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休息很重要,但你真的有好好休息嗎?《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心理學博士蔡宇哲於《好好休息》一書中,以淺白易懂的方式,「科普」腦科學和心理學實證研究,詳解身心疲憊的成因、生理機制及解方,幫助讀者恢復心力、體力和腦力,找回更有彈性的自己。以下為原書摘文:
我們都知道休息很重要,但你真的有好好休息嗎?《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心理學博士蔡宇哲於《好好休息》一書中,以淺白易懂的方式,「科普」腦科學和心理學實證研究,詳解身心疲憊的成因、生理機制及解方,幫助讀者恢復心力、體力和腦力,找回更有彈性的自己。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平常讀書會休息多久?為了避免大腦建立「念書=痛苦」的資訊,定期休息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想要讀書效率增加,不如好好休息、恢復注意力。多益成績980分、日本學霸古市幸雄於《每日只要30分鐘》一書中,分享有效的學習法,幫助讀者省下時間,增進自己的人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代人上健身房的習慣已趨向「運動通勤化」。所謂運動通勤化,是指人們運動時會像每天到公司上班一樣,總是在固定的時間走出家門,並在健身房和固定的夥伴們(俗稱健友)碰面;運動後也會在固定的時間踏進家門。如此熱衷於健身運動當然是好事一樁,但運動方法錯誤或是肢體訓練過度帶來的負擔,有時也可能導致關節受傷。鍛鍊後至少休息24小時,以「超回復」為目標要避免運動或肢體訓練所造成的障礙,就要進積極行關節復位。這是基於「承受壓力之後,身體就會企圖採取對應,使自己變得更強」的原理。抬舉重物、肌肉受到刺激後,這中間造成的負擔將導致肌纖維(muscle fiber)損傷。而在這之後,若能充分休息、攝取營養,受損部分就會被修復、強化,後續亦能承受更加強烈的負擔——這樣的現象稱為「超回復」。在一般狀況下,運動後約24~72小時的休息時間,能讓運動前的肌肉總量增加。這是人體本身就具備的機制。要讓這樣的機制順利運作,關鍵就在於運動後必須適當休息、攝取營養並讓關節復位。如果怠忽這些細節,反而會引起肌力下降或肌肉量減少;若持續讓疲勞蓄積在肌肉或筋膜等組織內造成硬化,就會影響關節的動作。更嚴重的是,若在上述狀態下,仍持續反覆進行運動或肢體訓練,就會提高關節疾病的風險。運動別過分努力!反而要適度休息實際上,最該調整運動節奏的,是那些「過分努力」的人。明明已經每天準時上健身房、做好做滿才回家,但他們還覺得不夠;只要1天不去健身房,就會充滿罪惡感。大家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人呢?由於過度訓練、缺乏休息,他們的身上很難出現超回復現象,反而嚴重傷害肌肉或關節。相同部位的鍛鍊,每週進行1~3次最為理想。無論如何都想每天到健身房報到的話,則建議以部位別進行區分。大家可參考下列每週訓練菜單:1週肢體訓練6天星期一:下半身運動:深蹲、大腿推蹬、腿部彎舉、小腿上提等。星期二:上半身運動:仰臥推舉(坐姿推胸)、肩上推舉、手腕運動等。星期三:軀幹、耐力運動:包括捲腹(訓練腹肌)、背肌、慢跑、健走、游泳等。星期四:與星期一相同。星期五:與星期二相同。星期六:與星期三相同。星期日:完全休養日。1週肢體訓練3天星期一:完全休養日。星期二:有氧運動、下半身和上半身運動。星期三:完全休養日。星期四:與星期二相同。星期五:完全休養日。星期六:與星期二相同。星期日:完全休養日。