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

基因作祟!甲亢藥竟使白血球驟降、增死亡風險

基因作祟!甲亢藥竟使白血球驟降、增死亡風險#死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甲狀腺機能亢進雖然是個常見的疾病,但卻有10%的患者在接受抗甲狀腺藥物治療時,會出現皮膚發癢的副作用,且嚴重的是還會引起無顆粒性白血球症,一旦白血球嚴重缺少時,就會增加感染、死亡率。因此,為了解抗甲狀腺藥物與無顆粒性白血球症間的關係,台大醫院與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團隊,歷經了15年的研究調查,終於發現,人體中若帶有「HLA-B*38:02」和「HLA-DRB1*08:03」2種特殊基因時,就會增加無顆粒性白血球症風險,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自然通訊期刊》。2種特殊因子齊上身 風險將增48.41倍台大醫學院內科張天鈞醫師表示, 該研究反覆從42位患者身上進行研究,發現帶有HLA-B*38:02基因之服藥病患,發生無顆粒性白血球症風險,為未帶有此基因之服藥病患的21.48倍;而帶有HLA-DRB1*08:03基因者,風險為未帶有該基因者的6.13倍此外當兩者都有時,風險則為未帶有這兩個基因者的48.41倍,只不過,目前研究只適用於亞洲人,不適用於西方人,因為隨著地區不同,每個種族的免疫也有所不一。白血球過少 抵抗力弱、增感染風險至於到底什麼是無顆粒性白血球症,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陳沛隆醫師表示,一般來說每個人的體內都有5000~9000顆不同類型白血球,其中顆粒性白血球佔了一半以上,約有2000~6000顆,所以,當顆粒性白血球降至每500/mm3以下時,就稱為無顆粒性白血球症。當白血球過少時,若不適時停藥、治療的話,抵抗力就會變弱,進而增加感染風險及死亡率。一旦檢測出爐 民眾即可降低各種風險根據此結果,目前研究團隊已申請專利保護,期望在一年之後,可幫助患者預先檢驗,若檢出此二基因,就可調整治療策略,甚至可能可考慮在使用貝他交感神經阻斷劑及鋰鹽後,即開刀治療,不僅降低各種風險外,還能減少開銷。

大陸蜱蟲肆虐 SFTS傳17人死

大陸蜱蟲肆虐 SFTS傳17人死#死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夏日天氣悶熱,蚊蟲容易聚集,若只是單純的蚊子咬,只覺皮膚搔癢,過幾天就沒事了,然而中國大陸卻傳出蜱蟲叮咬而引起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的疫情,不僅有7%的死亡率,近幾年連日本、南韓都曾傳出疫情,實在不可大意。蜱蟲叮咬恐染SFTS 潛伏期長達14天MERS疫情剛解除警報,中國大陸卻傳出,因蜱蟲叮咬而引起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SFTS),5月疫情頻繁,今年截至該月份,病例共達523例,其中17例死亡,SFTS是因遭帶有SFTSV這種新型病毒的蜱叮咬而感染,潛伏期約5至14天。患有SFTS會有發燒、疲勞、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並伴隨血小板及白血球減少,嚴重時可出現出血及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死亡率為7%左右,中國大陸、日本及南韓近年均有疫情發生,前往旅遊的民眾應多加留意。戶外活動 應著淺色長袖衣物疾管署提醒有計畫前往中國大陸的民眾,勿長時間坐臥於草地、樹林等環境,並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將褲管塞進襪子或鞋子裡,盡量避免穿涼鞋,於衣物及皮膚裸露部位塗抹衛生福利部核可之防蟲或防蚊藥劑;活動結束後應檢查全身是否遭蜱蟲叮咬或附著,並儘快沐浴及換洗全部衣物。

新北今年首例 男童染腸病毒重症死亡

新北今年首例 男童染腸病毒重症死亡#死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新北市今(12日)確診今年首例腸病毒併發重症死亡個案。是名居住三峽區的新生男嬰,5月27日出生後即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心肺衰竭、肺出血等症狀,檢驗為感染腸病毒克沙奇A16型,經急救後仍因腸病毒感染合併多重器官衰竭死亡。新北市衛生局提醒懷孕的媽媽及家有嬰幼兒的民眾,由於腸病毒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應落實正確勤洗手,防範感染腸病毒。全台已有3例重症  出現前兆速送醫104年截至目前,全國有3例腸病毒重症個案。衛生局代理科長陳小燕表示,腸病毒主要經由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傳染,亦可經由接觸感染者的分泌物而受到感染,或甚至可能透過自然生產過程或產後接觸傳染給新生兒,提醒準媽媽們,產前14天至分娩前後,應注意自身及其他家中幼兒的健康狀況,如有發燒、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肋肌痛等症狀,應告知醫師,並與新生兒採取適當隔離措施。陳小燕提醒家長,照顧生病的嬰幼兒時,若感染腸病毒應注意觀察是否出現「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一旦出現上述任一情形,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治療。

