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

活動/準爸媽的哺乳專修班

活動/準爸媽的哺乳專修班#新生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手爸媽看過來!還在為新生兒餵食問題煩惱嗎?奇美醫院將舉辦一系列新手爸媽課程,本次講座將藉由個別指導方式,教導哺乳技巧、抱寶寶的各種姿勢、含乳的正確方式、擠乳技術,提升孕婦哺餵母乳的知能與技巧,讓準媽媽能成功且順利哺餵母乳,建立信心及家庭良好互動關係。日期:7/29、8/26、9/30、10/28、11/25、12/30時間:15:00-17:00(若遇天氣不佳如台南市停止上課或報名人數低於5對,則該堂課取消或順延,造成不便敬請見諒)地點:奇美醫院第二醫療大樓5F兒科討論室報名對象:懷孕滿32週的準媽媽、爸爸及家庭成員諮詢專線:(06)2812811轉53453-4報名方式::網路BeClass系統報名(進入親子教室頁面後-點選哺乳專修班-選擇所需日期報名)報名網址:http://www.chimei.org.tw/97_newindex/layers2/information.html注意事項:1.    因為場地限制,每場限制10對,恕不接受現場報名2.    報名後煩請記住「查詢序號」、「查詢密碼」,若需更改資料、或取消(開課前一週上網或致電諮詢專線,以利維護影響他人參與上課權利)時需使用到3.    每對家庭酌收費用(含茶水、飲料及上課資料)200元,於當日報到後收費並開立收據 

注意!失溫不可摩擦凍傷部位

注意!失溫不可摩擦凍傷部位#新生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強烈冷氣團一波波來襲,有嬰幼兒的父母,嬰兒若是首次遇到冷氣團,要特別注意嬰兒的體溫,帶新生兒出遊時可利用衣物、毛毯包裹嬰幼兒,以防在嚴寒天下失溫受凍。但醫師提醒,若不小心凍傷,仍須注意不可因想快速取暖而壓迫或摩擦凍傷部位。低溫症可能會有動作不靈活、妄想症台南市郭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顏瑞美表示,新生兒皮膚溫度小於35度C時,以體溫過低、體表冰冷,反應低下為特徵。可能出現的症狀包含發抖但意識清楚、再嚴重可能會有動作不靈活、意識混亂或妄想、說話不清及血壓降低症狀,重度失溫則會出現體溫低於28℃ (82℉)、生命徵象改變或喪失、肌肉僵硬、皮膚紅腫及水腫、意識改變或昏迷、脈搏消失及心跳停止。若於醫院外發生失溫情況,維持呼吸道通暢呼吸功能循環功能是首要的要件,失溫的心臟容易因輕微物理刺激就致命,因此在搬動病患或幫病患剪除濕衣服時都應該動作輕柔,甚至救護車後送時也不應鳴警。浸泡37至39度C溫水可恢復溫度顏瑞美醫師表示,嬰兒在低溫下,皮膚最易凍傷,凍傷的患者在醫院先快速的恢復溫暖,最有效恢復溫度的方法,是浸泡在37至39度C溫水中。經臨床有效評估預後,根據溫水回溫後手和腳病灶恢復的程度來判斷是否有後遺症或需要截肢:‧ 第一級/肢體無發紺,不需要截肢也不會有後遺症。‧ 第二級/是遠端指節發紺。只需要軟組織截肢,趾甲會有後遺症。‧ 第三級/近端和中間指節發紺。需要指節骨頭截肢,會有功能性的後遺症。‧ 第四級/關節或跗骨發紺。需要肢體截肢,會有功能上後遺症。不可壓迫或摩擦凍傷部位若於醫院外發生凍傷情況,須注意不可壓迫或摩擦凍傷部位,可予以約40度C溫水解凍,凍傷手指或足趾以棉花間隔、預防感染,並抬高患肢送醫。假如傷者在送院前仍有機會再暴露於低溫之下,則不應使用溫水浸泡,以免造成更嚴重的損傷。 

新生兒哭聲減少 恐為腦病變!

