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療法

抗癌治療新曙光 認識「免疫療法」

抗癌治療新曙光 認識「免疫療法」#免疫療法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癌症免疫治療在2013年被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評選為當年「十大科學突破」之首,是繼手術、放療、化療後,能有效對抗癌症的第四種武器。發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學者更在今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免疫治療為什麼這麼有效?其抗癌的機制又是什麼?談到癌症治療,近幾年最熱門的關鍵字莫過於「免疫治療」。從重量級的國際研討會至病友之間的話題;從國人最普遍的肺癌、肝癌到較罕見的黑色素癌、淋巴癌,免疫治療的新藥都是備受矚目的焦點話題。今年九月,健保署更正式宣布要將特定癌症的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究竟免疫治療新藥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受重視?免疫系統除了攻擊,也有煞車機制想要了解免疫治療的原理,勢必得先了解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機制。免疫系統在對抗癌症的過程中,須藉由樹突細胞將腫瘤的抗原傳遞給T細胞,並透過特殊訊號的傳遞使T細胞被活化,進而能辨識出體內的癌細胞,加以攻擊消滅。不過,就像汽車靠油門與煞車來調控速度,我們的T細胞上也有許多類似煞車器的分子可調控自身免疫反應的強弱。當這種分子被活化,就會使T細胞產生自我抑制的作用。這種分子就是所謂的「免疫檢查點」,最主要是避免身體在啟動免疫反應時,因作用太過強烈而超出負荷或攻擊到正常的組織。不過,在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過程中,如果這些「煞車器」被過度活化,反而會削弱T細胞對腫瘤的偵測與攻擊能力。而更令人驚訝的是,癌細胞身上有一種分子,可直接結合T細胞上稱為「PD-1」的免疫檢查點,抑制了T細胞的攻擊力。而癌細胞也能促使另一個免疫檢查點「CTLA-4」活化,進而阻斷來自樹突細胞的訊號。我們可以說,癌細胞就像是一位具有特異功能的壞人,既能阻礙警察接收無線電,甚至還可以反過來將警察銬上手銬。這也部份解釋了為什麼許多癌細胞能逃過免疫系統的監控,在患者體內持續轉移、復發,最終奪走了患者的性命。免疫檢查點太過活化,就像免疫大軍被鎖鏈綑綁住,即使再強也無法發揮攻擊力。今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艾利森與本庶佑博士,就是分別找到了「CTLA-4」、「PD-1」兩個免疫檢查點,進而製造出能阻斷其活化的藥物,使T細胞「不再踩煞車」,恢復對癌症的攻擊力。免疫治療反應率約兩成,需找到有力的腫瘤標記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問世後,突破了許多癌症的治療瓶頸,不僅能成功縮小一些傳統治療無法對付的腫瘤、延長病患的存活期,其治療效果還能長期維持。不過,這種新藥最大的挑戰在於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在過去的臨床試驗中可發現,不管哪種癌症,免疫治療的反應率平均都只有兩成左右。因此,目前醫學界也正在努力透過各種基因檢測的方式,尋找有效的腫瘤標記,以更準確預測病患的治療結果。目前,現有的方式有以下四種:1) 檢測腫瘤上的PD-L1表現量/將腫瘤組織切片染色後,分析PD-L1(腫瘤上)的表現量。  原理/PD-L1表現量高,代表免疫檢查點在癌症進程中所造成的影響較大。一旦給予治療,可能會有較顯著的效果。2) 檢測腫瘤基因的微小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分析腫瘤基因中出現重複片段的比例。  原理/重複片段愈多,愈容易出現排序異常,不穩定性愈高。也因此可能產生出更多的腫瘤抗原,使T細胞更容易辨識出癌細胞,提高治療效果。3) 檢測腫瘤突變量/對腫瘤DNA做定序,分析突變的程度。  原理/腫瘤突變量愈高,愈容易表現出腫瘤抗原。T細胞對癌細胞的攻擊也會更精準。4) 檢測患者的免疫細胞基因/對患者的T細胞做基因定序。  原理/藉此分析個人的免疫細胞活性,若T細胞活性大,則調控力較好,對腫瘤的攻擊力也愈大。這幾種方式目前國內的醫學中心或一些生技公司幾乎都有能力執行,但健保不一定給付,每家醫院的收費情況也不同,若自費做檢查,費用約在數萬元不等。不過接受免疫治療是否一定要做檢測?做完檢測後又該如何做決定?目前可能沒有標準答案。原因在於,現行的檢測並沒有一套統一標準,各家藥廠在進行試驗時所使用的切片染劑、判別標準以及基因檢測的範圍都可能有些微差異。因此,一旦病患接受的檢測與臨床試驗採用的方式不同,就有可能在判斷上產生一些誤差。再者,也有不少病患雖然檢驗後預期療效不佳,但實際治療後卻有很好的效果。因此,目前還是比較建議病患與醫師依照個人的病況、經濟能力以及對治療的期望來做綜合的評估。其實免疫治療的觀念很早就開始,但過去由於研究的侷限,一直無法找出癌細胞逃脫的機制。而免疫檢查點的發現,讓我們重新在自己的身體中找到對抗癌症的著力點,相應而生的治療也因此能適用在多種癌症上。現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被證實可應用在包括黑色素癌、肺癌、肝癌、頭頸癌、胃癌、何杰金氏症、腎細胞癌、膀胱癌等癌症上,使得晚期轉移的患者又多了一項治療的武器。(本文摘自/從零重生:抗癌鬥士的蛻變之旅,免疫療法抗癌新曙光/博思智庫出版)

