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

阻力訓練加營養攝取 長者擺脫肌少症

阻力訓練加營養攝取 長者擺脫肌少症#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人老了本來就會『老倒縮』啊!」這句話是不是有點熟悉呢?以前大家都以為當年紀大了,身高和體形愈來愈小是正常的現象;現在大家發現,原來人老了,愈來愈瘦、愈來愈矮小,其實是不正常的,而且可能是發生了「肌少症」。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臺灣60歲以上人口中有百分之十六患有骨質疏鬆症,同時因伴隨其它疾病,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二十。肌少症成為老化失能的兇手!肌肉流失和骨質疏鬆經常像難兄難弟一起出現,且好發生於老年人。為宣導正確防治觀念,骨質疏鬆症防治中心特別舉辦健康講座,希望民眾能及早掌握肌肉及骨質流失情形,並能在失能初期接受適當治療。骨質疏鬆症防治中心主任謝明宏指出,透過肌少症量測及教做阻力訓練,將能達到減少跌倒機率,進一步降低失能臥床的可能。肌肉的訓練對骨骼也有很大的幫助。他說,藉由握力、行走速度、平衡、端坐起立等檢測,能知是否有肌少症的現象。65歲以上長者易患肌少症 補充適量蛋白質讓體力不NG復健科物理治療師鄭翔瑋則指出,國內外有肌少症的人約占三成,而三十歲以後每十年約流失百分之五的肌肉量,超過六十歲則流失更快,包括腰部、背部、臀部、大腿等處肌肉。他說,肌少症容易引起跌倒或慢性疾病,尤其老年人最怕跌倒,所以腳力要強健,並非吃保健食品就能強壯,營養要夠、吃的對以外,還要靠運動。65歲以上長者吸收蛋白質的能力較差,所以更要補充好的蛋白質,如牛奶、黃豆、雞蛋、瘦肉、黃豆類都含有增長肌肉的必需胺基酸—白胺酸,建議蛋白質應三餐平均分配,不要集中在某一餐。掌握每天2杯牛奶或優酪乳、優格,每餐自己掌心大小份量的蛋白質,營養足夠才會有力氣、長肌肉。微喘的運動 才能增加體力與肌力鄭翔瑋表示,要能做稍微喘甚至痠痛的運動,體能才會進步。關於日常生成肌肉的阻力訓練,像是舉啞鈴或寶特瓶裝水,由輕而重;使用彈力帶或結長的橡皮圈,增加圈數來訓練雙手肌力;也可使用泡棉瑜珈磚或紅磚,一腳踏上另一腳提起再著地,可同時搭配手部提重。此外,雙腳張開、膝蓋微彎但不要超過腳趾,將背挺直、屁股向後蹲,雙手上舉,維持幾秒感覺痠痛,此動作可增強背部、臀部的肌肉。做阻力訓練比耐力訓練更能增加肌肉量,即便是一百歲也能透過阻力訓練達到同樣的效果;運動後一小時內應補充牛奶、豆漿或雞蛋等蛋白質,能立即補充最好;此外,還要增加柔軟度,拉筋應維持在三十秒左右,才不會因過久而受傷,或時間不夠而無效果。缺乏蛋白質,不只是容易老化,年長者或女性更容易跌倒、骨折;以及呼吸衰竭、心肺功能不足等等,都和肌少症有關。肌少症不只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也不足,可能引起許多的健康問題,一旦罹患疾病也較難復原,千萬不能對「肌少症」等閒視之。60歲以上每人每公斤所需使用蛋白質來合成肌肉的比例甚至會比年輕人還多,當蛋白質攝取不足,即使有運動也無助益,而體重過輕或過重都不宜,應適量攝取食物,加上阻力訓練、日曬,就不怕肌少症上身。

