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

耳朵嗡嗡叫 聽力損失徵兆

耳朵嗡嗡叫 聽力損失徵兆#聽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王先生從事車床操作及機具的保養維護約5年,有一半時間暴露於大於85分貝的噪音中,最近出現耳鳴症狀,即使已經離開作業場所耳邊仍不時出現嗡嗡聲。常被家人提醒收看電視時音量轉得太大聲,與人談話時也常覺得聽不清楚。接受定期噪音作業聽力檢查後,檢查結果為噪音性聽力損失。噪音引起聽力損失的特徵根據職業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300條中規定,雇主對於對於勞工8小時日時量平均音壓級超過85分貝或暴露劑量超過50%時,雇主應使勞工戴用有效的耳塞、耳罩等防音防護具。聽力損失通常是對稱性的感覺神經損失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職業醫學科主治醫師游文茹說明,噪音引起的聽力損失通常是對稱性的感覺神經性的聽力損失;低音頻(500-2000 Hz)的聽力損失通常40分貝以下,高音頻(3000-6000 Hz)的聽力損失通常在70分貝以下。噪音暴露對聽力損失造成的影響主要取決於    噪音暴露的強度、噪音暴露時間的長短及個人對噪音的感受性。聽力損失不可逆 預防是最好的治療游文茹醫師表示,噪音性聽力損失是一種漸進性與不可逆的變化,因此預防即是最好的治療。可於實施工程的噪音源處使用隔音罩、加裝簡易式防音檔板、消音、吸音材料等;於噪音工作場所顯目處張貼噪音危害標示及公告噪音預防事項;加強員工對聽力防護的訓練計畫並落實每年定期噪音作業聽力健康檢查。

兒童聽力減弱 恐為中耳炎!

兒童聽力減弱 恐為中耳炎!#聽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聽力減弱、偶爾會有分泌物從耳朵流出來,小心可能是慢性中耳炎!中耳炎是小朋友常見引起發燒症狀的疾病之一,患者會有耳腔發炎、感染現象,孩童的發生率高達80%且急性中耳炎可能進展為慢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的分泌物可能會導致聽力喪失,若不及時處理,也可能會導致顏面神經麻痺、產生腦膜炎。耳朵局部治療、清潔可緩解成大醫院耳鼻喉部主治醫師呂宇城表示,沒有併發症的情形下,一般慢性中耳炎可採保守性治療,為耳朵之局部治療、清潔,配合局部耳抗生素滴劑或全身性抗生素之使用。在持續性膿瘍而有併發症產生時,就需外科治療,施行乳突鑿開術,以有效改善膿瘍蓄積的情形,膿瘍及感染緩解後,部分耳膜若無法自行修復,則應考慮進行手術修補耳膜,當耳膜長好後可隔絕外耳道表皮的細菌,避免感染源經由穿孔進入中耳腔導致發炎。減少疼痛、耳殼變形、提供更佳視野呂宇城醫師表示,使用內視鏡則可避免在耳後開口或耳道前開口,直接利用經由外耳道的內視鏡輔助,直接翻開殘存耳膜進行修補,其相對於傳統的顯微手術,較小的傷口可減少傷口疼痛與耳殼的變形、麻木,並提供更好的視野及角度,可減少中耳腔正常結構的破壞,但需要更細的內視鏡,及較低的熱強度,以避免熱傷害。病患耳膜如破損太大或其他特殊因素如耳道狹窄等,仍須由主治醫師仔細評估,並經討論後,再決定治療的方式。只要出現聽力不佳、耳朵流出難聞的分泌物時,就應尋求專業協助。

不用大小聲 長者溝通8技巧

不用大小聲 長者溝通8技巧#聽力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子女或照顧者需要了解的是,一旦老人家的聽力變差後,就不可能再變好,所以在心態上及相處上,就要開始學習如何與有聽力障礙的老人家溝通,以免因溝通不良產生誤會,而傷了彼此感情。其實,只要掌握下列的技巧,就不需要跟老人家「大小聲」。1) 說話前,要先引起老人家的注意,例如,先輕拍他,或者在他面前比比手勢。2) 盡量在安靜、無噪音的環境,與老人家對談。3) 確定老人家可以看到說話者的嘴唇,因為看得到唇型,有助於表達意思。4) 說話音調要低沉, 放慢速度,一個字一個字地講清楚,而不是大聲吼叫。5) 盡量對聽力較好的那隻耳朵講話。6) 如果老人家聽不懂,換個同義詞,而不是一直重複同樣的句子。7) 有時候用手勢,或寫下重要的詞句,讓老人家可以看得懂。8) 同時要請老人家將聽到的話重複一遍,以確定老人家真的聽到,也聽懂了。改變溝通方式 也可避免情緒受影響以第8點來說,因為有時家人會誤以為跟老人家講的事,他都忘記了,老人家是患了失智症,但也可能是老人家根本沒有聽懂你要他做的事,或他沒有聽進去。老人家為了嫌麻煩就乾脆點頭,卻是沒有聽見,所以沒有做,但這其實不是失智啊!聽力退化既然是常見的狀況,那麼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好好面對。如果銀髮族及家屬都能正確地看待,那麼,只要改變一些溝通方式,就可以讓重聽的老人家得到很好的照顧,同時也可以避免家人的情緒受到影響。(本文摘自/好好照顧您/寶瓶文化出版)

