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

頸部腫腫的 吸菸恐致唾液腺腫瘤

頸部腫腫的 吸菸恐致唾液腺腫瘤#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5歲的張先生,發現自己右側有頸部腫塊達10年,近來1個月腫塊有逐漸增大的趨勢,因擔心為惡性腫瘤前去就醫,醫師檢查發現張先生右側頷下腺有一硬塊,電腦斷層顯示右側頷下腺有一陰影,疑似唾液腺腫瘤,建議手術切除,病患住院接受頷下腺切除後,術後恢復良好,病理報告證實為混合瘤。可能會發燒疼痛 也可能沒有症狀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朱原興表示,常見的頸部腫塊原因可分為先天性,發炎性及腫瘤,先天性腫塊不一定在出生時就會發現,有些會在青春期或成年時續發感染才腫脹變大,發炎性的腫塊和自體免疫疾病及微生物的感染有關,會伴隨著發燒,疼痛,紅腫,也可能完全沒有症狀。頭頸部癌症,淋巴癌或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轉移,均可能單純在頸部以無症狀的腫塊表現,治療頸部腫塊需藉由完整的病史詢問及仔細的耳鼻喉部理學檢查,必要時可進行內視鏡,電腦斷層,細針抽吸或切片檢查來找到明確病因才能有效治療,若發現有頸部腫塊超過2週未消失,建議到耳鼻喉科門診進一步檢查。風險因子包括基因、放射線、病毒感染人體的唾液腺有3對分別為腮腺,舌下腺及頷下腺,另外有小的唾液腺體分布在口腔及口咽部,主要功能除了潤濕口腔,消化食物,協助味覺,外尚有保持口腔酸鹼度及抵抗微生物的功能3對唾液腺及其他小的唾液腺均可能產生唾液腺腫瘤,形成唾液腺腫瘤的風險因子包括吸菸,放射線,病毒感染,及基因,但大多數原因不明,雖然大多數唾液腺腫瘤為良性的腫瘤,但仍有潛在變為惡性腫瘤的風險,不可因腫塊長期沒有變化而疏忽延遲治療。

孕婦多吃菜 鎖住疾病基因!

孕婦多吃菜 鎖住疾病基因!#基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都知道每個人因為不同的遺傳基因、家族病史,天生就帶了不同的好牌或壞牌,但是拿到壞牌的人也不須要沮喪,因為有一種營養素,它能鎖住開啟壞基因的大門,讓壞基因不能施展,它就是神奇的「葉酸」。葉酸怕熱 中式烹調容易影響吸收葉酸就藏在含葉的蔬菜中,例如地瓜葉、菠菜、空心菜、花椰菜、芥藍菜、莧菜(杏菜)等等,但是因為它怕熱(以100℃加熱超過15分鐘,將破壞一半以上的葉酸),因此中式烹調很容易破壞其營養成分而影響吸收,加上現代人蔬菜吃的少,更難以攝取足夠的葉酸。葉酸缺乏 影響生長發育根據衛生署2001~2002年進行的「台灣國小學童營養健康狀況調查」顯示,小學生葉酸不足(缺乏與瀕臨缺乏)的比例,男女生各高達32.3%和26.4%,尤其是男生在12歲、女生在11歲的葉酸不足比例高達43%,有研究指出葉酸缺乏,除了影響學童的生長發育,也會影響學童與青少年的認知學習。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的風險足夠的葉酸除了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能降低癌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風險,懷孕婦女也需要補充葉酸以降低胎兒神經管缺陷,因此葉酸是人一生中都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素,注重飲食中的葉酸攝取,就是延緩老化的開始!大家不妨利用假日,準備一些蔬果的餐點,以利平日食用,讓自己能更健康並減緩老化的進展。(本文摘自/一個人的早午餐/大是文化)

