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

腸病毒不是小孩的專利 大人也會感染

腸病毒不是小孩的專利 大人也會感染#重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50多歲身材壯碩的陳先生,因為半夜嚴重喉嚨痛跑到醫院掛急診,經過醫師初步處理之後,隔天不僅症狀沒有好轉, 喉嚨反而更紅腫、不舒服,同時出現發燒的情形。陳先生再到耳鼻喉科看診,醫師當下反射性地檢查,發現他的手掌與腳掌長了不少小紅疹,還有一些小水泡與潰瘍,醫師告訴他是感染到「腸病毒」! 他很納悶,這不是小朋友才會得的手足口病,怎麼大人也會得?    時常看到小朋友,因感染腸病毒而停課或是死亡的案例。其實腸病毒感染並不是幼兒的專利,大人也會得腸病毒,只是症狀大多比較輕微,也因此民眾常會和感冒與流感或其他病毒感染疾病相互重疊,容易搞混。腸病毒其實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就像狗有分柴犬、貴賓狗、拉布拉多犬等),每一型的腸病毒感染後的臨床症狀也不完全一樣,其中最惡名昭彰的是「腸病毒71型」。它最容易引起神經系統的併發症,也因為腸病毒有太多型別了,即使曾經被腸病毒感染過,未來還是有可能會再被感染的。腸病毒感染為幼兒常見的疾病,腸病毒指的是一群病毒,包含小兒麻痺病毒、克沙奇病毒、伊科病毒及腸病毒等。每一個種類還可再分為多種型別,總共有數十種以上,其中以感染腸病毒71型最容易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小兒麻痺病毒因疫苗的施打關係,在台灣發生的機率偏低,但近年來仍有感染的案例發生,而其他種類的腸病毒,就有可能輪流發生。此外, 5歲以下的幼兒和新生兒為腸病毒重症的高危險群,更要小心留意病情的變化。由於台灣氣候溫暖潮濕,而腸病毒又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因此以夏季4月到秋季9月為主要流行期。但其實全年都有腸病毒感染的個案,冬天也會有腸病毒病例,只是比較少而已。腸病毒傳播途徑與症狀腸病毒又稱為「手足口病」,具有非常強的傳染性,也正因為如此,在學校及公眾場合容易發生群聚傳染的狀況。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經由接觸病患皮膚上的水泡及分泌物而傳染。家中嬰幼兒也可能因父母或照顧者,從戶外環境或公共場所將病毒帶回家中,經由上面所提到的接觸或飛沫而感染。因為大人症狀比較輕微,所以嬰幼兒也可能因為接觸到無症狀但帶有病毒之家長的口鼻分泌物而感染。5歲以下的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要特別小心留意病情的變化。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5天內,家長與其他照顧者要注意,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到大醫院接受檢查與治療。在發病前幾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具有傳染力,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感染腸病毒後約2到10天開始出現症狀,可以在喉嚨發現水泡。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統計指出,每一千名5歲以內的腸病毒患者,約有1~2名會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一旦出現嚴重的併發症,腸病毒的死亡率可高達33%!雖然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仍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來有效降低感染的機會。腸病毒預防方法*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升免疫力。*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避免傳染給別人。 *注意居家及校園等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流行季節,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新生兒可多餵食母乳,以提高抵抗力。兒童玩具應經常清洗、消毒。 *幼童照顧者或接觸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回家後應立即洗手、更衣,沐浴。(本文摘自/顧好耳鼻喉,不怕恐怖病毒找上你/橙實文化)

流感和感冒有什麼差別?重症要提防!

流感和感冒有什麼差別?重症要提防!#重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流感和感冒有什麼差別呢?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所造成的傳染病,因為症狀比其他病毒引起的感冒嚴重許多,所以特別受到重視。感染流感病毒後,除了咳嗽、流鼻水、喉嚨痛外,還可能發高燒、頭痛、全身痠痛。嚴重時可能出現肺炎、心肌炎、腦膜炎等致命併發症。施打流感疫苗能幫助我們預防流感,降低流感重症的風險。然而,因為流感病毒容易發生變異,即使打過流感疫苗,還是有可能會得到流感。 流感能夠治療嗎?大部分感冒都沒有藥物可以治療,至於流感已經有抗病毒藥物可以使用。早期的抗病毒藥有口服和吸入劑型,但需要每天兩次,連續使用五天。現在有單次口服的新藥,能抑制流感病毒複製,降低傳染力,因為只要服用一次,較不會因為忘記吃藥而中斷療程。至於餵藥不方便或無法進食的患者,還可選擇單次點滴靜脈注射的抗病毒針劑。提醒您,老年人、嬰幼兒、孕婦、或肝病、腎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是流感重症的高危險群,務必盡早接種流感疫苗,若出現感冒症狀也要趕快就醫,掌握48小時的黃金治療期喔。(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台南首例 2歲女童染腸病毒重症

