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

散步不等於運動!想預防肌少症,醫建議勤做「3件事」

散步不等於運動!想預防肌少症,醫建議勤做「3件事」#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日行萬步是許多人當成運動的方式之一,但若誤把走路散步當運動、或是走路速度1秒低於1公尺,甚至覺得走路常常被路人超越,可能就是健康警訊。醫師提醒,除了追求步數,走路的「速度」才是最大關鍵。走路散步可以當運動嗎?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王凱平破解一般民眾迷思:「其實走路僅能維護心肺功能,但對於肌力的維持及訓練可說是遠遠不夠。」他指出,肌肉流失其實從25歲之後就開始,台灣「肌少症」盛行率在60歲有25%,80歲以上就來到60%,最明顯的症狀就是: 肌肉質量減少 肌肉強度降低 生理表現變差,如走路速度變慢、常跌倒「走路速度」怎判斷?根據台北市醫師公會資料指出,正常狀態下,步行速度1秒應大於1公尺,建議民眾可試著走6公尺並計算秒數來粗估自己的步速。台灣研究也顯示,高齡長輩若1秒約走0.8~0.9公尺,可能有體力不足的現象,因此走路「速度」是測試體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不可輕忽。王凱平表示,想自我判斷肌肉流失有3方式:走路速度、起身速度、握力大小。過往多數民眾不認為肌肉會生病,因此忽略提供身體肌肉足夠的養分或訓練,他說:「肌肉流失引發跌倒並在2年內引發死亡的風險,其實比癌症還高,而走路速度就是檢測肌肉流失的最簡單方式。」除了平時就要觀察長輩的走路速度外,王凱平表示,肌力訓練才是銀髮族的運動重點,可透過正確及規律的重訓、訓練核心肌力來增強身體的穩定性。至於運動的效果,若沒有維持一定速率、心跳120次/分鐘、流汗,那麼可能沒有達到真正運動的標準。民眾可從3個標準來自我檢視: 是否有流汗 是否有微喘 是否有感覺到疲累?長輩增強肌力3方法,更要補充蛋白質為了搭配運動有更好效果,補充營養素也是增強肌力的一大關鍵。若挑選營養品,王凱平也提醒,在飲食上要著重攝取優質蛋白質並補充支鏈胺基酸(BCAA),「成人蛋白質的攝取標準是,體重每公斤每天應補充1.2克。不僅好消化吸收,更可幫助促進肌肉生長。」而其他多數台灣民眾缺乏的營養素如:鈣質、維生素D等,適當補充也有助維持骨骼和肌肉健康。王凱平總結,年紀自然老化想預防體力流失,不僅要避免長期久坐不動、營養攝取不均衡2大因素,更要透過落實肌力訓練並正確補充營養素,來保持好體力。以下建議「補、測、動」3方法:1. 補充足夠營養含優質蛋白質並有效補充BCAA的營養品,挑選應注意是否含有「優質3蛋白」(蛋白質消化率校正胺基酸評分 PDCAAS=1)才好消化好吸收,又能幫助肌肉生長,增強體力。2. 自我檢測步行速度有益身體健康的步行速度,只要能在1秒鐘內走1公尺,都是合格的。舉例而言,只要6公尺步行速度為1公尺/秒,或是能在15秒內走完四線道(約12~15公尺)的斑馬線,甚至更快的速度,就能代表身體體能在平均水準之上。3. 多運動健走以4公里/小時的速度快走10分鐘(約1千步),取代散步來累積日行萬步,健走步行約6公里,只要90分鐘,就可以消耗約300大卡熱量,鼓勵民眾養成健走生活習慣,一起走向健康。

