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

養肌防老你吃對了嗎?3餐飲食有訣竅

養肌防老你吃對了嗎?3餐飲食有訣竅#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體隨著年紀增長,常見的現象是肌肉量逐漸流失,導致體能耐力降低,不少長輩常常懼怕慢性病上身,對於飲食過度小心節制,反而導致營養攝取不均衡,造成肌少症或衰弱症。依據國健署2019年「長者衰弱評估」篩檢結果顯示,20萬名65歲以上社區長者中,65至74歲長者有9.5%出現衰弱前期到衰弱狀態,75至84歲長者18%;85歲以上長者則有33.8%,年齡越高衰弱比率越高,有衰弱狀態的長者更容易因為肌力、平衡感及體力變差增加發生跌倒的風險。奶類引發腸胃不適 可改以優酪乳、起司替代根據2013∼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我國65歲以上長者的每日飲食中,六大類食物的攝取不均衡,如飯吃比菜多、奶類嚴重不足、蔬菜及水果缺乏、油脂偏低及不常吃堅果。在獲取蛋白質的來源中,明顯不愛喝乳品,每天奶類只攝取約半杯,與建議1至2杯差距甚大;奶類攝取嚴重不足的常見原因是牛奶中的乳糖引起腸胃道不適感,建議選擇乳糖含量較低的優酪乳、起司等代替,由分次少量開始逐量增加。優質的蛋白質來源,可優先選擇豆、魚、蛋、肉類及乳製品等,每餐需吃至少一個手掌心大小的豆魚蛋肉類,並平均分配於三餐中,才能有好的吸收,產生增肌的效果,並藉此攝取其他重要營養素,如鈣質和維生素B群等,加上搭配足夠的蔬果、適量的堅果油脂類及全榖類,多樣化食材才能攝取到愈豐富的維生素與礦物質。飲食採「3好1巧」 改善身體衰弱、肌無力北市內湖區健康服務中心結合社區發展協會及共餐據點,運用國民健康署3好1巧「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的健康均衡飲食原則辦理營養教育系列課程。袁旅芳主任呼籲,應參考「我的健康餐盤」建議食物份量,以達均衡且充足的熱量攝取,並提醒長者「每天早晚1杯奶、3餐優蛋白」達到足夠且均衡的蛋白質攝取量,以改善身體衰弱或肌無力的現象。(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要活就要動 2招居家運動遠離肌少症

要活就要動 2招居家運動遠離肌少症#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體老化是正常現象,而人體肌肉的流失也是是自然且持續的生理現象,隨著年紀越大,流失的速度也越快,過了40歲,每十年流失8%,到了70歲,每十年流失15%。其中腿部的肌力流失更為快速且明顯,也就是為什麼人上了年紀走路就變慢、變虛弱,有時需要柺杖輔助行走,物理治療師鄭宇劭說,這都是可以預防且避免的。除了老化 臥床、失能也會肌力流失除了老化會流失肌肉之外,長期不運動、臥床、失能、營養不良等,也會造成肌少症。鄭宇劭表示,肌少症會使長輩們活動力下降,還可能造成骨質疏鬆、代謝疾病,也會因下肢肌肉無力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風險。核心力量、腿部、臀部統稱為下肢肌力,若是有持續運動及訓練者,不僅可以減緩肌肉流失,還能增加肌肉力量,即使年紀大生病,也不會立刻變得衰弱。在家單腳起立 測驗下肢肌力夠不夠若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肌少症,其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坐在椅子上,雙手平舉在兩側不要扶任何物品,也不要壓大腿,接著一隻腳往前伸直,用另一隻腳的力氣盡量維持平衡站起來,若無法單腳起立可能就要考慮肌少症的危機。鄭宇劭分享,在家就可以輕鬆鍛鍊下肢肌力,不一定要到健身房或是做重量訓練,在家中找一張堅固又穩定的椅子,藉由自身體重的阻力訓練就可以有效加強。1.坐姿腿後肌伸展將右腿往前伸直,膝蓋打直,雙手叉腰,背打直,抬頭挺胸,接著身體慢慢向前傾,腰保持直立,一次10下,一天三次,右腿做完換左腿。會覺得大腿跟小腿後側有伸展的感覺,無法順利單腳起立的時候,其實很多人不是因為大腿屁股沒力,而是另一隻腳抬不起來,可能是因為核心肌群不會出力,導致骨盆後傾彎腰,讓腿後側有緊繃感。腳如果有明顯的痠、痛、麻,要記得就醫,有可能是坐骨神經痛。2.椅上深蹲同樣拿一張椅子,上半身不彎曲,站直慢慢坐下到椅子上再慢慢起來,一次動作約3秒,做10下,休息一下後重複三次。大腿前側及屁股後側感覺到緊繃、微痠是正常的。起立坐下都不要太快,站起來會比坐下相對簡單。練習後頂多會痠兩天,保持正常的作息習慣就可以。一周至少訓練三次,大約兩周就能改善整體穩定度。平常很少活動的人,剛做完可能會有肌肉微痠,維持活動即可舒緩,鄭宇劭說,越練就會發現越來越不痠,他也提醒,椅子一定要選穩的,不要用塑膠板凳避免危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50歲起大腦每年萎縮 健康吃可凍齡

