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

不運動1周 肌肉量少2成

不運動1周 肌肉量少2成#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你希望60歲以後不會臥病在床,也不用別人照護,延長健康壽命的話,維持並提升骨骼及肌肉功能是必做的功課,隨著年紀增長,肌肉會出現明顯衰退,這種現象稱為「肌少症」(sarcopenia),意思就是肌肉(sarco)缺乏(penia),運動不夠或男性賀爾蒙分泌功能變差都是導因。60歲以後 肌肉容易衰老因為這2個因素,使得肌肉合成量變少,肌肉就跟著減少,60歲以後,與肌肉有關的男性賀爾蒙分泌量會大幅減少,導致肌肉容易衰老,肌肉量也變少,肌肉好比是燃燒脂肪的引擎,也是體熱的來源,脂肪是能量來源,好比是汽油箱,就算有汽油,如果燃燒汽油的引擎衰退,汽油只會囤積,換言之就是容易發胖。定期測量脂肪率及肌肉量60歲以後鍛鍊肌肉是重要的功課,目的不是只為了強化腳力及腰力,因為維持及強化肌力,可以維持與提升免疫力,想打造60歲以後的強健身體,就從細心與自己身體對話開始,買一部精密的體重計,定期測量體脂肪率及肌肉量,第1件必做功課就是瞭解自己的身體。多吃動物蛋白質、強化深層肌群那麼,如何才能預防肌少症,維持肌肉量?基本關鍵當然是飲食及運動,為了有效維持及增加肌肉量,在飲食方面宜攝取肌肉製造材料──魚或肉等動物性蛋白質,運動方面重點在於強化「深層肌群」的腰大肌等背骨周圍肌肉。下肢肌力強弱 影響健康壽命下肢肌力強或弱(肌肉量的增減)嚴重影響健康壽命,平日不常使用下肢肌肉的人,過了70歲臥床的機率很高,現代60歲人士有許多人都是活力充沛,應該很難想像未來自己會臥床不起,可是,就算是健康人士,從現在的日常生活狀況,也能找出「可能會臥床的危險因子」。• 在家的時候經常躺在沙發上或坐著不動。• 走路速度慢。• 步伐幅度變窄。• 不太愛爬樓梯,常搭電扶梯或電梯。• 出門都搭車。• 搭電車看到空位馬上坐下來。有以上現象的人,下肢肌肉會最早衰退,只要上述習慣符合一項,就該趁現在開始養成適度運動的習慣。就算年紀大了,手臂等上半身肌肉量並不會有任何改變,但是大腿肌肉或腹肌的肌肉量會大幅減少。最粗大腿肌肉量比20歲時少3成到了60歲,最粗的大腿肌肉量會比20歲時減少3成,即使年輕時有運動鍛鍊,一旦停止運動,肌肉量就會開始減少,只是坐著或躺著,沒有活動的話,肌肉量會快速減少,比方說因生病或受傷住院一周,肌肉量會減少2成,住院3周則減少6成。(本文摘自/60而健/天下雜誌出版)

銀髮族預防肌少症 首選元極舞、外丹功

銀髮族預防肌少症 首選元極舞、外丹功#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年紀大了,身體功能會漸漸退化,也會導致本體感覺、肌力、肌耐力、平衡感、心肺適能功能下降,容易腰痠背痛、走幾步路就會喘,甚至因為步態不穩而跌倒,若再加上少運動,對健康的衝擊更大。職能治療師表示,透過低衝擊性的規律運動,就能達到預防肌少症、維持健康的目的,像是公園裡常見的元極舞、外丹功,就是不錯的選擇。規律運動 降低失智症風險草屯療養院職能治療師林美儀表示,規律運動不僅有助治療憂鬱症,還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研究指出,規律運動、無抽菸習慣、保持身材、飲食健康和少量飲酒等5大習慣,有助降低失智症的發生,其中規律運動是最重要的一項。透過簡易的肌力運動,能有效幫助銀髮族降低罹患肌少症的機率;一般而言,應選擇自己喜歡而可終生維持的低衝擊性運動項目,但運動必須持續一段時間才可看出效果,所以要有恆心,建議參加運動團體,成員互相鼓勵、關懷,也能達到運動交友的目的;下列幾項運動可供選擇。 元極舞/第一、二節動作比較纋和,也較簡單,且重複多次,適合年紀大或初學者。第三、四節動作較複雜又快,必須有老師分解動作,由慢動作練得純熟才能配合正常的速度。 外丹功/動作較緩和,很適合老人,只是每一項運動持續的時間較長,初學者不必勉強,宜漸進學習。 太極拳/柔中帶勁,重心轉移的流暢有助於肌肉的協調和平衡的訓練,是很好的運動,但因多在屈膝的狀態下移轉重心,單腳承重,關節的負荷很大,因此膝關節有問題者不適合。 瑜珈/對關節肌肉的柔軟度幫助最大,但一定要緩慢進行,每個人的柔軟度不同,不要心急,不要和別人比。否則很容易拉傷。 韻律舞、社交舞/適合喜歡舞蹈,不喜歡機械化、制式化動作的人配合音樂的節律活動,很能放鬆心情。 其他/快走、騎腳踏車、游泳 也都很合適;但慢跑、爬山對膝關的負荷較大比較不宜。

