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黃雅芬)
(諮詢/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林淑芬)
(圖/優活健康網)
(新生兒聽力篩檢結果未通過,常讓父母由喜轉悲)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每1,000位新生兒中,患有先天性雙側中─重度聽力損失者約有1~2位;也就是說,每500名新生兒中,可能就有1位雙耳需配戴助聽器或其他聽能輔具的聽損兒。101年新生兒聽力篩檢正式上路,寶寶出生後24-60小時即可在國民健康署認可之醫療院所做免費的新生兒聽力篩檢。這看似稀鬆平常的篩檢動作,結果若是「未通過」,相信許多新手父母的情緒會從滿心歡喜瞬間轉變為慌張、擔憂,不知道後續該如何幫助寶寶。
新生兒聽力篩檢及早發現先天聽損
(造成先天性聽損原因多,及早發現及早療育)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林淑芬聽力師表示,造成先天性聽損的原因有很多,舉凡聽障基因遺傳、聽覺系統構造發育不全等。寶寶的聽覺器官在母親懷孕5-7個月時就逐漸發育成熟,因此寶寶出生後即可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檢查時,寶寶會戴上耳機,頭部也會貼上三個連接儀器的感應貼片,接著經由耳機放出滴答聲音,再由感應貼片接收寶寶對聲音的腦波反應,藉此評估寶寶的聽覺功能是否正常。此項檢查並無侵入性,約20~25分鐘即可完成,家長們無須擔心寶寶會感到不適。
篩檢後仍需持續觀察或進一步檢查
(選擇適合助聽輔具及早期療育方式,仍能融入社會)
若寶寶未通過聽力篩檢,家長也先別慌張,林淑芬聽力師指出,影響篩檢結果的因素很多,包括:寶寶哭鬧、外耳道炎/中耳炎,或測試環境不夠安靜等。初步的聽力篩檢未通過者,通常醫療機構會進一步安排新生兒滿月後再一次複檢,並依據個別情況做診斷性的檢查,才能確認聽損的種類與程度,後續為孩子選配合適的助聽輔具,及選擇早期療育的方式。一般而言,只要孩子有殘存聽力,就有機會透過早期療育學會口語,未來進入一般學校、融入社會。
新生兒聽力篩檢可以很快知道孩子是否有聽力損失,但林淑芬聽力師表示,通過初步篩檢並不代表新生兒一定終生沒有聽覺損傷的問題。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因某些疾病造成後天性聽力損失,例如:中耳炎或腦膜炎等,建議家長仍需要觀察寶寶每個成長階段的聽語能力發展。
六個月前是聽語創復健的黃金時期
(黃金時期進行聽語創復健,3歲時可與正常孩子一樣)
考量寶寶出生12個月內是大腦聽覺中樞成熟及發展的關鍵期,且美國科羅拉多大學Yoshinaga-Itano等人的研究結果也指出,聽損兒如果可以在出生6個月內的黃金時期診斷並展開聽語創復健,效果將遠優於6個月後才被診斷的聽損兒,而6個月以內展開聽語創復健的聽損兒,3歲時的語言表達和聽力幾乎可恢復到與一般正常孩子一樣。因此新生兒聽力篩檢有助及早發現聽損兒,使其儘早展開聽語創復健。
所謂的「聽語創復健」以廣泛來說,是指聽損者訓練口語溝通能力的過程。一般人常聽到的「復健」指的是重建失去或退化的能力,但因先天性聽力損失者尚未發展出口語溝通的能力,其概念較符合「創建」一詞,對聽損兒來說,聽語創復健的過程需要醫師、聽力師、聽覺口語師、社工、學校教師等專業人員相互合作,與聽損兒家長的積極配合。
早期「療育」可預防或降低障礙程度
(面對新生兒聽損家長要調整心態,及早發現與療育,影響越小)
新生兒聽力損失容易被忽略,主因常是寶寶沒有表達能力,家長未特別留意而造成。在政府與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的大力推廣下,早期療育的觀念已逐漸普及。若寶寶有先天性聽力損失,請家長們勇於面對,先天性聽力損失的寶寶若能透過新生兒聽力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接受妥善、適切的療育,對孩子的影響就越小,也能在溝通、認知等方面,發展到更好的程度。
除了新生兒聽力篩檢,林淑芬聽力師也鼓勵家長們在孩子約四歲時於幼兒園或健康中心(衛生所)接受學前聽力篩檢。若發現任何聽力上的問題,及早介入可避免孩子日後在社交溝通及學業上遇到困難。
瞭解更多居家聽力語言行為評量表→http://goo.gl/YPucz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