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

年底保單健檢不可少「保險規劃6大地雷」你中了幾項?

年底保單健檢不可少「保險規劃6大地雷」你中了幾項?#健檢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報導)2021年接近尾聲,正是進行年度保單健檢的最佳時機,近二年受到疫情影響,有許多民眾都意識到保險的重要性,開始規劃人身保障,但最好同時也養成定期檢視保單的習慣,才能讓保障隨著需求及時增減。人生每個階段都會有不一樣的規劃,保單內容也必須跟著腳步一起調整,定期做保單健檢是保戶了解自身保障最全面的方法,最好要每一年或是至少每2年就進行一次保單健檢,保單健檢時有哪些地雷需要重點注意,快一起來看看!地雷1:保單資料未更新當初購買保單時,不見得與現在的生活情況完全符合,可能會結婚、離婚、生子、改名或是搬家,所以必須檢查所有保單上面的資料資訊是否都正確,如果要更改受益人,也可以在這個時候都檢查一下是否資料都有更新好。除此之外,有換工作也要做好職業別更動,許多常見的保單理賠糾紛就是因職業別不符投保時的類別,或是未繳保費卻因搬家沒收到催告通知,導致保單失效,這些都會影響到後續理賠權益。地雷2:保費負擔太高或保障太少保單是為了保障自己的生活,因此最重要的還是要符合自身的經濟狀況。保費太高造成負擔壓力過大也不對,如果保障不夠也不好,所以可以在檢視時把這一塊也考慮進去;而且每一年的收入可能都會有調整,要去考慮保額是否有符合現階段需求。地雷3:保障未隨「家庭責任」提高隨著家庭責任不同,保額也應該要隨著調高,譬如是家庭經濟支柱的青壯年人家庭責任最重,所以醫療險、壽險、意外險、失能/長照險都很重要,而且也應該要適度提高保障額度。安排的時候一定要「先保大、再保小」,除了要先做好大人的保障再來考量小孩之外,也要先思考各項風險中,有哪些後果是自己比較難去承受的,要優先考慮。另一方面,對於家庭責任較輕的青少年人,最必要的是疾病、意外、失能方面的保障,以免風險來臨時拖垮家人的後半生;年齡較高的長者,要留意的是醫療、失能方面的保障、若有財富傳承需求也須盡早安排。地雷4:買房買車未考量在壽險規劃中大多數人買房、買車是以貸款分期方式支付,債務負擔也是在安排保障需重點考量的一部分,壽險保額計算時一定要加計進去,以免發生不幸時,家人得背負這筆債務。地雷5:保障不符醫療趨勢保單除了要跟著人生規劃調整,也必須跟著政府政策、醫療趨勢去改變。以後隨著醫療技術革新,患病治療都會走向住院天數少、門診不住院、自費醫材多且貴等方向發展。因此,傳統的住院醫療險已經不夠用了,規劃時可選擇將「門診治療」納入保障範圍的保單,且實支實付醫療險使用到的機會也高出很多,重要性不言而喻。地雷6:保障漏洞百出每一個險種都是針對不一樣的風險狀況去設計規劃的,很難單靠一張保單擁有全面性的保障。舉例來說,如果為轉嫁癌症風險而買防癌險,它是針對「癌症」的醫療支出去提供幫助,但是罹癌後所造成的失能、長照等花費問題,癌症險就可能幫不上忙,此時可能會需要其他像是失能險、長照險、重大傷病險補強。此外,像是一般民眾最常見投保的「醫療險」,又分為住院日額型醫療險與實支實付醫療險。雖然醫療險可以轉嫁罹患重病需長期門診治療的開銷,但健保自費醫材得靠實支實付保單的「雜費」才能買單,因此在保單健檢時也需要確認是否都補齊了這些保障,同時要留意額度是否足夠。保險規劃真的不能抱持「有保就心安」的心理,趁著年末了解檢視保單的重要性與檢查重點,並找到自己的保險業務員一起來看看,相信可以獲得更專業且全面的建議!(本文獲好險網授權轉載,原文為:保險規劃六大地雷一次看 快趁年末做個保單健檢「除雷」!)

