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

減輕下背痛,自己能做什麼?

減輕下背痛,自己能做什麼?#骨刺

要了解下背痛其實是一種「症候群」,一些症狀同時發生的統稱。包括可找出特定原因的疾病,但有更多是無法作單一疾病診斷的疼痛症狀,它可能受多重因素誘發影響。包括機械性因素:姿勢不良,長期過度使用,懷孕,急性、慢性脊椎及周邊支持組織之拉傷、扭傷,脊椎先天及後天結構不穩,下肢肌肉骨骼之病變;以及非機械性因素:精神壓力、內分泌等。台東基督教醫院 洪樂堯醫師表示,許多下背痛會受到這許多因素的影響,若病人能告訴醫師更多詳細病史,包括外傷病史,疼痛分布範圍,疼痛的性質(刺痛、鈍痛、麻痛、酸痛、抽痛),何時、何種動作或姿勢最常用到(坐、站、彎腰),疼痛發生在一天中哪些時段,職業、工作性質,精神及壓力狀況,還有哪些動作特別容易誘發疼痛。如果病人能詳細告訴醫師這些資訊,將會比照X光片得到的資訊對病情的診斷更有價值,讓醫師與病人共同找出哪些因素是造成疼痛的。  有許多下背痛是很容易復發的,而成為慢性疼痛。因此病人如果沒有特殊確定診斷的慢性下背痛(許多檢查X光、MRI、CT都是正常),除了藥物及物理復健治療之外,預防下背痛復發最重要的乃是平常對正確姿勢的習慣建立,維持背部、腹部、下肢的韌帶、關節柔軟,肌肉的強化訓練,減少過度疲勞和壓力。有些運動如游泳、走平緩步道、騎自行車(低手把不適合),有助於減緩下背痛的復發。  總之,下背痛在許多病人確實是困擾很久的問題,原因也非常的多。因此病人若能主動提供重要的線索給醫師,幫助醫師在這些線索中抽絲剝繭,找出造成致病的各種因素,並在治療中積極耐心的參與並改變生活方式,讓下背痛終有一日遠離你的日常生活。

台灣人常見的錯誤體態

台灣人常見的錯誤體態#骨刺

在台灣,特別是上下班尖峰時間,許多上班族走路方式是很「多元化」的:有腹部突出、走路呈外八字形的,有肩膀一高一低、走路時左右晃動的,有彎腰駝背、突腹翹臀的,有踏步時腳底輕微抖動的......。我在搭乘電扶梯的時候,也會觀察站在我前面的人的鞋底,十個人當中,大概有八個人左右兩邊的高度相差很多,或是鞋跟被磨得很嚴重。這些問題,都是很常見的「錯誤體態」。你曾經想過你一天要走多少路嗎?脊骨神經科醫師黃如玉表示,每走一步路,你的骨盆、髖關節、膝蓋和腳踝就要承受一次身體的重量。脊椎和骨盆,除了在行走時需要支撐上半身的力量之外,不論站立或坐著,也都處於受壓的情形,而其中,又以骨盆帶(pelvic girdle)對於人的姿勢最為重要。骨盆帶是支撐人體重心的中心點,所以如果骨盆的位置傾斜,第一時間會反映在走路、站立、躺臥各種姿勢上面,而這些動作,又是我們每天都需要做的。痠痛、骨刺來自姿勢不正黃醫師陸續指出,像我們使用任何東西一樣,如果沒有好好的使用、保養,東西自然容易出問題、出狀況。當脊椎有問題的時候,初期階段還不至於產生很大的不適感,主要的改變是在重心的轉移。此時,身體會先用自己的「自癒力」(innate intelligence)嘗試解決,也就是用另一個區塊的力量,來輔助身體較為虛弱的區塊。過了一段時間後,身體會習慣這個錯誤的方式,於是那些些微的不適感(有時候甚至只是變得比較容易疲勞而已)就會慢慢的消失,但是這時候身體用力的方式和施力的肌肉群組已經有所偏差,所以會影響到站立姿勢、走路姿勢和脊椎的位置,體態和姿勢自然就會變得奇怪。再過一段時間,身體才會出現比較嚴重的「警訊」,例如較頻繁的痠痛、頭痛等,通常我們還是會忽略這些訊息,以為跟先前的情形一樣,不舒服的感覺會慢慢消失。等到時間拖久了,疼痛的感覺越來越嚴重,我們才終於開始正視脊椎的問題。但是因為長期受力的不完整,脊椎的弧度、關節和骨骼早就已經變形,所謂的退化、老化、骨刺等,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生理痛和骨盆位置息息相關黃如玉表示,對女生而言,生理痛可以說是揮之不去的惡夢。關於生理痛的發生原因有許多說法,包括心理層面的壓力過大、負面情緒;或是生理層面的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如以中醫的理論,就是人的身體太寒等等。從脊骨神經的角度來看,我們發現骨盆不正的女生特別容易有生理痛的困擾。因為骨盆保護著子宮,如果骨盆傾斜,就會間接影響到神經的傳達;神經傳達的訊息不正確,自然會有不正常的收縮。事實上,像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但很少人會去聯想到,生理痛的發生會和體態不正有關。其實,任何疼痛都是來自身體的直接訊息,即使是很普遍常見的疼痛,我們也不應該將之視為「正常」,而習慣性的忽略它。(資料內容部份擷取自「體態,決定你的健康」一書)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