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

基因與環境 對孩子造成的殘酷真相

基因與環境 對孩子造成的殘酷真相#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李嘉嘉/編輯整理)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在同儕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想表現自己最拿手的事,好比運動、唱歌跳舞,也或許是課業成績,但這樣的才能深受遺傳影響。為了避免引起誤解,必須先強調這並非遺傳決定論,因為「同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著決定性影響力。而且比較複雜的是,哪怕是一點點差異也會深深影響結果,猶如「巴西蝴蝶一振翅,德州就颳龍捲風。」所謂的蝴蝶效應,在人格養成時期,遺傳與環境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好比有孩子擅長運動,但同儕中要是有孩子棒球打得比他還好,他可能就會喜歡上運動(足球、網球)。反之,就算歌喉實在不怎麼樣,要是朋友們一直稱讚,搞不好就會立志當歌手。雖然起初只是遺傳適性些微差異,但差異在同儕關係中被放大,然後因一點偶然,孩子人生路便有了莫大分歧。同儕角色左右孩子志向或許家裡有小小孩父母很難接受哈里斯團體社會化論,也就是「教養對於孩子人格發展並沒有任何影響」主張。回頭審視自己孩提時代,小時候自己應該也覺得,比起父母教誨,來自同儕約束更重要吧。為了讓大家更清楚明瞭這個理論,哈里斯舉了嬰幼兒期便分開的同卵雙胞胎姊妹為例。雖然兩人基因完全一樣,但長大成人後,一位成專業鋼琴家,另一位卻連音符都看不懂。一位養母是在家裡開設鋼琴教室音樂老師,另一位養父母和音樂完全沾不上邊。或許你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將孩子培育成鋼琴家是完全不懂音樂的父母,而連音符也看不懂的竟然是鋼琴老師的女兒。因兩人是同卵雙胞胎,成了鋼琴家這位肯定遺傳自父母其中一方音樂才華,但如果家庭環境與教養能決定孩子將來,為何會出現如此奇妙的事?根據哈里斯說法,孩子會在團體中選擇自己扮演的角色。成長環境完全與音樂無緣的孩子,會因為某個契機(好比偶然彈奏幼稚園裡風琴)發現自己擁有出色才華,於是為了讓自己在團體中顯得醒目(無意識的),便將這項有利之處發揮到最大,因為音樂讓她備受注目,她也就愈來愈喜歡音樂。相較於此,音樂老師的女兒因周遭都是與音樂有關的孩子,所以就算彈得一手好琴也沒有人會驚訝。再者如比起琴藝,裝扮反而比較惹人注目,自然便對音樂提不起興趣。哈里斯團體社會論主張,孩子會在同儕關係中逐漸決定自己性格(角色)。無論哪個團體都有領導型和被大家視為開心果的人,不可能有兩個領導型(或開心型)的人並存,所以一旦角色衝突,就有一方必須讓步。因此,就算擁有同樣基因,但因在團體內扮演的角色不一樣,個性就會變得不一樣,也就發展出截然不同的人生。(本文摘自/殘酷:不能說的人性真相/好優文化) 

孩子不聽話 爸媽3步驟打破惡性循環

孩子不聽話 爸媽3步驟打破惡性循環#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孩子精力充沛、經常不顧危險跑來跑去,外出吃飯也沒辦法好好坐著,」,上述這些狀況可能是每個家長都碰過的問題,臨床心理師表示,當孩子不聽話時,應先確定有沒有可能是照顧者與孩子間的刺激不足,或者存在大腦發展,可能是基因問題。小孩內心自責、內就的情緒會累積、惡化佳里奇美醫院復健科臨床心理師唐愉君表示,沒有小孩不喜歡被愛,所以也沒有小孩是故意和你作對,雖然小朋友外表可能看似不在乎,但心裡卻在乎每次被責備後的情緒。每當自責、內疚、羞愧等等的成份慢慢累積起來,就容易自信下降,形成不好的自我感覺,繼而惡化、延伸出更多「不聽話」的行為。打破惡性循環就從教養開始很多時候,照顧者透過威脅和處罰來讓孩子配合,但長遠來看並非如此。家長希望讓恐懼、處罰和發飆成為孩子順從的動機嗎?其實有更好的方法,在管教小孩前,可先思考以下3個步驟:1) 先瞭解自己的「需要」/家長想讓孩子學到甚麼,孩子學不到時家長會有甚麼情緒,那是甚麼原因讓家長想要孩子非學不可,背後是否有不同的壓力在。2) 瞭解孩子的「需要」,不是「想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種情緒和想要做出這種行為,會發現孩子正試圖表達他的想法。3) 雙贏的結果/當孩子鬧脾氣時,對孩子說教不是適合教導的時機,因為孩子情緒已經蓋過理性思考和接納意見,所以當下可以先同理孩子,讓孩子冷靜後再瞭解狀況與討論,盡量讓孩子參與一起整理及解決問題的過程。父母培養同理心能降低親子衝突唐愉君臨床心理師表示,父母可以同理心了解孩子內心、穩定情緒。目前已有醫院、機構等開辦親職團體,讓照顧者思考與練習,遇到狀況時便能自然而快速的評估並作回應,降低親子互動的衝突,加強情感連結,培養小孩的同理心、洞察力和道德感,養成良好行為。