三高勿輕忽70歲老婦血管壁退化成腦動脈瘤

三高勿輕忽70歲老婦血管壁退化成腦動脈瘤#健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一名70多歲女患者,年輕時忙於工作、三餐不正常,老年除了三高之外,也罹患嚴重的頸動脈狹窄。應開始享福的她,在某次例行健康檢查發現腦部長了兩顆動脈瘤。由於患者年事已高、且固定服用抗凝血劑治療頸動脈狹窄,若要進行手術,風險實在太大。在醫師的建議下,患者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血流導向裝置治療腦動脈瘤,術後持續門診追蹤,患者恢復良好也能重拾退休人生。腦動脈瘤如同一顆無聲炸彈  三高、40歲以上女性需注意收治上述患者的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神經外科陳國瑋醫師說明,腦動脈瘤成因複雜,隨著年紀漸長,血流衝擊腦血管壁,導致血管壁退化變脆弱,長久下來退化的血管壁可能如氣球般脹大,形成所謂的腦動脈瘤,使病患處於與不定時炸彈為伍的風險中。腦動脈瘤好發於女性,高危險族群包括40歲以上女性、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或有腦動脈瘤家族史者。血流導向裝置突破治療瓶頸  為患者拆彈解危動脈瘤以傳統開顱手術與血管內介入治療為主要的兩種方式。陳國瑋醫師進一步說明,開顱手術是以手術顯微鏡為輔助,用血管夾夾閉動脈瘤瘤口,以阻斷血流防止動脈瘤變大。血管內介入治療則可利用金屬線圈填充動脈瘤空腔,來防止血流繼續流入,降低動脈瘤破裂的風險;現在也有新式「血流導向裝置」,除了達到阻斷血流的效果,亦可降低傳統手術或一般導管栓塞手術的風險。陳醫師也補充,介入治療的傷口小、術後復原快,可依據患者動脈瘤所在的位置、形狀,以及動脈瘤跟周邊血管的位置來選擇適合的處置方式。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定期健檢有助預防陳醫師也呼籲,腦動脈瘤往往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高危險族群應定期做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同時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此外,他也提到動脈瘤不一定都會破裂,需視動脈瘤的大小、位置以及形狀來評估是否需要進行手術,高風險者才會建議手術治療腦動脈瘤。(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代謝症候群上身 他靠這招減掉一個小學生體重

代謝症候群上身 他靠這招減掉一個小學生體重#健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35歲的孔先生長年忙於工作應酬、飲食不正常,且愛喝含糖飲料,消夜曾一周訂兩次8塊炸雞桶,體重直逼110公斤,體脂率35%,健檢發現不僅有肥胖問題,腰圍、三酸甘油酯、飯前血糖都是紅字,符合代謝症候群,在營養師建議下,他調整生活型態改變飲食習慣,搭配營養品補充,經過2年半努力,不靠藥物,憑著毅力及健康飲食,減重37公斤,相當減掉一個小學生的體重,減脂率破65%,原本滿江紅的健檢報告書,變成了一份對家人的健康承諾,擺脫代謝症候群,逆轉油甜人生!三高及腰部過胖健康亮警訊 民眾卻常忽略近年來,常聽到的三高及腰部過胖,卻是民眾經常忽略的健康警訊。國泰健檢公布匯聚三年期間27.2萬筆客戶健檢資料,統計顯示,約12%符合代謝症候群問題,其中男性異常率大於女性,值得注意的是,進入更年期的女性,雌激素分泌減退,心血管發病及死亡率速度直追男性,此外,50歲以下男性每4人就有1人空腹血糖及三酸甘油酯過高,顯示男性「又油又甜」健康警訊。國泰健檢院長葉勳龍表示,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和第2型糖尿病相關,提醒民眾定期健檢,不能掉以輕心。根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死因統計,心臟疾病位居第二,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病的前身,與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症有密切關聯,血壓高、腰圍過粗、空腹血糖高、三酸甘油酯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五項指標,符合三項者就是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無法靠自覺症狀發現,家族有心臟病史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壓、肥胖及抽菸習慣者為高危險群。代謝5大危險因子 胰島素阻抗是隱藏殺手代謝症候群不是病,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的總稱,不良的生活型態占50%、遺傳因素20%,葉勳龍院長指出,體內須由胰島素調控血糖,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變差,導致大量葡萄糖與胰島素留在血液,造成血糖濃度失衡,產生胰島素阻抗,身體代謝就會出問題;空腹血糖值100-126即為糖尿病前期,若未從飲食、運動改善,恐引發糖尿病。此外,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日後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是一般健康民眾的 6、4、3、2 倍。除了定期檢視代謝5大危險因子,民眾可透過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頸部動脈超音波、周邊動脈硬化評估等健檢項目,進行心血管風險評估。每天攝取一碗半蔬菜量 可選擇快走健身國泰健康管理資深營養師王盈堤建議,掌握「健康飲食」、「維持運動」、「定期健檢」,是遠離代謝症候群三大原則。健康飲食每日要達到一碗半的蔬菜量,還要避免加工、油炸食品,運用「三低一高」,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標準檢視日常飲食,也可多以植物性蛋白,如豆腐等取代肉類。運動方面則建議多做有氧運動,以增加肌力、肌耐力、增進心肺適能等運動為主,上班族可選擇快走做為運動,每次時間達30~60分鐘,同時改掉熬夜、吸菸、喝酒等習慣,可大幅改善及避免代謝症候群上身。代謝症候群5大指標腰圍異常值:男性≧90cm(35吋)、女性≧80cm(31吋)血壓異常值: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空腹血糖異常值:≧100mg/dL三酸甘油酯異常值:≧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值:男性<40mg/dL、女性<50mg/dL註:以上五項判定因子,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不理會健檢報告 5年後甲狀腺結節變癌症

