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療

《醫點通》罹患癌症,關鍵5大問

《醫點通》罹患癌症,關鍵5大問#癌症治療

一旦被診斷罹患癌症,正確的心態除了正向思考外,還須冷靜下來充分瞭解自我疾病的真正狀況,把握治療良機,以取得最好的治療成效。光田綜合醫院腫瘤內科郭集慶醫師提醒,務必珍惜自己「知的權利」和自主原則,讓自己參與治療決策的過程,而有能力決定治療的方式,不至於陷入沮喪及憂鬱當中。郭集慶醫師表示,若不幸罹癌,以下五點是在就診時應該詢問醫師的關鍵問題。原發的部位是在什麼器官或組織呢?目前有無淋巴的轉移?有無轉移至遠處器官?癌症分期屬第幾期?抗癌計畫的順序如何?需不需要「前導型」治療(如根治性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前的事先治療)?需不需要手術前化療或放射治療呢?不同的治療模式其利弊何在?器官保留手術是否可行呢?例如乳房保留手術,能免於乳房全切除又能得到相同療效。

孕期內發現乳癌,腹中寶寶怎麼辦?

孕期內發現乳癌,腹中寶寶怎麼辦?#癌症治療

台灣女性罹患乳癌者,有年輕化的趨勢,其中年齡小於四十歲,大約佔了百分之三十。曾有位三十五歲的女性,懷孕後突然發現乳房腫瘤,掙扎許久,終於鼓起勇氣到乳房外科的門診做進一步的超音波檢查,醫師建議需做切片,但她十分憂心之後如果要開刀、化學治療等,是不是會影響到肚子裡的寶寶。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乳症外科王馨鎂表示,像這樣”懷孕期到生產過後一年間”發現的乳癌,都可統稱為「妊娠乳癌」。雖然與同樣年紀同樣期別的患者相比較,其治療的預後是相同的,但因為孕期以及哺乳期的乳房腫脹,乳腺緻密,以及傳統上不希望在這時期有所動作的觀念,造成診斷確定的時候,腫瘤普遍比較大,癌症的分期也當然屬於比較後期了。一般認為,妊娠乳癌的手術選擇,和其他的乳癌病患並沒有不同。但王馨鎂醫師說明,由於實施部分乳房切除的患者,需要在術後接受放射線治療,而輻射線又被認為會增加胎兒器官發育遲滯和功能障礙,因此,除了懷孕末期以及強烈要求保留乳房外觀的病人之外,通常醫師會建議病人進行乳房全切除手術。至於為了診斷或治療所需要的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之下都是安全無虞的。王醫師表示,化學治療在懷孕的第二期和第三期進行,一般相信都是安全的。統計上顯示,除了寶寶的出生體重較輕之外,對於健康並沒有長遠的影響,生出畸型兒的比例,也和其他健康婦女是一樣的。因此,懷孕當中的化學治療,其適應症和劑量選擇,也和其他的病人沒有差異。終止懷孕本身,對於妊娠乳癌的治療預後並沒有幫助。除非是在懷孕的非常早期發現罹癌,或是診斷為晚期乳癌,考量到治療本身對胎兒發育的傷害,或是因為懷孕可能對療程的進行造成影響,才會建議病患終止懷孕。總括而言,妊娠乳癌的預後,和懷孕本身並不相關,但對於家庭以及心理的衝擊,卻比其他的時期來得重大。王醫師建議,應該以體貼的心,去了解患者百轉千折的情緒,但患者也要冷靜的與醫師溝通,找出雙方都認同的治療計畫,才能達到最好的治療成效。

戰勝惡性腫瘤“新”契機

戰勝惡性腫瘤“新”契機#癌症治療

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許多原本無法治癒的癌症病患,可以找到戰勝惡性腫瘤的契機。目前醫學上對於較大腫瘤,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放射腫瘤科謝忠志醫師指出,可考慮手術前「放射線治療」,增加其完全切除腫瘤的機會與存活比率,提高病患之生存意志及生活品質。目前癌症的標準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化學藥物與生物製劑治療(含荷爾蒙或免疫治療或標靶治療等),及放射線治療三大類。謝忠志醫師表示,傳統上針對惡性腫瘤的開刀切除方式以大範圍的根除性手術為主,為了獲得足夠安全邊緣,這種手術法會聯帶切除較多周圍正常組織。但隨著『器官保留』意識的抬頭,因此很多癌症的治療主流已不再是大範圍切除之廓清手術,取代的是以範圍較小的局部切除,再加上放射線(或合併化學藥物)治療作為輔助,讓病患得以保留較多的正常器官或組織。放射線治療在癌症醫學所占的角色日益重要。謝忠志醫師說,比起傳統直線加速器,新型直線加速器-「影像導航式放射治療」,此設備具有功能強大的醫學影像處理、治療計畫與劑量運算系統,除了能提供更先進的放射劑量傳輸與治療前之確認驗證系統外,更具備三度空間即時影像掃描之功能,能清楚掌握身體內腫瘤大小、位置與動態。謝醫師強調,經由此種新式的醫用加速器與放射治療計畫系統,能克服在治療過程中,因患者呼吸或本身不自覺或不自主運動,或腫瘤體積變化所產生的照野偏差,精準地將放射劑量傳輸至所欲照射的腫瘤部位,也可以大幅減少在傳統放射線治療中,造成放射劑量落於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器官上,因此較能明顯降低副作用,提昇治療效果,達到放射線治療之最佳目的。  另外,針對某些手術切除後,依然存在有較高復發風險的患者,若輔以手術後的放射線治療,亦可大輻度降低其復發率。受惠醫療科技的發展,一般民眾應定期接受癌病之篩檢,特別是有罹癌危險因子者,如能早期診斷,並經由專業的醫療團隊擬訂治療計畫,給予最適當的治療方式,多數的癌症不再是絕症了。