台南首例 2歲女童染腸病毒重症#重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南市本周出現今年首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個案,患者是北區一名2歲女童,1月中旬發病後,手掌出現輕微紅疹、喉嚨紅腫、持續高燒,看診後返家突然抽搐,再被送醫,確診是腸病毒71型引起腦幹腦炎。台南市衛生局提醒,家長和學校應注意孩童健康,教導孩子勤洗手。勤洗手防疫不二法門這名女童是台南今年首例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也是全國第二例重症患者,經靜脈注射人類免疫球蛋白治療後,抽搐及高燒症狀明顯改善,已康復出院。台南市衛生局提醒,腸病毒雖未進入流行期,但社區仍可能有腸病毒71型零星個案出現,學校、教托育機構、補習班業者及家長應督導學童養成良好個人衛生習慣,確實洗手,生病不上學。手部衛生為預防腸病毒最重要方法,吃東西前、照顧小孩前、看病前後、如廁後及擤鼻涕後應確實執行洗手五步驟:濕、搓、沖、捧、擦,雙手抹上肥皂,指尖、指縫、手心、手背、腕部徹底搓揉至少20秒,再以清水沖洗乾淨,防疫不二法門還是用肥皂勤洗手。使用稀釋漂白水消毒環境環境消毒建議使用漂白水,可破壞細菌、病毒蛋白質,是便宜且功效快速的消毒劑;消毒濃度建議使用 500 ppm漂白水,巿售家用漂白水濃度一般在5~6%,取 100 ml漂白水,加入 10 公升的清水中攪拌均勻即可,清潔時應穿戴防水手套、口罩等防護衣物,擦拭時消毒反應時間至少10分鐘以上,再使用清水擦拭清潔,課桌椅、教具、玩具、遊樂設施、門把、娃娃車等為重點消毒目標。出現嗜睡抽搐應速就醫衛生局呼籲,腸病毒71型傳染力極強,幼童感染易造成腦膜腦炎、腦幹腦炎、腦脊髓炎,學校、教托育機構及家長應持續注意孩童健康,一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應盡速送醫。

9招有效預防腸病毒 留意重症避奪命

9招有效預防腸病毒 留意重症避奪命#重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炎熱夏季是腸病毒的流行季節,大多數感染的人沒有症狀或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但5歲以下的嬰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國內目前已研發出腸病毒71型疫苗,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目前尚未上市提供接種。烏日林新醫院小兒科廖偉利醫師指出更要特別留意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包括:嗜睡、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建議盡快至小兒科接受檢查及治療。務必留意嗜睡、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 腸病毒重症症狀廖偉利醫師表示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它們會在人類的腸道黏膜生長繁殖,近年來陸續發現多種型別,現在已經有上百種腸病毒了!腸病毒主要經由腸胃道(吃到受污染的水或食物)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打噴嚏)傳染,也可經由接觸到病人的分泌物(皮膚的水泡潰瘍)而受到傳染。有些腸病毒則引起特殊的表現,例如:疱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出血性結膜炎、無菌性腦膜炎,甚至肢體麻痺、心肌炎等等。在發病前幾天即具有傳染力,通常發病後一週內的傳染力最強。即使疾病痊癒,病人仍可持續從糞便中排出病毒達6到8週之久!腸病毒感染症目前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性症狀治療,例如:止痛、退燒藥等,以及預防治療脫水。絕大多數病人會在7至10天內自行痊癒,照顧上要小心處理病人的排泄物、處理完必須立即洗手、注意衛生不用共用碗盤器具、多補充水分、多休息。有效預防腸病毒 請你跟我這樣做1)正確勤洗手習慣:濕搓沖捧擦。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提升免疫力。3)兒童玩具經常清洗消毒。4)注意家中衛生清潔及通風。5)流行期間避免出入空氣不流通人潮擁擠的公共場所。6)返家後撫摸擁抱嬰幼兒前,應先洗手。7)大人及小孩都要注意個人衛生。8)新生兒及嬰兒多餵食母乳,以提高免疫力。9)接觸或哺育新生兒前應洗手,必要時務必更衣、戴口罩;除了母親及主要照顧者外的人員盡量避免碰觸新生兒!