不理會健檢報告 5年後甲狀腺結節變癌症#健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民眾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透過健檢掌握身體狀況。醫師提醒,出現異常時應做詳細檢查及追蹤,若不理會健檢結果,不僅延誤治療時機,也浪費健檢費用及用意。一名65歲陳姓婦女,五年前在子女安排下做健檢,意外發現甲狀腺結節,她收下報告但未追蹤,過年前再次健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有變化,至新陳代謝科檢查,確診為甲狀腺癌,切除後目前接受治療中。甲狀腺結節好發於女性 大多為良性甲狀腺是內分泌器官,會分泌甲狀腺素來掌管代謝,影響全身器官,而甲狀腺結節則是甲狀腺內腫塊,通常小且無症狀,好發於女性,大多為良性。衛福部南投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永新表示,甲狀腺結節雖然多為良性,不過仍有少部分患者會變成惡性腫瘤,因此需定期追蹤。 蔡永新指出,陳女士的甲狀腺素(T4)及甲狀腺刺激素(TSH)檢測功能正常,但超音波檢查發覺其結節從1公分變大至1.5公分,並有鈣化現象,且形狀不規則,故安排細針穿刺抽取甲狀腺細胞,病理檢查報告為惡性。健檢可揪出潛在疾病或癌前病變 及早治療提高治癒率健檢不能保證身體健康,如同汽車定期保養仍會有突然故障的風險,不過健檢仍可以揪出一些潛在疾病或癌前病變,減少疾病的嚴重度,提高治癒率。當發現報告出現紅字時,不一定就代表疾病,建議就醫與醫師討論,針對個別狀況安排檢查或治療,並調整日常生活習慣,減緩、改善病程的發展。

警寒流追賊猝死 健檢多做這一項保平安

警寒流追賊猝死 健檢多做這一項保平安#健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寒流來襲,全台猝死案例頻傳,花蓮更傳出一名49歲警員為追捕竊賊,奔跑100多公尺後,疑因天冷身體不適突然倒地,送醫不治。醫師指出,對於40歲以上的民眾,心血管疾病像個隱形炸彈,隨時都可能發作,尤其三高控制不好的患者,秋冬季節更應注意,因為突然的低溫會使血管急遽收縮,導致血壓飆升過大,容易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衰竭和主動脈剝離等疾病。英國研究顯示,氣溫每低1度,未來2周及1個月內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分別增加2%和2.6%左右。頸部超音波、心臟超音波檢查可早期預防及治療樂生療養院神經內科醫師賴軍皓表示,心血疾病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初期症狀包括頭暈、冒冷汗、胸悶、左手臂疼痛及下巴不適等。但多數患者因缺乏病識感而疏忽,因此常有青壯年猝死新聞傳出。其實只要健檢「多一項」頸部超音波或心臟超音波檢查,就可以早期發現及介入預防與治療。心血管疾病一旦發作,日後的治療、復健和復發壓力,對患者和整個家庭都有重大影響,因此有家族史或中風病史者,或超過40歲以上、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高風險群,可在每年健康檢查時多做一項頸動脈超音波或心臟超音波。由於頸動脈超音波及心臟超音波屬於簡單、安全、無侵入性又無輻射的檢查,目前健保針對高風險族群已有給付,而且一旦發現有異,醫師會考量其他致病危險因子及血液生化檢驗,安排電腦斷層掃描進一步判讀。路跑對血管調節負擔大 有心血管疾病者止步除了超音波檢查提早篩檢外,賴軍皓提醒,飲食及運動還是最好的預防方法,適量地攝取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C、E、Q10等,會抑制自由基活動,降低血管堵塞風險;平日以有氧運動改善循環與代謝情況,如快走、騎腳踏車等,但寒流期間,晨跑及馬拉松對血管調節的負擔較大,恐觸發潛藏的心腦血管危險因子,不建議心腦血管有異的民眾參加。