50歲起大腦每年萎縮 健康吃可凍齡#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覺得「老化」離你還很遠嗎?董氏基金會引用統計數字指出,國內平均壽命雖達80.7歲,但健康餘命只有72.3歲,晚年平均有8.4年深受臥床及身心疾病之苦,因此不只要長壽,更要延長健康餘命及提高生活品質,而人一過50歲後,不只體力逐漸流失,大腦也會隨著年紀逐漸萎縮、變小,得靠「吃、動、睡」幫助大腦凍齡。嚴重退化恐惡化為失智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表示,大腦會隨著年紀逐漸萎縮、變小,根據研究,50歲過後,大約以每年0.2到0.3%的速率萎縮;60到91歲會加速至0.5%,腦容量較小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包括知覺動作、注意力、學習與記憶、反應等。腦部持續萎縮、嚴重退化的話,有可能增加未來罹患認知功能障礙及憂鬱症的風險,甚至會惡化成失智症。而過去亦有許多研究顯示,腦容量較大其認知能力也較佳,腦部也較健康。大腦早衰,可以怪罪於飲食、生活型態、睡眠品質不佳。多項研究已經指出,飲食型態較佳、有運動的銀髮族,其腦容量較大、認知能力較佳;而體型肥胖(BMI≧30)、腹部脂肪較多者,其腦容量較小、罹患失智症機率較高;睡眠品質不佳(少於5小時或>10小時)也較易有較差的認知功能及憂鬱的風險。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營養師許惠玉表示,飲食品質不佳會促進氧化壓力並導致發炎,降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影響腦神經元的正常功能,進而使大腦不健康,認知功能也較差。不佳的飲食包括含糖飲料、油炸、加工紅肉、精製穀物、甜食等高糖、高脂肪、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多動預防肌少症 睡好認知功能也較佳許惠玉強調,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良好飲食可以延緩大腦老化,而大腦健康是由整體飲食內容而影響,並非單一種食物或單一營養素,因此,營養素來源應要來自於食物而非膠囊、錠狀等補充劑,建議每日在六大類食物中,至少攝取15種食物(不含零食、糖果、飲料)。劉建良表示,日常生活增加運動量,除了可以預防肥胖、衰弱症和肌少症,對於腦部健康也有益處。根據2019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期刊JAMA》的研究,每天輕度的身體活動(如走路、做家事)就能延緩大腦退化;而每天運動1小時,持之以恆就能提高認知功能,特別是注意力、處理速度和執行力;多篇研究亦建議,最佳的睡眠時間為每晚7到8小時,且睡得好的人較健康、體位較正常,認知功能也較佳。

長輩:明明有在爬山 為何還得肌少症?

