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

喝梅酒能改善心肌梗塞!教你如何挑青梅、釀梅酒3步驟、推薦搭配喝法

喝梅酒能改善心肌梗塞!教你如何挑青梅、釀梅酒3步驟、推薦搭配喝法#飲酒

春天是釀梅酒的季節!近幾年春天釀梅酒,等到夏天與親友一同享用,似乎成了具有儀式感的活動;另外,梅酒根據不同的喝法搭配,還會有不同的口感與變化,因此深受不少族群的喜愛。《優活健康網》這次為讀者整理了關於梅酒介紹、梅酒好處,以及釀梅酒的方法,讓你輕鬆在家就能釀造屬於自己的梅酒。

喝酒前吃沙拉,竟不容易醉?日本名醫親授關鍵:要加入「●●醬汁」

喝酒前吃沙拉,竟不容易醉?日本名醫親授關鍵:要加入「●●醬汁」#飲酒

很多人都會藉酒消愁或透過酒精來紓壓,不過長期不當飲用和濫用酒精會嚴重影響身心健康,但真的是這樣嗎?日本酒類新聞工作者葉石香織於《日本名醫教你飲酒的科學》一書中,邀請14位日本專業醫學、酒業人士分享酒經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並說明正確的飲酒習慣,幫助民眾降低生病風險。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是「狂飲者」嗎?酒癮出現戒斷、渴求感看這3大階段

你是「狂飲者」嗎?酒癮出現戒斷、渴求感看這3大階段#飲酒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在台灣,因酒癮入監的人數已正式超越毒癮,其中更有高達62%中重度成癮、83%啤酒成癮!然而醫師擔憂,罹患酒癮者中僅有極少數人願意主動接受治療,忽視飲酒不當將加速造成死亡、失能的早期發生可能。根據國際上目前「所有的科學報告」指出,飲酒問題導致逾60種疾病,全球有5.1%的疾病負擔肇因是酒精引起;其中,酒精佔20~39歲成人死亡原因的13.5%;而對於15~24歲的青少年族群來說,酒精更是死亡與失能的頭號元凶!僅少數人願意治療,「狂飲者」恐短命30年!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黃名琪指出,長期每日飲酒超過60~100克以上,就稱為「狂飲者」,其平均壽命比一般無酒癮者減少25~31年。然而事實上,只有一小部分酒癮者會尋求治療,且就醫的年齡多是在發生酒癮逾10年後,此時酒精早已對身體造成許多傷害,如:肝病變、胰臟炎、外傷、記憶力退化、失眠、憂鬱、外傷、自傷或傷人等,使治療成效大幅下降。出現戒斷、渴求感?酒癮3階段致腦部病變文獻指出,酒癮是一個腦部生理機轉病變的現象,臨床症狀演變大約分成3個階段:第1階段:大量飲酒期。這個階段會開始出現酒醉的經驗,主要是腦中基底核相關路機能失調。第2階段:出現戒斷現象(如不安、失眠、手抖等)及負面情緒(如憂鬱或焦慮)。在此階段,飲酒經常是為了可以暫時放鬆或減輕憂鬱,或是助眠,涉及的神經路為杏仁核延伸區。第3階段:渴求感與認知功能(如記憶力)下降。酒癮者經常在情緒變化時出現渴求感,比如疲倦、煩躁、或有壓力的時候。此時患者的壓力感受會過度敏感,渴望尋求無害之壓力環境,卻仍常常感到「壓力很大」,代表在腦區中的酒精傷害已經擴及到前額葉。因該腦區是負責理智判斷、情緒控制、規劃與折衝。當酒癮者開始傾向否認、或合理化自己飲酒問題,典型的自我描述是「我只不過多喝了一點」、「我又不是停不下來」以及「沒喝酒很無聊」等等,已無法準確控制自己的意識表達。黃名琪表示,依科學角度對以上3種酒癮階段的理解,目前已有藥物可以輔助降低飲酒行為、減輕渴求感,從而改善睡眠、精神、與情緒,有效降低自殺與暴力問題。但使用藥物之外,生活上的調整與修正也不可忽略。黃名琪也呼籲,酒癮治療的努力,主要是針對改善功能受損的神經迴路和腦區為目標,由於腦部掌管了全身機能的正常運作,在康復之後,身體各器官功能就可以逐漸改善。飲酒問題的改善,獲益的不只是個人,對回歸家庭、社會性功能的維持,都十分重要。