營養充足,促進血液循環、關節復位活動身體之後,還要注意補充適當的營養(蛋白質、維他命、礦物質等),並關掉房間內所有的電源,給自己7小時左右的良好睡眠。此外,泡澡、按摩、伸展等,皆可改善血液循環。所謂促進血液循環,其實就是提高氧氣的搬運能力。人體必須藉由血液將氧氣輸送到細胞並活化,而這樣的循環亦有助於促進關節復位。運動之後,倘若沒能積極進行關節復位,身體就會在隔天早上變得僵硬。不論身體是否健康,起床後感覺全身僵硬或疼痛的人不在少數。撇除不適合的寢具之外,或許還和其他成因有關,例如筋膜系統就是關鍵之一。所謂筋膜,是像保鮮膜那樣,包覆著肌肉與組織的結締組織,而皮膚就與筋膜緊緊相連。筋膜不如骨骼肌(skeletal muscle)那樣強韌,卻具有獨立收縮的能力。因此,筋膜的活動若變得不順暢,肌肉就會跟著變得僵硬。已有研究指出,筋膜具有產生疼痛的特徵,人們都認為「筋膜只不過是肌肉周圍的豆莢」,事實上並非如此。根據研究,筋膜有3~4層結構,內含宛如關節液般的玻尿酸。睡前起床「2招輕體操」 恢復筋膜與肌肉彈性因此,也有人推測,起床時之所以感覺身體僵硬、疼痛,是因為身體在就寢期間活動減少,玻尿酸減少摩擦的效果減弱,才會導致筋膜黏度提高。以上說法若屬實,那麼不妨做些就寢前和起床時的輕體操,藉此達到降低筋膜黏度的效果:第1招:仰躺在墊子或床上,放鬆全身。接著把骨盆往左右緩慢地活動,持續做30秒。第2招:仰躺在墊子或床上,放鬆全身。把右腳抬起來,並慢慢倒向身體,維持5秒後再落下,接著換左腳做出相同的動作。左右交錯,共做12次。分別在就寢前和起床時做簡單的輕體操,就可有效舒緩身體僵硬、疼痛、促進血流,增加筋膜和恢復肌肉彈性。(本文摘自/強韌關節,運動零傷害:小心!錯誤的運動習慣將磨損軟骨、破壞關節!足、膝、髖、脊椎、肩、肘、手,七大部位完整強化!/方言文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據說,當人處在太空的環境裡,老化的速度會比在地球上快十倍,因為太空是無重力的狀態。由於骨骼在無重力空間裡不需要支撐體重,因此只要在太空裡滯留半年,骨量就會減少10%,等於短短一個月就流失了高齡者一年份的骨質量。因此,當太空人需要長期滯留在太空,就必須每天利用特殊機器進行兩小時的訓練,以維持骨骼及肌肉的功能。即便如此,當他們回到有重力的地球時,還是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期,否則可能連路都沒辦法好好走。久坐8小時 增加15%死亡風險接下來還有更令人吃驚的事: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也養成了如同生活在無重力空間的壞習慣,加速身體的老化。那個壞習慣就是辦公室工作這類「長期久坐」的生活型態。比起一天坐不到4小時的人,每天久坐8到11小時的人會增加15%的死亡風險,11小時以上更會增加到40%。這是澳洲某個研究機構針對其國內22萬名45歲以上的男女,進行為期3年的追蹤調查所獲得的研究結果。長時間的辦公室工作 提高糖尿病、癌症、心臟疾病及腦中風等風險英國更是領先全球於2011年發布健康指南,建議將坐在辦公室的時間減少2到4小時,還必須不定時站起來或四處走一走。最近,日本有越來越多企業引進站立辦公的工作方式,也跟這樣的世界趨勢有關係。或許是源自勤勉的民族性,根據統計,日本人坐在辦公桌前的時間遙遙領先全球,長達7到9小時,美國及澳洲大約只有4到5小時。長時間的辦公室工作不只會縮短壽命,更會提高糖尿病、癌症、心臟疾病及腦中風等疾病的風險。腳部的肌肉與全身的代謝機能息息相關當我們站立或走路時,腳部的肌肉收縮會將血糖及中性脂肪從血管帶進肌肉細胞轉換成肝醣,為身體提供源源不絕的能量,同時促進新陳代謝。但是,一旦長時間久坐,新陳代謝的功能就會停滯,讓熱量無法消耗,最後累積在腹部。