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

一運動就想大便? 關鍵可能在腸道環境喔!

一運動就想大便? 關鍵可能在腸道環境喔!#大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運動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排便,但這件事情可不一定都是好的,因為有些人一運動就想大便,特別是在慢跑、自行車或其他耐力運動的時候,就可能出現腸道不適的情形,例如拉肚子、絞痛、噁心或是胃痛等症狀;訓練時,倒是還好,但如果是在比賽期間就麻煩了,嚴重的話,還可能得棄權。接下來內容裡提到的「運動」,沒特別說的話,指的都是耐力型運動。運動就想大便的可能原因是吃壞肚子嗎?可是剛剛吃的東西也還好呀;那是太緊張嘍?也不是, 因為不只是比賽,連平常訓練的時候也會。這個現象其實還滿常見的,根據研究調查,運動期間出現腸胃不適的盛行率在30到50%之間。另外,運動時曾有肚子痛、想找廁所腸胃不適的經驗人,不見得每次動都會出現症狀;或是有症狀,但嚴重程度不一,還要看運動的強度與進行的時間。比如說,做低到中強度運動能促進腸道蠕動與運輸時間,這種情形是好的,能幫助排便,比較不會有腸胃不適的情形發生;然而,當強度超過VO2 max的60%或持續運動2個小時以上,就可能出現急性腸胃不適的問題了。只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發生,我們其實還不是很清楚明瞭。腸胃不適的症狀可能是因為生理、物理、心裡,還有營養因素,包含血流減少、腸道通透性增加、壓力荷爾蒙與發炎細胞激素增加,還有不正常的胃排空。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試圖解開當中的奧秘,2017年一篇發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的研究,把焦點放在腸道通透性上。有、無不適症狀跑者的腸道通透性研究團隊找來17位平常就有跑步習慣的跑者,並根據他們過往經驗,分成跑步時曾經有腸胃不適的症狀組與無症狀組。試驗時,研究人員要求跑者們用各自10公里最佳速度的80%出力跑90分鐘,並在測驗前與後分析以下項目:血中:腸道脂肪酸結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I-FABP),腸道受損指標解連蛋白(Zonulin),這是一腸道通透性指標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腸道細菌分泌的一種毒素,會引起發炎反應糞便中:鈣衛蛋白(Fecal calprotectin),是腸道發炎指標研究結果發現,跑步明顯增加腸道通透性,也就是說,不管這些人原本運動時有沒有腸胃不適的症狀,只要運動量超過某個程度,就都可能有腸道通透性增加的情形。另外,兩組在血中LPS活性的變化上,各自在運動前後都沒有出現顯著變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症狀組在一開始LPS活性就比無症狀組高。從這篇研究,我們可以知道跑者跑90分鐘就足以給小腸帶來影響,讓腸道的通透性增加。不過,這些腸道功能的改變似乎不一定跟跑步過程中出現腸胃不適症狀有關。避免運動就想大便的飲食注意事項就現階段而言,要減少運動引起腸胃不適的話,可以參考以下的飲食注意事項:碳水化合物運動前與期間,建議補充葡萄糖、果糖、蔗糖、糊精……等,簡單碳水化合物,有助於降低疲勞、改善運動表現。果糖與葡萄糖以相等的量補充,能得到最佳的果糖吸收,並且減少微生物發酵,減少腸胃不適的症狀發生;乳糖可能也是運動前、期間與之後的良好能量來源,能增加表現與恢復,同時可能對腸道微生物有幫助,例如增加雙歧桿菌和乳酸桿菌,不過有乳糖不耐的人,反而可能引起腸胃不適。雖說運動前與期間吃富含纖維的食物,出現腸道不適的風險會增加,但在其他時間吃,卻是對運動表現有正面的幫助,而運動員的能量需求會比一般人多,要吃到的纖維量也應跟著增加,建議每1千大卡的卡路里搭配14公克的纖維,以一天需要2,500大卡的運動員來說,建議的膳食纖維量就會是35公克。脂肪高脂肪,特別是高飽和脂肪攝取與促進發炎的微生物組增加有關,它們會減少短鏈脂肪酸(SCFAs)的產生,並可能造成腸道通透性增加,而這都會給運動表現帶來負面的影響;相對的,亞麻油、紫蘇油、印加油、魚油……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可能促成好的腸道微生物組成,有助於增加SCFAs和減少腸道通透性。益生菌就目前的研究所知,補充益生菌能給運動員帶來許多好處,包含減少感染、發炎反應、肌肉酸痛,還有避免腸胃通透性增加與減少腸胃不適的發生。比起單一菌種,會建議補充多種益生菌組合的配方。此外,有研究讓參與者吃蛋白質和益生菌(Bacillus coagulans,BC30),發現能減少腸道上皮細胞的發炎反應、改善營養素的吸收效率,而益生菌能產出蛋白質分解酵素,幫助腸道消化分解出更多的胺基酸,而這些作用有助於減少肌肉損傷和促使肌肉恢復。喝足水分脫水也會增加腸胃不適的症狀,原因可能是水分不足影響了腸道功能,以及腸道微生物的組成。(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一運動就想大便?關鍵可能在腸道環境喔!)