長輩:明明有在爬山 為何還得肌少症?#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近年養生、運動風氣盛行,更有不少長輩為了健康而提高運動頻率並調整飲食習慣,但如果沒有建立正確運動及飲食觀念,反而可能因此陷入「肌少症」危機,增加老年失能的風險!台灣65歲以上國人肌少症盛行率高達7-10%,但從2019年底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對六都民眾的最新調查發現,有聽過肌少症的50歲以上國人僅佔52.7%,且聽過者中僅有26.4%答對防治肌少症之飲食原則、10.1%答對增肌運動種類,顯示民眾對於肌少症的防範意識仍不足。阻力訓練才能維持肌力 健身不是年輕人專利肌肉隨著年齡增加流失得越快,一旦肌力下降可能造成跌倒、骨折,增加失能風險,嚴重一點可能終生臥床,大大影響晚年生活品質。長輩可能會問,明明有在爬山或在公園運動,怎麼還會得肌少症?的確從同份調查中看到,44.4%長輩有每天運動的習慣,且高達8成是以「散步、健走」為主,但熟齡長輩其實更該選擇從事肌力訓練以避免肌少症。台北市立大學運動科學研究所郭家驊特聘教授表示,有氧運動雖有助提升心肺功能,但阻力訓練才是維持肌肉量及肌力最好的方法。肌力訓練非年輕人專利,別認為上了年紀就不能做,事實上已有研究證實即使到80-90歲,高齡者仍可選擇合適自身體能狀態的肌力運動,促進肌肉細胞汰舊換新,達到肌力倍增與阻止肌肉量下降的效果,其中特別建議可學習深蹲等強化臀腿肌力的運動,以降低跌倒風險。郭家驊教授也建議長輩如果狀況許可,最好能養成習慣至運動中心或健身房找專業教練指導動作及調整強度,以避免受傷。少油、少鹽、少糖 小心吃出營養不良除了選錯運動項目外,很多長輩認為只要「少油、少鹽、少糖」就能維持健康,這其實也是錯誤的觀念!防治肌少症也須從飲食中補給合成肌肉的原料,但調查中看到民眾50歲後為了健康,3成會選擇少吃肉類、蛋、海鮮,其中2成是因牙口不好。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蔡佳君表示,若無三高、腎臟問題或醫師指示,過於限制飲食恐反造成營養不良,更不易維持肌肉量。均衡飲食前提下需注重足量優質蛋白質攝取,包括黃豆及其製品、魚類及海鮮、蛋、肉類及乳品類,而根據國健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2013-2016年),國人乳品類攝取不足1份高達9成,故鼓勵長輩透過攝取每日1.5份乳品以補足蛋白質所需,也很合適牙口問題者。營養師建議早餐和點心飲品可改選擇鮮乳,也能藉此替代較不健康的含糖飲料;乳糖不耐症者可選擇無糖優酪乳或優格,純素食者則可以無糖豆漿替代。改掉錯誤養生觀念 減少老年失能風險老年後能保有自在行動力、享受良好生活品質,相信是大家最在乎的事情,想正確養生就得改掉錯誤的健康觀念,透過飲食均衡再加上足量優質蛋白質攝取,並搭配阻抗型運動,就能遠離老年失能兇手「肌少症」威脅。