此外,當血液中的血糖及中性脂肪過多,血液就會變得濃稠,導致血流阻塞、繼而引發循環障礙,提高糖尿病等等的發病機率。這種因為肌力衰退而造成的健康障礙,也是太空人最大的煩惱。無重力環境所造成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骨量的減少」。事實上,目前已明確得知長時間的辦公室工作也會造成骨量減少的問題。支撐身體的骼及肌肉彼此間會互相影響。近年來,研究者開始懷疑肌肉的衰退與骨力變差有很大的關係。只要骨骼還在不斷地進行活動,骨骼荷爾蒙就會持續分泌,維持全身的青春活力。骨骼荷爾蒙可以增加肌肉量,還具有促進代謝的功能。但是,一旦身體停止活動,大腦就會判斷沒有必要繼續保持年輕的狀態,從而停止骨骼荷爾蒙的分泌。如果一整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坐著,骨骼荷爾蒙就會斷絕,讓骨量變得越來越少,造成肌力的衰退。每一小時起身活動身體與肌肉最好的運動就是「多多活動」。如果是辦公室工作,最好可以每三十分鐘到一小時就休息一下,多多活動身體,這一點非常重要。在我們從椅子上站起來或是四處走動時,無論是骨骼或肌肉都會承受不少的重力,然後變得更加活性化。要是真的沒時間休息,可以坐在椅子上做做蹬腳跟或踏步的運動。若是再搭配腳尖上下活動或伸直膝蓋抬腳等伸展小腿的運動,對於活動肌肉就更有效果。(本文摘自/一天100秒,遠離骨質疏鬆:日本骨科名醫教你運動+食補,重獲績優骨/時報出版)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老人經常在晚餐過後沒多久就有睡意想躺床,由於深度睡眠變少常常半夜上廁所或大清晨早起來,卻未完全清醒,容易增加跌倒的風險,在白天也常感到睡眠不足而精神不濟,經常打瞌睡甚至賴床。白天的活動量減少、無效的休息更間接影響了自身情緒和規律作息時鐘。老人睡眠品質非常重要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侯德斌表示,據研究顯示,人類一生中從出生到老年期總體睡眠時間趨勢逐步降低,老年時期睡眠的狀況不可能如同青壯年期,因此睡眠品質才是最需要重視的。其實當家中長輩發生睡眠問題時,並不能過度將問題歸因於腦神經系統的自然老化,許多生理、心理疾病也是造成失眠的重大元凶。專業醫師必須先找出可能造成失眠的各種原因,方能給予適當建議或對症做出有效的處置。改善失眠品質的方法當失眠原因屬於生活習慣、環境因素,或因老化造成的睡眠問題時,養成規律上床時間就非常重要。避免熬夜或夜間工作,保持白日的作息活動,午間小憩目的是培養下午精神,而非用來補眠,建議午休一到二小時內即可。改善睡眠環境,減少噪音光線刺激,房間內溫度、氣味和床鋪的軟硬是否有造成不適,晚上減少喝水量,以減少跑廁所機會。減少菸酒、咖啡因飲料、宵夜、重口味油膩食物,平時可以補充含維他命或胺基酸的食物比如奶類、芝麻、堅果類的食物可安定腦神經。也應保持規律運動習慣,讓心理和身體保持放鬆,別讓白天的事情占據睡眠時間,也不要對失眠有預期性的焦慮。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疲勞是一種主觀的感覺,是一個人自覺沒有像正常時一樣足夠的能量去應付平時的活動,嚴重時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或工作。疲勞的情況大致可分為3種:1) 生理性疲勞/身體健康的人在運動、休息與飲食方面太過或不足所造成失衡的正常現象,通常在充分休息後即可恢復,症狀持續時間大多小於1天。2) 急性疲勞/症狀持續時間在6個月內,不屬於生理性且臥床休息後亦無法改善。3) 慢性疲勞/症狀持續時間在6個月以上。一般來說,「疲勞」的症狀持續時間若小於兩週,不需特別處理;但若超過兩週以上即應至醫院門診就醫,查明是否有其他病因並予以適當治療。