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

代謝症候群上身 他靠這招減掉一個小學生體重

代謝症候群上身 他靠這招減掉一個小學生體重#健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35歲的孔先生長年忙於工作應酬、飲食不正常,且愛喝含糖飲料,消夜曾一周訂兩次8塊炸雞桶,體重直逼110公斤,體脂率35%,健檢發現不僅有肥胖問題,腰圍、三酸甘油酯、飯前血糖都是紅字,符合代謝症候群,在營養師建議下,他調整生活型態改變飲食習慣,搭配營養品補充,經過2年半努力,不靠藥物,憑著毅力及健康飲食,減重37公斤,相當減掉一個小學生的體重,減脂率破65%,原本滿江紅的健檢報告書,變成了一份對家人的健康承諾,擺脫代謝症候群,逆轉油甜人生!三高及腰部過胖健康亮警訊 民眾卻常忽略近年來,常聽到的三高及腰部過胖,卻是民眾經常忽略的健康警訊。國泰健檢公布匯聚三年期間27.2萬筆客戶健檢資料,統計顯示,約12%符合代謝症候群問題,其中男性異常率大於女性,值得注意的是,進入更年期的女性,雌激素分泌減退,心血管發病及死亡率速度直追男性,此外,50歲以下男性每4人就有1人空腹血糖及三酸甘油酯過高,顯示男性「又油又甜」健康警訊。國泰健檢院長葉勳龍表示,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和第2型糖尿病相關,提醒民眾定期健檢,不能掉以輕心。根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死因統計,心臟疾病位居第二,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病的前身,與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症有密切關聯,血壓高、腰圍過粗、空腹血糖高、三酸甘油酯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五項指標,符合三項者就是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無法靠自覺症狀發現,家族有心臟病史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壓、肥胖及抽菸習慣者為高危險群。代謝5大危險因子 胰島素阻抗是隱藏殺手代謝症候群不是病,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的總稱,不良的生活型態占50%、遺傳因素20%,葉勳龍院長指出,體內須由胰島素調控血糖,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變差,導致大量葡萄糖與胰島素留在血液,造成血糖濃度失衡,產生胰島素阻抗,身體代謝就會出問題;空腹血糖值100-126即為糖尿病前期,若未從飲食、運動改善,恐引發糖尿病。此外,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日後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是一般健康民眾的 6、4、3、2 倍。除了定期檢視代謝5大危險因子,民眾可透過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頸部動脈超音波、周邊動脈硬化評估等健檢項目,進行心血管風險評估。每天攝取一碗半蔬菜量 可選擇快走健身國泰健康管理資深營養師王盈堤建議,掌握「健康飲食」、「維持運動」、「定期健檢」,是遠離代謝症候群三大原則。健康飲食每日要達到一碗半的蔬菜量,還要避免加工、油炸食品,運用「三低一高」,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標準檢視日常飲食,也可多以植物性蛋白,如豆腐等取代肉類。運動方面則建議多做有氧運動,以增加肌力、肌耐力、增進心肺適能等運動為主,上班族可選擇快走做為運動,每次時間達30~60分鐘,同時改掉熬夜、吸菸、喝酒等習慣,可大幅改善及避免代謝症候群上身。代謝症候群5大指標腰圍異常值:男性≧90cm(35吋)、女性≧80cm(31吋)血壓異常值: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空腹血糖異常值:≧100mg/dL三酸甘油酯異常值:≧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值:男性<40mg/dL、女性<50mg/dL註:以上五項判定因子,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不理會健檢報告 5年後甲狀腺結節變癌症