每天服用600單位維他命D 可降罹癌風險

每天服用600單位維他命D 可降罹癌風險#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大部分的民眾聞癌色變,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於2015年公佈國人十大死因,癌症連續34年位居十大死因之首,平均每3分12秒就有1人死亡,死亡時鐘比2014年快了一秒,罹患癌症有年輕趨勢。其中罹癌原因可能與基因、環境污染、飲食西化、肥胖有關,日前有研究發現,每天服用600單位以上的維他命D3「可能可以」預防大腸癌、乳癌的罹癌風險。維他命D可以幫助鞏固骨骼和牙齒安南醫院藥劑科主任陳麗芳表示,維他命D可以幫助體內鈣質與磷的利用以鞏固骨骼與牙齒。皮膚曝露在陽光下可以製造維他命D,我們也可以從某些食物中吸收。缺乏維他命D可能導致骨骼變弱,兒童稱為佝僂病,成人則為骨質疏鬆。安南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梁永昌指出,維他命D2是天然植物製造,D3則是當我們皮膚曝露在紫外線B陽光照射後由身體自然產生。人體需要攝取適量的維他命D,成人及8歲以上的兒童最高安全攝取量為每日100μg (4000單位/天)。專家不建議過度曝曬陽光來增加維他命D的產生,因為會增加皮膚癌風險。曬太陽而曝露在紫外線會導致維他命D產生陳麗芳主任補充,早期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居住在南半球陽光較多的人罹患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低於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專家們認為因曬太陽而曝露在紫外線會導致維他命D產生,因而推測維他命D濃度變化可能與癌症相關,但需要有強力的設計來證明高維他命D濃度與降低癌症發生率與死亡率有關。維他命D可減少人類罹癌的風險?梁永昌主任強調,有多篇流行病學研究分別於2009、2010、2011年發表,認為高劑量補充維他命D可能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陳麗芳主任表示,目前正在進行的二個第一期臨床試驗是探討維他命D可以預防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及肺癌使用的劑量。在我們期待大型臨床試驗結果報告時,最新研究論文顯示,每天服用600單位以上之維他命D3是「可能可以」預防大腸癌、乳癌之罹癌風險。其他癌症之預防則沒有明顯統計學上的相關性。

手肘6公分腫塊 竟是惡性肉瘤

手肘6公分腫塊 竟是惡性肉瘤#基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身上如果長出腫塊可不要掉以輕心,有可能是惡性腫瘤!一名33歲男性,從事水電工行業,平常非常忙碌,在他的左手肘處,長出一顆腫塊,起先並不會痛,就不以為意,直到長大到6公分會痛時,才去就醫,結果被檢查發現是黏液性纖維肉瘤。 復發機率高 有截肢危險收治這名男子的衛福部雙和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哲立表示,黏液性纖維肉瘤是長在骨頭旁軟組織的惡性腫瘤,初期往往沒有感覺,腫瘤越來越大,患者才會有疼痛與腫脹,治療上以手術切除與放療為主,此癌症復發機率高,因此在手術切除時一定要切乾淨,如果清除不乾淨,一旦復發就有截肢的危險。 發生原因不明 可能與基因有關黏液性纖維肉瘤發生原因不明;不過,林哲立醫師認為,有可能是和基因有關,只是目前尚未找到,因為每個人都有致癌基因與抑癌基因,一般人抑癌基因是啟動的,但致癌基因並不啟動,一旦基因上有缺陷及不完整,就容易導致抑癌基因無法運作,進而導致細胞被破壞,並造成腫瘤細胞,而且往往是飲食或是環境,導致致癌基因啟動,並且破壞了抑癌基因,才形成腫瘤細胞。 身上出現硬塊 快快就醫黏液性纖維肉瘤通常長在四肢,雖然此癌症並不常見,不過,由於目前飲食污染以及環境污染這麼嚴重,民眾千萬不要掉以輕心。林哲立醫師進一步提醒,若是身上出現硬塊,快點就醫不要拖,才能及早診斷和治療,以免腫瘤越來越大,治療越複雜,不但有截肢的危險,而且會影響存活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頸部腫腫的 吸菸恐致唾液腺腫瘤