高齡族不愛動問題多 掌握溝通3原則

高齡族不愛動問題多 掌握溝通3原則#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老年人不出門問題多多,有日本新創企業研發電動輪椅、肌力裝,冀望未來以科技輔助介入長照問題。預防醫學暨家醫專科醫師洪暐傑表示,老年人久不出門,容易有憂鬱、肌少症等問題,感染、死亡風險都會增加,對於科技輔助樂觀其成。不過,他也提醒,照護長輩應秉持「尊重」、「自主」和「關懷」,以多溝通、鼓勵取代強迫,才是最佳原則。長期不出門 肌少症、憂鬱現隱憂針對老年人不出門的原因,洪暐傑醫師指出,可能是行動不便(關節退化、骨刺,肌無力、中風等)、有頻尿等大小便問題,或者情緒上懶得出門,覺得出門無趣,也有人怕出門增加家人照護負擔,甚至是社交退縮,怕被外人冷落,以及擔心裝有鼻胃管、坐輪椅,外觀不好看不敢出門。洪暐傑醫師強調,如果老年人長期不出門,長期社交退縮,很容易演變為憂鬱症,且在家若吃得隨便,營養素不足,加上活動力不夠,出現肌少症,「肌肉量少10%,免疫力就會下降,肌肉量減少超過30%,直接與感染和死亡的風險增加有關。」此外,長輩長期待在家,可能習慣24小時都在睡覺,作息顛倒,容易情緒不穩定,易與家人起衝突,甚至與整家族都鬧翻。都是醫師在臨床上常見遇見的狀況。老年照護大不易 照護者也會職業傷害 洪暐傑醫師臨床上還觀察到,照護過程中,7成照護者常有下背痛的困擾,因為搬運照護需長期彎腰,嚴重會導致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造成手麻腳痲,甚至照護者有骨質疏鬆,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醫師也曾遇過照顧者,力氣不夠,搬運長輩過程中,支撐不住雙雙跌倒,兩人都骨折了。他提醒,照護者要特別小心,確保搬運姿勢和動作,避免照護和被照護者都受傷。面對高齡浪潮需求 日本研發高科技輔具同樣面臨老人化浪潮的日本,意識到老年長照的重要性,結和高科技來幫助長輩與照顧者,甚至設計多有巧思,讓人對輔具改觀。例如有企業研發電動輪椅,外觀具未來感,且多輪設計,操作性方便。甚至針對照護者,也有極具科幻概念的肌力裝,不靠電力以空氣動力提供支撐力,讓照護者在搬運時更省力,避免受傷風險。洪暐傑醫師對於科技輔助樂觀其成,表示很多家屬僅是用輪椅把患者推至公園,但在旁邊聊天,沒人理會長輩,不是很好的狀況。電動輪椅的優點,是長輩可以自行操作,當握有主控權,情緒有很大不同,如果不能自主,很容易有上述憂鬱等情形;至於肌力裝,若有助於減少照護者關節、肌肉壓力,是有助於預防肌肉、骨骼受傷,甚至避免兩兩跌倒。不過醫師提醒,使用這類輔具還是要諮詢專家,包含輪椅的安全性、操作性、輪椅高度,都是需要評估的。照護長輩 醫師籲尊重、自主和關懷許多人總是希望給長輩最好的,但洪暐傑醫師說,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長輩,長輩有自己的想法和習慣,應秉持「尊重」、「自主」和「關懷」原則,只要沒有太大健康危害,讓長輩感覺被尊重很重要,並給予生活上各種關懷。「預防醫學教科書中,針對90歲以上人瑞的建議,白話就是『醫師不見得活的比病人久了』。」醫師說,只要沒有太大危害,盡量不要強迫病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不過,長輩是否出門,仍是大哉問。洪暐傑醫師建議,民眾仍要多鼓勵、溝通,取代脅迫,對於家屬和長輩才是較好的方式。(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國人普遍缺鈣 大師兄林智勝倡喝牛奶