不理會健檢報告 5年後甲狀腺結節變癌症#健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民眾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人透過健檢掌握身體狀況。醫師提醒,出現異常時應做詳細檢查及追蹤,若不理會健檢結果,不僅延誤治療時機,也浪費健檢費用及用意。一名65歲陳姓婦女,五年前在子女安排下做健檢,意外發現甲狀腺結節,她收下報告但未追蹤,過年前再次健檢時,發現甲狀腺結節有變化,至新陳代謝科檢查,確診為甲狀腺癌,切除後目前接受治療中。甲狀腺結節好發於女性 大多為良性甲狀腺是內分泌器官,會分泌甲狀腺素來掌管代謝,影響全身器官,而甲狀腺結節則是甲狀腺內腫塊,通常小且無症狀,好發於女性,大多為良性。衛福部南投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永新表示,甲狀腺結節雖然多為良性,不過仍有少部分患者會變成惡性腫瘤,因此需定期追蹤。 蔡永新指出,陳女士的甲狀腺素(T4)及甲狀腺刺激素(TSH)檢測功能正常,但超音波檢查發覺其結節從1公分變大至1.5公分,並有鈣化現象,且形狀不規則,故安排細針穿刺抽取甲狀腺細胞,病理檢查報告為惡性。健檢可揪出潛在疾病或癌前病變 及早治療提高治癒率健檢不能保證身體健康,如同汽車定期保養仍會有突然故障的風險,不過健檢仍可以揪出一些潛在疾病或癌前病變,減少疾病的嚴重度,提高治癒率。當發現報告出現紅字時,不一定就代表疾病,建議就醫與醫師討論,針對個別狀況安排檢查或治療,並調整日常生活習慣,減緩、改善病程的發展。

警寒流追賊猝死 健檢多做這一項保平安

警寒流追賊猝死 健檢多做這一項保平安#健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寒流來襲,全台猝死案例頻傳,花蓮更傳出一名49歲警員為追捕竊賊,奔跑100多公尺後,疑因天冷身體不適突然倒地,送醫不治。醫師指出,對於40歲以上的民眾,心血管疾病像個隱形炸彈,隨時都可能發作,尤其三高控制不好的患者,秋冬季節更應注意,因為突然的低溫會使血管急遽收縮,導致血壓飆升過大,容易引發心肌梗塞、腦中風、心衰竭和主動脈剝離等疾病。英國研究顯示,氣溫每低1度,未來2周及1個月內罹患心肌梗塞的機會分別增加2%和2.6%左右。頸部超音波、心臟超音波檢查可早期預防及治療樂生療養院神經內科醫師賴軍皓表示,心血疾病包含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初期症狀包括頭暈、冒冷汗、胸悶、左手臂疼痛及下巴不適等。但多數患者因缺乏病識感而疏忽,因此常有青壯年猝死新聞傳出。其實只要健檢「多一項」頸部超音波或心臟超音波檢查,就可以早期發現及介入預防與治療。心血管疾病一旦發作,日後的治療、復健和復發壓力,對患者和整個家庭都有重大影響,因此有家族史或中風病史者,或超過40歲以上、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高風險群,可在每年健康檢查時多做一項頸動脈超音波或心臟超音波。由於頸動脈超音波及心臟超音波屬於簡單、安全、無侵入性又無輻射的檢查,目前健保針對高風險族群已有給付,而且一旦發現有異,醫師會考量其他致病危險因子及血液生化檢驗,安排電腦斷層掃描進一步判讀。路跑對血管調節負擔大 有心血管疾病者止步除了超音波檢查提早篩檢外,賴軍皓提醒,飲食及運動還是最好的預防方法,適量地攝取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C、E、Q10等,會抑制自由基活動,降低血管堵塞風險;平日以有氧運動改善循環與代謝情況,如快走、騎腳踏車等,但寒流期間,晨跑及馬拉松對血管調節的負擔較大,恐觸發潛藏的心腦血管危險因子,不建議心腦血管有異的民眾參加。