高齡易患肌少症 蛋白質讓體力不NG

高齡易患肌少症 蛋白質讓體力不NG#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隨著高齡社會快速到來,高齡者隨著年紀增長,面臨咀嚼、吞嚥能力變差的問題,臺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為建立銀髮健康飲食支持環境,提供長者營養相關服務。以行動廚房結合醫療到點服務,由社區營養師提供長輩營養諮詢與風險篩檢、導入趣味營養課程及行動廚房料理體驗等多元服務,提供長者無縫接軌的營養健康照護。咀嚼能力下降造成衰弱與肌少症 易導致失能與臥床根據統計臺灣已於107年3月正式邁入高齡社會。高齡者因咀嚼、吞嚥能力變差的問題,吃的太清淡,導致蛋白質攝取不足,長期營養不均,反而衍生更多健康問題。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2-105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指出,65歲以上長者的飲食「熱量」攝取不足盛行率為42%、乳品類攝取不足1 份為82.6%,進而影響到長者腸道消化功能減弱。咀嚼能力下降、日常飲食營養不足,導致衰弱與肌少症,因此,應盡早介入改善長者飲食及營養狀況,以減少衰弱、失能與臥床等情況發生。年過五旬危「肌」!量小腿圍揪肌少症據臨床數據顯示,依照亞洲肌少症診斷共識標準,全台約超過20萬名老年人正面臨「肌少症」威脅。肌少症指肌肉量少且肌力不足,若四肢無力則容易跌倒,嚴重導致失能、縮短壽命。研究顯示,50歲以上中老年男女小腿圍一旦小於34、32公分,即有肌肉量不足的風險,將成為老年健康一大隱憂。三餐平均分配補充蛋白質 如牛奶、黃豆、雞蛋、瘦肉要有營養才能長肌肉,而最重要的營養素是蛋白質。65歲以上長者吸收蛋白質的能力較差,所以更要補充好的蛋白質,如牛奶、黃豆、雞蛋、瘦肉、黃豆類都含有增長肌肉的必需胺基酸—白胺酸,建議蛋白質應三餐平均分配,不要集中在某一餐。掌握每天2杯牛奶或優酪乳、優格,每餐自己掌心大小份量的蛋白質,營養足夠才會有力氣、長肌肉。食育行動學堂 學習不打烊臺北市社區營養推廣中心與北投區健康服務中心,於108年7月8日至108年8月29日至湖田國小舉辦「預防延緩失能、健康有GO讚」暑期營,透過暑假閒置教室妝點成「暑期快閃營養學堂」,進行為期2個月的長者營養與運動系列講座,讓山區市民體驗健康飲食與在地創意料理,以「行動廚房」為發想,行李箱打包烹飪器具,機動地轉移活動地點至山區學校教室,讓社區營養師與廚師現場示範教學,民眾DIY健康料理,課程以「銀髮養肌有活力」為主題,融合優質蛋白質食物、我的餐盤遊戲教具與「我的餐盤健康操」,以順口溜歌詞與趣味動作搭配,引發長輩興趣,讓長者在玩樂中了解健康飲食重要性;活動結業式時,邀請祖孫同樂共享學習成果!

預防肌少症別只健走 阻力運動不可少

預防肌少症別只健走 阻力運動不可少#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我爸爸都吃很少,會不會有肌少症?」、「我連瓶蓋都打不開,是不是老了都會這樣!」台南市立醫院營養課課長張麗娟營養師表示,營養不夠、不愛運動或是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患者都是肌少症高危險群,肌少症會伴隨失能,造成生活無法自理、增加死亡風險。三餐平均分配補充蛋白質 如牛奶、黃豆、雞蛋、瘦肉張麗娟營養師表示,一定要有營養才能長肌肉,而最重要的營養素是蛋白質。65歲以上長者吸收蛋白質的能力較差,所以更要補充好的蛋白質,如牛奶、黃豆、雞蛋、瘦肉、黃豆類都含有增長肌肉的必需胺基酸—白胺酸,建議蛋白質應三餐平均分配,不要集中在某一餐。此外,不少長者認為年紀大應該少吃點,有的因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有飲食禁忌,或牙齒咀嚼功能變差味覺改變,胃口差食量小。建議兩餐中間及睡前補吃小點心,例如豆漿、豆花、牛奶、優格或一顆蛋,都是不錯的選擇。掌握每天2杯牛奶或優酪乳、優格,每餐自己掌心大小份量的蛋白質,營養足夠才會有力氣、長肌肉。有氧運動加阻力運動 每週運動150分鐘除了補充蛋白質營養,運動也不可缺少,需要有氧運動加上阻力運動。理想運動次數是每週5天、每次30分鐘、每週150分鐘為目標,可依照各人肌耐力程度,選擇自己適合運動類型。阻力運動方面,長輩可用裝滿水的寶特瓶當作啞鈴,作為負重訓練,或用彈力帶運動等;有氧運動方面,例如健走、游泳等。維生素D與肌肉強化有關,多一點戶外運動也可以從陽光獲取維生素D,增加肌力。張麗娟營養師提醒,肌少症可能造成生活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甚至生活無法自理及增加死亡風險,只要適量營養及運動就可增加肌肉,減少肌少症。