老人易跌倒、骨折 恐是肌少症上身

老人易跌倒、骨折 恐是肌少症上身#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許多年長者的外觀看起來身形瘦弱、皮膚皺皺的、骨頭形狀明顯,看起來沒有什麼肌肉,就像皮包骨似的,這些恐都是肌少症的表徵。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周建文醫師表示,文獻指出80歲以上的年長者約有11~50%罹患肌少症,肌少症容易增加跌倒、骨折等風險。老化、蛋白質攝取不足   半數長者有肌少症周建文醫師表示,肌少症是指骨骼肌肉量減少,以及肌力減弱、身體功能的表現變差,在45歲以後,肌肉量每十年減少百分之6,以60至70歲長者約有5~13%有肌少症,80歲以上長者約有11~50%罹患肌少症。肌少症通常是老化症候群的一種表現,除老化外,飲食不正常、長期臥床、患有多重慢性疾病,以及某些藥物副作用,也會造成肌少症,肌少症會增加跌倒、骨折、日常生活功能減損的風險,甚至導致身心障礙。周醫師也說,對於肌少症無須太過緊張、恐慌,肌少症為是老化的一種現象,可使用簡易的評估工具,如手指握力可以評估肌力,6分鐘步行測驗可評估身體功能表現,肌肉的組成主要是蛋白質,因此建議攝取足量的蛋白質例如牛奶、豆漿有助於延後肌少症進行,養成規律的運動及賀爾蒙療效亦有助益。

老年人不能太瘦!當心肌少症上身會早死

老年人不能太瘦!當心肌少症上身會早死#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老年人要瘦一點,還是胖一點才好?受限於三高與心血管疾病的威脅下,晚年生活維持著清瘦體型,成為眾多老年人的養生之道,但不少研究的結論卻與這樣的觀念背道而馳,顯示老年人若能保持微胖體型,反而能降低整體死亡風險。在這兩種完全不同論調的拉扯,到底哪一種說法,才是維持健康的正確守則?我國國衛院就對此提出不同的看法!該研究來自但是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潘文涵合聘研究員與莊紹源助研究員研究團隊發現,「肌肉量」才是影響老人死亡風險的重要關鍵之一。研究團隊針對1512位老人,在民國88至89年之間,進行身體質量指數與肌肉量的探討,共追蹤長達九年的時間。胖不胖不是問題 肌肉量才是健康重點研究指出,若單純以身體質量指數,作為死亡風險的評估,他們發現,身體質量指數較低的族群,整體死亡風險達5.73,一反多數人的舊有印象,那些身體質量指數達二十七,明顯超標的老年人,死亡風險竟比過瘦族群,還來得低,僅有3.69,這顯示過重的老年人較為「長壽」。不過,會有這樣的結果,國衛院提出不同見解,肌肉量的多寡,才是影響死亡率的主因!其實,肌少症的議題,近年來備受各界關注。肌少症,以字面來說,正是肌肉量隨著年紀的遞增,而快速減少,進而四肢無力,舉步維艱,行走總是緩慢,過個馬路都顯得困難重重。也因此,研究顯示,那些肌肉量較低的族群,會較常人增加達一倍的死亡風險,而罹肌少症的老年人,身體質量指數通常都過輕,由此就能看出,體重較重的老年人為什麼會較長壽的原因。不過,該研究並非鼓勵老年人能肆無忌憚的亂吃,讓體重因此失控,該研究所關注的是「肌肉量」的多寡,而為了防止肌肉的流失,建議老年人務必養成運動習慣,更應攝取足夠的蛋白質,才能減少肌少症的發生風險。

