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

海洋性貧血 台灣帶因者佔人口約6%

海洋性貧血 台灣帶因者佔人口約6%#基因

(健康生活網記者吳晏槿/綜合報導)一名31歲女性懷第一胎,夫妻的基因檢測後同為甲型海洋性貧血帶因者,東南亞型。做完胎兒羊水的基因檢測後,確診為甲型海洋性貧血重症,超音波可明顯看出胎兒水腫、心包膜積水,經同意後終止妊娠。奇美醫學中心婦產部主治醫師彭依婷表示,海洋性貧血是一種染色體隱性基因遺傳疾病,若從父母遺傳到越多個異常基因,孩子的臨床症狀越嚴重。建議若是夫妻雙方為海洋性貧血帶因者,胎兒需接受產前遺傳診斷。海洋性貧血帶因者的特徵是血液常規檢查(CBC/total cell counts)會發現小球性貧血,但缺鐵性貧血病人也一樣會有小球性貧血。因此無法單以血液檢測辨別這兩者,需檢驗血液中鐵質是否過高或過低情形,若狀況像缺鐵性貧血者可先補鐵劑一段時間,再重驗血液常規檢查。若仍懷疑是海洋性貧血帶因者須進一步接受血紅素分析或基因檢測來確診。彭依婷醫師認為,台灣為海洋性貧血基因盛行地區,目前產檢已提供全面篩檢及相關的補助,若確診經諮詢同意後可終止妊娠。而孕前或婚前作檢測,可讓父母對此疾病有更全面的了解,降低心理負擔和作更適合雙方的懷孕計畫。

友善環境新技術 作物基因自然防禦

友善環境新技術 作物基因自然防禦#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採訪報導)看天吃飯的農人在面對變化多端的氣候與自然環境總會提心吊膽,深怕努力的心血會在一瞬間化為烏有。李怡禛博士表示,農作物本身就有一些鞏固生存的機制,像是抗逆境基因群、運輸基因群、生長激素基因群等,藉由這些基因群的反應機制,面對來自大自然的考驗。多醣體啟動植物的免疫反應李怡禛博士表示,多醣體生物肥料是歐盟最新歸類的肥料,多醣體生物肥料雖是稱為肥料,但與植物的養分並無相關,多醣體屬於生物刺激素,已有科學文獻發表:使用多醣體能誘發植物的免疫反應,使植物產生可分解生菌細胞壁的酶,產生植物的抗毒素,或是產生抑制生菌活性的蛋白質。多醣體除了可啟動植物的免疫反應以外,也能提升植物的生長激素基因、運輸基因、抗逆境基因的基因表現。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像是高溫、缺水、鹽害等都會讓植物生長遲滯進而影響採收,此時若使用多醣體生物肥料,能提升植物抗逆境基因作用,抗病基因、抗逆境基因的提升也能讓農藥的使用次數下降。若是用傳統肥料則無幫助,一般的肥料成分僅能作為營養物質,並無法開啟基因表現。農藥使用過多 恐殘留於人體中危害健康過去農人在種植作物時,都會使用很多農藥與化肥確保產量不會下降,但農藥使用過多,恐殘留於人體中危害健康。另外,過多的農藥與化肥也會對土壤環境造成負擔。李怡禛博士表示,多醣體生物肥料可以使作物更有效的利用跟吸收土壤裡的養分,養分吸收的好就能提升品質,進而增加產量,就不需使用過多的化肥。例如:使用多醣體生物肥料種植的稻米,最明顯的差別就是在空包彈的數量減少,產量與品質都提高。