新生兒哭聲減少 恐為腦病變!#新生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寶寶的出生原本是全家人最高興的日子,但是新生兒卻有可能發生周產期窒息,因而可能出現缺氧及缺血性腦病變,所幸目前有低溫療法可提供治療,以改善缺氧及缺血性腦病變後遺症的嚴重程度。 活動力欠佳、哭聲減少、出現痙攣台大兒童醫院小兒部新生兒科主任謝武勳表示,新生兒發生周產期窒息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早產、產婦胎盤功能不好、胎兒出生時出現窘迫等原因,當新生兒有周產期窒息的情況,在出生時臨床上可能出現活動力欠佳、哭聲減少,進而會因為缺氧及缺血性腦病變而有痙攣、停止呼吸等神經學的異常變化,這時若立即進行低溫療法,可阻止新生兒腦傷缺氧缺血後一連串的連鎖反應,並可避免造成更多神經細胞的死亡。 出生黃金6小時 持續治療72小時謝武勳主任指出,所謂的低溫療法,是在新生兒出生後黃金6小時內,採取全身性冷卻或是局部頭部冷卻治療,全身性或是局部頭部低溫療法差異性不大,兩者的效果都很好,主要是將中心體溫降低至攝氏33.5度至35度之間,持續72小時,之後再逐漸將體溫回升至正常體溫。 新生兒死亡原因之一 孕婦應定期產檢周產期窒息是造成新生兒死亡的常見原因之一,而且大多是因為發生缺氧缺血性腦病變,輕者可能只是出現暫時性腦水腫,嚴重者可能會變成癲癇、智能或肢體障礙、腦性痲痺等病況。謝武勳主任進一步指出,各年齡層婦女生產時都有可能發生新生兒周產期窒息,並不是高齡產婦才會發生,因此,孕婦都應定期接受產檢並保持警覺。 生產前後有任何狀況 應儘快就醫檢查所以,周產期孕婦若在生產前後有任何狀況,應儘快就醫接受婦產科醫師的專業檢查,倘若新生兒發生周產期窒息,應儘快於黃金6小時內接受低溫療法,並應在新生兒科醫師、小兒神經科醫師、復健科醫師、眼科等組成的專業團隊密切治療之下,才能減少憾事發生。(2016亞大周產期醫學會年會特別報導)(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新生兒狂吐奶 原來是腸阻塞!

新生兒狂吐奶 原來是腸阻塞!#新生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剛出生的新生兒,只要一喝奶就狂吐不止,一直持續了好幾天,家人擔心得要命,小嬰兒還在婦產科診所沒有回家,就被轉診到大醫院看診,經由檢查發現,這名新生兒竟然是因為腸子長了幽門蹼,進而造成腸阻塞,才導致所喝的奶都給吐了出來。幽門蹼阻擋食物到達腸道收治這名新生兒的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外科主任林雨利表示,該新生兒出生時體重有3000多公克,但是卻無法進食,短短四天時間,人就瘦了一圈,進一步檢查發現,原來是因為他的胃與十二指腸之間長出幽門蹼,進而阻擋了食物到達腸道,因而導致腸阻塞,使得所吃下的奶全都給吐了出來。 X光檢查診斷可確診通常新生兒會發生腸阻塞的原因以腸閉鎖居多,而有幽門蹼的情況則是比較少見,林雨利醫師指出,腸閉鎖是指腸子與腸子沒有相連接起來,至於新生兒會出現腸阻塞原因都是先天性,而有幽門蹼的情況則是比較少見,至於診斷腸阻塞的型態則是可以經由X光確認。嚴重吐奶應及早就醫確認林雨利主任進一步指出,當確診為幽門蹼造成的腸阻塞之後,就要立刻以手術來將幽門蹼切除即可,但若是因為腸閉鎖造成的腸阻塞,治療就比較複雜,得要將沒有相連的腸子接起來,而且新生兒才出生沒有幾天,反而不能用內視鏡做治療,得要開刀手術才安全。 由於新生兒會出現溢奶很常見,而新生兒若是有腸阻塞,其症狀就是吐奶,所以,如果新生兒出現吐奶的情況很嚴重,家長就要特別注意,有可能是因為腸阻塞導致,必須帶孩子及早就醫確認。(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新生兒爸媽照過來!新生兒飲食需知

