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網膜病變

高度近視致視網膜病變 這樣做可避免!

高度近視致視網膜病變 這樣做可避免!#視網膜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今全球近視人口約有14億,且一直有逐漸增加趨勢,尤其台灣更是高居世界第三位,大學生近視比率高達9成,大於600度的人數佔近視人口5分之1。洪醫師說,高度近視有許多併發症,包括眼底黃斑部脈絡膜新生血管、網膜裂孔、網膜剝離等。安南醫院眼科醫學中心洪純玲副院長指出,預防高度近視的發生非常重要,近年門診發現高度近視視網膜病變有增加趨勢,常見肇因都是用眼過度、藍光傷害等;其中「多戶外活動」及「不要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是預防近視及使有近視者減緩度數的增加2大絕招。一位40幾歲長期在冷氣房工作的女性上班族,最近右眼看東西有歪斜及黑影現象,再加上之前年輕的時候有做過高度近視角膜雷射,所以眼睛感覺乾澀及疲勞很是困擾,經至台南市立安南醫院做眼底視網膜斷層掃描儀檢查及眼底螢光攝影,發現其右眼黃斑部有高度近視性脈絡膜新生血管併有滲出液,經眼科醫師給予右眼玻璃體內抗新生血管因子注射後,視力即恢復原先水準;經一年後,又因近視逐漸增加且模糊,再度回診檢查,發現兩眼有核性白內障形成,洪醫師以小切口超音波晶體乳化術成功切除白內障並放入人工水晶體,視力恢復正常且目前的視力為1.0。眼球內注射抑制脈絡膜新生血管的藥物治療 避免傷及黃斑部組織近視角膜雷射手術的發展,解決了許多人不想戴眼鏡的困擾,不過對於高度近視引起的視網膜病變,並無法降低其發生率。洪純玲副院長表示,一般性的雷射不適合做黃斑部脈絡膜新生血管治療,因為怕會傷害到黃斑部正常細胞,故現在以「眼球內注射」抑制脈絡膜新生血管的藥物來治療,比較不會傷害到黃斑部正常組織,也不會有過度疤痕形成,視力進步機會較大,原則上眼球內注射直到新生血管萎縮消失即可,次數因每個病人而定但需定期門診追蹤治療。預防高度近視的發生非常重要 避免長時間近距離閱讀與藍光刺激洪純玲副院長強調,預防高度近視的發生非常重要,近視角膜雷射雖然可以解決屈光問題,但是不能解決眼底高度近視視網膜病變的發生機率,所以要做好早期預防高度近視的產生,如避免長時間近距離閱讀以及3C藍光刺激,當一旦發現自己視力有狀況就要趕緊找醫院眼科專科醫師做檢查及後續治療,預防及早期診斷及治療是保護自身健康的不二法門。 

看東西如隔水 勞累致視網膜病變

看東西如隔水 勞累致視網膜病變#視網膜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47歲的陳先生是工廠作業員,肩負全家六口生計,下班後還得打零工。一年前突然發現右眼模糊,看東西如隔一杯水,右眼影像更扭曲變形。檢查才得知罹患「中心漿液性視網膜病變」,治療後視力從0.3恢復到0.8,陳先生終於能夠安心繼續工作。壓力大、勞累 易誘發中心漿液性視網膜病變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視網膜科主任張耀中表示,經眼底螢光攝影檢查後,確診陳先生罹患「中心漿液性視網膜病變」,右眼因視網膜排水不良,造成黃斑部視網膜下嚴重積水,視力僅剩0.3,評估後透過「光動力雷射治療」,一周後解除積水問題,一個月後視力上升到0.8,成功在工作恢復良好表現。「中心漿液性視網膜病變」好發於30至50歲男性,致病原因不明,不過統計上患者大多是性急、沒耐心、工作狂等特點的「A型人格」,研判誘發因子與壓力大、易緊張、生活勞累、情緒波動大有關。有些患者黃斑部水腫後,會於3至4個月內自行吸收,並伴隨視力恢復,然而如陳先生的慢性患者,可考慮使用「光動力雷射治療」治療。老化、吸菸、壓力、滑手機 影響黃斑部健康「光動力雷射治療」為自費項目,先在手臂注射光敏感性藥物,經血液循環到黃斑部,再以雷射光瞄準黃斑部漏水處,激發藥物治療。治療後一天內避免暴露在陽光或刺激光線下,再漸漸恢復正常室外活動,才能大幅緩解症狀。張耀中主任提醒,若黃斑部積水問題超過3個月,或一年內症狀反覆出現2至3次,可考慮接受「光動力雷射治療」。老化、吸菸、壓力、長期滑手機都會影響黃斑部健康,治療後也應禁止咖啡因、酒類、高糖高脂等食物,學習放鬆減輕壓力,並充分休息,才能達到最好的預後。