什麼是慢性疲勞症候群?「慢性疲勞症候群」的症狀在臨床上幾乎皆無特異性,而且常會有許多千變萬化的表現,許多慢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皆可能產生類似的症狀,所以診斷需要靠醫師排除其他可能的身體或心理疾病後,才能確診。而經過診斷後患者需每隔一段時間便重新再評估,尤其是病情有變化或更趨嚴重時,應隔4~6個月後再評估1次。必須符合下列主要標準,及至少4項(包括4項)以上之次要標準,才能診斷為「慢性疲勞症候群」。主要標準/1) 臨床上無法解釋之持續或反覆發作的嚴重疲勞,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且必須是新近或者明確發生的。2) 疲勞並非過度運動或勞動所引起。3) 疲勞即使經過休息仍無法改善。4) 明顯造成個人職業、課業、社會功能、人際關係受到影響。5) 必須排除病人有會造成相同症狀的身體或心理疾病,例如甲狀腺疾病、癌症、憂鬱症、藥物或酒精濫用等。次要標準/必須在這有疲勞症狀至少6個月的期間中,同時發生,且這些症狀不能比疲勞症狀早發作。1) 短期記憶力或注意力缺損。2) 喉嚨痛。3) 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痛。4) 肌肉酸痛。5) 非發炎性之多發關節痛。6) 與以往不同型態或嚴重度之頭痛。7) 無法改善疲勞之睡眠。8) 勞力活動或運動後之疲憊或不適持續超過24小時。而慢性疲勞症候群的好發於中年,女性比男性更易發生,另外在60多歲的老年人也是另一好發的年齡層。長期處在某種精神壓力下,不良的生活型態,例如飲食不均衡、運動太少或太多,還有內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肝病、慢性肺病、血液腫瘤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病毒性感染、焦慮或憂鬱症等精神疾病都可能是原因。(本文摘自/40+的健康讀本/遠流出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俗話說「早睡早起身體好」,這句話非常有道理。諺語蘊含著前人傳承至今的生活智慧,總會讓人覺得:「原來如此。」想要活得健康,讓人體在晚上10 點前休息是最好的方法。這個概念是根據中醫的想法發展而來。在中國的自然哲學觀念裡,常用陰、陽兩種相反的要素來思考自然界的事物,認為陰、陽互補取得平衡。向日光為「陽」,背日光為「陰」。所以白晝為「陽」,夜晚為「陰」。早睡早起真的比較有助於健康中醫是應用中國自然哲學的想法發展而成,如果將陰陽的觀念置換成1天的話,晚上10點到凌晨2點是「陰」的高峰期。根據中醫的經驗法則,這段時間內的睡眠可以調養生理,修復受創的身體。根據這個原則,生病的人要在晚上10點前,健康的人則是在凌晨12點前就寢比較好。這個理論不只是中醫,也符合解剖生理學的看法。在睡眠的期間,酵素會幫忙修復體內運作的組織。從晚上10點左右起,酵素會開始進行體內修復,凌晨2點左右褪黑激素的分泌最為旺盛。褪黑激素是一種抗氧化物質,可以中和造成人體疾病的活性氧,具有所謂的人體抗氧化功能。所以說相同的睡眠時間,例如,從晚上10 點到凌晨2點之間的4個小時,和凌晨3點到清晨7點的4個小時相比,前者的睡眠時間比較有益於身體健康。晨間型生活是減少時間浪費的上上策雖然我的平均睡眠時間大約只有3到4個小時,但是因為我盡可能遵守這個睡眠原則,所以睡眠品質並不差。只是,比平常多喝些酒的時候,還是會很想睡。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喝酒會讓睡眠階段中,快速動眼期這段淺眠時間變長,所以相對來說,進入深層睡眠的時間會變少,造成多喝酒反而會變得更想睡。