台灣肌少症盛行率達13% 年輕肥胖、不運動為高危險群

台灣肌少症盛行率達13% 年輕肥胖、不運動為高危險群#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隨著人口老化,老年人的議題愈來愈受到關注。人類在年老時,慢性病會增加,各個器官的功能也會衰退。慢性病如中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關節炎等為大眾所熟知,比較知道如何去預防保健,然而,身體還有其他機能的退化,如肌肉的退化「肌少症」,進而造成行動不便,甚至行走困難,其中的預防之道,就鮮少被人提到,也讓老年人陷入行動日漸困難的泥沼中!老年罹肌少症 恐連馬路都過不了根據2010年歐洲肌少症共識,肌少症的評估需包括肌肉質量、肌肉力量與身體表現。若肌肉質量的減少與肌力的下降或身體表現的下降,則稱為肌少症。肌肉質量的評估為肌肉力量與身體表現則以手握力男性小於30kg、女性小於20kg(需依身體質量指數調整,體重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每秒走路速度小於0.8m/s來決定。目前,老年肌少症的盛行率為5%至13%,在年齡大於80歲的族群甚至高達50%。蔡明松醫師表示,肌少症有多重因素造成,包括老化、荷爾蒙、疾病、少動、營養不良等。肌少症和肥胖、高血壓有關。它會影響老人的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與生活品質,對於肌少症的治療方式除了疾病的控制外,需評估老人的活動情形與營養狀況。老年人每周一次運動 能改善肌力值得注意的是,適當的活動對老人或虛弱老人的肌肉質量或肌力有幫助,每周至少一次的阻力活動可改善老人的肌力與神經肌肉的表現,也可降低老人跌倒與骨折的風險,而營養部分需注意老人飲食熱量的攝取、蛋白質與維生素D的補充,適當蛋白質和胺基酸的補充對肌肉質量的增加會有幫助。另維生素D和肌肉的功能有關,維生素D的補充如日照與飲食可降低老人跌倒,蔬菜水果與全麥穀類的攝取會增加老人的肌力。對於有糖尿病或腎臟等慢性疾病的老人,需作營養方面的諮詢。

30歲後肌力年衰退1% 年輕不運動老年過馬路恐都難!

30歲後肌力年衰退1% 年輕不運動老年過馬路恐都難!#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年紀一大,因為肌肉力量逐漸減少,導致做許多事情終將緩如蝸行,其中,肌力減少,最主要就是影響到行走的速度,而根據國外資料研究指出,女性到五十歲,男性到七十歲後,行走速度會大幅減緩,對此,書田診所物理治療師蔡佩玲說,人的肌肉力量,到了二十歲後就會逐漸衰退,若年輕時不加以運動,訓練肌肉耐力,到了老年,走路速度不超過每秒1.2公尺,恐怕連過馬路都有問題!3成國人肥胖不運動 老年恐罹肌少症蔡佩玲指出,隨著年齡的增加肌肉力量會逐漸減少,走路速度會逐漸變慢。然而,隨著現代人無運動習慣,肌肉耐力將會逐年下降,而根據統計指出,國人肥胖盛行率高達3成以上,另一份資料顯示,國人肌少正盛行率落在15%以上,恐怕成為老年之後的重大隱憂。蔡佩玲指出,若是長輩無法在17秒內順利完成連續5次的起立坐下、走路速度小於0.8公尺/秒,就應儘早就醫檢查是否有老年衰弱的問題。對此,蔡佩玲建議,每週進行至少2天的「循環式肌肉適能訓練」,每次進行四項活動:1) 起立坐下/雙手抱胸,背打直,坐椅子的前1/2。維持雙手抱胸,緩慢起立至腳站直,再坐下,重複10次。2) 抬左、右腳/保持站姿,若怕不穩手可扶牆,輪流將左右腳抬起至腰際,各做10次。3) 墊腳尖走路/手扶牆壁、墊腳尖前、後走路10公尺,重複3次。4) 抬手握力訓練/雙手握緊海綿或彈力球,手臂向前伸直,再往頭頂伸展,重複10次。手臂向兩側伸展,再往頭頂伸展,重複10次。藉由增加重複次數、漸進性的阻力、上下肢肌肉群交替訓練可有效達到訓練效果。有助於強化肌力、提升走路速度、達到健康維持與促進。《優活》提醒/人體肌力,在三十歲後,將逐年下滑1%~2%,提醒民眾平日最好養成運動習慣,維持333計畫,即每周運動三次,每次維持三十分鐘以上,心跳維持130下,才能夠避免肌力衰退,老年生活受到影響!

老人走路緩慢非正常 恐是「肌少症」

老人走路緩慢非正常 恐是「肌少症」#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家中老人家走路越來越緩慢,可不一定是正常老化現象!據調查發現,近八成台灣民眾誤以為老人家走路越來越慢是正常的,其實可能是「肌少症」的徵兆! 奇美醫學中心家庭醫學科湯振青醫師指出,老人家因為平衡感不好、關節疼痛、視力變差等原因都會造成老人家走路越來越慢。而老人家因為多重慢性疾病、營養不良、運動不足等原因所引發的「肌少症」,也可能是老人走路越來越慢的原因之一。 一般而言, 60歲以後肌肉質量減少的速度則遽增。在老化的過程中,生理狀況逐漸衰退,加上老人帶有多重慢性疾病、身體功能缺損而導致不動,都會加速肌肉質量的減少。可透過運動、補充營養改善且研究發現,「肌少症」也常伴隨體脂肪的增加、代謝速率的下降而引發肥胖、第二型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而肌肉力量減少與活動能力下降則會增加老人家跌倒及骨折的風險,造成老人家失能及失去獨立生活的能力並導致住院率、死亡率的增加。 隨著醫療進步,現代人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對於逐漸邁向高齡化社會的我們來說老人家的健康問題實在不可忽視。湯醫師也說,肌少症可透過運動、營養及藥物治療來預防改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