講座/免疫療法開啟肺癌治療新契機

講座/免疫療法開啟肺癌治療新契機#免疫療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肺癌死亡率蟬聯癌症死亡率之首超過十年!肺癌患者有哪些治療選擇?獲得諾貝爾獎肯定的免疫療法又是什麼呢?1/26星期(六)將舉辦肺癌免疫療法講座,邀請臺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廖斌志醫師主講「肺癌臨床治療最新趨勢」,及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腫瘤科主治醫師江起陸醫師主講「肺癌免疫療法是什麼?」,讓大家掌握肺癌治療的第一手資訊。歡迎有興趣的您與家人踴躍參加!此場講座為免費參加,報名請電洽02-87682603,限量100位,額滿為止。名稱:免疫療法開啟肺癌治療新契機時間:108年1月26日(六)下午14:00-15:45(13:30開始報到)地點:集思台大會議中心(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85號B1)報名:02-87682603(肺癌治療衛教活動小組)

晚期肺癌治療契機 免疫療法有效延命

晚期肺癌治療契機 免疫療法有效延命#免疫療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免疫療法,認證其抗癌效果。現今免疫療法機轉已發展為「免疫檢查點療法」,其中PD-1、PD-L1和CTLA-4等免疫療法已是國際抗癌的主流趨勢,治療效果佳。臨床研究顯示,晚期肺癌領域可延長的中位數存活時間是化療的1倍多。英國、日本等各國相繼給付免疫療法使用於晚期肺癌第一線治療的同時,台灣病友卻仍未獲健保伸出援手。超過7成肺癌患者 發現時已晚期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表示,台灣每年新診斷的肺癌患者達1萬3千多名,每40分鐘就有1人罹患肺癌。因為肺癌具不易早期發現、容易轉移的特性,國內超過7成患者發現時已為無法開刀的晚期。近4成患者腫瘤未有特殊基因表現,沒有標靶治療可以使用,在健保給付內僅能使用化學治療。但治療成效不彰,中位數存活期不到一年。免疫療法徹底改變癌症治療邏輯,不同於傳統療法針對腫瘤細胞進行攻擊,而是透過誘發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擊退癌細胞,帶來癌症新治療契機。因治療成效佳,延長許多患者的壽命,可望幫助癌症有朝一日成為慢性病。PD-L1高度表現晚期肺癌 第一線使用免疫療法效果好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NCCN)臨床指引已經將免疫療法列入標準治療。臨床研究顯示,PD-L1高度表現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於接受免疫療法治療後,中位數存活時間可達30個月,為傳統化療的1倍多,樹立晚期肺癌治療的新里程碑。抗癌的第一線治療方式的評估及決策相當重要,高尚志理事長表示,免疫療法主要靠自身的免疫力對抗癌症,經過化學治療後免疫力會變差、且腫瘤也可能會變異,研究發現針對PD-L1高度表現的晚期肺癌患者,最好可以在第一線、越早使用免疫療法效果較好。免疫療法未納健保給付 許多患者仍不能受惠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免疫療法問世已有約3年左右,然而3年對肺癌病友來說,就是無法超越的存活期門檻,在等待的過程中,有許多的病友已經離世。目前全球有33個國家給付免疫療法,英國、加拿大、澳洲、日本等先進國家也相繼給付,且更是於第一線就給付,讓許多台灣的晚期肺癌病友更是引頸企盼健保德政的幫助。陳育民理事長表示,台灣肺癌死亡率連續10年蟬聯台灣癌症死亡率第1名,尤其是晚期肺癌無基因突變的患者治療選擇少,在健保給付內的治療選擇以化學治療為主,效果相對較差,存活期較短。台灣肺癌學會與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呼籲健保署加快腳步,早日將晚期肺癌免疫療法第一線治療納入健保給付。

