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

暴肥男打呼震天響!減肥後立即開靜音

暴肥男打呼震天響!減肥後立即開靜音#減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體型過胖且合併有呼吸中止症的患者,可要趕緊就醫!台中一名男性,身高僅一百五十四公分,體重卻飆到一百二十公斤以上,以致罹患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症,落得天天淺眠,有次白天停紅綠燈時還突然睡著,差點釀成車禍,然而,男子的症狀過於棘手,若透過正常減重途徑,將緩不濟急,在醫師考量下,只好做胃繞道手術來控制體重,所幸手術後體重驟減六十公斤,同時也解除了呼吸中的警報。男子病態性肥胖 半夜睡到一半停止呼吸據了解,患者身高只有一五四公分,體重卻節節上升,最後飆到一百二十公斤。沉重的身軀構成沉重的負擔,像是打鼾越來越嚴重,平常連走路都會喘。在心臟肥大、高血壓相繼報到後,睡眠呼吸中止症如同最後一根稻草,壓得他趕緊向胸腔科醫師求救。 中國附醫胸腔科梁信杰醫師指出,為一併解決病態性肥胖和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接受了減重外科及胸腔科團隊會議建議,於去年九月接受腹腔鏡胃繞道手術,四天後便平安出院。術後反應相當良好,患者體重一天天下降,半年內甩掉剩一半。於此同時,睡眠呼吸中止症也不藥而癒,家人說他再也沒有打鼾吵人。先前因難有一夜好眠導致白天精神不濟,如今恢復正常,又可四處上工了。 醫師提醒,病態性肥胖不只是單純的過重問題,它併發的代謝性疾病實不容忽視。糖尿病、高血壓、睡眠呼吸中止症等伺機而動時,死亡風險也在提高。適時接受腹腔鏡減重手術改善疾病影響,成為近年治療上的新選擇。

大隻雞慢啼? 2歲還不會說話應速就醫

大隻雞慢啼? 2歲還不會說話應速就醫#減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老一輩的人總說「大隻雞慢啼」或者「大器晚成」,但經常有家長擔心的表示,家裡的孩子2歲了還是不開口說話,或者只喜歡用手比或用肢體方式請大人協助,有時候甚至容易發脾氣。對此,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兒童復健中心團隊提醒,家長若察覺家裡的孩子比同年齡的兒童出現明顯落後的現象,須安排就醫諮詢、評估,別錯過了孩子發展的關鍵期。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100名兒童,便約有6至8名有發展遲緩的現象,南投醫院復健科周建文醫師表示,若家長能夠即早發現,盡早帶孩子進行早期療育的服務,這樣除了可以避免惡化,對於輕度障礙的兒童甚至可能經過適當療育而能夠生活自理。孩子滿2歲   應該具備約50個詞彙南投醫院林宛臻語言治療師表示,大部分1.5歲至2歲的孩子正慢慢地學著成人的說話,開始有單字、詞彙的出現,例如:爸、媽、狗狗、車車、不要等。滿2歲左右應該具備約50個詞彙,如果孩子的表現明顯落後,建議尋求復健科醫師或語言治療師等早期療育團隊的評估,找出問題的所在。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也表示,在南投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主要治療類別為物理、職能或語言治療,治療師會根據評估兒童的結果,針對兒童設立復健的目標,並進行治療、訓練。希望能夠透過治療活動,提昇兒童各個領域的能力,使發展遲緩的兒童能把握療育的最佳時機。 

