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

當心肺炎鏈球菌 肺炎疫苗幼兒免費打

當心肺炎鏈球菌 肺炎疫苗幼兒免費打#幼兒

台南市政府特別編列2500萬元預算辦理「肺炎鏈球菌疫苗(PCV)接種計畫」,將於2/21起免費為設籍台南市年滿2至5歲幼童接種肺炎疫苗,1劑市價達3千元的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以守護新生代的健康。(照片取自台南市衛生局網站)昨日(20日)上午,台南市衛生局在安平區召開宣導記者會表示,針對設籍台南市96年至99年出生世代(自96年1月1日至98年12月31日出生及99年出生滿2歲)的幼童,可自2月21日起可在各區衛生所及116家合約院所施打疫苗,數量有限,另外台南市衛生局也另外提醒民眾,帶著家中幼兒接種疫苗同時,也別忘記務必攜帶戶口名簿(戶籍謄本)、幼兒健康手冊、健保IC卡等證件前往。根據台中仁愛醫院衛教文章表示,肺炎鏈球菌又稱為肺炎雙球菌,這種病菌常潛伏在人類鼻腔內,是一種革蘭氏陽性、有莢膜的球菌,它們不僅會造成肺炎,還會引發菌血症及胸膜炎,腦膜炎,同時也是幼兒中耳炎、鼻竇炎最常見的病原。調查發現,國內十四歲以下兒童20%鼻腔內帶有這種病菌,這種病菌之所以會造成很大的傷害,是因為它會黏附在呼吸道,平常與人和平共存,一旦感冒,病毒破壞了黏膜,肺炎球菌便伺機侵入,引起各種併發症,所以,這類病例在感冒流行季節,即每年11月到隔年4月,最常見,尤其是嬰幼兒,特別是二歲以下,因沒有免疫及保護效益,一旦感冒或是免疫力降低,快速複製的肺炎鏈球菌就可能從呼吸道或血液入侵,輕微的引起中耳炎、鼻竇炎等,嚴重則會造成肺炎、敗血症、腦膜炎,造成生命危險。台南市衛生局也表示,根據美國在2000年開始針對2歲以下幼童施打肺炎鏈球菌疫苗之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病例數減少了58%~66%,有鑒於此,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未來將逐年編列經費購買疫苗。

不明原因發燒 幼兒泌尿道感染警訊

不明原因發燒 幼兒泌尿道感染警訊#幼兒

林先生的兩歲女兒連續兩天吃不下且有發燒現象,連忙送到醫院,做過檢查後,診斷是尿道感染,阮綜合醫院小兒科蔡金燕醫師表示,泌尿道系統感染其實是小兒科相當常見的疾病,但由於無法正確表達不舒服,導致初期難以察覺,其實不明原因發燒是孩子泌尿道感染最重要的警訊。不過究竟什麼原因造成小兒泌尿道感染?蔡金燕醫師解釋,最常見的是細菌由排尿口上行至泌尿道,因寶寶的屁屁都泡在尿布裡,家長若不注意清潔與定期更換尿布,細菌會沿著排尿口往上感染泌尿道。對成人來說,一旦泌尿道染可能吃吃抗生素就沒事,但對兒童卻要考慮避免後續可能發生的腎傷害。因此,在治療上首要除症狀緩解及病因治療,再者須預防復發,第三則是矯正可能合併的先天異常。臨床經驗顯示,發生在愈小兒童的泌尿道感染,合併先天性構造異常的機率愈大,造成腎臟傷害的機率也愈高。腎臟在人體中扮演著排尿、維持電解質平衡、水分穩定、控制血壓並穩定鈣質以及維他命D代謝、造血等功能的重要角色,預防孩子泌尿道感染,家長不可不慎!所以,如何在早期診斷及治療以避免不必要的腎傷害,才是最大的重點。各種年齡層泌尿道感染可能出現症狀1.新生兒:發燒、低溫、厭食、生長遲緩、黃疸、敗血症。2.嬰兒:不明熱、生長遲緩、異味尿和不安。3.學齡前幼兒:腹痛、嘔吐、異味尿、發燒、夜尿、頻尿、排尿不順、急尿。 4.學齡兒童:表現出比較典型的泌尿道感染症狀,如夜尿、頻尿、排尿不順、急尿、發燒、肋脅下疼痛或血尿。