國人普遍缺鈣 大師兄林智勝倡喝牛奶#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國健署調查,7歲以上的國人鈣質攝取均未達建議量,高達8到9成每日乳品攝取不足1份,國健署邀請職棒選手「大師兄」林智勝推廣喝牛奶的好處。民眾即起至6月14日於國健署臉書專頁上傳與牛奶的合照並tag好友,就能參加抽獎,有機會獲得好禮。7歲以上國人 鈣質攝取量低於建議量一半國健署長王英偉表示,牛奶中的鈣質是重要營養來源,希望至少早晚一杯奶,均衡營養,不只可以喝下去也可以入菜,增加鈣質吸收。林智勝說,他本身會要求兒女多喝牛奶,兒子身高比較矮,又喜歡運動,打籃球、打羽球,運動量很大,所以會要求他們多喝牛奶,他自己則是練習完後,也會補充牛奶,對他來說,一起床早餐喝一杯牛奶,對於喚醒身體感覺有幫助。根據2013年到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8到9成的國人每日乳品類攝取不足1份,7歲以上的國人,鈣質攝取量僅達建議量的30%~50%,鈣質為國人攝取狀況最差的礦物質。孩童需鈣促進骨骼生長 長者可防肌少症國健署社區健康組長羅素英指出,鈣質可以維持骨骼檢康、正常凝血作用、細胞訊息傳導、正常肌肉收縮和維持血鈣穩定,乳品鈣質吸收率佳,乳品可提供優質蛋白質、醣類、脂肪、維生素B2、礦物質鈣、磷等營養素。各年齡層都需要補充足夠的鈣質,對於處於生長期的孩子來說,蛋白質、鈣質是肌肉和骨骼生長的重要原料;對於愛運動的青壯年,鈣質可提供肌肉修復所需的蛋白質和醣類,並補充流失的能量;長青族搭配適度的身體活動和補充乳品中豐富的蛋白質,有助於預防肌少。乳糖不耐症族群 可選擇起司及優酪乳羅素英組長建議,有乳糖不耐症的族群,可選擇乳糖含量較低的發酵乳品,例如起司、優格、優酪乳,並優先選擇無加糖的產品;素食或其他無法攝取乳品的族群,可從堅果種子、深綠色蔬菜或豆干、傳統豆腐獲得鈣質。楊哲雄營養師表示,19歲以上成人每天所需要的鈣質是1000毫克,建議一天飲用2杯牛奶,一杯240c.c.,加上三餐食用超過一個拳頭大的深綠色蔬菜和一茶匙堅果類,就能補足一天需要的鈣質需求。有些人擔心拿鐵中咖啡會影響鈣質吸收,雖然會有影響,但是有喝還是比較好,鮮奶茶或拿鐵都可以是補充攝取鈣質的方式。國健署也提供乳製品入菜的菜單,包含木瓜堅果牛奶、純奶西瓜布丁和泡菜乳酪飯捲等,國健署邀請民眾響應世界牛奶日,因此辦理抽獎活動,民眾在活動於國健署臉書專頁(https://zh-tw.facebook.com/hpagov/)上傳與牛奶的合照並tag好友,就有機會獲得好禮。