少吃不一定更健康!最新「肌少症」數據顛覆2大迷思

少吃不一定更健康!最新「肌少症」數據顛覆2大迷思#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小心,50歲以上肌肉就會開始流失!最新調查顯示,國人患肌少症風險竟高達46%,等於每2人就有1人是高風險群,且隨著年齡越風險越高,除了影響行動力,還可能增加臥床機率。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理事長黃信彰表示,肌肉與免疫力有密切關係,若肌肉流失,無形中也會提高感染新冠肺炎風險。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與亞培台灣近日公布「台灣肌少症風險調查」,打破以往國人對於肌少症風險與增肌的二大迷思:「男性肌肉多、肌少症風險較女性低」「隨年紀增長,吃越少越好」,挑戰國人營養補充觀念。家庭醫學醫學會從2020年10月至2021年6月,針對台灣1322位50歲以上民眾進行問卷,並以亞洲肌少症共識會指標,以抬舉5公斤物品、房間與客廳走動、爬10層樓梯、從床或椅上起身或在1年內有無跌倒紀錄等,作為風險評估基準。迷思1:男性肌肉多、肌少症風險低?調查真相:「男風險竟破5成、高於女!」員榮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黎雨青指出,國人普遍認為男性天生肌肉多於女性,肌少症風險一定更低,但實際調查結果卻顯示,男性風險達51%高於女性的43%。黎雨青解釋,男性因天生荷爾蒙關係,肌肉組成表現比較好,但隨著年紀增加,睪固酮分泌減少,維持肌肉量更需要仰賴後天努力,尤其睪固酮對肌肉維持相較女性雌激素影響更鉅,因此男性肌肉流失風險會更高。黎雨青表示,先天荷爾蒙助攻與後天積極運動,這兩者也僅能提升生成肌肉的動力,如果沒有吃夠蛋白質,身體就沒有足夠原料製造肌肉,就算再多刺激,肌肉增長程度也有所限制。想要增肌得先確保均衡飲食,並攝取充足的肌肉生成原料,否則隨年紀增長,肌肉流失會更明顯。迷思2:年紀大吃少才健康?調查真相:「食量輕微下降,肌少症風險就達6成!」許多民眾認為,上了年紀就不要吃太多、隨著代謝降低要少吃一點,但此次調查結果發現,食量變化會造成肌肉流失風險增加,過去「少吃才健康」反是危險迷思,即使食量只是輕微減少,也可能導致罹患肌少症風險從38%攀升至64%;若食量嚴重減少,風險更激增至83%。黎雨青表示,比起吃的量,吃的內容其實才是重點,雖然透過日常飲食攝取優質蛋白質最理想,但也容易掉入營養漏洞或陷阱,建議民眾在挑選均衡營養補充品時,可選擇有醫學實證的均衡營養補充品才更有保障,並養成每日補充均衡營養品,增肌效果更佳。

老倒縮不正常!阻力訓練+營養攝取擺脫肌少症

老倒縮不正常!阻力訓練+營養攝取擺脫肌少症#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老了本來就會老倒縮啊!」這句話是不是有點熟悉?以前大家都以為當年紀大了,身高和體形愈來愈小是正常的現象;現在大家發現,原來人老了,愈來愈瘦、愈來愈矮小,其實是不正常的,而且可能是發生了肌少症。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60歲以上人口中有16%患有骨質疏鬆症,同時因伴隨其他疾病,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肌少症為老化失能兇手 補充蛋白質讓體力不NG肌肉流失和骨質疏鬆經常像難兄難弟一起出現,且好發生於老年人。骨科醫師謝明宏指出,透過肌少症量測及教做阻力訓練,將能達到減少跌倒機率,進一步降低失能臥床的可能。肌肉的訓練對骨骼也有很大的幫助。他說,藉由握力、行走速度、平衡、端坐起立等檢測,能知是否有肌少症的現象。物理治療師鄭翔瑋指出,國內外有肌少症的人約占三成,而30歲以後每10年約流失5%的肌肉量,超過60歲則流失更快,包括腰部、背部、臀部、大腿等處肌肉。他說,肌少症容易引起跌倒或慢性疾病,尤其老年人最怕跌倒,所以腳力要強健,並非吃保健食品就能強壯,營養要夠、吃的對以外,還要靠運動。65歲以上長者吸收蛋白質的能力較差,所以更要補充好的蛋白質,如牛奶、黃豆、雞蛋、瘦肉、黃豆類都含有增長肌肉的必需胺基酸—白胺酸,建議蛋白質應三餐平均分配,不要集中在某一餐。掌握每天兩杯牛奶或優酪乳、優格,每餐自己掌心大小份量的蛋白質,營養足夠才會有力氣、長肌肉。微喘的運動才能增肌 日常可舉啞鈴或彈力帶鍛鍊鄭翔瑋表示,要能做稍微喘甚至痠痛的運動,體能才會進步。關於日常生成肌肉的阻力訓練,像是舉啞鈴或寶特瓶裝水,由輕而重;使用彈力帶或結長的橡皮圈,增加圈數來訓練雙手肌力;也可使用泡棉瑜伽磚或紅磚,一腳踏上另一腳提起再著地,可同時搭配手部提重。此外,雙腳張開、膝蓋微彎但不要超過腳趾,將背挺直、屁股向後蹲,雙手上舉,維持幾秒感覺痠痛,此動作可增強背部、臀部的肌肉。做阻力訓練比耐力訓練更能增加肌肉量,即便100歲也能透過阻力訓練達到同樣的效果;運動後一小時內應補充牛奶、豆漿或雞蛋等蛋白質,能立即補充最好;此外,還要增加柔軟度,拉筋應維持在30秒左右,才不會因過久而受傷,或時間不夠而無效果。缺乏蛋白質,不只是容易老化,年長者或女性更容易跌倒、骨折;以及呼吸衰竭、心肺功能不足等等,都和肌少症有關。肌少症不只肌肉量減少,肌肉力量也不足,可能引起許多的健康問題,一旦罹患疾病也較難復原,千萬不能對肌少症等閒視之。60歲以上每人每公斤所需使用蛋白質來合成肌肉的比例甚至會比年輕人還多,當蛋白質攝取不足,即使有運動也無助益,而體重過輕或過重都不宜,應適量攝取食物,加上阻力訓練、日曬,就不怕肌少症上身。