女子過度減肥變厭食 只剩30公斤又停經

女子過度減肥變厭食 只剩30公斤又停經#減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厭食是一種會慢性化的精神疾患,若不及早治療,長期拖下去恐不會再恢復。就有一名25歲單身女性,身高160公分。自17歲起開始不斷覺得自己很胖開始減肥,體重由原本的52公斤,在一年內瘦到42公斤,月經也停止,嚴重便秘,血壓心跳也過低。最嚴重時體重只剩下30公斤。經過3次住院治療,至今持續有藥物治療輔助,體重也只能在40公斤間徘徊,月經也僅來過一天後又停止,而且她至今仍很難與人共進餐,每餐進食量也都十分有限。厭食症死亡率達1成   BMI低於17.5要當心收治此個案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陳冠宇醫師說,厭食症越早治療越不容易慢性化,以免像個案因為厭食症已長達約8年之久,就算以藥物住院治療,也可能會長期不易恢復。所謂的瘦癮症也就是厭食症,近幾年來在台灣也越來越常見,是指患者的BMI小於17.5Kg/m2的人就應該懷疑可能有厭食症,有的甚至低到10 Kg/m2的極端值。而厭食症的死亡率平均高達10%,即使沒有致死,患者也常會合併骨質疏鬆、腸胃機能失調、便祕、月經失調、以及憂鬱症甚至自殺等身心問題。許多個案也因此輟學、無法工作,失去生活的功能。避免厭食症慢性化   減低治療成效許多厭食症患者經常被延遲診斷,常錯看小兒科或內科、家醫科、中醫、腸胃科與內分泌科等,長期這樣誤診下來,容易沒有針對體重過輕的現象給予正確的診斷。陳冠宇醫師指出,厭食症沒有特效藥物治療,最佳的治療就是在家屬或是專業人員協助下,在受監督情境裡規則足量、適量進食,等體重恢復到正常水準之後,持續進行心理治療,改善部份個性的特點以減少未來復發,或者發生其他的心理精神疾患。醫師也提醒,面對過度節食或過度運動,以致體重在短期內下降,並持續無法恢復的10~30歲青年,應慎重考慮是否為厭食症。因為厭食若慢性化,治療成效會減低,治癒所需時間精力也會提高。呼籲所有家中有小孩因為怕胖拒食,而體重明顯降低的父母應提高警覺,並及早鼓勵孩子就醫,以免造成慢性化的遺憾。

想減肥快換地方住!研究:高海拔可預防肥胖

想減肥快換地方住!研究:高海拔可預防肥胖#減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編譯)隨著肥胖人口日益增加,現在有越來越疾病皆與肥胖有關,包括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等,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在近年來已將「肥胖」一詞正式納入慢性疾病中,然而,面對這如洪水般接踵而來的肥胖問題,減重也開始成為當今社會重要的課程之一。但多數人想到的減重方法,不外乎是少吃、多運動,不過,日前有項最新研究發現,居住在高海拔地區,可預防肥胖問題找上門。住在1496英尺以上者 肥胖機率降低了13%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由西班牙納瓦拉大學,針對9300多名非過重、肥胖狀態的受測者進行分析研究,以他們家庭所在地的海拔高度分為為低海拔地區(低於407英尺)、中等海拔地區(407~1496英尺)以及高海拔地區(1496英尺以上)三組來觀察,結果發現,約有2100名的受測者,在這段期間內變的超重、肥胖。因此,在去除一些其它因素後,研究人員表示,高海拔地區的受測整變胖的機率,比起一般低海拔者降低了13%,而這可能與空氣中的氧氣濃度低有關,因為氧氣濃度低時會抑制住飢餓,雖然尚未不清楚是否搬家至高海拔區能否有相同效果,但至少證實了1496英尺以上的海拔高度存在著這種效應,而目前此研究發表於今年以肥胖主題為主的歐洲國會上。