研究:AI篩檢 糖尿病眼視網膜病變

研究:AI篩檢 糖尿病眼視網膜病變#視網膜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Google、Apple及Facebook等科技公司,近年來,利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分析民眾在網路上搜尋的行為,像是喜歡去哪裡旅遊、最喜歡的食物,以及誰可能是潛在的好友;若應用在醫療方面,則可找出罹患特定疾病的高危險族群,以及是否需要接受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全世界視力喪失主因據統計,全美40歲以上民眾,至少有500萬人患有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檢查費用高達3200萬美元。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美國與全世界視力喪失的主因,但為何沒有實施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檢呢? 人工智慧深度學習 開發眼疾診斷軟體研究者透過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利用將近13萬張影像,開發出一套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診斷軟體,此軟體高達87-90%的敏感性及98%的特異性,最後只找到「中度至重度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但卻沒有最需要緊急轉診、給予治療的「危及視力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相關資料,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人工智慧深度學習 面臨四大挑戰研究者提出,人工智慧深度學習在眼疾中面臨四大挑戰。第一,此軟體未能偵測其他重大的眼疾,例如青光眼與高齡所致的肌肉萎縮;第二,軟體演算法提出可能鑑別診斷需要加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盛行率的考量;第三,此軟體如何媒合到現行的醫療體系;第四,病患與醫事人員對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系統是否信任。人工智慧深度學習 開啟未來醫療可能性研究者認為,讓病患與醫師了解人工智慧如何運作,才願意採用此套新穎的診斷系統,透過人工智慧深度學習,開啟了未來醫療的無限可能性。名詞解釋:1.人工智慧:是具認知能力的機器,該機器可以模擬人類的認知功能,像是「學習」與「問題解決」的能力。人工智慧的認知功能被分為幾項能力:演繹、推理、解決問題、規劃、學習、語言處理、運動與控制、知覺,甚至還有社交,有些更能展現出創造力。2.深度學習:是機器學習中一種基於對資料進行表征學習的方法。觀測值(例如一幅圖像)可以使用多種方式來表示,如每個像素強度值的向量,或者更抽象地表示成一系列邊、特定形狀的區域等。(資料來自維基百科,百科內容以 CC BY-SA 3.0授權)參考資料、文獻來源:1.翻譯人員: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研究生吳懷玨2.參考文獻:Wong, T.Y., Bressler, N.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th Deep Learning Technology Looks Into Diabetic Retinopathy Screening. JAMA. 2016; 316(22): 2366-2367.3.參考文獻:Gulshan V., Peng L., Coram M.,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Deep Learning Algorithm for Detection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in Retinal Fundus Photographs. JAMA. 2016; 316(22): 2402-2410.4.參考文獻:Walton O.B. 4th, Garoon R.B., Weng C.Y., et al. Evaluation of Automated Teleretinal Screening Program for Diabetic Retinopathy. JAMA ophthalmology. 2016; 134(2): 204-9.5.資料出處: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執行團隊、科技大觀園6.《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計畫編號MOST105-2515-S-006-008)補助產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及早發現糖尿病 注意「三多」徵兆