勿自行處理野生死亡動物 以免染上狂犬病

勿自行處理野生死亡動物 以免染上狂犬病#死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白鼻心染病案例再添一例!日前,雲林縣古坑鄉發現一隻死亡的白鼻心,經過檢驗確診感染狂犬病,為雲林縣境內首例白鼻心確診狂犬病陽性案例,也是國內第5例,因此農委會提醒民眾,如發現任何死亡野生動物,應通知所在地動物防疫機關處理,切勿自行處理,以免染上狂犬病。102年迄今年為止 共檢測467例狂犬病自102年迄今年為止,共檢測野生動物、犬、貓及蝙蝠有4,920件,其中計有462例鼬獾、1例錢鼠、1例遭鼬獾咬傷後隔離觀察之幼犬及5例白鼻心確診感染狂犬病,其餘皆未檢出狂犬病。而雲林地區102年起針對家鼠、松鼠、土播鼠、錢鼠、白鼻心、犬、貓及鼬獾等183件檢測,其中有29件鼬獾及1件白鼻心為陽性案例,此案例為雲林縣第1件白鼻心陽性,至今雲林縣僅古坑鄉為狂犬病陽性病例區,但為避免疫情擴及犬貓,請處於高風險地區的民眾,請盡攜帶飼養之犬貓,至診所施打狂犬病疫苗。遵守二不一要 才能確保人畜安全農委會也提醒飼主,當犬貓施打完狂犬病疫苗後,應領取預防注射證明書及當年度的預防注射證明牌,並於攜帶犬貓出入公眾場所時,務必為犬貓繫掛證明牌,以利辨識,以免受罰。最後,再度呼籲民眾,請確實遵守「二不一要」不要棄養寵物,不要接觸及捕捉野生動物,要為家中犬貓每年施打狂犬病疫苗,提升整體免疫覆蓋率,如此才能確保人畜安全。

出生9天體重降近千克 女嬰黃疸上身險喪命

出生9天體重降近千克 女嬰黃疸上身險喪命#死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每個新生兒都是父母親手上的心肝寶貝,深怕只要一不小心,就會讓他們受傷、生病,甚至留下不可逆的後遺症,特別是黃疸! 日前,一名出生9天的女嬰,因進食狀況不佳、全身肢體僵硬、一天只換兩次尿布等,在短短九天內體重就下降900克。直到就醫檢查,才發現她的黃疸指數竟飆升至36.06mg/dL,超出一般正常值的數倍,因此,立即接受換血、照光治療、補充水份等處理,才逐漸退掉黃疸救回一命,但也卻留下雙側聽障的後遺症。黃疸好發高峰期 為出生後7~10天台北榮總新生兒科陳淑貞醫師表示,一般來說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好發的高峰期,為出生後的3~5天,直到第7~10天才逐漸恢復正常,但因現行健保住院天數的規定下,新生兒發生黃疸的期間,早已出院返家,因此,大多都在家中發生。雖然嬰兒室護理師,在住院期間會教導父母觀察生理性黃疸的技巧,但因缺乏膚色比對的工具,爸爸媽媽常無法判斷膚色變黃的程度,往往驚覺膚色不對勁時,膽紅素值已經很高,且其中更有35%被確診為「高膽紅素血症」。罹患核黃疸 恐造成神經功能障礙根據統計指出,有六成的新生兒會出現生理性黃疸, 而目前國內對於足月新生兒之照光標準,為出生24小時內10mg/dl、24~48小時12 mg/dl、48~72小時15 mg/dl、或滿72小時後17 mg/dl,當指數超過18 mg/dl,就會被視為高膽紅素血症。若未及時治療,高膽紅素血症有2%的機率會進展成核黃疸,一旦罹患核黃疸,死亡率將達6.4%,即便存活下來,也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功能障礙,如認知障礙、過動或學習障礙,甚至引發腦性麻痺、聽力喪失及智障等。蠶豆症、早產 皆為黃疸高危險群雖然核黃疸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功能障礙,但其實只要及時治療,是可避免掉這些問題上身的,因此,陳淑貞醫師提醒,像是蠶豆症、早產、母子血液不合、家族性高黃疸、餵食不良等,皆屬於高危險群,只要在新生兒出生後多加觀察,留意膚色症狀,如有應異狀盡速就醫檢查,就可以降低風險。