新生兒爸媽照過來!新生兒飲食需知#新生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嬰兒時期是人生中成長最快的時候,他們的外表不斷變化,腦部也不停地發展。寶寶每天都以驚人的速度成長,正確地餵食,給予足夠的營養,才能幫助他們發育得更好。同樣地,這個時期的嬰兒不是吃得愈多愈好,適時適量的營養,才能讓他們吸收到需要的養分。在門診時,我常碰到媽媽一進來就說小朋友常溢奶,或者一吃就吐,擔心是不是腸胃出了問題。通常媽媽們這麼說,我就知道應該是餵食的量出了問題。但是我不會急著打斷她們的話,而是等媽媽們講完後,再問她們:「平時都是如何餵食的?」得到的答案幾乎都是小朋友一哭鬧就馬上餵。事實上,寶寶哭很可能是尿布濕了或需要安撫,盲目地餵奶只會讓孩子因肚子裝不下而溢奶。每天每公斤熱量 以80到120大卡為宜四個月以前,寶寶唯一的食物來源是母奶或配方奶,四個月以後才開始添加副食品。以配方奶為主的寶寶,通常每天每公斤需要的熱量以八十到一百二十大卡為宜。假如我們以中間值一百大卡來計算的話,三公斤重的寶寶一天需要三百大卡。一般而言,配方奶一毫升熱量為零點六七大卡,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數值,試算一下寶寶每餐應該喝的奶量。母奶的蛋白質易代謝 寶寶會較快餓我們可以推估,一個三公斤的寶寶每餐喝七十四點五毫升的配方奶就足夠。不過,市售配方奶一匙多沖泡為三十毫升或六十毫升,因此可取三十的倍數,每餐沖泡九十毫升來餵寶寶即可。由於母奶的蛋白質比較容易代謝,喝母奶的寶寶會餓得比較快。因此母乳寶寶每天按每公斤可餵食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毫升。母乳的熱量同樣為一毫升零點六七大卡,若是瓶餵的寶寶,可依上述公式計算出每餐喝奶量;親餵的寶寶則是餓了就給,但仍然必須注意兩餐間的時間以二到三小時間隔為宜。每天排尿量 能尿溼7到8片尿布不過也有很多新手媽媽跟我反應,由於自己親餵,因此無法得知寶寶究竟喝了多少奶量。其實親餵的寶寶只要觀察尿尿的情況,每天排尿量差不多能尿溼七到八片尿布,也就是尿布要拿起來感覺有重量,不能輕飄飄才算。如果寶寶排尿量正常,表示喝得奶量也足夠,就不用太過擔心。若家長還是不放心,也可以在打預防針時請醫師幫忙看一下生長曲線圖,只要在正常範圍,並且沒有往下走,代表寶寶營養充足。(本文摘自/跟著楊晨醫師這樣做,養出長得高、不過敏的孩子/平安文化)