「肌」因敏感?爸媽誤判恐成幫兇

「肌」因敏感?爸媽誤判恐成幫兇#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年秋天提前報到,新手爸媽煩心的寶寶乾癢問題也將邁入高峰,中國附醫國際醫療美容醫學中心主任邱品齊醫師提醒,嬰幼兒因皮脂腺、汗腺尚未發展成熟,肌膚表層防禦機制薄弱,初生6個月後,來自母體的免疫抗體逐漸消失,常常就會造成皮膚乾癢敏感,家長對於乾癢肌的錯誤保養認知,恐讓乾癢症狀反覆發生甚至惡化。誤判成因 錯誤途徑致乾癢加劇根據103年健保局統計資料顯示,0~4歲嬰幼兒因皮膚疾病就診人數雖高達57萬,但其中直接與遺傳相關的異位性皮膚炎就診人數僅20萬人(約43%),遠不及非關遺傳因素的接觸性皮膚炎及其他皮膚炎的就診率,這也顯示,絕大多數新手家長可能都誤判了寶寶乾癢肌的成因,甚至採取錯誤的解決途徑導致乾癢徵狀加劇。缺乏預防意識 抗敏一知半解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肌膚問題是多數孕期父母最擔心寶寶會發生的疾病項目,但在孕期育兒準備清單中,沐浴保養品項的重要性卻明顯被忽略,僅4.3%的新手爸媽將此項目列為準備項目的第一優先考量,而最常見的兩大寶寶乾癢肌保養陷阱題,莫過於「缺乏預防意識」與「抗敏對策一知半解」。近6成使用既有成人保養產品應急據調查,86%新手爸媽認為寶寶乾癢敏感肌是天生遺傳,難以預防也不可逆,只要發作後小心處理即可,然而在寶寶乾癢肌的處置對策上,超過7成家長選擇以增加滋潤乳液使用量的方式舒緩,近6成使用家中既有成人保養產品應急,更有1/3的家長會自行至藥局購買藥物使用。衣物悶熱、洗澡水溫過高 與遺傳無關邱品齊醫師提醒,比起過度擔心,尋求醫護人員的專業診斷、判斷乾癢成因,再採取治療或預防對策,才能真正解除乾癢症狀,因衣物悶熱、洗澡水溫過高、換季氣候變化造成的乾癢問題,其實與遺傳無關,只要透過正確的清潔保養流程與有效成份產品的選擇,即可同時兼顧寶寶乾敏肌的預防與舒緩。

愛吃燒烤、炸雞 基因加速老化失智症提早上門

愛吃燒烤、炸雞 基因加速老化失智症提早上門#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常吃燒烤、油炸物,當心基因加速老化、疾病提早上門!一名30歲女子,愛吃燒烤及炸雞,又常熬夜追劇,健檢報告已發現高血脂外,醫師指出,她的健檢報告顯示顯示輔脂蛋白基因(APO E)高風險基因型,膽固醇不易代謝,也比一般人容易罹患失智及冠狀動脈疾病。生活習慣太差 基因老化跟著來小兒科醫師潘俊伸表示,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基因特質,這些微小的差異性造就人類有不同個體的特質,基因檢測是針對特定單一核甘酸多型性(SNP)基因位點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個體常見重大疾病的罹病風險,進而採取進一步個人的健康管理預防或延緩疾病的發生。另一名39歲男性,才剛步入中年卻已經高血壓及高血脂纏身。健檢發現血管硬化嚴重,血管年齡老化數十歲,腦部磁振造影發現兩側橋腦、視丘及基底核有小間隙腦中風病灶,兩側前側及後側大腦動脈有粥狀樣硬化,生活型態基因報告發現,葉酸在體內無法正常活化;醫師表示,用葉酸的效率較低,容易增加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肌梗塞、腦中風、憂鬱症、直腸癌的風險,因此建議他從飲食加強補充葉酸、維生素B群及相關營養品,並建議戒菸及勿過量飲用咖啡。環境及生活方式 也可降低疾病風險潘俊伸表示,每個人的基因型態除了先天遺傳特質外,與外在環境、營養相關,若生活習慣太差常接觸有害物質及飲食,基因容易往往以老化型態表現。簡單來說,即使擁有好的基因,若常常破壞它的健康的環境,加速老化的速度,也與其他高風險基因者無異。潘俊伸提醒,儘管基因型無法改變,藉由環境及生活方式的調整,可以減低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透過調整生活型態、個人化營養補充及飲食習慣等,也能改善基因的後天表現。

懷疑太太不忠、偷錢 男子罹早發性失智

懷疑太太不忠、偷錢 男子罹早發性失智#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陳伯伯曾是事業有成的建築師,看似聰明、能力優秀的他,卻在56歳那一年起開始極大的情緒轉變,不僅易怒並且暴躁的情形發生,並伴隨近期記憶變差,開始懷疑太太外遇、不忠,甚至也懷疑她把積蓄盜領,導致太太照顧壓力沉重,只好求助醫生。診斷發現是早發性阿茲海默氏症,全家一時間都無法接受,怎麼會才56歲就失智!早發性失智症     半數是遺傳以內政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老人共280多萬人,但據台灣失智症協會推估,臺灣現今可能有23萬失智症老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甄瑞興醫師表示,失智症發病率會隨著年齡而增加,如65歲以上老人發病率約僅有5%,而80歲長者則提高為20%。什麼是早發性失智症呢?甄瑞興強調,阿茲海默症不是一個正常的老化過程,是一種不可逆的退化性疾病。失智症會發生在任何人身上,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人,女性多於男性,年齡越增加,罹患失智比例也愈高。不過,也有極少數患者是在30歲、40歲或50歲左右即罹患,俗稱「早發性失智症」,5成與遺傳相關、其次是基因突變。早發性退化速度快約2倍值得注意的是,早發性失智症病患,退化速度較快,如一般失智症從輕度到極重度,平均大約7、8年,早發性失智病程進展更快,有些人3、4年就變成重度。加上由於早發性失智症病患發病時正值中壯年,都比老年失智病患來的複雜及照顧困難,延伸不少的家庭與社會問題。仁愛院區林於諍護理師也強調,若發現家中成員有類似現象,應該多加注意及關心,而平時應積極做好失智症預防,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以及多吃地中海飲食等,即使確診罹病之後,也要持續參與活動,以免退化速度過快。