及早發現糖尿病 注意「三多」徵兆#視網膜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是現在全世界的流行病,在台灣,有將近二百萬人罹患糖尿病,其中有95%的患者是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年輕化趨勢 你我不可忽視糖尿病的年輕化與日常追蹤照護也是需要被重視的議題,陳宏麟院長表示,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台灣糖尿病人口,在過去10年中,20歲以下及20至40歲患者人數增加11%及32%;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不正常,都是造成腎臟病變甚至糖尿病的因素之一。慢性病症狀發生緩慢,開始的時候總是不易覺察,日常的自我健康管理及定期健康檢查更顯得非常重要。吃多、喝多、尿多 建議及早注意血糖控制糖尿病的可怕之處在於後期可能出現的慢性合併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以及動脈硬化症;一旦病情控制不佳,易引起心臟病、中風,還會造成眼睛、腎臟、下肢血管等併發症,甚至造成失明、洗腎和截肢。糖尿病前兆包含吃多、喝多、尿多等症狀,除此以外,若莫名感到疲勞、倦怠、體重不明原因下降,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並注意血糖控管。自我血糖監測 選擇血糖機精準最重要對於選購血糖機,陳宏麟醫師強調,除了必須要有衛福部的醫療器材許可證外,最重要的就是精準度,可參考全球業界指標ISO 15197:2013標準;醫師也提醒,方便使用、數字清楚、採血量少、檢測快速、可二次採血等指標,也是選購血糖機的可參考條件。糖尿病需要全家人一起對抗,家人的關心與陪伴,是患者很重要的力量。只要調整好心態,樂觀面對,聽從醫師指示接受治療,定期自我血糖監測,患者也可以與糖尿病和平共處,並擁有良好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準爸爸逾40歲 孩子自閉症風險增!

準爸爸逾40歲 孩子自閉症風險增!#視網膜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你預計幾歲結婚?幾歲生小孩?育齡未婚或甫新婚的夫妻常被關切,這些熟悉又讓人困擾的問候。現代女性考量學業、職涯規劃及升遷機會,常將婚育計畫延後。然而,高齡產婦自身及孩子健康,都會提升風險。高齡婦女生產風險高 胎兒缺陷發生率提升國民健康署表示,高齡婦女發生不孕、流產、早產、死產、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高危險妊娠合併症的風險增加,隨著準媽媽年齡升高,胎兒低出生體重、染色體異常或發生其他先天缺陷的發生率也提升。依據資料顯示,國人105年平均初婚年齡男性為32歲,女性29.7歲。女性105年生育第1胎平均年齡為30.7歲,年齡為35歲以上者占近2成。25至29歲生產,新生兒低出生體重比例最低,早產兒比例亦最低。40歲以上產婦早產兒比例高達25至29歲的2倍。40歲以上父親 恐致孩子自閉症、躁鬱症新生兒早產,除易為低出生體重或極低出生體重,還容易因器官未成熟,發生包括腦室內出血、視網膜病變、聽力受損、慢性肺部疾病及開放性動脈導管等合併症。準爸爸的年齡對寶寶健康亦是風險,40餘歲以上的準爸爸與寶寶罹患自閉症、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等疾病相關,顯示適齡生育對寶寶健康的重要性。國民健康署補助每位孕婦10次產前檢查、2次產前衛教指導、1次超音波檢查、1次乙型鏈球菌篩檢。對34歲以上、本人或配偶罹患或家族有遺傳性疾病、曾生育過異常兒、孕婦血清篩檢疑似染色體異常之危險機率大於1/270者、經超音波篩檢胎兒可能有異常者、胎兒疑似基因疾病等高風險孕婦,提供產前遺傳診斷及遺傳性疾病檢查。