反過來思考,因為睡眠變淺的緣故,所以如果睡前適量飲酒的話,早上就可以很快爬起來。基本上我每天3點起床開始寫作。孩子起床後,就是我寫作告一段落的時間,這是為了區隔時間所開始養成的習慣。早起最大的好處就是腦袋很清楚,工作進展順利。相反的,缺點就是會有時間限制。因為醫生從年輕的時候就開始輪值夜班,經過這樣的訓練後,有很多人能夠晚上熬夜不睡,可是如果永無止境持續下去的話,對健康不好,有一天身體一定會出現問題。所以我利用時間限制這個缺點,來設定提筆寫作的時間,讓自己一定要遵守幾點開始到幾點結束,每天早起完成。(本文摘自/身體就是最好的醫生/原水文化出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工作能力強的人,會將工作目標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一面朝著長期目標努力,也一面完成短期目標。因此,為了減輕身心的疲憊,我們應該制定短期、中期與長期目標;並以日、週、月為單位來做安排。以「日」為單位,固定的生活模式使身心較不易感覺疲憊。每天於固定時間起床、按時攝取3餐、定時就寢。遠離疲憊的秘訣,就是要盡量維持固定節奏的生活。了解活動力高低的時間點 簡單調適生活步調不過,請先確認自己是屬於「早鳥族」還是「夜貓子」,了解活動力高與低的時間點。30~40歲的人,可以藉此機會把生活模式調整為「早起型」。年輕的時候,熬夜輕而易舉,但是早上很容易賴床。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失去「熬夜」的體力,自然就會開始早睡早起。對現代人來說,幾乎沒有晝夜之分,許多人從事需要輪班的工作。不管白天或晚上都在上班,日積月累下來,導致身體容易出狀況。如果輪班的頻率固定,身體的負擔相對地也會減輕。一、累了就要休息,別勉強自己/以「一週」為單位的「擺脫疲勞」計劃,是最簡單的,以我為病人看診的經驗來說,他們的心情通常會以「週」為單位,例如:「星期一是上班的第一天,心情很難開朗。」、「週三最累人了!」、「週末快來時,就覺得越來越無力。」等。你覺得心情最沉重、最疲憊的時候是星期幾呢?對我而言,是必須為40名病患看診,還得立刻趕去值班的星期二。因為這天是一週當中最忙碌的時刻,所以,前一天我就會盡早回家,為隔天的工作做準備。我也會告訴周遭的人,這一天我必須早點回家休息,同事們也較不會在這天丟給我太多工作。若是以「月」為單位,大多就是指女性的「生理期」了。生理期前常會感到不舒服,稱為「經前症候群」。因為「黃體素」的分泌量增加,容易變得焦躁、不安、身體痠痛,甚至會嗜睡。目前多用賀爾蒙替代療法或中藥治療,但是,至今尚未出現完美的控制方法。因此,與其積極治療,不如配合經期的生理變化生活,才能有效改善。生理期之前,最好不要安排太多的飯局,讓自己休息。二、事先排好休閒活動,生活更有動力/不管是上班族或學生,一年中的身心狀況,也會起起伏伏。以我的病人來說,因為6月是公司的會計結算日,因此,只要到開股東會議之前的5月和6月,就會變得非常緊張。另一位負責人事工作的病人,只要進入秋冬與春天交界之際,就會感到神經緊繃。一般來說,人事異動情況較劇烈的3~5月是他最容易感到疲累的時候(編按:因為大多數的人會在年後換工作)。這些狀況都是因人而異,像暑假等較長的假期,建議大家可先安排遊行計劃,確保自己有充足的休息時間來恢復元氣。只在自己真正「有空」的時候,安排出遊,就是擺脫疲勞的秘訣。假如沒有事先計劃,突然插入的活動就會讓人措手不及。只要掌握好每週的生活節奏,就不須要太注意一整年的步調。不妨確認自己每天、每週、每月的生活節奏吧!享受最悠閒的時刻,以平穩的心情度過忙碌時期。(本文摘自/15分鐘擺脫疲勞/采實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