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

嬰兒時期長期便祕到5歲 女童腸子塞滿大便

嬰兒時期長期便祕到5歲 女童腸子塞滿大便#大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你家小孩也有便秘的困擾嗎?那可要多多注意了,台北就出現一名五歲大的女童,自嬰兒時期,家長就發現有便秘情況產生,但卻未進一步的積極處理,導致女童的直腸塞滿大便,進而產生「美乃滋效應」,也就是腸子壓力,大過肛門口的控制力道,大便宛如擠美乃滋一般,使得女童時不時就會發生滲便問題,讓她頻繁出現便味,一天要換好幾條褲子,直到家長帶至馬偕醫院小兒外科進行腸胃管理後,才解除天天滲便好幾次的困擾。孩童四歲後不能自主排便 要當心馬偕醫院小兒外科魏晉弘醫師表示,這位女童送來醫院時,一度以為是先天性巨結腸症,但進行一連串檢查後,發現是長期便秘所致,腸子都塞滿了大便,他指出,若孩子超過三周以上,出現便秘問題,大便呈現顆粒狀,且孩子排便時肛門會出現疼痛甚至出血問題,就要積極處理。他進一步表示,三歲以上的孩子,對於排便通都有應變的能力,若四歲以上還不能自主排便,常常有滲便問題,則需檢查是否為無肛症、先天巨結腸、脊椎疾病或自發性便秘的問題。魏晉弘醫師說,女童經腸胃管理後,排便問題就解決了大半,他解釋,腸胃管理是指自己做自己腸胃道管理的主人,以人工的方式,進行灌腸或藥物治療,進而讓便秘的問題解除,其原理是,當食物一路從胃到小腸進入大腸時,大約是半天的時間,但到了大腸後,因為大腸蠕動異常緩慢,讓糞便到直腸需要24~48小時,所以如果一天用一次的灌腸將腸子裡的糞便清理乾淨,清理完後,每24小時,用一次灌腸,就可以解決便秘問題。對此,馬偕醫院營養科課長蔡一賢也提醒,兒童便秘常因為飲食中多為精緻食物,或加工食品,缺乏足夠的纖維及水分的攝取而導致,有些孩子甚至長期待在電視前或電腦桌前,「懶得去廁所」,失去如廁時間,長期下來才發生便秘問題,蔡一賢提出日常生活便秘解藥給民眾參考,幫助孩童遠離便秘困擾:1) 水果/蘋果、木瓜、熟香蕉、奇異果、葡萄、梨子、桃子。2) 豆類與蔬菜/碗豆、紅豆、綠豆、皇帝豆、白花菜、菠菜。3) 全穀類/糙米、地瓜、燕麥片、全麥麵包。4) 益生菌食品/優酪乳、優格。5) 多多補充水分。

