檢查前會以局部麻醉藥物減少咽喉的敏感度,對時間短的檢查,如胃鏡四至六分鐘,也許受檢者還可忍耐,但對於做更久或是做更深的檢查,除了咽喉反射,檢查時造成的脹氣,管子對腸胃的撐展,往往讓病人覺得度秒如年,此時就不要期望病人能配合得很好。從肛門進入的,就屬大腸鏡檢查,大家畏懼大腸鏡的態度比起胃鏡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事實上,如果操作得宜的話,大腸鏡的不舒服程度是比胃鏡的好多了!但如果操作的醫師施予過度的壓力在大腸上,受檢者是會非常不舒服的。亦即注射麻醉藥物後再做檢查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在國內,一般是指靜脈注射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目的當然是希望病人或受檢者能在無痛或最小痛苦下完成最詳盡的檢查,需注意的是目前國內健康保險並無此項給付,因此受檢者或病人需自行負擔麻醉費用。姑且不去討論這些檢查是否有需要於全身麻醉狀況下完成,靜脈注射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牽涉到幾個問題。第一是給什麼樣的藥物,用什麼方式給予,而這些藥物給予是否可達到無痛,令病人或受檢者或醫師滿意;第二是麻醉藥物本身是否會造成病人或受檢者身體上的危害,哪些人不適合接受麻醉;第三是內視鏡的操作在麻醉狀況下是否會造成特別或更多的併發症;最後就是到底由誰來施行麻醉,麻醉醫師、麻醉護理人員,還是腸胃科醫師,對病人或受檢者而言,當然是挑結果對自己最安全的,當然這也牽扯著責任問題,若是麻醉產生併發症時,萬一有醫療糾紛時,法律歸屬責任的問題。注射麻醉藥劑後真的就無痛?目前全身麻醉內視鏡檢查,討論最多的就是大腸內視鏡檢查,一般大腸鏡檢查前給予藥物是一針buscopan肌肉注射,目的在於使大腸蠕動減緩,另一針則是為了產生鎮靜作用,例如demerol肌肉注射。許多做過大腸鏡的病人都知道,這樣子的鎮靜效果,事實上遇到疼痛時,還是無法止住痛苦的,相反的,靜脈注射麻醉就完全不同,即使內視鏡在大腸內左撐、右扭,在適量充分的藥物劑量之下,病人也祇是覺得睡了一覺而已。常使用的靜脈注射藥物很多,如midazolam、propofol、demerol、ketamine,也許是單獨使用或是合併使用,當然這些藥物的價錢可能相差極大,但使用的目的,當然是為了達到良好且安全的麻醉效果,此外大部分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的病人或受檢者,均為門診病人或為了健康檢查而來,大腸內視鏡檢查也不需要住院檢查,因此麻醉後的意識恢復也必須很快速,能夠很快的把病人叫醒,使用的藥物自然需要作用快速,短暫。安全嗎?有沒有那些人不宜?接下來是第二個問題,靜脈注射麻醉安全嗎?給予靜脈注射麻醉時自然必須密切監視病人的生命現象,也就是心跳、呼吸、血壓、血中氧氣濃度。麻醉本身目的即在於產生意識喪失,此時病人會因為呼吸中樞受到壓抑,而產生體內氧氣濃度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現象。當偵測到血中氧氣降低時,可以另外給予病人氧氣,可惜的是,一般的監測裝置並不能得知血中二氧化碳的情況,因此無法得知病人血中二氧化碳是否已達到危險狀態,所幸大部分的文獻均指出這樣子的情況一般並不會造成身體明顯的傷害。但是對於某些病人還是需要特別小心,包括心臟病特別是冠狀動脈疾病的病人,或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人,一般建議是不要採行靜脈注射麻醉方式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第三是麻醉下的大腸鏡操作是否會造成更多的併發症,大腸內視鏡有兩個主要的合併症──破裂與出血,出血一般與內視鏡做治療有關,麻醉與否並不會增加出血的機率,但是破裂就有點相關了。內視鏡大腸破裂的原因中,一部份是內視鏡鏡管本身造成的,原因是鏡子在大腸穿梭時,也許鏡頭碰撞,也許鏡身過度牽扯大腸,而造成大腸破裂。內視鏡大腸破裂與許多因素相關,也許是病人本身情況不好,骨瘦如柴,長期臥床,也許病人過往曾經動過腹部手術,但是,麻醉也是一個重大因素,沒有麻醉狀況下的大腸鏡操作,如果病人覺得痛時,腹部肌肉會自然收縮,收縮的肌肉可以避免大腸被過度牽扯、伸展,這是一種保護機制,此外病人的痛苦,往往也意識著大腸被牽扯的程度,醫師會因病人的不適,而比較小心操作,但是一旦麻醉之後,首先腹部肌肉的保護機制就消失了,而且反正病人也不會痛,如果大腸內視鏡的操作方式還是前進,前進,撐!撐!撐!破裂的可能性就會增加了!到底要不要採用麻醉無痛法對於講究人道的歐美國家,無痛的檢查,特別是大腸內視鏡,靜脈注射麻醉就如同例行般,但是近一兩年來,諸多研究卻又發現:其實沒有麻醉,病人也可以不會感到過度的不舒服,對於檢查的準確性也沒有影響。如果能夠不用麻醉,也能沒有痛苦的完成大腸內視鏡檢查,這樣的方式不是很好嗎!如果痛是危險的警訊,不改變大腸鏡操作的手法,只是用麻醉的手法去消除這個警訊,那麼麻醉無痛的做法,就有可能如同歐美的研究報告,反而造成更多的併發症。到底有沒有需要靜脈注射麻醉內視鏡檢查呢?首先需注意的是,不管是操作者或是被檢查者都是希望這個檢查是最完整,最詳細,不會遺漏什麼的,操作醫師希望受檢者能夠好好配合,讓操作的醫師能夠從容地檢查,另一方面,要受檢者能夠好好的配合,醫師就不能讓受檢者過度不舒服,以免受檢者受不了,不能忍耐。試想,如果做胃鏡時,病人一直做嘔,整個胃糾結在一起,醫師如何能夠有把握說這個胃沒問題呢!如果大腸鏡深入時,病人產生劇烈疼痛,以至不能到達大腸小腸交界的地方,那麼這也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大腸鏡檢查。靜脈注射麻醉從檢查的必要性上來看,如果說一個檢查,比如說治療性內視鏡超音波檢查,耗時很久,一檢查總會花個半小時一小時,沒有適度的麻醉,如何能要求病人,丫著嘴巴,跟醫師好好配合呢,此外,病人躁動不停時,醫師也很難做出精準的檢查與治療,在這樣的情況下,麻醉就應該是必須的。從人道立場來看,如果因為檢查會造成不舒服,但沒有重大併發症,為了求得更仔細,準確的檢查結果,麻醉是可以考慮的。