飲酒又過度運動 釀雙腳大腿骨全壞死

飲酒又過度運動 釀雙腳大腿骨全壞死#飲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在台工作定居數十年的德國籍61歲K先生,32歲就開始進行路跑,10年內就完成了6次全馬,另外每星期也要求妻兒都一起騎鐵馬,來回都要騎14公里左右;還有會在上班前或空閒時進行游泳、健身與打壁球,非常熱愛各式運動。但48歲左右,爬樓梯開始出現不舒服的情況,但一直隱忍而不願積極就醫尋求治療,今年情況越來越惡化,連走路都非常疼痛與困難,到醫院尋求骨科醫師診治。股骨為大腿骨 缺血會導致壞死經由磁振造影檢查後發現左右兩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先安排進行右側髖部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手術順利,住院一周後出院返家休養,等待一個月休養後將再進行左側髖部全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謝國顯主任指出,股骨又稱為大腿骨,是人體中最長的骨頭,當缺乏血液與養分供應後就會導致壞死,因為組織細胞壞死後不具有修復功能,加上負重與運動,逐漸造成股骨頭塌陷變形而無法使用。謝國顯主任表示,患者除了熱愛運動外,也喜歡喝酒,因此酒精成分增加血液中的脂肪微粒,久而久之阻塞供應股骨頭營養的微細血管,再加上過度運動,又發現疼痛時不願就醫治療,因此最後導致左右兩側股骨頭全都缺血性壞死演變成關節炎,而必須手術來置換人工關節。謝國顯主任呼籲,飲酒適量,並且不要過度運動,遇到身體出現病痛時都應該尋求專業醫師的診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夠獲得最佳治療成效。

50%的頭頸癌發生率 與飲酒有關

50%的頭頸癌發生率 與飲酒有關#飲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台灣自1997年實行菸害防治法之後,男性吸菸的盛行率從55.1%降為26.4%,男性嚼檳榔的盛行率也從17.2%降為6.1%,吸菸與嚼檳榔的人口顯著下降。相反的是,國人的酒精消耗量卻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酒精、檳榔、香菸 為頭頸癌三大危險因子頭頸癌名列我國男性常見癌症第四名,其中包含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與喉癌等。大多數頭頸癌的致癌主因為吸菸、嚼檳榔與飲酒,即所謂的「A(Alcohol,酒精)、B(Betel nut,檳榔)、C(Cigarette,香菸)」三大危險因子。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越高 會增加罹患頭頸癌的風險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口腔癌研究團隊,與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共同合作,針對飲酒行為對於頭頸癌的風險及預後的影響進行研究。研究發現,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越高者,將會增加罹患頭頸癌的可能風險,其中,好發的頭頸癌類型為下咽癌,其次為口咽癌與喉癌。研究也發現,酒精不但會引起頭頸癌的形成,也可能會促進頭頸癌的生長及轉移。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及美國癌症研究協會期刊《Cancer Epidemiology, Biomarkers and Prevention》。兩人就有一人有ALDH2基因變異情形根據國際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的研究指出,飲酒所產生的乙醛為一級致癌物。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口腔癌研究團隊張書銘副研究員解釋,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先由乙醇去氫酶(ADH)代謝成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為醋酸。然而,如果ALDH2基因產生變異或缺損,除了讓人在喝酒後容易出現臉紅、心悸之外,也因為無法有效代謝乙醛,導致乙醛容易在體內累積,因而增加罹癌風險。值得注意的是,ALDH2基因變異在我國相當常見,大約兩人之中就有一人有ALDH2基因變異的情形。張書銘副研究員指出,飲酒頻率及飲酒量與頭頸癌的罹癌風險呈現正相關,整體而言,22%的頭頸癌與飲酒有關。研究結果也發現,酒精代謝基因ADH1B與ALDH2的變異將會影響酒精致頭頸癌風險的程度,其中,約50%的頭頸癌發生率與飲酒有關。此外,有飲酒的人需要戒酒超過十年,才能將罹患頭頸癌的可能風險降到與從未飲酒者相同。其他國際研究發現,除了頭頸癌之外,飲酒同時也會增加罹患其他癌症的風險,包括食道癌、肝癌、大腸癌及乳癌。由於台灣飲酒人口及飲酒量持續增加,加上約一半的國人缺乏完整的乙醛去氫酶功能,期盼透過這次的研究成果,能讓國人重視飲酒所帶來的健康危害,進而減少自身的飲酒行為,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每周飲酒逾2杯 罹患乳癌機率增3成