樂閱讀/便便形狀反應身體狀況

樂閱讀/便便形狀反應身體狀況#大便

1)大便非常軟散,甚至會看到食物的殘渣和原來的顏色/表示腸胃已非常虛寒,中醫稱為「腸胃無火,不能腐熟五榖」,極可能是過勞或吃太多寒性食物所引起,後者還會有排便前或半夜出現下腹痛的現象。2)大便形狀太細,甚至如牙膏般/代表身體正處於極度的「過勞狀態」,使腸道益生菌大幅衰退所引起。可能是用腦過度、緊張壓力或睡眠不足,導致心肺和腸胃功能降低,中醫稱為「心脾兩虛」和「肺脾氣虛」,必須有足夠休息和適度運動紓解身心。此外,飲食負擔過重也會造成「腸胃過勞」,特別容易發生在吃太多紅肉、高蛋白、高油脂食物,或吃太飽、吃太多有害食物的人,也會出現大便變細的現象。矯正的方法是改變飲食習慣,餐餐吃8分飽,避免吃重口味的食物,多吃營養清淡、好吸收的食物,如清蒸或水煮蔬菜、雞蛋、適量白肉或魚湯,以減輕腸胃負擔。3)大便感覺很黏稠,排的量不多,老是覺得排不乾淨/代表腸胃濕氣很重,要避免冷飲冰品、過度飲水、流汗過多和吃太快、太飽,以免增加腸胃濕氣。上述的情況若還加上大便臭,代表腸胃不僅有濕氣還有熱氣,中醫稱之為「脾胃濕熱」,表示腸胃已經很虛,卻吃進太多營養,可能是吃太多蛋白質所致,讓腸胃無法負荷,營養在腸內腐敗轉化為毒素,因此才變臭。此外,就算沒有吃超量的營養食物,卻常吃不當烹飪或破壞調味的食物,如煎過的魚、炸過的肉、燒烤快炒、重口味的食物等,食物殘渣也容易在腸內腐敗,轉化為毒素,造成大便黏臭的現象。這種狀況最不好,很容易變成消化系統的癌症。4)大便不通暢、小腹總覺得有脹墜感/若再加上腰部痠軟或無力,是「腎虛」的表現,屬於「過度老化」的現象。這種情況會讓人疲倦不堪,也代表身體正急速衰退中,必須減少工作量並盡快就醫,調養腎氣,補腎之後排便就會改善,身體機能也得以增強。5)大便太硬或排便不易,常為便祕所苦/大便越硬代表火氣越大,要盡量少吃油炸、油煎、燒烤、快炒、重口味及高熱量食物。對於大便太硬的人來說,多吃蔬果和地瓜等高纖維食物會非常有效,但要注意地瓜不能用烤的,必須是水煮或清蒸的。因為一旦經過高溫料理,對於火氣大引發的便祕就會毫無效果。(本文作者/張鐘元、張維鈞)(摘自/五代中醫《下》養生解毒50招/采實文化出版)

芒果吃太多! 婦人大便卡卡苦開刀

芒果吃太多! 婦人大便卡卡苦開刀#大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多吃蔬果攝取足量纖維,能夠促進腸胃蠕動,這是許多人都了解的保健知識,但是,如果纖維攝取過量,可能會得到反效果,導致嚴重便秘!日前,成大醫院收治一名雲林婦人,因為家裡自種芒果,貪圖「免費」,讓她一口氣吃了好幾顆,導致腹痛、食慾不振及二天未解便至醫院求診,經檢查後,發現乙狀結腸與直腸交接處有一團蓬鬆物,被診斷為大腸糞石,才讓大便卡卡的原因水落石出!婦人大便卡卡,被醫生確定為大腸糞石作祟,使得醫生必須拿著異物夾,把糞石慢慢破壞,才終於讓婦人解脫。治療這名婦人的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陳威穎指出,治療前,婦人在三、四天前吃進大量自家栽種的芒果,又因芒果纖維不易消化,因此造成乙狀結腸阻塞。後經乙狀結腸鏡檢查,發現有一團大便塞住乙狀結腸,而且是由纖維物質組成,證實該婦人確實是由芒果纖維引起的乙狀結腸阻塞。陳威穎解釋,大腸糞石(Bezoar)常因吞食異物、吃太多不易消化或纖維質過多之食物所造成,而異物滯留在大腸可能會引起腹痛、腹脹、發炎、阻塞甚至穿孔併發腹膜炎。同時陳醫師也指出,容易造成大腸糞石阻塞的危險因子有:年紀大、咀嚼功能不佳、曾因消化道手術的民眾或長期使用減緩胃腸蠕動藥物的病患。對此,陳醫師特別提醒民眾,國健局雖提倡「天天五蔬果」的概念,但是也應份量的概念,根據國民健康局的飲食指南建議,成人每人每日的蔬果建議量是,蔬菜三份(每份煮熟後約半個飯碗的量)、水果兩份(每份約一個拳頭大小的量),因此在攝取蔬果的量時要特別謹慎留意。別因為一口氣吃進太多纖維,而使得保健不成,反而還悶了一肚子大便!