腦中風患者忌口減重 可防二度中風

腦中風患者忌口減重 可防二度中風#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腦中風指的是腦部因血液循環出現障礙引起的腦部疾病,主要分成梗塞性與出血性兩大分類。梗塞性腦中風約佔所有腦中風患者的70%,出血性腦中風患者則佔30%。臨床上,腦中風(不論是梗塞性還是出血性)絕大部分都是突然發生,從幾秒到幾分鐘內就出現明顯的症狀。常見的症狀大多是單側肢體無力/麻木、臉歪嘴斜 、口齒不清 、吞嚥困難 、視野缺損 ,或是突發性劇烈頭痛/嘔吐等。肥胖易睡眠呼吸中止 死亡風險增高在台灣,腦中風是長期位列在十大死亡疾病前幾名,僅次於癌症與心臟疾病,而且由於治療照顧的進步,死亡率逐年下降,但也由於中風常留下許多後遺症,不但急性期需要大量的醫療照顧,長期的家庭與醫療支出也需付出龐大的成本。目前已知的腦中風危險因子為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 、心房震顫與肥胖。其中,研究也發現在肥胖的患者中,年輕型腦中風(<55歲)的死亡率與預後,比55歲以上的腦中風患者來的更嚴重。而由於這年紀通常仍是家庭中主要的經濟支柱,一旦發生腦中風,對家庭與社會的影響更為明顯。此外,肥胖的腦中風患者除了常見的血壓與糖尿病等危險因子之外,更容易出現睡眠呼吸中止症,這也是造成肥胖患者腦中風後死亡率更高的原因之一。此外,研究顯示,體重每降5~10%,血壓會降低3~6mmHg,HbA1c則會降低0.5%,高密度膽固醇HDL則會增加3mg/dL。這對於中風的預防,甚至其他的心血管疾病,也有明顯的幫助。在中風之後由於肢體障礙的緣故,活動量減少,容易出現代謝速度放慢、肌肉流失、與胰島素阻抗等問題,導致身體的發炎反應,讓動脈硬化更嚴重,且動脈硬化後產生的斑塊更容易破裂,造成再一次的腦中風,如此不斷的惡性循環。所以如何在中風的病人身上控制好體重並維持肌肉量,也是預防再次中風的關鍵之一。增強肌耐力 補充蛋白質是關鍵但也因為腦中風患者活動量大幅減少,要以運動的方式來改善肌少症,效果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嚴格的飲食控制就非常重要,包括熱量控制搭配蛋白質補充、鈣質補充劑、維生素D補充等都有幫助,其中蛋白質的補充甚是關鍵。研究顯示,不論運動與否,高蛋白飲食的患者對比一般飲食,肌肉明顯流失的較慢,而且對復健治療中維持並增強肌耐力有幫助。經由這些研究可以發現,體重的控制不但可以改善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等疾病,對於心血管疾病與腦中風的預防也有明顯幫助,甚至對於腦中風後的再發生率以及復健都有好處。(文章授權提供/吳瑞醫師)

預防肌少症!吃這些避免肌肉流失做起

預防肌少症!吃這些避免肌肉流失做起#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當家中長輩出現行動緩慢、吃力,甚至失能臥床,難以自理,可能是肌少症的徵兆,是導致老人家失能的原因之一。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已佔總人口的14.1%,正式進入「高齡社會」。隨著人口逐漸老化,肌少症成為現今重要的議題之一,南投醫院毛柔壹營養師表示,研究指出40歲之後肌肉質量流失速度加快由於肌力或肌耐力的下降而影響長輩的健康、行動能力、生活品質甚至增加跌倒風險及死亡率。如何減少肌肉流失?一、均衡飲食及足夠熱量國健署針對65歲以上銀髮族群之每日飲食建議,建議每日可吃全榖雜糧類2-2.5碗、蔬菜類3-4分、豆魚蛋肉類4-6分、水果2-3.5分、乳品類1.5杯、油脂3-5茶匙與堅果種子類1分,雖然每個人需要的熱量不同但建議每日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每一類食物中可多加以變化或代換。二、充足的蛋白質足量的蛋白質食物能夠合成與維持足夠肌肉量,建議長輩們可多攝食高生理價的蛋白質,如魚片、蒸蛋、拌豆腐、乳製品等都是對年長者很好的食物,此外這些食物最好平均分配於三餐中避免集中於特定一餐。三、多攝取含維生素D的食物研究指出維生素D對於肌肉功能與強度有相當的影響,根據2013-2016國民營養調查顯示國人維生素D的攝取狀況普遍偏差,建議民眾可多攝取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如:鮭魚、鮪魚、鯖魚、起司與蛋黃等食物,另外適當的日照能夠使皮膚活化維生素D提供身體使用,因此建議每日清晨或黃昏時刻至戶外活動筋骨享受陽光。毛柔壹營養師提醒民眾除了足夠的營養,適度的活動也是維持肌肉質量與強度很重要的條件,最好盡量減少久坐或靜態活動,建議有氧運動及阻力運動並溫和漸進方式進行,待身體適應後再延長持續運動的時間,以逐漸達到目標避免肌肉流失。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