頸部腫腫的 吸菸恐致唾液腺腫瘤#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45歲的張先生,發現自己右側有頸部腫塊達10年,近來1個月腫塊有逐漸增大的趨勢,因擔心為惡性腫瘤前去就醫,醫師檢查發現張先生右側頷下腺有一硬塊,電腦斷層顯示右側頷下腺有一陰影,疑似唾液腺腫瘤,建議手術切除,病患住院接受頷下腺切除後,術後恢復良好,病理報告證實為混合瘤。可能會發燒疼痛 也可能沒有症狀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朱原興表示,常見的頸部腫塊原因可分為先天性,發炎性及腫瘤,先天性腫塊不一定在出生時就會發現,有些會在青春期或成年時續發感染才腫脹變大,發炎性的腫塊和自體免疫疾病及微生物的感染有關,會伴隨著發燒,疼痛,紅腫,也可能完全沒有症狀。頭頸部癌症,淋巴癌或身體其他部位的腫瘤轉移,均可能單純在頸部以無症狀的腫塊表現,治療頸部腫塊需藉由完整的病史詢問及仔細的耳鼻喉部理學檢查,必要時可進行內視鏡,電腦斷層,細針抽吸或切片檢查來找到明確病因才能有效治療,若發現有頸部腫塊超過2週未消失,建議到耳鼻喉科門診進一步檢查。風險因子包括基因、放射線、病毒感染人體的唾液腺有3對分別為腮腺,舌下腺及頷下腺,另外有小的唾液腺體分布在口腔及口咽部,主要功能除了潤濕口腔,消化食物,協助味覺,外尚有保持口腔酸鹼度及抵抗微生物的功能3對唾液腺及其他小的唾液腺均可能產生唾液腺腫瘤,形成唾液腺腫瘤的風險因子包括吸菸,放射線,病毒感染,及基因,但大多數原因不明,雖然大多數唾液腺腫瘤為良性的腫瘤,但仍有潛在變為惡性腫瘤的風險,不可因腫塊長期沒有變化而疏忽延遲治療。

孕婦多吃菜 鎖住疾病基因!

孕婦多吃菜 鎖住疾病基因!#基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都知道每個人因為不同的遺傳基因、家族病史,天生就帶了不同的好牌或壞牌,但是拿到壞牌的人也不須要沮喪,因為有一種營養素,它能鎖住開啟壞基因的大門,讓壞基因不能施展,它就是神奇的「葉酸」。葉酸怕熱 中式烹調容易影響吸收葉酸就藏在含葉的蔬菜中,例如地瓜葉、菠菜、空心菜、花椰菜、芥藍菜、莧菜(杏菜)等等,但是因為它怕熱(以100℃加熱超過15分鐘,將破壞一半以上的葉酸),因此中式烹調很容易破壞其營養成分而影響吸收,加上現代人蔬菜吃的少,更難以攝取足夠的葉酸。葉酸缺乏 影響生長發育根據衛生署2001~2002年進行的「台灣國小學童營養健康狀況調查」顯示,小學生葉酸不足(缺乏與瀕臨缺乏)的比例,男女生各高達32.3%和26.4%,尤其是男生在12歲、女生在11歲的葉酸不足比例高達43%,有研究指出葉酸缺乏,除了影響學童的生長發育,也會影響學童與青少年的認知學習。降低心血管疾病、癌症的風險足夠的葉酸除了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能降低癌症、阿茲海默症等疾病的風險,懷孕婦女也需要補充葉酸以降低胎兒神經管缺陷,因此葉酸是人一生中都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素,注重飲食中的葉酸攝取,就是延緩老化的開始!大家不妨利用假日,準備一些蔬果的餐點,以利平日食用,讓自己能更健康並減緩老化的進展。(本文摘自/一個人的早午餐/大是文化)