誤以為無病=健康

誤以為無病=健康#胃鏡

49歲的陳先生是知名企業負責人,生活忙碌,平常喜歡打高爾夫球,健診報告中核磁共振、胃鏡、X光、超音波,結果皆顯示器官功能正常,但鐵蛋白指數偏高,顯示身體發炎的指標異常,即使清淡飲食、運動、早睡,症狀也不見改善。不知道自己身體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也讓陳先生慌了手腳,擔心是大病來臨前的徵兆。在與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專業醫療團隊接觸後,透過身體全面性功能分析,發現原來過敏、解毒基因弱及睡眠時會打呼引起的缺氧竟是造成鐵蛋白過高的主因。經由透過飲食控制減低過敏,並適時補充營養素加強解毒功能,搭配口腔肌肉訓練及鼻貼片輔助,調整2週後成功改善睡覺打呼造成缺氧的問題,精神狀況也變佳,半年來鐵蛋白更從500 ng/mL降到300ng/mL (正常是400ng/mL以下)。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從累積14年的健診資料庫中發現:高達8成的受檢者,處於亞健康狀態,雖然健診結果並無太大異常,但日常生活中卻還是會有疲倦、焦慮、壓力、失眠、免疫力下降等困擾產生。你我週遭都有類似陳先生這樣身處於亞健康狀態卻不知如何做好健康管理的例子存在。由於過去的醫學觀念裡多偏重疾病的治療,故健康檢查都只在乎提早幫受檢者找出疾病微兆,卻忘了症狀背後隱含著個人心理、生活習慣等問題。為了打破民眾對無病=健康的迷思,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引入國外風行已久的預防醫學新思維,成立聯欣診所,以「全人觀點」為中心,創新業界推出「Pr FIN個人化健康資產管理VIP專有照護」服務,由「預防、專業、身體功能、整合、營養」五大元素結合,落實平日的健康保養。聯欣診所院長林美秀醫師表示:「健康與每個人基因、目前生理狀況、環境、飲食習慣、生活作息與工作壓力息息相關,故健康檢查應由各種面向去了解每位受檢者「個別化」的問題,而非只是疾病的篩檢。真正的預防醫學目的是不要發生疾病,最好方式就是從前端的健康管理及保養做起,整合個人的所有關係健康的資訊,才能達到健康管理的最佳效果。」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李文雄總經理表示,「夠過聯安及聯欣診所共同合作,可以將健康管理的服務從1日延伸到364天。」由聯安為民眾在1日健診中,發現健康問題,進而透過聯欣提供的364天健康管理服務,從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到生活健康層層把關,替客戶落實全年健康保養。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推出的「Pr FIN個人化健康資產管理VIP專有照護」服務,幫企業經理人及負責人做好健康資產管理,讓他們在事業上全心衝刺,提升自我競爭力。一推出已吸引近2百多名客人詢問,甫成立1個多月以來,已有近40名知名企業經理人及負責人加入。顯見企業經理人及負責人在個人健康管理照護上有極大需求,並有愈來愈多人願意在自己的健康上做投資,預計未來也將帶動醫療服務與個人健康管理新風潮。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