晚期肺癌一線生機 免疫療法新選擇

晚期肺癌一線生機 免疫療法新選擇#免疫療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013年肺癌被列為免疫療法的適應症,讓晚期肺癌病患絕地逢生。過去若無法開刀,晚期肺癌患者存活期僅不到半年,而就算有了化療也僅能延長壽命至一年。不同於傳統治療邏輯的免疫療法可喚起自身的免疫細胞對抗癌症,為晚期肺癌患者開啟另一線生機,有了延續生命的機會。從化療、標靶到免疫療法,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看到了更大療效、更延長病患壽命、以及更少副作用的醫學進步成果。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表示,肺癌長居癌症死亡率第一位,主要原因為肺癌具有不易早期發現、容易轉移的特性。肺癌可分為2大類型,一是小細胞肺癌,占所有肺癌病人的10%以下;另一個是非小細胞肺癌,占肺癌病患的90%以上,非小細胞肺癌依照細胞型態又可分為肺腺癌、占所有肺癌病人的65%,鱗狀細胞癌約占15%、大細胞癌約小於10%。新光醫院醫療副院長、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指出,小細胞肺癌體積增加1倍,只要短短的29天,往往在腫瘤還很小、確診為小細胞肺癌的同時,就出現癌細胞轉移,跑到腦部、骨頭、淋巴系統等,連開刀都來不及,主要只能以傳統的全身性化療治療。和抽菸有關連性的大細胞癌體積增加1倍約費時80到90天,同樣和抽菸有關的鱗狀細胞癌則是90天;而肺腺癌以女性居多、與抽菸比較無直接關聯性,卻和空氣汙染、廚房炒菜油煙、焚香拜拜等因素有關,體積增加1倍需要150天。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強調,免疫療法不管是用於第一線、第二線,或是單用、併用化學治療,都已具有更多選擇。接受基因與PD-L1生物標記檢測精準對抗肺癌高尚志表示,肺癌可分為4期,1到3A期可以考慮開刀,而且愈早期開刀效果愈好;3B到第4期則不建議開刀。高尚志指出,現在肺癌已經進入精準治療的時代,國內最常見的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分類為:1、具有特定基因表現的非小細胞肺癌以標靶藥物為主病患先檢測體內有無基因突變,檢出有EGFR(上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器基因)突變、ALK(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突變、ROS1(原癌基因受體酪氨酸激酶基因)突變,則可接受標靶藥物治療。據統計,台灣肺腺癌病患中有5到6成可檢出EGFR突變,4到5%可檢出ALK突變,另外還有1%的ROS1基因突變病患。但標靶藥物平均一年會出現抗藥性,即使用到第三代的標靶藥物,也可能會在9~10個月出現抗藥,所幸在免疫治療問世後,患者可以考慮免疫療法或是免疫療法併用化學治療。2、沒有基因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病患,則要測量癌細胞蛋白質PD-L1表現量,若表現量≥ 50%可以考慮第一線單用免疫療法,若表現量<50%則可以考慮第一線使用免疫療法併用化學治療。高尚志以癌細胞是壞蛋為例解釋免疫療法的作用方式,過去的壞蛋身上刺龍刺虎、有明顯的識別標記,但現代的壞蛋外觀並不突出,不但善於偽裝還廣結善緣,和人體內的免疫系統稱兄道弟,逃避免疫細胞的攻擊。陳育民則舉例,癌細胞活化過程中產生的PD-L1就像是一把鑰匙,而T淋巴細胞上的PD-1像是鑰匙孔,一旦鑰匙插進鑰匙孔中T淋巴細胞就會凋亡,而免疫療法就是阻斷PD-L1和PD-1結合。陳育民說明由於免疫療法是喚醒病患本身的免疫系統,讓自身的免疫細胞去對付癌細胞、所以副作用相對輕微,不像傳統化療或是標靶藥物是利用藥物成份去殺癌細胞,所以會有骨髓抑制、白血球下降、神經毒性、口腔黏膜發炎等等副作用。但當免疫力活化過頭時可能會出現類似自體免疫疾病的症狀,像是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腸炎等。越早使用免疫治療效果越好  陳育民指出,因為經過化學治療後免疫力會變差、且腫瘤也可能會變異,因此建議最好是可以在第一線、越早使用免疫療法效果會較好。但目前,免疫治療只對約2成的肺癌病患長期有效,即使現在已有蛋白質PD-L1表現量以及腫瘤突變量(Tumor mutation burden, TMB)檢查,但仍有2到3成病患接受免疫療法之後,在3個月內快速惡化,也就是說其餘的5成病患,病情的變化會介於3個月到2年之間。陳育民強調,目前比例約一半的肺癌病患,能有更好的預後,未來還要更精準的對照出免疫藥物與生物標記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提升治療成效。陳育民強調免疫治療是「精準治療」,目前醫界一致的共識是PD-L1表現量≥ 50%的患者可以單獨使用免疫療法治療,若PD-L1表現量較低者則建議搭配化療,表現量越低化療的比重越重。PD-L1表現量為目前主要的篩選機制,但與治療成效並非絕對相關,因此免疫治療與對應生物標記間的關係仍持續在釐清中,未來必須更加精準的對照出免疫藥物與生物標記之間的關係,才能透過檢查生物標記、進而找到免疫治療療效最好的病人。( 來源:良醫健康網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孤兒型別鱗狀細胞肺癌 免疫療法有解