又有腸病毒感染案例!請注意家中幼兒

又有腸病毒感染案例!請注意家中幼兒#幼兒

疾病管制局公布新增3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為居住台中市的1歲10個月女童、彰化縣的2歲及台南市的8歲女童,分別於本月4、15、19日出現發燒、口腔潰瘍、皮膚紅疹等腸病毒感染症狀,及活動力減低、肌抽躍合併心跳過速、下肢無力等疑似重症病徵,所幸及時赴大醫院就醫,3名個案皆已順利康復出院。疫調發現,此3名腸病毒重症個案發病前皆曾接觸親友中的腸病毒病童。疾管局監測資料顯示,時序雖已入冬,腸病毒71型疫情卻未如往年同期趨緩,本年53例重症個案皆為感染腸病毒71型所致,其中3名幼兒不幸死亡。雖然整體腸病毒疫情呈現下降趨勢,但感染腸病毒71型常見的手足口病疫情卻未趨緩,目前以中區及南區的腸病毒71型活動情形較高,但其他縣市亦陸續出現感染該型病毒的輕症及重症個案,顯示腸病毒71型威脅仍持續存在,不可輕忽。  疾管局呼籲,面對蠢蠢欲動的腸病毒71型疫情,不管大人小孩都應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正確勤洗手,生病應儘速就醫,落實「生病不上課」,在家充分休息以降低傳播的機會,使身體儘快恢復健康。疾管局再次提醒民眾,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教托育機構及人口密集場所最容易傳播,應避免攜帶嬰幼兒至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並避免與腸病毒病人接觸。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之黃金治療時間,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孩子偏食 恐致免疫力不足、情緒不穩

孩子偏食 恐致免疫力不足、情緒不穩#幼兒

營養諮詢門診中,常會有許多家長詢問;「營養師,我的孩子只吃肉不吃青菜,怎麼辦?」、「我的孩子正餐吃不多,但是零食卻可以吃很多,甚至不吃飯只吃零食」、「我的小孩一頓飯常要吃三個小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營養科營養師詹雅涵說,以上都是偏食表現。根據長庚兒童醫院研究發現,2到4歲的孩子,63%有偏食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有4成9的父母以為自己孩子飲食營養正常,事實上,小孩已經有偏食情況出現。因此,如何讓家中偏食的孩子輕鬆吃完一頓飯,已成為父母必修課程。詹雅涵解釋,「偏食」是指孩子的飲食中偏向多吃或拒吃某一大類食物,造成營養攝取不均衡。嚴重的偏食常會有食慾不振的情形,易造成營養素攝取不足,導致生長遲滯、學習發展障礙,進而引起免疫力不足、情緒不穩定等現象。「挑食」是指孩子只排斥某樣食物,但可利用同類中其他食物取代,對孩子身體健康影響不大。但如果硬強迫孩子吃下去,反而會造成孩子對食物反感,可以漸進式增加不喜歡食物的份量,或變更烹調習慣,逐步改善飲食習慣。詹雅涵強調,均衡飲食和規律活動是幫助孩子生長發育的重要元素,所以父母應觀察孩子的日常生活狀況,了解孩子偏食原因,對症下藥,並鼓勵孩子多嘗試,只要多付出一些關懷,多運用一點技巧,孩子必然會感受到父母的真心,讓用餐變成一個好吃又好玩的事情。

小妹妹「先天性斜視」 看東西無法對焦

小妹妹「先天性斜視」 看東西無法對焦#幼兒

一名一歲大的幼兒因雙眼視線無法對焦,家長帶至童綜合醫院眼科檢查,發現罹患「先天性斜視」,經使用「斜視手術」進行治療,目前追蹤正常,往後須定期的追蹤。該院眼科主治醫師陳沛仁說,1歲大的李小妹妹被家長發現她的眼睛怪怪的,看東西似乎無法對焦,帶著幼兒來本院眼科檢查,經由「直接型眼底鏡」及「遮眼」檢查後確診為「先天性外斜視」,家長希望可以接受「斜視手術」治療,於是進一步安排「稜鏡」與「直接型眼底鏡」檢查以偵測斜視角度的多寡,做為手術前的評估。之後為李小妹妹安排「斜視手術」治療,術後追蹤已恢復正常。何謂「先天性斜視」?陳沛仁醫師表示,在1歲前發現幼兒雙眼視線無法共視同樣的物體,大角度斜視的情形稱之。「先天性斜視」常見的又分為內斜視與外斜視,內斜視俗稱鬥雞眼;外斜視俗稱脫窗,就是一眼看前方時,另一眼會往外看的狀態。無法靠戴眼鏡矯正,一般採取手術治療。「先天性斜視」的治療最好在滿2歲前進行手術,好處是能夠促使幼兒眼睛立體感的發育,增加雙眼共視的能力,並能得到較好的視覺功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