台灣研究:益生菌可降低孕婦乙型鏈球菌帶菌率

台灣研究:益生菌可降低孕婦乙型鏈球菌帶菌率#新生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國內研究調查指出,台灣每6名孕婦就有1名乙型鏈球菌的帶菌者,乙型鏈球菌是一種婦女生殖道常見的細菌,當孕婦產道乙型鏈球菌帶菌時,新生兒出生後,身上乙型鏈球菌檢出率約50%,新生兒感染乙型鏈球菌會增加肺炎、敗血症、腦膜炎或死亡的風險,造成產婦、產科與兒科醫師的許多困擾。口服益生菌 降低孕婦產道感染乙型鏈球菌風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何銘醫師以台灣孕婦為研究對象,日前發表於國際期刊TJOG的臨床文獻指出,100位懷孕35-37週乙型鏈球菌檢測為陽性的婦女,以雙盲、隨機方式口服安慰劑或GR-1和RC-14兩株益生菌2-4週,結果發現給予益生菌可以有效減少孕婦四成到五成產道受乙型鏈球菌的感染,改善效果顯著。而衛福部目前實行以「孕婦全面進行乙型鏈球菌篩檢」及「產程中使用抗生素治療」的預防模式,在新生兒早發型感染上可獲得有效控制,但因急產、藥物過敏及抗藥性等因素,預防新生兒乙型鏈球菌感染的模式仍存在許多限制。何銘醫師表示,以此研究的結果推測,提早於孕期第28周開始口服GR-1和RC-14兩株益生菌,應可預防生產時新生兒因為產道垂直感染乙型鏈球菌所造成上述相關的臨床風險,以及可能的醫療費用支出。孕期生殖道有異 應立即治療降低新生兒垂直感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產科病房陳姓護理師表示,女性在沒有懷孕時,泌尿生殖道的感染症狀雖然困擾但往往被忽略,直到孕期時擔心會造成寶寶健康和發育上的影響,當孕期發現有不正常分泌物、異味、搔癢等感染現象,藉由補充GR-1和RC-14益生菌也可獲得改善,而研究受試者也反應乙型鏈球菌篩檢結果呈現陰性,減輕懷孕後期的困擾與擔憂。何銘醫師強調,許多研究對於生殖道微生態平衡有更多正向的觀點,藉由促進形成以乳酸菌為主的腸道與陰道菌叢,或許在控制孕婦乙型鏈球菌的感染上有機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不僅可減少孕婦產後感染的機會,且在傷口癒合、減少產祳期不適感,也有加分。不過,這些論點還需要藉由進一步的臨床研究長時間追蹤得以更確認。

冷熱免煩惱 新生兒穿著有一套

冷熱免煩惱 新生兒穿著有一套#新生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剛滿月的軒軒,從出生醫院回家才1個月,身上開始出現痱子、溼疹症狀,騷癢讓軒軒哭鬧扭動不停,新手爸媽急得不知措,便帶著軒軒到醫院求診,經醫師診斷發現,爸媽擔心軒軒著涼,總是給他穿很多衣服,太悶熱造成痱子和濕疹,經過治療並調整穿著後,症狀已明顯改善。 台北慈濟醫院新生兒科醫師趙露露表示,一般對於新生兒的穿著,多是來自於長輩經驗的傳承,穿多、穿少沒有一個依歸,新生兒還不會言語,對於舒適與否無法表達,以至於有時候因穿著過多產生痱子、濕疹等症狀,或穿太少,造成受涼、感冒。依年齡、體溫、天氣 判斷如何穿著穿錯衣服不但讓新生兒不舒服,更會影響情緒,食慾及發展,因此趙露露醫師建議,依年齡、體溫、天氣這3點來判斷新生兒該如何穿著,出生後1個月,活動量少,多以方便穿脫的紗布衣為主,2到3個月,活動量變多,則以俗稱的包屁衣或兔兔裝較為合適,材質上選擇以透氣、吸汗、有彈性,展延性大的純棉材質,並以幼兒活動方便為主。 體溫方面,最好的方式,要用體溫計測量,並依據天氣的狀況來判別新生兒穿著是否合適,也可用空調改變環境溫度,一般來說,新生兒正常體溫介於36.5℃至37.5℃之間,超過這範圍,代表體溫可能較高,需要減少身上的衣著。出生後4個月 戴手套阻礙發展趙露露醫師提醒,家長擔心新生兒四肢冰冷或抓傷自己的臉,而讓孩子戴上手套,但出生後4個月,正是幼兒手部發展的時期,戴上手套,無疑是減少觸感和刺激的機會,阻礙發展,另外,4到6個月,新生兒開始學習翻身,穿得太過緊,太過厚重,會讓翻身變得困難,也會阻礙肢體的發展。  