孤兒型別鱗狀細胞肺癌 免疫療法有解#免疫療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公布106年國人最新死因,癌症蟬聯冠軍,肺癌死亡率更連續十年第一名,平均56分鐘即有1名肺癌患者死亡。為此,癌症希望基金會二度攜手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等五大醫學會,特別於世界肺癌日提出「對抗肺癌,超越三十」,期許落實「精準醫療延長存活」、「儘早發現及早治療」、「醫病政府攜手努力」三大共識,加速完整晚期肺癌治療權益,讓肺癌晚期存活期能突破30個月。晚期肺癌化療失敗 恐無藥可醫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醫師說明,晚期肺癌較不容易透過開刀根除病灶,主要透過藥物治療來延長存活期,並搭配患者的病理型別選擇適合的藥物,例如有EGFR或是ALK基因突變,可選擇標靶治療,其他型別或未突變的病人則以化學治療為主。高尚志醫師進一步指出,雖然近年來肺癌持續有新治療選擇,但多為針對有基因突變的患者,且癌細胞基因會隨者病程演進而產生變化,仍會面臨抗藥性問題,一旦出現抗藥性,就僅剩下化學治療可選;而僅能使用化學治療的患者,若化學治療失效,就會陷入無藥可醫的窘境,急需新的治療選擇來幫助患者對抗肺癌。肺癌晚期存活率低 免疫療法突破孤兒型別治療困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秘書長王金洲醫師強調,台灣肺癌五年存活率僅16%,晚期僅剩4.9%,因肺癌難以早發現早治療,國內超過七成的患者被發現時,多已為難治療的晚期,是最致命的癌症。而這兩年來,免疫療法成為精準醫療中的顯學,目前已有研究顯示,針對腫瘤高度表現PD-L1 (tumor proportion score (TPS) ≥ 50%)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使用免疫療法存活期可超過三十個月;而針對被稱為是肺癌治療孤兒的「鱗狀細胞肺癌」,過往治療選擇相當少,目前研究也發現,在第一線以免疫療法併用化學治療,可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延長患者的壽命。醫病和政府攜手努力 加速完整晚期肺癌治療權益台灣肺癌學會秘書長趙恒勝醫師表示,持續推動肺癌早期篩檢更是一項重要目標,因早期肺癌沒有症狀,難以發現,到了晚期,一旦浸潤、壓迫或擴散,治療更困難,存活期會大幅縮減,因此越早發現肺癌,治癒率就愈高,國際上亦是此趨勢。對於有家族病史、抽菸或長期接觸空氣汙染、油煙、化學物質或是曾有肺結核等其他慢性肺炎患者,應主動定期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免疫療法對付肝癌 2成患者腫瘤縮小