上班族普遍暴肥 半數男性體重超標

上班族普遍暴肥 半數男性體重超標#減肥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統計指出,台灣上班族肥胖率持續居高不下,平均高達三成八的員工體重超標,進一步分析,男性過胖的比例更超過五成以上!也因此國民健康署跳出來呼籲,公司的主管除了要管公司事務之外,就連員工的身體健康與體重都要一併納入管轄範圍內,才能讓員工有好的體力能好好工作。肥胖族群罹患糖尿病風險高三倍依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肥胖者相較於體重正常者,罹患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危險性為3倍以上,聯合國亦指出身體活動量不足已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四大危險因子之一。依據國民健康署「103年工作人口健康促進暨菸害防制調查」,職場員工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達38%,男性及女性分別為52.2%及22.2%。另調查工作人口飲食習慣亦發現,早餐及午餐外食比率高,一週有五天以上外食者;早餐有57.3%、午餐有63.8%、晚餐有26.9%,有六成多者蔬果攝取量不足。也因此,身負重擔的主管,應起帶頭效應,身體力行,培養企業減重文化,讓員工能月愈工作愈健康,然而,到底要怎麼讓員工卯起勁來甩肉?以下為帶頭甩肉五絕招:1) 主管帶頭動起來/身體力行並全力支持員工健康體重管理的氛圍。2) 找人管/挖掘、培育種子人才協助單位主管推動健康體重計畫,可揪團、組對、或兩兩配對,彼此互助、互相支持及鼓勵。3) 看得見/單位主管及種子人才應鼓勵員工參加各類健康體重運動活動、代訂健康盒餐、員工揪團不喝奶茶等含糖飲料,並改訂購水果;提供體重計,天天量體重,規律寫紀錄。4) 盯報表/每月彙整單位同仁體重、飲食、運動等紀錄、統計分析同仁減重狀況,提供給主管作為獎勵依據及推動小組彙整。5) 多獎勵/獎勵方式可以公開表揚、口頭獎勵或頒發獎品。

比跑步安全、減肥效果佳!健走11大好處

比跑步安全、減肥效果佳!健走11大好處#減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一篇名為(堅持步行的驚人效果)的文章中,歸納了健走能夠強身健體的各種作用:1)增強心臟功能,使心跳慢而有力。消除心臟缺血性症狀或降低血壓。使人體消除疲勞,精神愉快,緩解心慌心悸。2)增強血管彈性,減少血管破裂機率。3)增強肌肉力量,強健腿足、筋骨,增強關節靈活性,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4)增強消化腺分泌,促進腸胃規律蠕動,增加食欲,預防血壓、糖尿病、肥胖、便祕。5)減少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在動脈壁上聚積,預防高血糖、血脂。也能減少血糖轉化成甘油三脂的機率。6)減少腹部脂肪堆積,維持體態。7)減少血凝塊的形成,降低心肌梗塞機率。8)減少過多的腎上腺素。過多的腎上腺素會引起動脈血管疾病。9)在戶外新鮮空氣中步行,可使大腦變得清晰、靈活,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據專家實驗結果,每週步行3次,每次1小時,連續堅持四個月者與不喜歡運動者相比,前者反應敏銳,視覺與記憶力均占優勢。10)緩解神經肌肉緊張。據專家研究,當煩躁、焦慮湧上心頭時,快走15分鐘,可穩定情緒。步行是一種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健身方式,可緩解神經肌肉緊張。據專家檢測,當煩躁、焦慮湧上心頭時,以輕快步伐散步15分鐘,可緩解緊張,穩定情緒。11)保護環境,降低廢氣污染,提高身體免疫力,減少疾病,延年益壽。比跑步更安全總有人問我,跑步好還是健走好?我認為健走比跑步好。雖然跑步有一定的健身效果,但會受到身體素質的限制。一般來說,很少運動或30歲以上的人,冒然跑步會很容易傷到膝關節和肌腱;心、腎、肝等器官或新陳代謝系統有問題者,還會大量耗費血流與氧氣。美國醫學博士史塔曼曾對一組中年婦女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持續跑步六個月導致四成的人脊椎、膝蓋和踝關節受損。此外,一些球類或戶外運動也不適合當作長期運動,尤其是老年人和女性,應該選擇相對比較溫和的運動。減肥效果好從古至今,人們經常用「燕瘦環肥」來形容體態。當然,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審美觀念,如今的社會減肥口號依舊不斷,減肥還是人們──尤其是女人的口頭禪。可是,市面上的減肥方法五花八門,有些人為了達到目標,甚至採用一些極端的減肥方法,之後體重又猛烈反彈,不僅會打擊信心,對身體也帶來傷害。其實,減肥不困難,難的是堅持下去。中國國際健走節組委會執行秘書長張弛指出,大多數人的肥胖是營養過剩引起脂肪堆積,增加運動可有效去除體內多餘脂肪並防止其再生。健走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身體基礎代謝的水準,消耗更多能量,鍛鍊肌肉防止脂肪堆積。每天健走一萬步可消耗平常普通走路10倍以上的脂肪。不過,健走瘦身必須每天走才有效,而且要走20分鐘以上,身體才會開始燃燒脂肪。健走時要有力擺動手臂,加大步伐,加快速度,保持一分鐘100到120步的速度,才會使用到紅色肌肉較多的背部和腿部,而存在於紅色肌肉毛細血管中的大量氧氣才能有效燃燒脂肪。(本文摘自/神奇健走力/時報出版)