新生兒聽力篩檢未過?聽力師:應接受更詳盡檢查

新生兒聽力篩檢未過?聽力師:應接受更詳盡檢查#新生兒

(撰文/黃雅芬) (諮詢/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聽力師林淑芬) (圖/優活健康網) (新生兒聽力篩檢結果未通過,常讓父母由喜轉悲)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每1,000位新生兒中,患有先天性雙側中─重度聽力損失者約有1~2位;也就是說,每500名新生兒中,可能就有1位雙耳需配戴助聽器或其他聽能輔具的聽損兒。101年新生兒聽力篩檢正式上路,寶寶出生後24-60小時即可在國民健康署認可之醫療院所做免費的新生兒聽力篩檢。這看似稀鬆平常的篩檢動作,結果若是「未通過」,相信許多新手父母的情緒會從滿心歡喜瞬間轉變為慌張、擔憂,不知道後續該如何幫助寶寶。 新生兒聽力篩檢及早發現先天聽損 (造成先天性聽損原因多,及早發現及早療育)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林淑芬聽力師表示,造成先天性聽損的原因有很多,舉凡聽障基因遺傳、聽覺系統構造發育不全等。寶寶的聽覺器官在母親懷孕5-7個月時就逐漸發育成熟,因此寶寶出生後即可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檢查時,寶寶會戴上耳機,頭部也會貼上三個連接儀器的感應貼片,接著經由耳機放出滴答聲音,再由感應貼片接收寶寶對聲音的腦波反應,藉此評估寶寶的聽覺功能是否正常。此項檢查並無侵入性,約20~25分鐘即可完成,家長們無須擔心寶寶會感到不適。 篩檢後仍需持續觀察或進一步檢查 (選擇適合助聽輔具及早期療育方式,仍能融入社會) 若寶寶未通過聽力篩檢,家長也先別慌張,林淑芬聽力師指出,影響篩檢結果的因素很多,包括:寶寶哭鬧、外耳道炎/中耳炎,或測試環境不夠安靜等。初步的聽力篩檢未通過者,通常醫療機構會進一步安排新生兒滿月後再一次複檢,並依據個別情況做診斷性的檢查,才能確認聽損的種類與程度,後續為孩子選配合適的助聽輔具,及選擇早期療育的方式。一般而言,只要孩子有殘存聽力,就有機會透過早期療育學會口語,未來進入一般學校、融入社會。 新生兒聽力篩檢可以很快知道孩子是否有聽力損失,但林淑芬聽力師表示,通過初步篩檢並不代表新生兒一定終生沒有聽覺損傷的問題。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可能因某些疾病造成後天性聽力損失,例如:中耳炎或腦膜炎等,建議家長仍需要觀察寶寶每個成長階段的聽語能力發展。 六個月前是聽語創復健的黃金時期 (黃金時期進行聽語創復健,3歲時可與正常孩子一樣) 考量寶寶出生12個月內是大腦聽覺中樞成熟及發展的關鍵期,且美國科羅拉多大學Yoshinaga-Itano等人的研究結果也指出,聽損兒如果可以在出生6個月內的黃金時期診斷並展開聽語創復健,效果將遠優於6個月後才被診斷的聽損兒,而6個月以內展開聽語創復健的聽損兒,3歲時的語言表達和聽力幾乎可恢復到與一般正常孩子一樣。因此新生兒聽力篩檢有助及早發現聽損兒,使其儘早展開聽語創復健。 所謂的「聽語創復健」以廣泛來說,是指聽損者訓練口語溝通能力的過程。一般人常聽到的「復健」指的是重建失去或退化的能力,但因先天性聽力損失者尚未發展出口語溝通的能力,其概念較符合「創建」一詞,對聽損兒來說,聽語創復健的過程需要醫師、聽力師、聽覺口語師、社工、學校教師等專業人員相互合作,與聽損兒家長的積極配合。 早期「療育」可預防或降低障礙程度 (面對新生兒聽損家長要調整心態,及早發現與療育,影響越小) 新生兒聽力損失容易被忽略,主因常是寶寶沒有表達能力,家長未特別留意而造成。在政府與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的大力推廣下,早期療育的觀念已逐漸普及。若寶寶有先天性聽力損失,請家長們勇於面對,先天性聽力損失的寶寶若能透過新生兒聽力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接受妥善、適切的療育,對孩子的影響就越小,也能在溝通、認知等方面,發展到更好的程度。 除了新生兒聽力篩檢,林淑芬聽力師也鼓勵家長們在孩子約四歲時於幼兒園或健康中心(衛生所)接受學前聽力篩檢。若發現任何聽力上的問題,及早介入可避免孩子日後在社交溝通及學業上遇到困難。   瞭解更多居家聽力語言行為評量表→http://goo.gl/YPuczF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