「肌」因敏感?爸媽誤判恐成幫兇

「肌」因敏感?爸媽誤判恐成幫兇#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今年秋天提前報到,新手爸媽煩心的寶寶乾癢問題也將邁入高峰,中國附醫國際醫療美容醫學中心主任邱品齊醫師提醒,嬰幼兒因皮脂腺、汗腺尚未發展成熟,肌膚表層防禦機制薄弱,初生6個月後,來自母體的免疫抗體逐漸消失,常常就會造成皮膚乾癢敏感,家長對於乾癢肌的錯誤保養認知,恐讓乾癢症狀反覆發生甚至惡化。誤判成因 錯誤途徑致乾癢加劇根據103年健保局統計資料顯示,0~4歲嬰幼兒因皮膚疾病就診人數雖高達57萬,但其中直接與遺傳相關的異位性皮膚炎就診人數僅20萬人(約43%),遠不及非關遺傳因素的接觸性皮膚炎及其他皮膚炎的就診率,這也顯示,絕大多數新手家長可能都誤判了寶寶乾癢肌的成因,甚至採取錯誤的解決途徑導致乾癢徵狀加劇。缺乏預防意識 抗敏一知半解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肌膚問題是多數孕期父母最擔心寶寶會發生的疾病項目,但在孕期育兒準備清單中,沐浴保養品項的重要性卻明顯被忽略,僅4.3%的新手爸媽將此項目列為準備項目的第一優先考量,而最常見的兩大寶寶乾癢肌保養陷阱題,莫過於「缺乏預防意識」與「抗敏對策一知半解」。近6成使用既有成人保養產品應急據調查,86%新手爸媽認為寶寶乾癢敏感肌是天生遺傳,難以預防也不可逆,只要發作後小心處理即可,然而在寶寶乾癢肌的處置對策上,超過7成家長選擇以增加滋潤乳液使用量的方式舒緩,近6成使用家中既有成人保養產品應急,更有1/3的家長會自行至藥局購買藥物使用。衣物悶熱、洗澡水溫過高 與遺傳無關邱品齊醫師提醒,比起過度擔心,尋求醫護人員的專業診斷、判斷乾癢成因,再採取治療或預防對策,才能真正解除乾癢症狀,因衣物悶熱、洗澡水溫過高、換季氣候變化造成的乾癢問題,其實與遺傳無關,只要透過正確的清潔保養流程與有效成份產品的選擇,即可同時兼顧寶寶乾敏肌的預防與舒緩。

愛吃燒烤、炸雞 基因加速老化失智症提早上門

愛吃燒烤、炸雞 基因加速老化失智症提早上門#基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常吃燒烤、油炸物,當心基因加速老化、疾病提早上門!一名30歲女子,愛吃燒烤及炸雞,又常熬夜追劇,健檢報告已發現高血脂外,醫師指出,她的健檢報告顯示顯示輔脂蛋白基因(APO E)高風險基因型,膽固醇不易代謝,也比一般人容易罹患失智及冠狀動脈疾病。生活習慣太差 基因老化跟著來小兒科醫師潘俊伸表示,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基因特質,這些微小的差異性造就人類有不同個體的特質,基因檢測是針對特定單一核甘酸多型性(SNP)基因位點進行分析,可以了解個體常見重大疾病的罹病風險,進而採取進一步個人的健康管理預防或延緩疾病的發生。另一名39歲男性,才剛步入中年卻已經高血壓及高血脂纏身。健檢發現血管硬化嚴重,血管年齡老化數十歲,腦部磁振造影發現兩側橋腦、視丘及基底核有小間隙腦中風病灶,兩側前側及後側大腦動脈有粥狀樣硬化,生活型態基因報告發現,葉酸在體內無法正常活化;醫師表示,用葉酸的效率較低,容易增加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肌梗塞、腦中風、憂鬱症、直腸癌的風險,因此建議他從飲食加強補充葉酸、維生素B群及相關營養品,並建議戒菸及勿過量飲用咖啡。環境及生活方式 也可降低疾病風險潘俊伸表示,每個人的基因型態除了先天遺傳特質外,與外在環境、營養相關,若生活習慣太差常接觸有害物質及飲食,基因容易往往以老化型態表現。簡單來說,即使擁有好的基因,若常常破壞它的健康的環境,加速老化的速度,也與其他高風險基因者無異。潘俊伸提醒,儘管基因型無法改變,藉由環境及生活方式的調整,可以減低罹患相關疾病的風險。透過調整生活型態、個人化營養補充及飲食習慣等,也能改善基因的後天表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