檢視排泄物臭度 過臭恐因精緻飲食

檢視排泄物臭度 過臭恐因精緻飲食#大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漫長的消化旅程終於接近終點,最後,來到直腸與肛門。直腸長度約為20 cm,不進行消化及吸收作用,是專門用來暫時儲存大便的地方,故每排出20 cm的糞便,直腸就會空出來,無法馬上再次排出糞便。「殘便感」多是心理因素 老人卻常因此要求浣腸一般人所說的「殘便感」,大多是心理因素造成,一段時間後就會消失。但老年人通常不願接受這種解釋,對排便一事相當執著,甚至經常要求進行浣腸,就好像大腦被大便控制了一樣。或許是因為健康的指標中,大便頻率是最容易拿出來說嘴的一種,才讓他們很在意吧。排便沒有必要每天進行,只要依照每個人自己的狀況自行調整即可。相反的,要是每天排便,肛門的使用次數過多,反而會使肛門的使用年限變短。大便臭度 隨著年齡而有很大的改變大便的成分除了水分以外,主要由腸黏膜剝落下來的細胞、大腸桿菌等腸內細菌的屍體所組成,食物殘渣僅佔約5%左右。因此使用全靜脈營養點滴時,在完全絕食的狀態下仍會排便。大便的氣味來自腸內細菌分解動物性蛋白質後所得到的吲哚、糞臭素、硫化氫等。大便的臭度會隨著年齡而有很大的改變。嬰兒的糞便比較沒那麼臭,之所以會隨著年紀增加而越來越臭,是因為攝入了尼古丁、酒精、精緻食品、不健康的食品,再加上心理的執著與煩惱,才使大便越來越臭。順帶一提,微量的吲哚或糞臭素,會散發出近似於茉莉花的香味,部分天然香水中也含有這些物質。或許微量的大便可以產生香氣?(本文摘自/醫學鍊金術:謊言與異端的醫學講座/世茂出版)