這痠那痛難負重 當心這些「公主病」

這痠那痛難負重 當心這些「公主病」#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些人身體沒什麼大毛病,卻常抱怨這痠那痛,提個重物就喊腰背痠痛,讓家屬朋友不禁懷疑,他們是不是有「公主病」,驕生慣養,什麼事情都不想做。曾有年輕媽媽因為經常性腰背疼痛、不斷扭傷手腳,加上作息不正常、焦慮失眠而深受所苦,還被家人同事誤認為是公主病而心情低落沒有自信,後來經診斷是纖維肌痛症,在正確治療和生活調整後才逐漸恢復正常生活與笑容。可能是鬆筋光譜障礙、纖維肌痛症、肌少症等早期症狀嘉義長庚復健科醫師許宏志指出,其實所謂的「公主病」,有時是「鬆筋光譜障礙」、「纖維肌痛症」、「肌筋膜疼痛症」和「肌少症」的早期臨床症狀,在復健科經常可見,病人會常扭傷手腕、肩膀或腳踝,且扭傷後復原很慢,而且可能期間又發生新的扭傷,或是久站久坐負重後腰背痠痛,拖好久又不容易好,變得連日常工作都沒法好好做,還會口乾舌燥、睡不好,甚至出現焦慮症狀。這些疾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清楚,可能與遺傳和環境有關,或姿態不良過度使用所造成。病人常在各科間輾轉流浪,做一堆檢查都找不到正確診斷,更遑論有效治療;有人更試過千奇百怪的治療或秘方,不僅沒效還多了副作用,更傷了荷包。避免過度使用乳製品、味精和人工甜味劑 以免加重症狀經驗夠的醫師在聆聽病人的病史及主要症狀後,加上臨床經驗,通常會有些方向可讓病人重見曙光。目前這類病症治療多以藥物、物理治療為主,結合多運動,避免刺激飲食。此外研究也證明維生素C、維生素B群、葉酸以及微量元素如鋅、硒的補充對於肌筋膜疼痛症有助益。纖維肌痛症與氨基酸、鎂、硒、維生素B和D的缺乏及重金屬(如汞、鎘和鉛)的有害影響有關。在作息正常、規律運動外,應該注意這些營養素的補充。應該避免過度使用富含飽和脂肪的乳製品、而過多味精的谷氨酸鈉(MSG)和人工甜味劑的阿斯巴甜等食品添加劑都,以免加重症狀。出現這類症狀患者,最好給專業醫師做正確的診斷與治療,才能降低疾病對生活、工作和人際關係的影響,而家屬朋友也應抱持同理心,提醒他們儘快就醫,以找回正常愉快的人生。