觀察便便「形色味」 健康狀態一目了然

觀察便便「形色味」 健康狀態一目了然#大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中醫看診強調「望、聞、問、切」四個心法,其中又以「望」為首要,因為有許多疾病,可以從身體外觀,甚至是排放出來的大便看出端倪!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中西醫結合護理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劉吉豐指出,正常的一天應該要排便兩次,且健康的人大便應為軟硬適中、色淺且氣味淡,如果排出來的大便乾硬、惡臭,甚至過稀、不成形,很可能是身體健康亮紅燈!劉吉豐指出,若排放出來的大便又乾又硬,或有點大不出來的感覺,代表身體較為躁熱,有上火現象,應該要多補充水分、攝取高纖食物來幫助排便。相對而言,若大便質地稀、軟,則代表體質較濕寒或者脾胃功能較弱、免疫功能較差,容易因為入口的食物不潔導致病毒感染,引起腹瀉問題。這時候除了要注意入口的食物是否新鮮外,還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提升免疫力及改善脾胃功能;但若是因為精神壓力緊張引起的拉肚子現象,則應該找出壓力來源,藉由運動或其他抒壓方式來改善。劉吉豐指出,正常的大便顏色較淡,若大便呈黑褐色的人,如果不是吃進九層塔、紅豆、芹菜等容易產生黑色素沉澱的食物,就要留心是胃或十二指腸的狀況!建議去腸胃科做進一步檢查,看看是否有胃出血、血便的問題,導致有血的排泄物在體內停留過久而變成黑色,以免拖到最後演變成癌症。此外,若大便的味道太臭、難以忍受,則代表腸內的好菌減少、吃了腐壞的食物或太多天沒有排便。這時候就要注意吃下肚的食物是否新鮮,並適當補充好的益生菌來維持腸道順暢,也可以多喝現榨的蔬果汁,來改善排便不順造成的惡臭問題。劉吉豐表示,如果排出來的大便出現上述的現象,表示身體健康可能出了狀況,應該要找出問題,做出適當的調整來改善。

醫師現身說法 呼籲重視大腸癌定檢!

醫師現身說法 呼籲重視大腸癌定檢!#大便

忙碌生活中,每天照顧患者健康的醫師,及長期奉獻公益活動的柴松林教授,卻也忽略健檢,差點讓健康亮紅燈。為了呼籲國人重視大腸癌防治觀念,北醫附設醫院吳志雄院長、前院長潘憲教授及柴松林教授,三位名人名醫,這次一同攜手,獻身公益,以自己透過定檢,早期發現大腸息肉並接受治療,降低罹癌風險的定檢經驗,呼籲國人絕對不能忽略定期檢查。北醫附設醫院吳志雄院長提醒民眾健檢的重要,吳院長每日忙於管理院內事務、奉獻醫療,經院內醫護同仁提醒,安排大腸鏡檢查,竟發現大腸息肉,還好提早發現,立即處理,避免大腸息肉轉變為癌症的機會。行醫近40年的北醫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潘教授,畢生都在幫患者做大腸鏡檢查,日前由於太太要求陪同一起做大腸鏡檢查,為了愛太太而答應要求,做了生平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竟也發現大腸息肉,並作立即處理。潘教授以身為權威醫師,向民眾宣導定檢的重要,更具有說服力。柴松林教授,平常將所有心力奉獻環保,公益,忙碌的行程,卻忽略定檢。日前在夫人細心提醒催促下,到醫院定檢,檢出有大腸息肉,並安排切除,這次柴教授再次奉獻公益,以自己親身體悟,呼籲國人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