減肥好難「瘦」!專家:少吃效果勝於運動

減肥好難「瘦」!專家:少吃效果勝於運動#減肥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全球肥胖人口正逐漸增加中,尤其國人10大死因中,就有多項與肥胖有關,包括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慢性肝病、慢性腎臟病等。因此減重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課題,但多數人想到對抗肥胖的方式就是多運動,不過近期英國的醫學專家指出,控制好飲食才是減肥良方,而且效果勝於運動。據英國報導指出,3名國際學者在《運動醫學》期刊打翻了大眾對運動的迷思,他們認為運動雖能夠降低罹患糖尿病、心臟疾病等風險,但是對於肥胖實在效果有限。 當中的一名專家Aseem Malhotra更跳出來批評,食品業者只一昧強調運動就可以預防過胖,而刻意忽視吃不健康食物才是導致肥胖的重點,也就是攝取過多的糖類和碳水化合物才是致胖關鍵。控制飲食是減重關鍵  運動為輔專家說,一個肥胖者不需要做過量運動就能減肥,他們只需要少吃一點及避免垃圾食物、加工食品,並再搭配適量的運動即可;因為有許多人在減重的人認為:「反正我有運動,想吃就吃什麼」,飲食毫不忌口!但專家們指出,體重標準的人群中,也有4成身上帶有與肥胖有關的代謝不正常循環。因此他們也提醒,不健康食物所導致的不健康問題,比沒運動、飲酒、吸菸所造成的問題加起來還嚴重。

甩肉其實並不難!男大生十個月 激瘦30公斤

甩肉其實並不難!男大生十個月 激瘦30公斤#減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明天,明天一定開始減肥!」是多數民眾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一句話,但真正執行的人卻少之又少。不過,日前有位讀大二的張同學達成了這遙不可及的諾言,從去年6月迄今,約10個月左右的時間,就把原本的125降到95公斤,足足甩掉30公斤,成為新北市衛生局打肪111噸誓師記者會的最佳代言人。減掉不單只是甩肉 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臺大機械系二年級的張同學,在就讀建中時就重達103公斤,不僅讓他無法從事的運動,制服也需要人工訂製才有辦法扣上鈕扣,一直到念大學向心儀的對方告白被嚴拒,才驚覺「歹誌大條」,從此下定決心減重,以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為食物,注意熱量標示,養成紀錄飲食的習慣,終於讓他甩掉一個小大人的體重。張同學也說,除了避免吃宵夜及吃到飽外,同時也增加每天的運動量,現在的他,體力比以前好很多,與朋友互動也更有自信了,且所獲得的遠不只是大為改善的體態,或是「30」這個數字,而是良好的飲食及規律的運動習慣,已不自覺地深植於日常生活中。十大死因中 有8項皆與肥胖有關新北市衛生表示,隨著國民生活水準提升,對飲食的要求已不單只是溫飽果腹這麼簡單,隨著各類精緻美食、銅板宵夜,以及五花八門的飲料崛起,「明天開始減肥」逐漸成為每個人的口頭禪,或是參加健身中心,卻缺乏恆心,瘦了荷包,身上的肪怠壓力依舊絲毫沒有減輕。尤其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8項皆與肥胖有關,其中包括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慢性肝病、慢性腎臟病等,且據國健署健康危險因子監測調查指出,新北市18歲以上肥胖人口已高達41.6%,由此可見,如何管理體重及防治代謝症候群已是不容忽視的健康議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