每周飲酒逾2杯 罹患乳癌機率增3成#飲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第一名的癌症,每年增加近1萬5千人,約每18至19位女性就有1人可能罹患,而且新增人數也有逐年攀升的趨勢。另外,根據國外研究顯示,35歲以上生育第一胎之婦女,罹患乳癌風險較30歲以前生育第一胎者高出3至4倍之多;因此,對於國內越來越晚婚且晚生育的婦女而言,乳房健康實在不容忽視!95%罹患乳癌是後天因素 嗜酒者風險增3成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葉名焮主任指出,乳癌患者中,僅有5%為家族遺傳,其他罹癌因素可能與生育年齡、荷爾蒙補充或飲食、睡眠習慣有關。嗜酒的女性也要留意,每周飲酒超過2杯者,罹患乳癌機率也增加3成,由此可見,少飲酒對身體有益,而飲食習慣也建議少脂肪、少糖。台灣乳癌年輕化 平均年齡少歐美10歲葉名焮主任進一步說明,台灣罹患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好發年齡平均為50歲,比歐美國家早10年,且每9位乳癌患者就有1位小於40歲。不過,女性不要太過擔心,近年來藥物與手術治療方式多元,確認乳癌類型後,醫師會提供患者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只要遵循治療,病情都能得到良好控制。低溫電漿刀+整形式乳癌手術 保留乳頭、外觀完整提升自信心在葉名焮主任的門診中,近8成的乳癌患者採用部分切除搭配放射線治療,成效約等於乳癌全切除,術後再進行「整形式乳癌手術」,外觀能與正常乳房相近,美觀不但不打折,還能提升自信心。此外,手術器械的進步,也為患者帶來一大幫助,葉名焮主任指出,術中搭配低溫電漿刀切除癌細胞,能避免乳房組織結構的燒灼及破壞,且因器械溫度較低,能降低血管的傷害,如要保留乳頭、術後重建,或是腫瘤整形手術者,就會建議使用。臨床上一名愛美的輕熟女確診二型乳癌,使用低溫電漿刀部分切除癌細胞後,再進行腫瘤整形手術,兩邊乳房並無明顯差異,傷口小、術後復原快,患者對於術後乳房外觀也非常滿意。治療方式多元 及早治療提升存活率葉名焮主任呼籲,確診乳癌不要害怕,目前治療方式日新月異,只要及早治療,都能將傷害降到最低,台灣在乳癌治療上也十分進步,各期別平均5年存活率接近9成;因此,只要發現乳房有異狀,應盡早就醫檢查與治療,以免延誤黃金治療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男吸菸、嗜酒 糖尿病險致失明

男吸菸、嗜酒 糖尿病險致失明#飲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一名男業務員時常交際應酬,養成抽菸、飲酒的習慣,最近出現視力下降的症狀,他原以為是業務繁忙導致眼睛疲勞,直到某次伸手只見手影,才察覺事態嚴重,趕緊就醫檢查;沒想到才44歲就確診為第二型糖尿病,且出現眼睛黃斑部水腫併發症,險些失明!控糖不佳 小心罹患「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傷視力負責收治患者的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眼科主任張集皇醫師說明,糖尿病是一種身體發炎的疾病,而飲酒、嗜喝含糖飲料者都是高危險族群。若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血液中血糖濃度過高,易造成血管壁破壞,進而引起組織滲漏、出血,甚至缺氧,這時血管壁就會產生不正常的新生血管,繼續破壞視網膜及感光細胞,最嚴重的情況就是失明。透過張主任詳細的眼底檢查後,上述患者的左眼確診罹患「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不過因新生血管過多,若直接眼內注射治療效果恐不彰,建議合併手術清除過多的新生血管纖維,再搭配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患者左眼視力才逐漸恢復,得以重回工作崗位;他也極積控制血糖,並戒除吸菸、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避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進一步惡化。糖尿病友要慎防視網膜病變 應定期眼底檢查張集皇主任指出,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最終都可能面臨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引發黃斑部水腫影響視力。根據國外研究顯示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後的4~5年,約10%會出現視網膜病變;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確診的同時,就有20%的患者已有視網膜病變,因此二型糖尿病患者在發現時,就應趕緊至眼科做第一次眼底檢查,以免延誤病情,喪失視力。張主任補充,因眼底黃斑部積水,病患初期視覺感光度會變差,視野顏色會變淺,不過一般人不易察覺,大多要到雙眼視力下降、模糊,視線有黑影、扭曲變形,才會求醫。在眼科,臨床上多以螢光眼底攝影及眼底光學斷層掃描(OCT)檢查,再經由醫師判斷黃斑部水腫的型態,對症下藥,提升治療成效。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 可改善黃斑部水腫張集皇主任說,糖尿病性黃斑部水腫患者應積極治療,目前已有眼內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可改善黃斑部水腫,視力回復機會大,相較於傳統雷射治療,可避免細胞永久性傷害。不過,張主任也說明,每位患者治療方式不同,應以視力下降程度、侵犯範圍及嚴重程度來選擇最合適的治療。張集皇主任提醒,糖尿病患者務必控制血糖,且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可減低罹患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的發生,此外也要注意血壓、血脂,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生活作息,均衡飲食,適量運動,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