靜脈定位儀 抽血找血管一次OK

靜脈定位儀 抽血找血管一次OK#健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到醫院就診或健檢時,你最害怕的檢查項目是什麼?有不少人的答案是「抽血」!尤其曾因不容易找到血管,而被多扎好幾針,才順利完成抽血的人,更將抽血檢查視為畏途。現在有醫院引進「靜脈定位儀」,協助抽血,可讓靜脈血管一覽無遺,減少民眾抽不到血的困擾。重複扎針 民眾視抽血為畏途50歲張先生喜歡吃爌肉飯、五花肉等熱量高的美食,因此身形略為肥胖,雖然知道為了健康應加以控制,但為了工作應酬,經常飲食過量,多年來,身材一直沒有瘦過,他有多次痛苦的抽血經驗,針扎下去卻抽不出血來,又再扎了三、四針才成功,相當無奈;日前做員工體檢,醫檢師使用靜脈定位儀幫他抽血,一次順利完成,讓他心情放鬆許多。為什麼有時候會不容易抽到血?衛福部苗栗醫院醫事檢驗科湯永城主任指出,原因很多,除了技術問題外,若體型過胖、皮下脂肪厚,抽血時也不容易確定血管的位置與深度。此外,若天氣很冷,導致血管收縮、四肢血液較少,就不容易抽。再者做過化療及發生過血栓性靜脈炎而造成血管硬化的人,或是老人家皮下組織較鬆弛,血管會到處跑,也會比較難抽血。儀器可讓靜脈血管一覽無遺湯永城主任表示,透過靜脈定位儀攝影和影像的處理,可以將皮膚底下的血管走向,清楚投射在皮膚上,因此可以讓靜脈血管一覽無遺,減少扎針失敗的機會,進而減少民眾的疼痛,讓大家不再害怕抽血打針,一次就ok!此項技術,可應用在打針或抽血較容易失敗的族群,也就是血管細小且哭鬧躁動的兒童、血管彈性較差的老人、長期需靜脈給藥重複扎針的病患、肢體水腫血管難以定位的洗腎患者等,可說是一大福音。

健檢揪代謝症候群 避免三高纏上身

健檢揪代謝症候群 避免三高纏上身#健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依據臺北市104-106年成人預防保健資料分析顯示,臺北市參加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比女性為58.8%,男性為41.2%,女性參加率高於男性約1.4倍,資料亦發現40歲以上受檢者腹部肥胖、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之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約33%,男性整體代謝症候群高於女性,而代謝症候群為慢性疾病的重要共同危險因子,呼籲40歲以上市民已符合成人健檢篩檢資格,可定期使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之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即日起至109年2月29日止,凡設籍臺北市40歲至64歲民眾,可攜帶身分證及健保卡至臺北市合作醫療院所接受成人預防保健服務。中壯年逾3成易有代謝症候群依據臺北市104-106年成人預防保健資料分析顯示,40歲以上健檢民眾腹部肥胖率約40%;血壓偏高約60%,血糖偏高約40%,空腹三酸甘油酯偏高30%,空腹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偏低20%,經由上述五項組成因子,符合三項(含)以上即為代謝症候群,計算出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約33%,其中整體男性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高於女性,女性代謝症候群隨著年齡而上升。代謝症候群患者 增加三高機率社團法人台灣慢性病全人醫療學會理事暨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家庭醫學科楊昆澈主治醫師表示,民眾常因「覺得自己身體很健康」而未定期做成人健康檢查,加上現今職業類型偏向長時間的坐式生活型態,工作壓力、欠缺運動以及飲食的精緻化影響導致。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為一般人的6倍、4倍、3倍、2倍,約有6成以上民眾超過半年沒量過或從未量過腰圍,因此,必須強化市民代謝症候群防治相關識能,量腰圍是最簡易判斷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方法。實行健康生活5絕招:1.聰明選、健康吃2.站起來、動303.不吸菸、少喝酒4.壓力去、活力來5.做檢查、早發現定期參加成人健檢 勿忽視自己的健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建議年滿40至64歲市民可運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之3年一次成人預防保健服務,65歲以上每年一次,內容包括了健康行為調查、身體檢查、抽血檢查、驗尿、健康諮詢等,可有效對國人常見六項健康問題(血壓、血糖、血脂、腎功能、肝功能及健康體重)進行評估,同時提供戒菸、節酒、戒檳榔、規律運動、維持正常體重、健康飲食、事故傷害預防、口腔保健等多項健康諮詢,另外民國55年以後(含55年)出生且滿45歲民眾及40至60歲原住民,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方案可加碼接受終身1次的B、C肝炎篩檢,未受檢過之臺北市市民一定要多加利用,不要忽略自身的健康權益。40歲以上市民 作伙做檢查送好禮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鼓勵民眾重視自身健康,即日起至109年2月29日(六)止,凡設籍臺北市40歲至64歲民眾,於活動期間內,攜帶身分證及健保卡至臺北市合作醫療院所接受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即可獲得好禮1份(每人限領1份,數量有限,送完為止),歡迎大家攜手揪厝邊,做伙來去做健檢。