流感發威!全台已累積三例死亡個案

流感發威!全台已累積三例死亡個案#死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隨著數波寒流接連襲台,也正是宣告全台進入流感警戒期,根據疾病管制署監測資料,全國及本市的類流感急診就診百分比已連續3週升高,呼籲流感高危險群,老人與小孩,還有孕婦,應趕緊接受流感疫苗接種。進入流感高峰 四十五例併發重症台中市衛生局指出,近三週台中市類流感急診就診百分比為9.15%、9.68%、10.28%,均略低於去年同期,不過截至上週,全國流感併發重症案例已達45例,其中3例死亡,台中市則有2例確定個案,年齡分別為58歲的女性與96歲的男性。衛生局表示,一般性感冒與流行性感冒初期症狀類似,流行性感冒主要症狀為發燒、頭痛、肌肉疲倦、流鼻涕、喉嚨痛,若感染H3N2流感病毒,一旦輕忽就醫,較易併發重症甚至死亡,如有出現發燒超過38度且持續3天以上,一定要迅速就醫,接受流感抗病毒藥物治療。此外,定期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併發症最有效的方式,目前臺中市政府提供2萬5千劑免費流感疫苗開放全體市民接種,請民眾儘速至流感合約院所或衛生所接種,保護自己及最愛的家人健康。

活更久!研究:每天吃全穀 可降低死亡率

活更久!研究:每天吃全穀 可降低死亡率#死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飲食習慣的改變,外食族人數增加,以致有多數民眾攝取過多精緻食物,進而忽略蔬果纖維量的攝取,因此,為了民眾健康著想,就連國健數新版每日飲食指南,也強調主食類應以全穀或未精製的原態食物為主,至少要佔主食類的1/3。由此可見,全穀已成為一種新趨勢,且根據在美國有項最新研究指出,攝取越多全穀食物,例如:燕麥粥等,有助於延年益壽,降低死於心臟病的風險,但這飲食方式不會影響死於癌症的風險。每天攝取28克全穀 可降低5%死亡風險該研究主要是由哈佛大學,從1980年中到2010年間,針對7.4萬名女性及近4.4萬名男性進行分析,結果在1984年時,受訪者的健康狀況皆良好,直到2010年時,卻已有2萬6000人死亡。對此,研究人員發現,每天攝取約28克全穀(如糙米、燕麥片、全麥麵包)的人,不僅可降低5%死亡風險,也能減少9%死於心臟病的風險,只不過就算全穀類食物吃多,也並不代表死於癌症的機率會降低,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

研究:大腸癌患者愛看電視 恐增加死亡風險

研究:大腸癌患者愛看電視 恐增加死亡風險#死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科技產品的發達,現在不管是大人、小孩幾乎人手一台3C產品,且回到家後也是緊盯著電視、電腦不放,但你知道嗎?這對於大腸癌患者而言,恐怕會增加死亡風險,根據美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出,大腸癌患者如果看太多電視,可能會降低存活率,反之若是一星期運動7天,則可有助於延長壽命、增加存活率。少看電視、多運動 有助於減少死亡風險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團隊針對約56萬名年齡介於51~71歲的男女進行調查,而這些人在分別在了1995年和1996年間都曾填寫過,有關於健康、生活方式等問卷。結果其中近3800名受測者,在研究開始後5年內均罹患大腸癌,且與不運動的患者相比,每周運動7小時,甚至更多時間的人而言,則降低 20%的死亡風險,此外,研究人員在2004~2008年間,又從這些人當中選出1800人進行追蹤問卷,結果發現每周運動7小時,甚至更多時間的人降低31%的死亡風險。由此可見,大腸癌患者若能盡量減少看電視時間,最好每天以不超過2小時為限,並增加運動時間,每周4小時以上的話,就能減少死亡風險,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臨床腫瘤學期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