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

老年人不能太瘦!當心肌少症上身會早死

老年人不能太瘦!當心肌少症上身會早死#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老年人要瘦一點,還是胖一點才好?受限於三高與心血管疾病的威脅下,晚年生活維持著清瘦體型,成為眾多老年人的養生之道,但不少研究的結論卻與這樣的觀念背道而馳,顯示老年人若能保持微胖體型,反而能降低整體死亡風險。在這兩種完全不同論調的拉扯,到底哪一種說法,才是維持健康的正確守則?我國國衛院就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該研究來自但是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潘文涵合聘研究員與莊紹源助研究員研究團隊發現,「肌肉量」才是影響老人死亡風險的重要關鍵之一。研究團隊針對1512位老人,在民國88至89年之間,進行身體質量指數與肌肉量的探討,共追蹤長達九年的時間。胖不胖不是問題 肌肉量才是健康重點研究指出,若單純以身體質量指數,作為死亡風險的評估,他們發現,身體質量指數較低的族群,整體死亡風險達5.73,一反多數人的舊有印象,那些身體質量指數達二十七,明顯超標的老年人,死亡風險竟比過瘦族群,還來得低,僅有3.69,這顯示過重的老年人較為「長壽」。不過,會有這樣的結果,國衛院提出不同見解,肌肉量的多寡,才是影響死亡率的主因!其實,肌少症的議題,近年來備受各界關注。肌少症,以字面來說,正是肌肉量隨著年紀的遞增,而快速減少,進而四肢無力,舉步維艱,行走總是緩慢,過個馬路都顯得困難重重。也因此,研究顯示,那些肌肉量較低的族群,會較常人增加達一倍的死亡風險,而罹肌少症的老年人,身體質量指數通常都過輕,由此就能看出,體重較重的老年人為什麼會較長壽的原因。不過,該研究並非鼓勵老年人能肆無忌憚的亂吃,讓體重因此失控,該研究所關注的是「肌肉量」的多寡,而為了防止肌肉的流失,建議老年人務必養成運動習慣,更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才能減少肌少症的發生風險。

台灣肌少症盛行率達13% 年輕肥胖、不運動為高危險群

台灣肌少症盛行率達13% 年輕肥胖、不運動為高危險群#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隨著人口老化,老年人的議題愈來愈受到關注。人類在年老時,慢性病會增加,各個器官的功能也會衰退。慢性病如中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關節炎等為大眾所熟知,比較知道如何去預防保健,然而,身體還有其他機能的退化,如肌肉的退化「肌少症」,進而造成行動不便,甚至行走困難,其中的預防之道,就鮮少被人提到,也讓老年人陷入行動日漸困難的泥沼中!老年罹肌少症 恐連馬路都過不了根據2010年歐洲肌少症共識,肌少症的評估需包括肌肉質量、肌肉力量與身體表現。若肌肉質量的減少與肌力的下降或身體表現的下降,則稱為肌少症。肌肉質量的評估為肌肉力量與身體表現則以手握力男性小於30kg、女性小於20kg(需依身體質量指數調整,體重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每秒走路速度小於0.8m/s來決定。目前,老年肌少症的盛行率為5%至13%,在年齡大於80歲的族群甚至高達50%。蔡明松醫師表示,肌少症有多重因素造成,包括老化、荷爾蒙、疾病、少動、營養不良等。肌少症和肥胖、高血壓有關。它會影響老人的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與生活品質,對於肌少症的治療方式除了疾病的控制外,需評估老人的活動情形與營養狀況。老年人每周一次運動 能改善肌力值得注意的是,適當的活動對老人或虛弱老人的肌肉質量或肌力有幫助,每周至少一次的阻力活動可改善老人的肌力與神經肌肉的表現,也可降低老人跌倒與骨折的風險,而營養部分需注意老人飲食熱量的攝取、蛋白質與維生素D的補充,適當蛋白質和胺基酸的補充對肌肉質量的增加會有幫助。另維生素D和肌肉的功能有關,維生素D的補充如日照與飲食可降低老人跌倒,蔬菜水果與全麥穀類的攝取會增加老人的肌力。對於有糖尿病或腎臟等慢性疾病的老人,需作營養方面的諮詢。

30歲後肌力年衰退1% 年輕不運動老年過馬路恐都難!