超音波傳遞基因 治療失智漸凍人有希望

超音波傳遞基因 治療失智漸凍人有希望#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等腦神經退化疾病,在治療上因受限於大腦保護機制,使得藥物或基因無法送進病灶,降低治療效果,使得全台逾12萬名65歲以上老人正飽受折磨,但長庚醫院研究團隊日前卻從動物實驗上發現,只要透過聚焦超音波照射,就能開啟血腦屏障,提高治療效果,期望未來可成為腦部藥物治療的新曙光。大腦受到保護 基因無法在特地區域發揮作用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魏國珍醫師表示,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亨丁頓式跳舞症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漸凍人)等退化性疾病,因大腦中的神經元功能漸漸喪失,引發神經細胞死亡後,造成失智及運動障礙等問題,雖然近年來基因治療被認為有可能是治療的新契機,但大腦因受到血腦屏障的保護,導致基因無法送到特定目標區域發揮作用,影響治療成效。而這次從動物中實驗發現,只要利用聚焦超音波照射腦部病灶約10分鐘,就能開啟血腦屏障2~4小時,突破重圍,不僅可將標靶基因準確、安全送達外,還可將目標基因表現效率提升到5倍之多,效果明顯,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控制與釋放期刊》。

研究:改變特殊基因 未來可望對抗失智症

研究:改變特殊基因 未來可望對抗失智症#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老年痴呆症,也就是所謂的失智症,近年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老年人口的增加,使得罹病的人數不斷攀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所發佈的統計指出,全世界約有超過4750萬的失智症人口,每年並以770萬人的速度增加,而這種疾病目前在醫學上僅能延緩惡化程度,無法獲得痊癒,不過,日前在國外卻有項最新研究發現,透過基因改變,使老鼠變得比較聰明、減少焦慮感,未來將有望研發出新藥對抗阿茲海默症。阻斷特殊蛋白質 可強記憶、減少焦慮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英國和加拿大的研究人員透過老鼠實驗,發現只要改變一組基因來阻斷蛋白質「磷酸二酯酶4B(PDE4B)」,就能使牠們變得比較聰明,不僅學習速度快,記憶力變強外,也更擅加解決複雜問題,如找出迷宮出口等,除此之外,也減少了焦慮感,使牠們變得喜歡留在光亮的地方,降低了對貓尿的恐懼。而PDE4B在人體腦部以及不同器官中相當常見,所以,透過該研究結果,未來將有助於開發阻斷PDE4B的藥物,用來治療癡呆症、精神分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疾病,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神經精神藥理學》期刊。

揪出早期肺腺癌 台大找出關鍵基因

揪出早期肺腺癌 台大找出關鍵基因#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肺癌一直高居於國人癌症死亡率之冠,因初期無明顯症狀且容易復發,造成診斷與篩檢上頗有難度,特別是腺癌,所以,台大校長楊泮池特地跨校組成研究團隊,利用全基因體組高速定序技術研究肺腺癌相關遺傳基因突變,歷經3年,終於發現華人肺腺癌高危險的關鍵,在於遺傳基因YAP1異常,只要揪出早期,就可以降低5.9倍的罹癌的風險,並及早接受治療。基因異常者 罹癌率不僅提升還有早發性研究團隊首先將一個高度發生肺癌的家族其成員,進行全基因體組定序,分析高速定序產生的巨量數據後,找出與肺腺癌相關的基因異常,再利用1000多例肺腺癌病人、健康者資料進行驗證,結果發現,位於基因YAP1上的1個位點異常與肺腺癌相關,異常相對於未攜帶者肺腺癌風險為5.9倍。此外,研究也發現,相較於一般肺腺癌的發病年齡55~65歲,攜帶YAP1基因異常的肺腺癌23名病人中,有12名發病年齡小於60歲,由此可見,攜帶YAP1基因異常亦有早發性肺腺癌的可能性,所以,期望在未來不僅能做為參考指標外,也能實際運用於臨床篩檢,預計1~3年後民眾可至醫院抽血檢查,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臨床腫瘤學期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