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藥性細菌

2024世界抗生素認知週:林口長庚醫院呼籲抗生素應朝精準治療發展,從醫師扎根正確觀念、促進醫病溝通

2024世界抗生素認知週:林口長庚醫院呼籲抗生素應朝精準治療發展,從醫師扎根正確觀念、促進醫病溝通#抗藥性細菌

為響應每年11月的「世界抗生素認知週」,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特別舉辦「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旨在喚起民眾對抗藥性問題的關注。陳建宗院長表示,抗藥性細菌已對全球公共衛生體系構成嚴峻挑戰,包括導致治療選項減少、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醫療成本,以及導致患者死亡。解決此問題需要政府、學界、醫療機構以及民眾的緊密合作,共同應對。 陳建宗院長表示,根據最新全球研究,每年有數百萬人因為抗藥性細菌而喪命,為全球醫療系統帶來壓力,這次透過衛教展版、互動小遊戲與影片播放,正是希望提升大眾對抗藥性的認識與警覺,並響應2024世界抗生素認知週。 抗生素濫用恐讓好菌也變壞菌 陳建宗院長提醒,細菌具有高度適應力,當抗生素被濫用,人體腸道內的正常細菌可能也會轉變為抗藥性細菌,造成未來治療的困難。當抗藥性細菌持續增多,病患面臨的是無藥可用的危機。 邱政洵副院長指出,許多感染症狀,如喉嚨痛和發燒,大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並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然而,抗生素的濫用已成為抗藥性細菌滋生的主要原因。門診中常見家長帶孩童就醫時,誤以為任何感染症狀都需要使用抗生素,甚至將抗生素當作退燒藥使用,這是一種嚴重的錯誤觀念。邱副院長特別強調,即使感冒伴隨黃鼻涕,也不一定代表細菌感染,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必須經由醫師的專業評估。 「四不一要」、「診間三問」共同迎擊抗藥性 邱政洵副院長說明,許多感染性疾病,如腸病毒、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及流感等,雖然可能引起發燒症狀,但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過度與不當使用不僅無助於治療,還可能讓原本共存於人體內的正常細菌產生抗藥性,進而導致抗藥性細菌的擴散與傳播,對公共健康構成更大的威脅。目前民眾對於抗生素的正確使用仍存在許多誤解。例如,不少人將「消炎藥」等同於抗生素,甚至在症狀未明時自行使用抗生素。這樣的錯誤觀念不僅需要透過民眾教育改善,更應由醫事人員帶頭,以科學專業為基礎,深植正確用藥觀念。林口長庚醫院長期致力於感染控制與抗生素教育,透過傳遞專業知識,確保每一張抗生素處方都經過嚴謹評估,既必要且有效。 陳建宗院長補充,細菌無所不在,除了抗生素的正確使用,更需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是預防細菌傳播最簡單且有效的方式,不僅醫院醫護人員需落實,民眾也應主動參與。此外,針對食物安全的管理與稽核,醫院內的標準作業流程也需持續落實及優化,以全面降低感染風險。 抗生素的正確使用已推廣多年,政府近年來也積極倡導相關正確觀念。邱政洵副院長呼籲,未來抗生素應朝向精準醫療發展,透過醫師的專業評估採用最有效的治療方式,縮短療程,並強調民眾需嚴格遵守醫囑。唯有醫病雙方共同努力,才能長期落實正確用藥的目標,從根本上遏制抗藥性問題。 活動最後,感染醫學科謝顯森主任更以活潑的方式帶領團隊以熟悉的旋律,配上衛教歌詞提醒民眾落實「四不一要」:「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自己買抗生素吃、「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隨便停藥,「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另外也鼓勵民眾在診間實踐「三問」:我的藥有抗生素嗎?抗生素應服用幾天?使用抗生素時需注意什麼?透過深化醫病溝通,推動正確用藥觀念,林口長庚醫院希望為對抗抗藥性細菌問題貢獻更多力量,落實精準治療,確保公共健康的永續發展。 觀看更多:https://www.facebook.com/share/r/shk6oRJwm8TFeahL/ 