你暈船了嗎?輕鬆判斷8種感情狀態

你暈船了嗎?輕鬆判斷8種感情狀態#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若從「抗病基因」這個領域來看,互補的重要性其實遠勝過速配,而且女性似乎特別擅長透過嗅覺,來找出最互補的基因組。根據當代心理學家赫茲和凱希爾,兩人於一九九七年在費城莫內爾化學感官中心發表的研究:「對女性而言,一個人的氣味是(挑選情人)最重要的單一變數。」研究顯示 女性偏好抗病基因最不同的對象有充分的證據證明,女性有辦法捕捉某些微弱到不行,但很確定是嗅覺的信號,讓她們得以判斷對方是否具備「最適合」她們的基因(此處「最適合」的定義為:最有助於抵抗疾病的基因)。為了找出氣味是否也是人類的信號發布機制,一九九五年瑞士伯恩大學的動物學家威德堪帶領一支團隊,利用T恤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測試。他們發放T恤給一組男性,請男性們連續兩晚穿著T恤睡覺,然後將T恤放進箱子裡,並在上頭挖出「嗅洞」,再將箱子拿給一組女性聞,請她們根據「性感」程度來打分數。研究團隊對所有參與實驗者的抗病基因進行了排序,再將排序結果拿來與女性的選擇偏好比較。威德堪發現,女性偏好的T恤,正是抗病基因與她們自己最不一樣的T恤,受測女性也說,這些T恤聞起來最像她們的伴侶。也就是說,她們確實是用這種方法來挑選情人。重點是,參與實驗的女性在實驗進行期間並沒有服用避孕藥,而且正處於排卵期(也就是繁殖力最強的時候)。該瑞士團隊的結論是:男性汗水裡的費洛蒙,會將他們的基因成分信號散播出去,不論多麼微小,女性們總是有辦法捕捉得到。愛情的三種成分、八種組合除了氣味之外,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愛情理論之一,是美國心理學家史坦伯格的三角模型。史坦伯格歸納出愛情的三大成分,然後主張這三種成分的不同組合方式,會產生各種不同形式的愛。而這三種成分分別是激情(passion)、親密(intimacy)、承諾(commitment)。.激情:這是一段愛情一開始最強烈的成分,包含了性興奮和吸引力(就是「來電」啦),以及亢奮的浪漫感覺。.親密:這是感情發展到第二階段時的重要成分,因為伴侶彼此敞開心扉,分享想法、感受、需要和恐懼。親密是一種與伴侶親近、有安定感的感覺。.承諾:這是隨著感情逐漸成熟而出現的成分,承諾是忠於伴侶、忠於感情的感覺,有安定感、安全感、歸屬感。假設每一種成分都有存在和欠缺的可能,那麼就會出現八種不同的組合。史坦伯格把每一種組合都歸納為某一種感情關係:.沒有愛:三種成分都付之闕如。.迷戀:只有激情。.喜歡:只有親密。.空虛的愛:只有承諾。.浪漫的愛:有激情和親密,但是沒有承諾。.相伴的愛:有親密和承諾,但是沒有激情。.虛幻的愛:有激情和承諾,但是沒有親密。.圓滿的愛:三種成分都有。史坦伯格認為「圓滿的愛」應該是每個人都嚮往的關係,不過他也認為只要伴侶雙方有一致看法(也就是對兩人的關係有相同的看法),就算三種成分未能具足,也稱得上是速配。(本文摘自/為什麼有點變態,反而很可以?-〈我們為什麼會墜入愛河?〉/遠流出版)