擰不動毛巾 銀髮族當心肌少症

擰不動毛巾 銀髮族當心肌少症#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在繁忙的交通尖峰時段,斑馬線上的小綠人越跑越快,就要變成紅燈。車輛蠢蠢欲動準備往前衝刺,卻還有位銀髮長者困在斑馬線中間緩步前進。或是家中的長輩,逐漸出現毛巾擰不乾,罐頭打不開,樓梯爬不動等不至於造成日常生活失能,但卻仍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肌少症與衰老、內分泌疾病、長期臥病等因素有關根據戶籍資料,台灣在107年3月底,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總人口的14.1%,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不但活得久還要活得好,除了各個重要的內臟器官,有2大重要的系統維持著我們日常良好的身體移動功能,讓我們能執行小至轉罐頭,大到過馬路爬樓梯等活動,骨骼系統及肌肉系統。骨質疏鬆民眾已經多有了解,但「肌少症」對大部分人來說仍較陌生的名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主治醫師鄧筑文表示,「肌少症」顧名思義是肌肉的質量減少並伴隨著肌肉功能喪失,除了和衰老有直接相關,一些內分泌疾病如胰島素阻抗較高、長期臥病在床缺乏活動等都有相關。患有「肌少症」的病人日後也較容易出現跌倒、失能,一旦罹患內科或外科疾病,也會有較多的併發症和較高的嚴重度及死亡率。步速緩慢、握力減少 肌少症2大指標自30歲開始肌肉質量就會緩緩減少,到了60、70歲左右,就可能發展成有感的症狀。這些有感的症狀被醫師歸納為診斷指標,其中最重要的2項,(1)步速緩慢,每秒無法行走超過0.8公尺;(2)握力減少,亞洲男性握力小於26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即為有問題。這2項症狀出現任1項,醫師可進一步安排測量肌肉質量的相關檢查來確認肌肉質量是否減少,若減少就符合「肌少症」。以上的診斷標準較為瑣碎,民眾想要快速篩檢自己是否有「肌少症」的可能,可先觀察在過一般四線道馬路時,若從行人綠燈亮起就開始過是否仍過不完?若是則符合步速過慢;或是毛巾是否擰不乾?若是則符合握力不足;以及兩手虎口張開圍成圈看是否能圍住小腿最粗處,若能圍住則可能代表肌肉質量不足。肌少症可由適當運動、營養補充來減緩若經醫師確診為「肌少症」,民眾也不需過於慌張,這其實是老化的自然現象,只要經由適當運動及營養補充,就可減緩肌肉流失、維持肌肉功能。運動部分,包含伸展運動、有氧運動及阻力訓練,高階班可再加上平衡訓練。訓練強度及頻率,可至門診諮詢復健科醫師開立最適合的運動處方。營養部分,最重要的是優質蛋白質的攝取和維生素D的補充。而其中目前研究最多的為白胺酸,白胺酸是一種必需胺基酸,和肌肉合成高度相關,蛋白質的補充建議還是從日常飲食著手,如增加蛋豆魚肉類的均衡攝取。總之,想要成為活得久又活得好的樂齡銀髮族,除了存骨本還要存「肌肉本」,而存法很簡單,首先要諮詢正確的運動方式,持之以恆的執行並搭配優質蛋白質的攝取,就能讓老年生活一樣精彩不受限!