健檢揪出胸腺瘤 來台找達文西手術

健檢揪出胸腺瘤 來台找達文西手術#健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在健康檢查時發現前縱膈腔內長有8公分大腫瘤的香港陳姓青年,經當地醫院確診為「胸腺瘤」。因為香港醫師只願意使用傳統手術鋸開胸骨切除腫瘤,陳先生只好跨海來臺灣就醫。日前經花蓮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張睿智,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移除腫瘤,陳先生恢復良好,於手術四天後順利康復出院。健檢習慣 讓他揪出胸腺瘤年近30歲的陳先生指出,在確診胸腺瘤之前,他的身體完全沒有異樣,不曾有過胸悶、胸痛或是無力等身體不適的任何症狀,還好他有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更沒想到在最近一次的健檢後發現前縱膈腔內長有八公分大的「胸腺瘤」。跨海治療 只為找會操作達文西機械手臂的醫師陳先生表示,香港的醫院要移除超過三公分以上的腫瘤,醫師就會建議進行傳統開胸手術(鋸開胸骨)移除腫瘤。陳先生不想經歷傷口大的開胸手術,於是在網路上搜尋臺灣醫院,找到花蓮慈院張睿智醫師曾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為病友移除6公分胸腺瘤,傷口小又恢復快的優點,因此決定由母親陪伴來花蓮治療。張睿智主任表示,經過電腦斷層掃描後,陳先生的腫瘤為形狀如雞蛋的8公分大的胸腺瘤,不僅離心包膜、血管非常近,執行手術有一定的難度,所以使用達文西手術為陳先生移除腫瘤過程中須小心翼翼地先將前縱膈腔的腫瘤與血管分離,再將腫瘤完整清除乾淨。胸腺瘤是罕見的縱膈腔腫瘤,僅佔所有惡性腫瘤的0.2~1.5 %。前縱隔腔原發性腫瘤最常見於大人。發生率男女相同,一般發生在40-60歲。臨床表現有1/3到1/2的病人以沒有症狀的前縱隔腫瘤來表現,另外3/1的病患則有局部症狀(胸痛和咳嗽最常見),其他1/3的病人在對重症肌無力做評估時被發現。張睿智主任指出,胸腺由淋巴組織構成,一般胸腺在長到成人時會慢慢退化萎縮,變為脂肪組織,但若這組織不正常增生長大,就會成為腫瘤,好發於五十歲至六十歲的成年人,若胸腺瘤持續增生的話,甚至可能發展成惡性腫瘤,擴散至周邊的器官及淋巴組織,所以一旦發現病人有胸腫瘤,醫師都會建議病人切除。達文西手術傷口小、恢復快傳統開胸切除胸腺瘤手術,最少須住院兩週,恢復期約六到八週,而達文西手術不僅傷口小、失血少、對病人的傷害小,還能更精準的移除病灶。陳先生術後恢復得很快,第二天就可以下床走路,第四天就可以出院。胸腺瘤 可能包含肌無力、眼皮下垂、手腳無力、咬字不清等症狀雖然陳先生並未因為患有胸腺瘤出現不舒服的症狀,但有30%的胸腺瘤患者會同時出現重症肌無力症狀,包含眼皮下垂、手腳無力、咬字不清等症狀,張睿智主任提醒民眾,若是有以上症狀需及早就醫檢查之外,定期健檢也可以找出疾病風險因子並及早預防。

健檢時發現肺結節 就是罹患肺癌嗎?

健檢時發現肺結節 就是罹患肺癌嗎?#健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李先生今年在公司的年度例行健康檢查項目,且有鑒於家族中曾有肺癌病人,於是額外自費加做了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檢查結果真的發現了小結節。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胸腔內科于鎧綸醫師表示,一般經由胸部X光或是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肺部有小於3公分陰影(常為圓形或橢圓形),即稱為肺結節。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 可盡早發現肺癌早期之結節于鎧綸醫師表示,隨著台灣民眾健康意識的提升,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ow dose CT)已成為許多民眾健檢安排的項目之一。因此,也愈來愈多檢查結果意外發現有肺結節。當檢查報告顯示有肺結節時,民眾最想了解的問題是「肺結節的成因是什麼?」「有肺結節是不是就是肺癌?」預防肺癌 不可輕忽肺部結節常見肺結節原因包括良性發炎性病灶、感染、發炎或感染後之纖維化結節以及肺部腫瘤,而腫瘤又分為良性腫瘤(如:纖維瘤)或惡性肺癌、淋巴癌。所以肺癌只是肺結節成因之一,肺結節不等同於肺癌,需要進一步就醫確認。胸腔科醫師一般會根據胸部電腦斷層上面肺結節影像的大小、形狀、影像特徵等,結合病患之病史,包含家族癌症病史、抽菸或二手菸、職業、肺部疾病病史等,來判斷肺部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再依據上述檢驗與問診結果給予合適之處理方式,包括進一步安排電腦斷層追蹤、其他影像檢查、氣管鏡檢查、切片、開刀等。一般來說,小於2公分的肺結節有9成的機會是良性結節,不要過度驚慌,應定期追蹤一次胸部電腦斷層檢查,評估病灶是否消失或持續存在。。于鎧綸醫師呼籲,當有肺結節時,務必要回診檢查,並和醫師討論後續處理方式。