告別「筆談」 電子耳重拾人生

告別「筆談」 電子耳重拾人生#聽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85歲羅老先生因雙耳失聰過了1年多「黑白人生」,一度遠離自己最愛的運動,醫師為他裝電子耳恢復聽力,羅先生打電話給老朋友,還被誤認詐騙集團,現在他聽力跟溝通完全沒問題,歡喜重拾健康生活。戴助聽器效果不佳 溝通全靠「筆談」羅老先生60多來勤跑社區開班授課推廣中華武術文化,退休後推廣老人休閒,隨年紀漸長聽力慢慢退化,1年多前雙耳失聰,戴助聽器效果不佳,家人溝通全靠「筆談」,對外事務都靠太太接電話處理,社交活躍愛運動的他頓時覺得「人生變成黑白」,於是到耳鼻喉科診治。電子耳微創手術 傷口僅2.5公分臺中慈濟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吳弘斌檢查羅先生聽力,發現是極重度聽力損失,雖有助聽器還是無法跟別人溝通,與家屬討論決定裝電子耳,1個多小時微創手術,傷口僅2.5公分,隔天馬上恢復聽力,羅先生很高興「這麼老又能聽見聲音了」。省錢、個性畏縮 只想維持現狀吳主任表示,大部分聽力出問題的長輩想把錢省下來給家人,不願花錢裝電子耳,也有人個性畏縮,只想維持現狀安度晚年,要讓長輩改變觀念並不容易,外向積極又樂觀的羅先生希望自己晚年精彩,才接受電子耳手術。適合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長輩吳主任說,醫療科技進步,電子耳手術傷口小、手術時間短,第2天就可以聽到聲音,療程便利簡潔,復原也比較快,適合有高血壓、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長輩,臺灣已邁入高齡社會,銀髮族朋友需要大家關心,尤其聽力是人與人溝通重要的橋樑,醫療科技能幫失聰銀髮族恢復聽力,開創更好的社交生活,不要因年老失聰而放棄生活樂趣。

3歲兒不理人? 聽損作祟

3歲兒不理人? 聽損作祟#聽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家中有幼兒滿3歲還不會說話,時常反應慢、不理人,家長多以為是內向、害羞,可能是聽力作祟,根據調查,0至6歲兒童發展遲緩盛行率約在6%~8%,其中重要關鍵在於聽力受損或天生聽力障礙。出生1日內可檢出 發生率為4‰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就可以進行聽力篩檢,根據研究統計,新生兒先天性聽損的發生率約為千人內有4到6名兒童,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表示,自101年3月15日起,國健署補助本國籍出生的新生兒聽力篩檢已滿2年,篩檢共36萬383人,1,026位聽損兒,新生兒聽損發生率為2.8%。1歲至1歲半是開始建構單字以及表達能力的時候,聽覺口語師李韵葳指出,聽力損傷分為輕、中、中重、重度及極重度,聽損兒通常仍有殘存的些許聽力,但若不及時矯正,未來可能對於其口語表達能力有影響,比方無法說出一個完整句子,以致表達不周、旁人誤解等等。注意力鬆散 有學習障礙兒童聽損在臨床上相當常見,並且為一種重要的疾病,目前雖然已全面性推廣新生兒聽力篩檢,聽力檢驗平台可以偵測早期聽損,更可以發現晚發性聽損,3歲前為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若發現需及早治療。另外,學齡兒童的聽力障礙,其症狀通常只以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障礙為主,課程中或許會無法集中而干擾其他同學,通常學童自己不自知,因此也經常為家長及老師所忽略,甚至可能會誤認為過動而被處罰,長久可能導致不願與人溝通交流,對往後人格發展、社會化互動皆有重大影響。  

單側耳朵聽力下降 恐因聽神經瘤作祟

單側耳朵聽力下降 恐因聽神經瘤作祟#聽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五十多歲男子,最近出現聽力下降的現象,並有耳鳴、頭暈等症狀,就醫檢查後發現,他的左耳聽力下降,右耳則正常,經由進一步安排磁振造影檢查,竟發現他有聽神經瘤。 聽神經瘤是良性腫瘤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主任劉博仁表示,聽神經瘤是一種良性腫瘤,目前發生原因不明,因為會長在聽神經部位,因而會有聽力下降,以及會有眩暈與耳鳴的症狀,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一,台灣一年大約有200例新病例,男女比例相當。 放射治療為主聽神經瘤發生年齡多在30至60歲間,且多為單側出現,劉博仁主任指出,以前多以手術治療,近年來,則是以放射治療為主,放射治療就是俗稱伽瑪刀,可利用高能量放射線集中照射病灶,防止腫瘤繼續長大,或使腫瘤縮小。如果聽神經瘤越長越大壓迫到腦幹,則要會診腦神經外科,進行手術治療。 核磁共振確診劉博仁主任進一步指出,耳朵有疾病時,常出現的症狀有聽力下降,或是合併有突發性耳聾、單側耳鳴及眩暈等症狀,應該要就醫檢查,除了聽神經瘤之外,也有可能是因為感染造成突發性耳聾,或是梅尼爾氏症候群,都要先排除,而診斷工具則是要以腦部核磁共振才能確診。(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