2024世界抗生素認知週:高雄榮總推行智能抗生素管理,首創抗生素升階及降階警示系統,讓民眾用藥更精準有效

2024世界抗生素認知週:高雄榮總推行智能抗生素管理,首創抗生素升階及降階警示系統,讓民眾用藥更精準有效#抗藥性細菌

抗生素常被作為殺菌、預防等治療,但不當使用也讓抗藥性細菌的威脅日益加劇。呼應2024世界抗生素認知週,高雄榮民總醫院舉辦巴士衛教展覽活動,帶領民眾一同了解如何正確使用抗生素;作為南台醫學中心唯一感染管制與抗生素管理卓越中心認證醫院,高雄榮總更於院內推行智能抗生素管理系統,並首創抗生素升階及降階警示系統來有效管理多重抗藥菌。 高雄榮民總醫院陳垚生副院長表示,抗生素扮演著人類醫療前進的動力,但必須合理使用,透過這次「抗生素衛教巴士」展覽,就是希望這樣的觀念往下扎根。他提到,在沒有抗生素的時代,一個不嚴重的感染可能都會致死,抗生素改變了人類的醫療史,也大幅延長壽命,即便是現在重大手術或是病人在接受免疫低下治療的狀況,預防性抗生素的使用都非常重要,但使用的時間與劑量同都要精準,非大量或是長期使用,如此才能真正提高醫療品質,也避免醫療資源浪費。 抗藥性細菌散佈將是更嚴重的問題 另一方面,當民眾有需要吃抗生素的療程,如果是不規則服藥,造成濃度不夠無法殺死細菌,等於就是療程失效,不僅如此,病人身上的抗藥性細菌更有機會傳播出去感染他人;只要一個地方產生抗藥性細菌,就會馬上散佈出去,這是更嚴重的問題。 陳垚生副院長也指出,不論是政府、醫療單位等,皆不斷宣導正確使用抗生素的觀念,細菌抗藥性無法消失,但必須延緩發生,才有足夠時間持續研發新的抗生素,讓需要的病人有使用機會。 內科部感染科主任吳冠陞醫師也談到,多重抗藥性的細菌在住院病人身上的死亡率遠高過COVID-19,抗藥菌持續蔓延,2035年恐面臨平均壽命減少1.8年的狀況,他也呼籲民眾要了解抗生素與其他藥物的差別,勿把抗生素當成消炎藥使用。 兒醫部感染科馮瑩芝醫師也透過診間家長的疑問,釐清病毒性流行型感冒與細菌性肺部感染的差異,並不是發高燒就需要使用抗生素,同時也藉本次活動說明兒童正確的用藥、洗手習慣,呼籲從根本減少抗生素使用與抗藥性產生。 民眾錯誤迷思多,診間多問才能讓用藥更有效 楊晴翔藥師也提及,在實務上仍會發現民眾有錯誤迷思,如擅自停藥、自行買藥、主動要求抗生素,甚至吃他人的抗生素等,這些都是要避免的「四不」,另外也強調看病要多問醫師,像是詢問藥物是否有抗生素?應該服用幾天?應注意什麼? 這些都能讓用藥更安全有效。 高雄榮民總醫院對抗生素的使用一直有著嚴格的管控,111年更榮獲南台醫學中心唯一感染管制與抗生素管理卓越中心認證醫院。陳垚生副院長表示,這幾年院內所推行智能抗生素管理,建置首創抗生素升階及降階警示系統,更與感染症醫學會、鄭德齡醫學發展基金會合作,協助制定國內準則並善用品管手法提升醫療品質,這些都能讓病患有更精準有效的治療。 陳垚生副院長也呼籲,除了完善醫療環境外,對抗抗藥性細菌也需要民眾共同努力,此次活動以「對抗抗藥性,你我有責,快上車!」為展覽主題,透過衛教展版、互動小遊戲與影片播放,相信也更能落實在民眾的觀念中。\