點糞成金!大便精煉後 療效更勝抗生素

點糞成金!大便精煉後 療效更勝抗生素#大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有些人鬥嘴常會開玩笑說「你去吃大便啦!」然而,如果有一天,大便透過精煉後製成藥品,你敢服用嗎?醫師指出,藏在糞便內的腸道菌叢真的可以治病!透過糞菌移植療法,將健康人的大便精煉後,將菌叢移植到疾病者的腸道中,藉由菌叢改善腸道環境,達到治療的效果。相較於抗生素治療 糞菌移植治癒率更高近年來科學家在腸道菌相的研究有許多重大突破,台大醫院內科部吳明賢醫師指出,事實上,糞便中的有一半的重量來自腸道菌本身,加上腸道菌相與人體免疫與代謝系統間有許多重要的聯結,「腸道菌相等同於人體另一個器官」這樣的說法也逐漸被醫學界所接受。在國內,台大醫學院陳定信教授研究團隊近年就利用動物實驗方法,證實腸道菌相在宿主建立B肝病毒清除的免疫力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吳明賢教授指出,一般抗生素的治療,可能會將好菌壞菌一併殺光光,反而造成腸道菌叢失衡,而導致其他疾病;以反覆性偽膜性腸炎病症為例,糞菌移植治療的治癒率高達9成,而統抗生素則只有3成的治癒率。除了偽膜性腸炎,包括發炎性腸炎、腸燥症、大腸癌,甚至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肥胖症、過敏和精神相關疾病都被發現與腸道菌相的失衡有關。幽門螺旋桿菌治療 降低胃癌、潰瘍發生率將胃腸道的細菌作為治療疾病的標的,對台灣來說其實並不陌生,過去十年間在吳明賢教授推動國內幽門桿菌殺菌治療,已經明顯降低了近年國內胃癌和胃潰瘍的發生率。未來新型抗生素的研發,可能不只針對感染性疾病,還會考慮腸道菌相來處理人體代謝和免疫的問題。

想趕走惱人臭便味 多吃蔬食就對了!

想趕走惱人臭便味 多吃蔬食就對了!#大便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假如你就是不滿意便便的味道,那麼只要日常飲食多多貫徹蔬食主義,味道就會減輕很多。以動物為例,只吃竹子的貓熊,牠們的便便不僅不臭,聽說聞起來還有竹子的香味。以尤加利葉為主食的可愛無尾熊,便便也有如同尤加利精油一樣的香味。不過,在醫學上,過於貫徹蔬食主義(如全素者)的人,問題也不少。他們往往會缺乏維護細胞不可少的必要胺基酸,以至於後續出現各種不適應症狀。例如頭髮變得乾燥、指甲斷裂、或是貧血……等。追根究柢,從遠古時代開始,人類就是雜食性動物,吃肉、吃魚也吃菜,維持一種均衡的飲食方式,就算會排放出健康又帶有臭味的便便,那也應該可以被理解!儘管我們不必追求排出「完全不臭」的排泄物,但若是臭味太濃烈,的確也反映了個人在飲食與腸道方面有些小狀況。適度做點調整,會更有益於身體健康。(本文摘自/我的便便怎麼了?/瑞麗美人出版)

健康便便3指標 顏色、形狀、重量缺一不可

健康便便3指標 顏色、形狀、重量缺一不可#大便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據統計,日本人一天排出的糞便量平均一個人是150~200公克,大約是1根到1.5根香蕉重量,或相當於3顆大雞蛋。一般而言,草食性動物因為膳食纖維的攝取量較多,所以便便的量很多,肉食性動物則較少。從實際情況來看,只吃草的牛就有非常驚人的糞便量,一天的總量竟然可高達數十公斤!相較之下,肉食性的獅子,每日排便量僅有700~800公克而已。至於雜食性的人類,既吃蔬菜也吃肉,所以便便的份量在動物界中,介於草食性和肉食性動物之間。要特別注意的是,大腸直腸癌或相關疾病裡有一種稱之為「裡急後重」的症狀─明明感覺便便呼之欲出了,跑去上廁所卻上不出來,或便便份量很少的狀態。因此,在馬桶上嗯嗯完後,別忘了還要目測一下便便大約的體積與重量,為自己做個最基本的體檢喲!除了有個人差異之外,飲食文化的不同也讓每個人有排便量多寡的差別。(本文摘自/我的便便怎麼了?/瑞麗美人出版)