全身無力不能跳 40歲肌少症就悄上身

全身無力不能跳 40歲肌少症就悄上身#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活動量不足、營養不均衡可能造成肌少症,所謂的肌少症,指的是低肌肉質量、低體能表現與低肌肉力量三大面向。在日常生活上,肌少症比較容易發現的症狀包括:行走速度變緩慢、腿部突然無力、無法舉起重物,甚至體重減輕,反覆跌倒等,當出現這些狀況時,就要小心已經罹患了肌少症。肌少症並非老年人專利 兩個方法自我檢測很多人誤以為肌少症只會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其實不然。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顏正中表示,曾在門診遇到一名40多歲的女性患者,因為全身無力及體重減輕來就醫,經問診與檢查,發現她最近半年因為心情不好,加上疫情影響,待在家中時間變多,三餐不定時定量,也沒有出門運動,量測她的腿圍與身體活動檢查,發現都符合肌少症標準,因此衛教患者多攝取蛋白質,教導在家中也能輕易完成的運動,透過改變生活習慣預防肌力流失。要確診肌少症,必須用量測儀器如DXA雙能量掃瞄儀或BIA生物電阻抗分析檢查身體肌肉量,輔以用合格的握力器檢測握力,如果男性小於28公斤,女性小於18公斤即符合,但是這些檢查所費不貲且較麻煩,顏正中建議,可以在家中用兩個簡單方法初步篩檢。第一種方法是量測小腿圍,小腿與地面呈90度用皮尺量測小腿肚最粗的地方,如果男性小於34公分,女性小於33公分即符合。第二種是坐在椅子上面,測量坐下起立五次所需時間,如果大於等於12秒即符合。如果這兩項測試都符合,建議開始做營養及運動改善計畫。同時也可以考慮就醫,讓醫師整體評估,是否有其他共病症,如心臟病、關節炎、糖尿病、肝腎功能不良等。蛋白質攝取每日6份 6居家運動維持肌肉量營養方面,要注意蛋白質的攝取。簡單評估方式是一掌心大小的蛋白質食物,例如魚類、肉類、豆腐、蛋類等就是一份,一天要攝取六份,早晚還要喝一杯奶類,整天的蛋白質攝取量才算足夠。運動方面,要選擇有重量的運動方式,才能維持肌肉量,可以參考下列方式:1.手拿寶特瓶將手肘彎曲10次,接著手拿寶特瓶高舉過頭10次。2.雙手拿寶特瓶向側邊打開10次。3.扶著椅背,小腿向後勾10次,然後向後抬腿10次。4.手扶椅背,腳往側邊打開10次。5.兩手叉腰,起立坐下10次。6.背靠牆壁,單腳踩板凳10次。

邊看電視邊練起立坐下 宅阿嬤揮別肌少風險

邊看電視邊練起立坐下 宅阿嬤揮別肌少風險#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奶奶是年近80歲的時髦奶奶,也是個資深的歌仔戲追星族,平常會和戲友相約從台北市看到新竹縣。因為新冠病毒疫情,許多藝文活動停辦,所以許奶奶除了外出購物外,幾乎足不出戶,成為道地的「宅阿嬤」。前陣子和女兒阿姿聚餐時,她不斷向女兒抱怨走路時腳會感到無力,行走速度也不若以往俐落,而且走樓梯更是吃力,覺得自己老了,女兒聽了十分擔心,深怕獨居的媽媽如果跌倒,後果將不敢想像,該怎麼辦呢?高齡者體適能檢測 評估跌倒、肌少問題女兒聽聞外面的教育機構可以幫忙評估,馬上帶著媽媽去參加健康樂齡活力中心。做完高齡者的體適能檢測,發現媽媽在肌力的檢測結果特別低,像是檢測下肢肌力的30秒椅子坐立次數,只有9下(體育署標準應該要做到12下),而影響平衡的單腳站立和椅子坐起繞物也是如此,分別為2.2秒和12.3秒都在有待加強的範圍(正常為4.9秒和9.0秒)。檢測結果也證實,媽媽跌倒的風險高於常人。長庚科技大學體育室主任陳文詮表示,隨著年齡增加,身體各方面的機能都會發生改變。神經傳導速度降低,其姿勢調節所需的肌力為成年人的92.3%,但其動作反應時間卻較成年人慢了27%。且因為肌肉內水分及鉀的減少,使高齡者肌力下降20~40%,在動作反應的時間拉長並出現平衡控制不良現象,所以當老人家走路不小心被碰到時,無法像年輕時身體迅速作出反應動作,因而導致跌倒的發生,若加上骨質疏鬆就容易造成骨折等問題。3招日常居家運動 做好做滿而高齡者也會有肌少症發生的風險,因此可以測量正常速度行走5公尺,若速度小於0.8~1.0公尺/秒,就有可能是肌少症。所幸經過綜合檢測,許奶奶的檢測結果高於標準值,並沒有肌少症。但是除了正常上課外,要如何利用回家的時段補滿老師的運動建議呢?老師教許奶奶簡單3招:第一招:看電視每天3餐飯後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邊看電視邊做坐下起立的動作,一齣90分鐘的連續劇,約有3段2~3分鐘的廣告時間,這時依自己的能力做運動並記下次數,每段應該至少10下。剛開始實施時若腳沒力,可稍微用手扶扶手做運動。第二招:坐公車不管去哪裡都搭乘公車或捷運。每天出去和回家時提前一站下車(若是去偏鄉看戲,晚上太晚回家就省略第一招),走路時以略高於平時的速度進行,配合呼吸收吐腹部肌肉,腦門往天上頂的姿勢前進,每天可增加至少20分鐘的運動時間,同時也能練到腹背的核心肌群。第三招:奉茶每天早上和下午奉茶,用600C.C.的寶特瓶裝水至少半滿,坐在餐桌旁,雙手握住寶特瓶中段,瓶口朝外,將前臂平放於桌面(若能力許可亦可雙手水平騰空),同時將雙手慢慢將寶特瓶舉到手臂可以達到的最高位置後,接著放下回到起始位置完成一下動作,每次至少做10下。要依著訓練時間而增加次數並增加水量,若覺得水瓶太輕也可以改裝密度更高的綠豆或鐵珠。陳文詮指出,雖然只是簡單的3招,但在女兒的全心記錄督導及鼓勵下,許奶奶的運動達標4周後,原本出門會抱怨的腳痠消失了;6周後的期中測驗,所有數值都明顯改善,言談之間又回到閃亮的眼神,爬樓梯也不是問題了。雖然因為疫情的關係無法看戲,但是許奶奶繼續上課,也參加同學的邀約聚會,跳脫了「宅阿嬤」行列,經過近12周的訓練,歌仔戲終於開演,許奶奶又開始與戲友一起到處追劇,許久未見的戲友們也紛紛稱讚更許奶奶的精神、氣色都變好!