健康密碼3蔬2果 癌症遠離我

健康密碼3蔬2果 癌症遠離我#癌症治療

根據國內外醫學研究顯示:若飲食不均衡,短期易造成疲勞、注意力不集中、便秘、過胖、過瘦…等等,長期則會引發一些慢性疾病,甚至是癌症。所以培養正確均衡的飲食觀念與習慣,是健康的不二法門。根據衛生署從民國69年至85年歷經三次全國性國民營養調查,國人油脂攝取量明顯增加,蔬菜、水果方面的攝取卻嫌不足,文明病的發生率直逼先進國家。綜觀台灣近幾十年來十大死因的演變,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劉麗華指出,名列前茅的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病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均與飲食習慣有關,因此為了預防慢性疾病的發生,首要之途就是在飲食上建立少油脂、高纖維的正確觀念,平日多食用蔬菜、水果這些不含油脂又富含纖維質的食物。蔬菜、水果、榖類中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一些非常重要之植物性化學成份,具有促進健康與抗氧化功效,不僅可提供維護健康所需的營養素,更可以讓身體保持最佳狀態,天天攝取,才能常保健康。劉麗華營養師表示,這些成份對細胞從正常狀態轉變成癌細胞具有明顯抑制能力,所以近年來在預防癌症方面,普遍被提及。植物性化學成份雖不屬營養素,但已被譽為「21世紀的明星食物」,主要就是因植物性化學成份如「茄紅素、花青素、類胡蘿蔔素、多酚類、吲哚、植物皂素、菇類、松稀油」等具有抗氧化作用,是防止老化、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因子;另外還有屬植物性荷爾蒙的異黃酮,可和人體荷爾蒙競爭受體,具有調節荷爾蒙,預防乳癌的功用。為了讓民眾方便分辨,將蔬果分為紅色、橙黃色、綠色、藍紫色、黑色、白色系列,建議每天攝取不同群組的各種蔬果。包括了每天2碗半(3份)的蔬菜及2份水果(每份約棒球大小),可獲得蔬果食物中之植物性化學成份。      劉麗華營養師強調,根據專家研究,六成至七成的癌症是可以預防的;即透過飲食調整、運動及減輕體重的方式預防。「預防勝於治療」,現在就從平日飲食習慣著手,並攝取足量、多樣的蔬果,以降低及減少癌症的發生。

只要5C.C的血 為自己做好深度癌症健檢

只要5C.C的血 為自己做好深度癌症健檢#癌症治療

聽到癌症,你怎麼想呢?國人可說是聞癌色變,然而最好的治癌方法仍然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因為醫學研究發現,癌症的形成與基因及環境因素息息相關,因此,新一代以基因來檢測體內癌細胞蹤跡,甚至可早期預測的「癌症基因分子標記」檢測技術愈來愈受到重視。光田醫院腫瘤內科郭集慶醫師表示,現在只須經由5c.c.的血液即可完成檢查,除了對於零期癌症的篩檢率更高外,其方便、省時的優點也符合現代人重視經濟效益的特性。自從基因被解碼之後,醫學便朝向基因與疾病之間的關連作研究,郭集慶醫師指出,目前已經知道將近四千多種的疾病是與「基因」有關,因此,若是能夠早期預測出自己是否是罹癌高危險群,是每位注重自己身體健康者所關心的。「癌症基因分子標記」檢測技術可偵測絕大部分的上皮細胞癌,包括國人最常罹患的如肝癌、肺癌、乳癌、胃癌、口腔癌、子宮頸癌、淋巴癌,均有相當比例可檢測到此基因之變異,因此能在第一時間發現並施以積極的治療,將可避免民眾長期處在罹癌恐懼的威脅下。郭集慶醫師強調,癌症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成效是最佳的,同時也是對抗癌症的不變法則,但是一些癌症篩檢工具其侵入性的檢查項目,卻常常讓民眾望之卻步,也大幅降低了接受度。而「癌症基因分子標記」檢測是利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血液中的基因,再搭配專科醫師詳細的病史分析或是理學及基本的影像學檢查,將可大幅提昇癌症預測準確性,比起傳統癌症篩檢標記如CEA、CA-125等,敏感度及準確性更高,臨床上亦可偵測微小轉移病灶或復發之可能,無疑是癌症篩檢的一大利器。