男子嚴重腸沾黏 大便卡兩周未排急送醫

男子嚴重腸沾黏 大便卡兩周未排急送醫#大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台每年動過相關剖腹手術的案例,大約落在四十萬人左右,然而,若剖腹手術若未實行任何防沾黏的準備,恐怕術後難逃腸沾黏的風險!就有一名五十歲的吳男,因大腸癌必須進行剖腹手術,不料術後六個月,開始產生嚴重便秘,更伴隨嘔吐與高燒症狀,直到送醫檢查後才赫然發現,吳男的腸子已沾黏在一塊,導致腸道阻塞,所有的糞便幾乎累積了整整兩個禮拜而未排出,導致腸道細菌爆增而高燒不退。嚴重腸沾黏 只要兩天就會腸壞死義大醫院一般外科蔡明憲醫師指出,嚴重腸沾黏恐導致腸阻塞,最快2天內會惡化成腸壞死,需立即進手術室開刀切除壞死發黑的腸子,即使再接受手術也無法完全清除沾黏組織,仍有復發的風險。腸沾黏發生的風險有多高?例如,常見的腹腔消化系統手術,減重胃切除、小腸繞道、大腸癌腸切除、胃癌胃切除、肝癌、膽道結石等手術患者都有術後沾黏的風險。做剖腹手術前 建議與醫師溝通防沾黏措施手術中只要有傷口,就會讓原本包覆在器官做為隔離組織的保護膜遭到破壞,人體雖然有自動修復的機制,這層保護膜在傷口產生的7天內會慢慢復原及重新生長,然而沾黏就是在保護膜復原過程中形成,就算是傷口較小的微創手術也有沾黏風險。蔡明憲提醒,要進行剖腹手術的患者,務必與醫師溝通,進行防沾黏措施,以免腸子黏在一起,而導致各種不必要的併發症產生。

寶寶真的有胎內記憶?醫:無稽之談

寶寶真的有胎內記憶?醫:無稽之談#大便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每一個寶寶都是爸爸媽媽的小天使,日本曾有專家出書表示,寶寶擁有在媽媽子宮中,甚至在來到媽媽肚子前的記憶,消息一傳出,有不少新手媽媽爭相實驗在自家寶貝身上,並開心表示驗證成功,聽起來溫馨感人,但實際上醫師卻表示,根本是無稽之談。感官發展不完全 記憶力更是瞎扯林口長庚醫院婦產科鄭博仁醫師表示,胎兒在子宮中發育尚未完全,且感官系統分為好多階段,而不同階段也有不同面貌,因此,在小朋友五官都還看不清楚,手腳也尚未發展完全的情況下,能夠有胎內記憶的可能性不高,而目前也沒有能夠證實此說法的學說出現。一般來說,寶寶在出生後即有聽力,但在子宮中寶寶所聽到的聲音,可能是媽媽腸子的蠕動,亦或者是羊水與寶寶間磨擦所產生,所以,不太可能聽得到外面世界的聲音,且感覺與記憶是非常短暫的東西,當寶寶出生到會講話後,其實是很難記得在媽媽肚子中發生的事情。胎教要做好 提供好的生長環境最重要很多人都認為胎教是媽媽聽到什麼或做了什麼,寶寶就會有相同感受或作為,但醫師表示並非如此,所謂的胎教指的是媽媽在懷孕期間,聽輕音樂或是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情時,促進良性荷爾蒙的釋放,例如:腦內啡等,使得子宮環境受到調整,此間歇性的方式,可以使寶寶日後的生、心理發展更健全。另外,也有些家長認為,想讓小朋友學什麼,就從媽媽懷孕期間培養起,但就算聽了再多古典音樂,也無法生出一個莫札特,這道理就跟胎內記憶如同虛構是一樣的。分辨幼兒童言童語 胎內記憶太荒謬由此可見,網路上流傳著媽媽們的實驗結果,可能只是孩子的童言童語,不要太放在心上,鄭博仁醫師也指出,根據科學角度來看,胎內記憶實在是一項不合邏輯之事,民眾無須太過認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