緊盯電腦工作 30歲就視網膜病變

緊盯電腦工作 30歲就視網膜病變#視網膜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年約30歲、近視逾800度的美于(化名)是名會計師,平時長時間於電腦前用眼工作,報稅季更是時常專注於電腦螢幕前熬夜加班,某日查看帳務時,突然驚覺用眼吃力;她自行遮住單眼測試,竟發現右眼看不見電腦上「日」字中間的一橫。緊急就醫後,確診為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所幸經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後,病情獲得改善。復發率高 避免長時間於藍光下用眼收治該病例的台大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何子昌醫師指出,病人經各種影象檢查與掃瞄後,確診為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雖然透過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治療病情獲得改善,但復發率高,病人仍需定期追蹤及檢查。何子昌醫師說明,高度近視是脈絡膜新生血管病變的高風險群,若想要避免病變,首先應控制近視度數,並避免長時間用眼過度,或近距離接觸藍光螢幕,包含電腦、手機等3C產品。由於現代人習慣使用多屏螢幕或搜索式閱讀,視線不斷在螢幕的各個角落掃瞄,導致眼球快速轉動,加劇視網膜拉扯,恐讓更多黃斑牽引性病變提早報到。定期檢查 才能及早察覺及早治療何子昌醫師進一步解釋,近視後,眼軸長度會拉長,度數逾600度或眼軸長超過26.5公釐時,眼睛視網膜與脈絡膜間的結締組織將難以承受其張力,便會出現裂縫,脈絡膜就會透過這些裂縫長出新血管,蔓延至視網膜下方,同時會破壞視網膜感光細胞,造成視野中央扭曲、模糊。但由於發病多從單眼開始,病人仍有一眼視力正常,因此不易察覺,建議高度近視者應定期檢查,才能及早察覺及早治療。適度休息 減少用眼傷害何子昌醫師提醒,當眼睛感覺疲勞或飛蚊變多時,應盡速闔眼休息。平時更應注意適度讓眼睛休息,用眼逾30分鐘可眺望遠方3至5分鐘,飲食則可多補充深綠色蔬菜;最重要的是,當眼睛出現不適或視力異常時,應盡速至眼科就診與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糖友當心!併發症才是無形殺手

糖友當心!併發症才是無形殺手#視網膜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對於現代人來說,糖尿病並不陌生,但你可能不知道,這種疾病真正可怕之處不在糖尿病本身,而在於長期的血糖增高或不穩定而引發的併發症!就曾經有位罹患糖尿病的吳小姐認為自己年輕,就忽略定期檢查,結果竟出現眼網膜病變以及腎病變。忽略定期檢查 左眼、腎功能退化才開始治療近年來,糖尿病患者與日俱增,開業醫聯合診所衛教師林泱汝表示,這位患者吳小姐憑著自己年輕而忽略定期檢查,加上血糖控制不佳,某天因視力模糊就診,發現左眼視網膜病變已經影響視力,腎臟功能也開始退化,吳小姐才開始認真配合治療。糖友莫輕忽糖尿病帶來的危機林泱汝指出,糖尿病需透過各項身體檢查的數值去了解糖的健康狀況,再透過飲食、藥物、運動相互配合去改善血糖值,讓糖友的健康不要走下坡!這位吳小姐雖然健康狀況已獲改善,但是出現病變的器官已經無法恢復了。因此,糖尿病用藥患者的照護,很需要透過充分的衛教指導,避免併發症的發生。糖友定期檢查 預防併發症發生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建議糖友要定期進行檢查,每3個月檢查1次糖化血色素、每年至少進行1次空腹血脂、眼底、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查;資深糖友(罹病5~7年以上)的大、小血管,常因血糖控制不佳發生病變,所以更要注意定期檢查的重要性,不要輕忽糖尿病併發症對身體的影響,才能把握黃金治療時機。(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講座/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

講座/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視網膜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糖尿病患者容易因不當的血糖控制而造成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及視網膜病變,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可避免或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其中營養醫療是血糖控制治療計劃中重要的一環,但大部分病友常抱怨不知哪些食物可吃?而無適當的飲食控制。本堂課幫助病友認識均衡飲食及飲食之份量代換,使病友之飲食更具多樣性!大部分病友常抱怨不知哪些食物可吃?而無適當的飲食控制。本堂課經由林郁珊營養師幫助病友認識均衡飲食及飲食之份量代換,使病友之飲食更具多樣性!名稱:糖尿病自由吃-認識食物代換時間:106年7月13日 (四) 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