講座/肌少症的飲食防治

講座/肌少症的飲食防治#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裡長者吃的量日益減少?擔心老人家營養不夠?身體愈來愈胖或愈來愈瘦卻行走無力,常喊全身痠痛或虛弱,可能有肌少症的狀況。銀髮族常因為牙齒不好或食慾差、食物太硬,能吃的食物有限,常導致營養需求不均衡,加上體力行動不加少外出。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1月17日(四)舉辦營養講座,由林郁珊營養師主講「肌少症的飲食防治」,為照顧銀髮族的飲食營養,本課程營養師將與營養科實習生教導如何利用衛生福利部公告建議量,改變食材選擇,均衡飲食、運動讓家人照顧輕鬆,長者健康保有肌肉力。(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肌少症的飲食防治時間:108年1月17日(四)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年過五旬危「肌」!量小腿圍揪肌少症

年過五旬危「肌」!量小腿圍揪肌少症#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腿太細,老年生活恐陷危「肌」!研究顯示,50歲以上中老年男女小腿圍一旦小於34、32公分,即有肌肉量不足的風險,將成為老年健康一大隱憂。及早從事「阻抗型」運動,搭配攝取足量優質蛋白質,三管齊下以有效防治肌少症。50歲以上男女小腿圍分別低於34、32公分 肌肉量可能不足據臨床數據顯示,依照亞洲肌少症診斷共識標準,台灣65歲以上長者罹患肌少症的盛行率約達6.8%,相當於全台約超過20萬名老年人正面臨肌少症威脅。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暨國立陽明大學高齡與健康研究中心教授,同時也為亞洲肌少症診斷標準主持人的陳亮恭教授說明,肌少症指肌肉量少且肌力不足,若四肢無力則容易跌倒,嚴重導致失能、縮短壽命。現行的肌少症診斷需檢測肌力(握力儀)、活動能力(行走速度)及肌肉量(雙能X光測身體組成分析),其中肌肉量必須到醫院檢測,握力儀也不是人人可接觸得到,較難喚醒預警意識。國際研究都在建立社區化的替代方案,其中以小腿圍來評估肌肉量最簡易且準確。陳亮恭醫師今分享台灣研究成果,資料發現,50歲以上男女小腿圍一旦分別低於34及32公分,肌肉量可能不足,罹患肌少症風險約達6成。肌少症罹患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台灣今年已邁入高齡社會,肌少症可能是人人需面對的重要威脅。民眾50歲起應開始重視肌肉的質與量,可先從居家量小腿圍開始,並搭配飲食及運動等生活型態調整,及早防治肌少症。阻抗型運動越年輕開始做 效果越好儘管肌少症對於老年生活影響甚鉅,但依據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針對全台50歲以上中老年男女的「肌少症曁老年健康意識調查」發現,高達8成熟齡者不了解何謂肌少症。雖有4成中老年人有運動習慣,但多以健走、跑步等有氧運動為主,僅有不到1成從事可幫助肌肉增加的「阻抗型」(負重)運動。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顧問暨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教授郭家驊表示,熟齡更該訓練肌力。根據研究結果,50歲以上中老年人,做阻抗型運動能減少死亡率,越早開始做效果越好,年紀大了才開始做也一樣有幫助!肌力訓練應首先強化臀腿部位,降低跌倒風險,例如深蹲就是非常有效的運動,但建議長者最好到運動中心或健身房由專業運動教練指導項目及強度,避免受傷。年長者每日至少攝取每公斤體重1.2公克蛋白質基金會調查還顯示,熟齡者飲食習慣多以飯麵等澱粉類食物為主,8成受測者蛋白質食物攝取食物低於3份,遠低於國健署對於老年人每日5.5至7.5份蛋白質食物的攝取建議。根據國際高齡醫學與營養專家團隊發布文獻顯示,年長者每日至少攝取每公斤體重1.2公克蛋白質才足夠。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高繪雯補充說明,選擇並攝取足量的優質蛋白質,例如豆、魚、蛋、肉、奶類,才有助於肌肉合成。郭家驊教授更進一步提醒,優質蛋白質食物應在運動後立即補充,才能發揮增肌作用。有鑑於國人目前對肌少症觀念薄弱,而肌少症又跟年長者衰弱症息息相關,如不及早建立「肌」礎,晚年可能失能臥床生活品質全無。為協助建立更健康的高齡化社會,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也大力響應這項本土小腿圍研究的成果,提出「量小腿圍評估肌肉量」、「優質蛋白質飲食」和「阻抗型運動」3大「轉肌攻略」