30歲後肌力年衰退1% 年輕不運動老年過馬路恐都難!#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年紀一大,因為肌肉力量逐漸減少,導致做許多事情終將緩如蝸行,其中,肌力減少,最主要就是影響到行走的速度,而根據國外資料研究指出,女性到五十歲,男性到七十歲後,行走速度會大幅減緩,對此,書田診所物理治療師蔡佩玲說,人的肌肉力量,到了二十歲後就會逐漸衰退,若年輕時不加以運動,訓練肌肉耐力,到了老年,走路速度不超過每秒1.2公尺,恐怕連過馬路都有問題!3成國人肥胖不運動 老年恐罹肌少症蔡佩玲指出,隨著年齡的增加肌肉力量會逐漸減少,走路速度會逐漸變慢。然而,隨著現代人無運動習慣,肌肉耐力將會逐年下降,而根據統計指出,國人肥胖盛行率高達3成以上,另一份資料顯示,國人肌少正盛行率落在15%以上,恐怕成為老年之後的重大隱憂。蔡佩玲指出,若是長輩無法在17秒內順利完成連續5次的起立坐下、走路速度小於0.8公尺/秒,就應儘早就醫檢查是否有老年衰弱的問題。對此,蔡佩玲建議,每週進行至少2天的「循環式肌肉適能訓練」,每次進行四項活動:1) 起立坐下/雙手抱胸,背打直,坐椅子的前1/2。維持雙手抱胸,緩慢起立至腳站直,再坐下,重複10次。2) 抬左、右腳/保持站姿,若怕不穩手可扶牆,輪流將左右腳抬起至腰際,各做10次。3) 墊腳尖走路/手扶牆壁、墊腳尖前、後走路10公尺,重複3次。4) 抬手握力訓練/雙手握緊海綿或彈力球,手臂向前伸直,再往頭頂伸展,重複10次。手臂向兩側伸展,再往頭頂伸展,重複10次。藉由增加重複次數、漸進性的阻力、上下肢肌肉群交替訓練可有效達到訓練效果。有助於強化肌力、提升走路速度、達到健康維持與促進。《優活》提醒/人體肌力,在三十歲後,將逐年下滑1%~2%,提醒民眾平日最好養成運動習慣,維持333計畫,即每周運動三次,每次維持三十分鐘以上,心跳維持130下,才能夠避免肌力衰退,老年生活受到影響!

老人走路緩慢非正常 恐是「肌少症」

老人走路緩慢非正常 恐是「肌少症」#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家中老人家走路越來越緩慢,可不一定是正常老化現象!據調查發現,近八成台灣民眾誤以為老人家走路越來越慢是正常的,其實可能是「肌少症」的徵兆! 奇美醫學中心家庭醫學科湯振青醫師指出,老人家因為平衡感不好、關節疼痛、視力變差等原因都會造成老人家走路越來越慢。而老人家因為多重慢性疾病、營養不良、運動不足等原因所引發的「肌少症」,也可能是老人走路越來越慢的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 60歲以後肌肉質量減少的速度則遽增。在老化的過程中,生理狀況逐漸衰退,加上老人帶有多重慢性疾病、身體功能缺損而導致不動,都會加速肌肉質量的減少。可透過運動、補充營養改善且研究發現,「肌少症」也常伴隨體脂肪的增加、代謝速率的下降而引發肥胖、第二型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而肌肉力量減少與活動能力下降則會增加老人家跌倒及骨折的風險,造成老人家失能及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並導致住院率、死亡率的增加。 隨著醫療進步,現代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對於逐漸邁向高齡化社會的我們來說老人家的健康問題實在不可忽視。湯醫師也說,肌少症可透過運動、營養及藥物治療來預防改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