失智症會遺傳?2類基因恐致病

失智症會遺傳?2類基因恐致病#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失智症會不會遺傳?答案是肯定的,科學家也指出阿茲海默症與基因有關。阿茲海默症當然會遺傳,只是機率高或低的差別。只有小於1%的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病人,是由單一基因突變所引起,大部分的病人是由多重致病因子,包含基因和環境之間複雜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男性家屬至少有3至4%的人在家族史中,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一級血親」有失智症;而女性病人的家屬,比例會更高。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的病人中,若是一等親的家屬中罹患失智症的人數越多時,則相對的子孫代得到失智症的比率會較多和較大。目前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基因,已經在兩個類別中被發現,這兩類的基因會影響疾病的發生率:它們是「風險基因」和「確定性基因」。風險基因風險基因會增加疾病發生的可能性,但不是一定會得病;研究人員發現幾種增加阿茲海默症風險的基因,載脂蛋白apolipoprotein E(APOE4),是增加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基因變異,目前仍然是最具影響力的風險基因。帶有這個突變基因,並不意味著一定會罹患阿茲海默症。每個人都從父母方遺傳不同基因型的脂蛋白風險基因,那些遺傳了一個APOE4基因的人,有較高的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繼承兩個基因型的人,風險更高,但並不是說一定會得阿茲海默症。除了提高風險之外,APOE4可能使阿茲海默症的症狀更早出現。但也不是有基因一定會發病,以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為例,E型脂蛋白(Apo E)基因多型性中的APOE4,被公認是此一疾病的危險因子,然而卻有50%老年期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病人,不帶有APOE 4基因。相同的基因型在不同人種的遺傳影響強度不一樣,例如若有一個APOE 4的帶原基因,在白種人身上可能有2-3倍的危險性,但在臺灣人身上,危險性大約1.5-2倍左右,不像白種人的危險性如此高。白種人身上若2個E型脂蛋白(Apo E)對偶基因皆是APOE 4的人,得到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的危險機率將會達到正常人的8.1倍。臺灣人種裡,除了E型脂蛋白的基因表現和失智症有關之外,血管加壓素轉化酶基因(ACE),直接和間接地對透過血壓和類澱粉沉積的方式,對失智症的病理變化產生影響,而此也是臺灣人的一項生物標記。有危險的基因不一定會表現出臨床症狀,因為基因會和外界環境相互作用,進而影響蛋白質的表現,甚至有了蛋白質異常的表現,也未必一定會發生失智症。然而有異常基因和蛋白質表現的病患或未發病的正常人,更需提醒自己「是高危險群」,且要更加小心防範和做定期追蹤。確定性基因確定性基因會直接導致疾病,遺傳到確定性基因的人必會發病。科學家已經發現有三種蛋白質的基因,會直接引起阿茲海默症:澱粉樣蛋白前驅蛋白(APP)、presenilin-1(PS-1)和presenilin-2(PS-2)。這些確定基因,常見於早發型阿茲海默氏失智症家族中,包含唐氏症病人、早發型阿茲海默氏失智症病人、以及遺傳性的失智症。 澱粉樣蛋白前驅蛋白(APP)1987年發現,是第一個發現會引起阿茲海默症遺傳形式突變的基因。 Presenilin-1 (PS-1)1992年確定的突變基因型,該基因會導致早發性阿茲海默症,是目前最常見的基因型。 Presenilin-2 (PS-2)1993年發現的第三個突變基因,可引起早發性的阿茲海默症。此群基因突變引起的失智症,通常發病年齡較早,而預後狀況相對也比較差。當阿茲海默症由這些確定性的基因突變引起時,稱為「染色體顯性阿茲海默症(ADAD)」或「家族性阿茲海默症」;家庭裡多代成員都會受到影響。具有這些基因的人,通常在40-50歲時出現症狀,家族性阿茲海默症的基因在全世界只有幾百個大家庭中發現,這些家族性阿茲海默症,只佔全部阿茲海默症小於1%的比例。(本文摘自/失智症AD8量表在檢測什麼/大塊文化)

基因決定肌力訓練?堅持更是關鍵

基因決定肌力訓練?堅持更是關鍵#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麗莎是一個二十五歲的美女,擁有運動員般的身材,在我開設上一家健身房時,就跟著我一起訓練。儘管她做了許多大重量訓練、高次數訓練、爆發力訓練,以及所有人類已知的最棒的臀部運動,還是覺得在十二個月的訓練內,自己的臀部沒有什麼長進。麗莎的確減去了一些脂肪,並且長了一些肌肉,但是臀部缺乏改善,令她有點沮喪。不過,當我們對照她一年前的照片時,發現她的臀部確實有明顯的進步。我試著說服她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但她仍舊執著於完美的臀部。優秀的基因 為訓練省時省力另一個相對的例子:艾莉西亞是一個十九歲身形單薄的女孩,差不多與麗莎在同一時間找上我。艾莉西亞與她的母親一起訓練,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她的臀部從不飽滿進步到十二分的飽滿。相信我,這真的令人難以置信。有一天,她媽媽對我說:「你相信嗎?艾莉西亞的臀部居然看起如此棒!」如果連你媽媽都注意到你的臀部,你就知道你成功了。我請我們健身房的一個教練仔細檢視艾莉西亞的訓練日誌,看一下她到底做了什麼。結果令人驚訝的是,艾莉西亞在兩週內,總共只做了六次的訓練,也就是十四天的期間、六小時的訓練,就能使她的身形有如此的轉變。直到現在,我還沒有看過另一個進步得如此快速的例子,這可能來自於她得天獨厚的基因。持之以恆 一定會看到成果這兩個案例告訴我們,基因對於臀部的發展是如此重要:這兩個女孩接受完全相同的訓練刺激,卻展現截然不同的成果。然而,這兩個案例也證明了,只要持之以恆,任何人都可以看到成果。麗莎後來就沒再跟著我做訓練了,但她成為更優秀的形體選手,並且擁有一對很棒的臀部。她一直以來都用最好的方法努力訓練著,最終獲得甜美的果實。另一方面,我在過去幾年來偶遇艾莉西亞幾次,她早已停止訓練。不用說,即便她擁有得天獨厚的基因,她仍舊失去了C形曲線。(本文摘自/強曲線‧翹臀終極聖經/橡實文化)