「老倒縮」不正常!NG飲食恐肌少症

「老倒縮」不正常!NG飲食恐肌少症#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臺灣的老人家大部分受到一直以來的飲食習慣影響,加上牙齒漸漸變差,偏好清粥小菜,頂多再加一點炒蛋,有時可能只搭配少量的肉鬆、麵筋等台灣人愛吃的配菜;許多時候連青菜的攝取量也不夠。「人老了本來就會『老倒縮』啊!」這句話是不是有點熟悉呢?以前大家都以為當年紀大了,身高和體形愈來愈小是正常的現象;現在大家發現,原來人老了,愈來愈瘦、愈來愈矮小,其實是不正常的,而且可能是發生了「肌少症」。長庚醫院營養師曹雅姿表示,現在有愈來愈多的研究持續發現,「肌少症」不僅本身會導致當事人感覺到虛弱、疲累,同時也會影響許多疾病的預後發生,所以我們不能再把它視為正常的老化現象,而且還要盡力幫忙改善。想遠離肌少症,先看你蛋白質是否充足曹雅姿說,要讓肌肉能夠維持住應有的肌肉量,運動是最為重要的。同時她也提醒,國人有許多錯誤的飲食習慣,其實也可能會增加肌少症發生的風險;其中很常見的,便是「蛋白質攝取不足」了!「怎麼可能?臺灣人不是一年可以吃掉好幾棟101大樓高的雞排嗎?怎麼可能會蛋白質攝取不足?」曹雅姿說,許多人愛吃炸雞排當宵夜,午餐晚餐不是豬排便當,就是雞腿便當;臺灣的年輕族群,確實往往有蛋白質和熱量攝取過量的問題,但相反地,台灣銀髮族的飲食習慣,卻多半缺乏蛋白質。愛吃清粥小菜或是光啃饅頭嗎?小心蛋白質缺缺臺灣的老人家大部分受到一直以來的飲食習慣影響,加上牙齒漸漸變差,偏好清粥小菜,頂多再加一點炒蛋,有時可能只搭配少量的肉鬆、麵筋等台灣人愛吃的配菜;許多時候連青菜的攝取量也不夠。西式早餐,如果是吃三明治,至少有半個蛋;然而很多老人家喜歡吃的饅頭,再搭配豆漿或是牛奶,這些是有蛋白質的;但如果饅頭搭配的是早餐店的奶茶,加的如果不是牛奶,而是奶精,這也就是缺乏蛋白質的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組合。早餐吃燕麥片,午餐吃陽春麵或滷肉飯-蛋白質也不足另外,也有很多老人家為了養生,早上只吃燕麥片加五穀粉,以為很健康,事實上卻是缺乏蛋白質的。不只是早餐的蛋白質容易不足,就臺灣人的飲食習慣來說,午餐也很容易缺乏蛋白質及各種營養素,例如許多老人家喜歡吃一碗滷肉飯配一點滷菜,或是單吃一碗陽春麵、乾麵就覺得很有飽足感。可是滷肉飯其實只有一點肉燥,主要是豬油和肥肉,就算有肉,量也很少;而陽春麵或乾麵,幾乎就是全醣飲食,肉燥裡的肉也是少到可憐。曹雅姿提醒,大部份的國人都習慣晚餐時吃得很豐富,可能有魚又有肉,但是要用一餐來把全天所需的蛋白質量補足,其實是很困難的;而且所有的營養素最好是整天平均分配,才能滿足身體吸收的所需。此外,晚上即將入睡,人體消耗量不大,身體無法讓它做工好好轉化成肌肉細胞來利用,而是會把它消化成比較簡單的熱量來貯存。久而久之,身體製造的肌肉組織愈來愈少,無法補足被消耗掉的肌肉組織,將使肌少症的情況更惡化。所以她建議,可以在日常的飲食上,多做一點增減與調整;例如在吃滷肉飯或是陽春麵時,再多叫一小盤豆干、滷豆腐,或是一顆蛋等等,就可以增加蛋白質。而且豆腐和蛋的蛋白質都是完全蛋白質,很容易吸收,同時也請記得多點一盤燙青菜,增加纖維質的攝取;大家需要改變想法-三餐不是吃飽就好,重點是要均衡地攝取營養。別為愛美胡亂減肥,補再多的膠原蛋白、玻尿酸,也補不足缺乏的蛋白質受了流行文化影響,很多人怕胖拼命減肥,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以為平常有補充膠原蛋白、用玻尿酸抗老化,或是拼命養顏美容,應該不怕蛋白質缺乏吧?曹雅姿表示,膠原蛋白或是玻尿酸補充品頂多只有一兩公克左右,人體一天應該攝取的蛋白質是每公斤體重一公克以上,所以亂減肥、飲食攝取不足,吃再多膠原蛋白或玻尿酸都不夠。她提醒,缺乏蛋白質,不只是容易老化,年長者或女性更容易跌倒、骨折;以及呼吸衰竭、心肺功能不足等等,都和肌少症有關。肌少症不只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也不足,可能引起許多的健康問題,一旦罹患疾病也較難復原,千萬不能對「肌少症」等閒視之。(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高齡恐患肌少症 飲食、運動皆關鍵