40歲健檢了嗎?北市首篩族全面通知

40歲健檢了嗎?北市首篩族全面通知#健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根據106年臺北市十大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十大死因依序為惡性腫瘤(占當年所有死亡人數28.7%)高居首位,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高血壓性疾病等慢性疾病分列2、4、5、6及10位(總計占死亡人數高達32%)。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世傑呼籲,成人健檢服務是一項便利且容易獲得的健康檢查資源,凡年滿40至64歲民眾每3年檢查1次、65 歲以上每年1次,可利用衛生局設置「成人預防保健資源網」持健保卡就能輕鬆至離自己最近的健保特約醫療院所接受檢查。另外民國55年後(含55年)出生且滿45歲民眾,搭配成人預防保健方案可加碼接受終身1次B、C肝炎篩檢,未受檢過民眾一定要多加利用,勿認為自己沒有症狀就忽略或拒絕檢查,不要忘了自身健康權益。「68年次市民首篩族群全面通知」正式起動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資料(截至107年10月底止)顯示,全國40至64歲人口的成人健檢利用率僅30.67%,臺北市利用率僅17.06%,以同齡人口比較顯示,臺北市民每6人僅1人接受過成人健檢。有鑑於此,臺北市針對今年4萬7960位民眾剛滿40歲(民國68年次)的臺北市民特別寄送提醒通知,鼓勵自今年起已符合「成人健檢」受檢資格之市民踴躍參加篩檢。健檢項目除包含身體檢查、身高、體重、血壓、身體質量指數(BMI)、腰圍量測、GOT、GPT、肌酸酐、血糖、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尿蛋白及腎絲球過濾率(eGFR)等多項健康檢查項目,同時提供戒菸、節酒、戒檳榔、規律運動、維持正常體重、健康飲食、事故傷害預防、口腔保健等多項健康諮詢。預防慢性病 定期健檢有保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社區整合照護科主任吳岱穎表示,成人健檢主要鼓勵民眾可運用此政府資源來檢視自身健康,民眾自覺身體不適,想初步了解及做整體性身體檢查或進一步了解自身健康狀況,都可考慮定時健檢。定期健檢是一項很重要的健康習慣,惟有透過定期的健康檢查,了解自己身體健康的變化,才能及早發現疾病,讓專業的醫療人員能及早提供照護、轉介、指導與治療。就近受檢 善用社區及網路多元健康資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市民設置「成人預防保健資源網」(https://ikh.tw/hnbd/ahs/#gmap),方便市民輕鬆查詢到離自己最近的臺北市執行成人健檢醫療院所的網路地圖。民眾可以善用電腦或行動載具上網直接查詢醫療院所電話、地址及所在地等資訊,同時也提供QR Code掃描及導航功能,讓民眾方便查詢,快速提供篩檢服務。成人健檢相關服務內容可電洽臺北市衛生局(1999轉分機1801至1808)或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對於平日忙碌的上班族臺北市民,臺北市衛生局為此特別於假日及平日規劃「整合性篩檢活動」。活動內容除40至64歲民眾政府每3年補助1次,65歲以上政府每年補助1次成人健檢外,還搭配四癌篩檢(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及大腸癌),歡迎市民朋友踴躍參加,相關活動訊息及辦理場次請參閱衛生局網頁https://goo.gl/LqvG4e,或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分機1841洽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