對抗腸病毒 7大護法全公開

對抗腸病毒 7大護法全公開#重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腸病毒是一群60幾種病毒的總稱,每年的4至9月是腸病毒的流行高峰季節,即使得過一種腸病毒,還是有可能感染其他型別。腸病毒主要是經由糞口、飛沫、接觸病患的口鼻分泌物而傳染,小孩和大人都可能被感染。建議民眾養成勤洗手的習慣,才能徹底預防腸病毒來襲。小孩沒出門也會得腸病毒腸病毒是可以存活在物體表面的,包含手扶梯、電梯樓層按鍵、滑梯扶手、公車拉環等,所以寶寶即使只是路過管理室拿取包裹、到樓下社區玩耍都算是出過門,並不是沒上學就不會得腸病毒,即使寶寶真的沒出門,大人外出上班,回家沒洗手就抱寶寶,依然有可能讓寶寶染上腸病毒的風險。大人染上腸病毒時,大多是沒有症狀或只有類似上呼吸道感染(例如:咳嗽、流鼻水等)的症狀,因此容易輕忽而傳染給家中的小孩。小孩常見的腸病毒症狀有發燒、口腔後部、手掌、腳掌及膝蓋及臀部周圍出現小水泡、紅疹子。若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抽搐、持續嘔吐、肌躍型抽搐等症狀,有可能是腸病毒重症前兆,應立即就醫。預防腸病毒7大重點:腸病毒經由口、飛沫、接觸之途徑傳染,腸病毒的潛伏期約為3到6 天。 傳染能力最長可以存在呼吸道中1至3星期,且好發於5歲以下幼兒,又容易造成群聚傳染。1.經常正確洗手,並養成不亂摸口鼻的習慣。2.照顧或接觸幼童者應注意個人衛生,避免將病毒傳染幼童。3.居家環境與兒童玩具常清洗、消毒,勿放入口中舔咬。4.注意居家環境清潔衛生及保持良好通風。5.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擁擠之公共場所及與疑似感染者 (家人或同學)接觸。6.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7.生病時,應儘速就醫,並請假休息。加強預防 剋除腸病毒提醒家長與幼托機構應預防重於治療,教育小朋友平時養成勤洗手、咳嗽時應以手帕或衛生紙掩口鼻等咳嗽禮節、定期以500ppm漂白水進行環境消毒。若不慎感染腸病毒,應落實請假在家隔離至少7天。

夏季腸病毒發威中 更衣洗手不可少

夏季腸病毒發威中 更衣洗手不可少#重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5月12日至5月18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共計8,549,較前一週增加19%,近期就診人次持續上升;今(2019)年累計11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以感染腸病毒71型為多。由於成人感染腸病毒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容易因疏於防護而傳染給家中幼兒,因此疾病管制署特別提醒,民眾外出返家務必先更衣,摟抱、餵食嬰幼兒前,應以肥皂正確洗手,以降低腸病毒傳播的機會。每年腸病毒的疫情總在3-4月後,但台灣屬於亞熱帶氣候,全年都有感染案例發生,因此家中有幼兒的家長都要特別警戒。一般孩童如果得到腸病毒,約在一個星期左右就會痊癒,常見的表現為發燒及一般感冒症狀、手足口病、皰疹疱疹性咽峽炎等。如何預防腸病毒呢?1.勤洗手,保持良好衛生習慣,並時常清潔個人隨身用品。2.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充足睡眠。飲食除蛋豆魚肉類外,也要多吃青菜水果。3.保持生活空間整潔與通風,勤清潔可避免病毒殘留,降低傳染的機會;保持空氣流通可避免群聚感染。4.避免出入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場所,降低病毒傳染機會。5.配戴口罩,出入公眾場合或人潮擁擠的場所,如捷運上、公車上、演唱會等,戴上口罩準沒錯。6.哺餵母乳,新生兒可多餵母乳,提高嬰兒的抵抗力。7.到家先更衣或盥洗,若家中有嬰幼兒或孩童,可降低外界病毒的傳染。8.兒童玩具要注意,避免孩童放入口中,並且定期清洗。尤其是帶毛玩偶,可避免病毒殘留及過敏的發生。疾管署呼籲,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併發重症高危險群,一旦出現嗜睡、意識改變、活動力不佳、持續嘔吐、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若未及時治療易引發腦幹腦炎、心臟衰竭、肺水腫與肺出血等重症,提醒民眾應留意家中幼兒健康,如發現有上述前兆病徵,應儘速送大醫院治療。