靜脈定位儀 抽血找血管一次OK

靜脈定位儀 抽血找血管一次OK#健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到醫院就診或健檢時,你最害怕的檢查項目是什麼?有不少人的答案是「抽血」!尤其曾因不容易找到血管,而被多扎好幾針,才順利完成抽血的人,更將抽血檢查視為畏途。現在有醫院引進「靜脈定位儀」,協助抽血,可讓靜脈血管一覽無遺,減少民眾抽不到血的困擾。重複扎針 民眾視抽血為畏途50歲張先生喜歡吃爌肉飯、五花肉等熱量高的美食,因此身形略為肥胖,雖然知道為了健康應加以控制,但為了工作應酬,經常飲食過量,多年來,身材一直沒有瘦過,他有多次痛苦的抽血經驗,針扎下去卻抽不出血來,又再扎了三、四針才成功,相當無奈;日前做員工體檢,醫檢師使用靜脈定位儀幫他抽血,一次順利完成,讓他心情放鬆許多。為什麼有時候會不容易抽到血?衛福部苗栗醫院醫事檢驗科湯永城主任指出,原因很多,除了技術問題外,若體型過胖、皮下脂肪厚,抽血時也不容易確定血管的位置與深度。此外,若天氣很冷,導致血管收縮、四肢血液較少,就不容易抽。再者做過化療及發生過血栓性靜脈炎而造成血管硬化的人,或是老人家皮下組織較鬆弛,血管會到處跑,也會比較難抽血。儀器可讓靜脈血管一覽無遺湯永城主任表示,透過靜脈定位儀攝影和影像的處理,可以將皮膚底下的血管走向,清楚投射在皮膚上,因此可以讓靜脈血管一覽無遺,減少扎針失敗的機會,進而減少民眾的疼痛,讓大家不再害怕抽血打針,一次就ok!此項技術,可應用在打針或抽血較容易失敗的族群,也就是血管細小且哭鬧躁動的兒童、血管彈性較差的老人、長期需靜脈給藥重複扎針的病患、肢體水腫血管難以定位的洗腎患者等,可說是一大福音。

健檢揪代謝症候群 避免三高纏上身

健檢揪代謝症候群 避免三高纏上身#健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依據臺北市104-106年成人預防保健資料分析顯示,臺北市參加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比女性為58.8%,男性為41.2%,女性參加率高於男性約1.4倍,資料亦發現40歲以上受檢者腹部肥胖、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之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約33%,男性整體代謝症候群高於女性,而代謝症候群為慢性疾病的重要共同危險因子,呼籲40歲以上市民已符合成人健檢篩檢資格,可定期使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即日起至109年2月29日止,凡設籍臺北市40歲至64歲民眾,可攜帶身分證及健保卡至臺北市合作醫療院所接受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中壯年逾3成易有代謝症候群依據臺北市104-106年成人預防保健資料分析顯示,40歲以上健檢民眾腹部肥胖率約40%;血壓偏高約60%,血糖偏高約40%,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30%,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20%,經由上述五項組成因子,符合三項(含)以上即為代謝症候群,計算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約33%,其中整體男性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高於女性,女性代謝症候群隨著年齡而上升。代謝症候群患者 增加三高機率社團法人台灣慢性病全人醫療學會理事暨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家庭醫學科楊昆澈主治醫師表示,民眾常因「覺得自己身體很健康」而未定期做成人健康檢查,加上現今職業類型偏向長時間的坐式生活型態,工作壓力、欠缺運動以及飲食的精緻化影響導致。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為一般人的6倍、4倍、3倍、2倍,約有6成以上民眾超過半年沒量過或從未量過腰圍,因此,必須強化市民代謝症候群防治相關識能,量腰圍是最簡易判斷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方法。實行健康生活5絕招:1.聰明選、健康吃2.站起來、動303.不吸菸、少喝酒4.壓力去、活力來5.做檢查、早發現定期參加成人健檢 勿忽視自己的健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建議年滿40至64歲市民可運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之3年一次成人預防保健服務,65歲以上每年一次,內容包括了健康行為調查、身體檢查、抽血檢查、驗尿、健康諮詢等,可有效對國人常見六項健康問題(血壓、血糖、血脂、腎功能、肝功能及健康體重)進行評估,同時提供戒菸、節酒、戒檳榔、規律運動、維持正常體重、健康飲食、事故傷害預防、口腔保健等多項健康諮詢,另外民國55年以後(含55年)出生且滿45歲民眾及40至60歲原住民,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方案可加碼接受終身1次的B、C肝炎篩檢,未受檢過之臺北市市民一定要多加利用,不要忽略自身的健康權益。40歲以上市民 作伙做檢查送好禮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鼓勵民眾重視自身健康,即日起至109年2月29日(六)止,凡設籍臺北市40歲至64歲民眾,於活動期間內,攜帶身分證及健保卡至臺北市合作醫療院所接受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即可獲得好禮1份(每人限領1份,數量有限,送完為止),歡迎大家攜手揪厝邊,做伙來去做健檢。