基因決定身高?鈣攝取不足仍長不高

基因決定身高?鈣攝取不足仍長不高#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很多家長擔心小孩發育狀況,不確定目前身高是否正常。雖然預期身高是根據父母遺傳給小孩的基因決定,但這個公式還有正負7.5 公分差異,若後天成長營養不足、睡眠不足、少運動,可能連預期身高都不到,最低和最高差距高達15公分。兒科習慣用一簡易身高公式,預測孩子成年後預期身高:男生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 +13)除以2後±7.5公分女生身高=(父親身高+母親身高 - 13)除以2後±7.5公分鮮乳、豆腐、芝麻補充鈣質攝取台灣學童普遍缺鈣嚴重,可能影響成年後身高。日常飲食如鮮乳、豆腐、芝麻、綠色蔬菜都是鈣質攝取來源,但考量國小學童每日鈣質平均攝取量不到建議量的一半,建議家長早餐就幫學童補足4成以上的鈣質,運用日常容易取得的鮮乳加上起司類等含有鈣質的食物,達成每日鈣質建議攝取量。小兒科醫師陳映庄表示,門診中一名小學4年級女童,父親181公分,母親161公分,根據公式預測未來應可長到165公分。但女童愛挑食、不喜歡喝鮮乳,加上沒有運動習慣,現在身高僅121公分,遠低於同齡孩童139公分身高平均,未來身高可能不到157公分。早餐補足4成以上鈣質 較易達到建議攝取量陳映庄醫師表示,根據國健署建議,7至12歲兒童每日鈣攝取應達800至1000mg。然而調查顯示,國小學童缺鈣率近100%。不少家長對鈣質攝取量有錯誤觀念,認為偶爾有喝鮮乳就好,不確定鈣質是否有補足。縱使父母身高再高,孩子可能也長不到預期身高。避免孩子身高危機負成長,發育期兒童每天至少睡8小時、一周運動3次,每天早餐補足一天所需4成以上鈣質,才有機會達到建議攝取量。尤其鮮乳、起司等乳製品都是良好的鈣質攝取來源。學童每天2杯奶,就可以滿足小朋友每天鈣質5至6成的需求。一瓶290mL的鮮乳加上起司蛋糕,鈣含量也可以到建議量的4成,再透過均衡飲食攝取其餘鈣質。