疫苗接種防蚊避日本腦炎!重症恐致死

疫苗接種防蚊避日本腦炎!重症恐致死#重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台灣每年5至10月為日本腦炎流行季,其中6至7月為流行高峰。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今(2019)年首例日本腦炎確定病例,為高雄市60多歲男性,5月1日開始出現發燒、頭痛、抽搐及意識不清等症狀就醫並收治住院,4日由院方通報後轉院治療,並於17日檢驗確診,目前個案仍意識昏迷在加護病房治療中,同住家人1人日前有疑似症狀。重症損腦恐致死 預防接種別輕忽!日本腦炎為蚊媒傳染病,在台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病媒蚊。大部分的人感染日本腦炎後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最有效的預防方法為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提醒民眾應按時帶家中滿15個月以上的幼兒至各地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疫苗,以避免因感染衍生嚴重後遺症。此外,成人如住家或工作場所鄰近豬舍、水稻田等高風險環境或自覺有感染風險者,可前往旅遊醫學門診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病媒蚊預防方式:日本腦炎病媒蚊常孳生於水稻田、池塘及灌溉溝渠等處,吸血高峰為黃昏與黎明時段,請民眾儘量避免於病媒蚊吸血高峰時段,在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等高風險環境附近活動;如無法避免,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並於身體裸露處使用含敵避(DEET)或派卡瑞丁(Picaridin)成分的防蚊藥劑,避免被病媒蚊叮咬而感染。

重症醫師的告白:不要成為孩子的壓力

重症醫師的告白:不要成為孩子的壓力#重症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許雅茹/整理報導)「我不希望我的兒子,在面對困難的醫療抉擇時,要承擔我現在看到家屬的壓力。」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暨內科加護病房主治醫師陳易宏表示,在臨床時常遇到重症患者無法表達意願或事前未做好決定,以至於醫療決定的責任和壓力,都落在家屬身上。為了不讓自己的家人和孩子,未來也面臨同樣的窘境,陳易宏與太太日前相偕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加護病房為預立醫療執行最前線陳易宏指出,隨著科技進展,三、五十年前慢慢有加護病房和重症的照護,然而,對於人權、尊嚴的提升,似乎沒有跟上科技的腳步。「維持失智症、重度昏迷等這些病人生命所需的醫療,當病人意識清楚的時候,他有權利拒絕,為什麼意識不清就沒有權利了呢?病人在還沒插管之前可以拒絕,插管之後為什麼就沒有權利拒絕了呢?」。當過往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和當今的《病人自主權利法》問世後,陳易宏意識到人性的尊嚴和人文,是日漸進步以及被實現的。他指出,加護病房正是預立醫療執行的最前線,而平日在臨床上所遇到的問題,驅使他有強烈的意願來接受預立醫療照護諮詢門診。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減輕家屬壓力「有沒有什麼保障,在我沒有辦法享受生命的價值的時候,不要再去維持我的生命?」陳易宏與太太結婚以來,太太一直問他這樣的問題。陳易宏說明,太太是一個非常獨立自主的人,總認為生命的價值高於生命的本身,生命的體驗高於生命本身,當一個人沒有辦法再享受音樂、文學、大自然等等,無法感受風吹過身上的感覺、聞到花草的香氣,她覺得生命是沒有價值的。因此,當《病人自主權利法》在今年上路,太太也就趕緊一起來簽署。總是在感受患者病情沒有好轉,此時陷入兩難的家屬的心情,陳易宏不希望兒子,將來在面對困難的醫療抉擇的時候,也要承擔他現在看到病房家屬的壓力,他提及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對自己、家人、孩子是最好的遺囑。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