跟金牌國手玩闖關賽 PK身體素質

跟金牌國手玩闖關賽 PK身體素質#肌少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東京奧運因新冠肺炎延期,讓原本蓄勢待發的選手被迫拉長戰線,打一場365天的延長賽,對身心都是很大挑戰;一度傳出打算在東奧結束後退役的世界球后戴資穎,日前受訪時也坦言,太久沒出賽怕會生疏,需要參加一些模擬賽,找回比賽節奏。大家不經想問,小戴能不能眾望所歸為台灣抱回金牌?台灣運動醫學學會理事長林瀛洲分析,這一年讓選手有充裕的時間養傷,把體能調整到最佳狀態,2021一樣可以有好的表現。東奧延期 選手有充裕時間養傷備戰戴資穎、郭婞淳、李智凱、鄭兆村等大家熟悉的選手,他們締造佳績風光背後,誰不是滿身傷,20年來,林瀛洲多次擔任中華代表隊的隊醫,陪選手四處征戰,是他們堅強的靠山,還曾經一個人負責照顧300多名選手。他表示,以往賽事總是接踵而來,受傷只能先救急,讓傷勢不要惡化,可以繼續出賽,現階段選手除了如常訓練,復健科治療方式多元,選手也有時間接受效能較持久、需要較長時間修復的治療。一名專業又受信任的運動醫療照護者,可以讓選手的運動生涯延長、甚至更上一層樓,但信任感無法短時間建立,尤其選手的健康狀況至關重要,像是明天就要上場,今天身體有點小狀況,必須找可以信任的人幫忙解決問題,對選手而言,這輩子所學所練都要在明天展現出來,如果這個照護者給的建議不適合,可能比賽成績就毀了。林瀛洲會這麼受選手信任不是沒原因。大學時是籃球校隊,也曾有過選手夢,他很能理解運動員的想法和需求,以及對訓練和比賽的渴望,有時不需言語就能心神領會。他說,有效治療,不僅是將受傷部位治療好,還要觀察選手的練習方式,找出選手特別容易受傷的位置,安排後續復健訓練計畫,讓選手在短時間內復原,盡快回到運動場。因此,光有醫學知識還不夠,必須深入了解每種運動特性及賽事規則,有時還要客串心理師,減少他們對賽事的不確定性。運動醫學專家 首度與民眾面對面分享運動知識林瀛洲回憶,2014年亞運登場前兩個月,空手道選手文姿云扭傷腳踝,他評估傷勢後,安排一連串治療及復健計畫,讓文姿云在亞運時身體回到巔峰狀態,不僅順利摘金,並在四年後的亞運連莊金牌。協助選手奪牌,是身為一名專攻運動醫學的醫師最開心的事。有感於防疫期間,民眾生活型態改變,外出運動意願降底,可能造成免疫力下滑,反而增加感染風險,一向致力學術發展交流的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在「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首度站上第一線和大眾面對面,盼透過科學方式鼓勵大眾在家也能健康運動,同時預防肌少症;也希望提供正確知識,釐清似是而非的運動觀念。時間:即日起至12/6 地點:台北南港展覽館一館特色:12/5(周六)13:00「宅健人闖關遊戲」,奧運國手文姿云、林郁婷、譚雅婷、王子維將和民眾一起闖關PK身體素質,會後還有林郁婷、王子維簽名會。

Menu