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習慣壓抑自己,壓抑自己的情感,把想要的都說成不要的,其實只是不習慣表達情感。超我、道德教條太高的人就容易壓抑,過分的壓抑就會產生心理的不平衡。敢怒不敢言,嘴巴說算了,但內心並不這樣想,壓抑得讓自己非常不輕鬆。不快樂,自我安慰的說無所謂,但內心卻不是真的無所謂。看似令人放心的人,往往只是壓抑情緒諮詢時有些媽媽常會問,最擔心的那個孩子,怎麼報告裡會比放心的那個孩子好呢?通常是這樣的,習慣壓抑不滿情緒的孩子,都被父母以為是乖的;而敢反抗的孩子不壓抑,卻被父母以為是脾氣差、不好管教。壓抑的人不是沒感受,只是這樣的人難以表達內心的欲求和情感,不習慣表達。「算了!」「沒事!」「沒關係!」是他們的口頭禪。例如:某天夫妻倆的諮詢,先生都是笑笑的不說話,問他有什麼想問的?也是看向老婆說:「還好吧!」但是看起來,就是心裡有話,但不想說。我低頭看著他的報告:壓抑,難以表達內心欲求和情感。果然是因為原生家庭父母太過權威,經常否定他,因此產生了壓抑的性格。難以表達的可能原因:不會說、不敢說、懶得說人之所以壓抑,通常是因為需求不被接受、被高壓對待,時間久了有話也不想說了。如果你習慣話到嘴邊就收回去的話,請試著釐清「不習慣或難以表達」的原因,然後面對他,勇敢地適時表達出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不會說就是詞彙不足,不知道如何用適當的口語來表達內心感受。例如:我就是不知道怎麼形容⋯⋯我想說我的難過,但是我無法用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感覺。其實想改變不難,多閱讀、多學點形容詞,訓練表達能力就可以。不敢說不敢說出口的原因是,萬一我說出了真正的感受,對方生氣起來會打我,對我不利,因此不敢說。例如:小孩跟媽媽說:「我想吃餅乾!」媽媽生氣的回:「飯沒吃完,吃什麼餅乾!再吵,你試試看!」小孩跟媽媽說:「我想要抱抱!」媽媽很凶的回:「不行,要自己走!再吵要抱,我們就回家!」當一個人長期以來的情感需求,老是被嚴厲的拒絕,久了就會變成不敢說,會演化成自己想要的,卻說是別人想要的。例如:小孩自己想吃餅乾,會講成:「媽媽,弟弟說他想要吃餅乾。」其實是自己想要。懶得說因為說了也沒用。面對高壓、權威、專制的上位者(父母、老師或老闆),每當自己想表達意見時,就會被否定不被接納,想講的話就會懶得說,反正,說了也沒有用。曾經有次諮詢,媽媽問國中生兒子:「老師說你的報告很壓抑,但你是壓抑什麼?說出來,看媽媽有沒有什麼地方誤會了你、凶了你?!」結果這國中生抬起頭說:「啊!就是那個⋯⋯唉!算了、算了!」這就是懶得說,話都講過了,你們也不會改變啊!犧牲或壓抑自己,問題會有改善嗎?有個媽媽的報告書中,認知感受是:壓抑犧牲自己,追求不對稱的情感標的,經常發生情感挫折而自我傷感。她在生活中老是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犧牲自己的欲求,來避免與家人間的不愉快,但壓抑到最後,總是讓自己的情緒莫名低落了起來。跟另一半和小孩的相處,也總是力不從心、失去耐性,自己也不知道哪裡不對,心情就是悶悶的。「壓抑自己、處處討好別人,但你目前所遇到的問題有得到改善嗎?」我問她。她回答我:「沒有!我總是想著,如果整個家只有我一個人犧牲,而父母兄弟姊妹都能過得好就好⋯⋯」試著用「可逆性」來幫助自己換位思考於是我和這個媽媽套用王國和教授詮釋的皮亞杰理論:對一件事的思考觀點,試著用「可逆性」來幫助自己換位思考。例如:媽媽認為壓抑自己、犧牲自己,父母手足就不會再有衝突事件發生,那我們來反問一下自己。1. 要犧牲,才會好嗎?2. 不犧牲,就不會好嗎?3. 不犧牲,也可以好嗎?請問哪一個答案是肯定的呢?還是不一定呢?如果不是肯定的答案,那就代表我們執著的觀點並不正確。所以壓抑犧牲不一定能帶來幸福;不犧牲自己,也不一定會過得不幸福;不犧牲自己而能過得好,那需要「智慧」來面對。換個不一樣的角度來想事情,答案應該就有不同。思考層面要廣,才不會困住自己,才不會執著在單一想法裡,繼續壓抑自己、犧牲自己。人會壓抑的源頭,是因為需求不被接受、被高壓對待,時間久了有話也不想說。長期的情緒壓抑,容易引發全身痠痛不舒服,甚至產生慢性病,讓身心都不健康。你習慣壓抑嗎?習慣話到嘴邊就收回去嗎?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嗎?總是說自己沒事嗎?如果以上的答案,都是YES,你可以嘗試一下用書寫方式來自我療癒。不習慣把話說出來時,可以試著把心中的想法和感受寫出來,像是寫日記般的寫著。建議當書寫自己的情緒,要抱怨或者怒罵某個人時,用任何的字眼都行,但書寫發洩完情緒之後,記得在最後一段寫上感恩這個人,帶給自己的什麼幫助,察覺自己有沒有從這次的情緒當中,領悟到什麼?適度的壓抑可以避免衝動,但過度壓抑可就悶了自己!這樣的意義是,用書寫方式來自我療癒,給自己的內心做一次整理。(本文摘自/我心裡住著一隻刺蝟:看懂你的人生劇本與內在防衛機制,療癒各種人際傷/如何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