健檢揪出胸腺瘤 來台找達文西手術

健檢揪出胸腺瘤 來台找達文西手術#健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在健康檢查時發現前縱膈腔內長有8公分大腫瘤的香港陳姓青年,經當地醫院確診為「胸腺瘤」。因為香港醫師只願意使用傳統手術鋸開胸骨切除腫瘤,陳先生只好跨海來臺灣就醫。日前經花蓮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張睿智,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移除腫瘤,陳先生恢復良好,於手術四天後順利康復出院。健檢習慣 讓他揪出胸腺瘤年近30歲的陳先生指出,在確診胸腺瘤之前,他的身體完全沒有異樣,不曾有過胸悶、胸痛或是無力等身體不適的任何症狀,還好他有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更沒想到在最近一次的健檢後發現前縱膈腔內長有八公分大的「胸腺瘤」。跨海治療 只為找會操作達文西機械手臂的醫師陳先生表示,香港的醫院要移除超過三公分以上的腫瘤,醫師就會建議進行傳統開胸手術(鋸開胸骨)移除腫瘤。陳先生不想經歷傷口大的開胸手術,於是在網路上搜尋臺灣醫院,找到花蓮慈院張睿智醫師曾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為病友移除6公分胸腺瘤,傷口小又恢復快的優點,因此決定由母親陪伴來花蓮治療。張睿智主任表示,經過電腦斷層掃描後,陳先生的腫瘤為形狀如雞蛋的8公分大的胸腺瘤,不僅離心包膜、血管非常近,執行手術有一定的難度,所以使用達文西手術為陳先生移除腫瘤過程中須小心翼翼地先將前縱膈腔的腫瘤與血管分離,再將腫瘤完整清除乾淨。胸腺瘤是罕見的縱膈腔腫瘤,僅佔所有惡性腫瘤的0.2~1.5 %。前縱隔腔原發性腫瘤最常見於大人。發生率男女相同,一般發生在40-60歲。臨床表現有1/3到1/2的病人以沒有症狀的前縱隔腫瘤來表現,另外3/1的病患則有局部症狀(胸痛和咳嗽最常見),其他1/3的病人在對重症肌無力做評估時被發現。張睿智主任指出,胸腺由淋巴組織構成,一般胸腺在長到成人時會慢慢退化萎縮,變為脂肪組織,但若這組織不正常增生長大,就會成為腫瘤,好發於五十歲至六十歲的成年人,若胸腺瘤持續增生的話,甚至可能發展成惡性腫瘤,擴散至周邊的器官及淋巴組織,所以一旦發現病人有胸腫瘤,醫師都會建議病人切除。達文西手術傷口小、恢復快傳統開胸切除胸腺瘤手術,最少須住院兩週,恢復期約六到八週,而達文西手術不僅傷口小、失血少、對病人的傷害小,還能更精準的移除病灶。陳先生術後恢復得很快,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走路,第四天就可以出院。胸腺瘤 可能包含肌無力、眼皮下垂、手腳無力、咬字不清等症狀雖然陳先生並未因為患有胸腺瘤出現不舒服的症狀,但有30%的胸腺瘤患者會同時出現重症肌無力症狀,包含眼皮下垂、手腳無力、咬字不清等症狀,張睿智主任提醒民眾,若是有以上症狀需及早就醫檢查之外,定期健檢也可以找出疾病風險因子並及早預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