高齡恐患肌少症 飲食、運動皆關鍵#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一項針對中老年人所舉辦的整合式篩檢結果顯示,受測者共計64位,平均年齡為65.88歲,出現衰弱肌少症危險群佔22%、骨鬆高危險群佔21.9%,其中年齡>65歲骨鬆高危險群更佔71.4%、中度以上退化性關節炎也佔37.5%,顯示隨著年齡老化,骨質與肌肉都像溜滑梯般向下流失。醫師提醒,要預防肌少症,補充優質且足量的蛋白質及胺基酸非常重要。年齡老化恐伴肌少症發生 嚴重還可能導致死亡復健科診所林宗慶醫師表示,肌少症是近年來復建及高齡醫學相當熱門的議題,從醫學上的觀點來看,肌少症屬一種漸進式的肌肉質量減少及肌肉功能降低的症狀,它可能造成疾病的高發生率、降低生活品質,甚至會引發併發症導致死亡。而造成肌少症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老化,一旦身體蛋白質代謝不平衡,加上本身患有慢性疾病或飲食長期攝取不夠,以及運動量不足等,皆會加速肌少症的發生。足量蛋白質+胺基酸 讓肌肉更強壯林宗慶醫師指出,若要預防肌少症,補充優質且足量的蛋白質及胺基酸,是保存肌肉的第一要務,而因應長者可能因為牙齒問題、特殊飲食狀況,如素食者,或因胃口不好造成營養不足的狀況,也可適量的從營養補充品中,補充所需的營養素,並透過持續且正確的運動,將補充的胺基酸轉化為肌肉,也是ㄧ項不錯的選擇。此外,針對長者們適合的運動項目,林宗慶醫師說,除了「阻力性運動」可以幫助增加肌肉量,還有核心肌力的訓練、身體的平衡能力、柔軟度以及生活姿勢動作矯正訓練,都可幫助長者重拾肌肉力與質量,同時遠離關節磨損退化所造成的疼痛,及生活功能衰退,進而大幅減少跌倒的風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