免疫療法對付肝癌 2成患者腫瘤縮小#免疫療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8歲的陳先生2年前診斷肝硬化合併肝癌,共接受4次電燒、4次肺腫瘤切除手術、1次肋骨腫瘤切除手術,並接受標靶藥物幾個月後,仍治療失敗。醫師評估下接受免疫療法,追蹤4個多月腫瘤完全消失,癌症指數也都回到正常。免疫療法運用於肝癌 20%患者縮小腫瘤醫界常用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標靶治療等方式對付癌症,免疫療法則透過活化、增強病患的免疫系統來對抗癌細胞。免疫細胞上有些蛋白質(免疫檢查點)會抑制免疫細胞活化,避免身體對抗細菌病毒時,除了攻擊異常細胞外也傷及正常細胞。而腫瘤細胞會強佔免疫檢查點蛋白,壓抑人的免疫反應,降低免疫系統對抗的能力。免疫療法阻止抑制反應,使免疫細胞恢復攻擊癌細胞的能力。台南市立醫院醫療副院長暨血液腫瘤科主任李楊成說明,肝癌治療中,免疫療法和化療、標靶藥物等傳統療法相較,不僅反應率較好,存活期也較好。《刺胳針》於刊登用於肝癌的第二期全球臨床試驗結果,約20%患者腫瘤縮小,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為肝癌的第二線用藥。肝臟功能太差、有腹水、凝血功能差不適用免疫療法引起的副作用包括出疹子、皮膚癢,多數施以症狀處理即可,不會影響持續治療。不過,免疫療法費用昂貴,以肝癌為例,患者每2個星期作一次療程,每月藥費近20萬,並非一般家庭所能負擔。李楊成副院長提醒,並非所有肝癌患者都適用免疫療法,肝臟功能太差,或有腹水、凝血功能差者不適用。抗癌武器越多就能拯救更多癌友,免疫治療在肝癌的機轉還有很多待研究的部分,未來必須先找出哪些癌友適合免疫療法,讓病友得到最適合的治療。

講座/癌友免疫營養論壇

講座/癌友免疫營養論壇#免疫療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免疫療法正夯,但免疫力與癌症的關係是甚麼?該如何攝取對的營養補充免疫力?許多癌友都存在錯誤迷思。營養不良的癌友將無法接受有力的醫學治療,也會增加治療的合併症及感染率,影響治療效果,甚至降低癌症病患的存活率。癌友在抗癌過程中儲備良好的免疫力及對治療的耐受性,順利完成療程,是提升癌症病患治癒率及存活率的不二法門。台灣癌症基金會將於07月28日(六)舉辦癌症論壇,邀請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副院長黃銘德及萬芳醫院營養室主任魏賓慧主講「抗癌致勝教戰 解密免疫營養」。3位專家將與病人、家屬雙向互動,協助大家釐清免疫營養迷思,並分享免疫營養最新國際趨勢。報名可上台灣癌症基金會官網或洽 (02)8787-9907轉分機216。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本活動優先保留給正在治療中癌友報名,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2018 免疫營養新趨勢論壇時間:107年7月28日(六)下午14:00-16:30地點:台大法律學院-霖澤館國際會議廳(台北市辛亥路二段及復興南路交叉口)洽詢:02-8787-9907轉216(湯小姐)線上報名網址:https://classevent.canceraway.org.tw/

白斑別放棄 免疫療法控制高達95%

白斑別放棄 免疫療法控制高達95%#免疫療法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白斑症常被認為沒藥醫,擦類固醇藥膏及照光治療也不見效,病人只能放棄治療,或是採傳統民俗醫療、逆來順受、南北奔波就醫,心理壓力很大。白斑症其實是免疫疾病,雖然不會危害生命,但影響外觀常對患者造成困擾。若未針對免疫異常治療 可能會出現甲狀腺功能異常大林慈濟醫院院長、過敏免疫風濕中心醫師賴寧生說明,免疫疾病分為風濕症(全身系統性病變)、過敏症及器官侷限型免疫病,白斑症屬於器官侷限型免疫病。由於體內免疫調控異常破壞黑色素細胞,造成皮膚色素喪失,形成一塊塊白斑。雖然有部份病灶會自動些許改善,但若未針對體內免疫異常病變治療,無法避免白斑在身體其它部位逐漸擴散,除了皮膚問題外,也可能會出現甲狀腺功能過高、過低或全身性免疫病變問題。免疫療法治療白斑 95%得到控制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發現使用免疫療法針對病理機轉對症下藥,治療的改善率很高,95%病人於治療後3個月白斑得到控制不再擴散,35%病人治療半年後呈現皮膚色素再生,治療3至5年後色素再生達穩定狀況。賴寧生院長表示,白斑症雖然不會危害生命,但往往對病人及家庭造成很大的壓力,初步統計顯示24%白斑病人併發其他全身型免疫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溼關節炎、乾癬等,76%病人則為單純皮膚白斑症。抽血檢查時,40%白斑症患者有免疫血清檢查異常。民眾若是發現身上出現異常白色斑點,且有持續增生情況,應盡速尋求免疫風濕科協助,早期治療與觀察,有效擺脫白斑困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