基因能解密?3大方面來補強

基因能解密?3大方面來補強#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不能求神問卜,也不能問魔鏡,那就問問基因吧!既然基因密碼已經透露出那麼多有關老化、疾病與癌症的訊息。更何況,你對基因的控制能力,遠超乎你所想像。優化基因表現 展現最佳平衡面對壞基因─有缺陷、不正常的基因,可用補強的方式對待,不必趕盡殺絕;善待好基因,優化它的長處,它會回饋得更多。以智能管理基因,從了解基因特性,到調控基因表現、激發基因潛能,基因升級了,生命力與品質也就跟著提升。距離長生不老、體能無窮的超級人類,也就更進一步了。抗衰老醫學所提供的個人化醫療,即是依據個人基因的獨特性,量身訂做專屬抗衰老療程,先經由基因檢測找出基因的弱點,再從內分泌、免疫、自律神經三大方面去補強,優化基因表現,建立指令系統,活化細胞功能,促進新陳代謝,進而使人體各項機能維持在最佳的平衡狀態。顧好端粒長度 維持自我修復模式在老化過程的研究發現,每一次的細胞複製過程中,細胞染色體末端的端粒(Telomere)就會減短一些。端粒的作用是保護染色體,避免染色體末端的基因受損,也是決定細胞是否繼續複製的開關。端粒的磨損程度會影響身體機能的老化速度,而氧化、壓力、紫外線、抽煙、酗酒也會使端粒變短,進而加速老化。每個人的細胞染色體端粒的長度是在出生時就已經決定的,當端粒的長度消耗殆盡,細胞便不再複製。而隨著細胞停止複製,器官組織無法進行自我修復,殘缺便會日漸累積,人體就會逐漸衰竭而死。端粒,與老化相關,也決定壽命。健康的端粒是重要的,但端粒的長度可以維持或增加嗎?科學家發現,端粒酶(Telomerase)能夠修復端粒,讓老化的細胞回春;不過,端粒酶同時也是鑑定癌細胞的特徵之一,癌細胞通常擁有異常活躍的端粒酶,讓癌細胞不受控地生長。如何安全地誘導端粒酶運作,用以抗衰老、治療細胞,而非助長癌細胞,還有待研究。(本文摘自/做基因的智者/風和文創)

基因與環境 對孩子造成的殘酷真相

基因與環境 對孩子造成的殘酷真相#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在同儕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想表現自己最拿手的事,好比運動、唱歌跳舞,也或許是課業成績,但這樣的才能深受遺傳影響。為了避免引起誤解,必須先強調這並非遺傳決定論,因為「同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著決定性影響力。而且比較複雜的是,哪怕是一點點差異也會深深影響結果,猶如「巴西蝴蝶一振翅,德州就颳龍捲風。」所謂的蝴蝶效應,在人格養成時期,遺傳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好比有孩子擅長運動,但同儕中要是有孩子棒球打得比他還好,他可能就會喜歡上運動(足球、網球)。反之,就算歌喉實在不怎麼樣,要是朋友們一直稱讚,搞不好就會立志當歌手。雖然起初只是遺傳適性些微差異,但差異在同儕關係中被放大,然後因一點偶然,孩子人生路便有了莫大分歧。同儕角色左右孩子志向或許家裡有小小孩父母很難接受哈里斯團體社會化論,也就是「教養對於孩子人格發展並沒有任何影響」主張。回頭審視自己孩提時代,小時候自己應該也覺得,比起父母教誨,來自同儕約束更重要吧。為了讓大家更清楚明瞭這個理論,哈里斯舉了嬰幼兒期便分開的同卵雙胞胎姊妹為例。雖然兩人基因完全一樣,但長大成人後,一位成專業鋼琴家,另一位卻連音符都看不懂。一位養母是在家裡開設鋼琴教室音樂老師,另一位養父母和音樂完全沾不上邊。或許你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將孩子培育成鋼琴家是完全不懂音樂的父母,而連音符也看不懂的竟然是鋼琴老師的女兒。因兩人是同卵雙胞胎,成了鋼琴家這位肯定遺傳自父母其中一方音樂才華,但如果家庭環境與教養能決定孩子將來,為何會出現如此奇妙的事?根據哈里斯說法,孩子會在團體中選擇自己扮演的角色。成長環境完全與音樂無緣的孩子,會因為某個契機(好比偶然彈奏幼稚園裡風琴)發現自己擁有出色才華,於是為了讓自己在團體中顯得醒目(無意識的),便將這項有利之處發揮到最大,因為音樂讓她備受注目,她也就愈來愈喜歡音樂。相較於此,音樂老師的女兒因周遭都是與音樂有關的孩子,所以就算彈得一手好琴也沒有人會驚訝。再者如比起琴藝,裝扮反而比較惹人注目,自然便對音樂提不起興趣。哈里斯團體社會論主張,孩子會在同儕關係中逐漸決定自己性格(角色)。無論哪個團體都有領導型和被大家視為開心果的人,不可能有兩個領導型(或開心型)的人並存,所以一旦角色衝突,就有一方必須讓步。因此,就算擁有同樣基因,但因在團體內扮演的角色不一樣,個性就會變得不一樣,也就發展出截然不同的人生。(本文摘自/殘酷:不能說的人性真相/好優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