降低腸癌機率 綠葉蔬菜效果更好

降低腸癌機率 綠葉蔬菜效果更好#大便

根據統計,人的一生罹患大腸癌的機率約為5%,主要發生於50歲以上的人。最新的衛生署癌症申報發生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直腸癌已經高居癌症發生率第二位,僅次於肝癌,民眾不可不慎!如何遠離大腸直腸癌,也是花蓮慈濟醫院守護健康的重點方向。   花蓮慈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說,大腸直腸癌幾乎都是由息肉演變而成,若在初期息肉發現時將它切除可降低癌症發生,且文獻報告顯示透過大腸直腸癌篩檢,有將近60%的病患可以免死於癌症。他建議年過50歲的民眾至少實施一次大腸鏡檢查。 通常在癌症預防上,多運動及食用足量的新鮮蔬果,可以降低離癌機率,特別是綠葉蔬菜的抗癌效果更好,像胡蘿蔔、花椰菜、包心菜、捲心菜等十字花科蔬菜,及青蔥、蒜等都可預防大腸癌,但若要確切達到預防大腸直腸癌發生,或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死亡率, 花蓮慈院關懷大腸直腸病友自去年1月成立腸腸久久聯誼會,已陸續三次邀請病友及家屬相聚,透過醫護團隊正確的衛教知識、飲食療養觀念及病友分享,鼓舞病友活出快樂人生。花蓮慈濟醫院腸腸久久聯誼會將在3月14日上午邀請大腸直腸癌、造口病友及家人在合心樓五樓交誼廳座談交流。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糠榮誠及賴煌仁醫師將分享大腸直腸癌的預防與化學治療的新知,並協助解決病友在日常照護中所遇到的問題。 該活動於9點報到,9點半開始座談,誠邀病友及家人踴躍參加,汲取新知也分享生活照護經驗。

排便不正常,可能為大腸癌前兆

排便不正常,可能為大腸癌前兆#大便

您有便秘、大便解不乾淨、大便變細或一天跑好幾次廁所的情形嗎?千萬別輕忽這些問題,這些都可能是大腸癌的徵兆。根據衛生署統計,大腸癌是台灣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其發生率為第四名,大腸癌早期沒有明顯症狀,但是若等到排便習慣改變、體重減輕及常有解便不完全感時,大腸癌往往已進行至二、三期以上,反之如果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則五年存活率最高可達九成。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院長鄭乃源醫師指出,大腸癌高危險群多為家族有癌症病史及曾患有大腸息肉者。根據聯安診所從96年至97年接受腸鏡篩檢的19,077位受檢者當中,有7934位篩檢出有腸息肉,其中10位確定罹患腸癌,最年輕者為48歲,其中僅有2位有癌症家族病史。在這10位罹大腸癌病患當中,糞便潛血檢查反應皆呈現陽性,但CEA﹝癌性胚胎抗原﹞指數偏高者卻只有2位。由此可知,並非沒有腸癌家族史者即沒有癌患腸癌的危險,且要有效篩檢出大腸癌,單看一項檢查結果是不足的,必須接受糞便潛血及腸鏡等完整且專業的各項腸癌相關檢查,才能有效早期發現大腸癌。目前國民健康局提供50至69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但篩檢率未達10%,同時0與1期的早期個案也未達2成,低於美國癌症委員會癌症資料庫(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公布的28%,由此數據可知,民眾對大腸癌篩檢的觀念仍需加強。鄭乃源醫師表示,大腸鏡檢查是最直接的大腸癌篩檢方式,但許多民眾對於大腸鏡檢查認識不足,多因怕痛、無安全感及擔心有危險性,而心生恐懼。根據聯安診所16年來的健康檢查經驗,的確有很多民眾因為對於腸鏡檢查有不當的誤解,而心生恐懼,甚至在健診時表示要自動放棄這項篩檢。其實只要對大腸鏡篩檢有正確的認識與瞭解,大腸鏡檢查安全性高且有其必要性。隨著科技的進步與醫療設備的發達,如果害怕因腸鏡檢查所產生的不適感,民眾在健康檢查時可選擇無痛腸胃鏡篩檢。鄭乃源醫師表示,無痛腸胃鏡在國外已行之多年,而聯安於民國89年領先國內健診業界率先引進,至今已有超過42,000位受檢者接受無痛腸胃鏡檢查服務,其方式主要是在檢查前給予受檢者一些短效安眠麻醉藥物,幫助受檢者在深度睡眠中完成無痛腸胃鏡檢查,全程約15分鐘,在聯安的服務滿意度超過九成。現代人生活壓力及飲食精緻化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大腸癌患者人數逐年激增,鄭乃源醫師建議,民眾除了平日注意飲食、增加纖維攝取外,更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四十歲以上步入中年者,由於已進入癌症的好發年齡,建議至少做一次完整的全大腸鏡檢查,並養成每年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並注意本身排便習慣,如篩檢出大腸癌要積極面對治療,早期發現治癒率高。前往焦點企劃 》預防醫學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