防超級細菌無藥可用 亞東籲大眾就醫「4不1要」

防超級細菌無藥可用 亞東籲大眾就醫「4不1要」#抗藥性細菌

抗藥性細菌的高盛行率是醫界的重大挑戰,不僅影響醫院患者,隨著病患出院攜帶抗藥性細菌回家或長照機構,逐漸擴散至社區。亞東醫院12日舉辦抗生素衛教講座,邀請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到院,設計互動式問答,同時設置細菌主題看板,提升民眾對抗藥性細菌的認識。 羅一鈞表示,衛福部已推出「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預計明年投入2億元,盼達成5年內抗生素用量減5%等7項主要目標。透過政府、醫師和民眾攜手合作維護抗生素的多樣性,應對抗藥性威脅。 亞東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楊家瑞強調,在生活中遵守「四不一要、診間三問」原則。四不:「不」主動要求抗生素;「不」私自購買抗生素服用;「不」服用他人抗生素;「不」隨意停藥;「一要」要遵循醫師指示。推廣「診間三問」的概念,詢問醫師「處方是否包含抗生素」、「抗生素需服用多久」、「服藥有無注意事項」。 抗藥細菌 隨患者回家進入社區 楊家瑞指出,細菌為求生存,服用抗生素後,有些細菌會被消滅,但抗藥性細菌會佔據「地盤」,形成抗藥性菌株;這些抗藥細菌隨患者回到家中,進入社區。此外,為防家禽家畜感染,一些農牧業者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導致耐藥性細菌進入水源,危害環境。 內科部主任廖俊星提醒,抗藥性問題在肺炎鏈球菌及大腸桿菌中特別嚴重。肺炎鏈球菌多存在於呼吸道,與肺炎、中耳炎等疾病相關,政府推廣疫苗大幅降低感染率。然而,肺炎鏈球菌感染常由病毒引發,疫苗僅是一部分,還要配合勤洗手、戴口罩才能防止傳播。 大腸桿菌主要棲息在腸道,與尿道感染和腹腔感染相關,孩童期的大腸桿菌通常無抗藥性,隨年齡增長與抗生素使用增多,抗藥性問題逐漸浮現。不當使用抗生素會助長大腸桿菌抗藥性,建議小病如感冒應避免使用抗生素。 民眾普遍認為益生菌能改善腸道健康,益生菌不能達到最佳保健效果,更重要的是多攝取蔬菜、少食紅肉,維持腸道菌群平衡。此外,胃酸在保護腸道中扮演重要角色,過度服用胃藥降低胃酸,易讓外來細菌入侵腸道。 抗生素與消炎藥 不混為一談 廖俊星指出,許多人仍將抗生素與消炎藥混淆。抗生素是對抗細菌利器,無法殺死病毒;感冒多由病毒引起,非細菌導致,消炎藥可緩解症狀。輕微感染不需使用抗生素,例如尿道感染,透過多喝水、不憋尿可減少風險,僅在發燒或全身性反應時需用抗生素;一般皮膚傷口多數能自行癒合,僅紅腫嚴重時才使用抗生素。 亞東醫院長期致力抗生素衛教,加強與民眾溝通,提升對抗藥性細菌的認識,增加醫護人員專業培訓,強化在抗生素管理與感染控制專長,控制抗藥性細菌蔓延。

比新冠還恐怖!醫示警6大「超級細菌」:2025後每年恐奪千萬人性命

比新冠還恐怖!醫示警6大「超級細菌」:2025後每年恐奪千萬人性命#抗藥性細菌

台灣正逢新冠第4波疫情大流行期間,民眾除了要小心變種病毒的威脅,同時更別輕忽感染「抗生素抗藥性細菌」的風險!專家警告,一旦染疫合併感染抗藥性細菌,不僅住院時間可能延長3~5倍、引發急性敗血症死亡,甚至會連帶影響照護者及他人安危,呼籲民眾及病人做到4件事,共同預防2025年「超級細菌」時代來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