子宮頸上皮內腫瘤的診斷及治療

子宮頸上皮內腫瘤的診斷及治療#癌症治療

子宮頸防癌抹片檢查,可早期發現子宮頸上皮內腫瘤,避免子宮頸癌的發生。抹片乃是收集子宮頸剝落的的細胞加以檢驗,當抹片發現有不正常或可疑細胞時,需進一步接受"陰道鏡檢及切片檢查"。只有依據病理檢驗才能診斷子宮頸上皮內腫瘤。有時陰道鏡及切片檢查仍無法診斷時就需藉助"子宮頸圓錐切片檢查"才可進一步確定診斷。子宮頸上皮內腫瘤的治療很簡單且安全,幾乎可以百分之百治療。輕度子宮頸上皮內腫瘤:此類病灶有恢復正常的機會,不需進一步處理,而以抹片追蹤,每三個月至六個月做一次。中度子宮頸上皮內腫瘤及重度子宮頸上皮內腫瘤:可以做局部治療,包括"電刀線圈部分切除治療"和"子宮頸錐形切除"都是很好的方法既可達成組織診斷,也可完全治療。單純的子宮頸上皮內腫瘤,一般施行"治療性的子宮頸圓錐切除手術"即可,除非有其他的婦科疾病如子宮肌瘤或脫垂等,否則進一步的子宮切除對病人並無特別的幫助。

容易疲勞常腹痛?當心腸癌找上你!

容易疲勞常腹痛?當心腸癌找上你!#癌症治療

根據衛生署統計癌症居國人十大死因之榜首,其中大腸直腸癌高居第三位,每年新發現的腸癌病例數則約有六千多例,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癌症的轉移則是造成大部分的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光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陳壽星醫師表示,診斷時發現不少出現容易疲勞、經常腹痛的病患,都是罹患腸癌,其中三名腫瘤大小更超過了10公分,由於患者到院時已是癌症中晚期,癌細胞直接侵犯鄰近器官,手術的風險及困難度大大增加;三位病患後來分別在經過前後六至八小時不等的長時間手術治療後,目前均恢復良好,於門診追蹤中。陳壽星主任指出,通常視腫瘤出現的部位不同,腸癌症狀可能有經常莫名腹痛,血便以及容易疲勞、心跳加速等貧血症狀;由於腸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較易被疏忽,往往等到明顯症狀出現又為時已晚,而喪失治療先機。其實腫瘤只要侷限在腸道內,未擴散到鄰近淋巴腺及其他器官,治癒的機率高達八成,因此民眾應隨時對自己的身體狀況保持警戒。醫師呼籲民眾,除了注重平日飲食均衡及正常作息外,應定期到醫院由大腸直腸專科醫師依個人狀況來安排篩檢。例如糞便潛血反應檢查、乙狀結腸鏡檢、全大腸鏡檢等,讓具經驗的醫師來為病患作最適當的選擇。早期篩檢並發現,才能獲得最佳的治療及預後效果。

乳癌復發的正確治療

乳癌復發的正確治療#癌症治療

現今醫療發達的社會,癌症已經不是無藥可醫。特別像是婦女癌症中的「乳癌」,治癒的希望可高達85%以上,但有少部份的病患卻因為沒有接受正規的治療,而使身心遭受極大的痛苦,更有部份因此失去寶貴的性命。由於癌症經常有復發的狀況,因此即使在切除病灶後,仍然需要作長期的追蹤檢查,才能防範於未然。曾經有病患,在芳齡二十八歲時發現罹患右乳癌,在醫院作了乳房切除手術,與輔助化學治療後,未料四年後又檢查出有乳癌復發的現象,起初是在肋骨等遠處轉移。但此病患卻放棄正規的治療,嘗試偏方,病急亂投醫的情況下,可想而知,轉移出去的癌細胞開始到處亂竄。光田綜合醫院腫瘤內科郭集慶醫師表示,罹患乳癌的女性,一旦發現癌復發,身心的痛楚非常人所能體會,倘若在此時又拒絕正規醫療,身體也會因癌細胞的數目增加逐漸不支,相關的器官組織都可能都會被癌細胞侵蝕怠盡,包括肺臟、左肩胛骨、多數肋骨、脊椎骨、腹腔內淋巴結等處;嚴重者可能還會併有兩側大量肋膜積液,貧血、氣喘、下肢水腫,最後且僅能臥病床榻。郭集慶醫師指出,現今多科技整合抗癌治療,已經可以有效地控制病人身上的癌症。特別像是乳癌,只要施予最適當的化學治療,並安排減輕症狀的治療加強癌症控制,在預期下,病患絕對可以安然地走著出院。適當的抗癌治療,不但可延長病人的生命,還可創造良好的生活品質。郭醫師也強調,全民健保實施後,由於癌症或惡性腫瘤屬於法定重大傷病,無須部份負擔醫療費用,對癌患和家屬來說是極大的助益,癌症病患再也無須以經濟負擔過重作藉口而放棄治療。最後也呼籲,如果發現癌症復發的病患,千萬不要因此對正規醫療喪失信心,應拋開所有害人害己的偏方,耐心積極的接受正規療法,才能重回健康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